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的异同

合集下载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作者王实甫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莺莺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性格非常丰富复杂。

同时莺莺,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她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她既深谋又远虑,提醒丈夫高中后勿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

《西厢记》中的莺莺无疑是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一、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闭锁深闺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一)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

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

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二)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

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

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世界。

这样残酷黑暗封闭的环境泯灭了崔莺莺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

(三)封建礼教的教化,压制了崔莺莺的人性总之,黑暗的封建社会,残酷的封建家长,高墙的深闺后院,迂腐的封建礼教,组成一座严密的封建礼教的桎梏,将崔莺莺紧紧地关押其中,封闭崔莺莺美好的人性,企图用封建礼教扑灭崔莺莺的爱情之火,压制她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二、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执着追求崔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家长的压制,深闺后院的封闭,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比较【内容提要】《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本文分三部分对崔莺莺和杜丽娘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从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入题,证实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其次,分析她们各自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最后浅析她们形象的异同,分别从年龄、感情、性欲和叛逆性格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突出崔莺莺的内敛多情和杜丽娘深刻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叛逆性格提起中国古典戏曲里的女性叛逆形象,人们总会想起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位美丽纯情的少女。

她们都有高深的艺术素养,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

然而她们之所以为后世人所颂赞,是因为她们在爱情上都悖于封建礼教,是执着追求爱情的先驱者。

我们读作品时不会产生这两位女性有雷同之处,这是由她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决定,也由此构造了她们各自典型的形象。

正因为如此她们才显地更让人喜爱。

一、崔杜所处的社会背景《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从其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来看,无疑是王实甫对元代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

宗教在元代十分盛行,其原因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和保护政策,二是各种宗教本身的传播和发展。

蒙古铁蹄踏破了由程朱理学所建构的宋人社会,从而导致了元代信仰的多元化。

“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1]程朱理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程朱理学的松弛导致了人们思想意识的松动。

蒙古铁骑以其骠悍征服了亚欧大陆,当然它的主要势力仍在北方。

在南方儒家的文化则显地相对突出,尽管元代统治者提倡理学,可对其他宗教也是持保护和宽容的态度。

入元的南方理学家胜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嫡传,出现了元代理学三大家——许蘅、刘因、吴澄。

元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分四等人。

而汉族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样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对封建礼教是更一步的推崇。

所以《西厢记》中老夫人对莺莺的管教是严厉的,这使莺莺的真实天性一直被压抑。

试析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

试析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

试析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
琵琶记赵五娘的形象是善良纯朴、自我牺牲、任劳任怨的贤孝妇形象。

在剧中,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

她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非常丰满,展现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淳朴、善良、勤劳、坚忍、尽责等优秀品质。

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甚至在饥荒年间,把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

公婆去世后,她甚至不惜剪下自己的长发,沿街叫卖以换取棺材,又用麻裙包土为公婆筑坟。

尽管生活对她不公,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责任,默默承受着一切苦难,为家庭和公婆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赵五娘的形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和家庭责任的重要体现。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和家庭责任的真谛,同时也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柔弱和坚韧。

她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传统美德的象征。

总的来说,琵琶记赵五娘的形象是一个善良纯朴、自我牺牲、任劳任怨的贤孝妇形象,她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优秀品质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花开两朵 芬芳各异─《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比较

花开两朵 芬芳各异─《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比较

花开两朵芬芳各异─《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两大经典,它们在情节、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而其中的两位女主角——崔莺莺和杜丽娘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她们都是公元十六世纪明代的杰出女性,但是在人物性格、情感经历、表演技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以下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论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位经典女性形象的比较。

首先,人物性格上的比较。

崔莺莺是一位开朗、直率、大胆的女孩子,对于爱情也是勇于追求的。

在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中就表现出了她的积极性和果断性,她不惜冒险和违背礼法为了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相反,杜丽娘则是一位温柔、优雅、敏感的女子,她对待爱情也是踌躇不定,内心充满着矛盾和难以抉择的感觉。

在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比较中,她则更体现出了一位内心深处自卑和虚荣心的女子,尽管深爱秦香莲,但她因为觉得自己无法胜任美好的感情,最终选择了放弃。

