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乐府与民歌》梗概
南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体裁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创造了 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 言体,语言质朴无华。 二、表达感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刚健。
木兰诗
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运用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 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木兰诗》的艺术成就
填空题
梅花是春天的信息,六朝人折梅以寄远人, 象征着 。 诗中以 的变换点明季节,在景物与气 候之中写人的活动,而一切活动又无不在刻 画这位女子的心理状态,景色清丽而情思清 怨。
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今存70余首,大部分保存在郭 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 曲》里。 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 南朝,被当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 有一小部分。
第四节
南北朝乐府 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之后以 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 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 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 和风格。
南朝民歌的保存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 清 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由于 产生在不同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 方式上也有所差异。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 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于宋、齐、梁、 陈都有。 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是民间祀神乐 章。
一、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二、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பைடு நூலகம்来刻划人 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 三、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 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 或写景,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其中既 有朴素自然的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 伦的律句。
乐府诗歌简介
乐府诗歌简介入汉以来,先秦的雅乐日趋没落,从民间或西域传来的俗乐成为新兴事物,西汉时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 ---- 乐府,用来管理那些新兴的俗乐,乐府诗就是乐府机关采撷、演唱的这些新兴俗乐的歌辞。
汉代的乐府诗合乐可歌,魏晋以后,许多文人曾大力的摹仿过古乐府,他们沿用古乐府的旧题而写新诗,这些作品已同一般的古诗没有什么差别。
有的作品连古题一起抛开,着重的是古乐府的风格和意态,习惯上,上述作品也称作乐府诗。
(乐府的这个称谓,后来也用过指称按谱歌唱的宋元词曲,不过性质实异,同这里所说的乐府不是一个概念。
)总之,古代的乐府诗既有合乐可歌的,也有仅以书面形式出现的,在古曲早以散失的今天,却都是以书面文学的形态出现。
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曾把乐府诗分为12类:,后来为乐府般都用此类1、郊庙歌辞:祭祀用的歌辞。
2、燕射歌辞:朝廷享宴用的歌辞。
3、鼓吹曲辞:军乐的歌辞。
4、横吹曲辞:同样是军乐的歌辞。
5、相和歌辞:原是汉代的“街陌谣讴” 所采撷,是汉乐府的精华,魏晋文人的乐府诗题目。
6、清商曲辞:东晋南朝时期流行的清商新声歌辞。
7、舞曲歌辞:分雅舞和杂舞两类。
8、琴曲歌辞:配合琴曲的歌辞。
9、杂曲歌辞:上述诸曲以外的,或为被乐府所采撷,也有后世不详其声调,无法明确归属,还有不少是民间歌辞。
1 0、近代曲辞:隋唐时代的杂曲歌辞。
1 1、杂歌谣辞:历代的歌谣、谚语等。
此类实际不属于乐府诗,但乐府本出于歌谣,可以相互引证,所以一并收录。
1 2、新乐府辞:唐代诗人的新题乐府诗汉魏及六朝乐府诗最有价值的部分,绝大多数集中在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和横吹曲辞四类里,它们包括了大量所被称道的乐府民歌,是乐府文学中的珍宝。
两汉是乐府诗兴旺的时代,由于年代较远,许多作品都已散失,现存的汉乐府诗主要有《安世房中歌》1 7章,《郊祀歌》1 9章,《镜歌》1 8曲和4 0多首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都是汉的郊庙乐,而《镜歌》本是军乐。
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社会现实: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反映社会现实的。
这些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态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如《江南可采莲》、《陌上桑》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 抒发百姓心声: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抒发百姓心声的。
这些作品表达了百姓对生活的感悟、对贫富差距的不满、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等,如《孤儿行》、《妇病行》等。
3. 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汉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如《东门行》表现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后的反抗。
诗写了一个城市贫民,面临生活绝境,被迫铤而走险的情景。
4. 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如《孤儿行》中的孤儿,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但父母死后,他成了兄嫂的私奴,备受虐待,长年被驱使外出行商,回来又被使唤去办饭、视马、汲水、养蚕、收瓜。
如此辛劳,却“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他痛不欲生,“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这不只
是一个家庭悲剧,还是严重的社会悲剧。
总的来说,汉乐府民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性思考,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真实情感。
03第三章 六朝乐府民歌
• 北朝民歌篇幅句式多 樣; • 五言四句體 • 七言體 • 四言體 • 雜言體
• 《敕勒歌》《木蘭詩》
4、藝術
• 想像豐富、文辭華美 • 活潑而含蓄委婉的語言 • 雙關語、疊音字
• 風格纏綿清麗
• 經過南方漢人的翻譯潤飾 • 白描和寫實 • 質樸粗獷的語言
第四章 南北朝樂府民歌
约570首
南北民歌比較
南北民歌比較
1、音樂
清商曲--橫吹曲
• 清商曲 • 中原舊音--魏三祖制 詞--南朝清商皆隸太 樂 • 相和曲 • 雜曲歌辭
• 橫吹曲 • 《摩訶兜勒》曲--李延 年新曲二十八解--魏晉 以後亡。 • --風光、征戰、漂泊
• 《那呵灘》
• • • • 離歡下揚州, 相送江津灣。 願得篙櫓折, 交郎到頭還。
• • • •
《敕勒歌》 《木蘭詩》 《隴頭歌辭》其一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3、樣式
五言四句體式--篇幅句式多樣 • 南朝民歌五言四句體 式約為百分之六十, 其餘為整齊的七言、 四言詩,雜言體較少。
• 以“西洲”為軸心,通過鏡 頭的剪接、組合手法,展示 超越時空的情感生活; • 以俗語交代時節變遷,以敘 述和描寫凸現心境; • 托物寄情,借景抒情; • “接字”蟬聯,諧音雙關。
