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阿纳克萨科拉把神灵描述为一个有智慧的本原,一个心灵 和一个使世界有秩序的精神。 苏格拉底崇尚理性,主张以深邃的爱智精神来对抗当时世 俗化的陈腐的神灵观。
D. 罗马帝国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地区广为传播,这 就是基督教。其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重新立约,耶稣
降世为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
古代基督教的教父们,将希腊哲学融入基督教义之中,完 成了西方古代思想史上认知、行为和信仰的融合,从而奠 定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基础,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的 发展方向:a) 基督教从犹太教中继承了绝对一神论观念和
爱自己的敌人。
总之一句话,上帝是人的尺度。
一元的基督教上帝观造成了深刻和广泛的后果。人 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都以此为转折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西 方社会的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文艺观甚至政 治经济制度全盘转型。
三、逍遥与拯救—— 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身处不同宗教文化的个体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有着 不同的体验,这涉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信仰 体系都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 天的境界,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
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 本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 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 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 对立观念。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 教,但所谓儒教的世俗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不 仅在于它缺乏向往彼岸世界的超越精神,没有神灵 信仰,而且它寻求的是现世的家族与社会关系的调 整,关注的是当下的人生际遇。 因此,作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梁漱溟断然否定了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周公以来的儒学传统是一种 宗教信仰。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枢机主教(红衣大主教), 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枢机主教(红衣大主教) 他们由教皇任命, 他们由教皇任命,有选举和被选举为教皇的权 利,一般都担任罗马教廷和各国教会的重要职 务;首席主教,各国天主教会的首脑;总主教, 首席主教,各国天主教会的首脑;总主教, 负责一个教省的主教;神甫(也称神父) 负责一个教省的主教;神甫(也称神父),在 基层教堂工作,直接管理教徒;修士和修女, 基层教堂工作,直接管理教徒;修士和修女, 终身为教会服务的传教人员。 终身为教会服务的传教人员。
“ 以 公 元 前 500 年 左 右 为 中 心 —— 在 公 元 前 800 年 到 200 年 之 间 —— 时 至 今 日我们仍然赖以生存的人 类精神的基础, 类精神的基础 , 同时又独 立地在中国、 印度、 波斯、 立地在中国 、 印度 、 波斯 、 巴勒斯坦、希腊出现。 巴勒斯坦、希腊出现。”
在 《 旧约全书 》 中 , 犹太人对上帝的第一 旧约全书》 个认识,就是上帝的拯救性。 个认识,就是上帝的拯救性。 犹太人同时还认为, 犹太人同时还认为 , 上帝与其他的神是截 然不同: 上帝是创世者, 然不同 : 上帝是创世者 , 超越于这个世界 之外。 之外。
罗马帝国后期(公元一世纪) 罗马帝国后期(公元一世纪),犹太教 的一支(即基督教) 的一支(即基督教)在地中海地区广为 传播,它继承了犹太教的“立约” 传播,它继承了犹太教的“立约”说, 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重新立约—— 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重新立约—— 这就是《新约全书》的来历。 这就是《新约全书》的来历。
三、汤因比的宗教分类
著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著宗教: 为止共有六种高级宗教:
东方:印度教、佛教 东方:印度教、 西方: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伊 西方: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 斯兰教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东最早的宗教是犹太教,而西方的最早宗教是古希腊的多神教。

古希腊人认为各个区域有相应的守护神,并且经常给这些神祭祀。

犹太教则是唯一的神,没有其他神可以崇拜,并且在圣经中明确规定了每年要遵循的节日。

后来,基督教在西方逐渐兴起,并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强调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教徒们必须信仰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且遵循圣经中规定的道德准则。

基督教根据教义进行礼拜,其中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仪式。

而天主教与基督教分离,强调圣职人员的权威地位,并且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在中国有一系列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强调修持,提倡“解脱”和追求人的内在平静。

道教注重个体内观与自修,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伊斯兰教则是中国最年轻的宗教,强调对真主的信仰和对先知穆罕默德的顺从。

回族是中国最大的穆斯林民族,他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戒律。

在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1.宗教信仰:西方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而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

西方人注重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2.宗教仪式: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礼拜有固定的仪式,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

而中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内在的祷告。

3.教义和教义解释:基督教强调相信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在几个教义上有固定的规定。

天主教则更注重圣职人员的权威,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而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注重个人体验和理解教义。