其次,情感经历上的比较。

崔莺莺的情感经历比较单纯,她与张生之间的爱情纯粹而又深厚。

她更注重的是和张生在一起的感觉和幸福的未来,而不是社会地位和名声的因素。

而杜丽娘则有着更加复杂和曲折的人生经历了。

她不但经历了与秦香莲的悲剧式的爱情,也被生命杀机所笼罩。

她为了秦香莲的爱情,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而在她后来幻化成的牡丹花中,最终实现了爱情与生命的终极融合。

最后,在表演技巧上的比较。

戏曲表演是这两个经典形象所必需的,相对应于人物性格和情感经历的塑造,演员的演技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崔莺莺和杜丽娘在表演技巧上的区别也比较明显,崔莺莺是个更加活泼有趣的角色,演员需要更好地展现她的前卫思想和豪爽个性,而杜丽娘因为她的敏感性格,需要演员在表演时更加细腻而不失深度。

总之,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是中国戏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形象,虽然她们的性格、情感历程和表演特点都有所不同,但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气质,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化和艺术形态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和借鉴的。

论崔莺莺和杜丽娘性格的差异

论崔莺莺和杜丽娘性格的差异

,
应怜 长叹

在道场上
,

,
她 敢于用
” 。
泪 眼偷 瞧

张生
,
,
并 赞扬 他 是
,
外像 儿 风 流

,
青 春年 少
内性 而滞

儿聪 明
:
冠世才学

这时
着 迷 似 地爱 上 了 莺 莺 的 张 生 坐 卧不 稳
,
也 放 弃了 进 京 赶 考 的 前 程
,
留在普 救寺 娘说
” 。
热 烈 的 爱 情 使 莺 莺 食 不甘 味
,
傻角
J

已 拨 动 了她 的 心 弦
此 时 张 生 和 莺 莺 虽 然还 没 有搭 心 薄的 胆 子更 大 了
但 在 二 人 心 里 确 实已 播 下 了 爱 清 的 种 子
为 了 这 份爱情
她 敢于
乘 月 色潜 出与 张 生联 吟

” ,
,
大胆 地 道 出
“ ,Βιβλιοθήκη :“兰 闺久寂 寞
,
无 事度 芳春 ; 料 得 行 吟者
,

( 莺 茸 引 红 娘 捻 花枝 上 云 ) 红 娘

俺 去佛 殿 上耍
去来
,
… …
( 红 云 ) 那壁有 沐
,
,
咱 家 去来
子旦 回 顾 觑 末 下
) 别 小 看这 惊
,
鸿一 瞥
这一 舞 台 动 作 包 括 了 多 少 潜 台 词

这 意 味 着 莺 莺 忘 记 了 十 几 年 来 老 夫 人 的 家教
” 。 、
她 开始 怨 红 娘

分析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异同_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分析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异同_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分析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异同_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教育科学学院 095应用心理学孙超逸 09153113在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有许多富有魅力的女子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是其中比较光彩夺目的两个。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

她们通过自己对礼教的反叛,对爱情的追求,最终“有情的终成了眷属”。

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也各异。

本文就此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异同,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位女子形象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

一、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相同点1、出身教育崔莺莺和杜丽娘一个是相府的小姐,一个是南安太守的女儿。

同样高贵的家庭出身,同样的美丽多情,同样有着高深的文艺修养。

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

但一个受到“治家严肃”的崔老夫人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的严格管束,一个受到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父亲的严格管制,以致她们平时连闺房门都不能出。

杜丽娘甚至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

她们就是这样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家庭环境里。

2、反抗性格《西厢记》在杂剧的第一本“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就向张生吟出了“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的诗,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礼教拘束下空虚孤寂生活的不满,且敢于把这种不满传达给隔壁那一位素昧平生的秀才,这是相当大胆的。

何况她当时热孝在身,又在佛门净地,充分体现了莺莺大胆的叛逆性格。

当老夫人苛求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时,崔莺莺却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坐两下里”不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她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热烈迸发,也是她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生活、追求解放,把心头的压抑和不满变为叛逆行动的表现。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元曲创作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观众与读者,震撼着他们的心弦。