• 風格豪放壯闊
西洲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雜曲歌辭”
•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 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 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 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 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 欄杆頭。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 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汉魏六朝乐府民歌
古詩文選集
【三年級】13首
長歌行(節錄)
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夜宿山寺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鳥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四時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
小雨
雨來細細復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
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竹里館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登樂遊原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
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及其文化背景
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及其文化背景导言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出现和兴盛于汉魏六朝时期。
乐府诗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探讨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及其文化背景,揭示其深远的影响。
一、乐府诗的起源和定义1.1 乐府诗的起源乐府诗最早起源于汉朝,受到了民歌和宫廷音乐的影响。
乐府最初指的是宫廷音乐的部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达人民感情的文学形式。
1.2 乐府诗的定义乐府诗通常是由乐府官所选录的,以其音乐的形式广泛传唱。
这些诗歌的内容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历史事件的讴歌和哀悼。
乐府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质朴的风格,深受人民的喜爱。
二、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化背景2.1 秦汉之际的社会背景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它跨越了秦汉两朝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2.2 文化的繁荣汉魏六朝时期,文化繁荣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迅速兴起,其中就包括了乐府诗。
这个时期人们生活富足,社会风气开放,这为乐府诗的兴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3 文学的开放性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各种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相互交融,互为影响。
乐府诗收集了民间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人民的声音与情感。
三、乐府诗的艺术特点3.1 简练的表达乐府诗通常采用简练而直接的表达方式,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境。
这种简练的表达方式使得乐府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2 深入人民的内心世界乐府诗深入人民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们的苦乐情感,揭示了人类的普遍成长和老去的生活境界。
3.3 旋律的依附反复乐府诗中的文字往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循环反复,使得乐府诗的内容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3.4 多样化的题材乐府诗的题材多样化,既有表达人民生活的诗歌,也有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的歌颂与讴歌。
这种多样化的题材丰富了乐府诗的内涵和外延。
南北朝民歌差异与名篇赏析
南北朝民歌差异与名篇赏析张世新班级汉语言文学0911班学号09302108南北朝民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民族风气以及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但南北朝民歌由于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婉约,北朝民歌粗犷豪放。
但各有其特点,各有千秋。
南朝民歌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三点:首先,绝大多数是情歌。
这与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置身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之中,多情的青年男女,不免怀春。
其次,极具浪漫色彩。
它所表现的爱情大多表现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的爱情,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这种爱情生活能够在南朝民歌中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并广泛流布,自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是为了更能够表现对爱情的、单纯的、热烈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再次,基调哀伤。
南朝民歌中多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曾经美好的爱情遭到破坏,不再美满,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更热烈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语出天然。
吴歌中的《大子夜歌》中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大量运用双关隐语,防止了过于简单直白、一览无余的表现,明朗而又巧妙。
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与“怜”谐音。
又隐喻男子的感情犹豫含糊。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一篇抒情长诗,诗中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情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回忆起从前西洲梅下相会的浪漫情景。
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想去西洲寻找情郎。
风吹着乌桕树,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待情人的到来,“门中露翠钿”中“露”字,表露了迫切、害羞的少女情怀。
但情人仍旧没有来,她抑制不住心中的焦急之情,只好出门去采红莲,借此聊作宽慰。
“莲”与“怜”双关,“怜”的意思犹如今天所说的“爱”或“爱人”吧。
可以体会到抒情主人公对“莲”的态度是多么深情。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
南朝乐府民歌是南朝时期(420-589年,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流传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在内容上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
