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word教案
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
桃花源记的教案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聚并扎实掌握罕见的白话词语及白话现象。
2.经过协作探求,可以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画的美妙社会生活。
3.热情展现,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用学习的快乐。
4.学习文章迂回回环,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会用自己的话语来翻译。
2.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画的美妙社会生活。
【教学进程】活动1【导入】〔课件展现桃花源图片〕教员:点点的粉墨在枝头悠然的氤氲,看,那是每一只蝶的轻纱薄衣,潺潺的流水倒映着水墨的山峰,那是山河相爱的叮咚曲;朵朵的飘香花瓣,轻柔的散落,瞧,那是百花之神的叹息。
师:既然桃花源这么美,明天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桃花源,走进这团体世仙境。
〔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活动2【教学】师:哪位同窗能用最丰满的情感为大家读一下课文呢,先来读第一段。
师:他〔她〕读的时分大家可以为他〔她〕挑错。
师:带着同窗一同来找错,并纠正错误。
师:谁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生:答略。
师:我们一同来看一下,这篇课文一共是五段,开篇,以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这是故事的末尾,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后所见桃源人的生活图景。
接着写渔人在桃源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第四段写渔人分开后又寻桃源,这是故事的开头,最后一段是故事的序幕,与作者同时代的人寻觅桃花源未果。
师:这是课文给我们的段落,那请同窗们依据你们的了解,来为本文的段落停止一下划分。
给点时间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三分略师:讨论就到这里,哪位同窗来说一下。
生答略,师:还有不同见地么?我们一同来看一下,开篇很清楚,自成一段,我们称之为发现桃林,那桃林风景如何呢?生答略。
师:对,秀美。
〔板书〕第三段是写渔人在桃源里所见所闻,和桃源人盛情招待渔人的事情,我们把它归为一段叫入林做客,桃园里人们生活如何呢?生答略。
师:概括的说是祥和。
〔板书〕师:第四五段都是写渔人分开后先人再寻的结果,我们称她为分开再寻,再寻结果怎样,大家一同答一下。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以识记背诵为起点,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掌握重点的文言词汇,理解翻译重要的文言句子,进而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分组学习自我探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过程与方法: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美。
2.学习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领悟课文寓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字词句式解析。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翻译技巧。
2.课文寓意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桃花源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翻译课文,确保理解无误。
三、字词解析1.教师解析重点字词,如“渔夫”、“源”、“桃花林”等。
2.学生跟读,确保掌握字词发音和含义。
第二课时一、课文分析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二、句式解析1.教师解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渔夫甚异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等。
2.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些句式。
三、课堂小结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记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文寓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寓意,如追求理想生活、向往和谐社会等。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并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对桃花源的理解。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
第四课时一、作业点评1.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肯定和指导。
2.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改进自己的翻译和写作。
二、课文拓展1.教师介绍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等。
2.学生阅读相关作品,拓展知识面。
三、课堂小结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记忆。
四、课后作业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堂讨论、作业布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桃花源记》的内容和寓意。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2017)语文学科第20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涵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涵丰富的语言,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一.导入新课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大文学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的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的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往来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三.写作背景《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他生活的时代统治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中,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政,不愿攀附权贵因而和现实的黑暗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写了这篇文章。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出自本文的成语(1)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教案 长春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19《桃花源记》教案长春版目标聚焦信息驿站我们常把理想中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为世外桃源,相传又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夫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
这是一个虚伪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只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园之旅”吧!作者语录1、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小传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名潜,字元亮,私益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
因不满当时士族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个月即辞官归隐。
从此“躬耕自资”。
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情景。
他的诗文兼又平淡、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言,后来被看成独立的文章。
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对战乱造成的在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有一定的感受;同时由于他弃官后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因此他对农民有了更多的了解,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通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的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现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2、作品简介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对照。
初二上册《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初二上册《桃花源记》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积聚一些罕见的白话词语〔二〕才干目的增强朗诵训练,提高朗诵才干〔三〕情感目的训练先生的审美兴味,提高文学鉴赏才干教学重点引导先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憨厚的人情,和平安宁、饥寒交迫的生活。
教学难点引导先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教学方法1、朗诵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教学进程一、导入桃源请同窗们先看大屏幕〔教员展现有关战争的图片〕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生: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溢了对战争生活的向往。
但是在理想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榨的理想之地生活。
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中央,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躲藏了五百年的奥秘中央就是桃花源。
明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奥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三、辨明字音:阡陌遂迷骥郡诣邑人距离语云便要还家垂髫俨然四、初识桃源1、教员放范读录音,先生边听边结合画面欣赏,进入意境。
2、先生自在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拍、神韵。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响洪亮、节拍要准。
五、表达桃源1、先生自在朗诵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浚文意,理清文章线索。
2、教员抽先生复述课文。
六、感知桃源1、先生分组讨论,说说桃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找出课文中描写桃花源风景的句子,先生品读。
