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12页精选文档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孔子是我国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
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以下是 ___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的启示相关。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
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进行。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
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以历史唯物的辩证,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
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
这种力主促进和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只能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1.德者本也,笃信躬行。
“德治”是儒家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治国。
在育人上,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即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
明确指出“大德者必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德其名,必得其寿。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对高等教育的现实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对高等教育的现实启示摘要: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其中关于重视品德培养,引导学生笃信躬行;团材施教,注重循循善诱,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主张博多思,学以致用等观念,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在深化德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教改革;现实启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1-0025-03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
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
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历史唯物的辩证思维方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
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
这种力主促进和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只能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1.德者本也,笃信躬行。
“德治”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治国。
在育人上,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孔子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
生发展提供需要 以及更大的空间。这既是对 传统教育思想 的继 承和发扬 ,更 是对 现代教 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2 .孔 子及 儒 家教 育思 想 对教 育者 的 启 示 为人师表是 当代对 于教师的普遍要求 。 孔子认 为教 师应 言传身教 ,从 中可以看出为 人师表和行 为世范 是对 于孔子言传身教的继 承和发展 。在教育 改革 的过程 中,我们不仅 要求教师要做好学 生的榜样 ,也 要求教师应 在教学实践 中不 断的反思 ,立志为我们的教 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 自己的力量。 孔子被尊称 为万代 师表 ,自然有其可敬 之处。 《 论语 》只是记录了孔子的部分言行 , 但在 《 论语 》所记 录的孔 子言行中我们依然 可 以清楚 地看到孔子的教育观念 ,可 以感受 到孔子为人师表的典范形象 。 其“ 身正不倦 ”、 “ 学 而不厌 ”的治学理念至今仍对我们从事 教 育 的人 有 着 积极 的警醒 意 义 。 3 . 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对受教 育者的启示 在《 论语 》中,强调学 习时要温故知新 , 不耻 下问。对于学习者我们可 以从儒家教育 思想 中学习到学习的方法和学 习的态 度。孔 子说 : “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说的就是 学 习者要 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在教育改革过 程 中,要 注重培养学生 良好 的学 习态度 ,调 动学 生 学 习 的积 极性 。 三、总结 对待孔 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 ,我们应取 其精华 ,去 其糟 粕。我们 的教育改革应建立 在传 统的教育理念 的基础上 ,与时俱 进,建 立 与时代要求相统一 的现代教 育理念 ,从 而 更 好 地 为促 进 教育 公 平 、教 育 发展 服 务 。
一
【 摘
道德 哲学和道德教育 思想的启示 ,教 育改革 应建立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 将 。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4页文档资料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了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质量。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来实施这种素质教育方针呢?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以孔子教育思想作为核心指导理论,充分发挥出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并据此来获得一些有效的启示,从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元素。
一、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教育内容方面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仁、礼思想,它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可以说,我们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此作为内容的借鉴。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仁、礼思想内涵是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这与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不谋而合。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孔子教育思想的仁礼思想出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教育活动。
(二)教育途径方面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途径借鉴。
孔子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得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生道德教育方法,比如说,中庸、内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品德修养和修身励志。
具体来说,立志有恒为学生成人成才导航定向,身体力行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克己内省是学生修身自律的有效方法,诚实守信是当代学生取信于人的必备品质,处事有度体现学生立足社会的应有素质,改过迁善是学生不断进步的成功法宝。
(三)教育原则方面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的原则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逐渐积累和总结出来的,而且孔子本人也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能够以自己的威信来感化学生,从而产生了较大的教育力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那么,孔子教育思想原则一般包含了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宽严有度,关心爱护。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讲 而讲 不明白时不去开导 , 举一个道理 而他不能类推 出三个道 理 就不再教诲他 了。 ”这一 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机 , 把握学 生的学习机制。就是说 只有 当学生有强烈 的求知欲和进
入 积 极 的 思 维 状 态 时 ,教 师 才 能 诱 导 、引发 ,“ 开其意 ” 、“ 达 其辟 ” 。孔 子 在 教 学 中运 用 启 发 诱 导 的 教 学 手 段 时非 常 注 重 教
孔子 “ 不 愤 不 启 ,不 悱不 发 ,举 一 隅不 以三 隅 反 ,则 不 复
也。 ”的启 发诱导教学 手段 ,建立在对学生 心理差异认识 的基
础 之 上 ,意 思 是 “ 不 到 苦 苦 思 索 而 不 解 时 不 去 启 发 ,不 到 他 想
平意识。而 “ 夫子之 门,何其杂也 ! ”是孔 子推行 “ 有教无类 ”
一
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 ,“ 欲罢不能 ”的情状 , 正是循 循善诱启
发 教 育 的 写 照 。孔 子 认 为 教 学 的 意 义 不 重 在 “ 授 之 以 鱼 ”而重
