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精品导学案:第12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四单元反侵略、求民主第10、12课《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列举 1840 年至1901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发起国、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了解中国军民奋勇抵抗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板书表格创设情景,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复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学生自主复习笔记和教材,进行问题探究,在知识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近代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复习,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示。

(2)介绍战争中反抗侵略、为国捐躯的爱国事迹,引导学生为祖国奉献、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三、教学重点: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原因、签订条约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外国侵华战争和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联。

四、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通史学习和高一的专题史学习,他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自主复习能力。

作为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感情充沛,爱国意识强烈,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因势利导。

五、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这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复习第四单元中国近代的政治。

高中历史必修一12课导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12课导学案

第12课鸦片战争【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知识梳理】一、鸦片战争1.背景:(1)国际: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根本原因)(2)国内:清王朝腐朽没落,实行政策。

(3)借口:虎门销烟(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为扭转贸易逆差,以为首的西方国家大肆走私,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林则徐虎门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过程:1840年6月-1842年8月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等条约。

内容:;;;此外列强取了、、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1)政治:中国的和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被迫,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3)思想:萌发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想。

(4)社会结构:买办成为新兴的社会阶层。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遭到拒绝。

2.过程:1856年10月-1860年10月3.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和《》内容:增开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在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两白银等。

4.影响:(1)清政府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官绅推动下兴起了,中国运动由此起步。

(2)中国丧失了更多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知识拓展】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设计(无答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黄海海战;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活动方案】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活动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结合P58导言和课本第一段,全面分析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活动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战败原因。

1.结合课本P58页第二段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

而当时自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海军在1888年成立以后就再也没有增添一枪一炮,甚至连弹药也不去购买,而海防经费呢,则被慈禧太后拿了去修颐和园,所以,直到1894年,北洋军舰已是年龄老化,行动迟缓而火力严重不足了,相反,此时的日本呢,却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于是啊,在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的战争,并使其一败涂地,迫其签订城下之盟——《马关条约》。

至此,中日两国的关系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据此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的根本原因。

【活动3】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

命需要,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列强侵华方式主要是以武力为后盾的经济侵略,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

1870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纷纷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侵略扩张的要求和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政治上,瓜分世界;二是,经济上,资本输出。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正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略要求和方式的变化。

思考:(1)《马关条约》内容中,反映帝国主义“政治上,瓜分世界”要求的条款是哪一个?(2)《马关条约》内容中,反映帝国主义“经济上,资本输出”要求的条款是哪一个?3、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材料: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学习导航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含答案 精品

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学习导航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含答案 精品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思维激活右图是清末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画像。

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

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为鱼雷所中而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以邓世昌为代表的中国海军将士如此忠勇,但甲午战争的结局为什么以清朝惨败而告终呢?提示: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长期备战;而清政府政治腐朽,并未认真进行战争准备。

②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而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却日益陷入困境,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大势。

③日本军队的管理和装备基本实现了近代化;而清朝除北洋舰队之外,军事装备和指挥调度都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大势。

④日本侵略军穷凶极恶;清朝军队中有些扼守要地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自主整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2.过程: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面偷袭清军的运兵船,挑起战争。

不久,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黄海大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丧失了制海权。

随后,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量割地赔款,开放商埠,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征内地税。

4.影响(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负担大大加重。

(2)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3)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时空坐标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背景: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_朱元璋__的势力逐渐强大。

(2)建立:_1368__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元朝结束在全国的统治。

2.政治制度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①目的:为加强_皇权__。

②内容: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③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立内阁①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②设立者:_明成祖__。

③性质:常设的辅佐_皇帝__处理_政务__的_秘书__机构。

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④职责权限:日常工作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_草拟__处理意见,称为“_票拟__”。

皇帝在这一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_批红__”。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_宰相__。

