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隐喻能力培养新探

合集下载

概念型教学在英语习语隐喻教学中的探究

概念型教学在英语习语隐喻教学中的探究

178美眉 2023.10下教研与美育大学校园概念型教学在英语习语隐喻教学中的探究王宁(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摘 要:英语习语教学是一大棘手问题。

传统的教学把习语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语义不能够被分析,学生只能反复记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然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大部分习语的含义是可以分析的,其与人的认知以及文化有关。

概念隐喻认知机制可以为习语分析提供语义理据。

因此,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为学习者提供习语的隐喻概念,帮助学习者在理解习语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探究其背后的隐喻动机,加深学习者对习语隐喻含义的理解,培养运用隐喻思维理解习语的能力。

并结合概念型教学,采用具体的方式促进学习者对习语隐喻概念的内化,使其在交际活动中灵活地运用习语。

关键词:概念型教学;概念隐喻理论;英语习语教学一、引言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根据长期实践经验创造出的特殊语言表达,蕴含着特有的文化和认知方式。

英语学习者由于缺乏英语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遇到习语时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

另外,传统习语教学将习语看作固定的词组,以为其在语义上不可分析,因此习语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大部分英语习语的含义是可以被分析的,它们有些是有理据的。

习语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产物,它产生于人的认知结构,是隐喻思维在语言中的再现形式(张镇华等,2006)。

习语是概念性的,习语含义与人类的概念系统以及文化知识有关联。

因此,大部分习语仅从字面分析无法推测出它的含义,我们应考虑其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将表面含义与底层概念意义联系起来,去把握习语的真正含义。

学习和掌握习语的重点在于深入探究其内涵,特别是隐藏在其中的概念隐喻(文秋芳,2013)。

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习语语义的理据性及可分析性,为英语习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概念型教学侧重于明确、完整的特定领域概念知识的系统指导和内化。

因此,开发第二语言隐喻能力被认为是合适的,因为隐喻通常涉及具象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间的系统映射,是对语言概念理解的根本(Lakoff , Johnson, 1980)。

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索

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索
呷I 囝 力数
D O I 编码 :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0 0 7 — 0 0 7 9 . 2 0 1 4 . 0 3 . 0 9 4
2 0 1 4 年第3 期
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 学探索
马蕾蕾 吴静 静 张 莹
摘要: 隐喻是语言中普 遍存在 的自然现 象, 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具有化抽 象为具体、变枯燥 为生动等符合 人的认 知规律的斗 寺 I 量。 和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相比, 利用隐喻 进行英语词汇教学能够突破传统词汇学习的瓶 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为一种认 知方式 , 隐喻理论 为英语 词汇教学提供 了新 的视角和 途径 。因此, 本文着重 探讨 如何运用 隐喻理论 进行 大学英语词
“ P U R P O S E S AR E D E S T I N A T I O N S ”等。 由此可见 , 隐喻具有化
抽象为具体 、 化 难为易 、 化 繁为简 以及变 枯燥 为生 动等符 合人
工程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 室, 副教授 。(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0 3 ) 基金项目: 本文 系2 0 1 2 年军械 工程学院院教 学研 究项 目“ 信息技 术环境下运用隐喻 认知理论 改进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研 究”
( 项目 编号: j x l x 1 2 w2 8 ) 的研 究成 果 。
提高记忆效率, 加深对 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深度, 从而更 大幅度地提升外语教 学质量。
关键词: 隐喻 ; 隐喻理论 ; 词汇教学 作者简介: 马蕾蕾 ( 1 9 7 1 一) , 女, 河北唐县人 , 军械 工程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 室, 副教 授 ; 吴静静 ( 1 9 6 6 一 ) , 女, 山东潍坊人 , 军械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隐喻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通过类比或象征形式来描述某种概念或事物。

认知隐喻则是指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的隐喻结构,这种隐喻结构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的、复杂的或陌生的概念。

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认知隐喻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知隐喻在语言理解中的应用在英语学习中,许多单词和句子都含有隐喻。

学生如果能够理解这些隐喻,就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含义和使用。

例如,当我们说“life is a journey”,我们用“journey”来隐喻“life”,意思是生命就像一场旅行:它有起点和终点,它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通过这种隐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life”的概念和含义。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隐喻也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隐喻和象征,这些象征和隐喻可能在某个文化中很自然地理解,但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或甚至被误解。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对方的隐喻和象征,就能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例如,中国的文化中有一个“红色”的象征,表示喜庆和幸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可能被用来表示愤怒或警示。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这些隐喻和象征的差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跨越文化鸿沟。

在英语学习中,隐喻不仅仅是理解的工具,也是创造的工具。

学生可以利用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和观点。

例如,当我们说“the world is a stage”,意思是整个世界都是一场戏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演角色。

这个隐喻帮助我们表达了对生活的看法,将生活描述为一场戏剧。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隐喻来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使他们的语言更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

总之,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有很多应用价值。

通过理解语言中的隐喻,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含义和使用;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和象征的差异,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通过使用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和观点,学生可以使他们的语言更充满表现力和生动性。

