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5.1(第五章)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案课程
教师学期授课计划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任教专业班级幼师教研组教师名称鄢丰明授课计划《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53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考试07幼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卷一、写出下列各化合物的名称或化学符号(1分×17=17分)硫酸烧碱纯碱硫化亚铁铵根氢氧根离子二氧化碳盐酸HNO3Ca(OH)2FeCl3NaHCO3CuSO4NH3·H2O NaClH2CO3CaCO3二、选择题(每题3分,计15分)1、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A、面碱B、面起子C、烧碱D、漂白粉2、等浓度的下列溶液,导电性能最小的是()A、盐酸B、醋酸C、氢氧化钠溶液D、氯化钠溶液3、现有Na2CO3、AgNO3、K2SO43种无色溶液,要将它们一次区别开来,可以用()A、BaCl2溶液B、NaOH溶液C、稀HNO3D、稀盐酸4、下列各盐的水溶液显酸性的是()A、Na NO3B、NH4ClC、CH3COOK5、人的胃液里含有极稀的()A、硫酸B、盐酸C、醋酸D、硝酸三、填空题(每空2分,计18分)1、生铁的含碳量比钢。
2、消防上使用的泡沫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是和。
3、能用铁、铝等容器贮存浓H2SO4 , 是因为浓H2SO4可以使之。
4、中性溶液pH值7,酸性溶液pH值7,碱性溶液pH值7。
5、紫色的石蕊试液能使硫酸变色,使熟石灰变色。
四、概念题(每题6分,计12分)1、盐类的水解2、升华五、简答题(每题8分,计16分)1、配置波尔多液时,硫酸铜溶液不能用铁器盛放,否则会发生“铜咬铁”现象,使药液失效。
为什么?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2、在一个500ml的平底烧瓶中加入250ml的水,再滴加1~2滴酚酞和1滴1mol/L的NaOH溶液,此时溶液呈红色。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科学 人教版必修
自然科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近代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了解17世纪数学的发展成就,认识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区别。
3.掌握近代物理学在力学、电磁学、量子论、相对论方面的巨大成就,并由此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4.掌握近代生物学的巨大成就:血液循环学说、细胞学说、进化论。
5.了解近代化学的巨大进步:关于燃烧现象的正确分析、原子论、元素周期律。
二、德育目标1.通过了解近代世界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献身于科学研究的崇高精神,使学生树立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和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2.通过讲述杰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3.通过对电磁学和相对论的伟大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电磁学的建立为人类打开电力时代的大门,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理解。
三、能力目标1.在指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近代自然科学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概括、梳理能力。
2.在指导学生认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原因及其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在具体分析科学理论成就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1.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2.电磁学的成就3.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教学难点1.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创立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方法1.讲述法:对自然科学诸学科基本理论的扼要介绍。
2.讲读法:指导学生理解对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的评价性论述。
3.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这是一节关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概况的专题课,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配,严格把握教学时间。
2.联系相关学科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容量。
《自然科学基础》辅导五第五章资源、能源及其利用
《自然科学基础》辅导五第五章资源、能源及其利用[学习要点] 见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习指导书P9[重点难点]见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习指导书P10[重点难点分析]第一节地球的资源这部分的内容要求认识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资源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难题之一,是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损耗的严重性所造成的。
保护自然资源已迫在眉睫。
学习要求:这部分内容学习要求不高,了解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包括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现状。
学习中应注意:首先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在概念上懂得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其中可利用的部分,其范围随人类利用能力的增强而扩大;分类方式有多种,教材中所述的是依据自然要素和再生性质分类的主要方式。
了解各种资源的特征和现状。
资源现状应以中国部分为主,世界资源现状可作与我国的对照,以突出我国资源总量特别在人均数量上的不足。
重点难点分析: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要点,这里分别列出这一节重点(包括难点)内容并加以分析。