具体来说,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爱情主题:南朝乐府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爱情的,这些情歌以女性的视角为主,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婚姻生活的期待。
这些情歌往往情感真挚、直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女性形象:在南朝乐府民歌中,女性形象非常丰富,既有贤良淑德的女性,也有放纵自由的歌女。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同看法和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3.婚姻与家庭生活:一些民歌反映了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包括对新婚的喜悦、对离别的不舍以及对家庭生活的感慨。
4.社会风貌:南朝乐府民歌中还包含了一些反映社会风貌的歌曲,如描写都市繁华、市井生活、节庆习俗等,这些歌曲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生动的画面。
5.政治与历史:部分民歌也涉及到了当时的政治和历史事件,如战争、徭役、流离失所等,表达了人民对这些社
会现象的态度和感受。
6.宗教与神话:在一些民歌中,也可以看到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神话传说的兴趣。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深度,又不失生活气息,是中国古代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民歌,我们可以窥见南朝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社会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关于乐府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
《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所谓采诗,即采民歌。
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采诗官》)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
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
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叙》)。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内容的分析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内容的分析分析南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答:南北朝民歌是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出现的民间口头创作,它不但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风貌,而且在艺术上创造了新的形式和风格,是我国诗歌的一个新发展。
南朝乐府民歌由当时的乐府机关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民间诗歌创作。
它主要产生于东晋和宋、齐、梁时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是民间的祭歌,三是西曲歌。
南朝民歌中极少反映下层人们的悲苦之音,而使情歌成为唯一的主题,部分作品有浓厚的脂粉气以至成分。
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南朝社会生活的现实,客观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罪恶也有一定揭露。
南朝内容虽单调,但由于其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爱情生活,并且所写之情极其真实,多如流水,颇具感人力量。
北朝乐府民歌其内容分为:第一是社会的离乱,战争的残酷,以及表现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第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之中,使他们固有的勇敢刚毅性格和尚武精神有了充分的发展;第三是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四是揭露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第五是大胆而直率的婚恋内容;第六是反映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北朝民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色。
乐府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乐府名词解释古代文学乐府: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沿袭汉魏旧制,开始称为“乐府”,到了唐代便成为官署的名称。
汉族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最初是将民间诗歌配乐演唱的一种形式。
古乐府:我国古代汉族诗歌中现存的两种文体之一。
包括《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九歌》,都曾入乐,故又称为乐府。
其名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所说“凡乐人,皆曰: '我欲歌, '则命之曰'乐府'而采其声”的话。
魏晋南北朝以来,又被称为“新乐府”或“今乐府”。
由汉至唐,历代所指有别。
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共40卷,包括古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四类,保存了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作品及文人创作的乐府诗。
《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著录的大量乐曲,也属乐府诗。
宋词:在唐宋时期,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亦可叫做“词”。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成熟于五代与两宋之间,原本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辞。
近体诗:诗体名。
唐代形成的格律体诗。
一般分为两种,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都有规定。
它的特点:①讲究平仄,粘对,②二、四、六、八句押韵③五言诗的排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七言诗的排列,以末句不押韵为正格。
④律诗每首四联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古体诗:一种与近体诗相对的诗体。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体诗是指从先秦到唐代的诗歌,狭义的古体诗是指唐代以前的诗歌。
又称“古风”“古诗”。
它包括有古题、古诗、古风、歌行、乐府、琴曲等。
2、宋诗。
诗体名。
宋朝继承唐朝诗歌传统,成就显着,因此后世常以宋诗或宋代诗人合称宋诗,也专称宋人诗为宋诗。
宋诗的流派很多,主要有江西诗派,江湖诗派,晚唐诗派,西昆体等。
其中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提倡宋诗运法,对扫除宋初的平庸诗风作出了贡献。
2、宋诗。
诗体名。
宋朝继承唐朝诗歌传统,成就显着,因此后世常以宋诗或宋代诗人合称宋诗,也专称宋人诗为宋诗。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幷出江南。
东晋已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省江陵县)、郢(今江陵县附近)、樊(今湖北省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入乐的;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清商曲辞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说:“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艶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幷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乐府和乐府诗的含义.
