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思考问题——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维新派鼓吹变法图强,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以上活动的结果如何?中国的前途在哪里?(学生回答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于是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找学生朗读《学案》中“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生边阅读,边填空,师巡视一、阅读课文第一个子目——“《新青年》的创办”,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完成填空。

(学生介绍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再回答填空)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3、新文化运动的四位代表人物及其论著:陈独秀《警告青年》,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李大钊《孔子与宪法》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看教材“引言”部分及“小字”内容,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和四位代表人物加深印象;学到“鲁迅”这一代表人物时,联系学生学过的鲁迅作品,同时简介《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重点人物及作品的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强调记忆,并指导背诵,当堂抽测,强化课中训练。

教学设计6: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6: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列表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2.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学生高度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以下两个问题思考讨论: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使学生明确尊孔与独裁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当时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冲突,理解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必然会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采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即“目标定向----自学自练----讨论问难----精讲指导-----练习检测---检查反馈”。

通过目标定向,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导学,点拨学生自学自练、论疑问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明确知识点;学练检测,明确学得怎样?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检查、引导、督促激励、评点的作用。

学习方法:通过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10、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10、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讨论: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时期学到了什么?主要是谁的贡献?有什么作用?
师: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做出客观评价。
学生通过观看,初步理解: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
听老师讲解了解《新青年》的 及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稍加讨论,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低,难以理解,因此,主要听老师讲解这部分內容。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近代中国怎样才能走上富强之路?接着利用多媒体虚拟三个人物发言:左宗棠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说,发扬民权;孙中山说,实行共和。使学生初步认识:他们的愿望都没实现。加深印象,有助理解
★投影“武昌起义形势图”使学生观察并了解起义的经过。加深印象,形象直观。
★投影“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致敬”图片。形象直观,激起学生的想象。
2.积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听老师点评、归纳。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7.某历史学习小组要查阅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下列刊物中,他们应选择的是( )
①《青年杂志》②《民报》③《新青年》④《每周评论》 ⑤《中外纪闻》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学生独立完成
多媒体展示
5板书设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1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前进(四)探究学习“新世纪的曙光”
引导学生观看《新青年》封面
让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杂志?
讲解: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三方面:
(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对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产生了强烈影响。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第9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大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动身,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念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育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辨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期的青年必需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大体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何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一、导入: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愣,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弄成什么样子。

从此以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开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更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何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么为何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咱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功效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切人心)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级,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道德:包括男女平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权利平等
补充:祥林嫂就是深受其害的例子。说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秀才理解为: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难点
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时
一课时
共案
修改栏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小说片段:祝福(节选)
——鲁迅
丽春之日,丈夫夭折.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然而她婆婆却再也容不下这个克星,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她嫁给了贺老六。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
(3)这一运动兴起后,哪些史实彰显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爆发、科学救国思想的发展等(符合题意,史实正确,写出两点即可)
(三)全课总结
学科班长总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2、(2012河南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引言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文学和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政治、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

本教案将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并提供相关的教学活动和资源,以便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背景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由一群觉醒的知识分子领导和推动。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困境,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呼吁破除旧有的思想观念,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价值观念,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三、主要内容1. 文化观念的变革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观念,批判旧有的封建文化观念,倡导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

通过文学、报刊、演讲等形式传播这些新观念,引领社会思潮的变革。

2. 文学与艺术的创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批判与革新,提倡白话文学,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人感受的表达。

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涵盖小说、诗歌、戏剧等形式,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3. 教育与知识的推广新文化运动倡导普及教育,提倡科学、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强调民众的自我教育和解放。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运动等形式,推动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影响与意义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思想解放、文化繁荣和社会变革。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激发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接受,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五、教学活动与资源1.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围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意义。

2. 小组研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研究一位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生平、思想及代表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3. 读书分享推荐学生阅读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读书分享会,引导学生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与感悟。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历史资料;2.多媒体设备;3.小组讨论题目卡片。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

