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冼星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处“他永远活着”的 含义?
这是对“冼星海”的高度肯定, 说明冼星海将永远活在作者的心 中,同样也活在诸多读者的心中。 虽然冼星海真的离“我”而去, 但他的伟大气魄和爱国情怀永远 激励着“我”,也激励着所有的 人,因而“他永远活着”。表达 了作者对冼星海的崇敬之情,以 及深深地怀念。
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 《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字词梳理
魁梧 沉默寡言 写真 寒暄 绮丽 津津乐道 鄙吝 困厄
魁:高大。形容身体强壮高大。 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如实描绘事物 嘘寒问暖(暄:温暖)。今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 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华美艳丽 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形容对有 兴趣的事说得很开心,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文中形容心胸狭窄。 困苦危难。
在回忆两人见面的一段中,运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
在其滔滔不绝时,则以“我”
的“不能赞一词”和“记不 全”来反面衬托。 又以“兴奋鼓舞”正面烘托 表达自己的感奋和敬佩之情。
第10段中“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 次呵!”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于冼星海的 去世非常惋惜、悲痛、出乎 意料。
忆冼星海
茅盾
《黄河大合唱》
它写于1938年,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 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 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 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 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 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 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 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 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 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写作特色
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
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
1、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听《黄河大合唱》、看冼 星海木雕像、西安见面以及 听到他不幸逝世的假象,看 似不连贯的材料,实际上都 紧扣文章中心,表现主题服 务。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展现人物性 格。
从旁人叙述侧面表现,会面
时进行正面描写使冼星海这 一人物性格、形象更全面, 更立体。)
“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 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 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 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 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 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
“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 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一句中,“舒服”与 “难受”是否矛盾?有什么表达效果?
朗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把全文分成三部 分,并为它们拟三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5节):想像中的冼
星海 第二部分(6-9节):长谈时的冼 星海 第三部分(10-16节):记忆中的 冼星海。
初步感受作者笔下的冼星
海形象。把体现冼星海个 性特征的句子圈划下来。
完成表格
回忆想象 听《黄河大合唱》 印象 魁3- 1945.10.30)
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 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 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 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 奥别多菲尔和著名 作曲家保罗· 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 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 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病逝于 莫斯科。
不矛盾。
“熟识”是因为之前通过演
奏、看木刻、读自传,侧面 了解了他,觉得“我”和他 已是很熟悉的了;“生疏” 是因为现在确实又是第一次
第7、8段中两次提及“我深信他一定能 达到”。从文中看, “他一定能达到”的 具体内容指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 用?
“他一定能达到”的具体内容
指完成《民族交响乐》的创 作。 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作者对 冼星海能力的肯定。
小
结
文章通过对冼星海的回忆, 赞扬了冼星海高尚的情操、 真挚的爱国情感和音乐的才 华,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人民 音乐家的深切怀念。
不矛盾。 “舒服”是指听了演奏后的感动,像灵 魂洗过澡似的,表现出音乐给人的感染 力;“难受”是因为自己是音乐的门外 汉,没法确切地说出好在哪里。形象的 表现出音乐给人的精神洗礼和情绪感染。
这一部分刻画,第3段中”冼星海是怎样一个 人”,以我听演奏想象冼星海是怎样的人,这有 什么作用?
构成悬念,吸引读者与作者一起 够了主人公的形象。这一悬念通过 侧面描写,并与亲耳所听的比较达 成的。
在这部分,作者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冼星 海的?
听演奏、联想木刻《冼星海作曲
图》、 从冼星海自传,部分了解冼星海: 由他的坎坷经历、艺术才华和坚强 个性,相信她终会有所成就
作者在写与冼星海见面之前,先写了 他想象中的冼星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铺垫手法,使读者对冼星海 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使冼星海的 形象更加鲜明 。
回忆
完成表格
回忆想象 听《黄河大合唱》 读冼星海的自传 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印象 魁梧奇伟,沉默寡言 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 抱负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回忆
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 崇高理想
再读课文、品析理解
精读第一部分
: 想象中的冼星海
第二段中,“我”在听完《黄河大合 唱》后的感受如何?
精读第二部分:
长谈中的冼星海
“第一次见面”,冼星海留给作者怎样 深刻的印象(分列要点,举例说明)?从 中可以看出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冼星海是一个具有高尚的 情操、雄心壮志、真挚的爱 国情感和音乐才华,好学深 思的人。
第7段中“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 而又感到生疏。”一句中,“熟识”和 “生疏”是否矛盾?
精读第三部分:
记忆中的冼星海
对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 伤悲之痛,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情感的?
作者以写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并听 到他的创作计划,然而他却不能回来了, 来表现自己的伤悲。接着,作者又通过 “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 恶梦”,“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 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 死了”这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语句, 抒发了对冼星海之死的悲伤。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
原名沈德鸿,字雁 冰。汉族,浙江桐 乡人。中国现代著 名作家、文学评论 家、文化活动家以 及社会活动家,五 四新文化运动先驱 者之一,我国革命 文艺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包括 《幻灭》、《动摇》、《追求》)、《虹》、《 霜叶红似二月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