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8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8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1用人单位误区不少用人单位在选取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
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潜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
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潜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潜力不比研究生业务潜力差。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思考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同等状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思考到本单位的业务状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期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必须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思考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期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大学毕业生误区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必须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透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必须的损害。
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潜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首先,教育不匹配就业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增加,而高等教育的质量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使得一些毕业生所学专业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同与接纳,难以就业。
其次,缺乏实践经验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当前,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了解主要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而缺少的是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实践经验。
这使得一些求职者无法满足企业的招聘要求,并且在应聘过程中处于竞争劣势。
再次,就业环境的竞争激烈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现如今,不仅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越来越多的学生急于进入社会,而就业市场中的职位数量有限,供需关系失衡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首先,教育机构需要与市场需求接轨,调整专业设置。
高等院校应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了解市场需求,精准设置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同时,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信息,使学生们对就业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其次,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等学府应重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再次,鼓励创业创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创业补贴、减税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创办企业,并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
同时,高校也可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最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
学校可以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求职技巧和面试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
同时,还可以开展职业规划和行业培训,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和前景,提高他们的就业意识和适应能力。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有就业市场供需矛盾问题,有高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有企业用人观念的偏差,还有政府人事和户籍政策的阻碍作用等等。
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来看,更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原因。
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和指导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就业力不强。
就业力一般包括工作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社会对大学生应有的就业力有着一定的期望要求,大学生只有符合相应的要求,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求得一席之地,也才有可能事业顺达。
实际中,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是因为自身的就业力不强所致。
有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差,专业技能薄弱,也不具备英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必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有的毕业生不重视在校期间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实践锻炼,虽然成绩不错,但“高分低能”,求职也到处碰壁;有的毕业生不注重求职技能的学习,求职渠道窄,求职简历制作差,面试准备不足等,虽然各方面条件不错,但在求职中仍不免屡屡失利;有的毕业生不重视在校期间的学生工作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在适应企业人际关系、团队协作等方面面临困难;有些毕业生受家庭长期过度的关爱,独立思考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脆弱,不能直面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求职过程中碰到困难往往逃避,选择“不找工作”或让父母代替其找工作。
2择业观念不切实际。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仍有相当的学生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上,在思想和行动上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结果使大学生在地域上往东部、南部沿海发达地区挤,往大城市挤;在行业上造成“公务员热”、“名企热”、“外企热”等,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困难。
此外,大学生求学和求职过程中对职位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学生求职目标盲目,求职精力不集中,最终又因必须适应现实而不得不调整就业期望就业,这增加了求职的难度,延长了求职时间,降低了求职效率。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新及指导对策
() 口众 多, 1人 劳动力规模庞大 目前 高校毕 业生 就业难是我 国人 口 形势 的惯 性所 决定的 。 目前是我 国 l— 5 5 9岁 适 龄 劳 动 人 口规 模 最 大 的 时 期 , 未
业 生 就 业 提 供 保 障 , 善 确 立 高 校 毕 业 生 完 就 业 的法 律 环 境 。其 次 , 策 的 具 体 落 实 政 也是一个重要 问题 。 国政府在促进高校 我 毕 业 生 就 业 问题 上 出 台 了一 系 列 的措 施 , 但 相 关 政 策 是 否 落 到 实 处 还 缺 乏 一 定 的 监 督 机 制 , 时 下 级 到 上 级 的 工 作 汇 报 也 同 缺乏真实性 的考证 。 虚假就业率就是这样 的例 子 , 育 部 表 示 高 校 招 生 计 划 与 毕 业 教
强 学 生 对 社 会 的适 应 能力 和 创 业 能力 。
