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选】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新人教必修1)2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每日一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每日一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

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情意思【2018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例文略。

参照9 月 10 日典例部分。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归纳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鲁芝自小受累,宦途罕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掉父亲后,即流浪失所;入仕后遇到郭淮器重,后又跟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停获得升迁。

B.鲁芝倾慕改革,治政卓有收效。

任天水太按时,蜀地饱受扰乱,人口减少,他全力保卫,修筑城池,恢复旧境;走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恳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遇到征伐,他率手下驰援,并提出应付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命令四方,但是未被采用。

D.鲁芝洁身自爱,深受羊祜介绍。

羊祜任车骑将军时推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少欲,与人友善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一直,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参照答案】B【试题剖析】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情意思“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情意思”,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修业生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由、某种发展致使的结果。

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长进一步提升了的综合能力。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

本考点考察的内容有:某个论点的依照,某种现象的内在实质,某件事发生的原由,发展致使的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这种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看法等综合在一同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剖析归纳不正确或正确的选项。

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址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圈套。

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粗心的基础上,第一确立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而后将选项内容同文真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详细而言,其常有的圈套有:1.误解文意,惹是生非。

这是命题者最喜爱的设误圈套。

命题者在选项中错误地解说原文中重点的词语,把好的说成坏的,小错说成大错,想法说成行动,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这样之类;惹是生非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进而给考生造成扰乱。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注意通假字及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异读字、异体字及古今异义情况.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在复习文言实词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有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有四种:一是词义扩大,如“江〞、“河〞、“诗〞、“书〞等,以往都是专指,现在则是泛指。

二是词义缩小,如“金〞、“臭〞、“谷〞等.三是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

四是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别有用心〞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3〕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

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4〕注意古今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声旁代替本字,如“县〞通“悬〞,“禽〞通“擒〞,“卒〞通“猝〞;二是用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谕〞通“喻〞,“辨〞通“辩〞,“说〞通“悦〞;三是用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代替本字,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5〕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语文必修一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归纳

语文必修一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归纳

高一课内重点文言文复习1、木直中.绳:合于,符合2、金就砺.则利:磨刀石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的学习,广博的学习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明:明达5、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6、而见者远: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7、假.舆马者:借助8、非利.足也:使……快9、而绝.江河:横渡;渡10、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禀性11、风雨兴焉.:兼词,在这里12、而.神明自得:表因果13、故不积跬步..:半步14、锲.而不舍:雕刻15、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16、用.心一也:因为1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托付古今异义18、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受通“授”教授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21、是故..无贵无.贱:因此无论22、吾师.道也:学习23、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大概2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25、或.师焉,或否焉:有的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27、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28、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9、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30、少焉.:形容词词尾31、纵一苇之所如.:往32、倚.歌而和之:按着33、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意动用法34、顺流而东.也:东下,名词作动词3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3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简直37、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38、始指异.之:认为……奇异39、穷山之高.而止:最高峰形容词作名词40、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以后41、故为之文以志.:记42、萦青.缭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补充:1、輮.以为轮:使……弯曲2、虽有槁暴...: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检验反省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形容词作名词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难道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8、而耻.学于师:以……为耻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11、或不.焉:通“否”不从师12、吾子不齿..:不屑一提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14、郯子之徒.:一类人15、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研究,学习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赏赠送1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越过1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1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2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21、倚歌而和.之:唱和22、正.襟危坐:使……端正整理2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2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破攻下:斟酒横执长矛25、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2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28、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29、寄蜉蝣..于天地:像蜉蝣一样30、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轻易得到3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最终3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3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食”享用3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怨:哀怨。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详细解释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详细解释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详细解释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2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2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知识清单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爱动词①亲爱,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②喜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④同“”。

隐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2.安(1)形容词①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安适,安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动词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3.被读音一:bèi动词,覆盖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读音二:pī,同“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②披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4.倍动词①同“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②加倍,在原数基础上增加相同的数量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实亦百倍。

