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设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
2. 让学生掌握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路径。
3. 让学生了解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把握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实现经济目标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相关图表和数据。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引出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2. 讲解经济目标:详细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改革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
3. 分析实现路径: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路径,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如通过分析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展示经济目标实现的成效。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实现经济目标的认识和看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6.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结合时事:关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热点问题,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2. 跨学科联系:联系政治、历史、文化等学科,全面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高中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课程标准●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1、标准解读我国到20世纪末,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全面小康社会,是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康、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有以下几项: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基本实现工业化。
第三,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第四,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相统一的,也是与加快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
2、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 识记总体小康的微观和宏观表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理解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2)能力方面•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全面小康的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3、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4、教学难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和总体目标•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二、知识结构小康的提出总体小康总体小康的实现总体小康的表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的特点全面小康的提出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特点全面小康的意义经济建设的目标目标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特点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2)使学生理解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和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为此,我党提出,抓住这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的小康,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2)我们目前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我党审时度势,提出抓住未来这二十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3)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教学重点总体小康的特点;全面小康的美好前景教学难点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前调查、成果交流、分组合作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走进新时代》烘托出一种祖国欣欣向荣的气氛。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教学设计.doc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将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本课的逻辑分为两目:第一冃,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S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这一伟大成就,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总体小康的成就。
同时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这一目专门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也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3)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4)通过教学使学牛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屮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2、能力冃标(1)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牛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2)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要求的理解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屮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2)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的精神。
(3)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三、重点、难点重点: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措施、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难点: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协调发展四、教学方法1、多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教学上,灵活运用教材上的或者教师自己准备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和探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3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3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篇1【课标要求】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以及xx大、xx大对全面小康的阐述。
2.能力目标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要求学生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2.难点: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差别;三、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
四、活动准备:1、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我国社会变迁的证据材料,比如向自己的家人、前辈等询问。
最好有照片或视频材料。
2、调查现今社会中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3、制作。
五、教学思路及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赵本山著名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段,导入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活动展示活动一:昨天——感悟过去1.通过学生搜集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过去的人民的生活状态。
大部分同学会通过和人民联系最密切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来说明。
2、引导学生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多媒体展示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图片:①服装对比②买东西排队和当今的超市购物③村里面放电影和当今的电视、电脑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活动二:今天——交流现在1、选择几幅你在学习生活中最引以自豪的照片,并向同学们展示你引以为豪的原因。
目的是让同学们来展示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情境和满意度。
2、在畅谈自豪的同时,请学生谈谈自己生活环境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反映的是民生、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问题,极少数学生谈到了国际问题。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一、教材分析2.教材内容: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3.教材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内涵,掌握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理解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以及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4.教学时间:2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内涵。
(2)掌握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3)了解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以及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2.过程与方法(1)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经济发展、关注人民生活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重点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2.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
3.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四、教学难点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2.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五、教学方法1.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小康社会的目标,引发学生对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兴趣。
2.知识讲解与演示(35分钟)(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讲解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内涵,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演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案例,如"十三五"规划。
(2)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
-讲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内涵,强调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提问和讨论,与学生一起分析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3)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讲解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强创新、促进公平正义等。
-演示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的案例,如乡村振兴战略。
3.拓展与巩固(10分钟)(1)通过小组讨论,再次巩固学生对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理解。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市二中政治组:韩春萍2005 . 8 一.教学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三.教学重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四.教学难点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材料和数据,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2.图示片面发展观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必要性3.展示有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材料,树立学科学、学文化的意识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分小组对课本中的有关提问进行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查阅和收集有关材料,作好发言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课时)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而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一.教学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三.教学重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四.教学难点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学案(一)知识结构:总体小康的成就全面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的特点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小康社会的经济指 GDP方面的目标标经济建设的目标工业和经济体制目标缩小三大差别目标人民生命方面的目标(二)知识要点:1、我国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明显提高。
千百年来始终困扰中国人的从此得到解决。
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从消费,过渡到消费,部分向比较迈进。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大大增强。
我国终于告别了的时代,多少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为现实。
2、虽然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在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的、的、发展的小康。
实现全面小康需要长期的。
(三)、解疑释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活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800美元)。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3.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
4.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1.小康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2.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主要内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重要意义。