时间、 地点分 散 , 给参加 交流会 的毕 业生 带 来 诸 多 不便 , 且 其 签 约 情 况 并 不 十 分 并 理 想 。 统 的 由 学校 出 面 组 织 个 别 用 人 单 传 位 与毕业生的供 需见面会 , 由于市场供需 状 况的变化, 人单位也越来越 少。 用 3 自身 主观 因 素 、 () 念 滞 后 , 力 危 机 1理 能 受我国传统 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 不少 高校 毕 业 生 们 从 小 学 到 大 学 , 已经 形 成 了 有 好的学习成绩就是好学生的思维定势 , 在 学 习 过程 表现 为 重 书 本 知 识 , 实 践 锻 轻 炼, 能力素质欠佳 。而用 人单位很 看重高 校 毕业 生的能力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 、 社 会 适 应 能 力 和创 新 能 力 等 。 生 自身 素 质 学 和 综 合 能 力 是 影 响 学 生 就 业 的 重 要 因 素 [, 是 用 人 单位 挑 选 学 生 的 出 发 点 。 2也 1 ( 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2 ) 职业生涯模糊 许 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 中, 很少 得到就业指导部 门对其职业能力 、 职业倾 向、 职业适应性 的科学测量, 既未树立正确 的择 业观 ,也 没有 准 确地 评价 自身 的优 劣 , 更没 有 一个准 确 的求 职标 准 。事实 上 , 单位 的好 坏是 相对 的, 别人 认为 好 的单位 并 不一 定就 适合 自己 。判 断 单位 的好 坏 , 要根据 自 身的实际情况而定, 适合才是最好的。 同时, 对 用 人 单 位 的 选 择 也 要 建 立 在 对 自 身 素 质评价 的基础上 , 否则就会脱离现实 。 三、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 , 、 树立创业教育意识 良好 的创 业 意 识 是 高 校 毕 业 生 能 动 地 掌握 创 业 知 识 并 具 有 创 业 能 力 的 前 提 和 基 础 。创 业 意 识 , 指 在 创 业 实 践 活 动 是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在努力促使经济回暖的同时,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逐步开始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而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年来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一外部因素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比2010年增加了29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需要安置就业2400万人1;同时,据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员约有3000万,农村还有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另外,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仍在持续,国外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停滞,市场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缓,因此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升级,某些行业已逐步向非洲等地区转移,全球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更;以珠三角为例,目前正利用金融危机进行“腾笼换鸟”,准备从制造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过渡;这一调整,必将导致原来产业的技术人才相对过剩,原技术结构不能适应新产业的要求;这也将加重转型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3.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上世纪末出现的一场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3,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重学历向重能力素质、重职业道德转变;传统的学历概念已经逐步淡化,高学历低能力必将被淘汰出局;职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挑战;4.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跟着市场走”,缺少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缺乏前瞻性;多数高校受困于资金问题,无法持续紧跟企业即将使用或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购进实训器材,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训环节滞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出现脱节;例如,某高校曾出现这样的情况见表1,学生胜任岗位所需的周期过长,用人单位对该类毕业生失去信心;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依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立足社会之本,因此,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内在因素1.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大学生就业观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几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等;就业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期望值高;在较好环境中长大的80、90后学生存在着较强的优越感,就业时往往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本文分别抽取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样本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见表2;3.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较低;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方面;480、90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一代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及解决问题能力却凸显不足;如今,用人单位将员工的综合素质置于首位;因此,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目前大学生还缺乏核心竞争力;4.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就业心理;据调查,在求职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的就业心理,常见的有:攀比心理,自卑与自负并存的心理,“骑驴寻马”的心理,以及依赖他人或学校的心理;不良的就业心理如果没有及时的调节调整,对大学生求职就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一全员参与,广开就业渠道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全员参与,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广开就业渠道;1.“请进来”;通过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园举行大型供需见面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例如某高校近几年邀请了与该校开设专业相关行业的企业到学校进行供需见面,为该校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提高了充足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多数学生的就业问题见表3;2.“走出去”;高校拓宽就业市场要积极地“走出去”;高校“走出去”的目标主要针对相应的行业协会或政府组织,以及当地的人事劳动部门;通过“走出去”与这些组织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通过他们将高校的毕业生信息向行业用人单位传播,在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同时拓宽就业市场;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高校就业市场;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充分挖掘校友、专业委员会成员、实习基地成员等社会资源,积极拓展新市场,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开辟新的路径;例如,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校长便在学校的校庆庆典大会上呼吁校友支持学校就业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共同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环节、强化校企合作及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深化高校的教学改革,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大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高校有着良好的资讯来源,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掌握国家产业结构情况,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例如目前,广东高校可深刻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根据纲要摸清产业的发展方向,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做好专业调整,力求将“市场需要,高校培养”转变为“高校培养,市场需要”; 2.