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

合集下载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百年来王阳明》,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教授,书的开篇都很有意思——传奇开始的地方,雷声乍起,洞中石棺,一声长啸,阳明悟道,心学诞生……利用班后碎片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一能说是王阳明传记,二能说是阳明心学诞生记。

读完书,对深奥的的阳学心学算是了解了皮毛,但要说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恐怕还谈不上。

但不过总算从王阳明一生经历和心学之问中,学到了能提升自己和教育孩子的几点心得。

首先,学到了陪伴教育的重要性,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五阳明5岁多还不说话,一旦开口,张口便是《大学》,为何,就是他爱看书的爷爷天天带着他,经常诵读,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张口就来。

我们常常斥责我们的孩子被网络和电子产品绑架了,我的宝宝三岁就嚷着要手机刷抖音、斗地主,仔细想想,我们做家长的,有几个不是手机离不了手,微信刷的眼花,在网络碎片垃圾里游荡?其次:知行合一。

从第一步的知到行(知道到做到),第二步的“行到合”(沉浸式体验),再到第三步的“合到一”,王阳明终生都在讲学,也让他的知行合一在当时发扬光大,甚至五百年来让很多人成就了真正的自己。

知行合一,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真的很难,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很多人也会在各种诱惑面前,失去了良知,失去了行动力。

所以,我们努力奔走在知行合一的路上,离圣人很远,追不上,但希望离本心更近一些,让内心听从光明的指引,“知善知恶是良知”,在人生的大是大非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事上炼。

王阳明一介文人,南贛平匪患,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是把自己的大智慧运用在军事实践中,在兵不强,将不壮的情况下,屡见奇功,充分说明了他的“事上炼”之绝妙。

“工作即修行”就是王阳明“事上练”的实践篇。

第四: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一生可谓磨难重重,立下不世功业却不被朝廷认可,直到生病去世也没回到心心念念的老家,逝于归途,按说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但他去世之前却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了解圣人,做好凡人——《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文:殷妞妞。

我这个人是文科生中的矛盾体,喜欢文学但不喜欢历史,熟悉文章却不熟悉作者,所以一开始得知本源书社6月份的图书漂流书籍是《五百年来王阳明》,虽说我是挺排斥参加的。

一是其事对王阳明其人其人不熟悉,二是对明代历史更为糊涂,说实在,我怕我读不怎么下来这本书。

鼓鼓勇气参加了这次漂流,前两位阅读者会经常在本源的读书群分享王阳明的思想和心得,在图书到达自己手里之前,百度了一下王阳明的思想,之后某天,送儿子急著文化路上课外班,看到文化路一小门前大大的“知行合一”办学宗旨,才知道叱咤风云的“知行合一”出自王守仁的心学,在汗颜自己的孤陋寡闻时,也对阳明心学产生了好奇。

上周三,这本书终漂流到我手里,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东南大学讲师,书的开篇都很有意思——传奇开始的地方,雷声乍起,洞中石棺,一声长啸,阳明悟道,心学诞生……,这场景,几乎是武打小说的香味呀!原来描写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书并不是枯燥和难啃!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一能回忆录说是王阳明传记,二能说是阳明心学诞生记。

读完书,对深奥的的阳学心学算是打探了皮毛,但要说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恐怕还谈不上。

但不过总算从王阳明一生经历和心学之问王守仁中,学到了能提升自己和教育孩子的几点心路历程。

首先,学到了陪伴教育的重要性,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教育的较理想最好方式,五阳明5岁多还不说话,一旦开口,张口便是《大学》,为何,就是他爱看书的爷爷天天带着他,经常诵读,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张口就来。

我是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我们斥责我们的孩子被网络和电子产品绑架了,很多孩子沉迷于吃鸡游戏、刷抖音中,但仔细想想,我们做家长的,有八个不是手机离不了手,微信刷的眼花,在网络碎片烟头里游荡?今年郑州市小升初试题一出引起了轩然大波,抛开题目偏不偏的话题,这套试卷给我们传递的却是从小学生出题开始,“重阅读重传统重历史”。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摘要:1.王阳明的生平简介2.王阳明的心理学贡献3.王阳明的政治实践4.王阳明的军事才能5.王阳明的影响力和遗产正文: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心理学家。