4.圣地和圣物:基督教有耶路撒冷和梵蒂冈等重要的圣地,信徒会去朝拜。

天主教强调圣物的重要性,认为圣物具有神圣的能力。

而佛教和道教则没有特定的圣地和圣物,他们认为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5.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西方国家基本上是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建立的。

宗教在西方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法律中得到相应的保护。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浅谈中国和西方宗教的对比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

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

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

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也不例外。

本文结合了部分书籍和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谈谈中国与西方宗教的对比。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

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

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五代时一位布袋和尚。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后来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神,享受百姓的祭祀和侍奉,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商代的名臣比干都被尊奉为神,而且受到历代从皇家到黎民百姓的虔诚祭祀。

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所尊奉的“祖师爷”,在老一辈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的眼中,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祖师爷,那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很严重的罪行。

这种“祖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神,比如工匠行业的鼻祖鲁班,戏曲行业的鼻祖唐玄宗等,都可以被奉为他们所在行业的神灵。

二、一家独大和三教并存——一元的西方宗教和多元的中国宗教西方的基督教从罗马帝国灭亡起就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宗教,因此基督教认为自己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PPT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PPT
21
烧 香 拜 佛
22
西方基督教文化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对于“上 帝”,基督教总要力图做出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 的解释。首先,基督教上帝的观念得益于古希腊哲 学家对世界本体的哲学的理性的思考。其次,基督 教诞生的几个世纪里围绕上帝“三位一体”及理性 与信仰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长期的讨论。基督教 正是通过上帝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论证,使 上帝成为一个理性的存在。
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孟子曰:“居天
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这
里,儒家将天道和人道合一,认为君子需依靠自己
的人格践行天的意志,成为天命的担当者。因此,
“天”不再是宇宙自然力量的体现,而成为了与现
15
实人伦相结合的人的理念。“天道”与“人道”实
质上就是同一的。
释 迦 牟 尼
宗教的主要特点
相信宇宙中存在着本质 的固有的基本规律,而 宗教的创始人掌握了这 些宇宙的基本规律,并 运用宇宙人生的真相教 化各种生命,开启生命 本来具有的智慧,从而 使人类及各种生命行使 离苦得乐过上真正幸福 美满的生活。
2
3
佛 教
4
基 督 教
5
伊 斯 兰 教
6
7
在汉语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宗教的“宗”意 为祖先,“教”意为教化,合起来就是“祖宗之教 化”。
英语133 董妍
1
宗教是什么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 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 意识形态。宗教是一种 群体社会行为,它包括 指导思想,组织结构, 行为规范,文化内容等 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 类在具有社会组织结构 后,有意识地发展的一 种社会行为,其根本的 目的是培养和维护人的 社会性,从而维护人类 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行。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虽然宗教产生的历史原因都是一样的, 但中国农业文明群体生活方式与西方工商 业文明个体生活方式对宗教文化的不同选 择,使得中西方宗教发展走上了不同的道 路,在对待宗教的态度,宗教信仰、体验 和追求,以及宗教的政治地位等方面,二 者有很大差异。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 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基督教轻视现世世俗生活,以来世的永生为最高目标。基 督教把人看成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物,其中,灵魂是归属于上 帝的,归属于自己的只有肉体。由于人的存在是有限,人类的 自救和自我解脱不可能实现,只能把得救的希望寄托于上帝, 倾听来自冥冥天国的福音。
第四节 宗教追求——今世快乐与来世幸福
二、西方宗教追求来世幸福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二、神本主义的西方宗教
启蒙运动致力于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提倡自 由、理性和科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和人的思想, 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看起来西方宗教是从神本主义转 到了人本主义,西方文化走向改变了,但实际上,神 本主义在社会道德生活领域仍然有雄厚根基。
第二节
宗教信仰——多 元信仰与一元崇拜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二、神本主义的西方宗教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及其他 一些小的教派,各教派的信仰内容不尽相同,但核心 信仰是一致的。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二、神本主义的西方宗教
(二)基督教的神本主义 基督教是以神为本的。基督教神本主义强调, 神是全宇宙的创始成终者,万物都源于上帝、依 靠上帝并最终归于上帝。 基督教的神本主义还体现在对人的看法上。 其基本信条中的“原罪说”是对人本性的否定, 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是要受苦的。

邓晓芒教授畅谈“中西宗教之比较”