1、自然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由此产生的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人类现在和将来可以直接获得或加以利用,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和条件。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自然资源下的定义是:自然资源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
广义地讲,自然环境中除了人以外的所有要素都可看作为自然资源。
但通常只是把它局限于对人有潜在用途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资源分类注意自然要素分类和再生性质分类两种分类之间的关系。
按自然要素主要可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四类;按再生性质又可分为三类:不可更新的资源、可更新的资源、永可更新的资源。
要搞清四大资源类型属于何种再生类型,如生物资源是可再生的,而矿产资源却是不可再生的,铁、铜等矿物属不可更新的资源。
资源问题可以说是资源供需方面的两种“不平衡”造成的。
每章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每章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1.1 基本物理量和单位基本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质量的单位是千克,时间的单位是秒,电流强度的单位是安培,热力学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
1.2 物理规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会改变自己的状态,这一现象叫做物理规律。
包括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等。
1.3 物体的运动根据物理规律,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4 能量和功能量是物体在运动或变化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做功的性质。
功是力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或势能。
1.5 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变形力学等。
第二章:化学基础知识2.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2.2 原子结构和周期表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周期表是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2.3 反应和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是指原有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包括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置换反应等。
2.4 化学键和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最小粒子。
2.5 酸碱盐酸是一类能够释放H+离子的化合物,碱是一类能够释放OH-离子的化合物,盐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的物质。
第三章:生物基础知识3.1 生物的组成和结构生物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是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
3.2 遗传和进化遗传是指生物通过后代传递基因信息的过程,进化是生物适应环境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3.3 新陈代谢和能量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合成、分解和转移的过程,能量是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3.4 生物的分类和系统演化生物根据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遗传特征等进行分类,系统演化是生物根据它们的共同祖先和共同演化关系而划分演化树。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责任教师夏洪文一.课程目的与要求自然科学基础是汉语言、教育管理、小教、学前教育专业(成专、开专、注册视听生)的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
二.教材与播课方式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张民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基础》一书,并配有石萍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习指导书》教材。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授课学时:72学时。
主要学时分配如下(仅供参考):三.各章、节的重、难点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自然的探索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2.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3.掌握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1.了解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及其起源和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形态。
2.熟悉自然界的物质,知道物质、大气和水、单质、无机物,元素周期律、有机物、分散系。
3.掌握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结构基础和生物的类群第三章自然界的运动性1.物体的最简单运动方式,掌握运动的表示方法,运动和力,功和能。
2.了解天体的运行。
第四章生命与自然1.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器官、过程以及与自然界的关系。
2.理解以人体为例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均衡的膳食3.熟悉生物的生殖、遗传、变异、人类遗传病。
4.熟悉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5.了解人类的起源。
第五章资源、能源及利用1.掌握地球上资源分为士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2.掌握地球上的能源,能源及其分类、来自地球上的能源以及地球以外的能源。
3.熟悉能量及其转化,理解氧化作用、机械能、内能、电能及其转化,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4.掌握原材料的开发利用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技术1.区分光和眼,了解光的量度、反射、折射、全反射。
第五章自然科学17
• 2003年中美两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 美国有47%的人认为科学技术利大于弊,而 中国却有高达71.3%的人持这种看法。那一 年,美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
17%,我们为1.98%。