他在五百年前的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王阳明心理学大师,察言观色,把握心理的能力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理,致良知,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一封情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

有理,有利,有节,有情,有义事儿上练!三人好做事儿。

心不动,心如止水。

内心强大,冷静处理危局!注重调查,把事件来龙去脉,内在细节,重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摸的一清二楚。

心理学大事,准确的把握对手的心理规律,真示意图!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五百年来王阳明王阳明,心理学大师,察言观色,把握。

王阳明的心理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心学”理论上。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识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他还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良知,只要发掘和遵循这个良知,就能做到正确的行为和决策。

除了心理学,王阳明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在明朝时期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包括兵部尚书和东厂厂公等。

他在政治实践中贯彻了自己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在军事领域,王阳明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他在对抗倭寇和鞑靼侵略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和战术,取得了多次胜利。

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王阳明的影响力和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他的“心学”理论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为后世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政治和军事实践,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原创版)
目录
1.王阳明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2.王阳明的心理学贡献
3.王阳明的政治实践和军事才能
4.王阳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5.王阳明的影响和现代意义
正文
王阳明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杰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在我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心理学、政治实践和教育领域,他的贡献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理学贡献主要体现在“心学”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上。

他强调“致良知”,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性,只要发掘内心的良知,就能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还倡导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观点对后世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才能方面,王阳明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曾多次参与明朝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斗争,尤其在平定宁王之乱中,他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

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他还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为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王阳明在教育领域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创立了阳明学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弟子,对晚明和清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强调实事求是,倡导学以致用,这些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总的来说,王阳明是五百年来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的思想、
实践和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心理学、政治实践和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现代意义。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初识王阳明源出一篇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钻研王阳明为了钻研程朱理学的成圣之道,采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在竹林中一坐七天,除了吃饭之外,两眼死死地盯着眼前的竹子,最后精神耗尽,大病一场……这一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对王阳明其人充满好奇,遇见《五百年来王阳明》如获至宝,一打开便陶醉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跟随王阳明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探究伟大的心学之道。

阳明一生悲壮。

本书从王阳明的出生开始写起,王阳明自生下来便很酷,六岁之前不会说话,将近八岁之时突然开口,一开口便是儒家经典《大学》,经典译著更是张口就来,我想用这得益于王阳明良好的家庭环境,书香世家,虽然他不说话但耳濡目染,其次爷爷的陪伴赏识,家人担心王阳明无法说话是身体有疾,但他认为自己这个人分孙子不是一般人,将来必成大器,静待花开终有所成。

王阳明十一岁即能作诗,令众人惊叹,同样十一岁,与老师、父亲探讨人生第一等事儿,这也是他终极一生的理想:做圣人。

只是后来这理想的达成使他历经磨难,格竹失败,大病一场,另辟蹊径;只身斗乱政宦官刘瑾八虎,被打四十大板,扔进诏狱,之后被贬龙场,这在当时是去了就必死无疑的地方,途中还要躲避刘瑾等人的追杀,可谓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王阳明坚强地挺出去了,正是这段一段经历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观悟生死,悟出心外无物,为阳明心学奠定基础。

后来他平乱灭匪,讲学启发民众,治政惠及乡里……平和将百姓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看成己任,终成圣人。

他的坚韧执着令人感动,我想这想就是理想信念的意念,即使前方黑暗日月,我心依旧光明。

阳明心学博大精深。

其中“心外无物”令人深思,王阳明陆九渊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开始思考生死,他花了不少力气做了一个石棺,每天晚上躺在那个石棺坟墓里明悟生死,一个风雨之夜,突然顿悟,悟到的是心外无物。

