知识讲解_《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 翻译
——学习经典,翻译只是工具,意会才是正道啊。
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阵打战。使天下回复到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 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
相传是老聃隐居之时过函谷关应函谷关关令尹喜所请而著,主要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经验等。
下面小编整理了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翻译]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重点语句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全书五千余字,“道”字就出现了七十余次。
什么是“道”?据《老子》说,这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是超出人们经验世界的存在,因此,很难加以明确的解释。
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作者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 课件
新知讲解
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 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 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 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新知讲解
文白对译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
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新知讲解
文白对译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
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 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 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 “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2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3、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文基础,疏通文意,研读文本。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新知讲解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 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 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 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 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新知讲解
“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 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 不满足,就容易 成为精神的负担,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 试想一下 ,多少人贪污腐败,致使自己身陷囹圄?多少人因 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 少人因为金钱使得朋友之间分道扬镳……所以说人要 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 获得内心 的愉悦宁静 ,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 知足 的人多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就浓郁了 。
《老子》五章重点知识点梳理
《老子》五章一、一词多义1.故⎩⎪⎨⎪⎧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相当于“夫”,无义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连词,因此以故.荆轲逐秦王 名词,原因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名词,老朋友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形容词,原来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情 2.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形容词,容易其无以易.之 动词,改变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副词,轻易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动词,交换 3.属⎩⎪⎪⎨⎪⎪⎧故令有所属. 动词,依从名属.教坊第一部 动词,隶属山相属.无间断 动词,连续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名词,类,辈吾属.今为之虏矣 名词,同一类的,这些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动词,是,系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告诉 4.绝⎩⎨⎧绝.仁弃义 动词,弃绝,抛弃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形容词,陡峭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动词,断得其尤绝.者家焉 形容词,风景美好5.望⎩⎪⎨⎪⎧邻国相望. 动词,看巫从旁望.空代祝 介词,向,朝着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动词,期盼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名词,念头若望.仆不相师 动词,责怪 6.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动词,显露,表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动词,看见于是入朝见.威王 动词,谒见,求见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动词,接见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动词,会见,会面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介词,表被动 7.道⎩⎪⎨⎪⎧道可道.,非常道 动词,言说,说出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名词,道路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名词,方法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主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名词,仁政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动词,取道 8.名⎩⎨⎧名.可名,非常名 名词,名称,称呼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指识其本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动词,出名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名词,名分二、词类活用1.道可道.,非常道 名词作动词,言说,说出 2.名可名.,非常名 名词作动词,叫出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 4.小.国寡.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使……变少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使……美、使……安、使……乐三、古今异义1.名可名,非常..名古义:就不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4. 视频讲座:寻找有关《老子》哲学思想的视频讲座,如《老子道德经讲座》、《老子与当代生活》等,以多种形式提供学习资源。
5. 文化习俗:介绍与《老子》相关的文化习俗,如道教、太极等,让学生了解《老子》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
(二)拓展建议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老子》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题目:《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管理企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干涉,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应该给予员工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应该尊重彼此,不强求一致,保持和谐共处。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老子》四章《五石之瓠》重点,强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老子》四章《五石之瓠》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老子》五章 ppt课件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 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 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 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 然达到稳定、安宁。
2020/12/2
国家小,人民少,有各式各样的器具,也 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 徒。虽有车船,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 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 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 安适,喜欢习俗。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 的声音互相听得到,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 来。
▪ 本章阐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 理想和政治措施。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 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 极限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 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是探求 一切奥妙的门径。
“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 子”。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 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 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 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 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五千余言,而去”,最终 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 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 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 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 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 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 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 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五章译文及导读
《老子》五章译文及导读《老子》五章译文及导读【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导读】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
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
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老子名言精选(带翻译讲解)
老子名言精选(带翻译讲解)老子名言精选(带翻译讲解)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上下共五千字左右,其中名句无数,下面就《老子》中的名言名句精选80句,供广大老子爱好者欣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
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探究内涵】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 长存,这就是寿。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导学案及相关材料,了解老子 及其作品《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思想。
2 阅读文本,掌握重点文学知识及文言现象。
3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思考其现实意义,体会老子的辩证思想。
实际运用老子的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解决实 4 际问题,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将所学转化
为为人做事的准则。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释】
11.几(jī):接近。 12.慎重如始:审慎面对事情 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
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 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 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 处越要小心。