邓晓芒教授畅谈“中西宗教之比较”

邓晓芒教授畅谈“中西宗教之比较”邓教授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进行剖析,让大家对中西宗教之分野既有感性的印象,又有理性之认识。

鸟瞰:中西宗教之比较邓教授谈到,他本次讲座侧重从中西文化心理的比较谈起,这体现在三个差别上:第一,中国缺乏发达的宗教意识,尤其没有精神上超越生活的理想主义。

中国的宗教要么是世俗的,要么是彼岸而无进取性的;第二,宗教对政治的干预性方面,中国比西方要弱。

很多宗教是逃避政治的,因而政治是高于宗教的,而西方是宗教往往是高于政治的;第三,中国的宗教是不成为其道德生活的支柱的,就算没有宗教也不会至于道德沦丧,因为还有儒家的思想在起作用。

而西方则不可。

从在宗教的作用上谈,中西宗教之差别在:中国的宗教是人们拿来满足世俗欲望或者是解除人生烦恼的,因而是“功利”的、“实用主义”的;西方的宗教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缺乏了宗教是不可想象的,什么滔天罪行都可能产生。

溯源:西方“个体意识”的提炼“个体意识”是讲座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词。

中西方宗教之所以有如此之反差,与它们的历史环境有关。

在原始宗教向现代文明宗教的过渡中,中国保存了原始的“群体意识”,而西方由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而这必然催生了“个体意识”的萌芽。

契约社会中,个体生命仍感到脆弱、没有归属感,它有这样的宗教需要,需要神在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起作用。

而中国的宗教在这个演进中,扬弃了原始的神话色彩和宗教崇拜,然后把宗教政治化。

以孔子为例,他将一些神话解构,“皇帝四脸”被他解释为“皇帝面向四方,统一四方”。

孔子对“神”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但他却要求别人“祭神如神在”。

因而他的态度也影响世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于是乎,宗教扮演着“功利”和“实用主义”的角色,或者是为让百姓惧怕而治天下的工具,或者成为百姓“有所求”的“技术实用主义”。

“上帝是孤独的”:再谈“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有无穷退后的倾向,当你意识到自我时,必然要把自我当做对象,以我来审视“我”,而审视“我”的那个“我”又必然要接受批判,也就是要再被当作对象被审视,于是就要一次次的退后一步“看”自己。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第三页,共59页。
1.宗教(zōngjiào)文化概述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 要的作用。从文化策略上看,宗教文化可以团结人群、增强思 想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从政治作用上看,宗教文化有助于 统治阶级顺利实行统治、维护既有秩序;从宗教意义上看,宗 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可以说,在宗教的目 的论上,中西宗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 (xīfāng)宗教的态度、信念、心理等方面,我们又会发现它们有 极大的不同。
在古希腊神谱中,日神阿波罗是奥林匹斯诸神的典范, 奥林匹斯诸神象征着古希腊文化(wénhuà)的主流精神: 理性、稳健、秩序、自我肯定。尼采认为,日神崇拜所 体现出的宗教观念就是人们借助阿波罗光明和华美的外 观产生的一种幻觉和一种自我肯定的冲动来达到解脱和 升华。
第二十二页,共59页。
西方——一元神的上帝(Shàngdì) 崇拜
中西宗教文化 (wé nhuà )比较
安徽工程(gōngchéng)大学外国 语学院 中外文化设计 2015研一 李丹丹
第一页,共59页。
目录
1
宗教文化(wénhuà)概述
2
宗教(zōngjiào)态度
3
宗教(zōngjiào)信念
4 宗教心理
5 王权与教权
第二页,概述
历史发展到罗马帝国后期(hòuqī),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 广为传播。这支宗教信仰继承了犹太教的“立约”之说,认为 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类重新立约,这就是“新约”的由来。耶 稣降世为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所以这支宗教又称为基督教。
基督教要人们为天堂而不是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要留恋 和贪求欲望的满足和现世人生的幸福。《圣经》告诫基督徒: “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中西方文化价值比较----第六章

中西方文化价值比较----第六章

第六章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

“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则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

”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至今仍然是构成不同地域和民族独特文化形态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深刻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就不能不关注这个领域。

了解属于人类精神现象的宗教,认清其在不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是比较文化的重要领域之一。

中西方文明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宗教形态,拥有不同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

