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1
“冬病夏治”的时间及方法
“冬病夏治”的时间及方法
1.按“春夏养阳”理论
不局限于时间,把夏、长夏之炎热时,均可作为养阳时间段,多数主张每年6月至9月。
2.按奇偶数养阳法
在炎热的夏、长夏,应按奇偶数配阴阳理论,选择奇数对患者治疗以达养阳。
3.“三伏”计算法
这一计算法认为,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为20天。
综上,第一,治疗期时间选择在夏、长夏,即6月至9月份;第二,每个伏天的第一天为必选;第三,在每个伏天中选择3个奇数日,为三伏最佳时间。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是指冬天易发生的疾病或冬天症状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尤其是酷暑三伏天选以大辛大热之药,配以任督二脉为主经,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为辅经,施以治疗的一种方法。
自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十年百项适宜技术“FBP”方案防治呼吸病以来更规范了冬病夏治在治疗呼吸病中的应用,“F”是指穴位敷膏;“B”是指穴位拔罐;“P”是指辨证口服中药。
冬病夏治
谢 谢 各 位 !
防治多种疾病。
4、身体虚弱,阳气不足,腠理不密,是发病的 内在因素,外邪乘虚侵袭是外因,内外因相合而 致病。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在局部腧穴上敷以 辛温发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络,补益
人体正气之功效。
六、冬病夏治的作用
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温肺化痰、温胃止痛、理 气活血、补肾壮阳等扶正祛邪、增强体质、预防 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功能不良、肠易激综 合征等
5、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6、儿科疾病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感冒、脾胃虚弱等 儿童易患疾病
7、皮肤科疾病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8、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9、男科疾病
4.情绪乐观。研究表明,平和乐观的情绪可使 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有利 于顽疾的治疗和康复。夏季气候的影响使一部分 人心情烦躁,易于激动,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 的特点通过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等方式有意识地 克制自己的这种情绪。 5.适度锻炼。适度的锻炼可增加神经肌肉协调 性、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 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同时增强体质和机体 的抵御能力。
果。
2、冬病夏治”,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 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阴寒内盛者用温 里祛寒药,以达到扶阳祛寒的目的;“冬 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3、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了冬 季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泻,从而达 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冬病 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贴法。《黄帝内经》 记载“桂心炙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 风中血脉”即开始使用膏药外敷。
三伏贴1 冬病夏治I 三伏贴再搭配这些中药花茶,效果会更好
伏天养生I 三伏贴再搭配这些中药花茶,效果会更好摘要:三伏天,吃对了,健康才会多所谓的三伏贴疗法,其源自于清朝,又名天灸,可治疗过敏性气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经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并预防感冒。
只要在一年当中最炙热的3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贴上膏药,到了秋冬您就可以轻松告别过敏气喘老毛病;古代和现代中医师皆指出确实有其疗效。
主要由细辛、元胡、干姜、白芥子、肉桂等刺激性的中药制成,共研细末,每次用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将药面放在6块直径5cm的油纸上,使用时固定敷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6个穴位上,保留约4~6小时后,通过药物对皮肤的刺激,疏通背部穴位,一气贯通,从而系统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每于初伏、中伏、末伏共贴三次,连续贴治3年。
另外,要非常注意的是,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在饮食上要有所克制,以配合治疗,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1、陈皮+茯苓配料:陈皮2g,茯苓5g。
作用:健脾、祛湿、化痰。
2、陈皮+山楂配料:5g陈皮,10g山楂。
作用:健脾消食,抗衰老。
3、陈皮+茯苓+甘草配料:陈皮15g,茯苓9g,甘草5g作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注意事项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
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
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
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中医养生之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基本简介
• 冬病夏治不仅仅是贴膏药,该法还应该包 括运用具有补益调养作用的中药内服(汤剂、 中成药、膏方等)、食疗药膳、艾灸药浴等 等。
冬病夏治中医原理
• 中医原理 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容易遭受
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而一旦寒邪积久 不散更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同样,患者 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 能力处于“不佳时期”,见效缓慢。
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到 底有什么病很难说清楚,但冬病夏治对付亚 健康不是无的放矢,它能针对亚健康的症状 各个击破。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亚健康的症状是人容易疲倦、吃不下、 睡不好、腰酸背痛、怕冷等。