(《六国论》)5.本(1)名词①草木的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②根本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2)动词,考察,探究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6.鄙(1)名词,边邑越国以鄙(活用为动词)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2)形容词,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7.兵(1)名词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士兵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③军队秦发兵击之。

(《屈原列传》)④战争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故上兵伐谋。

(《谋攻》)(2)动词,用兵器杀死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8.病(1)名词,重病,泛指疾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陈情表》)(2)动词①生病,患病未果,寻病终。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弹歌《吴越春秋》一书中记载的《弹(dàn)歌》,据说是远古时代的一首歌谣。

歌谣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1)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歌谣以极其精炼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原始人群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答案(1)砍断那粗大的竹竿,用弓弦接好两头;弹射出弹丸快如飞,去捕猎那禽鸟走兽。

(2)制造弹弓狩猎(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

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

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注】 ①谒者:官名。

②告:休假。

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

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 上天没有赐给我们翅膀, 就让我们带着梦想去飞翔。 — — —辽宁省阜新市矿务集团总医院! "#$%%%! 张仪
!
一项 (! !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 而 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例句: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 )’ 山东豪杰遂并起 *’ 诚宜开张圣听 !! !! ! 本题考查学生对偏义复词的掌握情况。例句中的 “ 众寡” 是偏义复词, 【分析】 词义偏在 “ 众” 字上, ( 项中 “ 口舌” 、 ) 项中 “ 豪杰” 、 * 项中 “ 开张” 均是并列式合成 词, 意思分别为 “ 说话” 、 “ 英雄人物” 、 “ 广泛” , 只有 & 项中 “ 国家” 是偏义复词, 词义 偏在 “ 国” 字上。 【 答案】 ! & ! ! 【 技巧点拨】 ! 本题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形式上均为并列式合成词, 但偏义复 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相关、 相对或相反, 而一般合成词则不一定如此。阅读时遇 到偏义复词, 一定要依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哪一个语素表示词义, 哪一个语素为衬 字, 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 因河为池 ( 城: 城墙。池: 护城河) !践华为城, ! ! 程不识者 ( 爪牙: 帮凶) "宿将爪牙若李广、 !! ( 丈夫: 男子) #古者丈夫不耕 !! ! $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 ( 中国: 中原) !! ( 方: 纵横) %今齐地方千里 ! 折颈而死 ( 走: 行走) &兔走触株, ! 二曰民族少, 三曰劝农耕 ( 劝: 鼓励、 奖励) ’一曰主用足, ! 徒慕君之高义也 ( 去: 前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 !"#$ (’ !$%’ )’ #$%& #’ 下列各句中的 “ 举” 字, 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 )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1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3-15-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15-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专题十五 文言文阅读
四而楼 王一川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泥城桥附近有一家餐馆,名为“四而楼”。不少人谈 起这个名称时,只觉得高深莫测,却说不出它的来历,于是便去请教在上海公学 任校长的胡适先生。谁知胡校长想了半天,也说不出个名堂。 当天夜里,胡适翻遍手头藏书,依然没有结果。胡适人称考证大师,治学素 以严谨著称,他不能容忍自己连一个店名都弄不清楚。第二天一安排好工作,便 径直来到了“四而楼”。店主见来客气度不凡,亲自出面接待,胡适乘机攀谈起 来。 “请问掌柜,贵店的大名十分古奥,不知该作何解?” 老板随口答道:“并无深意,不过是生意人讨个吉利罢了。”
责力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 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 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 厩马数千。
断,应为“收兵”的意思。
答案:C
【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参加武选,得中,在河东路为官。当时的 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一个奇才,将来应当会担任我的职务。”后来何 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泉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 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一气之下带领兵马犯境。何灌面对高崖射箭, 每射必中,有的射中崖石,箭头都深入到崖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地把他当成是 神人,退兵离开了。三十年后,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从前这件事,历 数何巡检的神奇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 礼。何灌担任河东路将军,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 箭都能射穿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 人非常害怕,引兵退走了。后来大臣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徽宗召见了他,询 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形势,何灌用笏板在皇上的御榻上比画,用穿的衣服上的花 纹作为敌我的形势图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情都在我的眼里了。”