按照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观点,人类迄今已形成了东西两大系列六种高级宗教,包括东方系列的印度教与佛教和西方系列的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事实上,这一概括并不能涵盖中国汉民族的信仰状态。

由于历史、民族、文化传播与影响等诸多因素,每个文明内部都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态度和宗教体系,所谓高级宗教也包含不同的教派,致使这个领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

鉴于此,本章只能将比较的目光集中于东西方在宗教这一神秘且复杂的精神领域表现出的一些具有倾向性的典型特质,选取的样本则是中国和西方文化各自所孕育出的对构筑现今人类精神世界发生过巨大作用的具有不同的观念体系和信仰体验的几大人文宗教。

第一节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均证实,现代形式的宗教是在原始泛神信仰和巫术仪式基础上逐渐成熟的,究其核心应是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和偶像的膜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寻求超脱现世生存状态,突破生命限制的境界——中国所谓“脱去俗胎而为仙子”的努力。

人类对宗教的依赖中还包含着对摆脱现实痛苦的救赎的期待,追求灵魂净化的祈祷,精神上对生命本源和意义的追索,对某种基本真理的终极关怀。

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演进的过程,即由原始的非理性化的宗教走向理性化。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例2:灭佛行动 ---- “三武法难”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李炎
原因:a.发展威胁到了王权 b.道教的竞争 c.统治者个人的偏好
例3:道教的遭遇 北魏孝明帝时期发生了一起打击道教的事件。 清代对道教逐渐冷淡
结论: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始终处在专制王 权的阴影下,很难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
伊斯兰教 产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穆罕默德------- 他称自己是真主的使者,是 信徒的先知;他号召人们信仰宇宙间惟一的神真主安 拉;他宣传穆斯林都是兄弟,反对欺诈、掠夺等不良 行为;他还规定穆斯林的朝拜仪式和应尽的义务等等。 经典——《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
中国文化的这种气质,集中体现于儒家思想。儒家所
考虑的是如何做人。修身靠的是文化教养,即道德上 脱离野蛮,强调“克己”----控制情感、保持礼仪风度、 举止适当,并且排除巫术。
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本
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人格 化的神的存在的问题。中国哲学关心的是现世、此岸 发生的问题,因此中国哲学家遇到了不可解释的问题 时,不是诉诸彼岸世界的神而是此岸世界的先哲。
基督教 基督教简史 基督教是由犹太教发展而来。犹太教是 犹太民族历史发 展的产物。 公元前1200: 犹太人迁徙到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北部 的以色列和南部的犹太王国 公元前10世纪:大卫统一这两个国家,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586:巴比伦王国攻陷耶路撒冷,掠走了犹太人
公元钱538年:波斯帝国攻陷巴比伦,犹太人返回耶路 撒冷,重建圣殿 公元前63年:罗马征服了巴勒斯坦 公元前66-70年:犹太战争,罗马帝国灭了犹太国家。 犹太人从此流浪,没了自己的国家。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宗教文化比较关于宗教宗教是文化之母。

宗教活动是人类最早的精神生产活动,宗教思想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或精神产品,主持宗教活动的人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

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教义、仪式等)对于一个民族的思想(思维、学术)、科学(天文、医学)、艺术(文学、造型艺术)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 27宗教产生的原因恐惧——敬畏(自然、死亡)痛苦——救赎超脱现世生存状态,突破生命的限制,寻找生命的意义。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 ? 多元信仰和一元崇拜? 王权与教权3/ 27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宗教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摆脱现实痛苦的救赎的期待,追求灵魂净化的祈祷,精神上对生命本源和意义的追索。

宗教是人类为自己寻找的精神家园。

? 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演进的过程。

? 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在进行这个过程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尺度,使得宗教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各不相同。

?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就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则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

?---------------------------------------------------------------最新资料推荐------------------------------------------------------ 非宗教的人生和对超越的向往? 中国——非宗教的人生 ? 西方——对超越的向往5/ 27中国——非宗教的人生中西宗教文化的分道扬镳始于人类由原始信仰走向文明宗教的进程中。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比较,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社交礼仪:中西方的社交礼仪差异较大,比如在西方,人们经常用握手来问候和告别,而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用鞠躬或行礼来表示尊重和敬意。

2. 风俗习惯: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西方,人们吃饭时会用刀叉,而在中国,人们则使用筷子;西方国家的圣诞、复活节等节日在中国并不普及。