治疗从这些主要症状入手——人容易疲 劳,用药膏贴敷滋补人体的强壮穴,如足三 里、关元和气海等;腰酸背痛还怕冷,说明人 体里面寒气太重,肾虚 了,要用温阳药膏放 在大椎、命门和肾腧穴;睡得不好,用宁心安 神的药,在心腧、膈腧、内关上用药;胃口不 好,说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 位上用药。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脾胃虚寒的人,冬病夏治效果比较好。脾胃 虚寒类胃病,用针灸、穴位敷贴治疗,可激 发正气,缓解疼痛,并减少来年冬季的发作。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 3、呼吸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
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 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皮肤属肺所主, 也属于广义的呼吸系统。也就是说,吃冰冷 的东西或衣服穿少了,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 能。同样的道理,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咳痰、 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
冬病夏治疗法信息
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 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 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冬病夏治三则
冬病夏治三则“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同时也是保健医疗中的一种独特方法。
狭义的“冬病夏治”是指在三伏天到医院由医生开处内服或外用药物进行治疗。
其中,大多是选择头伏、二伏、三伏这三天时间,在患者体表疾病好发部位(如冻疮等)或特定穴位(如背俞穴等)外敷大温大热药物来预防或治疗疾病。
这样治疗效果最好,但是,每年三个伏天,医院总是门庭若市,就诊场所人流拥挤,空气混杂,不利于健康。
广义的“冬病夏治”则是指选择整个夏天为治疗时间,治疗冬季好发疾病,患者可以到医院就医,也可以自己在家进行简易治疗。
下面介绍一些简便易行有效的“冬病夏治”方法。
治冻疮1.选用独头蒜,剥去外皮,与野山椒(小尖椒)共捣碎成泥,塑料包严,勿令透气,在阳光下曝晒至温热,将蒜椒泥薄薄地涂在冬天易发冻伤的部位,揉搓至局部发热,搽后尽量不接触水,使药物能保持较长时间,中午搽后,需晒太阳3~5分钟。
每日涂3~5次,连续10天到半月。
2.取干红辣椒一把,小葱一把,加水共煮沸成辣汤,待水不烫乘温热时泡洗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2~4次,连用5~10天。
3.每天中午取茄子根与干红辣椒各适量煮水,趁热浸洗冬天冻疮患处,每天2次,连续5~10天。
4.取紫皮独头大蒜、红花、归尾、桂枝、干姜、薄荷各15克切碎,放进一个大玻璃瓶中,添加白酒500克浸泡,加盖密封,过10余天后即可使用。
反复涂搽冬天发生冻疮的部位。
5.夏天吃西瓜时,把瓜皮稍留厚些,用它轻轻揉搽冬天冻疮患处,每次3~5分种,每天1~2次,连搽5~10天。
治哮喘中医所说的哮喘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是指临床上所见到的哮、咳、痰、喘等症状的综合征。
临床上80%左右的哮喘病人都属于阳虚体质。
所谓阳虚的病人咳泡沫状痰,机体抵抗力差,外部邪气容易通过皮毛侵犯到肺部。
而夏季正好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这个时期调节阳气是最佳时期,夏季提前防治疾病可以预防冬季发病。
三伏天时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在穴位敷贴治疗,所贴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这时用一些温养的药物来调和脏腑,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有助于辛香、逐痰、通经之药与经络共同作用而达到温阳利气、祛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哮喘在冬季发作,或减少发作。
冬病夏治---隔姜灸
• 悬枢 •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 中。 •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 疾。 • 脊中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 陷中。 •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 疾,脱肛,便血,癫痫。
• 中枢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 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 振,腰背痛。
• 风府 •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 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 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 • 脑户 •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 ,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 [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 ,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
• 筋缩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 ,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 至阳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 疼痛,脊强,身热。
• 灵台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 • 神道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 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 腰阳关 •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 带下,遗精,阳痿,便血。 • 命门 •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 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 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 足逆冷。
冬病夏治.ppt课件
最新编辑ppt
4
温度的重要性
• “热灸”就是先热后灸,灸是可以治病的。所以,我 们在烫的时候不要降温度,而要先忍一忍,是在忍 不住了,您再动一动。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您刚抬起 来理疗头就动了。所以,大家不用害怕,不会把爸 爸妈妈烫伤的。为了我们的病快点好起来,一定要 提高温度,烫的时候就忍一忍。
• 再说一下起泡了的现象,起泡了大家不要误会,绝 对不是烫伤,如果是的话,同样温度情况下,只要
体温降低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生长发育。
体温降低造成动脉硬化。
体温降低引起癌症高发。
因此,我们要想健康起来必须得提高我们自身的体温 。温度高了治疗效果才能达到。
最新编辑ppt
2
温度的重要性
• 为什么温度高了治病效果好呢?