2.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1.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
2.面临的经济挑战及应对策略。
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1.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路径。
2.实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策略。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指标。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和引入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激发思考。
3.2 学习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意义,分析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经济条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3.3 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理清思路,并对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3.4 讲评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解答疑惑。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交流。
2.分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问题解决法: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互动和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评估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小组评价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全章概述我国于1997年提前三年使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目前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
本课主要学习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问题。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新课标基本要求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新课程学习1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材料二: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他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教学目的㈠知识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
3.了解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4.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5.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进程是不平衡的。
6.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7.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8.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
9.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10.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11.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12.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宏观要求。
13.了解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㈡能力目标:1.辩证分析我国现状的能力。
2.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能力。
3.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4.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生活与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
5.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析不同发展观的认识、分析能力。
6.对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宏观驾驭能力。
7.能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有关坚持或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案例能力。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3.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
4.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5.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6.坚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信念。
二、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㈠旧课复习:1.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是什么?2.市场交易原则有哪些?3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什么是国家宏观调控?6.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7.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㈡新课学习:1.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为“从贫困到小康”,第二步为“从温饱到小康”,第三步为“从小康到比较富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与意义1.1 背景介绍讲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阐述我国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第二章:全面深化改革2.1 改革的重要性讲解改革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分析全面深化改革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的意义。
2.2 改革的主要领域和举措介绍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讲解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及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章:扩大内需战略3.1 内需的重要性阐述扩大内需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分析扩大内需战略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
3.2 扩大内需的举措介绍扩大内需战略的政策措施,如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能力、扩大有效投资等。
讲解扩大内需战略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成效。
第四章:创新驱动发展4.1 创新的重要性讲解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分析创新驱动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作用。
4.2 创新驱动发展的举措介绍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讲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成效。
第五章:乡村振兴战略5.1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
阐述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意义。
5.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与举措介绍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等。
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成效。
第六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6.1 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讲解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全国经济平衡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导学案
与中性面垂直的位置 B∥S
Φ=0,最小 e=n=nBSω,最大 感应电流最大,方向不变
【例1】 下列各图中哪些情况线圈中产生了交变电流( )
解析 由交变电流的产生条件可知,轴必须垂直于磁感线,但对线圈的形状及转轴 的位置没有特别要求。故选项B、C、D正确。 答案 BCD
知识点三 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1.正弦式交变电流瞬时值表达式: (1)当从中性面开始计时:e=__E__m_s_in__ω_t__。 (2)当从与中性面垂直的位置开始计时:e= __E__m_c_o_s_ω__t_ 。
2.正弦式交变电流的峰值表达式: Em= _n_B__S_ω__ 与线圈的形状及转动轴的位置__无__关__。(填“有关”或“无关”)
【例3】 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所产生的交变电流的波形如图7所示,可知 ()
图7 A.在t1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达到峰值 B.在t2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达到峰值 C.在t3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达到峰值 D.在t4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达到峰值
解析 由题图可知,t1 和 t3 时刻,i 最大,所以这两个时刻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线 圈处于垂直中性面的位置,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 0。t2 和 t4 两时刻 i=0,即ΔΔΦt =0, 线圈处于中性面位置,此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 答案 BC
1.正弦式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分析
如图1所示为线圈ABCD在磁场中绕轴OO′转动时的截面图,
AB和CD两个边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动势,线圈中就有了电流
(或者说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产生了感应电流)。具体
分析如图2所示,当线圈转动到图甲位置时,导体不切割磁感
线,线圈中无电流;当线圈转动到图乙位置时,导体垂直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意义;(2)让学生掌握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宣传短片,引发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分析:(1)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意义;(2)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3. 案例分析: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2.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如何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做出贡献;3.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经济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3. 课后实践: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行动。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I)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I)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与意义1.1 背景介绍解释我国进入21世纪后,面临国内外的挑战与机遇。
阐述我国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作用。
第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1 经济目标概述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经济目标的主要内容。
阐述经济目标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性。
2.2 经济增长目标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GDP增长速度。
讨论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章:优化产业结构3.1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解释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阐述产业结构调整对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3.2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策略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讨论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1 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阐述创新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分析创新在实现经济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
4.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介绍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讨论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五章:深化改革开放5.1 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阐述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分析改革开放在实现经济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2 深化改革开放的策略介绍我国政府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措施。
讨论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六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6.1 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阐述社会保障体系对实现经济目标、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分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社会公平和和谐稳定的意义。
6.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介绍我国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讨论如何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的建设。
第七章:优化资源配置7.1 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解释优化资源配置对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设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引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经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探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并设计一份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目标。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简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指在经济领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和目标。
具体包括: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就业;保障人民收入增长和分配公平;优化经济结构;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加强环境保护等。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性;•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理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意义和关键性。