书中写到心外无物是一种价值存在,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就算你再饱满,放在明媚阳光下没多久就被吸走了,这滴水怎么才能不蒸发呢?很简单,装入旁边的长江大河,汇入蛮荒之中,就永远不会蒸发掉。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这几年,王阳明和他的学问,热度都变得越来越高,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最早是从《明朝那些事儿》里知道王阳明,但这次看郦波所著《五百年来王阳明》,才算是第一次读王阳明的专著。

其实中国古代不乏哲学先人,但是王阳明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哲学的出世主张,即“拿起来".因为纵观中国哲学,“放下"容易讲、“出世”容易讲,为什么,一是容易彰显自己的淡泊明志,容易体现超凡脱俗之气质;另一个你没有办法用世俗的功业去衡量他的哲学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无法证伪便难以否定。

我不是什么研究者,对此学问也只了解皮毛,无意也无能力来谈心学的问题,只是由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体会阳明先生这个大写的“人”和他的大智慧。

大志向。

说到志向,曾经有段时间,孩子们做科学家的志向十分“流行”,可能是那段时间国家需要科技人才,所以加强这方面的影响;后来,不知是什么潮流,又有人说,你看国外的孩子从小的理想都是邮差、消防员之类,我们也应该这样教育,要人性化,要乐于做普通人。

现在社会上虽然不乏各类成功人士,也不乏老老实实生活的民众,但是却很难再出“圣人”。

如果我们从小都真心努力去向圣贤靠拢,多年累积的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一如王阳明少年,学孔子、马援、王越、于谦,人生也在向圣贤的路上迈进,最终“三不朽"。

我们可能资质平庸,环境不佳,但至少可以矢志不移,平步迈进。

大担当。

王阳明的一生波澜起伏,但却始终不忘担当.刘瑾乱政,反攻倒算,将反对之人赶尽杀绝,朝廷无人再敢发声,此时,王阳明却只身上书,他对规劝者说,起初人人抗争,我未发言,因为多我一人不多,此时众人良知被泯灭,再无行动,则少我一人便少!在宁王起兵叛乱之时,他也不顾劝阻给朝廷上疏直言宁王之叛,众人担心利害,他却说:“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而在平乱灭匪之余,王阳明为政亦以百姓与天下为任,兴学启发民众,治政惠及乡里,是把苍生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担当,将社会安定作为自己的责任,“为生民立命”,以实际行动去改变环境,而不只在口头大声疾呼,实为真丈夫。

剿灭詹师富——读郦波著《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1500字

剿灭詹师富——读郦波著《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1500字

剿灭詹师富——读郦波著《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1500字剿灭詹师富——读郦波著《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1500字:直到开战前夕,所有人还是想不到王阳明会怎么打。

他居然没有派他的主力核心部队,而只派了一部分兵马和广东当地的部队结合,然后去突袭在象湖山附近的詹师富的一支队伍。

詹师富在象湖山脚下有一个营寨,叫做长富村,官军和詹师富土匪的第一战就是长富村之战。

官军进攻长富村之战一开始非常顺利。

为什么呢?闽粤边境上,当时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詹师富这帮土匪他们居住的寨子都是土楼。