• 首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当窗户开着的时候外面阳光会很好的照射到屋 子里,阳光很足,屋里也挺暖和的,这时把窗帘拉上,我们会发现阳 光没有之前那么足了,屋子里也没有之前那么热了,说明窗帘影响了 温度的渗透。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想想喜来健,我们如果使用60℃ ~65℃的话,我们理疗头和人的身体之间相隔5层(衣服;床单;治疗 器上面的单子;还有防水布;白布)经过层层的阻碍,当热量渗透到 人的身体里时,也就30℃~40℃左右。我们人的皮肤又分为表皮,真 皮,皮下组织。那些油脂,垃圾都在真皮,皮下组织的地方,如果温 度30℃~40℃的话,根本都无法到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地方,那也就 起不到治疗效果。所以,提高温度特别重要。我们要想效果好,快一 点吧体内的油脂,垃圾排出去,那就必须得提高治疗的温度才能起作 用。提高治疗温度(70度)才能加速血液运行,我们身体充分的吸收 热量之后,血管会扩张,血液循环会加快,这样我们我们就能通过出 汗把我们体内深层毒素排泄出来,出汗对我们身体来讲是一件好事。 这样血液就越来越干净了
三伏天冬病夏治哪些病速看
三伏天冬病夏治哪些病速看三伏天冬病夏治哪些病速看1.鼻鼽:(变应性鼻炎):冬病夏治是将辛温、走窜、通经之药物制成药饼敷于特定穴位,配以特定的中药定向透皮技术及热疗技术进行治疗,起到疏经通络,温补阳气、补益脾肾、散寒驱邪的作用,适宜鼻鼽的患者。
2.哮病(支气管哮喘):冬病夏治采取中医辨证论治法,还可以将辛温、走窜、通经之药物制成药饼敷于特定穴位,在此基础上辅以耳穴治疗,作用于全身,以改善慢性咳喘病的临床证候;适宜于哮病、外感咳嗽等患者。
3.消渴病筋痹(糖尿病神经病变):内分泌科冬病夏治特色在于防治消渴病筋痹,以穴位敷贴为主要手段,以补益脾肾、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使人体在秋冬寒冷之时正气得到增强,从而减轻和延缓消渴病筋痹的发病。
三伏天冬病夏治对哪些病有效果呢夏天要养阳,要养好自身的阳气,‘’冬病夏治‘’很好,对一些风湿,类风湿,腰腿疼,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寒性或寒湿所致的疾病,这时候不管是进行药物治疗也好,还是穴位贴敷治疗也好,都是希望能振奋阳气,补足阳气而用很少的药就能达到很好的疗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天吃菜花预防感冒末伏也是一个季节交替的时期,气候变化无常,人体一时难以适应,免疫力也不知不觉地在下降,这时就容易让感冒病毒钻空子。
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是一个预防感冒的好办法。
菜花含有的维生素C含量比大白菜、黄豆芽菜要高3~4倍,还是一种非常好的血管清理剂。
三伏天菠菜预防口腔溃疡由于末伏正处在初秋的时节,此时气候开始变干燥,一旦蔬菜、水果、水分摄入不够,就容易上火,口腔里也会跟着出现溃疡、发炎等问题。
菠菜中丰富的核黄素是有效预防口角溃疡、唇炎、舌炎、皮炎的重要营养素。
三伏天晒背的好处三伏天进行晒背的好处是比较多的,主要作用是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以及血液循环,其次三伏天进行晒背,还可以有利于将人体的湿气以及寒气排出体外,也有一定疏通气孔以及滋养补肾的作用。
冬病夏治讲稿
夏治 当夏季“冬病”处于缓解期或相对稳定期,应用中 医内治、外治疗法,以补益阳气,调畅气血,祛除 体内伏邪(宿根)为目的,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 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冬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疗法理论渊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古人顺应四时气候的养生之道。 春夏---阳长阴消,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 秋冬---阴长阳消,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
穴位贴敷—辩证选药
1号药+化痰药
温阳 益气
2号药+益气药
痰
白芥子 元 胡 细 辛 甘 遂
化痰 通络
瘀
3号药+活血药
虚
+
益气活血药物
穴位贴敷--药物组方
白芥子:辛温,归肺经。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经。 活血,利气,止痛 细 辛:辛温,散寒。 温肺祛痰,驱风通窍。 甘 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为炒白芥子,比例为总药量的13%左右
穴位贴敷--药物制备
场地要求: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清洁、常温环 境下进行,或在医疗机构专用制剂室完成。 制备方法: 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 过80~120目筛,备用。选用生姜,洗净,粉碎, 无菌纱布挤压取汁备用。应用时加适量蒸馏水 使其浓度在50%~80%之间。贴敷时取药粉与姜 汁调成膏状,药物最好在使用的当日制备。
注意事项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布或用绷带 固定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只可用清水洗涤, 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 低温保存。 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 物。 久病、体弱、消瘦者,贴敷时间不宜过久, 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有无不良 反应。
冬病夏治,不可盲从
冬病夏治,不可盲从作者:来源:《金色年代》2013年第07期我有位朋友是单位的公关负责人,工作主要是围着酒桌转,一周五天上班有四天半都是醉醺醺的。
去年夏末我们几个朋友聚会,席间他咳嗽不停、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我问他要不要紧,用不用我扎几针。
他说,没事,我这贴着三伏贴呢。
我一听赶紧说,“你这体质哪适合贴三伏贴啊,赶快揭下来!”我又从随身带的针灸包中取出器具,给他扎了几个应急穴,又给他放了放血,这才平息下来。
我问他,“谁给你出的主意去贴三伏贴的?”他说:“到处都看见宣传贴三伏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咳嗽挺好的,我也就去贴了。
”贴第一次的时候还没什么,到了二伏贴上后,他感觉本来就经常发作的咽炎更严重了,喉咙疼,咳嗽更厉害了。
而灸贴拿下来没几天,似乎好了一些。