(3)宦官专权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根源:君主专制)②表现:内廷宦官机构_司礼监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_批红__的权力,还负责提督_东厂__,控制_锦衣卫__,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拓展】正确认识明朝的内阁制度(1)内阁没有行政权: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

(2)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3)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过程:15世纪前期,_明成祖__派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最远到达_非洲东海岸__和红海沿岸。

(2)影响①地位: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人教版必修一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1.简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分析战争爆发的背景及清政府战败的原因;2.识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并理解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及概况,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影响;4.归纳概括近代前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阶段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难点:近代前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阶段特征。

【导学流程】一、自主学习1、阅读引言和第一部分“甲午中日战争”,完成下列问题:(1)归纳概括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2)简要列举战争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3)知识延伸: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观、客观)(4)读记《马关条约》的内容,理解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阅读第二部分“八国联军侵华”,完成下列问题:(1)阅读59页第一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2)阅读60页第一段和历史纵横,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概况,列举侵略者的罪行;(3)知识延伸:认识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3、结合第三部分“《辛丑条约》的签订”,完成以下内容:阅读60-61页,识记《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理解其“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二、知识归纳三、迁移运用1 / 3(一)基础题:1.{知识点1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巴黎和约》2.{知识点2“紫禁城内各宫殿,尽是洋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皆有各国洋兵驻扎。

各宫陈设,盗抢空。

”这是对哪次战争的描述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3.{知识点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新导学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新导学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重要经过以及主要影响。

2.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重要经过以及主要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主要经过、《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中国爱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异同点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比较。

【学法指导】①运用讨论法,加强学生深层次探究、分析、归纳、概括、理解、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②运用史实研习法,创设历史新情境,深化学生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提高对历史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

【知识链接】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1.原因:①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和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制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

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19世纪末,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为扩大资本,掠夺原料,寻求国外市场,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这是根本原因。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持支持、默许或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华计划的外部原因。

③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④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战争之前,清政府寄希望于列强“调停”,对战争没有作认真准备。

2.清政府失败的原因:(1)主观方面:①清政府的政治极端腐朽,社会制度落后。

②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③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

二、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产生了哪些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1)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期望,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小论文,深入分析战争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思考和拓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学生深刻感受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危亡的严重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3.通过对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民族英雄的学习,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懂得珍惜和维护国家和平,为实现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5.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和历史代入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情境体验、问题驱动、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资源上,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民族苦难,激发爱国情怀,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人教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导学案精编

人教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导学案精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标要求】认识辽宋夏金元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不同政权在统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推动了这一时期文化持续繁荣。

宋朝,儒学得到了复兴,诞生了融合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即理学,其中以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随着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队伍壮大,词、话本、元曲、风俗画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在科技方面,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北宋的沈括和郭守敬两位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在民族交融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也有了突出的新变化。

辽夏金元统治者吸收汉族文字,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

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文化上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共同构筑起了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大厦。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既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充分学习和借鉴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具备一定的史实基础。

高中阶段学习更强调整体性和思辨性,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理解宋明理学的思想内涵,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创新。

四、【教学目标】1.运用史料解读,了解儒学复兴的背景,知道儒学复兴是对当时社会政权对峙状况的反映。

2.借助史料和相关解释,理解宋词元曲兴起的根源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唯物史观。

3.培养历史解释能力,认识宋元文化的高度繁荣和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程朱理学的观点、三大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宋元时期文化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族人民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二)教学过程导入问题设计:如果穿越时光回到中国古代某个朝代,你最想选择哪个朝代?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2课甲午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编制人:于乐德审核人:陈素秋高一—班第—组编号—姓名小组评价:导学案课堂表现老师评价【教学目标】【课程标准】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2概述国军民反抗外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LI《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辛一丑条约》的签订及危害。

难点:甲午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国的影响。

【预习自学】【问题阐释】一、概述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切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了。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国资本主义产生,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国经济也LI 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这样,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4)甲午H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国社为半殖民化的程度主义加深了。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争封建社会的境地。