土楼是一种堡垒性的建筑,可以聚居,又可以抵御外敌,非常坚固。

但是王阳明自有办法,他让官军四面攻击,攻击的同时选定一个方向作为主攻方向佯攻,一定要突入土楼。

此前官军往往都不愿意冲进土楼,怕进去之后被围歼,来个瓮里捉鳖。

开战前,王阳明交代了锦囊妙计,要官军突入进去之后,不要拼杀,而是趁乱放火,放完火就往外跑。

这一招非常关键。

那个土楼家家户户都连在一起,只要一把火点起来,火势就难以控制了。

文官带兵,儒将作战,特别喜欢用的一招就是火攻。

你看诸葛亮就是典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军。

王阳明也非常擅长此道,一开始就用火攻。

詹师富的这帮士匪在土楼里待不住了,纷纷往外跑。

官军围在外面,出来一个逮一个,出来一双灭一双。

长富村之战,以詹师富这股土匪大败而告终。

败了之后,土匪也不是没有办法,他们聚集的地方靠近象湖山,詹师富带着残部大败之后就进了象湖山。

象湖山山深林茂,土匪往山里面一躲,宫军没有办法了。

但好歹已经了第一仗,于是就回来了向王阳明交令。

结果带队将官回到王阳明的大帐里头,报告如何初遇詹师富,长富村之战如何大获全胜。

带队将官心里头美滋滋的,心想如果论功行赏,自已肯定首功一件。

结果刚汇报完,看到王阳明面沉似水,不由心里一惊。

王阳明突然缓缓地问了一句:“既然初战已胜,谁让你们回来的?贻误战机,该当何罪?带队的将官吓坏了,说,大人啊,詹师富带着残部退到象湖山里头了,我们怎么打?那个地盘他们熟啊。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字宪,号阳明,浙江省绍兴市人。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在他的一生中,他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传习录》和《阳明心学》。

这些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主要记载了他的一些思想和见解。

在这部著作中,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重要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部重要著作《阳明心学》更是将王阳明的思想发扬光大。

在这部著作中,王阳明深入探讨了人的心灵世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灵世界是非常复杂的,需要通过不断的修养和培养才能够得到升华。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理论,认为人应该通过自己的良知来判断是非,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一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完王阳明的著作,我深受启发。

王阳明的思想非常深刻,他的理论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灵世界,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他的“致良知”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著作,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修养自己的心灵世界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培养,才能够得到心灵的升华,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致良知”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自己的良知来判断是非,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走上正确的道路。

总之,王阳明的著作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选奇特方案——读书之郦波《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500字

精选奇特方案——读书之郦波《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500字

奇特方案——读书之郦波?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500字
奇特方案——读书之郦波?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500字:
当时南、赣、汀、漳一带匪患丛生,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大小土匪数十股,主要的有四股。

离王阳明驻军的上杭最近一股士匪的头子叫谢志珊。

最远的在闽粤交境的地方,土匪的头子叫詹师富。

最弱一支土匪的头子叫卢珂,最强一支土匪的头子叫池仲容。

王阳明打下坚实的根底,制定好作战方针之后,究竟要先打哪一股呢?大家都认为,毫无疑问,要么打最近的,要么打最弱的,要么打最强的,都有作用,为什么呢?打最近的,顺手;打最弱的,容易取胜;要么打最强的,可以趁着自组新军的势头,把最难啃的骨头先给啃下来,对其他士匪有震慑作用。

这样都能够起到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阳明的选择居然是打最远的詹师富这一支。

所有人都不解,打最远的,势必劳师远征。

打最远的未必能取胜;不像打最弱的,保证可以致胜。

再说,打最远的那股土匪就算胜了,也起不到震慑效果。

为什么选择打最远的那支呢?王阳明白有他的想法。

为什么呢?就因为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出乎意料。

“兵者,诡道也。

〞因为最近的、最弱的、最强的那几支都有提防,唯独詹师富这一支因为最远,又不是最强,又不是最弱的,最想不到会被出兵剿灭,因此最没有防范。

王阳明定下作战方案,第一个就打最远的詹帅富。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读后感大全"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

”每当许巍那独具磁性的歌声在耳边萦绕之际,总会在人的内心深处激荡起一串串不大不小的涟漪。

许多人总是在身处于应该“不惑”的年龄时,才恍若从一夜春梦中惊醒,在那一抹“情难却,意难舍”的怅然若失中去感悟或追忆人生过往的时光,去重新审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匆匆留下的光影片段。

就连被易中天先生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也曾在自己《短歌行》的诗句中无奈地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的人生感叹!人生究竟是什么?人生究竟该怎样过?我想,这个问题就如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一样,困扰着许多人,甚至让一些人沉沦于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困惑之中。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惑’?”,虽然笔者将此处的“过”有意为之地改为了“惑”,但这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在读了郦波教授《五百年来王阳明》著作后的些许感悟。