视 同仁 ,尊重个性 。
二 、 因材 施 教 的教 学原 则
在 “ 授之 以渔 ” ,因此在 进行 启发教学时他 往往 采用 “ 叩两端” ( 从正反两面去追问发 问者 )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他 曾
在市场经济体 制下的今天 ,“ 有教无类 ” 的内涵就 是提倡
教育 民主 、教育平等 ,反对教育歧视 、教育不公平 。高校层 面
上的 “ 有教无类 ” ,体 现 在 正 确 对 待 贫 困 生 ,不 让 一 个 困难 生
失学 、辍学 ,杜绝教育乱收费 ,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 ,其举 措
学 的循 序渐进 ,“ 夫子循循然 善诱人 ,博我 以文 ,约 我以礼 ,
浅议孔子教育方法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因材施教
30
[2016 年第 36 期]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曾参就是在其老师 的正确指导下,有股顽强的学习劲头。他曾说: “士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他每日“三 省吾身” (《学而》) ,矢志不移,勤学苦钻,终于成 了名垂青史的“宗圣” ,还写出了 《曾子》 十八篇流 传后世。 就人的个性来说也是不同的,现代心理学科学已 经证明了这一点。而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却已经注 意到了这一问题,他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并能够在教 学中针对学生个性不同的特点,给以不同的指教。例 如他的学生子路胆气过人,遇事有股天不怕、地不 怕,敢作敢为的精神;冉有则是遇事小心谨慎,瞻前 顾后,唯恐有差错。在他们都向其老师问“闻斯行 诸”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回答子路的是: “有父兄在 如之何闻斯行诸? ”而回答冉有则是: “闻斯行诸。 ” 另一个学生公西华不解其意,向他请教,他说: “求 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先进》) 就 是说,因为冉有胆小怕事,所以要对他鼓励,而子路 为人好勇自负,因此对他抑制。此外,孔子还掌握了 其他一些学生的个性特征,记载下来的有“柴也愚, 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同上) 等。这就使他能 够在施教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指教。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志趣,采取分科教育,可以说 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实行分科教育,这就要 求教师悉心地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逐个了解学生的 特长和志趣,然后分别指导学生们的攻读方向。孔子 对学生特长和志趣的了解,是通过谈话和观察的方式 来实现的。与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谈心是孔子了解学生 志向的途径。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于孔 子,孔子就对他们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孔子先造成一种和谐的气氛,促使学生畅所欲言。子 路说: “千乘之同,摄乎大同之间,加之以师族,因 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 也。 ”冉有说: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公西华说: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 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最后也谈了自己的 志向。另外,在 《论语》 《韩诗外传》 等书中也可以 看到孔子同颜渊、子路、子贡等人交心言志事例的记 载。相互交谈,使孔子不仅了解到了学生的志向,并 侧重加以培养,同时也使学生们知道了老师的抱负, 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借鉴。 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注意对学生的日常 观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某种考验,是孔子了解学 生的又一方法。这便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孔子 在他经历过的政治生活和教学工作中,深感“知人” 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所谓“智莫难于知人” ( 《礼 记 · 魏 将 军 文 子》 ) 是 因 为 人 有 “ 色 厉 而 内 荏 ” (《阳货》) 的,有“巧言令色,足恭”以及“匿怨 而友其人” (《公冶长》) 的,有“有言不必有德” (《宪问》) 的。在“知人”的过程中,他吃过不少 苦头,如他对澹台灭明的了解便是如此。澹台灭明当 初拜孔子为师时,因“状貌甚恶” ,孔子便以为他才 薄,差点将他拒之门外。然而他学业成后,名扬于诸 侯。孔子为此曾懊悔地说: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另外一个学生宰予很会说话,当初深讨孔子的欢心, 因他懒散,大白天睡觉,使孔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并总结说: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舆改是。 ” ( 《公 冶 长》 ) 这就是说,对人的了解,不仅要听其“言” , 更重要的还要看其“行” 。孔子为加深对学生的全面 了解,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某种考验。他说: “吾 之 于 人 也 , 谁 毁 谁 誉 …… 其 有 所 试 矣 。 ” ( 《卫 灵 公》 ) 通过这些方法,孔子了解到学生的特长和志 向,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有目的有所侧重地分别指 导。 《论语·先进》 记载了“德行:颜渊、闵子骞、 冉伯牛、仲弓;言语:宰语、子贡;政事:冉有、季 路;文学:子游、子夏”等十个各有特长的学生。宋 代教育家朱熹对此解释说: “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 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夫子教人,各因其 材,于此可见。 ”孔子的分科教育,使他培养出了各 具专长的从政从教人才。如仲弓,孔子说他“可使南 面” ( 《雍也》 ) 。 “由也,千乘之同,可使治其赋 也。……求也,千宝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 也 。 …… 赤 也 , 束 带 立 于 朝 , 可 使 与 宾 客 言 也 。 ” (《公冶长》) 爱好文学的子夏对 《诗》 《易》 《礼》 《春 秋》 都 有 精 深 的 造 诣 和 研 究 , 他 序 《诗》 ,传 《易》 ,著 《礼志》 ,习 《春秋》 ,是将儒家经典传于后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孔子教育学 生学与思并重, 提出“ 学
而不思则 罔 ,思而不学则殆 ” 《 (论语 ・ 为政》 ,鼓励学 生勤 于思 ) 考 :不愤不启 , “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 , 不复也 。”论 则 《 语・ 述而》 )。有时甚至 以 “ 言”之法来 让学生 自己想问题 。 无 学生颜 回看起来很愚笨 , 能“ 但 退而省其私 ” 《论语 ・ ( 为政》 屡 )
语 ・ 而 》 。 就 是 孔 子 好 学 生 的 标 准 。 子 这 种 以 人 为本 , 调 学 )这 孔 强
仕” 他的学 生有 的可 经商 , 的可 当宾客接待员 , 的也 能做别 , 有 有
人 的 管 家 … …学 以 致 用 , 放 灵 活 的 择 业 观 , 全 符 合 当今 社 开 完
会的就业观念。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的教 育理 念 ,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
观点 。
“ 教 无 类 ” 教 育 方 法 有 的
孔 子 教 学 的 内 容 以 诗 书礼 义 为 主 , 子 以 四 教 : , , , “ 文 行 忠
信。 (论语 ・ ”《 述而》 , )但对于《 经》 诗 中令号称思想解放的 当代青 年都 自愧不 如的青年男女 炽热 直 白的感情表述 , 孔子却说“ 乐而
效并不 明显 , 国当代教 育的问题也愈加严重 , 我 以至于学界泰斗
重要原 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
的模式去办学 , 没有 自己独特 的创新 的东西 , 老是 ‘ 不出杰出 冒’
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 因此 , 中国教育要实现这一基本 目标 ,
就要 坚持孔子 自主 、 开放 、 宽容的创新 教育精神 , 创建新 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两千多年来,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教育,有着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其教育思想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精华部分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使我们得到许多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启示。
本文试结合素质教育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分析论述,以找出孔子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重视品德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旨之一,就是整体性原则,即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尤其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品行修养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
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立教。
这种思想很多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长期以来从事教学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法上,总结出许多可贵的经验,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教育上注意言行一致。