在《西厢记》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的非常明显,才华出众痴情的男主张生,美丽多彩大胆的女主崔莺莺在我们视线中来回涌动,而聪明伶俐的丫鬟红娘也让我们无法忽视。

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这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荼毒,又对爱情充满向往。

她与张生在寺庙后院相见,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对唱,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这个典型封建家长的管束,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

于是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

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

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爱慕张生。

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

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的书信是在戏弄她。

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

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

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

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且专情的痴情种。

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在当时社会显得非常热烈、大胆的方式,来获取莺莺的爱情。

他不管人家小姐是否对他有意,先对莺莺的丫鬟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他继续问红娘:“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那么,这一问,就更不得体了。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戏曲家用生命点燃的人物形象,她们精美隽永,温婉可人。

由于时代与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她们的形象也有其各自特点。

形象字典中有一解释为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

从这两方面看,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有其相似和不同之处。

首先她们都具有相似的家庭出身,同样受封建教育,在爱情问题上,有着相似的反抗性格。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千金,在这样的官府门第里,她们受到的是封建礼制的教育,其爱情受到封建家长的百般阻挠。

崔莺莺父亲已死,崔夫人“治家严肃”,为了不使“女孩子折了气分”,又派了个红娘“行监坐守”,为了“门当户对”不招“白衣女婿”,企图赖掉已答应的婚事,苛刻的要求只有张生考上状元方肯将女儿婚配,极力维护封建礼教与尽力做好一位称职的母亲,以图阻止女儿的自由爱情。

杜丽娘年虽及笄,但未论婚配,父亲杜宝对其管教极严。

她未越闺房一步,就连家中有个花园也不晓得,为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礼,父母光辉”,杜宝请了个六十岁还“从不晓得伤个春”的迂腐老儒生陈最良来教授“后妃之德”。

后来柳梦梅中了状元,杜宝还不肯承认这桩婚姻,不认女婿,认为男女之情是“妖孽”之事,“必须奏闻灭除”。

崔莺莺与杜丽娘在追求自己的爱情中,那抗争与叛逆的思想深处,仍是以一个封建体制中名门闺秀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她们绝不是戴不凡先生所说的“离经叛道的反封建形象”,那样的话,崔莺莺便不会一次又一次地使“假意儿”、“乖性儿”、“闹简”、“赖简”,把张生折腾得生不如死;杜丽娘也不会郁郁寡欢、因梦而死,还魂后又拼命地为自己的婚姻寻求合法化的外衣。

尽管内心的反抗情绪多么高涨,内心仍是极力地压制这一情绪,表面上仍然保持着大家闺秀的矜持与体面。

这是时代带给她们的局限性,也是她们形象的相似点。

其次杜丽娘和崔莺莺的性格较为接近,她俩的出身大致相同,皆为大家闺秀、名门淑媛,知书达礼,温顺动人。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西厢记》文学赏析内容摘要:《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

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

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

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艺术特色戏剧语言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典文学。

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

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

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

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就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碍于无法吻合。

此时恰存有孙飞虎听闻莺莺美貌,领兵拦住普救寺,必须奸污莺莺为妻。

崔老夫人情急之下遵从莺莺主意,许诺例如有人能撤兵,便将莺莺娶他。

张生喜出望外,奏议恳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领兵前来援救,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使二人以兄妹为重。

张生沮丧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扶莺莺月夜烧香,听到张生弹琴倾诉衷肠。

后来莺莺听闻张生病好像,使红娘回去书房探视。

《西厢记》与《琵琶记》的差别

《西厢记》与《琵琶记》的差别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

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

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

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

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

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

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

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

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

他不管人家是否对他有意,先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他继续问红娘:“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那么,这一问,就更不得体了。

接着在夜吟、请兵、琴挑、甚至身染沉疴的过程中,都展示了他对莺莺的痴心,以及忠贞。

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马上喜上眉梢,顾不得细察诗意,也不管是否有诈,半夜逾墙去赴约,结果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砸了锅。

在“赖婚”一场,开头张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持赖婚,坚决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声称如果得不到莺莺,他就要悬梁自尽。