3. 教育观念:中西方的教育观念也不同,比如在西方国家,注重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中国,则更注重考试成绩和应试能力。

4. 宗教信仰: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也有差异,西方国家基督教是主流宗教,而在中国则有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

5. 思维方式: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比如西方强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而东方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细节把握。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存在于社交礼仪、风俗习惯、教育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需要更深入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在进行对比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即中西方文化的概念是广泛而抽象的,无法覆盖所有的细节和特例。

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中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差异。

首先,宗教信仰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西方文化主要基于基督教的价值体系,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是西方社会的普遍信仰。

相比之下,中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些宗教更注重道德、修身养性和社会和谐。

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导致了在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其次,中西方在礼仪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以礼仪文化著称,强调尊重长辈和重视家庭关系。

例如,在家庭聚餐中,中国人通常会按年龄和地位的顺序就座,并倒茶、夹菜等行为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尊重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更重要,因此礼仪行为的约束相对较少。

再次,中西方的音乐、艺术和文学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古典音乐以其儒雅内敛、充满哲学意味而闻名,注重表达情感和内涵。

而西方古典音乐更注重技巧和乐理的完善。

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中国注重意境和隽永,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审美感受;而西方艺术和文学更注重个人创造力和个体表达。

此外,中西方在食物文化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烹饪技巧和传统食材的搭配,追求食物的味道和色彩的协调。

中餐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强调菜肴的多样性和口味的层次感。

而西方饮食相对简单,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新鲜度,通常以面包、肉和蔬菜为主食。

最后,中西方在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是相对灵活和弹性的,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强调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看重时间的价值和利用效果。

在生活方式上,西方更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体权益,注重自我实现;而中国则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注重群体价值和集体利益。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宗教信仰、礼仪、音乐艺术、食物文化、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耶 稣
中国宗教的多神论与西方宗教的一神论的分别是 中西宗教精神的重要不同之处。多神论体现了中 国宗教中“天人合一”的精神。而一神论则强调 了基督教“天人相分”的精神。这两种精神的分 别给两种宗教的带来深远影响。

在中国,人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往往是功利主义的。 人们只注重人与神的关系,而非神本身的性质。一 方面,我们应当敬畏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另一方 面,神灵应当对人们的善恶给予赏罚,这是神的职 能所在。中国人烧香拜佛、祭祀祈祷,多不是出于 对宗教的信仰,而是出于祈福求财等功利的目的。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 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有发 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形 成,中西方古代宗教的形成有两大来源,一是 源于自然崇拜,二是源于祖先崇拜。可以说是 “在自然神和英雄神升腾并两相混合的同时, 各自独立性也在逐渐形成。自然神和英雄神的 混合及向上界升腾形成至上神”。

古代埃及人崇拜太阳神,连法老也要借助于它的光 华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军人及百姓中灌输自己是 太阳神之子的教义,以增强皇帝的威严。庙中的祭 祀也乘机大肆吹捧,称法老为“统治着太阳”、 “大神”,借以让人们对其加以崇拜。法老则是神 的化身,包含着较多的神灵崇拜。到了古希腊,古 罗马,他们都信奉多神教,认为大自然和社会本身 都有神各司其职,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到 了罗马帝国晚期,皇帝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多神的信仰逐步被信奉上帝一人的新型宗教所代替。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四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巴 洛克风格和现代主义教堂。 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风格 (Romanik)。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 致区别出来。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 是圆形的。 哥特风格(Gotik)最初出现在法法国现今世界最大的哥特教堂 是米兰大教堂。12世纪后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其特征 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 脱了束缚,奔向天国。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随着玻 璃的应用,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 圣经故事。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Barock)风格的建筑。其特 点是不注重外表,但内部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 配有彩画和雕塑。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 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似有一种清香味。 由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出 现,现代教堂的建筑形式也更多倾向于现代主义风格,用木材、 玻璃、金属、混凝土等进行一种全新的设计,开窗形式不拘一 格,结构关系更趋标准化,各个部分的象征意义减少。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宗教神人关系差异
中国
在中国宗教中,神与人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人可 以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成佛、成仙、成圣。中国佛教 认为众生无须长期修习,一旦突然觉悟到自身的清净 本性,就可以顿然成佛,所谓“自性迷,佛即众生; 自性悟,众生即是佛。”道教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也 主要依赖于人的自我修炼。在儒家思想中,“天”的 概念则发生了转变。荀子曰:“君子理天地。君子者, 天地之参也”。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这里,儒家将天道和人道 合一,认为君子需依靠自己的人格践行天的意志,成 为天命的担当者。因此,“天”不再是宇宙自然力量 的体现,而成为了与现实人伦相结合的人的理念。 “天道”与“人道”实质上就是同一的。
释 迦 牟 尼
西方
西方天人相离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由彼此相互分离的 “个体人”和“个体事”结合而成。也正是基于这种 彼此相互分离的观念,西方文化中才能产生诸如柏拉 图的脱离于任何经验物质世界的纯精神的“理念”。 上帝的观念也是如此。基督教认为上帝和人的关系是 外在的,上帝利用外在于自己的物质将世界“创造” 而成,但同时上帝和人又是很紧密的关系。这种外在 的关系使上帝便获得了一种超越性和独立性。首先, 西方人相信有彼岸世界的存在。在此岸世界生存的人, 都是有限的和有罪的,只有在彼岸世界的生活才是永 恒的和完美的。其次,他们认为人不可能左右上帝的 意志,上帝是高不可攀的。基督教的祷告、忏悔等宗 教活动,多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以求来世的拯救, 而非出于功利的目的。这便形成了基督教客观的神人
《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以宀从示。示者, 天垂象见凶吉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 先神灵的尊敬和崇拜。
“教”指教育、育化,上师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 仰。