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这表明人的言行的不一致性。
由于言行的不一致,提出对一个人的观察,要通过他的行动来检验他的话是否真实。
他教育学生特别注意“行”的方面,强调言行一致性,把它作为判断人的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准之一。
他主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要求学生“敏于事而慎于言”,反对“言过其实”的人,强调“行”的重要和多做少说。
他还教育学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尤其强调要讲诚信,认为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这些思想,以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仍有借鉴意义。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十分注意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他提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
二、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其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高教改革的启示
Revelations of Education Thoughts of Confucius to the Reform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 作者: 潘俊杰 [1];雷怡 [2];刘月飞 [3]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西安,710069[1] 延安大学附中,延安,716000[2] 西安交通大学,西
安,710049[3]
出版物刊名: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99页
主题词: 孔子;教育思想;高教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摘要:孔子认为教育主要有开发民智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双重作用,人才的标准是'德'、
'智'、'体'、'美'兼备.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孔子在教学中将'六经'与'六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又能受到初级科学、技术的教育与锻炼.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素质教育如何推广,创新教育如何推进等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改革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改革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圣人。
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系,并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如何将其与现代教育改革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从小就学习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行为规范。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种常行之道。
这种德育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改革所需要重视的方面之一。
除了德育,孔子还强调了智育的重要性。
他提倡学习,强调知识和智慧的力量。
孔子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通过“术智识德”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即技术技能、智力水平、道德品质的综合发展。
这种智育观念与现代教育改革中推崇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
他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能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孔子通过“因材施教”来实现个性化教育,即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兴趣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这种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强调个别差异和多元发展的教育环境中。
此外,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实践与经验。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他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吻合。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在德育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这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在智育方面,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需要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摘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高校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师生关系,重视传道授业解惑,强调实践教学,倡导以德治教。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倡导师生之间的尊重和平等,强调实践教学和德育教育。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孔子教育思想,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其精神内涵有望为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个性发展,师生关系,传道授业解惑,实践教学,以德治教。
1. 引言1.1 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在于其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强调修身以达天下。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一个具有仁德、智慧和勇气的完善人格,以造福社会。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尊重师生关系,重视传道授业解惑,强调实践教学,倡导以德治教。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高校课堂教学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尊重师生之间的关系,重视实践教学和德育教育,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学习和借鉴孔子教育思想,可以为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1.2 现代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现代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教育方式与环境不断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完全适应当下学生的需求。
在现代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教师往往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师生关系逐渐变得疏远,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程度有所降低。
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6年12月第32卷第6期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Dec.2016Vol.32 No.6DOI:10. 13216/ki.upcjess.2016. 06. 0017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孙建波,韩彬(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摘要: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势在 必行。
孔子在教育公平、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思想对当前中国高等工程教 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应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 一;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因材施教”,加强创新教 育,切实推进启发诱导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开放式教学。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孔子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6-0092-05中国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 绩,但尚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例 如工程技术人才的结构与质量不能满足产业需求、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没有跟上全球工程创新步 伐、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1]为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势 在必行。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清晰地展现 了从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的转变,“回归工程”的教 育理念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