三 、乐府诗的思想内容与情感特色 • 萧涤非:“自今论之,民间乐府之于两汉,一如 《诗》、《骚》之于周、楚,其文学价值之高以及 对于后世影响之大,皆足以追配《诗经》、《楚辞》 鼎足而三。”(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4年版) • 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珍品,汉乐府民歌是“汉 世街陌谣讴”,这些作品在思想上有一个总体特征, 就是从广大农村和城邑人民的生活的实际体验出发, 广泛地反映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与情绪。在中国 文学史上,城邑下层人民的艰难的生活状况及其痛 苦心灵,第一次在诗歌中得到具体、深入、全面的 反映。
• 其三,在这些叙事诗中,加 强了人物的对话与动作的描 写,有些还写得很有个性化 特点。特别是像《孔雀东南 飞》这样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既有戏剧的情节,人物的语 言又极具个性化,它的出现, 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成 熟的标志。
• 3.形式自由多样,出现了大量的杂言诗,并逐渐趋向 五言而出现成熟的五言诗
• 陈祚明说:“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令止言服饰 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 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 • 以虚写实,不对罗敷的美作具体确定的描摩, 所以罗敷的美貌留给读者的印象也是不确定的, 这就在最大范围内给接受主体留下了想象的余 地,从而创造了一个艺术的空白,以充分发挥 接受主体的审美联想,使他们把以往对女子之 美的感知经验与眼前的罗敷重迭起来,从而再 创造出一个新的罗敷的美丽形象。不同接受主 体心中的罗敷各不相同,但同样都是模糊而又 鲜明,完美而又生动的。
中国民乐——乐府专题
中国民乐——乐府专题概论:“乐府”是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培训乐工,搜集歌词。
“乐府诗”是指这个机构为配制乐曲而由文人制作或从民间采集的诗歌。
这些诗歌主要是用来入乐的,但并不全部入乐。
魏晋时期开始把“乐府诗”简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也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1.乐府的设立2.乐府体诗的范围和分类3.汉乐府诗的体制特点4.汉乐府民歌5.汉魏文人乐府6.南北朝乐府诗的体制特点7.南北朝乐府民歌8.南北朝文人乐府一、乐府的设立据史书所载,乐府的最初作品,似乎是汉高祖唐山夫人的房中乐。
惠帝时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安世乐。
由此可见房中乐到惠帝时便正式入乐,乐府这个名称也是从惠帝时开始的,但当时只是一个官名。
乐府机构的设立,是从汉武帝刘彻时开始的。
汉初,统治阶级在恢复和健全国家机器、加强地主阶级专政、重建赋税徭役制度、恢复地主的爵位和田宅的同时,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分发给复员军吏士卒以田宅并免除其徭役,重农抑商,释放奴隶,鼓励人口的增殖。
经过六七十年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好转,国家库府充实,人民生活也稍为安定。
在这种情况下,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面开疆拓土,向外伸展势力,一面采用儒术,建立种种制度,来巩固他的统治。
汉武帝发动了几次征服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在征服匈奴战争的过程中,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到中原来,并引起了皇帝和贵人们对“新声”的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政治思想上对儒术的尊崇,制札作乐便成为应有的设施,乐府之制便随之而设。
班固《两都赋序》说: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至宣武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
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把之札,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朝乐府与民歌
六朝的清商曲主要部分为吴声歌曲与西曲
是贵族阶级的乐曲,但其中包含着不少的民歌,所以艺术价值较高
吴声歌曲要早于西曲
吴声歌曲中的前溪歌到读曲歌产生时代自东晋初年到刘宋初年,其他的曲调产生时间虽不可考究,但大致可以推断吴声产生于东进刘松两代。
最早在出现在“《晋书·乐志》中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古今乐录》曰:吴声十曲。
一曰子夜。
二曰上柱。
三曰凤将雏。
四曰上声。
五曰欢闻。
六曰难闻变。
七曰前溪。
八曰阿子。
九曰丁督护。
十曰团扇郎。
并梁所用曲。
凤将雏以上三曲。
古有歌。
今不传。
上声以下七曲。
内有包明月制舞前溪一曲。
馀并王金珠所制。
……又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黄鹄》、《碧玉》、《桃叶》、《长乐佳》、《欢好》、《懊恼》、《读曲》,亦皆吴声歌曲’吴声歌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最初是民谣,其后被统治阶级发展成为乐曲,如《子夜歌》;另一类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创作,但也受到了民歌的影响,如《桃叶歌》体制大都为五言四句,内容比较率真,语言比较质朴自然。
陈后主隋炀帝所做的歌曲内容萎靡,词藻华艳,多为七言,可以说完全脱离了民歌的影响。
“西曲”有《石城乐》,《乌夜啼》等三十四曲,原为民歌,后被贵族。
采入乐府;也有一部分是文人制作。
现存无名氏歌词约一百四十首,大都描写商贾的水上生涯和商妇送别怀人之情。
形势以五言四句为多,语言自然真率。
梁,陈文人的拟作中则有较多的七言诗。
西曲以舞曲为主,倚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产生于宋齐梁三代,而又以宋齐两代为主倚歌的产生与流行大约到了齐梁两代,在时间上要比舞曲晚一些。
西曲和吴声歌曲一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最初是民谣,其后被统治阶级发展成为乐曲,如石城乐;另一类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创作。
关于吴声歌曲和西曲的说明:关于吴声和西曲的创作者和年代只是创始时间,不包括某些现存的歌词!