2.新知讲解(15分钟)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讨论题目卡片,让学生交流并展示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讨论题目: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何影响?3.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有何启示?4.知识拓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简要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启示。

6.提问互动(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问题示例:1.新文化运动对现代化进程有何推动作用?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影响?7.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以“我的观点”为题目,结合课上所学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并陈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同时,在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加强了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介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毛泽东《湘评评论》
请思考:(突出重点)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是如何来救治中国人的精神黑暗的呢?
2.结合材料以上材料和你的理解,谈谈你认为他们所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有着怎样的内涵,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应?(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社会,心系国家、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不怕困难,正视现实,迎难而上的魄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科学精神与求真务实的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贞节观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有的女学生公开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为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
问题探究: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存在什么典型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教师深化:祥林嫂、阿Q、华家父子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一个又一个现实人物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写照,使我们认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民众的觉醒。当时的中国的的确确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来唤醒沉睡的国人,把他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的主将们打算如何来拯救中国人,使他们尽快从黑暗的精神世界中挣脱出来呢,请看视频《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设情境)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掌握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整理资料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讨论探索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探讨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思想意识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设计理念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体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实际出发,补充适当材料,降低教学内容难度,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让学生在思维水平能接受所学习在历史概念,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有效发挥教师在主导作用,充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言,大胆想象,锻炼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探索的总结篇,中国人民从洋务运动陆续开始从物质、制度、思想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探索先后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为什么有了先进的装备还会惨败,为什么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迟迟建立不起来,于是他们对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探索的侧重点调整到了思想文化领域,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新青年》的创办。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前期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新世纪的曙光。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9课新文化运动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具:多媒体课程标准: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某某”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某某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兰花草》。

播放歌曲,并投影歌词: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教师: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它有什么寓意?同学:大部分同学不知道。

教师:《兰花草》乃是胡适先生早年的一部诗歌,名叫《希望》后被谱成曲子改名为《兰花草》(歌词略作修改)。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

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同盟会B .兴中会C .华兴会D .光复会2.中华民国政府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 )A .黎元洪B .孙中山C .蒋翊武D .袁世凯3.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的活动不包括( )A .建立了兴中会B .成立中国同盟会C .提出三民主义D .指挥了武昌起义4.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事件是( )A .公车上书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5.潍坊某中学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不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A .虎门销烟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6.很多同学都看过《秦始皇》.《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事件是( )A .公车上书B .百日维新C .洋务运动D .辛亥革命7.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C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涵及其 历史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学法指导:1.整合教材。

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主张科学、民主和平等,反对封建迷信和旧文化观念等。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文献,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4. 学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教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并分析他们的重要著作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读和分享,提高对于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表达,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个人或小组作业: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报告或进行演讲,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3.阶段测试:设计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著作或文章,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应用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作或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3.参观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文化讲座,亲身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标题: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主要内容;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2.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教学PPT;3. 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新文化运动有了解吗?你们觉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主要内容;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进行研究;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研究的代表人物。

四、整合讨论(15分钟)1. 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介绍;2. 学生就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影响展开讨论;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意义?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文化运动;2.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和感悟。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进行总结;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和整合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3.阅读《青年杂志》封面及第二段内容,你能找出新文化运动
开始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口号、主要阵地等知识吗?
4.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以谁的贡献最大?请说出他的主要成就。
5.出示材料:“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请回答:
①此文选自什么文章?作者是谁?
课题: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授课教师: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
二次备课
情境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评价:积极意义
局限性
教后反思
优:学生听课认真积极,课堂效果较好,学生学习习惯较好。
缺:学生对于本课的难点理解不够到位。
补: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自主
探究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学生在阅读课文、自主探究时,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教学设计5: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5: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近代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你知道有哪些是安徽籍的吗?学生思考回答今天我要重点给大家介绍两位人物幻灯2:陈独秀、胡适陈独秀,安徽怀宁人,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胡适。