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的意义与现状研究

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的意义与现状研究


中国 电力教 育 CE E P
— 丽 丽 鬲
的功能,即劝说 。亚 里士多德指 出,修辞 是说话 的艺术。隐喻

种隐喻概念系统 中,隐喻概 念和用来表 达这些概 念的词语之
的使用与其他修辞手段一样,是为了增加语 言表达 的效 果。隐 间存在着许 多蕴 涵关系,这样就使得 隐喻概 念具有相当的系统 喻的精炼、新奇、间接和婉转等特征为增加语言 的修辞效 果提 性和连贯性 。 第二 ,隐喻通 过某一 领域 的经验来认知 另一 领域 的经 验, 供了可能。 隐喻一个 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炼。短短 的一个 词或词语往 这样就 为人们利用相对 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 的经验领 域,来组 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 ,引起听话者对整 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 织相对不熟悉或 较难把握的领域 的经验 ,形成某种态度,并采 联想 。并且,由于 隐喻中喻体一般 都比话题 更为具体,更为听 取相应的行动提供了可能。
现代隐喻研 究认 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 相似性而为人们了解某一事 物提供了新 的角度 。因此,隐喻性 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 础。认 知隐喻理论 使把隐喻作为一 思 维 其 实也 是 科 学 思 维 的 一 个 重 要途 径 。 人们 的 思 维 过 程 和 思 种 教学方法 运用在英语 教学 中成 为可能 。2 纪 7 0世 0年代,随 维表 达形式中充满 了隐喻。人类 生活在一个 四维的空间,但人 着 隐喻认 知理论的逐步形成和确立,外语教学界也开始重视 隐 们所能感觉 的却是一个三维 的世界。人类 的认 知能力不但受到 喻理论对 语言教学 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国际学者相继提出,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且 还受到 自身感知器官结构的限制。因此,
f】 j胡文仲 英语西域与英美文化[]北京: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隐喻认知功能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探索

隐喻认知功能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探索
就是在原有知识 、 能的基础上 去接受新知识 、 技 形 成 新 技 能 的 认 知 过 程 ,新 知 识 的 获 得 和 新 技 能 的
教 学 实 践 中 的 语 言 知 识 传 授 、文 化 意 识 培 养 和 语 言技 能提 升 三个方 面阐释 隐喻 的功能 和地 位 , 以 探 索 一 种 全 新 的教 学 思 路 。 二、 隐喻 认 知 方 式
隐 喻 认 知 理 论 揭 示 了认 知 的 基 本 规 律 。 它 认 为人们对客观 世界的认识 不是纯逻辑 的 、 观 的 , 客
而 是 从 体 验 出 发 并 由 主观 和 客 观 统 一 起 作 用 的互
动 过 程 。一 个 民 族 的语 言 是 这 个 民族 长 期 认 知 体 验 的结 果 ,学 习 一 门 外 语 从 某 种 意 义上 正 是 学 习 另 一 民族 的 认 知 经 验 。 因 为 学 习 者 自身 带 有 所 属
关 隐 喻 的 麻 用 研 究 也 引 起 了更 多 学 者 的 关 注 , 但 总 的 来 看 尚不 尽 如 人 意 。 本 文 拟 基 于 隐 喻 认 知 对
于 外 语 教 学 的 认 识 论 、 法 论 的 功 能 视 角 , 别 从 方 分
Hale Waihona Puke 种 语 言 模 式 和 其 表 征 的 经 验 模 式 。 语 言 学 习 本 身
关 于 隐 喻 认 知 方 式 最 简 单 、 经 典 、 具 概 括 力 的 最 最
表 达 , 中“ 解 ” “ 知 ” 指 明 了 隐 喻 的 功 能 : 其 理 即 认 ,


I8 90年 G Lkf和 M Jhsn出版的 《 . o a . no o 我们赖
以, 的 隐喻 》 志 着 隐喻 研 究 从 传统 的 修 辞学 和 l 标

《高级英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研究

《高级英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研究

收稿日期:2020-7-91 研究背景隐性课程虽然概念新颖,但其实在柏拉图时期就有相关的研究和论述,著名教育家杜威在20世纪初就曾指出“附带学习”,他认为“附带学习”是隐含的而不是显而易见的,是学生在学习时伴随着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产生并获得的内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都属于课程的下位概念。

它与学校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正式课程即显性课程相对,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明确指出的课程类型(黄晓颖,2011)。

隐形课程指学习者在显性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课堂等)的学习过程当中,无意识获得的与知识、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有关的经验。

国内外各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的,它既有积极的功能,也有消极的功能。

毋庸置疑,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行为和管理制度等对学生学习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使学生产生焦虑。

2 隐性课程的特点 隐性课程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形式的隐蔽性。

不同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

(2)存在的广域性。

隐性课程隐含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包括除显性课程之外的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课堂,学校的基础设施、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以及校园的人文环境都可以成为隐性课程的载体。

(3)效果的有效性。

与显性课程有明确的指导大纲不同,隐性课程因其不明确性而稍显复杂。

其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意志品格等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隐性课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所以其影响一旦实现,是很难被消除的。

3 隐性课程的载体隐性课程的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分布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将隐形课程的载体划分为四个方面,即物质形态、精神心理、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培养。

这四个方面分别涉及不同的研究内容。

物质形态包括教材外观形式和内容设置;专业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精神心理主要涉及价值观、社会意识和情感;素质能力包括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王正胜,2017)。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研究——以形容词rich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研究——以形容词rich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研究——以形容词rich为例潘攀【摘要】对比分析了本族语语料库(LOB和FLOB)、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MSSW和CLEC)和中国各阶段英语教材中rich的隐喻意义的五个层次及使用频率.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rich的各层次隐喻意义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明显不同,相关的隐喻意义知识不完整.而这一现状,与各阶段英语教材中rich隐喻意义的输入量不足有很大关系.在由初级到高级阶段的英语教材中,隐喻意义各层次的输入频率与本族语中的使用情况大相径庭.因此,如何将隐喻理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如何以适当的隐喻密度、隐喻类型,真实地呈现英语本身的特点,在各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探索出适合该阶段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培养的方式,值得英语教师和英语教材编纂者的研究和思考.【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隐喻意义;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国英语教材【作者】潘攀【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隐喻研究崛起,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从人类认知的视角来考察隐喻现象,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简称CMT)。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2]。

而多义性是词汇意义的常态,不同的意义间依赖家族相似性进行关联,新的意义以典型意义为基础通过意象图式转换、隐喻等机制派生而形成[3]。

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应停留在基本意义这一表面层次,而应该引进认知语言学的有关原理,加强词汇隐喻意义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

语料库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借助语料库可以在大规模语料中获取隐喻使用的形符(token),并对这些自然语言的语料进行隐喻分析,这是原来的内省法和诱导法所不能做到的,可对CMT做出有益的补充。