深化专业教学环节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加强与行业及用人单位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实践基地”“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让用人单位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共同培养学生,使大学生最大限度的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职业适应期;例如某高职院校“通信监理”专业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全程参与教学,从2007年至今,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80%以上直接到合作公司就业上岗;3.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可进行结构调整,除了招收在专业理论上有所建树的人才外,还可从企业一线引进行业的能工巧匠,让他们担任学生的实训教师,完善高校师资队伍,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能力;三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工作,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可围绕“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就业辅导系列活动为延伸”展开课程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令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就业观念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和座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心态调整,做好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思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合理定位,鼓励毕业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面对现实,主动出击;对于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高校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一对一”就业推荐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点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提高就业困难弱势群体的就业成功率;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通过发放求职补贴和重点推荐就业单位进行帮扶;四加强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近年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组织了多种专项活动,如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计划、毕业生入伍预征等等,高校面向在校学生广泛宣传就业政策,包括鼓励有困难的毕业参加预征入伍;鼓励毕业生通过小额贷款进行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中小企业去等等;引导毕业生通过积极参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种项目,实现就业;三、小结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的焦点;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倍加关注,高校教职工特别是就业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刻的调查和分析,同时研究了多种对策与措施,努力开拓高校就业工作新局面,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王衡.试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与高校的应对策略.思想纵横,200810:98-101.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6:45.3李卫光.职业和能力培养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200811:15-16.4武洪明,许湘岳.职业沟通教程.人民出版社,2011:3.。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思考论文(共6篇)【论文】
第1篇: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更加复杂。
造成如此困境的因素有很多,如毕业生自身学业不精、缺乏自信,没有职业规划;学校自身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企业脱节、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国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笔者试图找出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1、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就业观念滞后、不愿意就业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中专对口招生和参加高考经过本科院校多轮筛选剩下的学生,生源质量低下。
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差,导致了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学的不够扎实,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学生毕业时对自己本身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定位不准确,一些学生好高骛远,然而眼高手低,怕吃苦,不肯脚踏实地,只愿选择高薪又舒服的部门和岗位;相反的,一些学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
2、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学校不顾自身师资和硬件条件,盲目跟风,争先恐后开设社会上需求较好的热门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和响应硬件条件不完善往往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接轨,陈旧老化,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轨。
实习不能专业对口、实训设备落后、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难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
学校就业指导的机构体系设置不健全,缺少经过正规和系统化培训的就业指导教师。
就业知道工作不能深入细致,方式方法简单,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化的就业理念和意识。
3、就业大环境严峻,一些企业唯学历论思想严重以及政府就业政策不完善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加之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崛起,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断倒闭,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高教论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姚利杨雪红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一)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
(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困难我国的城乡分治,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待遇和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我国不少县城和乡镇一缺教师二缺医生,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不愿意去县城和乡镇,宁可在城里待业。
(三)高校盲目扩招,毕业生数量激增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0-2003年,仅四年内,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95万人急增至187.7万人,增加了近一倍,研究生毕业生也从58767人增加到111091人,也有近一倍的增幅。