[23]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 国,但这并非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目的,亦步亦趋的 改革显然不能满足新工业革命和制造业强国战略的 需求。
那么,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在何方呢?对此,28年前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1988年,70多 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发表宣言,他们指出,“人 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4]。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郭齐家作为一个真诚的教育家,孔子是极富于首创精神的。
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作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孔子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经验是卓越的,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
即使对当代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首先突出的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意思是说,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
按照《易传》的看法,宇宙是一刚健的生命,不停息地变化流行,人也应该效仿它而自强不息。
我们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
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就是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人能够把道廓大,不是用道来廓大人。
这是一种‚尊生‛、‚主动‛的传统,肯定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这就是说,一旦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人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使之‚各遂其性‛;这样就能回应天地的生命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鼎足而三,理性地适应并进而辅相天地。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生活意义,由此而确立。
孔子和儒家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
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可以为现代高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呢?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
孔子教育思想概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相长”和“以礼治学”,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
此外,孔子也提倡以礼为本,认为通过规范的礼仪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思想上的修养。
现代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存在某些问题,如课程内容单一、教师主导、缺乏互动等。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不佳,教师也经常面临着教学压力和挑战。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的启示针对上述问题,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现代高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以下启示:1. 教学相长孔子提倡“教学相长”,即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这一启示可以引导现代高校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一味地“讲课”。
2. 以礼治学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礼为本,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这一启示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很有指导意义。
教师应该注重规范的教学礼仪,并通过传授和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教学规范和道德标准,为学生的品德和思想上的提高提供帮助。
3. 创设情境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课堂应是以创设情境为基础的。
这种启示可以引导现代高校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单行式教学转向更加互动、开放、创新的教学方式,例如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
结论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尽管现代高校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但探索和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助于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满意的学习体验。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我国教育思想萌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他打破教育垄断,开创私学先驱,不仅培养出弟子三千,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对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其中“性”是指先天性因素,“习”是指后天的教育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没有什么差别,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
以天赋平等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无分贵族与平民、国界与华夷,只要“自行束修以上”,便“未尝无诲”。
这一论述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具有民主思想和公平意识。
而“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是孔子推行“有教无类”的有力实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有教无类”的内涵就是提倡教育民主、教育平等,反对教育歧视、教育不公平。
高校层面上的“有教无类”,体现在正确对待贫困生,不让一个困难生失学、辍学,杜绝教育乱收费,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其举措是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
高校教师层面上的“有教无类”,体现在对本是人格平等的学生施以同样的爱心,对个性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施以有差异的教育,其举措是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尊重个性。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孔子是中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实践的第一人。
“因材施教”一词是宋代朱熹对孔子教学方式的概括,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认识能力的差异、性格、兴趣的不同、以及培养方向等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也就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宜”。
比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