人物分析崔莺莺赵五娘窦娥与杜丽娘有何不同

人物分析崔莺莺赵五娘窦娥与杜丽娘有何不同

人物分析崔莺莺赵五娘窦娥与杜丽娘有何不同崔莺莺、赵五娘、窦娥与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四个女性角色,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命运。

下面将分别从性格特点、身世背景和命运等方面对这四位女性进行分析比较。

首先,崔莺莺是《崔莺莺传》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聪明、机智的女子。

崔莺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书香门第之家,借助她聪明才智和绝世容貌,她成功地进入宫廷,成为了贵族贵妇。

她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爱情,并最终得偿所愿。

赵五娘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她出生在贫苦的渔民家庭。

她是一个悲观、懦弱同时也具有善良的女子。

赵五娘因为家庭贫困,被迫卖身成为妓女,后来又陷入了一个比较糟糕的婚姻中。

在《水浒传》中,她受到了极大的磨难和折磨,最后以悲剧收场。

窦娥是《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坚强、机智、聪明的女子。

窦娥是一个明朗热情的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

她的父亲被杀,她受人诬陷入狱,最终被活埋而死。

窦娥的命运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但她在困境中从没有放弃追求正义和对不公正行为的抵抗。

杜丽娘是《西游记》中的角色,她是一个聪明、机智、机智有智慧的女子。

杜丽娘是牛魔王的小妾,她利用自己的机智和智慧来帮助唐僧一行人脱离危险,最终获得了解脱。

她善良、勇敢、聪明,是《西游记》的一位重要角色。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崔莺莺、赵五娘、窦娥和杜丽娘都具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和命运。

崔莺莺具有机智、聪明和追求幸福的勇气,最终获得了成功和幸福。

赵五娘悲观、懦弱同时也善良,她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对待,最终以悲剧收场。

窦娥拥有坚定的正义感和聪明才智,但她却遭受了命运的不公正对待,以悲剧收场。

杜丽娘聪明、勇敢、善良、富有智慧,在《西游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崔莺莺、赵五娘、窦娥和杜丽娘是具有复杂命运和独特个性特点的女性角色。

她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身世背景、性格特点以及命运的差异。

无论是成功和幸福,还是悲剧和不公正对待,这些女性角色都展示了不屈不挠、坚强勇敢的品质,成为了经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整word版)《西厢记》中崔莺莺艺术形象浅析

(完整word版)《西厢记》中崔莺莺艺术形象浅析

《西厢记》中崔莺莺艺术形象浅析赵浩平(清水县秦亭中学甘肃清水741413)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恋爱性格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塑造的一个追求幸福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战胜传统的禁锢的全过程。

其恋爱发展约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从《惊艳》到《闹斋》,写莺莺与张生邂逅相遇,对张生心怀好感,进入初恋阶段.这一部分侧重写了莺莺的才貌双全,举止矜持文雅。

莺莺与张生的动人故事,是从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开始,再发展到透过“泪眼”细意“偷瞧”,感情慢慢投入,爱意渐渐产生。

第一本第一折《惊艳》,佛殿奇逢,莺莺的美貌及临别时的回眸一顾,令张生“意马心猿”、“风魔起来”,他立刻取消了上京赴考的打算,把功名富贵抛诸脑后。

可见莺莺的美艳动人,气质超凡。

在“月下联吟"这场戏,当她听到张生吟出“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的诗句时,不禁怦然心动,产生共鸣,惊喜之余她马上应韵而和,倾吐心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临别时特意回望张生一眼。

莺莺所和的诗,流露出她对仅见过一面的张生颇有好感,二人从此心心相应。

从整个举止说来,矜持文雅,不失大家风范。

第一本第四折《闹斋》一场,更为细腻地描写了莺莺对爱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

为亡父做佛事的当晚,莺莺一会儿“看时节泪眼偷瞧",一会儿又对红娘说“那生忙了一夜”,并赞张生“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说明她整夜都在注意张生的举动,连张生也感觉到“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表明了莺莺对张生的感情加深,发展到倾心爱慕阶段。