(四)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需要改进和调整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着不合理因素,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很多高校在上一些新兴专业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冷门专业,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冷门专业缺人却招聘不到人,而热门专业毕业生又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因为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五)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由于对社会和学校的过分依赖,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许多大学生失去了努力的目标与追求,致使“等”(机会)和“靠”(亲人朋友)的思想在大学生中盛行,看不清现今社会形势,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想做什么。
目标没有,计划没有,东一下西一下跟个没头的苍蝇一样,还极度不谦虚,不肯听取各方建议。
另外,大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规划,甚至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意识,喜欢盲目跟着人群走,忽视自己的专业才能和特长的发展,致使就业求职时的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与企业实践相脱节,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不能发出自己的闪光点。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1、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1.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
事实上就业难的原因还有大学生心态的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有些学生认为到了大学里不用学习,大学四年过去了,等到找工作时,发现自己除了有一张毕业证外,什么都没有。
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过度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往往失去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1.2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也是近年来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金融市场的动荡也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市场经过了一次大的整顿,有太多的企业倒闭,很多人失业,而事业的人群又具有极大的技能,而我们的大学生仅仅空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要实行磨练,这个时期都是相当长的阶段对于很多的企业都是不喜欢的。
同时市场真正为我们留下的就业的岗位又是很少,这样对于就业来说更加的艰难了,这样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未走出校园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参加各类的社会的时间的工作,目的是当走入社会的时候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的群体当中来。
1.3大学人才培养定位脱节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的心态有一定的问题,在他们的心里想的是如何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对于书本的知识过于依赖,对于自己未来从事工作的方向不够清晰,想的是如何管理别人的工作,而不是实行实际现场的经验的积累,绝大多数都是处于空想的阶段,如果真的顺着大学生的意愿出发,那么将来就会出现乱指挥的现象,对于实际的工作的方向上提供不了任何的协助。
所以,我们在定位的过程就要实行全面的分析,本着未来的发展前景,现阶段仅仅一个学习的阶段,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2、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思路2.1高校大学生树立准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就业率提升的关键动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就业与择业的认知和理解也在持续的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持续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城市化进程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解决对策
城市化进程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解决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城市化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一系列困境。
本文将对城市化进程下大学生就业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分析1. 教育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由于不同城市的发展需求不同,大学生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之一。
一些地方的经济结构转型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而另一些地方则需要更多的金融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不合理,导致了大批专业人才出现就业难的情况。
2. 求职技能和实践经验匮乏市场对大学生求职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教育往往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通常缺乏实际岗位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3. 就业观念和期望值不合理部分大学生有着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和过高的期望值,希望从毕业之初就能找到高薪、高职位的工作。
然而现实是,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岗位需要从基层做起,薪资待遇可能并不理想。
大学生对待就业问题的心态和期望值需要与市场实际情况相符合。
4. 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城市化人口,而城市就业机会却是有限的。
许多大学生希望在城市中找到工作,这使得城市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就业机会不足,大学生很容易陷入就业困境。
二、解决对策1. 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以增加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2. 推动产教融合,提高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学校与企业之间应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制定实用的课程计划和实训项目,提高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代表来校园招聘,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摘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需要各级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探讨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指导对策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
往昔的天之骄子受到了考验。
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就业指导变得越来越重要。
就业指导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就要了解就业情况,对症下药,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1、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失衡和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突出也就是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首先,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高峰期,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其次,教育的大众化要求国内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很多大学毕业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然而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大学毕业生。