但是他的家人和那个大夫还说这可能是灸贴起效的表现,让他又贴了一次,自贴完第三贴以后,他每天咳嗽、吐痰好像就更严重了。
我问他在哪里贴的三伏贴?他说在社区里的一个养生会所。
我又问是“大夫”贴的吗?朋友说,人家穿着白大褂,应该是吧。
其实,三伏贴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适合所有人的。
一定要经过正规医生诊断,到正规中医院或诊所贴敷。
什么是冬病夏治?朋友贴敷的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一种。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特色疗法。
中医讲究要顺势、顺时而养生,所以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在冬季比较好发的疾病,到了夏天会进入缓解期,这时候用穴位贴敷、针刺、艾灸等方法来治疗“冬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什么要在“三伏”时治病?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刻不是夏至,而是“三伏”。
从字义上来说,“三伏”的“伏”字,表示这个时候,由于自然界阳气极为旺盛,阴气受到阳气的压制,被迫处于潜伏的状态。
这时对一些因为体内阳气虚弱、阴气旺盛,在冬季容易生病的人的体质进行干预、调整,来达到温补阳气、驱除阴邪的效果。
什么样的冬病适合夏治?冬病夏治的适应症主要有哮喘、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咽炎、咳嗽、反复感冒、免疫力低下、冻疮等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疾病,这些疾病在中医辨证大多属阳虚,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
• 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 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组织了全国13家医 院参加,做疗效的评价研究,研究分为三 步。
• 第一步,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来报道的一些 文献,进行回顾的研究,来看影响穴位贴 敷疗效的最主要的因素,从现在的文献报 道来看主要有四个因素:药物的构成、穴 位的选择、贴敷的时机、刺激量的大小, 把这四种因素通过文献研究固定下来。
•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 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 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 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 “伏” 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伏的 确立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从夏至日 开始计算,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 “初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 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 的叫三伏。
•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 4.对于残留在皮ຫໍສະໝຸດ 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 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三伏贴疗效的评判是有难度的,金标准应该 是随机对照实验,但是这种方法使用要具 备条件。对于疾病的干预措施是不是固定, 疾病的影响因素是不是特别的清晰,人群、 观察的指标、测量等等是否一致,有一系 列的要求。所以从现在来说,对冬病夏治 的疗效,主要还是一种感觉性的,从病人 的自我感受来说,认为它是有效果的,为 什么呢?因为病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要 去证明这个效果,还是有难度的。
中医知识:冬病夏治三伏灸(含三伏贴)
中医知识:冬病夏治三伏灸(含三伏贴)何为“冬病”?所谓“冬病”,即在冬季容易发生或者容易加重的、属于虚寒性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包括以下几大类。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肌瘤、囊肿、不孕症等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为何要“夏治”?一般而言,夏季虚寒性疾病的病情较稳定,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能够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四季的生长化收藏之中,夏季主“长”。
此时阳气偏旺,气候炎热,因此能借“外力”以助人体阳气,祛寒外出。
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外出,腠理开泄,因此体内的寒气易随随汗而出。
另外,夏季“寒邪”相对较弱。
因此夏季正是两阳相合,而寒邪最弱的时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治”的常见方法“夏治”主要的是扶阳,并注意谨防“避暑伤阳”。
常用的扶阳方法有食补、药饵、灸疗、膏贴、药物熏蒸、运动等,其中灸疗和膏贴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伏灸”和“三伏贴”。
三伏灸(贴)的作用①局部的刺激作用。
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②经络的调节作用。
温热性能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有类似灸法的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
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
③药物本身的作用。
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冬病夏治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 蔡晓刚