二、帝国主义特征:(1)经济:垄断;(2)侵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三、近代列强侵略国的主要方式1.军事:发动侵略战争,镇压国革命。

2.政治:强迫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谋取侵略权益。

(1)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等。

(2)割占国领土:英割占国香港,俄割占国东北及西北地区,日本割占台湾。

(3)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4)干涉国内政、操纵国政权: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等。

3.经济:勒索赔款;掠夺资源;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1
2.八国联军侵华
同样地,教师从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四个方面,详细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包括:
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给予反馈。这种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5.知行合一,强调学以致用
案例强调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考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使学生将历史学习与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紧密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教师还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课后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教师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2课 鸦片战争 学案2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2课 鸦片战争 学案2

林 则 徐 禁 烟害身心
2.鸦片 (1) (2) 发生重 (3) (4) 【合作 阅读材
材料:鸦片战争中曾任钦差大臣的琦 善认为, “夷船坚炮利, 长于水战”, “山 海关一带本无存炮,检得数尊,尚系 前明之物”。据此,他认为清军武器落 后,很难取胜。 1、武器落后是不是中国战争失败的决 定因素? 2、你认为导致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有 哪些? 1、武器的好坏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2、决定性因素:经济落后,社会制度的腐朽。 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预习自测】 1、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时代特征的是( ) ①割香港岛 ②赔款 ③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 《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 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 ) A.假做公允用来欺骗舆论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是被迫对中国作出的让步 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 “一想到和四万万人贸易,大 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 。他们满以为打开了中国大门,就能大量销售商品,获 得高额利润。 材料二:鸦战前后中英贸易(单位:万英镑) 年份 输华商品总值 材料三: 国家 中国 洪都拉斯 人口 3.6 亿 14600 人 棉纺织品消费量 0.75 便士 934.5 便士 1840 52.4 1842 96.9 1845 239 1846 140
(1)从表格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问题? 英国的绵纺织品在中国滞销 (2)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人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 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高一必修一第12课历史教案通用5篇

高一必修一第12课历史教案通用5篇

高一必修一第12课历史教案通用5篇高一必修一第12课历史教案通用5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作为历史老师此时应该准备自己的教案了。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一必修一第12课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一必修一第12课历史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切实贯彻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意见》的通知精神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任务本学期偏文兴趣班按计划完成历史必修①后半部分的教学及历史必修②的教学。

在期中考试之前完成必修①的教学,期末考试前完成必修②的教学,偏理兴趣班完成必修②的教学。

三、具体教学举措1、把握课改方向,注意新、旧教材的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教材不一样于以往的通史体例,而是将历史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的形式编写,割裂了历史之间的联系,同时重历史史实的叙述,缺乏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及对历史史实的评价。

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在备课时力争做到深入钻研新、旧教材,比较新、旧教材的不一样,力争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构成完整而科学的历史体系。

2、群策群力,构建有效课堂①在每周的团体备课时间,由备课组教师谈一谈对本周教法相关意见和看法,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把握备课环节。

②在课堂教学上,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由学生思考或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本事,并进行情感教育。

④每节课后由备课组教师互相交换教学心得,力争让课堂精益求精。

3、精讲精练,夯实学生基础以《优化训练》节节练和单元训练卷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题目,经过强化训练的方式,夯实学生的基础。

节节练上的题目要求大家平时完成,每星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单元训练卷主要用于晚自习的练习或考试。

人教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导学案设计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导学案设计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word版含答案)

导学提纲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2课时)【学习目标】1.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过程、结果、影响2. 八国联军侵华:背景、过程3.《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危害、影响【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2.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危害【导学流程】一、【导】二、【学】1.【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11课P54—57,完成基础知识的自学。