2、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投资与管理体制,使市场化的就业模式和计划性的人才供给机制之间形成尖锐矛盾,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错位,毕业生的供给质量和供给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不吻合,相当一批大学生求职面临困难,很多急需人才的区域和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从而导致“生产”与“销售”“双轨制”条件下的就业难。
二是高等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明显,导致毕业生高度同质化,增加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毕业生能力减弱 ,使本 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 ( )职业指导制度在我 国尚处 于初级 阶段 ,职业指导 与 4 就业教育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和体现。在西方 ,职业 规划 与 职业指导被视 为 “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的重 要组 成部分 ,
当今大学 生
厂睡
大 学 生就 业 困难 问题 原 因 分析 及 指导对 策 郝 刚_ 志 _ j
隋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 ,人才供需结构发生重大变 化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日渐显现。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既有社会宏观因素 也有毕业生 自身就业能力不足等微观 因 素 。高校就 业指导人 员应 牢 固树 立 以人 为本 的服 务理 念 ,针 对 不 同类型 大学 生就 业 困难群体 开展 个性化 指 导 ,为 大学
一
( )家庭观念影 响。为子女接受高等教 育所付 出的高成 4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缓慢 , 无 本使许多家长产 生高回报 的心理期望 ,这种过高 的就业期待 法满足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 。 教育理念陈旧 、 教材 内容陈腐 、 给大学生造 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一些毕业 生受 中国传统观念 ‘ 低就” 或 教学方法单一 、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才培养没 或家庭环境 的影 响,宁可在家坐等机遇 ,也不愿 ‘ 参与到外界的求 职竞聘 中,就业缺乏主动性 和竞争意识 ,造 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造成毕业生无法适应人才需求
峻 。以广东省为例 , 09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为 3 .万 20 31 人 ,与 20 年相 比增长 1. 08 42 %,加上外省来粤求职人数 以及 之前办理 了暂缓就业的大学 生和今年被企业裁减人 员中的高 校毕业生 , 预计今年在粤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将大大超过 5 0万 人 。截止 20 0 9年 3月 1 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 毕业生签 约率为 76%,专科毕业生签约率 8 3 .1 . %,相 比去年 同期下 4 降 5 %以上。 广东省举办的 2 0 届 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 0 从 09 面活动情况来看 , 进场的用人单位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下降 ,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摘要: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多,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要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的过程。
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大家越来越关注就业问题,而且就业成为影响到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
往昔的天之骄子受到了考验。
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就业指导变得越来越重要。
就业指导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就要了解就业情况,对症下药,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难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校大幅度扩招,大学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
由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国家也多次发文促进就业,制定相关就业政策,尤其2008年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通知》《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鼓励应届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推动西部计划健康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才市场并不像其他市场一样,不只是简单的供求关系,其中有许多政策性的、主观的原因起作用。
作者认为所说的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
很多学校一味追求规模发展和专业扩张,没有考虑社会的需求,导致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人才供需两难的状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形势下,⾼校⼤学⽣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造成这⼀局⾯的因素是⽅⽅⾯⾯的,下⾯⼩编为⼤家带来⼤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希望⼤家喜欢! ⼤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篇1 随着⼤学毕业⽣⼈数的增加,⼤学⽣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欢迎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毕业⽣⼈数增长很快,⼤学⽣就业形势⾮常严峻,⼤学毕业⽣的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个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学⽣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名⼤学⽣的前途,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
关键词:⼤学毕业⽣;就业现状;就业政策 ⼀、当前⼤学⽣就业困难的现状 1.⼀些长线专业就业⽐较难。
我国的⾼校⽬前的⼀些长线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程、汽车⼯程、⾦融学、国际贸易、法律和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数量较⼤,⽽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出现了供⼤于求的状况,毕业⽣就业⽐较困难。
2.⼀般普通院校的毕业⽣就业⽐较难。
⽬前,在我国出现了⼀种⽤⼈的怪圈,各个⽤⼈单位普遍把眼光盯在985或211⼤学的毕业⽣⾝上,造成⼀些⾮重点院校毕业⽣就业难。
3.⾼学历毕业⽣⽐专科和职业⾼中的毕业⽣就业难。
⽬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些企业迫切需要⼀些动⼿能⼒⽐较强的毕业⽣,所以就造成了博⼠⽣和硕⼠⽣就业⽐本科⽣难、本科⽣⽐专科⽣难的现象,⽽我国的⾼校却都热衷于升本、创硕、招博,直接造成了毕业⽣就业⽐较困难的局⾯。
4.⾼校毕业⽣就业体制造成毕业⽣就业难。
⽬前我国的⾼校毕业⽣就业体制弊病很多,在⼤学⽣就业过程中,不是靠能⼒⽽是靠“关系”⼏乎是⼈所共知的现象,谁的关系过硬谁就在就业中可以化解种种不利因素,⽽那些普通⽼百姓的孩⼦就业就⽐较困难了。
5.⼥⼤学⽣⽐男⼤学⽣就业⽐较难。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社会岗位需求下降、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不相匹配、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今年更是如此。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性的611万人,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将超过700万人。