德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理论探究-德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德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理论探究-德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德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理论探究-德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毋庸置疑,隐喻在文学类文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教学法的角度出发,隐喻首先是和文学课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一般来说,隐喻的分析和处理是文学课教学的重要部分。

然而,隐喻不仅仅是文学现象,同时在我们的日常语用中也是一个常见现象。

因此,在外语课教学中应该对隐喻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讨论,隐喻并不是外语学习者望而生畏的语言现象,而是可以引导语言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

一、关于隐喻的重要理论(一)替代理论和比较理论隐喻理论自形成以来,一直是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家的一个讨论焦点。

这里对隐喻理论形成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替代理论(Substitutionstheorie)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把隐喻称为新名词的转移,即一个本属于另一个词汇层面的名词的词义转移。

例如:Das Alter, derAbend des Lebens.(垂暮之年,人生的晚景. )这个例子中一个类比或相似性关系引出隐喻式的转移,晚年与人生的关系就好比夜晚与一天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形容成一种替代或一种异化,隐喻所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直接的方式表述。

例如:Er ist ein Lwe.(他宛如一头雄狮。

)完全可以说成:Er ist mutig.(他很勇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隐喻不具备认知的功能,至多是一种语言方式,它与谎言或语言游戏相似,是诗化语言或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而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

罗马的修辞学家昆提利安(Quintilian)认为隐喻是一种简化的比较。

与完整的比较相比,这里缺少了关于比较对象之间共同点的比较参照(Tertium com-parationis)说明。

如:Der Mensch ist einWolf.(人类就像狼。

)只有当人类和狼之间存在一些如狡猾、残忍这样的共性时,这一隐喻才有意义。

昆提利安认为,隐喻中两个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是隐性的,如何认识这种类比关系是基于个人的主观理解。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语言启发式教学新探——基于认知隐喻的心理学和哲学观的启示

语言启发式教学新探——基于认知隐喻的心理学和哲学观的启示
语 _ 启 _ 口 _ l






基 于认 知 隐喻 的心 理 学和 哲 学观 的启 示
徐 萍
( 理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大 理 大 云 摘 要 :受 传 统 形 式 主 义 语 言 观 影 响 , 喻 局 限 于 隐 6 10 ) 7 00
学 的 实 证 依 据 。传 统 理 论 认 为 范 畴 是 由 分 享 共 同 属 性 的
成 员 组 成 的 . 个 成 员 或 属 于 一 个 范 畴 , 完 全 不 属 于 这 一 或 个 范 畴 。 R s h 1 7 , 9 5 1 7 1 7 ) 出 全 新 的 原 型 o c ( 9 3 1 7 , 9 7, 9 8 推 理 论 对 传 统 范 畴 化 理 论 质 疑 和 挑 战 。 s h 力 研 究 不 同 Ro c 着
为语 言 理解 和 产 出心 智 过程 的基 础 。 原 型 理 论 认 为 .各 个 范 畴 的 特 性 来 自人 本 身 的 生 物
机 能 .并 取 决 于 人 们 在 物 理 的 、社 会 的 环 境 中 获 取 的 经 验 。 抽 象 概 念 结 构 只 是 间 接 地 表 达 意 义 , 们 之 所 以 能 人 够 获 得 它 们 的 间 接 意 义 ,是 应 为 这 些 抽 象 概 念 结 构 和 直
语 言 学 理 论 从 宏 观 上影 响 着 教 学 法 的 总 体 发 展 方 向 . 知 语 言 学 不 是 单 一 的 理 论 , 是 一 系 列 相 互 支 持 匹 认 它 配 的理 论 的集 合 . 有 一 系列 分 析语 言 的方 法 。 别 是其 含 特 中 基 于 新 经 验 主 义 哲 学 的 隐 喻 认 知 观 ,可 以 成 为 语 言 教 学 中培 养 创 新 思 维 的 一 种 重 要 途 径 和 策 略 。 隐 喻 将 原 本 不 具 相 似 性 的 两 个 事 物 并 置 ,从 而 获 得 对 某 一 事 物 新 的

根隐喻理论视域下培养“概念流利”的外语教学研究

根隐喻理论视域下培养“概念流利”的外语教学研究
的人 往 往将 自己思想和 行 为 的方方 面 面演 化 为概
义 网络 、喻意 网络 、隐喻 网络 。直 接意义 网络涉及
[ 要] 根据 文化语言 学和认知语 言学理论 ,论述培养 ‘ 念 流利”和 隐喻意识对提 高外语教 学质量的 摘 概 重要意 义。基于根 隐喻理论 ,探 讨外语教 学中培养概念流利的教 学活动设计 ,同时试 图解答实验这一新型教学
模 式所 面 临 的 难 题 。
[ 关键词】 概念流利;隐喻 能力;概念 系统;外语教 学
【 中图分类号] 0 4 . 6 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6 4(0 2 20 4 —5 0 54 3 2 1)0 —0 40
0 引言
本 文运用文化 语言学理 论、 二语习得和认 知语
1 为什么外语学习者要培养 “ 念流利” 概
要 弄清 这个 问题 ,首先 要 了解 什 么 是概 念流 利 ,语 言流利与概念流 利 的关 系 ,以及语 言、文化 与概念化 之间 的关 系。“ 概念流 利”是丹尼 两 1 9 93 年提 出的 ,他认为 “ 概念流利 ”是指把 目标 语 I 表 层结构如 词汇 、语法 ,与其所 反映的概念深 层结构 匹配起 来 的能力 。对外语学 习者来 说 ,这是运 用 外语 , 同时又运用外 语 的概念 系统进行 思维和 语 . 交 际的能力 。 丹尼 西 认为第 二语学 习过程 中需要 绎
第 3 5卷 第 2期
教 学 研 究
Re e r h i a hig s a c nTe c n
Vl1 3 0 . 5 NO. 2
M a ,201 r 2
根 隐喻理论视域下培养
“ 概念 流利"  ̄9语教 学研 究 91 '