2.【自学要求】(1)研读“甲午中日战争”(P58—P59)子目,动笔勾画出:①第一段: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②第二段: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③第三段: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④第四段:《马关条约》的危害、甲午战争的影响(2)研读“八国联军侵华”(P59—P60)子目,动笔勾画出:①第一段: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②第二段: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3)研读“《辛丑条约》的签订”(P60—P61)子目,动笔勾画出:①第一段:《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②第二段:《辛丑条约》的危害③第三段: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3.【探究未知】划出或写出你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及不理解的地方思考总结: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演变历程(1840—1901)三、【测】【甲午中日战争】1.“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

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

”这里描述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下列所引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对我国民族工业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的是()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3.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无答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无答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无答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1、议决阅读课本明白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依据所学知识剖析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重大危害。

【学习历程】【自主预习】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预习:1、枚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重大史实:时间:条约:危害:2、枚举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原因:时间:性质:口号:影响:3、枚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重大史实:时间:条约:危害:【讲堂思考】1、阅读课本,剖析甲午中日战争产生哪些影响?(1)从列强侵华来看:(2)从中华民族的危机来看:(3)从中国资本主义成长历程来看:战前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战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成长。

(4)从中百姓主革命的历程来看:①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②探索的内容产生了变化,由“器物”变革成长为“制度”变革,维新与革命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③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更多的阶级、阶级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行列。

【反馈训练】1.日本右翼教科书篡改甲午中日战争因由:“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仇人。

日本举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便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干系。

”这段汗青的真实环境是( )①朝鲜农民叛逆威胁到日本的安定②清军协助镇压朝鲜农民叛逆威胁日本的安定③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制定了以侵占中国为中心的《清国征讨方略》④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2.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3.“租借东洋驻重兵,保商何必要连营。

可怜卧榻横陈夜,时听旁人鼾唾声。

”这首近代汉口竹枝词《东洋兵房》反应了 ( )A.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出现 B.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4.汗青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究“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看法的有:列强的侵占 ( )①由沿海深入内地②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③由以军事侵占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占为主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5.“天津暂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载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大众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3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3

121导学案: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基础知识】(一)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1.背景:(1)经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兴起,需要强大的保护。

(根本原因)(2)政治: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得到加强。

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觉醒。

(3)思想: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

2.产生过程:①英王的专制统治建立(16世纪)②法国王权达到顶峰(1718世纪)③欧洲国家纷纷成为国家④王权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探究一】专制王权国家=民族国家?专制王权国家:主权在君国家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里,他的命令就是至高权威民族国家: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探究二】专制王权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结束了封建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是新兴城市的保护者,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情感纽带。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1.背景(1)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①英国:13世纪,英语出现在英国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法国: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使用法文撰写。

③影响: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2)法国大革命及,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2.表现①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②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的崇拜;③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3.特点(1)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2)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4.影响(1)冲击了中世纪的局面,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的壮大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

(3)民族国家成了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形成的进程。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12课 甲午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12课 甲午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1.牢记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通过对义和团发展过程及结果的探究,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3.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抗争和义和团运动,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第一部分:基础巩固(自主完成,检查知识)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一)原因:1.根本原因: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并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二)概况:1.1894年标志着战争爆发。

2. 和一味避战求和,致使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均失败而告终。

3.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牺牲,北洋海军主力尚存,但是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4.辽东战役中,日本制造了大屠杀5.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日军占领威海卫,全军覆没。

(三)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总之,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失败原因:内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未能充分动员民众;外因: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强盛,发动侵略战争;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899——1900)1.原因: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益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不断高涨。

2.性质:农民阶级的运动 3、口号:“”4.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5、结果:遭到势力的联合镇压而失败6.意义: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粉碎了列强的狂妄企图。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2.借口:镇压3.侵略国:4.经过:天津→廊坊→天津→北京(三)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时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影响:1、对中国:⑴《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习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2.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难点】1. 学会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 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读课程标准,带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课文,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3、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课前预习案一、问题导引1.中共八大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什么任务?这些任务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2.“文革”期间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表现有哪些?二、知识梳理(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中共八大(1956)~良好开端1)、背景: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制度基本确立2)、时间、地点:3)、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4)、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2、重大挫折~十年文革1)概况①根本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②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③标志:两次会议的召开和两个文件的通过④结束: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粉碎⑤性质: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灾难深重的。