安徽绩溪人,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生获得30多个博士头衔。

他们俩参与、领导了我国近代一次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今天,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脚步走进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走进新文化运动。

幻灯3:第9课新文化运动新文化是相对于旧文化而言的,是对千百年来历史积淀下来形成的封建文化的批判。

那么,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何要发动新文化运动?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1从这段视频中尼获得了那些信息?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再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2看了这段视频,尼认为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过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被广大的青年学生所接受,而我们的国民思想依然很陈旧;于此同时,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新旧两种思潮同时出现,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背景1.1 清末的社会背景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西方文化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充满了危机和矛盾。

1.2 五四运动的启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动力。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1 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

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通过发表文章、组织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这些新观念。

2.2 倡导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现实、民主的文学思想,追求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著名作家鲁迅以及其他一些文学家通过创作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2.3 推动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倡导平等、自由的性别观念,积极推动女性的解放。

一些女性运动家和作家通过文字和行动,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1 打破旧的思想体系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封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3.2 促进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进程。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培养了思想启蒙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对文化的敏感性,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践和影响。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同盟会
B .兴中会
C .华兴会
D .光复会
2.中华民国政府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 )
A .黎元洪
B .孙中山
C .蒋翊武
D .袁世凯
3.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的活动不包括( )
A .建立了兴中会
B .成立中国同盟会
C .提出三民主义
D .指挥了武昌起义
4.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5.潍坊某中学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不属于这一
主题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6.很多同学都看过《秦始皇》.《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
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 .百日维新
C .洋务运动
D .辛亥革命
7.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
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C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涵及其 历史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
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
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
别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学法指导:
1.整合教材。

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
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整
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
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
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
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新青年》的创办
指导学生阅读P40页导入框中《青年杂志》封面和小字材料,了解新文化运动
兴起的历史背景。

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完大字之后,完成下列问题: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哪些思想,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
2.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了哪一法律文件?文件规定国民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文件:《中华民国约法》根本:推行孔教(儒教)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青年杂志》的诞生。

4.新文化运动是从哪一年开始的?主要领导人有哪些?
时间:1915年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5.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什么?
民主与科学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什么?
《新青年》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A.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探究与交流一: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

”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案:不对。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是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分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第二部分:“新世纪的曙光”
学生阅读完教材之后,完成下列几个问题:
1.1917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是受哪一
个事件的影响?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为了颂扬十月革命,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哪两篇论文?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3.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北京创办哪一刊物?这一刊
物的创办有什么重要意义?
刊物:《每周评论》
意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5.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A .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C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缺陷有哪些?
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习题处理:
练一练:
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鲁迅
D .胡适
跟踪检测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是( )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鲁迅
D .胡适
(高密市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 .《民报》
B .《时务报》
C .《湘江评论》
D .《新青年》
3.右图刊物所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A .自强.求富
B .维新变法
C .民主.科学
D .马克思主义
(高密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
4.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者高举“科学”大旗,其直接目的是( )
A .反对旧文学
B .反对迷信盲从
C .反对封建专制
D .反对军阀独裁
5.下列事件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6.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 )
A .传播马克思主义
B .提倡民主和科学
C .进行文学革命
D .宣传三民主义
7.右图中的著名刊物创办在( )
A .洋务运动期间
B .戊戌变法期间
C .辛亥革命期间
D .新文化运动期间 8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

A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9.下列报刊中,发表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是( )
A .《万国公报》
B .《民报》
C .《新青年》
D .《每周评论》
第二部分: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陈独秀在解释为什么要掀起新文化运动时写道:“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

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
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

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所以,“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当时称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中的“这两位先生”是指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的哪两大主题?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传播哪一主义?
5.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课外探究:
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只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

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1.“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做里子。

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尝试集〉自序》2.新文学应反映“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婚姻苦痛,女子之位置”等种种社会问题。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答案提示:从两段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同时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革命:“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第二段文字材料即为明证。

只是胡适对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