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 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 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些思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的理想追求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说过“以和为贵”,墨子提出过
“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
会状态。《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曾赞扬“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
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人相亲,人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
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
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淮,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
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
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小布什上台
后推出的“新美利坚帝国”、
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是一篇入团入党相关范文类范文,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范文类型,查看更多相关文章信息,请关注《入团入党相关范文》栏目,或在文章顶部的搜索栏进行搜索。
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应正确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内涵,采取有效措施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好,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而且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深刻认识这个重点,牢牢把握这个重点,扎实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深刻认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重要意义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反映了我们党对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最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特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等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的基本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出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决定》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决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重要原则是一个整体,它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未来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向和路径、动力和机制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执政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没有先例的。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愿,大胆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勇于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总结我们党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全面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为推动这项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和谐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精神文明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再次,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社会民主法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加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心连心,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致,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检察院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以下内容是com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欢迎参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改革为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这就要求: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的步伐,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逐步形成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坚实的制度支撑;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和谐,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稳步推进国家管理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发生的新变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广泛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法律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
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和谐社会建设是为了人民,和谐社会建设要依靠人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授课对象:二年级本科生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熟悉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重点难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可能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
课外阅读文献: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课外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在改善民生方面,我们的社会还有那些不和谐的地方?如何改进?”进行讨论。
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
分课时教学安排:第1课时: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第2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第3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第4课时: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古今中外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子和谐思想,中国近代和谐社会思想。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和谐社会”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它是人与人协调的一种形态B.社会没有差异C.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D.社会没有矛盾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审议通过是在( )。
A.党的十六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4.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概念的是( )。
A.邓小平B.江泽民C.胡锦涛D.毛泽东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是(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B.界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C.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二、多项选择题1.“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科学内涵B.总体特征C.总体要求D.基本内容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C.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的“四位”指的是( )。
A.政治B.经济C.文化D.外交E.社会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
A.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B.表明了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C.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D.是我们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执政理念的升华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
A.必须坚持科学发展B.必须坚持以人为本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E。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F.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三、辨析题1.和谐社会等同于稳定的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类孜孜以求的⼀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个社会理想。
2、通过教学,使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安定有序、⼈与⾃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通过教学,使学⽣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法妥善解决新时期⼈民内部⽭盾和其他社会⽭盾。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不和谐因素并正确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系列⼈民内部⽭盾与其他社会⽭盾。
教学⽅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学阅读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开始讲概论课的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章的内容,属于党的⼗六⼤以来,我们党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之⼀,也属于我们党根据⼗六⼤以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提出的新的战略构想,也是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四位⼀体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概论课增加的⼀个新的内容。
这⼀讲我们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个问题,我们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如何提出来的?也就是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到底是什么?第⼆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的内涵,要理解和把握我们所要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讲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标任务和主要举措,也就是要讲,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下⾯我们想先讲第⼀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来,建设⼀种美好的社会,始终是⼈类孜孜以求的⼀种社会的理想,也是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种社会的理想,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很早就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所以我们⾸先来介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虽然“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现在才提出的,但也并⾮是脑⼦中突然产⽣的“⽕花”,⽽是有着悠久深厚的思想渊源。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业压力上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09年1月20日公布,20 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末 上升0.2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数字自2003年以来首 次呈现上升趋势。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 因为失业的农民工和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统计 在内。” 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 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
邓小平经典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提出,如 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 抓好,风气如果坏下 去,经济搞成功又有 什么意义呢?
江泽民强调:社会 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 的全面发展、全部进 步这样的社会,是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 社会,也包括了促进 人民全面发展的这样 一个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 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曾经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 一个讲话中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这样 一种社会。这28个字,既是对我们要建一个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描述,基本含义的 一种解释,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 来的一个总体的要求。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 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和 谐社会,它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所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那种田园的风格,也不同于空 想社会主义的那种乌托邦,它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所 谓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 个阶梯。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理论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 整来解决; 整来解决;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 发展; 发展;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 理念的升华。 理念的升华。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 供良好社会环境。 供良好社会环境。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 统一的; 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条件。 会的重要条件。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精)
2、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B A. B. C. D. 农民阶级 工人阶级 知识分子 民主人士
)
3、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 三大优良作风是( ADE ) A. 理论联系实际 B.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为人民服务 D. 密切联系群众 E. 批评与自我批评
续奋斗》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
一大业》
3、台湾问题( ABC ) A.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D.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E.“二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4、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 统一,就是( DE )
A. B. C. D. E. 用武力方式 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来解决 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力争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但不 承诺放弃武力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DE ) A.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 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 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C. 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D. 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E. 就是要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1、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 一个也没有解决,是由于( ) D A. 战争与革命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 人口增长失控,资源被破坏,环境恶 化 C. 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时 起时伏 D.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2、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C ) A. B. C. D. 一极化 两极格局 多极化 三足鼎立
3、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 ( ABC ) A.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 与我国有联系的外籍华人 E. 结成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友人
中考专题复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考专题复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txt结婚就像是给自由穿件棉衣,活动起来不方便,但会很温暖。
谈恋爱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让你泪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材料:1、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2、2004年9月19日,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3、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
4、2005年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
他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教学理念与目标1.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教学理念,注重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统一,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认知方式和特点出发,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本章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前各级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来阐述理论,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拓展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掌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2)能力目标:使高职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碰到的社会经济现象。
学会运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素质目标:使高职学生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妥善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明确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意识,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3.教材处理:本章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具体领域中的展开。
通过教学,本章主要回答:第一,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如何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第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三个问题。
第十一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 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 幸福、更有尊严。”
2010年春节团拜会
党的十八大强调,在改 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 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 保证。
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
面临着巨大挑战
你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最
危险的因素是什么?
