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 翻译
第2课《老子》五章-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系列课件(人教版)
二、《老子》五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1、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称呼的“名”, 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
2、“无”,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浑沌未开之时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产生之时的母体根本。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②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
向远方迁徙。 ③ 虽然有船只车辆,也不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也不去布阵。 ④ 使人民再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 ⑤ 使他们吃上合口的食物,使他们穿上美丽的衣服,使他们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① “居善地”的原则是立身处世,适应环境;
② “心善渊”的原则是内心沉静,虚怀若谷;
③ “与善仁”的原则是与人为善,仁慈悲悯; ④ “言善信”的原则是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⑤ “政善治”的原则是用人得当,善于管理;
现实 意义
⑥ “事善能”的原则是取长补短,做事高效;
3、因此,要从“常无”中去观察宇宙变化的奥妙;因此,要从“常 有”中去观察万物生成的边界。
4、“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被称为玄妙。
5、玄妙啊玄妙,这是探究天地万物一切奥妙的门径。
智慧之门为你打开——①宇宙万物的本源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自己翻译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ïnɡ同c hū出ãr而yì异mínɡ名,tïnɡ同wâ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îu又x uán 玄,z hî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ã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ãi为měi美,sī斯â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ãi 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ã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ã和,q ián前hîu后x iānɡ相s uí随。
史上最全的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_)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全文及译解前言:<为老子五千言正名>: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
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
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
尹喜为了不让老子五千言失传,亲自操刀刻简,使老子之说得以传世,称为《老子》。
至于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是道教发展之后才出现的。
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
司马迁《史记》说言道德之事五千言。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
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中开始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从曹魏王弼注释《道德经》可见一斑。
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之根。
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把老子五千言称之为《道德经》,这实在是一种错误。
因此,必须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
尊重历史,还老子五千言之名的本来面目。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称诸子百家。
虽然,老子为诸子百家之源,在其上而不在其内,但传世之初也称之为《老子》。
因此,将老子五千言定名为《老子》,才符合历史事实。
尊重老子,真实体现老子本人的意愿。
老子在世之时,没有组织宗教团体。
老子应邀而写的五千言,也并非宗教著作。
后来,被道教奉为祖师,再后来被道教恭称为《道德经》。
显而易见,《道德经》名字的出现,是道教发展的结果。
在道教之内如何称呼老子五千言,那是宗教界的事情,但是在学术界应称老子五千言为《老子》,这才是尊重老子,因为这才符合老子本人的意愿。
尊重科学,准确反映老子五千言之内涵。
老子五千言,包括“道”、德、修道、行道(圣人)四个方面内容,称为《道德经》没有完全反映老子五千言的内涵。
因此,称为《老子》才能够准确地涵盖老子五千言的内容。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使老学发扬广大。
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
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老子》原文及翻译
《老子》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为。
【译文】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因此,圣人为***,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事呢?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老子原文和翻译
老子原文和翻译老子原文和翻译《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老子原文和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含答案
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对应学生用书P8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
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
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孔子说:“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注释:“和”“同”是春秋时常用的两个概念。
和,谓和谐、调和,互相容纳、相互协调;同,指相同,同类,同一。
从人际关系来看: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能和谐相处,但不盲从、不苟同,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修正别人的错误意见。
小人尚利,利益一致时,看似趣味相投,沆瀣一气,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便互相抵触,甚至反目成仇。
从国家政治生态来看:“和而不同”强调多元共存,君王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存在,虚心纳谏,广采符合民意和实际情况的谏言:臣下敢于触犯龙颜,大胆进谏,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策略提出修正意见。
“同而不和”则无视客观矛盾的存在,行一言堂,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压制不同意见;而臣下为了迎合君王,也违心附和,讨好卖乖。
“和而不同”广开政治言路,使朝政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走下去;而“同而不和”给国家的政治生活投下重重阴影,埋下重重危机。
对比的句式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论“和”与“不同”《左传》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且:“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
和如羹焉,水、火、臨、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③,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④。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⑥,民无争心。
故《诗》日:'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⑦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⑧,以相成也青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doc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4【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老子》五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 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复本真, 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绝圣弃智
绝学无忧
社 会 的 祸 害
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放弃讲仁 和义,百姓会回复忠孝仁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 失。这三点,仅仅写成文字是不够的。所以还要让百姓有 所依从: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减少私心与 欲望,放弃学问,才会没有忧虑。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强调“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你赞不赞同这种观点?是不 是太消极了。
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当堂检测
• 1、翻译 • (1)道可道,非常道。 (2分) • (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2分) 2、默写 •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 , , 。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4)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 。
解释:相倾:( );作:( ):始:( 有:( );夫:( );去:( ) 翻译划横线句子: );生( );
理解: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立统一 的法则。世间万物,都是 相对的 。 体现出来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 ”的观点。此处所讲的 第二层意思: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 “圣人” 并非不作为,“生”、“为”、“功成”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要工作,但不能扩 张私欲,应该“不有”、“不恃”、“弗居”。
2022-2022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学案新