【六十四章】 第五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 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知识讲解_《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日月讲解的道德经
期市《道德经》共81篇——日月悟鹤道(原创)目录:第一章:期市之门第十九章:绝圣弃智第二章:高手不语第二十章:绝学无忧第三章:忍者无敌第二十一章:唯道是从第四章:象帝之先第二十二章:屈曲求全第五章:天地不仁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六章:爱神不死第二十四章:自伐无功第七章:天长地久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第九章:金玉满堂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第十章:天门开阖第二十八章:知雄守雌第十一章:无有相用第二十九章:天才神器第十二章:五色目盲第三十章:兵临天下第十三章:身托天下。
第十四章: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
第十八章:大道之废第八十章:大道至简第八十一章:王者至尊-------------数中有术,术中有数,一切机理,尽在数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以此句作为我的期市警语。
附:期市《道德经》共有九九八十一篇,每一篇的对期市理念上的内容,均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思想。
以后我会定时发出,不对之处望高手指点。
2003.9.25《日月悟期道》前言我其实不懂文字,如果真要说懂,也许我比较喜欢看《红楼梦》吧。
我现在所谈的,不是在写小说,也不是在写诗歌,我是在谈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领悟。
这也基本上全是现实中那位前辈高人指点我的,我现在就以"道德经"为脚本,再把这种理念如实写出来吧。
这也算是不忘恩师对我的教诲。
我这次所写的东西,我不求有人能顶,我只是在完成一件事,一件总结理念的事。
因为我答应我现实中那位帮了我的前辈,要完成这件事。
其实写这个很累人。
如果不是我恩师的督促,我还真不愿意写。
因为网上有不少期市高手,而我现在所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诗,不能虚构,写得不好,会让人笑话。
有好几次我都不想写了,但是我恩师教诲我,做事要从一而终。
要坚忍不拔。
以道德经作为脚本来阐述他老人家的期市理念,这既可以训练我的思想,而这,又可以完成我恩师纵横期市多年唯一的要做的但是一直没有能做成的大事。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是《道德经》中的五个核心章节,被公认为老子思想的集中展示。
本文将为您呈现《老子五章》的原文和翻译,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出来的,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以命名的,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的是天地的起源,有名的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没有欲望,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其局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来源,但却有不同的名称,统称为玄。
玄中又有更深奥的存在,这是一切奇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会有丑;人人都知道善是善,就会有恶。
因此,有和无相生,难和易相成,长和短相比,高和低相对,音声和谐相合,前和后相随。
所以,圣人对于无为的事,不使用言语教导,万物自然而然地成就而不加斥责;生而不占有,为而不依赖,功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才不会离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谛〕视其〔精〕,复〔小〕极。
〔苦〕于不〔劲〕,则无所不〔亡〕。
翻译:不推崇贤人,使人民不争;不追求稀有的珍品,使人民不去偷窃;不显露可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烦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之道就是内心虚空,胃口满足;意志温和,骨骼坚强。
常常使人民无知,无欲。
使人们回归纯粹,再度精神集中。
在不勉强之下,就无所失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五章完美版
《老子》五章一、教学要求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1.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3.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一、课文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二、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达成以下能力目标:•了解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解老子思想的重要意义;•通过老子的思想,准确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及其深刻内涵;•规范运用语言,理性推理,提高思维品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为讲解老子所著《道德经》中的第四章内容,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并阐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 教学重难点•重点:领悟老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在《道德经》中的表现形式;•难点:如何将老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4.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老子思想及其应用。
5.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准备进入本课的学习。
(2) 学习核心1.阅读和分析老子所著《道德经》中的第四章内容;2.解释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3.分析老子思想所包含的社会价值观念;4.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较。
(3)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共同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6.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们在本课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三、知识点1. 天道在老子哲学中,天道是指统摄天下万物的自然规律,是宇宙最高的法则。
从老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天道所具有的普遍性、客观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高度契合。
2. 寓言寓言是用具象的场景,来阐露抽象的思想,达到掌握真理的目的。
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描写丰富、言简意赅的寓言,成为其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以及教育人类进步的有效工具。
3. 自然老子思想中,自然被看作是伦理的基本标准,并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层次的关系性和决定性。
老子道德经第1---81章原文及译文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五章编稿:姜虹审稿:王娜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重点语句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全书五千余字,“道”字就出现了七十余次。
什么是“道”?据《老子》说,这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是超出人们经验世界的存在,因此,很难加以明确的解释。
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作者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把握重点1.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
“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
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
“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
“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
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
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在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规律而不强做妄为。
天地间,万物欣然而作,各呈己态,圣明的人仅仅从旁边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展开其生命的内涵。
同时,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
从这点看,老子的人生观,并不消极。
3.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解读: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从正面讲怎样做。
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
“绝仁弃义,名复孝慈”,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能回到上慈下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在老子看来,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
在这章里,“圣”“智”和“绝学”相对,“巧”、“利”相对的是“少私寡欲”,“仁”“义”相对的是“素”“朴”:前者是社会的祸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
特别强调的是,“素”、“朴”都是指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执无为,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这一点和孟子的“不失其他赤子之心”不谋而合。
4.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正言若反。
解读: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可用《老子》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括这种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
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难点。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老子》中还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等等,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肯定。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5.八十章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行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这一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
他总的要求是:弃而不用各种各样的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
具体做法是:不用车、船等技术先进的器物,让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就不会产生战争;不用文字,结绳而治,事情就简单化,最后就能让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和别的国家相邻,却能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是相联系的。
他其实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再发展,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思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营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知识迁移阅读《知人者智》,完成1—6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
”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2、《知人者智》所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知人者智》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就这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4、“明”与“智”有哪些区别?5、从做人的修养来说,“自知”和“自胜”,“知足”和“强行”的深层含义是什么?6、你能以历史上的人物事迹为例来说一说“死而不亡者寿”的意义吗?参考答案1、答: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2、答:主要谈的是人的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3、答:(1)“自知者明”,要了解自己,必须静下心来,静下心来才能了解自己,因为一般说来,当局者迷,能对自己做出客观估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2)一个人心中的自己,跟别人所看到的自己,常常有差距。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面对妻、妾、看客的赞扬并没有得意忘形,亲见徐公后他幡然自知,“自以为不如”。
他就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智者。
4、答:“智”为聪明有智慧,“明”是英明,“明”要比“智”更高一个层次。
5、答:人要经常地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他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
6、答:例如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北伐的大计因为他的不幸病逝而最终没有成功,但他那种知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得到了后世永远的敬仰和奉行。
诸葛亮身虽死,但其精神却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拓展阅读智者的训诫——《<老子>五章》析读杨志刚■【高清课程:高清ID:401815插入位置:二、课文分析:(一)大道何谓】(一)大道何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