人生中的“过”有时就是来自于人生之“惑”。

为何这样讲?过,从字意上而言,有从一个地点或时间转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的含义,当“过”的这一含义和人的意念融合在一起时,就会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形成人的某种固有思维方式或认知感观的产生。

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过意”一词,就有了过分看重,良心上过得去,心安理得的含义。

当一个人随着人生所经历的时间和地点的不断转移而过得心安理得,自认为良心上过得去之时,那“惑”自然会随之而来!所以,人非圣贤,人皆有“惑”!反之,世上之圣贤还未参透人生哲理之前,他亦如凡夫俗子一般,心中也是充满了无数个“惑”的。

正如郦波教授在书中所言,世上有很多优秀的人走不出一个怪圈,就是优秀着、优秀着,就优秀成了平庸。

反而那些并非十分聪明的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认定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却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恐怕就是那些看似特别聪明的人,过分看重了自己所谓的智慧,心安理得地把人生“过”得越来越迷“惑”而造成的原由吧!身处于明代宦官乱政时期的王阳明自小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惑”肯定异于常人,也多于常人。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五百年来王阳明》这本书讲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王阳明是一位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的心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书中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讲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核心内容。

王阳明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认识到心的作用是主宰一切,因此他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

这些思想强调了内心的作用和价值,对于人们认识自我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书中第五章到第九章主要讲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现实实践中的应用。

王阳明认为,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提升,可以使人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智慧。

同时,他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心学思想。

书中第十章到第十二章主要讲述了王阳明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对于王阳明的评价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但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五百年来王阳明》这本书讲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于人们认识自我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字宪,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

他是中国明朝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被誉为“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传习录》和《阳明心学》等著作,至今仍然对后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读完王阳明的著作,我深受启发,感慨良多。

王阳明的思想深邃而又实用,他的心学理念对于个人修身、治国安邦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首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行为要相统一。

他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该是一体的,不应该脱离实际生活而空谈理论。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实际行动。

王阳明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其次,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天赋的良知,只要能够发掘和运用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迷失自己,迷失方向。

王阳明的“致良知”告诉我们,只要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就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

最后,王阳明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观察外部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常常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告诉我们,只有深入观察,才能够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总之,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等思想,都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百年来王阳明》1-26全集

《五百年来王阳明》1-26全集

《五百年来王阳明》1-26全集
1.五百年来王阳明(1)传奇开始的地方
2.五百年来王阳明(2)叛逆的儿子
3.五百年来王阳明 (3) 父亲那座山
4.五百年来王阳明(4)理学那道坎儿
5.五百年来王阳明(5)宦官那个坑
6.五百年来王阳明(6)生死那道关
7.五百年来王阳明(7)龙场悟道
8.五百年来王阳明(8)心学的正能量
9.五百年来王阳明(9)知行合一
10.五百年来王阳明(10)事上炼
11.五百年来王阳明(11)致良知
12.五百年来王阳明(12)最爱是讲学
13.五百年来王阳明(13)心学亦心理学
14.五百年来王阳明(14)破山中贼易
15.五百年来王阳明(15)破心中贼难
16.五百年来王阳明(16)一封“情书
17.五百年来王阳明(17)秋风扫落叶
18.五百年来王阳明(18)三个“七零后
19.五百年来王阳明(19)两个余姚人
20.五百年来王阳明(20)心智的较量
21.五百年来王阳明(21)决战鄱阳湖
22.五百年来王阳明(22)艰难时世
23.五百年来王阳明(23)心学归于致良知
24.五百年来王阳明(24)善恶之间
25.五百年来王阳明(26)战或不战
26.五百年来王阳明(26)此心光明。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摘要:一、王阳明的简介- 姓名、字号、出生地- 明朝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二、王阳明的学术成就- 心学思想体系- 知行合一的理念- 致良知的观念三、王阳明的教育理念- 重视道德教育- 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主张因材施教四、王阳明的事迹- 科举考试、任职、辞官- 平定宁王之乱- 讲学、著书立说五、王阳明的影响- 对明朝及后世的思想影响- 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 国际上的影响正文:五百年来,王阳明一直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坚定的道德主义者。