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交融

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交融

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交融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和融合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则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些差异中,中西文化的异同是显著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交融。

一、中西文化的异同1、宗教信仰中西人的宗教信仰差异很大,这必须从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来看。

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中心,最早流传在中国的是儒教、道家和佛教。

这些教派强调道德行为、修身立命、爱人心理等,强化的是人文价值、尊重人性、探索人类思想、概念和完善文化体系。

相反,西方人的信仰更多地集中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上,强调信仰、独唱、原罪,以及人类存亡、良知、道德和精神纯洁的称颂。

2、人际关系中西人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精神上的群体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人们重视家庭、亲戚和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很强。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独立的思想态度则更为普遍。

人们强调单独的存在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3、语言和文字中西文化的异同也体现在语言和文字方面。

中文是音节文字,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随后演变成了表意文字。

西方语言则使用字母文字,这种英文字母来自拉丁字母,经过波斯字母和希腊字母的逐渐演变而来。

此外,中文使用的是声母、韵母和声调,而西方语言则不强调声调。

4、艺术和文学另一个区别在于中西艺术和文学的形式和主题。

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作品强调寓意和象征意义,倾向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并传达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人类罕见的悲壮情感。

西方的文学和艺术则更加注重主题的揭示和表现。

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或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等,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不公正。

二、中西文化的交融1、饮食文化的融合中西饮食文化互相融合,不断创造着新的美食,并创造出许多领先世界的西餐厅,如Paul Bocuse、Alain Ducasse等。