冬病夏治顾名思义就是在夏季特 定的时间内防治在冬季多发或容易加 重的疾病,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施 术方法的中医传统医疗手段,其临床 应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 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这里的“冬病”指在冬 季易于发病或加重的阴寒之 邪或间夹其他致病因素协同 致病形成伏邪宿根的、导致 经气脉络受阻的、反复迁延 发作后导致阳虚或阳气不足 的一系列相关病症。
《中国针灸》“冬病夏治论析”(北京联合大学 高志平)2014 年4期
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 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大地”,“人 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人体之阳气“生于春, 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一年中三伏天,由 于自然界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 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阴寒证便 能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 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 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 易被严寒所伤。这也就是《素问· 四气调神论》 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道理所在。这就是夏 治。
感悟:
遵中医经典之训
借自然阳气之势
驱人体阴寒之邪 达固元强身之旨
冬病夏治是一种“缓则治其 本”的中医调理方法。具有 “广义”和“狭义”两块。
狭义的“冬病夏治”是指大家熟知的每年初、 中、末伏在一定的穴位贴敷中药防治哮喘、反复感 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等这些呼吸体 统疾病的方法。
田从豁,男,83岁,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 门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 导老师;2011年立项,成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 室。担任中国针灸学会第一届至第五届理事及名誉顾问。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擅长采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哮 喘、荨麻疹、功能性胃肠病、骨关节病、癫痫等。 贴敷的主穴为肺俞、心俞、膈俞,以上穴位共奏补肺 益气,调和气血之功。药物组成以在《张氏医通》所载方 为基础,去昂贵的麝香,改生白芥子为炙白芥子,形成了 目前广泛应用的包括炙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生 姜汁等中药消喘膏贴敷方。该方法穴位贴敷后无论缓解期 还是发作期病人均可应用,作为哮喘缓解期巩固治疗的重 要手段,并且建议患者坚持贴敷3年以上才能获得良好的远 期疗效。上世纪50年代他将穴位贴敷应用到临床上,疗效 显著,并且因其简便、安全、副作用少,已在临床上广泛 开展,沿用至今。 早在 1979 年全世界针麻会议上成熟的把白芥子敷灸 治疗疾病这一有特效的方法公布于世界。
2021年北京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_1
XX2021年XX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方案为进一步XX对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的管理,在医耗联动综合XX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更好解决贴敷患者的“烦心事”、“糟心事”,规范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行为,改善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现就2021年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制定如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21年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时间:初伏:7月12日~7月21日(10天);中伏:7月22日~8月10日(20天);末伏:8月11日~8月20日(10天)。
一、严格对“三伏贴"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一)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的要求执行,提供“冬病夏治三伏贴”服务使用的医疗机构制剂应取得合法有效的制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XX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温阳化痰XX贴”(:京药制字Z20210007)、中国中医XX门医院的院内制剂“消喘膏"(:京药制字Z20213222)、中国中医西苑医院的院内制剂“补肺咳喘贴"(:京药制字Z20210008,仅适用于XX)纳入2021年“冬病夏治三伏贴"临床用药,经批准后,可在经我局备案的医疗机构中调剂使用。
(二)XX医疗机构要严格对“冬病夏治XX位贴敷”项目的临床应用管理,仅可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及小儿、老年(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人群开展“冬病夏治XX位贴敷”项目。
医疗机构使用“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其他疾病应符合制剂说明书的相关规定、具备前期科研基础并报我局批准同意.(三)XX医疗机构要严格对“冬病夏治三伏贴”服务的收费管理。
XX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服务只可收取1次普通门诊医事服务费。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贴敷的患者可免收医事服务费。