2023年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这对原本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到今年3月1日为止,我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8.4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大学毕业找工作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本人自身内在因素,笔者拟通过调查研究、文献查阅等方法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做整理分析,并探讨相关应对措施,从而为我们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一、原因分析外部客观原因1.高校扩招后就业绝对人数剧增,结构业就业矛盾突出。
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高校毕业生200多万人,比2002年净增60多万人。
从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表1)我们看到从2001年到2023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初次就业率则呈下降趋势。
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缘故,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多企业净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倒闭,很多企业大幅削减用人岗位数。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仅岗位总量不足,而且有着严重的供需借位,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大多数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工作,不愿意到小地方、基层或响应国家号召去参加一些服务西部的计划,这样导到沿海发达地区人才扎堆以至浪费,而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急需大批人才,却招不到人,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2.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前瞻性。
近几年有些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地位,一味追求规模大、学科多、专业全,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造成毕业生整体素质下滑。
尽管现在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难,但来自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一些行业企业人才匮乏,在市场上却招不到他们所需的人才,原因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错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及对策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但是,大学生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
以下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 就业岗位不够随着经济发展,行业快速发展,导致大学生就业岗位不够,无法满足需求。
2. 学生职业规划缺失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很多人缺乏对未来的规划思路,导致就业方向不明确。
3. 学生专业对口度不高不少大学生的所学专业与实际就业方向不吻合,导致就业不理想。
而且,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也与工作岗位要求不匹配。
4. 面试能力不足大学生通常面试能力弱,无法在面试中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从而无法成功地获得工作机会。
5. 招聘渠道不畅传统招聘渠道滞后,很多大学生错过了机会,无法及时地了解到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针对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需要进行以下对策:1. 增加就业岗位国家应该加强产业政策制定,扩大就业岗位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各高校也应该积极探索创新,为学生提供实习、招聘等就业服务。
2. 加强职业规划大学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
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个人职业规划,努力扩大自己的就业选项。
3. 提高专业对口度传统专业教育应该与就业市场相结合,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从源头上解决专业对口问题。
4. 增强面试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多方面的途径提高面试能力,如参加实践活动、模拟面试、阅读面试经验、练习口语发音等。
大学也应该提供专门的面试机会和面试培训。
5. 拓宽招聘渠道传统招聘渠道已滞后,大学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招聘渠道,如网络招聘、校企合作、校园岗位等。
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招聘渠道。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五个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案例分析:1. 实习机会缺失大学生毕业后,经验不足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高校提供实习机会。
例如,某高校的学生实践中心开设了各种实践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挫折简析
大学生就业挫折简析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竞争的激烈化,大学生就业挫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艰难的就业压力,甚至面临着就业挫折。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大学生就业挫折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就业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而各行各业的就业机会并没有相应地增加。
导致了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就业挫折的可能性增加。
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行业的需求又不断变化,这使得大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就业能力不足除了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外,大学生就业挫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能力不足。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许多大学重视理论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许多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发现自己的实际能力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了就业挫折的发生。
尤其是部分专业技能不匹配市场需求,将会大大增加找工作的难度。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还有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导致了就业挫折的发生。
一些大学生对于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自己毕业后可以立即找到一份高薪且理想的工作,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由于就业观念不合理,大学生很容易陷入就业焦虑中,拒绝临时工作、低收入工作,导致就业难度增加,就业挫折的风险增加。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挫折的对策面对大学生就业挫折问题,社会各界应采取有效的对策,帮助大学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减少就业挫折发生的可能性。
就业市场需要改善供给结构和提高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加大对新兴行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也需要调整教育结构,培养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供给结构更加合理。