在中国,深受西方影响的新式茶餐厅在美食和饮料方面充满创意和风味,但又不失中国人的口味和传统。

中西方信仰文化差异

中西方信仰文化差异
中方信仰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
西方人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因为正是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
大背景,使得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基督 教的气息。而中国人长久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在儒 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融合佛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的混合形 式。
三·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模式的影响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宗教文化就会对交际模式产生影响。许 多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崇尚自我和自身利益当先等,这些行为决定了他 们的语言交际模式。而中国人一直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重视集体主义, 讲究仁、义、礼、智,并在交际过程中考虑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尊老爱幼、朋友彼此忠诚这些基本道德条例。这些法则也都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语言交际模式,也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 达方式的差异。
与基督教不同,中国宗教关注的中心是人,主张“神人合一”。中国的神 人观摈弃了基督教神人之间的“启示”中介,直接切入天命的内涵,把生养宇 宙的主宰和宇宙万物的价值源泉皆内在于宇宙万物的本性之中。所以中国传统 文化和神人观不强调用独立于自身之外的上帝来启示自己,而是强调用省察克 制、修德养心来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倡“尽其道而死”的生死观和 从天道引悟出人道的价值观,从而期望从中获得最大的超越性归属感,达到最 高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7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对比图
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
多彩的文化。宗教文化在文化交流、哲学和语言领 域结出的丰硕的果实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新时代的宗教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和调整,以适应世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宗教中唯 心的和虚幻的东西将会逐渐被人们抛弃,宗教中积 极的科学的成分仍将为人们所保留和继承,并与社 会进步的伦理道德相融合,成为推进社会文化进步 的重要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以后的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 释、道的“三教合流”。
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和
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炼的
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
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
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
在这个神谱中占首要和主导地位的,不再是自
一元的基督教上帝观造成了深刻和广泛的后果。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 和行为方式都以此为转折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整个西方社会的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 文艺观甚至政治经济制度全盘转型。
三、逍遥与拯救——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身处不同宗教文化的个体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 有着不同的体验,这涉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 信仰体系都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 求知性知天的境界,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 方的罪感文化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基督教宣扬一神、一主、一信、一教的神学信 条,并把上帝的权能推向了无限的领域,宣称 世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和决定的。 人们认为人世间的各种罪孽、恐惧、忧虑和死 亡同上帝的救世旨意相比是无足轻重的,因为 上帝最伟大的行为就是饶恕人的过失,借此救 赎人类。上帝的态度使得世人彼此提倡宽宏大 量、热爱他人甚至爱自己的敌人。 总之一句话,上帝是人的尺度。
问曰:满堂浑是客,谁是主人翁。答曰:一字两字重, 千对担不起。
这无疑是典型的禅宗公案作风。 又如:不问灵不灵,不问验不验,信手行将去,莫
起一切念。
这是禅诗还是道谶呢?
在唐代以后的道教观念中,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仿效佛祖有过去、现在、未来三身的说法,一
气化三清,有了玉清、太清、上清三身。另外
然神,而是历史人物被神灵化的诸神,礼乐文
以道教为例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在道
教史上被尊为“南宗五祖”
之一。这个人生前“妙龄赴
高科”,是一个“读书种
子”,也是一个头戴芙蓉冠、
身披道士袍的士大夫。
在他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当
时承袭中国文化道统的士大
从白玉蟾的言论来看,根本就搞不清楚白玉蟾 究竟是修道之人还是佛门弟子:
Contents
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两种不同的宗 教态度 二、多元与一元——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 三、逍遥与拯救——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四、王权与教权
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人的 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 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构 成不同地域和民族独特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西方文明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 自不同的宗教形态,拥有不同的宗教观念和宗 教经验。
所有这些信仰和崇拜方式,究其实质与中国人 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宿命的人生信念,世俗的 生活目标,功利的权力崇拜,以及社会结构中 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息息相关,因而难以称为 具有超越境界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念。
2.2 一元神的上帝崇拜
在西方,宗教观念的流变表现为一个从多神信 仰向一神崇拜发展的过程。 基督教是一神论宗教,它认为统治宇宙万物的 是绝对的、唯一的和至上的上帝。相信统治宇 宙万物的只有唯一的神,这是宗教信仰上的一 个重大变化。西方在基督教之前,大多信仰多 神教;即便有一神教,那个神所统治的范围也 是极为有限的。
C. 轴心时代的希腊,原有的多神教——荷马和赫 西俄德的诸神开始遭受激烈的批评,智者们开 始提供新的智慧和道德标准,并创造新的宗教 理想。