• 浙江省2005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 示:我省有78.2%的人认为科学技术对社 会的影响以积极影响为主。
——爱因斯坦
2005年“环境可持续指
美
《寂静数的”(春ES天I)排》名,在全球144
国
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
生 物
133位。
学
家
蕾
切
尔
·
卡 逊
著
文化生态的解体
• 信息化时代正在塑造一个单一的文化品 位。
• 因此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工业文明破坏 了自然生态,那么信息时代则加速了文 化生态的解体。
引入实验方法 元素周期表
生
哈维(英)
物
学
达尔文(英)
血液循环学说 进化论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1、举例说明科学与社会生产 (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2、举例说明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3、举例说明科学与思想解放 (思想潮流)的关系;
左图:左为达尔文
• 科学可能是所罗门的百宝箱,也 可能是万恶的潘多拉盒子 。
我不知道第三次 世界大战用什么 武器,但是第四 次世界大战人们 将只会用木棒和 石头打仗了。
世界物理年
大自然和自然定律都在黑暗中躲藏, 上帝说,让牛顿问世! 于是一切都有了光明。 —— 蒲伯
英国现代派诗人J.C.Squire对 蒲伯的上述两句诗做出了回应:
此情形并未能持久, 魔鬼喝道:“嗬!让爱因斯 坦问世!” 世界又变得难以捉摸。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科学基础教案
自然科学基础教案第一章:自然科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理解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自然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自然科学的分类3. 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 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科学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自然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 讨论:让学生探讨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物理学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
3. 理解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3. 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物理学基本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4. 讨论:让学生探讨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
3. 理解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3. 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化学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
4. 讨论:让学生探讨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生物学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理解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的概念。
自然科学基础(全套课件288P)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意义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ir meaning
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Papermaking, printing, compass and gunpowder
马克思——“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Three important events at the naissance stage of neoteric natural science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阶段的重大成就
Important achievements at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neoteric natural science
血液循环学说
Blood circulation theory
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 学有关人体的荒谬说教
大循环
哈维 1628年
《论心脏与血液的运动》
Big circulation
(体循环 )
(systemic circulation)
小循环 塞尔维特 1553年 维萨里 1543年 《人体构造》
Shock put by blood circulation theory on theology
太 阳 中 心 说
Heliocentricism
核心内容:日心和地动的观点
Heliocentricism and Copernican theory
代表人: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Polish astronomer Copernicus
动描述统一了起来,并深刻揭示了其运动规律。
功和势能变化的关系
六、总结
对于重力势能,其大小由地球和地面上 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对于弹性势能, 其大小由形变程度决定,而形变程度不 同,发生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相对位置 也会发生变化 . 因此势能也叫位能. 势能具有系统性: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 球组成的系统共有的,弹性势能是物体 的各部分所共有的.
四、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把所选高度的起点处的 平面叫参考平面. 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 的 . 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 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 是不同的 . 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 平面.
五、弹性势能
1.
发生形变的物 体,在恢复原 状时能够对外 界做功,因而 具有能量,这 种能量叫做弹 性势能.
2、形变程度越 大,弹性势 能也越大.
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 于物体势能的变化量
W mg (h1 h2 ) E p1 E p 2
三、重力势能的理解
