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2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孟子〉两章》课文概述《(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X。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2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一)研习课文一、扫除文言障碍(1)说明并记住下边加点词语。

①百里奚举于市.()②人恒过.然后能改()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④入.则无法家拂士(...).⑤出.则无敌国外祸者()⑥因此..动心忍性()(2)“必先苦其心志”中,“苦”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说明为“使……受苦”。

文中有多个如此的词,请全找出来并说明。

答:二、整体感知(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文章首段举了、、、、、六位古代名臣名相为例,引发议论,论述了孟子“”的人材观和治国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什么?答:(3)人材要在窘境中造就,他们在承担起重任之前,必会受到上天的哪些考验或考验?考验或考验的结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答:3、出色文段阅读。

舜发于畎亩当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当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祸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中所提到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一起点是什么?答:(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答:(3)找出文中三个通假字,并说明。

通说明:通说明:通说明:(4)文章最后一段采纳论证和论证来论证说理。

从人材的造就角度正面论述观点的句子是“”;从国家的治理角度反面论述观点的句子是“”;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一)一、(1)①集市②犯过失③了解,知晓。

那个地址指被他人知晓④在国内;辅佐君主的贤士⑤在国外⑥用这些方法来(2)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忍受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乱:使……倒置错乱;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二、(1)《孟子·告子下》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忧愁祸害令人一辈子存进展,安乐享受令人萎靡死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情景导入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2)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2)

18.《孟子》两章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预习反馈,点拨质疑
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
者加以比较,
论据进一步论证。

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预习反馈,点拨质疑
阅读有关“提示”

段。

重点讲清“发”
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最后一句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如此。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
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谈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感觉本文出现的此类活用现象不好掌握,我就重点加以强调。我还针对现在学生不肯吃苦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效果很好。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学生讨论。
学生反思本节课收获。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学生大声读课文。

【2019-2020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
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然后从道理上得出结论,论
证严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音乐与画面激发学
一、 导语设计
生感官,故事激趣,
多媒体(配乐结合图片):
在 音 乐 与 图 片 的 出 使学生轻松进入课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 示下,学生聆听教师 堂。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 听读课文,自由朗
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
读,小组讨论解决疑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
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问,重点理解几个词 上,理解重点文言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语的活用:环、域、 字词,点拨学生疏
b、“夫环而攻之”。
2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理笔记
的基础上,搜集已
相关的名句有(多媒体出示):
有知识进行链接,
(1)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形成资源共享,丰
(2)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富学生知识积累,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同时是对文章主旨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导语设计
《人民解放军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学科语文课题18、孟子二章课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积累古汉语知识。

2、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情感态度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出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链接诗词进入课堂情境学生交流有关孟子的故事、名言等相关资料,教师出示整理好的助读资料,学生自由阅读,整理笔记阅读多媒体出示的资料,了解《孟子》相关知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首诗词气势恢弘,磅礴,引出得人心者得天下,即自然,又吸引学生兴趣。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及本课中的名言。

3、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口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反复诵读,熟练背诵短文。

5、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和名言,背诵短文。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第18课《孟子》两章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题)二、示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明白“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三、目标教学(一)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155页注释①和《全品》听课手册?页,课前预学一至二,画出要点,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并借助答案完成《全品》填空。

自学时间:4分钟(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读顺课文。

1、自学指导一:自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顺课文。

方法指导:借助课文注释,①弄清生字词的读音②读准语意停顿。

自学时间:2分钟2、当堂检测:教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有错即停。

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帮助更正。

3、齐读课文(三)二读课文,理解句意,读通课文。

1、自学指导二自学要求:译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方法指导:(1)结合课文注解边读边译,动笔批注,圈画疑难词句。

(2)前后桌为一小组,讨论解决组员的疑难点。

无法解决的待自学结束后向全班提出,让会的同学帮助解决。

自学时间:6分钟学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2、质疑答疑:兵教兵,教师点拨难点。

3、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色画线的文言词语,并指出其特殊的文言现象:①得道多助(得,施行。

道,仁政。

一词多义)②天时不如地利(有利)③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重读)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每小题赋5分。

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多媒体显示:第一板块:文言知识(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3)一词多义。

①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② 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死于.安乐③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国恒亡.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的名句有:(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

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

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孟子二章》共计5---6课时【学习目标】熟读并背诵全文;能逐字逐句翻译,同时积累相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学习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全文。

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文言词语归类整理。

第一课时一、导入:记得有首歌曲是这样唱的:“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此片播放时插入雍正王朝)“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更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民意而夺取天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介绍孟子及《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四、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记下疑问,共同讨论,明确。

五、理解文意1、文章开头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六、布置作业:1.熟背课文。

2.翻译全文。

3,整理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基础过关】1.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做到熟练朗读。

2.给加点的字注音音:畎.亩()傅说.()胶鬲.()空.乏()法家拂.士()3.熟读并背诵课文,同桌相互检查。

二、【疏通词句】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曾.益其所不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18《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3、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4、掌握课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2、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大家还记得三册时学过的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用小米加步枪(即简陋的装备)战争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

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谁来介绍一下《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主X: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X。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孟子》: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

“畔”,通借字,通“叛”2、疏通文意。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

去,离开。

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

护城河。

今指水塘。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这是。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限制。

固:巩固。

威:威慑。

句子的翻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

18 《孟子》两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不同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第二则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作业: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课后记
课件; 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课文
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审美鉴赏
自学阶梯评估
布置作业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孟子 。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三、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孟子两章》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⒈巩固常识、背诵课文;
⒉掌握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

过程
方法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
中感知内容要点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教学
重点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
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结构。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
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
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同学
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请走进《孟子·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

二、巩固复习孟子相关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
孟”并称。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观点、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
书”之一。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
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三、讲授新课
(一)、完成学习目标一:朗读课文基本成诵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听读课文,注意语气和停顿。

3、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完成学习目标二:疏通文意,掌握重点的词语以及用法。

要求:
1、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语句翻译流畅,语义表达准确
方法:
1、先自译
2、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三)完成学习目标三:理解文章内容
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结构。

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把文章划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不考虑文章的段落、标点)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论证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

第二部分
第2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

(正面)和(反面)
第三部分
第2段结句: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指导二:细部研读: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作用: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2、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身处逆境,努力奋发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4、文章第二段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作者从个人的成才说到国家的治理,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正面和反面说理的语句。

5、文章从个人的成才说到国家的治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
学习指导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以及相关的名言。

事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有人说中国处于和谐社会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失去意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从个人或国家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现实社会竞争的残酷性注定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

于安乐中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是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如果能将劣势化为优势,以忧患为起点走向成功,那将是一种阅历,一份财富,更令人佩服!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经得起生活中的种种考验,在以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