王阳明生活于明朝时期,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个世纪,直至今日仍具有深远意义。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

他年轻时就表现出对学术的极大热情,博览群书,涉猎广泛。

在明朝弘治年间,他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然而,他并未在官场上得意,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到排挤,最终选择辞官归隐。

在隐居期间,王阳明开始深入研究心学,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认为知识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他强调致良知,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道德感,只需发掘和扩充,便能成为道德的引导。

王阳明的教育理念深受后世推崇。

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此外,他还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

他提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王阳明的事迹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平定宁王之乱。

当时,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试图推翻明朝。

王阳明被任命为平叛主帅,他运筹帷幄,迅速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王阳明的一生,不仅为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深远。

他的思想体系被誉为阳明心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提倡的道德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在国际上,王阳明也被视为一位东方智慧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五百年来王阳明摘抄加赏析

五百年来王阳明摘抄加赏析

五百年来王阳明摘抄加赏析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

他创立了“阳明心学”,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主张良知是人的本性,人们只需发掘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他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教育家都深受其启发。

在文学方面,王阳明的成就也十分突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风格独特,以豪放、奔放、激情为主。

他的散文作品也颇具影响力,以议论文为主,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王阳明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王阳明摘抄加赏析:以下是王阳明的一些经典摘抄,分别加以赏析。

1.“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知识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

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座右铭。

2.“致良知”: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只需发掘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内心力量,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真理,追求内心的光明。

3.“立志”:王阳明主张人应当立下坚定的志向,勇往直前。

他提倡“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这一观点鼓舞了无数人,成为了许多人奋发向前的动力。

4.“境界”:王阳明认为,人的境界决定了其看待世界的方式。

他主张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这一观点启示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人生。

总之,王阳明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的心学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五百年来王阳明经典语录

五百年来王阳明经典语录

五百年来王阳明经典语录
以下是五百年来王阳明的一些经典语录:
1.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心即理,致良知: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5.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6.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7.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8.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9.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0.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2.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3.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5.良知之外别无知说盖日独知也。

16.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良知故皆具此良能无不体此良知各自其体此喜则流于四肢此怒则种于四体是谓物其物天地其天地万物其万物于人是一体固常常存矣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

17.无我自能脱弃旧习自新而为贤自能称量自己贤愚各作自己事各畅自己志各现自己天地而为万物。

18.良知即是独知便是吾性自足用不周与万物为体。

19.心无外物意念中绝无邪念方能顺天而行因任自然满天地皆是圣道。

20.思虑杂妄邪念横生则人心易染污要清除各种妄念思虑不思恶念不想恶事恶言恶行之因则人心自清道心自明。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王阳明(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精通儒、道、佛三家学说,创立了王学,又称阳明心学,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王阳明少年时期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华,成年后考取进士,进入仕途。

他曾任监察御史、右通政、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务,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推行新政,改革弊政。

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任上,他因上书直谏皇帝而被贬谪至贵州龙场,历经磨难。

在那里,他开始了心学的探索,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

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1.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真正的人生智慧在于将知识付诸实践。

他提倡“事上磨练”,强调在实践中提升道德修养。

2.良知说:王阳明提出,人皆有良知,只是被物欲、私欲所蒙蔽。

通过反省、克己、致良知,人可以恢复道德本源,达到圣人的境地。

3.身心性命之学:王阳明主张,儒家学说应以身心性命为核心,关注人的精神修养。

他提倡在现实生活中寻求道德真理,实现人生价值。

三、王阳明的心学影响王阳明的心学在明朝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流派。

他的学说不仅在我国广泛传播,还对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心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道德哲学的现代化,为后世教育、文化、政治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四、王阳明的著作及后世评价王阳明的著作主要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全书》等。