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 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克服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 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得功. 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 位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 关.
自然科学基础物理部分 第五章功和能
第三节 功和势能变化的关系
(重力势能)授课教师:林 悦 明一、重力势能的大小相关因素
物体自身质量 物体所处的高度
二、重力势能的定义
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量和 他的高度的乘积. 表达式:
E p mgh
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物体从h1降到h2
Ekp E p1 E p 2 mg (h1 h2 )
第五章自然科学17
自然科学基础(全套课件211P)
物质的量比: 1 2
1
0.1 n
x
④列式计算得:x = 0.1(mol),体积V = 2.24(L)。
(2)物质的量浓度及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用c表示。 c(mol/L)=
n(mol)
V(L)
例题:求上述例题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行星的运动规律有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即 行星运行轨迹几乎近于圆形,所有行星公转轨道面大 体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绕太阳公转的方向都与太阳自 转方向一致。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是太阳以及行星、卫星及彗星、流 星和星际物质,主要是太阳和九大行星;其质量的绝 大部分集中在太阳上,光和热也来源于太阳。
(2)水圈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包括液态、 气态和固态水。
要认识到:外部圈层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既相互区分又紧密相关,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如教材上47页“地球的内部圈层”所 示,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
最外部是地壳,地心部分称为地核,其间为地 幔。
3、地球的表面形态
银河系的形态是如同铁饼状的圆盘体,中部较厚 的部分称为核球,四周较薄,叫作银盘。
太阳位于银盘的一个旋臂上,距银心有一段距离。
(4)太阳及九大行星
太阳外部:是指太阳大气, 由三个圈层组成,即光球、色球和日冕。底层为
光球,最外层是日冕,中间是色球。人们所见到的太 阳实际上是光球,强烈的光辐射就是从这一层发出的。 而色球和日冕由于亮度远小于光球,是不容易见到的, 这反映了不同圈层的性质差异。
5、氧族元素 重点:与卤族元素作对比,主要是硫与
自然科学第五章
草场退化
砍伐森林
我国的草场过渡放牧问题十分 严重,草场的退化也因而十分严 重。据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等10 个牧业省区统计,建国后,牧场 放养牧畜头数增加了2~3倍,而 草场面积却在减少。严重地过度 放牧,使我国的草场退化问题十 分严重。
我国的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 1952年至1985年人口由5.7亿增加到 了10.59亿,几乎增加了1倍,而同 期我国的森林实际消耗量大约为 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 都已采伐了一遍。例如,新中国成 立初期,东北地区有成熟的原始森 林资源约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 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开采的地 步。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 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 及东南部的山地。
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
水土 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业耕种 的国家,水土流失已经使一部分地区 几乎变成不毛之地了,中国的黄土高 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水土流失的最典 型的事例。据估计,我国水土流失面 积达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约 50亿吨。仅黄河水系每年流失土壤就 达16亿吨之多。如果将这些流失的泥 土堆成高宽各1米的堤坝,就可以绕地 球20圈以上。
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第一、第二、第三能源
二次能源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
阜新 大同 开滦 东胜 石嘴山 阳泉 神府 西山 峰峰 陕西 徐州 平顶山 淮北
黑龙江 鹤岗 鸡西
内蒙古
霍林河
辽宁 河北 江苏
四川
山西
我国的煤炭资源不仅
在我国的能源中其储 量和产量居首位,而源自攀枝花六盘水
类型
自然要素分类: 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再生性质分类: 不可更新的资源(矿产) 可更新的资源(水、森林、土壤) 永可更新的资源(太阳能、风能)
自然资源学第五章
3.3 分解者
微生物:微生物中细菌和真菌是主要的分解者。动 植物尸体的分解过程,一般从细菌和真菌的入侵开
始,在细菌体内和真菌菌丝体内酶系统作用下,利
用可溶性物质,主要是氨基酸和糖类的分解产物作 为细菌和真菌的食物而被吸收,另一些继续保留在 环境中。
动物类群
小型土壤动物:一般体宽在100μm以下,包括线虫、轮虫、
术系 统 社会-政 治 系统
人类生态系统
——智能圈:指超越生物圈的生灵圈,又被称 为理智圈,即受人类控制和影响的生物圈, 包括农业圈(农业生态系统)和技术圈(工 业生态系统)。 ——人类圈:是现代生物圈的一部分,或 生物圈发展的现阶段。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利
——供给功能: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产品 ——调节功能: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作用获得的 收益 ——文化功能:指通过丰富精神生活、发展认知、大脑思 考、消遣娱乐、以及美学欣赏等方式,从而使人类从生态系 统获得的非物质效益 ——支持功能:指生态系统生产和支撑其他服务功能的基 础功能 ——人类福利:具有多重成分,包括维持高质量的生活所 需的基本物质条件、自由权与选择权、健康、良好的社会关 系,以及安全等。通过与生态系统之间可持续的相互作用, 人类可以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1.1能量流动的起点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1.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1.3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1.4能量的散失 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 1.5能量流动的特点及传递效率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