克赛诺芬尼认为神是万物存在于其中的宇宙的永恒的 基质。 巴门尼德曾试图将“神灵与存在”相等同。 阿纳克萨科拉把神灵描述为一个有智慧的本原,一个 心灵和一个使世界有秩序的精神。 苏格拉底崇尚理性,主张以深邃的爱智精神来对抗当 时世俗化的陈腐的神灵观。
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
恶的斗争。 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赛亚和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先知们纷纷
涌现。
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 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 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成为世界历史的“轴心”。
1. 1 “非宗教的人生”
1)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 在经历了史前和古代文明时代之后,在公元 前800-200年的时期内,在世界范围内集中 出现了一些最不平凡的事件:
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
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
印度出现了《奥义书》(Upanishads)和佛陀(Buddha),探究了一 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
在上古文化当中,人们就习惯于用各种概念 来表述神。比如“神”(天神、神祗,), “帝”(天帝、帝释),“天”(皇天、苍 天)。 中国古代的信仰体系,有一个万物有灵的 “自然神”谱系。比如祖先神(三皇、五 帝),天体神(日、月、星宿),气象神 (风、雨、雷、电)、山水神(三山五岳) 和鬼怪(魑、魅、魍、魉)等。
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 但基本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 论证一个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 一个主宰世界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 和彼岸世界的明显对立观念。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 有的宗教,但所谓儒教的世俗性又是显而易 见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缺乏向往彼岸世界的 超越精神,没有神灵信仰,而且它寻求的是 现世的家族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关注的是当 下的人生际遇。 因此,作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梁漱溟断然否 定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周公以来的儒 学传统是一种宗教信仰。
2)轴心时代的中国 中国文化在这个轴心时代虽然也同样经历了一 次思想的大繁荣,但是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 家并没有一个所谓神话时代作为背景和出发点, 在中国的轴心时代也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因为意 识到自身的有限而转向超越的无限,理性的发 展也就没有像西方那样出现一元的超越神。
中国文化发展到西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 特点就是神本观点的明显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广 泛兴起。 春秋后期,人们对神灵和神灵祭祀的信仰已经 衰落。知识人对祭祀不再从宗教信仰来肯定其 必要性,而是从祭祀的社会功能来予以肯定, 对现实社会及政治的关注远胜于对神界的关注。 与西方基督教神权或大于王权或与王权抗衡、 哲学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宗教信 仰一直让位于儒家思想,成为圣王王道的附庸。
看法,克服了犹太教原有的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固守
传统的繁琐戒律。b) 基督教将古希伯来的律法观、 契约观与古罗马的法律思想及其体制相糅合,从而 为西方法律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3)基督教
基督教认为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和罪性的,因而 人类的自救和自我解脱是不可能的。 它要求人们为天堂而不是现世的幸福而努力, 不要留恋和贪求世俗欲望的满足和现世人生的
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
——两种不同的宗教
态度
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 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演进的过程,即 由原始的非理性化的宗教走向理性化。 由于不同的文化在进行这个过程的时候选择了不同 的尺度,使得宗教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各不相同,从 而体现出不同的气质。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 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则表现出了对 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 的。
还有33天、18层地狱的说法以及人死后赏善罚
恶的思想,都是佛教天人思想的变种。
道教的天人观念还援入了儒家思想体系。道教
仿照儒家经典《书经》和《礼记》的系统,根
据周朝的体制,掺杂古代三垣、二十八宿等天
文杂的神谱使中国的宗教崇拜变得异常 热闹:有源自儒家传统的三皇、五帝及祖先 崇拜、对社稷、龙凤的崇拜。 道教则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 尊、上清灵宝天尊)、八仙、九天玄女和盘 古真人等神仙崇拜。 佛教有三世佛、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 世音、地藏)、诸罗汉等神佛。
D. 罗马帝国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地区广为传
播,这就是基督教。其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重
新立约,耶稣降世为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 古代基督教的教父们,将希腊哲学融入基督教义之 中,完成了西方古代思想史上认知、行为和信仰的 融合,从而奠定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基础,并深刻 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a) 基督教从犹太教 中继承了绝对一神论观念和其对人生本质和命运的
幸福。这表现出与中国文化全然相左的旨趣。
它把人看成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物,其中灵魂是
归属上帝的,归属于自己的只有肉身。
基督教把痛苦作为“原罪的苦果”,人只有通
过体验这种痛苦,克己禁欲,才能达到回归上
二、多元与一元 ——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宗
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
事实上,即便作为严格意义的中国宗教如道教 与佛教,在其教义和信仰形式中也充满了世俗 性的内容。 人们为了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快乐,可以拜佛求 菩萨,同时也会祭祀祖先鬼神,还可以占卜求 签,甚至幻想通过种种途径羽化成仙…… 这些原本异质的宗教只剩下保佑现世人生的幸 福和安乐的功效,诸如升官发财、延嗣求偶、 治病避灾都可以成为求神拜佛的目的。概括起 来恰如梁漱溟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
按照西方学者的看法,“这一时期所有主要 的宗教选择——它们构成认识终极者的主要 的可能方式——都已被确认和建立,自那以 后,人类宗教生活中没有发生任何类似的具 有新的意义的事情。”
轴心时代的意识是与远古的神话时代相对立的, 是要以理性反对神话。 就宗教领域而言,在轴心时代,原始宗教的诸 神开始消失,宗教逐步地伦理化,神的权威借 助于这种伦理化而增强了,神话变成了寓言, 原始宗教演变成为人文宗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