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培养研究述评_蒋敏

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培养研究述评_蒋敏
· 51·
延边医学杂志社投稿
何按照隐喻的组织方式来反映概念或对概念进行编码的过程 , 外语学习意味着习得目的语中 ” 的隐喻机制并学习像本族语者一样隐喻式思维 。 概念隐喻能力的作用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认同 , 但是概念隐喻能力培养目前仍处于探 索阶段。由于缺乏长效的、 规则可循的方法指导, 测试又存在一定难度, 概念隐喻能力的可学 性和可教性甚至遭到质疑( Kecskes 2000 ; 许保芳, 袁凤识 2012 ) 。 鉴于此, 本研究侧重于梳理 概念隐喻能力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 述评教学对象、 教学方法、 测量方式等教学环节的关键要素 , 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 旨在为隐喻教学实践走向有序化和系统化提 。 供启示 2 . 培养二语概念隐喻能力的教学研究 回顾梳理相关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培养研究可以发现 , 概念隐喻教学的对象基本上是中级 水平的成年二语学习者, 教学方法主要结合词汇教学, 采取“A IS B ” 概念隐喻主题讲座, 辅以 数据库和全身反应法, 并针对不同维度能力使用不同测量方式 。 2. 1 教学对象 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培养要求学习者具备抽象理解能力 , 并能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进行推 Troike 学 习 能 力 和 语 用 技 巧 ( Saville理和总结。 成 年 人 显 然 比 儿 童 具 备 更 强 的 分 析 能 力、 2006 ) 。因此, 较之儿童, 成年学习者是二语概念隐喻教学更为合适的对象 。 至于教学对象的 Boers( 2000 ) 指出初级和高级水平二语学习者都不适合概念隐喻学习 。 初级水平学 二语水平, 习者受到词汇量影响, 在理解隐喻表达时受到阻碍。 例如, 要理解“ANGER IS HEAT ” 这个隐 , 喻概念的语言表达“she was fuming ” 或“he hit the ceiling ” 学习者必须知晓“fuming ” 或“ceiling” , 而这可能超出初级水平学习者的词汇量范围。 高水平学习者将母语的隐喻直接用二语 表达时通常显得更为犹豫, 以至于产出隐喻时较为谨慎。由此看来, 中级水平二语学习者是概 。 MacArthur ( 2010 ) 念隐喻教学的合适对象 认为中级水平二语学习者有一定词汇基础 , 经历了 常年的规则语法学习, 但尚不能完全理解读到和听到的言语 , 也不能完全像本族语者一样表达 自己的意思, 而概念隐喻能力培养课程提倡隐喻不存在对错 , 只有交际成功或不成功, 具有一 能够满足他们的二语学习需求。 定趣味性, 2. 2 教学方法 2. 2. 1 讲座法 沿袭传统课堂的组织形式, 以讲解、 记忆为主的讲座法是概念隐喻能力培养最容易操作的 教学方法。概念隐喻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向学习者讲解“A IS B ” 概念隐喻的内在机制, 让他们 理解内涵并逐渐在真实语境中注意联系运用这种结构 , 提高隐喻能力。 研究者通常从“A IS B” 概念隐喻的陈述和输入两方面展开教学研究 。 ( 1 ) 概念隐喻的陈述 Boers( 2000 ) 建议让学习者解释母语中的抽象概念来增进他们对于隐喻的普遍性认知及 “A IS B ” ( 爱 ) 和“FRIENDSHIP ” ( 友谊 ) 对于 隐喻内涵的理解。 比如, 让学习者解释“LOVE ” 。 , , 的区别 在解释过程中 学习者自然会将两个抽象概念和具体的源域联系起来 形成空间隐喻 ( love is deeper than friendship, while friendship is more shallow ) 、 建筑隐喻( love is based on affection,while the cornerstone of friendship is trust) 等不同隐喻。Littlemore( 2002 ) 提出了概念隐喻 猜测策略。通过猜测, 学习者能够围绕源域搜索相关联系寻找与目标域重合的部分 , 并进行类 Littlemore( 2004 ) 通过实验发现在培训学习者运用概念隐喻 比推理和形成映像。在此基础上,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探索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探索
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 其词汇更是丰富多 : 汇教学 的最佳 方法 。有 的 教师 总结 出 了 “s g 词 ui , n
彩, 潜移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和学习英语这门 ledn , rig aig win ”的方 法 , r t 主张通 过不 断地复 习 , 反复
世界通用语言 , 汇的教学在其 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 f 词 地多读来记忆单词。要求学生遇到生词 的时候 , 要主 喻。 需要说 明的是 我们 在此将要探讨 的不是 以英语为 I 动使用电子辞典或者纸质辞典 ,来 查阅这个单词 , 通 母语 的词汇学习的问题 , 而是 目前我 国学生的英语词 f 过慢慢积累的方法 , 而增加词汇量 。也有教师主张 进 汇学 习问题 , p F 的问题 。 亦 ̄E L l 学生做 突击的记忆 , 参加词汇 的记忆突破班 , 坚持瞬 将认 知隐喻理论纳入英语词汇教学范畴的必 f 间记忆词汇的策略。此外 , 大声朗读的记忆方法在很
大厦也只是 “ 空中楼阁”、 水中之月” “ 。因而对词汇 l , 方面的考察永远 是一个重要 的 、 容忽视 的 词汇 中 不
知识 的测试 同样也就成 了测试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 ,f 组成部分 。为 了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考试 , 学生和教 而词汇教学也便在 整个 的语 言教 学 中具有 了无法被 I 师双方都付 出了艰苦卓绝的努 力 。在很多学校 , 随时
势 框架结构, 而词汇则是用来构成这个大 f , 在今后 的考试 中 , 厦 的砖石 。由此可见 , 词汇是构成语 言的必不可少 的 , 也将会相应地提升 。
基本建筑材料 , 缺少了必要的砖石 , 即使是再高级的 f
由此不难 看 出 ,在 我国 目前 的英语测试 和教学