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对策分析三篇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对策分析三篇下面职场的我就给大家共享的关于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缘由对策分析,欢迎阅读!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篇一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生就业难问题以及成因,提出了化解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对策,一是高校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力量以适应社会需求;二是高校应当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对同学综合素养力量的培育;三是政府要加大统筹高校生就业政策宣扬和优待政策落实的力度。
2022年毕业季立刻到来,新一批毕业生即将迈入社会,在他们迈入社会之前,首要的就是解决就业问题。
当前,高校生毕业人数呈不断递增态势,但是,数量浩大的毕业生军却不得不接受一个高毕业率低就业率的事实。
2022年,中国高校生毕业人数为212万人,而2022年则达到了680万人,十年时间,毕业人数猛增。
2022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0%,而到2022年,毕业生就业率却降到了令人咋舌的55.7%,如此巨大的差别让人不禁汗颜。
2022年毕业期将至,即将有699万毕业生走出校内,开头面临就业压力。
伴随着毕业生如潮水般地涌向就业市场,而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则是呈现一个缓慢增长趋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
一、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缘由:客观方面主要是结构性冲突突出,结构性冲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区域经济进展不平衡与大批毕业生涌入经济发达地区的冲突。
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进展快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毕业生首选的抱负就业地。
依据我们的调查,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而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条件较艰苦的地区人才奇缺,大城市的一些边远郊区、县、乡镇一级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远未饱和。
地域经济进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扎堆'现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缘由之一。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着淘汰的风险,大量工人被裁员或失业。
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限,无法承载大量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2.人才供给过剩大学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市场供给过剩。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相对薄弱,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3.信息不对称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不清楚企业的需求和招聘信息,因此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同时,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不够明确,使得大学生难以满足招聘标准。
4.创业压力大学生承担着家庭的期望和自身的压力,许多人选择创业。
然而,创业的风险较大,许多创业者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市场洞察力,导致创业失败的风险增加。
二、对策建议1.调整教育理念大学需加强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2.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在毕业前进行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培训。
大学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主动与企业对接,提供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
3.提高创业支持力度加强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导师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支持,帮助创业者规避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加强职业实践大学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作,提升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扩大社会资源和人脉。
5.加强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就业市场的调控和引导力度,鼓励企业招聘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激励政策。
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人才供给过剩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所致。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本文从社会、用人单位、生及高校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1.1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随着受性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的影响,增长减速,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概括起来,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多企业被逼迫停产、缩减员工、停止招聘等都影响到就业人数,打破了经济增长与高校招生规模和就业人数长期建立起来的平衡,而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许多企业用工需求明显缩小,甚至关停导致新增岗位减少;第二,在我国经济开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严重缺乏,特别是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开展滞后;第三,我国经济开展呈现经济开展区域不平衡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递开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也拉大了地区差距,如沿海与内地经济开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开展的差距、省区之间经济开展的差距、南北之间经济开展的差距、城乡之间经济开展的差距。
这使毕业生扎堆低往经济兴旺的地区去就业,而经济的地区那么就业人员匮乏;第三,社会失业人员比例小断加大,这给大局部欠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更剧烈的竞争压力。
1.2高校扩招使得毕业人数增长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xx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
我国在校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
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到达559万,xx年突破五百万关卡达610万,xx年,更是到达了631,而xx年将再创新高到达700万之多,加上之前待就业、因参加两项方案等需再就业、回国的先就业人员,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面临着比之前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根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个人、学校、政府及全社会需要共同地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近几年,随着高等学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很多学者对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行为动机以及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机制的实现。
为今后我国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笔者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1.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短期内我国的应届大学生人数居高不下