二、从《寺警》到《赖婚》,是莺莺恋情初受波折的阶段。

这一部分侧重表现了莺莺内心愤激不满的情绪,对家长专制的强烈反抗和控诉。

深度解析《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

深度解析《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
诗 书的张生带来极大 的心 灵震撼 ,也 为二人 的关系 发展 奠定了基础 ;二是 莺莺说话音 调婉转 、神 态动 人 。人如其名 , 莺莺说话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与音韵 之 美使得 “ 两 耳不 闻窗外 事 , 一心 只读 圣贤 书” 的张 生顿生爱慕之情 。《 联吟》 一折 中张生在太 湖石畔月 色朦胧 、 花 阴满庭 的夜晚第二次看到 莺莺 。朦胧的月 色下 , 张 生看 到莺莺影影绰 绰、 曼 妙的风姿 , 既“ 似湘


引 言
“ 非礼勿视” 思想影响 的张 生 留下 了深 刻的 印象 。写 到这里 ,观 众已经 明显地 感受到张生 被莺莺 的美貌 所 吸引, 本欲继续欣 赏莺莺 的美 貌 , 怎 奈王实甫笔锋 转, 插 入莺 莺一句话 “ 寂寂僧 房人 不到 , 满阶苔衬 落花红 ” 。_ 2 被莺莺美貌吸引还没有 回过神的张生 ,
会背景下 ,莺莺 的美 貌既对她 与张生 爱恋关系 发展 起着重要 的支撑和 沟通作 用 ,也对 整个 故事 的展 开
起着重要 的推动作 用。王 实甫 通过张 生的言行 刻画
出莺 莺是 一个极具东 方形象 美的女子 。《 惊 艳》 一折 中, “ 书剑飘零 , 功名未遂 , 游于 四方 ” 、 英俊潇洒 的贫 寒 书生张生 闲来 无事 游览普救 寺 时第 一次看到 崔相

《 西厢记 》 是我国元代 著名剧 作家王 实甫创作 的
部家喻户 晓的古典戏剧 名著 。该 剧主要 讲述 了崔 相国之女崔 莺莺与贫寒 书生张 生在 婢女红 娘的帮助

下有情人终 成眷属的 爱情 故事 。《 西厢 记》 成为 中国
元代 杂剧 的“ 压卷” 之作, 既 在于作 品对 男女 青年 为 爱情婚姻 自由而抗争 的鼓 舞和歌 颂 ,更 在于作 品在

人物分析:崔莺莺、赵五娘、窦娥与杜丽娘有何不同

人物分析:崔莺莺、赵五娘、窦娥与杜丽娘有何不同

人物分析:《西厢记》的崔莺莺、《琵琶记》的赵五娘、《窦娥冤》的窦娥与《牡丹亭》的杜丽娘有何不同一、各自形象1、杜丽娘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也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

本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

后为了追求爱情,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战斗精神。

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

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2、崔莹莹莺莺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出身高贵显赫,深受封建礼教、文化熏染是必然的。

贵族家庭的教养要求她一切行动都必须合乎规矩礼法。

自己自我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大家闺秀的风范,以安慰孤苦伶仃的老母亲。

所以她和张生的爱情在老夫人赖婚前都是秘密进行,发乎情,止于礼的,抱着一丝希望,希望张生取得功名后回来完婚,使婚姻尽量“合法”地达到目的。

除了与张生的爱情上,莺莺是坚持的,其它方面她都是一个无可挑剔的温驯守礼的大家闺秀。

3、赵五娘赵五娘是高明写的元杂剧《琵琶记》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为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

赵五娘是歌颂的对象,也是真正的悲剧承担者。

可悲的是,心甘情愿地处于逆来顺受、自我牺牲以及这种被赋予的“糠”地位。

有一种奴性。

4、窦娥窦娥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

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

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二、社会环境从爱情萌生的时代来看,莺莺形象最终形成于元代。

那时候,因为反对民族压迫,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对于封建礼教更一步的推崇,所以在《西厢记》中老夫人对于莺莺的管教是严厉的,这也就使莺莺的真实天性一直被压抑着;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统治阶级对汉民族文化比较隔膜,统治阶级崇信佛道,更有甚于儒教。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分析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分析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分析•相关推荐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分析1.崔、杜二人皆名门贵族之秀媛且同为封建礼教之叛逆者。