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现状与隐喻教学探究

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现状与隐喻教学探究
( )学 生 学 习 英语 词 汇 的 态 度 一
从表 1 、2统计数据可 以看 出 ,学生还是普遍 认识到英语词
阶段。在该书中 , “ 概念隐喻” (ocp  ̄Mepo)首先被 汇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78 ) C net u m hr 6 . ,但值得注意的是 :只有 %
提 了出来。他们认为 , “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 的 日常生活中 , 少部分学生经常花时 间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上。约 5 ̄的学生平 日 0 , 6
不仅仅在语 言上 ,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 ”
二 、加 强大 学 英 语 隐 喻教 学 的 必 要 性
里有时或很少花时 间在学 习词汇上 ,基本不花任何时间学习词汇
的比例也不小。既然大家都认识到词 汇的重要性 ,但为何平 日 却
隐 喻在 大学英 语词 汇教学 中的应 用 有其扎 实 的理论 依据 。 很少花时间在词汇学 习上呢?这无疑 折射 出学生学 习方法及教师

表 1 你认 为 英 语 词 汇 在 大 学英 语 学 习 中 的地 位 如何 ?
重 要 比较 重 要 不 太 重要 不重 要
人 数

9 5
6 . 78
3 0
2 . 14
1 2
86 .

21 .

通过 将始 源域 ( uc o a ) 的语义 特征 映射 到 目标域 s red m i o n
本调查 问卷于 2 1 年 6 01 月完成 。调 查对象为上海政法 学院
恰 当的语境中运用隐喻以及评判可用于同一语境的多种隐喻性表 大 学英语公共班 的 3 个班 级的学生。学生是 2 1 级 的,现为大 0 0 达之 优劣 的能 力” ,并 暗示隐喻能 力是 隶属语言能 力的。Lt — 二学生 。学生来 自全 国各地 ,平均年龄为 2 il t e o岁左右 。问卷共发 moe (0 1 r 2 0 )将隐喻能 力定义为四个方面能力 ,即:隐喻的创新 放 10 ,回收 10分 ,均为有效 问卷。笔者对数据进行 了描述 5分 4 性 、解释隐喻的流畅性 、发现 隐喻意义的能力、发现隐喻意义的 性统计和定量分析。最后 的调查分析结果基本反映 了学生在上述 速度 ,前者为产 出性隐喻能 力 ,后三者为 接受性 隐喻能力 。2 问题方面的真实情况。 0 世纪 8 年 代 ,Lk f和 J h sn的合著 《 0 ao o no 我们赖以生存 的隐喻》 ( t h rWe ie y Mea os v )的问世标志着隐喻研究步入 了一个新 的 p L B

隐喻认知研究与外语教学

隐喻认知研究与外语教学
隐 喻 认



与 外
语 教

李 春 硕
( 海 海 洋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海 上 上 摘 要 :本 文 从 隐 喻 研 究 的发 展 入 手 , 要 介 绍 了 隐喻 主 202 0 1 0)
的 认 知 功能 . 阐述 了英 语 学 习者 的 学 习机 制 和 隐喻 对 语 言发 展 的 影 响 , 而探 讨 了 隐喻 认 知 之 于教 学 的 意 义 。 进 关 键 词 : 喻 认 知 学 习机 制 语 言 发 展 影 响 外 语 隐 教 学 我 们 赖 以 进 行 思 考 和行 动 的 日常 概 念 系 统 ,在 本 质 上 基 本 是 隐 喻性 的 ( a o & J h s n,9 0: , 以 隐喻 性 表 达 在 L kf o n o 1 8 4) 所 语 言 交 际 中 非 常普 遍 。Weke 1 1 9 说 :除 了那 些 与 最 e ly( 9 2: 6) “ 基 本 的 物 体 和 行 为 有关 的 表 达 外 ,我 们 所 使 用 的 每 一 个 表 达 都 是 隐 喻 。” i ad 1 6 : 2 深 有感 触 : 在 日常 流 畅 的 话 R c rs(9 5 9 ) h “ 语 中. 我们 三 句 话 少 不 了一 个 隐 喻 。” 喻 性 表 达 在 语 言 的 实 隐 际交 际 中是 不 可或 缺 的 。 么 , 为 人类 思 维 方 式 的隐 喻 认 知 那 作 能 否 为 英 语 教 学提 供 理 论 指 导 呢 ? 本 文将 分 析 隐 喻 的 认 知 机 制与语言发展, 以及 英 语 学 习 者 的 学 习 机 制 , 此 基 础 上 探 讨 在 隐喻 认 知 在 外语 教 学 巾 的运 用 。 1隐 喻研 究的 发 展 . 11 统 的 隐 喻 研 究 .传 对 隐 喻 的研 究 可 分 为三 个 传 统 : 是 修 辞 学 传 统 , 是 哲 一 二 学 传 统 。三 是语 言学 传 统 。 隐喻 的修 辞学 研 究 始 于 亚 里 士 多 德 。 人 把 亚 里 士 多德 的 隐喻 观 概 括 为 “ 换 论 ”, 基 本 观 点 后 替 其 是. 隐喻 是 一 种 修 辞 现 象 , 词 与 词 之 间 的 替换 。 隐 喻 的 哲 学 是 传 统 最 早 可 以追 溯 到柏 托 图 。但 哲 学 家 只关 心 隐 喻 与 思 维 的 关 系 , 隐 喻 的 定 义 和 范 围 都 很 模 糊 , 隐 喻 的 表 现 形式 及 其 对 对 特 点 不感 兴趣 。语 言 学 中研 究 隐 喻 的代 表 人 物 是法 国 的 本 旺 尼 斯 特 ( . e v ns ) EB n e i e 和英 国 的乌 尔 曼 ( . l a n 。本 旺 尼斯 t SU l n ) m 特 从 符 号学 和语 义 学 的 区别 出发 .把 隐喻 作 为 一 种 词语 的组 合 关 系放 在 语 义学 中来 考 察 。突 破 了传 统 修 辞 学 把 隐 喻作 为 种 词 汇层 次 的现 象 的 局 限 , 隐 喻 看 作 是 一 种话 语 现 象 。 把 乌