根据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传来的消息,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与此同时,因为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则相对平稳,因而,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借用尹蔚民的话说当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值得欣慰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择业趋于务实。
”
1.2环球金融危机给当前的就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从经济形势上看,持续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化的经济危机,短期内实现复苏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我国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
很多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裁员、降薪或停止招聘,就业难问题短时间内得到缓解的难度很大。
同时,金融危机不仅给低端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也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应届大学生强有力的竞争者。
1.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就业难问题的主要根源
当前,一些高校毕业生仍有这种心理——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
而另据《南方周末》的一份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近几年有向体制内回流的倾向。
尹建堃分析说,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
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东部地区、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1.4创业意识缺乏和创业难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大量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试图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
然而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往往更愿意停留在“找工作”的阶段,而不愿意去自主创业。
即使有少数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也因为资金和管理瓶颈的制约很难成功。
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
不仅关系大学生个人生存的问题。
更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因此。
这个问题的解决。
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转变观念、提升素质,更需要学校和社会能够改革旧的体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地支持和帮助。
2.1大学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
想要摆脱“毕业即失业”的局面。
就必须适应市场化的需要。
根据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期望值。
放弃不切实际的虚荣心和过度依赖的想法。
对自身条件重新定位。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正确对待就业当前所谓的就业难。
实质上是找“高薪”、“稳定”、“体面”的工作难,并不是说大学生毕业都无事可做因此。
大学毕业生应该改变那种留恋大城市。
希望找一个效益好的单位或知名企业以及渴望高薪、高待遇的就业理念。
要响应国家号召,勇于为乡镇企业和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做出贡献针对大部分毕业生固有的一次性就业观念。
要引导他们树立多次选择的意识尽管一步到位是毕业生求职的一种很普遍的心理。
但随着毕业生的
档案可留校两年政策的出台。
他们就可以有时问再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可见。
毕业生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加强竞争意识。
增强择业的主动性。
取消依赖心理。
树立勇于挑战的理念。
2.2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工作
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相继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据调查,52.9%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四才开始抓,并且许多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保留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痕迹,没有以塑造大学生、提高其就业能力为中心,相应地也缺乏现代社会的服务意识,缺乏竞争社会的客户意识,缺乏生涯规划意识,缺乏信息社会的技术手段,缺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
如果就业指导机构能够详细搜集用人信息,准确指导学生择业,并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定向接洽,不仅能够免除学子们的盲目赶场,而且也可以促使就业工作走上有序、规范的轨道。
所以,首先要树立“职业指导”理念,树立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把“就业指导”改为“职业指导”,由把毕业生送出校门上升到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的层次,帮助毕业生作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高校应树立全程指导理念,将管理转变为服务,要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四年全程服务的理念,要常年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心理辅导课,并使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部门,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提高指导效果。
2.3利用工资补偿机制推动大学生就业
在特定环境下,比如对那些学习了专业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知识的高校毕业生为了较高工资放弃了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去从事管理等工作岗位的情况,可通过补偿性工资使他们回到所学专业的岗位上工作。
另外,对地域性、地区性的工作转换建议可加强工资补偿的力度,尤其是对家庭贫困且在校表现优异的大学毕业生,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生源地地方财政补贴,工作地地方财政补贴及工作单位四方共同努力来实现,从而加大对大学生到较为落后地区工作的支持。
2.4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可以在大学教育课程中,增加创业培训类的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可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为此,学生自身要在思想观念上做出调整、改变保守和依赖思想,树立敢于承担风险的信念,勇于尝试和挑战;国家要在政策上做出调整,完善贷款、扶助、奖励等相应政策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必需的保障;三是学校应在培养和教学方式上做出改进。
课堂上注重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倡导和鼓励创新的氛围,进而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创新的理念,为毕业后进行创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个人、学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理性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才能制定科学的对策。
由于这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只有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及家长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姚慧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2]齐建,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朱琰洁,论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起薪间的博弈——如何利用工资补偿机制推动大学生就业,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2月第2期。
作者简介:
朱金峰,1978年,男,汉,山东无棣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学硕士;朱金英,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