崔莺莺与杜丽娘同为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不仅因为她们在婚恋问题上敢于一见钟情,自择佳偶,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更重要的是她们在婚姻问题上的叛逆行为本身体现着一种可贵的进步因素:首先她们在自择佳偶时都敢于蔑视“门当户对”的门阀等级观念;其次,她们在自择佳偶时都具有看重爱情感受,鄙薄功名富贵的新观念。

2. 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差异《西厢记》产生于元代。

元代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旧有的思想和传统风尚发生了动摇与变化。

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封建道德观念,虽为统治者接受,但已远不如前代那样受到尊崇。

特别是随着程朱理学地位的降低,长期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西厢记》中像崔莺莺、张生那样突破门第,私定终身,情真意痴的缠绵爱情。

《西厢记》的反封建思想,闪耀着元代特殊的文化美学观念,注入了时代的因素,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崔莺莺一样,也受着封建礼教的严厉束缚,完全被家长主宰着命运,可以说她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是基本相同的,但杜丽娘的生活环境跟冷漠,更严酷,更令人窒息,明代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迫害更深。

崔莺莺面对的只是一个老夫人,而杜丽娘却身处一个严密的封建牢笼之中。

3. 崔、杜的反抗和叛逆同中有异,杜强崔弱由于时代的不同,杜丽娘比崔莺莺所受的封建礼教的束缚更深重,因此所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更强烈。

这则是崔莺莺与杜丽娘这两个叛逆者的明显的不同之处。

杜丽娘是一个自主的.反抗者,而崔莺莺是一个被动的的反抗者。

崔莺莺的反叛精神中透着软弱和妥协,因而在追求爱情时经常表现出怀疑和顾虑,有事又将真情掩饰起来,装假作伪,显得心口不一。

杜丽娘毫不掩饰真情,没有假意。

始终抱着美好的理想不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

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

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

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

试析《西厢记》中的莺莺形象

试析《西厢记》中的莺莺形象

试析《西厢记》中的莺莺形象试析《西厢记》中的莺莺形象西湖月老祠有这样一幅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其上联取自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艺术地再现了他们在斗争中的曲折、痛苦、希望和喜悦。

作品具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因此其与《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赵景深之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

但是崔张故事千古流传,只有王实甫第一次明确、响亮地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千百年以来人类共同理想和愿望,这是《西厢记》主题思想高于前代、同代婚恋作品的关键之处,也是其世世代代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即使是明清时代的戏曲作品也无出其上者。

而崔莺莺正是《西厢记》中最“有情的”,王实甫通过对崔莺莺思想性格、感情心理细腻深刻的刻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典型形象,从而使作品的情美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艺术地诠释了作品的主题。

一、崔莺莺的情是纯洁之情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以情动人是文学艺术,特别是戏剧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

文学创作与鉴赏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但这种情感必须是纯洁美好的,才能引起人们普遍的共鸣,产生愉悦和美感。

莺莺之所以长久的得到人们喜爱,首要的原因就是她对张生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纯洁之情,才使其对封建礼法的反抗显得更为必要和合情。

任何人也不希望看到如此美好纯洁的爱情被蹂躏被摧残。

首先,莺莺是美好纯洁的。

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必须遵守所谓的“三从四德”,婚嫁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是在《西厢记》中,王实甫不但赋予莺莺美丽的容貌,而且还给予她过人的才华、高尚的品德和强烈反抗的意识,体现出作者思想的民主性。

莺莺是相国小姐,她容貌美丽,又“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

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美丽凝重,又有内在的才华激情。

论述《琵琶记》中赵五娘的艺术形象

论述《琵琶记》中赵五娘的艺术形象

论述《琵琶记》中赵五娘的艺术形象
《琵琶记》是中国元杂剧的代表之作,它是一部讲述了琵琶师赵五娘因丈夫被杀、父亲失踪、母亲不识字而沦为妓女的故事。

在故事中,赵五娘的艺术形象由于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不畏世俗压力的勇气以及女性的柔情,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首先,在音乐方面,赵五娘是一位技艺超群的琵琶师。