3、先生再次朗诵课文,找出描写桃源人生活的句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桃花源记》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桃花源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桃花源记》;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题;学习陶渊明的写作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感悟课文中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和谐生活的品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背诵;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陶渊明的写作风格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识记与理解;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对陶渊明写作风格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简要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3.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陶渊明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课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4.课文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题;指导学生如何欣赏陶渊明的写作风格。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现场作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心目中的桃花源”的作文;要求作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四、教学反思1.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讲解不够细致,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2.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后作业布置较为简单,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在自主学习环节,我会设计如下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述桃花源景色的语句,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表达其美好?”“你们认为,陶渊明在描绘桃花源时,想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2.在合作探讨环节,针对课文结构特点,我会提出如下问题:“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行文结构?它是如何从现实过渡到理想境界的?”“文中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情节,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在课文讲解环节,讲解生僻字词时,我会这样引导:“这个词在古代有什么特殊含义?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理解?”“这个句子中的词语,如果是换成现代汉语,应该如何表达?”教学难点:“你们觉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理念?”“如果让你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桃花源’,你认为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2.鉴赏陶渊明的写作风格时,我会这样提问:“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他是如何用词造句来表现他的情感的?”“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些典型的陶渊明式的表达吗?”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展示桃花源图片,问:“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为什么?”简介陶渊明:“同学们,你们知道陶渊明吗?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2.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后,问:“你们在朗读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最打动你们?”学生分享感受后,引导:“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陶渊明是如何通过文字带领我们进入那个美丽的世界。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桃花源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性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桃花源记》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学习。
3. 课文背景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语法的学习。
2. 课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3. 学生对课文背景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桃花源记》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背诵。
3. 生词和难点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难点,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词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4.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课文背景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1)教师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
(2)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6. 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桃花源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过程:2. 课文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人物描写、景色描绘等。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3)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桃花源的象征意义等。
(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清楚,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根底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 ;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 (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二、整体感知1.背诵课文 (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答复。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三、总结。
初二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初二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初二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
⑵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⑴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⑴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
加强诵读训练。
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⑴反复朗读法⑵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世外桃源那是陶渊明为我们开启的一个躲避世事烦扰的理想境地。
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趣,那“设酒杀鸡作食”之朴,无不给人以美好的遐思。
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二、采访对话,理解课文设计语文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连线,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
同学们都是武陵人,是采访对象,老师客串一下记者。
采访开始: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武陵人: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桃林太美了,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一大片美丽的桃林呢?会是仙境吗?我想看看它的尽头有在哪里呢?记者:桃花源外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进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数日,请你说说在桃源中的的感受!武陵人1:桃花源的环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桃花源记》。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课文的大意。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2)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3. 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 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桃花源记》的作者、背景及大致内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景色。
(2)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朗读、背诵课文《桃花源记》。
2. 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景物描写。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和修辞手法。
3.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4.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探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含义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晋太元中(jìn)缘溪行(yuán)3.便舍船(shě)4.刘子骥(jì)、。5发垂髫(tiáo)9.便要还家(yāo)10.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11.及郡下,诣太守(yi)
板 书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 n)阡陌交通(qi nm)
探疑互动
简介作者及背景
教师补充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秀散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黄发垂髫(ti o)便要还家(y o)
刘子骥(j)诣太守(y)
教学后记:
五、熟读课文,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词。翻译课文内容。(1)重点词语
第一自然段
缘(顺着、沿着)、鲜美(鲜艳美丽)、落英缤纷、异(诧异)、穷(走完)第二自然段……
解疑归类
课堂小结: 文言文的探究学习首先要读懂课文意思,除看注释、查字典逐句解读外,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贯通,能贯通文意,才算真正懂得了字面意思。
桃花源记(第1课时)
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朗读、翻 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词。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 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 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扫除文字碍碍
查疑落实
学生活动
畅所欲言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陶渊明,东晋著名大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陶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生活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指导朗读
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 奏要读 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 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 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设疑启发
导: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3).教师播放示范 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3.用一句话说说文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 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