隐喻共性与个性初探及对英语学习的意义-最新教育文档

隐喻共性与个性初探及对英语学习的意义-最新教育文档

隐喻共性与个性初探及对英语学习的意义一、引言隐喻作为一普通修辞手段,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它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评论,诗歌欣赏的主要借助工具,而且更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认知、行为的基础。

因此,隐喻不再只是修辞学家的研究任务,而成为人们认知、行事的出发点。

在对两种不同文化隐喻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更能够对两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两种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些简单词汇的隐喻运用似乎只涉及到人类生活很普通的方面,但它却能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神内涵。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这种对比将给他们的语言学习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或便捷的途径,熟悉隐喻用法是外语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隐喻定义及其发展(一)隐喻定义字典中对隐喻的定义和相关评论的侧重点也许不完全一致,但不管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隐喻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相关性和可比性。

就像Lakoff所说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了解和体会某一种事物。

其相关定义如下: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使一个能取得特殊效果的单词或短语不再具有其通常的含义或字面意义。

在隐喻的使用中,没有用到功能词汇,对某一事物的描述是通过一个与之有可比性的事物的描述来实现的。

隐喻,是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但不能用这种名称或描写性词汇的字面意义去说明人或事物,因此只能暗示一种类比的意思隐喻,比喻的一种,不用"如" 、"似" 、"像"等比喻词,而用"是" 、"就是" 、"成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如"荷叶成了一把撑开的小伞"。

(二)隐喻的发展Lakoff 在其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有这样的话:隐喻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只是一种文学表达的手段,是一种修辞的工具。

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隐喻认知论初探

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隐喻认知论初探
Sh s d wn wi ne mo i . e wa o t p u n a h Wh ns e he’ p,s s f e l . W h n s e’ Su he i r nd y i e h S
变为在隐喻认 知理论指导下 的发散性的 、 跳跃性 的讲 解 ; 二是 使 学 生 英 语 学 习 由简单 的工 具 型学 习转为主动 了解、 吸收英语 文化或者英美文化知 识 。我 校 为工 科 院 校 , 多 同 学 学 习英 语 的 目的 很 性很 强 , 主要 是 为 了通过 英 语过级 考 试 , 助 专业 辅 学 习或者 拿 到 毕 业证 书 , 于英 语 语 言 本 身 的魅 对 力或者 目的语国家 的文化都不太重视 。为了改变 这种错误认识 , 我们特别引入隐喻认知理论 , 使英 语 词 汇 的 “ ” “ ” 了一定 的突破 。 教 与 学 有 比如 : 们 这 样 讲 解 “p k 一 词 : 果 发 挥 我 sa ” r 如 我们 的想象并依靠 隐喻认知理论 , 我们就可用该 词的 “ 火花 ” “ 、 火苗 ” 意义隐 喻人 的思想 、 等 智 慧、 兴趣 , 愤怒甚至友谊的激发 等。因此 , 由该词 构成 的表达 就 有 :
2 1 在 词 汇教 学 中引入 隐喻认知 理 论 . 我 们在 英语 词 汇教 学 中有意 识地 引人 了隐 喻 认 知 理论 的一 些 基本 概念 , 是 为 了增 强 词 汇教 一 学 的趣 味性 , 词 汇教学 由单 一 的 、 燥 的罗 列转 使 枯
Hi p rt nt s s i swe i
收稿 日期 :0 1—0 2 21 5— 3 基金项 目: 1 年 四川省教 育厅 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中心项 目“ 于隐喻认知理 论的英 语词汇教 学策略 2 0 0 基 研究 ” ( C H O 2 ) . S WY I 一 0 第一作者 : 常兰( 9 0 , , 况 17 一) 女 外语系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英语教学法 、 英语语 言学等。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引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针对这一问题,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利用隐喻来对新概念进行理解和解释。

认知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深入研究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阐述认知隐喻对综合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认知隐喻的概念和特征认知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它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利用隐喻来理解和解释新概念。

认知隐喻理论最早由乔治·莱克霍夫和马克·约翰逊提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策略。

在认知隐喻理论中,隐喻被理解为一种将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概念上的认知过程,通过类比和对比的方式来促进认知新概念。

认知隐喻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隐喻是一种认知策略,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隐喻是一种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的映射,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具体的概念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新概念。

隐喻是一种类比和对比的认知过程,通过比较和对比来推动认知的发展。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它通过隐喻的运用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

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认知隐喻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在听、说、读、写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认知隐喻的概念和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复杂概念,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具体而言,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会遇到一些抽象且难以理解的语言概念,例如比喻、象征等。

通过引入认知隐喻的概念和示例,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概念映射到具体的语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高校学生英语隐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研究

高校学生英语隐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研究

高校学生英语隐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隐喻能力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所以培养学生隐喻能力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应该先认识到隐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从而从建构英语隐喻思维模式、积累常规隐喻、加强目的语文化导入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全面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隐喻隐喻能力思维文化1 引言隐喻与隐喻能力研究是我国前沿研究课题之一。

隐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使用现象,更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我们现在所说的隐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方法。

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

danesi(danesi1993:489~500)基于“概念流利”思想在类比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之后,提出了隐喻能力(metaphorical compe-tence)的概念。

他认为隐喻能力对学习者非常重要,缺乏隐喻能力就会“造成学习者的外语表达没有什么错误、也可以接受,但却缺乏本族语者的地道性”。

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非常普遍,richards(richards1936:94)提到:“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

lakoff&johnson(lakoff&johnson 1980)成功地以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证明隐喻是日常生活的必须。