她不仅拥有惊人的艺术天赋,更在音乐创作上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她的琵琶声音凄美婉转,旋律悠扬动听,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例如她在跳大碗茶的时候,用琵琶模仿水流声和茶道人的声音,巧妙地将音乐与舞蹈融合,令人赞叹不已。

其次,在面对生活困境时,赵五娘展现了她的勇气和坚韧。

她不仅没有放弃音乐,而且一直坚持对外展示自己的才华。

当她遇到骚扰与欺凌时,她也并没有选择低头退缩,而是敢于面对,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最后,赵五娘还展现了女性柔情的一面。

在镜花缘中,当赵五娘遇到了杜丽娘时,她毫不犹豫地帮助了杜丽娘,并且在杜丽娘离开时,还倾听了她的内心独白。

这种温情体现出女性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所表现出的柔和和同情。

总的来说,赵五娘是一个坚韧、睿智、柔情的女性形象,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在琵琶艺术和生活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对中国文化和女性形象的刻画有着重要的意义。

她的形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
种可以敬畏、借鉴的榜样,激励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面对困境以勇气面对,以柔情待人,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迈向未来。

简析崔莺莺与杜丽娘的形象差异的原因

简析崔莺莺与杜丽娘的形象差异的原因

简析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差异的成因汉语言文学刘路路指导老师杨峰老师摘要:《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杰出作品,这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至情至爱的崔莺莺和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杜丽娘两位女性形象。

在这相似的背景下,两部作品中的女主角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质。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爱情是含蓄内敛的、被动的,而《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则是无所畏惧的、主动大胆的。

总的来说,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爱情,唱响了一曲反对封建礼教的赞歌。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反抗个性差异成因《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叛逆,不仅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而且她要背叛所属的那个阶级的观念。

莺莺是勇敢的,虽然也有软弱,使得她在叛逆的过程中有时显得犹豫摇摆,半推半就,所以她的胜利是双重的。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并最终冲破封建社会礼教的篱笆,不仅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更使“情”得到了升华,所以说她比崔莺莺更彻底,更主动大胆。

因此,对于两位女性的这种形象,本文主要从生活环境,陪伴丫鬟的影响,追求爱情的方式,反抗的对象的力度不同以及对名利的态度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

一·她们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崔莺莺和杜丽娘都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的家庭环境里,所以具她们的叛逆性格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崔莺莺,父亲为她定下婚约,母亲处处用“女规”来严加管束,可正值青春春妙龄的她却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一度处于幽怨之中,如“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但是莺莺于普救寺在红娘的陪伴下却有一些自由,这是作品赋予她的“特权”,这种设置使得莺莺有着不同的内心节奏,一方面渴望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不愿承认,扭扭捏捏,引人发笑。

其实对于崔老夫人来说,崔父的去世,家庭没落,莺莺的婚姻可以说是挽救家庭命运的砝码,却被张生的出现阻拦,莺莺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意识的产生势必不会按照崔老夫人的安排生活,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莺莺性格的双重性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反而她的性格双重性在以后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的异同
作者:龚凤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4期
摘要:自《西厢记》与《琵琶记》问世以来,许多戏曲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持有不尽相同的批判观点,一大批的学者专家对这两部剧作的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专门研究,笔者从文本塑造的最出彩人物形象,即从两部剧作的女主人公崔莺莺与赵五娘出发,集中笔墨分析了两者艺术形象及其异同。

揭示了两者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封建;反抗;奴性;自我意识
作者简介:龚凤娟(1997-),女,汉族,四川省遂宁市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1
作为南戏“曲祖”的《琵琶记》无疑受得上“神品”之赞。

而被称为元杂剧“压卷”之作的《西厢记》也被誉为“绝唱”。

就像所有的事物都总不能完美,这两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也招致了许多非议,如明代何良俊在《曲论》中就表明近代杂剧以王实甫的《西厢记》,戏文以高则诚之《琵琶记》为绝唱,大不然。

用非常直接甚至强硬的方式否定了这两部剧作具有的至高地位,认为《西厢记》全脂带粉,《琵琶记》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