”这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确定教学内容;“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这是根据学生的爱好才能确定培养目标;孔子对子路、冉有两个学生“闻斯行诸”一问作出绝然相反的回答,这是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确定教学方法;等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孔子的教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对中国历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从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五个方面具体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教育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深刻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他的教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对中国历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所追求的出仕成人教育目标,所倡导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所践行的以身说教、为人师表的教育主体观,所运用的学思并重、知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学方法,既是基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基于当时社会秩序重建、道德伦理重塑的需要,也是基于对潜心向学的学子应当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理解和尊重,对人的一些超越政治、超越时空、具有普遍价值的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呼唤更好的教育,今天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教育也面临新的变革和深刻变化,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从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教育中汲取养分,其中孔子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和力行的教学方法仿佛是一座永恒光明的灯塔,穿过历史时空,闪烁着智慧光芒,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影响极其深远。
以下为具体内容:(一)“学思结合”教学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才能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在这个问题上,即使面对最好学、乐学的学生颜回时,孔子态度也很明确。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为政》)孔注曰:“言回闻言即解,无发起增益于己。
”虽然孔子非常喜欢颜回,也肯定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但还是不满意颜回课堂上仅是洗耳恭听、学而不违,认为这对教学是没有帮助的,不能达到碰撞激发、教学相长的效果。
反观另一学生子夏,能在孔子言“绘事后素”之际提出“礼后乎”的疑问,并得到孔子的积极评价。
《论语·季氏》中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九思”观点,充分强调“思”的作用。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
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中国及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古代,而且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在《论语》、《孟子》等文献中阐述了许多关于德育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仁、义、礼、智。
孔子强调“仁”,认为仁是治天下之本,而学问是其次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朋友之道,不可不知也”。
这就是说,对于他来说,个人的修养与道德素养是很重要的。
他认为,只有“仁”才能感化民众,才能引起他人对美好的向往,也才能引起对社会秩序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基于对个人的尊重的。
仁的定义虽多变,但本质而论,表明人类对个人生命的尊重。
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尊严,都是有自我意识和表述诉求的。
智慧与才华,如果同仁素相辅相成,那将是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体。
孔子的“义”观则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认为,人应该守礼教,合乎礼教的举止应该通过社会性实践来呈现出来。
孔子对义的重视,表明了尊敬、包容、责任与公义之间的重要关系。
义讲求在社会上做人,要承担责任,要讲道德,要做到言行一致。
他的观点也是对当代社会流行的弱势者支持学科和理论的需求的回纥。
孔子认为,“礼”是一种实践,而不单纯是一种仪式。
他主张要以具体的仪式用于具体的情节。
可以见出孔子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力、高度弄清社会作风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力。
孔子最根本的目的是,认为社会风气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极为重要。
“礼”的价值在于修身养性,不仅表述外在的尊重,更关乎内在的修养。
孔子对“礼”观念的提出并不是单纯再现了门第观念的社会特征,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与道义关系和人际关系上的新阐释。
在孔子的思想中,“智”即指人倡尊子心,及全力为仁。
人类综合性的发展和全面性的良性循环,似乎都表现在孔子的智德教育理论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文献标识码:A中国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尚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例如工程技术人才的结构与质量不能满足产业需求、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没有跟上全球工程创新步伐、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1]为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清晰地展现了从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的转变,“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
[2-3]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国,但这并非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目的,亦步亦趋的改革显然不能满足新工业革命和制造业强国战略的需求。
那么,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在何方呢?对此,28年前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1988年,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发表宣言,他们指出,“人类要想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4]。
孔子关于教育的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当今世界主流的教育思想中均可发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子。
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在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完全照搬、照抄或者“中体西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必须结合本国历史和现状,在研究国外主流教育理念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和完善,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在继承、弘扬和借鉴中实现超越。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化发展(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1.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教育在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人的先天禀赋和素质是差别很小的,而受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所习染养成的习性却互相之间差异很大;而且人“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是后天的教育培养了人的才能,提高了人的学识和修养。
所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教育的对象不分地域、种族、贵贱、贫富、智愚、善恶、年龄,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毕生都在实践这一教育主张,其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既有高官显贵,也有平民百姓,甚至还有人曾经为盗,所以荀子也说“孔门多杂”(《荀子?法行》)。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是其教育思想中最耀眼的部分,他所倡导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至今仍是国内外各类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主要目标。
2. 教育目的――君子学以致其道孔子毕生追求的是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大同世界。
为此,需要培养大批行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行道和弘道的志向,又要有行道和弘道的德才,培养这种既有行道和弘道志向又有行道和弘道德才的志士和君子就是孔子的教育目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最能体现孔子的精神追求,一旦明白了“道”,就马上按照“道”去做,即使很快为它而死也死而无憾。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风餐露宿,目的就是推行其政治主张“仁政”。
“朝闻道,夕死可矣”重在“行道和弘道”,即实践。
孔子的弟子们很好地领会了这一思想,如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可见,行道和弘道是孔子教育的根本目的。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目的的另一个表达,此语常常受到不恰当的批判,但如果考虑到孔子所处的时代,便会发现其所具有的极大积极意义。