教学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简介;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意义和关键性。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呈现:通过PPT、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简介和具体内容。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意义和关键性,并记录下学生的观点。
4.总结与归纳: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实现的关键性要素。
5.拓展活动:提供相关案例或新闻报道,让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6.解答疑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确保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练习与巩固:提供相关题目或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课堂总结与展望: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评估•学生小组讨论记录: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理解情况。
•练习与巩固:对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否掌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精品教案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和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3.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和成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基本要求和目标。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和成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3. 分析: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和成果。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了解。
第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内容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基本要求。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措施和进展。
二、教学内容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内容和意义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基本要求3. 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措施和进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内容、意义和基本要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措施和进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措施和进展。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a well-off society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
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
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主题词:如何生产?---制度背景或舞台(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总体小康:(1)表现①总体上p100---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一个里程碑)②微观p100---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③宏观p101---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总体小康的特点p10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例1】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c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③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④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⑤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例2】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水平的分析报告,XX年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7.86%,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
由此可见,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社会( c )a.低水平的小康社会b.不全面的小康社会c.发展很不均衡的小康社会d.总体小康社会2、全面小康(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提出、特点):p101 (2)经济建设目标p102: 4个方面(3)全面小康建设过程的特点:p102最后一段“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准是共同富裕。
【例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a )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②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④人民生活同步富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例4】(不定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是(bd )a.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XX年力争比XX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b.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根本扭转d.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1、树立科学发展观(1)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原因(片面发展经济的后果):p103(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理解:p103-104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四位一体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五个统筹”),可持续发展(3)提出和树立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p104):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例5】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 b )①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②坚持以人为本③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④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例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膝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据此回答。
我国水法的上述规定体现了我国(d )a.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b.坚持全面的发展观c.坚持协调的发展观d.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例7】在中国经济系统和循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绿色经济系统、绿色循环体系和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注重我国各地区的绿色制度政策创新体系、绿色科技支撑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绿色经济激励体系、绿色监督管理体系、绿色评价预测体系和人才技术绿色培训体系的建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经济持续发展。
(注: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1)简要说明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意义。
(2)有人认为:“衡量经济建设成就的唯一指标是gdp的增长。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此观点是不科学的。
因为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和成绩大小的唯一指标,往往会带来一系列让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1)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原因或重要性)?p105—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
(2)怎样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体措施)? p105 - 4个方面①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什么?怎么样?)③统筹城乡发展(原因、措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原因、措施)--东中西互动【例8】(不定选)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是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
实现“东西互动”有利于(acd )a.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b.西部尽快赶上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c.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调整d.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考第一轮复习能力检测经济生活XX.4.26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单项选择题1、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标志是()①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③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④人民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跨越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2.下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错误的是()a.它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b.它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不均c.它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d.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袁争力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党的xx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坚持党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c.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5.总体上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为此,我们要()①坚持科学发展观②高度重视“三农”问题③加快中西部的发展④坚持“五个统筹”的思想⑤构建和谐社会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②③d.①④6、多年以来,gdp一直是我国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受到广泛的重视。
在这之前,我们所有经济理论都是围绕gdp提高而展开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gdp数字()①gdp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②gdp对经济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它不包括经济消耗和环境指标等方面③gdp的增加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水平不断增强④gdp是考核官员政绩唯一标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7.零点调查公司最近对我国7个大城市居民的统计表明,7成以上的城市居民知道我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但只有1/3的人准备改变生活方式,以节约资源。
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必须()a.走新型工业化道路b.树立科学发展观c.大力发展新能源d.增加能源进口8.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这说明()a.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应把实现工业化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b.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推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c.我国已实现了信息化,但仍面临着全面实现工业化的重任d.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9、XX年12月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XX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主要任务之一。
东西部地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跨越,必须()①发展附加值高、消耗低的高科技经济,发展循环经济②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创品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③加强环保投入,保护生态环境④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0、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从全局来看,主要是为了()a.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b.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c.加快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d.统筹我国区域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11.振兴老工业基地()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④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产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主要是()a. 消除城乡差别b.扩大消费,缩小东中西部差距需要c.推进工业化的需要d.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3.“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要逐步扭转。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内容。
这一目标的提出()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②是由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根本原则决定的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④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这样做的意义是()①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②有利于发挥工业的主要作用,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③有利于缩小工农、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④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a.①②③b.①②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15、XX年10月8-11日,中共xx届五中全会召开,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