但另一方面,《艺苑卮言》中说:“则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戏曲史上两颗最耀眼的明星,数百年来,人们对此的艺术探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果说人们历来对《西厢记》与《琵琶记》的文学语言价值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两部剧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生动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其中尤以崔莺莺与赵五娘最为成功,一个是我国文学史上鲜少出现的以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贵族少女身份来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一个是在封建制度下不能掌握自己命运且满足中国传统美好品质的平凡妇女形象。

她们各自闪烁着不同的人性光辉。

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中提出《西厢记》只写得莺莺张生红娘三人,而且写张生,红娘,正是为了写莺莺,从中便不难看出莺莺被放在无比突出的地位。

郭沫若称《西厢记》是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之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崔莺莺争取恋爱自由,冲破门第观念束缚反抗斗争形象的褒扬与肯定。

首先对她的美貌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在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中,先是正面描写,由张生感叹,使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
在半天”,莺莺这个天姿国色的女子,甚至让他忘却萤窗雪案,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

而后侧面写孙飞虎贪恋她的美色欲掳之为妻,让法堂上“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甚至因“贪看莺莺,烛灭香消”,好似《陌上桑》里的秦罗敷,美得引人注目。

而《琵琶记》里赵五娘的形象也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第二出写她仪容俊雅,也休夸桃李之姿,尽可寄桃李蘋蘩之托。

她的美是如春风拂面的恬淡,不似莺莺那样美得摄人心魄,咄咄逼人。

莺莺的内在美主要表现为富有才情,冰雪聪明,以及敢于反抗的斗争意识上。

莺莺在家族为她提供的优渥环境中感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年芳十九的她便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在第一本里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和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便可看出莺莺极富才情。

《寺警》一折,孙飞虎围普救寺,欲掳莺莺做压寨夫人,莺莺在众人无计可施时提出著名的“五便三计”,莺莺宁愿牺牲自己的无私之心正是对她冰雪聪明澄澈清朗的写照。

然而数百年来,崔莺莺这一形象被世人最为称颂的莫过于她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追求以及对封建礼教传统的挑战精神。

在与张生的爱情周旋和封建家长制的抗衡中,莺莺的言“假”与“行”真,成功地揭露了其隐秘的女性恋爱心理特征。

思念张生是真,斥责他是假。

读简心喜是真,斥责红娘“那曾看惯”是假。

而她之所以如此反复无常让人捉摸不透,实际上是在寻求爱情与封建礼教的一种平衡,实属不易。

如果说崔莺莺的形象多少带有“传奇”色彩,而赵五娘则是质朴,风尘仆仆,具有孝道和责任感的。

她糟糠自厌,代尝汤药,祝发买葬,包土筑坟的贤德行为都是她内心高洁外化而成的体力行。

毛声山评《琵琶记》说:“是以其文之妙”可当屈赋,杜诗读,而其文意之妙,则可当《孝经》,《曲礼》读,更可当班孟坚《女史箴》一篇,曹大家《女论语》一部读。

”无疑是对赵五娘身上具有的伦理教养的充分肯定。

她以无与伦比的道德力量,感动了蔡公蔡婆,张大公以及天神,甚至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位读者观众。

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伦理教育影响。

在笔者看来,崔莺莺与赵五娘形象最大的不同便是前者对于封建的反抗性与后者深入骨髓的“奴性”,崔莺莺所昭示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散发着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无论她自己是否意识到,她在自由与专制,爱情与礼教的矛盾中冲破固有的牢笼,从最初的摇摆妥协到后面的坚定成长都对反封建具有深远意义。

而赵五娘作为“孝妇贤妻”的典型形象,在她无私奉献的背后也藏着封建礼教熏染下不可压抑的“奴性”,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侍奉公婆任劳任怨,被误会猜忌也一声不吭。

从未想过斗争反抗,她是封建礼教制度下的牺牲品和附属品,而不具有苏格拉底所宣扬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自我意识。

虽然她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礼教下的落后烙印,有“愚孝”的成分。

但赵五娘这一艺术形象所具有的文学史价值却是有目共睹的。

参考文献:
[1]郭沫若《西厢记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
[2]毛聲山《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七才子书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