中医冬病夏治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 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 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体外是暑热骄阳,体内是心火 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 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 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 啤酒、凉茶、冰水果,整日又在空调房间里生活、工作,那真是陈寒 未去,又添新寒。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再者身体被寒气侵袭的 地方,必会气血瘀阻即“寒凝血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见关节痛,寒气停留在脏腑,久滞则瘀就易致“积、 聚”也就不能排除“肿物”产生的可能。寒气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 堵塞,气血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 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 就又会内外交加、病情加重。
2 .耳鼻喉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 过敏所致慢性咽喉炎、梅核气而致的咽异感症、体虚鼻炎 发作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知道气管炎、哮喘、 慢阻肺等可以冬病夏治的人很多,其实冬病夏治的病种很 广泛,可以包括一切虚寒性慢性病。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多为虚寒体质,以多清 涕、鼻痒、喷嚏等寒症为特点,遇冷发病,尤其是气候突 变时更加明显。三伏天在相关穴位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 疗,可起到“四两拨干斤”的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善过敏 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 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 “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 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 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 或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 质,去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如由于寒 凉所致的颈肩腰腿痛的患者,移居到四季 如春的南方生活,疼痛定会有一定程度的 缓解。这就是祛除诱因改变生活环境所致 。 因为此时人的体质并没有增强。也无需象 以往用药物维持
冬病夏治完整ppt
内服还是外治。 其症状。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都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四季变化、阴 晴冷暖都能对人体产生微妙的影响。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都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四季变化、阴 晴冷暖都能对人体产生微妙的影响。
冬病何以夏治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一个 整体,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都受自然规律 的影响和制约,四季变化、阴晴冷暖都能对人体产生 微妙的影响。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都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四季变化、阴 晴冷暖都能对人体产生微妙的影响。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有些“冬病”在冬天治疗的效果很差,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有些“冬病”在冬天治疗的效 果很差,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关节炎、风湿病等都属于这一类疾病,夏季在采用 敷贴、针灸、中药调理等方法的治疗后,冬季可以减 轻发病或彻底根治。
谢谢观看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一些方药或中医外治,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
兼治的效果。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 其症状。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灸疗法,在人体
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不论是 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病夏治顺时养生6月21日下午,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朱杰走进第十四期《昭阳讲坛》,为市民讲述冬病夏治的养生知识。
《昭阳讲坛》由中共兴化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
本期讲坛由兴化市卫生局承办,兴化市中医院执行承办。
朱杰现为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儿科主任、科教科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中医药》、《中医儿科杂志》编委,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是“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6月21日,是个特殊的“地久天长”的日子——夏至。
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90°,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我国全年白天最长的一天,而且越往北方白天越长。