可以说,隐喻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隐喻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外语学习者用目标语国家语言的日常交流和语言的地道性。

我国学者王寅2004年也曾提出培养高校学生交际能力、语言能力、隐喻能力的三合一语言教学观,隐喻能力的提高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不可低估的影响。

2 隐喻能力littlemore(littlemore 2001)提出了隐喻能力的四个方而:(1)使用隐喻的创造性,即“原创”新隐喻的能力;(2)理解隐喻的熟练度,指理解一个隐喻多层含义的能力;(3)理解新隐喻的能力,指正确理解“原创性”隐喻的能力;(4)理解隐喻的速度,指轻松、准确、及时理解隐喻的能力。

隐喻研究新视角

隐喻研究新视角

隐喻研究新视角傅福英【摘要】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是语言现象和思维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然而,目前,不少国内的隐喻研究停留在词汇层面,应从隐喻的神经元理论说、隐喻的文化传承功能和语用功能等几个视角,开辟探讨隐喻研究的新途径.【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2【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隐喻;神经元理论说;文化传承;语用功能【作者】傅福英【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传统意义上的修辞学把隐喻当做一种语言修辞现象。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强调隐喻在诗歌创作及修辞学中的重要作用,但他只看到隐喻在语言中的表现,却忽视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当代隐喻研究则打破这一传统观点,赋予隐喻新的涵义,使之成为与多种学科相关联的隐喻学。

当代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是语言现象和思维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能够对词汇赋予全新的意义、表达全新的思想,它是通向认识未知领域的桥梁和纽带,对隐喻的理解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文化环境。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使用问题,更是人类思维的问题,而语言受人类知识经验、认知方式、话语功能、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并且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不可公约的规则。

文章试图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怎样用神经元理论指导隐喻研究;隐喻与文化有什么关系;怎样利用隐喻研究推动文化的传承,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一、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一部关于隐喻研究的划时代的著作,把现代隐喻研究引向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他们指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的特征,隐喻和语言中的其他修辞一样,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现象,认为语言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第9期2007年9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Guangzhou U n i versity (Socia l Sc i ence Ed iti on)V o.l 6N o .9Sep .2007收稿日期:2007 03 05作者简介:吴丽丹(1972 ),女,广东梅县人,广州大学讲师,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外语隐喻能力培养新探吴丽丹(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认知理论下关于学习者外语隐喻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言学习本身的作用。

其实目的语隐喻能力应是以语言为基础的隐喻思维能力与特定隐喻思维方式的统一,外语语言学习本应就是隐喻能力发展的过程。

外语语言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隐喻能力的发展,隐喻概念结构得以扩展,语言形式的学习又使学习者经历目的语特定隐喻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相应隐喻思维习惯。

应充分利用语言学习过程培养、发展学习者的目的语隐喻能力。

关键词:隐喻能力;概念结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H 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394X(2007)09 0065 05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对隐喻展开跨学科研究的热潮。

以雷科夫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根据已知事物认识另一事物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认知结构在语言和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的不同,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隐喻概念就有所不同,实现概念隐喻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外语学习者因此很难恰当地使用目的语隐喻。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语言学习的时候,外语的隐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有关隐喻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用目的语获得、创造、理解隐喻的能力对外语学习来说很重要。

[1]295Lo w 认为,理解与创造隐喻的能力是二语学习中的一个基本能力,因为它可以用来帮助理解、拓展思想、赋予旧事物以新形象、吸引注意力和明晰思想。

[2]125 147D a nes i 也指出,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隐喻性的,用隐喻方式说话是讲本族语的能力的一种基本特征,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

[3]认知语言学隐喻能力观是对外语教学的一大贡献。

自此,语言教育者们一直在尝试帮助语言学习者发展外语隐喻能力。

英民族是一个善于使用隐喻的民族。

据Pollio ,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成年人平均每人每周产出9000例隐喻,当中超过3000例是创造性隐喻(novel m etaphor)。

[4]英语语言中充斥着各种隐喻表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普遍性与英语民族的文化和认知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然而,相关研究指出,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一般很少使用隐喻。

沈藜曾对8名中国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作为修辞格的隐喻,还是作为认知机制的隐喻,中国学生都极少使用;[5]严世清也曾对苏州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撰写编辑的 拾贝集 (Shell !s A l bum )作过统计,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6]严世清指出,这应该是中国学生使用英语不地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外语隐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外语教学一项迫切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能等闲视之。

本文拟从语言体现、帮助思维等方面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隐喻能力。

一、什么是外语隐喻能力(一)隐喻能力的定义对隐喻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心理学家加德纳和维纳将隐喻能力介定为 理解隐喻、解释隐喻和在恰当的语境中运用隐喻以及评判可用于同一语境的多种隐喻性表达之优劣的能力 ,并曾暗示隐喻能力是隶属语言能力的。

[7]后来认知语言学相关研究指出,隐喻能力应包括四个方面:(1)隐喻的独创能力;(2)隐喻解释的流利性;(3)找到喻意的能力;(4)找到喻意的速度。

隐喻独创能力是指一个人自己创造非同寻常隐喻的能力。

[8]Polli o&Sm ith 把前三个能力,即隐喻独创能力、隐喻理解的流利性和找到喻意的能力看作是隐喻能力构成的三个显著方面。

关于隐喻能力的四个方面显然是强调隐喻作为认知思维的一种能力,而不强调隐喻同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与语言和语言使用存在的关系。

笔者认为,这里的隐喻能力与前面提到的教育者们致力发展的外语隐喻能力是统一问题的不同方面。

我们谈及隐喻能力时,不论是独创能力、流利性还是喻意,都是以某一语言为基础的,且不说隐喻能力是否隶属语言能力的,隐喻能力的体现无可否认与语言使用相关。

如果隐喻能力强调的是隐喻作为认知思维的一种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外语隐喻能力?外语隐喻能力与隐喻能力呈现什么样的关系?为更好阐明这点,本人认为有必要从思维的角度对隐喻能力及其相关概念作一探讨性的分析。