新高考语文轮复习知识清单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一)

新高考语文轮复习知识清单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一)

新高考语文轮复习知识清单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一)新高考语文轮复习知识清单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在新高考中,语文考试对文言文的要求较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下面是文言实词中常见的一些词语及其含义。

一、动词1.行:走,移动,也可以表示做事、从事、执行等意义。

2.致:送达、达到。

3.遂:成功实现、达到目的,如“遂志”。

4.奉:遵从、侍奉,如“奉行”。

5.缘:由此引起,如“缘由”。

6.诱:引诱、劝说,如“诱敌”。

二、副词1.亦:也、同样。

2.乃:就是、即是、仅仅。

3.皆:都、均、全都。

4.俱:一齐、共同,如“俱往矣”。

5.徒:仅仅、不过,如“徒有其表”。

6.恍:模糊、不清楚,如“恍如隔世”。

三、形容词1.忽:突然、猛然,也可表示忽略。

2.久:长久的、长时间的,如“久居”。

3.净:完全、全部,如“净知”。

4.曲:弯曲、曲折、偏。

5.独:单独、独特、仅仅。

6.卒:突然、忽然,如“卒然”。

四、连词1.且:并且、而且。

2.然:但是、可是。

3.或:或者、或是。

4.既:既然、既是。

5.亦:也、同样。

6.若:如果、似乎。

以上就是新高考语文轮复习知识清单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希望考生们能够认真掌握这些实词的含义,并在考试中灵活运用,取得高分。

同时,建议考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一些文言文的经典名著,以积累更为丰富的文言文知识。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45页文档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45页文档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谢谢!

高一语文 每日一题(第3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含解析)

高一语文 每日一题(第3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问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

敞曰:“此所谓驳也。

”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

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

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

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

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

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

敞穷治其事,伟伏罪。

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

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

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注】①潴:蓄积。

②傅致:罗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习知山川道径素:向来(《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B.将论.囚论:讨论C.持.府县短长持:挟制D.卒之付御史决.决:判决【参考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③关市:指集市。

讥:稽查,盘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按:红色括号内文字为本专题编者所加。

后文皆同。

【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对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

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

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典例中B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来判断。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必退师:军队B.又欲肆其西封.封:边邑C.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君知其.难也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失其.所与,不知D.吾其.还也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文中佚之狐的话,既可看出他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又可以看出他对秦、晋、楚三国形势的深入分析。

C.作为小国使臣,烛之武在说辞中巧妙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进,具有很强说服力。

D.文章展现了烛之武在国家存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的品质,这正是左丘明秉承“春秋笔法”希望褒扬的精神。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③,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有删改)【注】①管:钥匙。

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

③中寿:七十岁。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蹇叔之子与.师与:参加,参与B.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轻慢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鼓励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B.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C.左右免胄而.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④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

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

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

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

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一1.B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推断掌握能力。

ABC三项中的“其”都是作代词用,可以翻译成,他,他们。

D项的“其”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

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

B项,“又可以看出他对秦、晋、楚三国形势的深入分析”说法不正确,从文中佚之狐的话不能看出他秦、晋、楚三国形势的深入分析。

二4.D【解析】D项,“厉”通“砺”,磨砺。

5.B6.D【解析】③句是蹇叔对秦穆公不听劝告的悲痛无奈。

⑥句是秦军统帅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7.C【解析】C项,王孙满不是对秦军统帅说的这番话,而是对周天子说的。

8.(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2)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重点分别是文言句式和重要实词。

“无乃……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反问句,要翻译准确。

“束载、厉兵、秣马”在现代汉语中有“厉兵秣马”一词,要注意“束”“厉”“秣”的含义。

【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委托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

”秦穆公就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

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

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

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

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