黑龙江漠河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地区,这一天产生极昼现象,白天可达17个小时以上,时常有美丽的北极光出现。
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云南等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因为太阳垂直照射,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很神奇。
在《尚书·尧典》中也叫“日永”(永者久也),《吕氏春秋》中叫“日长至(至者极也)”。
过了夏至,白天日渐缩短,民间有“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清代以前,逢夏至,全国放假三天,文武百官都要回家与亲人团聚。
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随即到来,也标志着每年一度的冬病夏治的开始。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冬病夏治就是这个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三伏贴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贴敷”与“贴福”谐音,“贴敷”、“贴福”——剔除了疾病,贴出了幸福。
一、什么是冬病所谓“冬病”,是指一些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
最大特点是受寒后,尤其寒冬季节易发作或加重而夏季则病情缓解。
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即阳虚体质。
俗话说,没有火力,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常常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简言之,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皆可谓之为冬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胃痛、慢性肠炎等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冻疮、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阴酸疼痛、骨关节炎、小儿遗尿、自汗盗汗、体虚反复感冒、部分虚寒性妇科病、肾虚引起的腰痛、亚健康状态等。
二、什么叫夏治“夏治”是指夏季提前预防和治疗,通过中药敷贴等方法,将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趁阳气旺盛未发之时,培本以扶助正气,使患者的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了冬天少发病或病情减轻,甚至不发病。
人们常常在疾病发作的时候才去治疗,却不易彻底根治。
而在盛夏酷暑病情有所缓解时则“好了疮疤忘了痛”。
其实,这些慢性疾病若在夏季尤其是伏天进行治疗更易获得显著效果。
例如,冬天不少人手足耳长冻疮,一开春会慢慢痊愈。
在夏天时用生姜或者辣椒用力摩擦手足,或者将大蒜捣烂,用布包在冻疮部位,待皮肤发红、有痒感时立即拿开(防止大蒜灼伤皮肤),或者将大蒜捣烂放烈日下晒热,然后涂在冬天易发的冻疮部位,每天涂3~4次,连续涂4~5天。
来年冬天,冻疮就不易复发了。
这就是典型的“冬病夏治”。
民间还有用“热瓦灸”治疗风湿性筋骨痛,就是在伏天把瓦块放在阳光下晒至发烫,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将瓦块贴于筋骨痛部位,每天半小时,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方法极简单却很有效。
可见,中医中药很自然地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相逢却视而不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冬病夏治源远流长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很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
这种疗法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上工治未病”思想、“防病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
外治法的穴位敷贴最为常用,一方面透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透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靶向作用。
现代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为敷贴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贴敷方法不断得到改良和发展,药物成分中加入了透皮吸收剂、赋型剂等现代科技成分,以减少药性对局部皮肤的刺激,促进药物的吸收利用和药效浓度的稳定。
穴位贴敷疗法在国外也形成了热点。
四、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冬病夏治是中医择时施治的方法之一,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的精髓,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的检验。
天人相应论:人生于天地之间,必须顺时而生,应时而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适应自身的生存环境。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这不仅有“治未病”之妙,还借天时之助使扶阳得以事半功倍。
在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易受寒邪侵犯,阳气不足。
而一旦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导致内寒。
患者体质处于低潮,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不佳时期”,见效缓慢。
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不容易干。
而夏季人体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
抓住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到冬季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冬季好发疾病在三伏夏天治疗会效果良好,就像夏天晒衣服更容易干。