吴声西曲在六朝盛行的原因:
1、民族战争惨烈,政权更迭频繁。
2、老庄思想的影响,士大夫重视物质的享受
3、南朝统治者多出身寒微。
产生地域
王运熙先生在《吴声西曲的产生地域》文中指出“西曲产生地域颇为广泛北起樊、邓东北至寿阳东抵豫章、浔阳南至巴陵西达巴东而以江陵为中心
地带。
”
吴声歌曲产生于吴地,而以当时的京城建业为中心地区,西曲产生于长江流域中部和汉水流域,而以江陵为中心地区。
吳聲西曲的淵源
開頭便指出樂府歌詩的主要構成因素有二:一是歌詞一是音樂歌詞約三百三十首其體式大抵是五言四句這可以說是吳聲西曲的基本形式。
這也是江南民謠原有的形式著名的爾汝歌便是這種形式
同時六朝民謠固然也幾多但並不像樂曲般占絕對多數除此之外最常見的形式是五言二句(但這類五言二句的歌謠格式在吳聲西曲中已不復存在原因是句調太簡單不易于歌
唱)其次尚多五言、三言、七言相見錯的格式此格式作用調節聲調使之婉轉動聽(此雜言體在吳聲西曲中約近三十首其中以華山畿讀曲歌為多)
二
相和歌詞/漢魏古辭的『解』與清商曲辭/吳聲西曲的『首』或『曲』在音樂上地位是相等的,可從下列四目簡單說明:一相和的歌辭大曲中,歌詞常有分隔拼湊的現象,其分割拼湊常以為『解』單位。
二清商的『曲』有采用古辭的『解』者三吳聲的西曲有相類於詩經疊章的歌詞四樂府小詩一曲亦可稱一解
清商新聲與相和舊曲中間的傳遞關係,除掉表現在歌詞的節解方面以外,樂器也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大致可以說,作為樂府歌詩的兩大構成因素——聲調和歌詞,在清商新聲方面,前者(聲調)接受了不少相和舊曲的規模,承襲的部份也較多。
後者(歌詞)大抵采擷或草擬江南的民歌,則幾乎純是創新的部份。
三
西歌的歌詞,雖也以五言四句居多數,但句式不同的作品較吳聲為多。
如七言二句的形式,這在吳聲中是沒有的,它們受其他方面的影響(如共戲樂女兒子等)。
這種七言句,淵源於楚辭,省去其句中或句尾的語助詞而成,其句法大概為上四下三,在音節上言,七言一句,相當三四五言的兩句。
這樣一來,七言兩句在音樂上的節拍就相當於五言四句了。
吳聲西曲因種種原因存在著許都未被弄清的問題,需要予以考訂。
其中本篇比較致力的兩個問題是作者和本事(這裡的本事指吳聲西曲的故事和基本內容)
前溪歌子夜歌子夜變曲碧玉歌團扇歌長史變歌懊儂歌丁督護歌讀曲歌襄陽樂莫愁樂楊叛兒歌
子夜歌考
古今樂錄:『子夜歌,古有女名子夜造此歌。
』劉靜叔異苑卷六:『進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
殷允為章郡,僑人庾憎度家,亦有鬼歌子夜。
』
長史變歌的本事
宋書樂志僅僅說:『長史變者,司徒左長史王廞(qian)臨敗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