2)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①青年红卫兵运动泛滥 .②工人造反派“全面夺权”对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天下大乱局面的形成.③中央文革小组和各地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⑤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3)、教训: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二)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背景:两年徘徊、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2、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

组织路线:形成新的领导集体经济建设:改革开放3、意义:伟大的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政治建设进入新时代。

(三)发展完善~依法治国①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重要讲话②1982年修改宪法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④1999年修宪治国方略⑤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⑥基层民主选举:(1)含义: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形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力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2)内容:①城市居民委员会干部通过直接的、普遍的选举产生,从而使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容进一步丰富。

②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

(3)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4)意义:①乡村基层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②中国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

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三、预习自测(参考优化训练)课内探究案探究一材料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

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毛泽东材料二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个民族一直致力于经济建设,致力于改善自己的命运。

快速发展,是30年中国最显著的成就。

经济从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

——《中国网》试就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思路小结:探究二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材料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表现。

思路小结:课后训练案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课时作业选择题部分》)二、课后巩固促提升(《课时作业主观题部分》)探究一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改革开放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关键是党的工作重心和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探究二1.思想观点: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吸取的教训:“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3.表现:①全面修改宪法,颁布1982年宪法;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③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④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形成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⑤开展基层民主选举【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难点】“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读课程标准,带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课文,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3、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课前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两极指哪两极?两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冷战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3、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4、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二、基础知识梳理(一)、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

1、历史背景:(1) 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轮廓(2)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本原因)(3)二战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美国:经济军事大国苏联:政治军事大国(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国家利益冲突)2、“冷战”对峙的形成过程:(1)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美国对苏联“冷战”序幕(46年)(2)政治上对抗:美国: “杜鲁门主义”(年) 苏联:“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年)(内容、特点.)(3)经济上对抗:美国: “马歇尔计划”(年) 苏联:( 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内容、目的、作用、实质)(4)军事组织上对抗:美国: “北约”(年) 苏联: “华约”(年)(主要国家、性质、影响)※杜鲁门主义的特点: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杜鲁门主义影响:①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宣告了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展开。

②暴露了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全球扩张的野心※“马歇尔计划”的作用:经济上: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发展和走向一体化政治上:维护了西欧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固,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二)、两极对峙局面下的国际关系1、主要事件:德国分裂(1949年)朝鲜分裂(1948年)和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越南战争(61-73年)2、总特点: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没有爆发激烈的冲突(战争),只有剑拔弩张的紧张)3、“冷战”对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两极对峙,导致美苏军备竞赛,两强相争导致世界不安宁,使国际局势出现紧张。

(2)客观上产生一些积极影响: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世界整体发展③促使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 崛起(三)美苏争锋的启示1、霸权主义政策害人又害已.2、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实力的竞争.(四)知识拓展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1943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

三次首脑会议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美、苏两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基础之上的,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不断地改变着战后世界各种基本力量的对比,使雅尔塔体系受到冲击。

两极格局的基础不断动摇,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东西方正式宣告冷战结束,特别是苏联解体,标志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三、预习自测(参考优化训练)课内探究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转折点。

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1947年材料二各缔约国之一面临武装进攻的威胁时,应立刻就联合防御问题进行磋商;建立统一的武装部队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各缔约国保证不参加与华约相反的任何同盟或联盟,不缔结与华约相反的任何条约或协定。

——《华沙条约》 1955年材料三 1983年4月25日苏联《真理报》刊登美国小姑娘萨曼莎·史密斯给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一封信:亲爱的安德罗波夫先生:我叫萨曼莎·史密斯,今年1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