研究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
1.2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
达到最大光合效率时,固定的能量约占总辐射 能的9%。 在自然条件下,总初级生产效率很难超过3%。 全球平均为0.2%-0.5%。
自然科学基础 2023秋 第五章 实践活动
自然科学基础2023秋第五章实践活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实践活动的内容:观察和实验自然科学现象,探究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2. 实践活动的方式:小组合作、观察记录、实验操作、分析总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观察和实验自然科学现象,探究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实验,如何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2.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果。
3. 讨论与交流: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和讨论,加深对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的理解。
4.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总结学生的表现和收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小组报告、观察记录、实验操作、分析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3.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完成度、准确性、创新性等方面。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本次实践活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实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更加热爱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自然科学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目的要求目的: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要求: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
以兼容性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包容素材,并加以整合。
让学员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本课程学分为4学分。
教学时间具体分配见下表:注:如果学时数仅限于72学时,则可删去本大纲中打“*”的内容,72学时中,不包括实验、考试的时间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自然的探索一、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内容要求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历史轨迹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经历了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二节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实验一空气中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三、重点难点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自然科学概论ppt课件第五章
2、第二朵乌云—“紫外灾难”—黑体辐 射
黑体——是指一种能完全吸收外来电磁 辐射而毫无反射和透射的理想物体。黑 体辐射是一种理想辐射。
绝对黑体是没有的。当黑体被加热到也 能发光时,它在发射辐射能方面比同温 度下的任何其它物体要强。在黑体辐射 中存在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其能量按波 长的分布仅与黑体温度有关。
•
•
•
现代物理学向其它学科渗透,研究更加复对物体在极端状态(如超高温、 超低温、超高压、超强磁场等)的性质研究 日益受到重视。 现代物理学形成了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现代光学、 声学、等离子体物理学、低温物理学、天体 物理学、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地球物理 学、大气物理学、海洋物理学等。
1893年,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发现, 黑体的温度同辐射强度分布的波长 成反比。这个定律在波长较短、温 度较低时同实验结果符合很好,但 在长波部分却偏离很大。
1900年初,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根据统计 力学推导出另一个辐射定律:黑体辐射 强度正比于它的绝对温度,反比于所发 射光线波长的平方。实验表明,它在长 波部分同实验结果比较接近,但在短波 部分却相差甚远。当辐射波长趋于零时, 物体所发出的辐射能量的理论值趋于无 穷大,而实验数据趋于零。
第二节 经典物理学 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基本概念
绝对时间——是一种均匀流逝的延 续性,与物质的运动无关。
绝对空间——是一种各向同性的、 不动的广延性,是物质运动的框架, 与物质的相对运动无关。
温标——是为了测量物体的冷热程 度而规定的标尺。
主要是确定温度的零点和分度方法, 是温度的单位制。
日常用的温标有: 摄氏温标:也称百分温标,规 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0 度,沸点为100度,中间分成100等 份,每等份代表1度。用0C表示。 华氏温标:规定在一个标准大 气压下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 212度,中间等分为180份,每等份 代表1度。用0F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N= t
例题:从事活动时,人们需要氧与身体中的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进行反应提供能量。 一般每消耗1升氧平均释放2.0×104焦耳的能量。 如果某人步行上班,每分钟呼出全部气体中含氧 0.6升,试计算某人步行时的代谢率。 解:已知呼出1升氧平均释放2.0×104焦耳的能 量,当某人1分钟呼出气体的含氧量0.6升时,他 将平均释放0.6×2.0× 104焦耳的能量,所以代 谢率:
第三节
能量及其转化
一、氧化作用 二、机械能及其转化 三、内能及其转化 四、电能及其转化 五、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一、氧化作用 ●氧化作用有:剧烈氧化、缓慢氧化、生物氧 氧化作用有:
化。 剧烈氧化与缓慢氧化都是氧化作用,它们的 区别在于氧化反应的速度不同。 剧烈氧化时,化学能的转化可在短时间内产 生大量的热,并使温度急剧上升。例如:燃烧、 爆炸都属剧烈氧化。 生物的呼吸作用却是一种缓慢氧化。
自然科学基础
第五章 资源、能源及其利用
辅导 曹凤云 xxddcfy@
第一节 地球上的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水资源 三、生物资源 四、自然环境中人类现在