他的学说后世评价极高,被誉为“五百年来儒家第一人”。

近现代许多学者如梁漱溟、钱穆、冯友兰等,都对王阳明的心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动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

总之,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阳明心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百年来,王阳明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传习录》更是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对于我来说,读完王阳明的《传习录》后,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首先,王阳明的思想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的心灵是最重要的。

他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外在的因素所扭曲。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内在的良知,只要能够发掘和遵循内心的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想做一个真正善良和有价值的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心灵,培养内在的良知,才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王阳明的思想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去探索和发现,才能够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认为只有将知识和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让我明白到,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只有通过实践去探索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快乐。

最后,王阳明的思想也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够实现自我完善。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内在的良知,只要能够发掘和遵循内心的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想做一个真正善良和有价值的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心灵,培养内在的良知,才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之,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著作,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修养和成长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思考和实践王阳明的思想,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识王阳明来自一篇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中王阳明为了钻研程朱理学的成圣之道,采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在竹林中一坐七天,除了吃饭之外,两眼死死地盯着眼前的竹子,最后精神耗尽,大病一场……这一情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对王阳明其人充满好奇,遇见《五百年来王阳明》如获至宝,一打开便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跟随王阳明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探究伟大的心学之道。

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关于他的著作不少,这本书的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他对王阳明其人其道的研究乃是大师级,但他的这本书,内容并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他是像讲故事一样从王阳明生平及心学智慧两方面娓娓道来,语言平实又不失风趣,读来津津有味、不忍释卷。

阳明一生波澜壮阔。

本书从王阳明的出生开始写起,王阳明自生下来便与众不同,六岁之前不会说话,将近六岁之时突然开口,一开口便是儒家经典《大学》,经典名著更是张口就来,我想这得益于王阳明良好的家庭环境,书香世家,虽然他不说话但耳濡目染,其次爷爷的陪伴赏识,家人担心王阳明不会说话是身体有疾,但他认为自己这个孙子不是一般人,将来必成大器,静待花开终有所成。

王阳明十一岁即能作诗,令众人惊叹,同样十一岁,与老师、父亲探讨人生第一等大事,这也是他终极一生的理想:做圣人。

只是后来这理想的达成使他历经磨难,格竹失败,大病一场,另辟蹊径;只身斗乱政宦官刘瑾八虎,被打四十大板,扔进诏狱,之后被贬龙场,这在当时是去了就必死无疑的地方,途中还要躲避刘瑾等人的追杀,可谓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王阳明坚强地挺过来了,正是这段经历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观悟生死,悟出心外无物,为阳明心学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百年来王阳明
大约五百多年前,准确的说,也就是公元1508年,在大明帝国偏远的贵州布政司,一个叫做龙场驿的地方,也就是今天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有一座龙岗山。

龙岗山也叫“栖霞山”,这座山的半山腰有一个天然石洞。

今天我们把这座石洞叫做“阳明洞”,又叫做“阳明小洞天”。

当然,这是后人给他起的,原来他根本没有名字。

为什么呢?因为当年整个修文县,整个龙场驿非常荒凉。

当时根本没有人在乎这个石洞,也不会有人感兴趣给她取个名字。

但这个石洞注定是一个不凡的石洞,因为石洞中将要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整个文化文明史的进程。

贵阳的夏夜是多雨的。

在一个仲夏的夜晚,乌云密布,云层中时而还有闪电隐现。

眼看着一场大雷雨又要来了。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石洞中,有一具石棺,石棺里赫然躺着一位男子。

要说这个人是死人吧,她眼皮底下的眼珠偶尔会滚动几下。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在做梦。