思考
(一)社会发展不平衡
1.教育机会不断扩大,但是教育公平与教育 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2.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但是就业压力依然 很大 3.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但是供需矛盾依 然突出 4.人民收入水平整体提升,但贫困人口仍然 很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江苏泰兴发生砍杀幼儿事件
2010年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 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 校园,砍伤31人,包括28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 其中5人伤势较重,有生命危险。目前受伤者已被送 往医院抢救。持刀男子被当场制服。
◆广东雷州男子持刀闯入小学砍伤16名师生
尤其是教育公平问题更为急迫。
一是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别
山村小学
受教育状况和人口比 例严重倒挂
2010年城乡大学生的比 例分别是82.3%和17.7%。而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 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
二是区域之间在教育资源获取上差异明显 一般而言,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 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1到2倍。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2010年5月12日8时左右,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幼儿 园发生凶杀案。犯罪嫌疑人吴焕民持菜刀闯入幼儿 园砍杀,致使7名儿童(5男2女)和2名教师死亡,另有 2名儿童伤势严重。吴焕民系男性,48岁,行凶后返 回家中自杀身亡。
在医院焦急等待的家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论述,旨在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则和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要求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协调发展要求各个领域之间、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出现。
可持续发展则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科学发展理论,要求在发展中解决好人与自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提升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1.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协调增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协调增长。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
2.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和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我们要坚持尊重劳动、关心职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同时,还要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专插本-政治-第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896
(4)一些社会成 员诚信缺失、道 德失范,一些领 导干部的素质、 能力和作风与新 形势新任务的要 求还不适应;
第 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第 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 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 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在十六届 六中全会上作重要讲 话
第 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
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 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 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取得的成就
第 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 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 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第 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导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第 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 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 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 益作为党和国 家工作的根本 出发点和落脚 点,切实做好 关心群众生产 生活的工作等 等。
【最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解读三: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关键词:历史任务现实课题统领全局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宏伟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历史性和阶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要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突出重点,要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建设核心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活力。
什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呢?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等,这些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
在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污染、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重视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分阶段有步骤的。
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不刮风、不攀比、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要按照《决定》提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决定》指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抓紧抓好。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具体部署。
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完成自己的执政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头20 年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我们国家目前已经是小康社会了;二是说我们的小康还是不成熟的小康,即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那么,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用了“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其中的“社会更加和谐”,就是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提出来,并使之成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以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如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同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也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
1987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指出在20 世纪的最后20 年中,头10年的任务是要解决温饱问题,后10 年的任务是使中国迈人小康社会,到下个世纪用50 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以人为本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决定》十分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这使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了十分具体的着力点。
《决定》指出,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8项重点工作。
在此方面,《决定》都作了相关部署,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等等。
3、下一个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第一,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
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
发展要求消除限制以人为中心发展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目标的所有障碍。
第二,扩大就业应成为重中之重,据有关部门估算,在宏观经济运行三大指标中,2004年就业指标最不理想,城镇真实的人口失业率从2003年的10.99%上升到了11.45%。
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应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创造就业岗位的内容不仅包括为城镇居民创造就业岗位,也应当包括农村劳动力安置。
第三,缩小国内的不平等程度。
2004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而且,城镇居民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显著快于低收入组,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60%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
第四,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
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
从国际经验看,这种情况曾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只有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市化,才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才能最终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城市化目标。
否则不仅会使那些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市民因为无业而陷入贫困,也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第五,社会安全网问题,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
首先,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建设相当薄弱,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抑制了居民的消费。
其次,由于“空账”情况严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巨大风险,如果不进行调整,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将面临巨大风险。
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国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社会居民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条件。
第六,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
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单独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
现在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
教育事业不在于是否产业化,而在于是否严格区分教育事业产业经营和教育事业的社会目的。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亦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概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的阐述:“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以及年轻人应该做些什么?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第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目标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对于我们怎么做,这个问题就应该切合实际,并针对上面的基本原则,落实到位,到实际行动,多写点就可以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的每一个能否实现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和谐社会每个构成要素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顺利地构建,它们的实现都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着直接的关联,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执政。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基础设施因素、经济水平因素、民族文化因素、民主法治因素、思想道德因素、知识技能因素、地域因素、环境因素等一、党的领导和执政,是民主法治能否建设和实现的根本政治保证、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民主法治的实现与否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在建设民主法治的过程中,不能没有、缺少或离开党的领导。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国家根本没有什么民主法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的民主法治才成为了事实,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才得到了不断的加强,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才得以制定和通过,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
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不可能真正地当家做主,所谓的人民民主也就不可能存在;缺少、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一系列民主制度根本不可能创建、制定,即便创建、制定了也不可能得到很好地执行,更不可能得到发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其自身若不能坚持民主法治,缺乏民主法治的意识,和谐社会之民主法治也不可能建设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