2022-2022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学案新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老子》五章老子,生卒年月不详,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安徽亳州涡阳)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一、注音徼________音声相和________..为而不恃________见素抱朴________..什伯之器________远徙________..二、解释词义以故荆轲逐秦王.故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业惠文、武、昭襄蒙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其无以易之.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属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予作文以记之.绝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得其尤绝者家焉.绝仁弃义.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故令有所属.若属皆且为所虏.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望先达德隆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名可名,非常名____________.长短相形____________.绝圣弃智____________..民复孝慈____________..绝巧弃利____________..弱之胜强,柔之胜刚____________..使民重死而不远徙____________.甘其食____________.美其服____________.安其居____________.邻国相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乐其俗____________.四、分析句式类型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无,名天地之始____________天下莫柔弱于水____________莫之能胜____________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____________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____________五、积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翻译:
道可以言说,却不是普通的道;名可以称呼,也不是常见的名字。
没
有名字的时候,是天地开创的起点;有了名字,是营造万物的母亲。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翻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丽是美丽,是有害的;大家都明白善良是善良,是不
好的。
第三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塵,是谓“无为”。
翻译:
要把锐利的东西磨慢,复杂的纠缠解开,把辉煌的光芒与灰尘相等,
这就是所谓的“无为”。
第四章:
吾南有丹田,结约多年,中无仁义,强淫盗夺;有时得以自救而利之,有时失之于桑榆:今且为之,毋责于非分。
翻译:
我有一个丹田,契约订购了很多年,里面没有仁慈,只有强行侵占抢夺;有时候我能自救,从这里获利,有时候可能也会失去收获,被桑榆拿走:然而我仍不责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过错。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是《道德经》中的五个核心章节,被公认为老子思想的集中展示。
本文将为您呈现《老子五章》的原文和翻译,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出来的,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以命名的,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的是天地的起源,有名的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没有欲望,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其局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来源,但却有不同的名称,统称为玄。
玄中又有更深奥的存在,这是一切奇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会有丑;人人都知道善是善,就会有恶。
因此,有和无相生,难和易相成,长和短相比,高和低相对,音声和谐相合,前和后相随。
所以,圣人对于无为的事,不使用言语教导,万物自然而然地成就而不加斥责;生而不占有,为而不依赖,功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才不会离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谛〕视其〔精〕,复〔小〕极。
〔苦〕于不〔劲〕,则无所不〔亡〕。
翻译:不推崇贤人,使人民不争;不追求稀有的珍品,使人民不去偷窃;不显露可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烦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之道就是内心虚空,胃口满足;意志温和,骨骼坚强。
常常使人民无知,无欲。
使人们回归纯粹,再度精神集中。
在不勉强之下,就无所失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完整版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特别道。
名可名,特又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长远不变的道理;能叫出来的名词,就不是永久的名词。
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久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巧妙之处;从永久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常有和常无同出一源却各有不一样样的名称,都是巧妙的道理。
巧妙啊巧妙,玄之又玄,这是研究全部巧妙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贤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如何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相互对峙而产生,难易由相互对峙而形成,长短由相互对峙而表现,高低由相互对峙而存在,音声由相互对峙而友善,前后由相互对峙而出现。
所以,“贤人”用“无为”去做事,用不言去教育,听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创始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有,推进了万物,而不认为恩泽在已,功成而不自居。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才永久不会失掉。
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响马无有。
此三者认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扔掉聪慧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扔掉讲仁和义,人民才可以回到孝慈;扔掉巧和利,响马才能消灭。
以上三条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令人的认识有所隶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念,扔掉学识,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纤弱于水,而攻坚毅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贤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含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含答案)对应学生用书P8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
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
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Five chapters of Laozi (design of optional teac hing plan for senior two of PEP)《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要求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1、老子的思想主张;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作者生平老子(前6XX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8章高中原文及翻译
老子8章高中原文及翻译第一章:“因为有无相生,故庆自生。
有者死而无者生。
”(《老子》)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存在和不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有的东西存在,也就意味着其对立面的不存在。
生命的存在来源于死亡的存在,而死亡的存在则是生命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这句话阐述了宇宙间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
人受地的限制,地受天的管辖,天受道的支配,而道又追随自然的规律。
人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与之和谐共存。
第三章:“人无不亡,物无不老。
”(《老子》)老子指出了生命不可逆转的现象。
人终究会面临死亡,物质也会不断变老。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善待物质,因为一切都将逝去。
第四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天地是无情的,它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个体。
对于天地来说,万物只是被动地被使用,就像颗粒般微不足道。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要明白自己的渺小,顺应自然。
第五章:“孰能无正,故能正大。
”(《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能够做到正大。
只有追求正直,才能真正做到伟大。
因此,我们应该坚守道义,追求真理,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老子》)这句话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和永恒。
谷神代表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循环,虽然生命会有终结,但生命的延续是永恒的,也是神秘的。
第七章:“天长地久。
”(《老子》)这句话表达了宇宙之间的永恒性和持久性。
天地是无尽的,时间也是无穷的。
在宇宙的漫长历史中,天地持续存在,没有终结的可能。
第八章:“上善若水。
”(《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道德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柔顺而又强大。
水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和形态,它的无私和善良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典范。
上善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奉献。
以上就是《老子8章高中原文及翻译》的内容,这篇文档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了老子所表达的思想。
希望这篇文档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五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经典,翻译只是工具,意会才是正道啊。
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阵打战。使天下回复到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由道而产生的万物,万物的本生。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中有,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谓玄妙幽深。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变化的总源头。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爱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