要说他是个活人把,哪有活人躺在石头棺材里头?
恰在此时,一道巨大的闪电划过天际,惊天动地的雷鸣声轰然响起,瓢泼大雨哔一下就下起来了。

电闪雷鸣撕破了静谧的长夜,就在这电闪雷鸣之中,躺在石棺里的男子突然大叫一声,惊了过来。

只见他一身大汗淋漓,神情是大彻大悟,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彻悟之后的惊喜。

在这种天地应和中,他忍不住纵声长啸。

这长啸赵破山河万朵,照亮万古长夜。

长啸之后,男子自言自语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
事物者误也。

接着又说:至此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正是从这一刻起,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正式诞生了。

而在这万山丛棘中开创了心学智慧的大思想家,就是五百多年来的大圣人——王阳明。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重新思考、重新面对、重新聚焦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是因为正是这样的王阳明,开启了我们今天仍然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两个终极问题。

一个叫做完人之问,即从每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一个聪明的人,应该怎么超越自己的聪明,从而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真正具有人生价值的人。

另一个叫做心学之问,也就是从整个族群的角度上来看,为什么产生于中国的阳明心学能够完全被日本民族所吸收,从而成就了明治维新,去没有在他的诞生地产生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柯林伍德也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思想史。

这样的表述指明了我们回顾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尤其是回顾本民族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今天在各种场合讲历史,并不是为了茶余饭后以作谈资,而是为我们如今的努力和明天的发展提供可资参悟、有所裨益的思考和借鉴。

哲学上有三大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
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永远不会确定我们将往哪里去。

而王阳明确实我们这个族群回顾“从哪里来”,眺望“要往哪里去”时绕不过的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式的人物。

说到王阳明,就是说到近代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

”当然平心而论,从中国人推崇的完人的标准来看,曾国藩可能还是要稍逊于王阳明一点。

因此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儒家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晴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

当然,不管是五百年来两大完人,还是儒家文化的两个半完人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都稳占一席。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王阳明伟大,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感觉王阳明好像不是那么有名呢,甚至可能还不如樊梨花、薛仁贵有名?对于这个现象,我个人的看法是因为民间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戏曲、小说、评书等文学载体;而像王阳明这样的儒家圣人,基本上没有出现在戏曲文化里面。

但是,这反过来也恰恰证明了王阳明在庙堂文化中的崇高地位,说明他是不容戏说的。

王阳明的出生是带着祥瑞出生的,但是生下来之后,王家人就开始担心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孩子六岁之前根本就不会说话。

过了五岁,王阳明还不开口说话,家里人都很着急,甚至有人怀疑他会不会身体有疾。

但是王阳明的爷爷却不知这么看,让人为自己的孙子定非池中物,不是一般人。

他对这个孩子很有信心,每日把他带在身边。

他坚信有一天,奇迹终会出现。

我们真的不得不佩服王老爷子对孙子的巨大信心,有的孩子开口晚,但并不影响他们将来对人类文明所作出巨大的贡献。

据可知的材料,有两个六岁之前都不会说话的孩子,长大后成为著名的人物,一个是王阳明,另一个是爱因斯坦。

但是王阳明他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他开口的这一天,王家一家人和平常一样,一派和平气象,王阳明的父亲在温习功课,准备科举考试,他的母亲在旁边做针线活。

而王阳明的爷爷铺开笔墨纸砚,准备练练字,他随手而写,提笔就写了一个“大学之道”,写完在那儿沉吟半晌,念叨了半天“大学之道”,一直没有下文。

旁边那个五年多来一句话都没说过的小朋友不干了,以为爷爷忘记了后面的句子,突然朗声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一家人都呆住了,这个孩子五年多不说话,一朝开口,不是叫父亲母亲,上来就是儒家经典《大学》。

这还得了?王阳明的爷爷惊喜万分,再问他一些其他的经典名著,结果王阳明都是张口就来。

问他怎么会背的,他说爷爷平时带他在身边,爷爷天天在那里诵读、背诵,他耳濡目染,早已默记在心。

这里其实交代了非常重要的教育真谛:
第一,陪伴教育很重要。

第二,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

只要你喜欢读书,你的孩子才会喜欢。

你都不喜欢读书,
你怎么要求他喜欢读书?这也是我们要向王阳明一家学习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