孔子认为修身学习没有止境,“学优”才可以“出仕”,“出仕”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行道和弘道。
同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选拔优秀工程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应有之义。
3. 教育内容――“四教”与“六艺”孔子的教育目的既然是培养“学优”且能够“致其道”的“君子”,那么其选拔人才的标准必然是德才兼备的“先进于礼乐者”(《论语?先进》)。
“四教”与“六艺”就是孔子为此确定的教育内容,“四教”即“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文”即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内容是孔子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行”,则指实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中的“笃行之”,简而言之,就是为官、为农、为工、为商的实际能力。
“忠”与“信”则是指德育,以“仁”“义”“礼”“孝悌”和“忠信”为内核。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六艺”与“四教”,精神一致,内容相近,不过前者更侧重于实践能力方面。
“六艺”之“礼、乐、射、御、书、数”,与“文、行、忠、信”“四教”也是一致的。
“礼”“乐”在“忠”“信”、在“行”;“书”“数”在“文”、在“行”,博学笃行也;“射”“御”重在“行”。
正如孔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四教”与“六艺”是道、德、仁、艺之统一。
可见,从教育内容上孔子已经实现了德、智、体、美的统一,中国目前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和国际先进教育理论所追求的全面发展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
4.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在长达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辉煌的创造,其灵活多样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当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
其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第一,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应根据学生的禀赋、志趣和性格特点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
这是其教学方法中最具智慧、最闪光的部分,已经被明确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第二,善于启发,循循善诱。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谓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认真思考而仍不得要领时再启发他,在学生想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又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引导他。
第三,孔子提倡“学、思、行”的结合。
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于学习的过程,还需要“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温故”不是简单的回顾和复习,必须与“思”结合,仔细感悟和体会,达到融会贯通。
在孔子看来,仅仅明白知识和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以致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论语?学而》)“习”就是演练、试验、实践,从“学”到“习”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归一。
第四,学无常师的开放式教学。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孔子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谁有长处,就跟谁学。
可见,孔子从教学对象、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均有完整系统的理论。
其中的著名观点,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千古流传,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发展第一,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紧跟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教育愈来愈偏向“科学化”。
科学主义尽管在推进人类自然科学进步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把高等工程教育带入了困境:一是工程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产生分离;二是崇尚科学的知识观导致了专业知识的“等级化”,技术知识和工程知识地位被很大程度地弱化;三是工程教学方面偏重于主客体关系导致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间性缺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等。
[5]12-1420世纪末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科学主义范式下的工程教育困境,如“回归工程”“成果导向教育”等理念正是国际上对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全国大力推进工程教育国际认证的背景下,孔子教育思想作为中国的主体教育思想,也要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积极吸纳当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第二,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发达国家争先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在新兴技术领域或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作出战略部署,旨在重塑具有未来持续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借此增强综合国力,争夺未来世界主导权。
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正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和重大挑战。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
这是应对“两化”融合的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全球挑战、加速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
制造业强国战略给中国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孔子教育思想的实际内涵和具体实践应根据“两化”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进行扬弃。
第三,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有利于解决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纲要》正是为满足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应国际形势而制定的教育发展蓝图。
《纲要》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指出教育发展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纲要》所秉持的以人为本、教育公平、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育理念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精髓在当今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要落实《纲要》,就必须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既要重视研究和学习经典,又要大力推进其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教育复兴。
二、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探索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带来的挑战,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全面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赋予其教育思想现代化内涵,在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一)注意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选择盲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未来职业规划迷茫等问题。
[6]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发生了分离。
中国很多高校现有的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空泛化倾向,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中对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要求很少[7],没有起到引导专业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作用。
即使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成果导向教育,也过分强调“学生能做什么”,而对于工程教育中的情感诉求、道德规范和价值关怀等相对弱化,其教育价值取向明显偏重于工具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