(二)隐喻能力、思维与概念结构根据认知语言学,隐喻是人们根据已知事物认识另一事物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种思维方式,而隐喻能力是对隐喻概念结构的掌握和使用的能力。

那么从思维的角度看,隐喻能力到底是思维能力还是思维方式的能力,还是二者的统一?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概念结构与思维到底呈现什么关系呢?思维本身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雷科夫从认知角度探索了有关思维的问题,并提出了以下模式:概念能力∀基本关系∀基本概念∀复杂概念和一般范畴。

基本关系和基本概念来自于概念能力,二者可以形成复杂概念和一般范畴。

[9]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非常抽象地将认知思维简化为两个层次:概念能力与概念关系。

概念能力对应于思维能力,包括人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存贮和使用的各种过程和环节,以及这些环节在实际思维中的组合模型和演化过程的能力。

概念关系源于概念能力,对应于思维方式,是概念能力在具体思维过程中产生的策略和手段。

概念关系的体现是基本关系到一般范畴的延续。

然而,由于人类经验基础存在共性,同时各民族具有不同社会文化特点,概念关系体现出其复杂性:由人类经验基础的共性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基本概念结构,而各民族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又使得基本概念结构在具体体现中有不同的概念组合方式。

这样,源于思维的概念结构也可简单地分为两个层级:基本概念结构和具体概念组合。

基本概念结构是人类认知能力与经验基础共性的体现,是深层的,而具体概念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体现出民族独特性。

隐喻能力既然是对隐喻概念结构的掌握和使用的能力,必然受概念能力与概念关系能力的影响,体现为二者的统一。

这里笔者倾向于用较为熟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代替概念能力与概念关系。

这就是说,隐喻能力应该是隐喻认知思维能力与既有共性又体现民族独特性的思维方式的统一,在外语隐喻能力培养过程中,教育者致力发展的外语隐喻能力应该是隐喻思维能力与具体隐喻思维方式的统一体。

而学习者对目的语概念系统的驾驭应包括两个方面:基本概念结构和具体概念组合。

二、认知语义观对外语隐喻能力培养的影响(一)认知语义观对外语隐喻能力培养的看法以雷科夫为代表的认知语义学的隐喻观是对当代隐喻理论的一大贡献。

根据认知语义学,语义被定义为是从语言表达到概念结构的映射。

因此语言再现的是一个概念结构,而不是直接再现外部世界。

见下图:图1 认知语义学的意义观[10]89据图1可知,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形成的过程中概念结构起了极其重要作用。

根据该派观点而言,语言学习就是将语言表达与已确立的的概念结构相匹配。

学习者必须掌握好概念结构才能学习好语言。

[10]认知语义学是从人的认知对语言的影响这一角度思考问题的,从这一角度看隐喻能力培养应强调帮助学习者加强对目的语隐喻概念结构的学习,比如在教学中引进 概念隐喻 ,在编写教材时有意识地从易到难地(譬如从最基本的方位隐喻开始过渡到较复杂的结构隐喻)逐步介绍目的语的认知框架,而教师在授课时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帮助建立目的语认知框架,以代替原有的母语认知图式。

认知语义学关于概念隐喻的学习和目的语认知框架的建立对帮助学习者提高隐喻思维能力、丰富认知思维方式起了很好的促进作#66#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卷用。

但是,仅强调从概念结构入手、从上至下地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却存在着局限性。

(二)存在问题的体现:目的语概念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可教性从雷科夫的概念思维模式看,概念结构是概念能力与概念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分为两个层级:基本概念结构和具体概念,体现出其复杂性。

其实,目的语概念系统是极其庞大的,以隐喻概念系统为例,虽然人类概念系统中由基础经验产生的基本概念结构(根隐喻)存在着共性,但由于概念结构的系统性、层级性和不可穷尽性,由基本隐喻概念派生出的具体概念(派生隐喻)越往表层就越多地受到该民族的文化和独特认知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体现出独特性。

这最终由隐喻句的例示(i nstantiati ons)体现出来。

例如,概念隐喻LONG TER M P URP OSEF UL ACT I V I T I ES ARE J O UR NEYS可派生出A P URP OSEF UL LI FE I S A J O URNEY,LO VE I S A J O UR NEY,或A CAREER I S A J O URNEY,而这些派生出的隐喻又可继而产出一系列符合英语习惯的隐喻句,以A P URPOSEFUL L I F E I S A J OUR NEY为例,我们有:W e are on thew r ong track.W e!ve co m e t oo far do w n t h is r oa d to tur n back no w.隐喻概念系统中的子概念存在的复杂性、丰富性、覆盖面广等特点决定了它并不像语言中的词汇、句法那么明确,那么好教。

课堂教学中能为学习者提供的只是目的语概念结构中的极小部分(比如目的语基本的、某些易于归纳的概念结构),因此很难真正帮助学习者发展隐喻能力。

而且,近年来只强调概念结构的掌握而忽视语言反作用的做法已使操作者走进误区。

我们会试图从上而下地教会学习者LONG TER M P URPOSEF UL ACT I V I TI ES ARE J OURNEYS,并期望这样可帮助他们产出A P URPOSEFUL LI FE I S A J OURNEY,L OVE I S A J O URNEY,或A CAREER I S A J OUR NEY等子概念,这有可能。

但学习A P UR P OSEF UL LI FE I S A J O URNEY时,我们却不能保证他们自觉产出W e ar e on t he w rong tr ac k,W e!ve co m e t oo far do w n t h is r oa d to t urn back no w或H e is l ook i ng for a cha nge of d irection等有英语特色的隐喻句子,因为学习者在使用具体隐喻概念时会受到母语概念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和目的语语言能力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