和将来可以直接获得或加以用,可用于生产和生活 的物质、能量和条件。 2、按自然要素主要可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 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四类。 3、按再生性质又可分为三类: 不可更新的资源、 可更新的资源、永可更新的资源。 如生物资源是可再生的, 如生物资源是可再生的,而矿产资源却是不可 再生的, 再生的,铁、铜等矿物属不可更新的资源。 铜等矿物属不可更新的资源。
例题:一台提升重物用的电动机,其线圈电阻r 为2欧姆,如果电动机输入电流为10安培,问电动 机的发热功率为多少?3分钟内产生多少热量? 解:已知电动机的输入电流为10安培 所以线圈发热功率: P = I2 r = 102×2 = 200(瓦特) 3分钟内线圈产生的热量 Q = I2 r t =102×2×3×60 = 36000(焦耳)
二、机械能及其转化
1、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 象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这三种形 式的能统称为机械能。 ●例题:生活中到处可以看见能量转化的 事例。请识别以下事例中各种能的转化: (1)在运转中的电风扇 (2)火柴在空气中燃烧 (3)接在电路中的蓄电池 (4)机械表的指针不停地转动
2、机械能守恒定律 、
W 0.6 × 2.0 ×104 J N= = = 200 J = 200W s t 60s
四、电能及其转化 1、电功、电功率 (1)电功
W = UIt
W P = t = UI
(2)电功率 2、电流的热效应 (1)焦耳定律
Q = I Rt
2
3、电流的化学效应 、 4、电流的磁效应 、
了解电流的化学效应,电流的磁效应的 应用,结合实际掌握有关焦耳—楞次定律 的简单计算。
五、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能创生,它只能 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 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
请欣赏
我国水资源有以下明显特征:
(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 (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3)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
三.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
微生物资源 既包括陆地生物资源 也包海洋生物资源
1.生物资源的特性:
(1)再生性和有限性 (2)多效益性
2.森林资源 3.草地资源 4.野生动物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如下:
(1)土地是具有生产能力的 (2)土地数量是有限的 (3)土地有固定的空间和地域 (4)土地资源具有时间性(季节性)
●土地资源现状 (1)世界的土地资源是丰富的 (2) 世界农业地分布很不均匀 (3) 世界各地人均占有各类土地差异较大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特点 (1)土地类型多样 (2)可利用土地相对数量少 (3)各类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三、内能及其转化
1、内能 、 2、物体内能的变化 、 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 做功和热传递 3、热力学第一定律 、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包括热现象再内的能 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功率及代谢率 ●功率定义 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称功率。
W P= t
●代谢率定义 对动物能量消耗率称代谢率。
四、矿产资源
分类: 燃料资源 非金属矿资源 金属矿资源
1. 1.矿产资源的特点
(1)在地区分布上不均匀 (2)属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 (3)往往具有伴生性
第二节
地球上的能源
1.能源及其分类 2.来自地球的能源 3.来自地球以外的能源
●能源 是一种资源.能够向人们提供能量的自 能源: 能源 然资源称为能源. ●能的形式有 机械能 能的形式有: 能的形式有 磁能 ●能源及其分类 能源及其分类 一次能源: 再生能源,非再生能源. 1.能源分类 能源分类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加工形成另 一种能源. 声能 光能 电能
●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在当前条件下可以为人 类所利 用 的水资源。 1、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1)淡水资源所占比例小 (2)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3)水资源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水资源现状
地球上的淡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条件和 人类活动等影响,地球上降水和径流量 的分布很不均匀。
2、石油和天然气 、
●重点是石油的炼制方法、产品。天然气 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石油的炼制方法有分馏、裂化、裂解、 重整。 (1)分馏 按沸点不同得到不同产品,主要有 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2)裂化 主要增加汽油成分中的不饱和烃和 支链烃的含量,提高汽油质量。 (3) 裂解 得到小分子烯烃,作化工原料。 (4) 重整 增加汽油中环烃和芳香烃含量, 提高汽油质量。
化学能等.
●按能源形成的特点来分 :
(1)来自地球以外天体能源 (2)来自地球本身的能源 (3)地球和其他天体性互作用而产生的能源
2.能源概况 能源概况
目前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矿物燃料。煤、 石油、天然气。属于非再生能源
二、来自地球的能源
主要介绍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核 能等。
1、煤: 、
重点是煤的合理使用。煤的干馏和气化。 ●高温干馏: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 至1000℃或更高温度。 ●主要产物:高质量焦炭;副产品煤焦油、 焦炉煤气。
3、核能 、
重点是核能的来源和利用 ●核能的来源: (1) 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原子核 (称裂变)放出的能量; (2)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 (称聚变)放出的能量;
三、来自地球以外的能源
主要介绍 :太阳能、水能和风能。 1、太阳能 、 ●太阳能的利用: (1)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生物能。 (2)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3)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2、水能 、 水能是一种流动的再生能源,水流具有大 量机械能。 3、风能 、 风能是一种再生能源,是一种机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