阴阳五行学说:小儿初生,为稚阴稚阳之体,阴和阳都是不足、不成熟、不完善的。
随着年龄增长,阳气渐盛,到老年,阳气始衰。
小儿和老人的阳气不足更为明显。
“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在当年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
根据五行相克关系,对于一些在冬天易发生的肺病,中医常采用培补其脾土来补肺。
因为脾属土,肺属金,金生土,这就是中医常用的治法“培土生金”法。
从夏至始至秋分,属长夏季节,在五行属土,适时夏治,就是补土,通过补其母脏来补其子脏。
而我们常在长夏季节的入伏之时治疗,这一天为庚日,在五行属金,也起到补肺的作用。
现代认识: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气血在人体中的流动自有其固有规律,也与天时气候等外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这种观点与现代的时间医学相一致。
正是根据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季节、时间变化的密切联系,中医有顺时养生的原则,强调季节性、时效性、预见性、连续性。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机制对防御疾病和保证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穴位贴药后通过对神经、体液的调节,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力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血浆皮质醇的含量,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五、冬病夏治的方法“冬病夏治”已经发展为一种系统疗法,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类:中药内服:即“三伏补”。
如平时怕风自汗,容易感冒,经常喷嚏,鼻塞流涕,当以补肺固表为主,药用玉屏风散;如面色萎黄,食少便澹,倦怠乏力,平时痰多,宜健脾化痰法,药用六君子丸;如腰酸肢软,畏寒神疲,夜尿频多,稍动即觉呼吸短促,当用益肾纳气法,药用金匾肾气丸。
中药外治:主要是“三伏贴”。
如防治腹痛腹泻常用保健兜肚,或用肉桂、吴茱萸、高良姜、荜茇、丁香等研末敷于神阙的敷脐法;香佩疗法,用公丁香、香白芷、草果、藿香、佩兰、艾叶、山柰和砂仁等,外面包以丝布制成香囊,佩戴胸前,清香四溢,有避邪驱瘟防感冒的作用;防治咳喘性疾病常用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所载的白芥子涂法。
杂合以治:内服、外治、食疗联合应用,以及药液浸泡防治冻疮,穴位注射防治咳喘,按摩推拿等多种方法。
六、“三伏”的由来伏天是最热的暑天,“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伏天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夏至这天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还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
我国历史上采用“干支纪日法”,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六十甲子以记录日序,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夏季三伏就是源自“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之说,“伏”藏阴气于炽热之中。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七、今年“三伏”贴敷时间表夏至:2010年6月21日,头伏:2010年7月19日,中伏:2010年7月29日,三伏:2010年8月8日。
“三伏”贴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理论上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效果最佳,但也不必拘泥。
我国幅员辽阔,入伏第一天并非都是各地天气最热、阳气最为充盛的一天,冬病夏治也并非只有在入伏的一天。
错过了这一时间的患者,头伏内,无论哪天敷贴,只要天气好,效果都会很好。
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敷贴就可以了,而且只要接受治疗,最好是连续贴“三伏”、连续贴三年以上。
敷完药后最好等到6~10个小时以后再洗澡。
贴敷后可能会有轻微灼热、刺痒的感觉,这是药物的一种治疗反应。
有人会出现明显灼痛,可及时揭下来,然后涂抹“万花油”、“烫伤膏”等,切忌外用刺激性药物,以免进一步伤害皮肤;如出现小泡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大水泡可以用消毒的针或者注射器抽出来涂一些紫药水、红霉素软膏就行;只有1%~5%左右的局部反应大者,应终止贴敷治疗或由医师对药物作适当调整。
临床显示反映强烈的病人疗效更好。
如无不适,建议成人可贴6~8小时(最长可贴24~48小时),老人、儿童可贴4~6小时(最长可贴到24小时)后取下。
八、冬病夏治宜治养结合远离空调:进入空调房后,皮肤会因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
睡眠充足:每晚保持7到8小时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引导药效直达病灶。
情绪乐观。
平和乐观的情绪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一种最佳状态,有利于顽疾的治疗和康复。
适度锻炼:可增加神经肌肉协调性、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同时增强体质和机体的抵御能力。
但不要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饮食调治:《内经》说:“形寒饮冷则伤肺”。
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冰镇啤酒、凉茶、冷饮,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罗有高房凤和根据录音整理)结束语“冬病夏治”为一种以预防养生为理念,具有“简、便、廉、验”优点的我国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
尽管对许多疾病具有良效,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并非适合所有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