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明-质性研究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理论框架构建:我们将回顾陈向明教授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理念、原则与程序的阐述,包括其对现象主义、解释学、建构主义等哲学基础的深刻解读,以及对扎根理论、现象学研究、叙事研究等具体研究路径的精要剖析。
此部分旨在揭示陈向明教授如何在多元理论脉络中构建起一套严谨且富有弹性的质性研究体系。
方法论创新与应用:接着,我们将聚焦于陈向明教授在质性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如她对混合研究方法的倡导、对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敏感性以及对研究者主体性问题的独特见解。
还将通过分析其实际研究案例,展现这些方法论思想如何在教育、社会工作、性别研究等领域得到生动实践,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学术对话与影响:本综述还将考察陈向明教授在学术界引发的广泛对话与回应,包括对其观点的支持、质疑与深化,以及其理论与实践成果对国内外学者及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与推动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陈向明教授在质性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也揭示了其思想在当代知识生产中的动态发展与持续影响。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提炼出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及未来研究的指导意义与挑战,特别是对于提升本土化研究的理论自觉、强化研究伦理意识、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前瞻性思考。
本篇文献综述力图通过对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与实践成果的系统梳理,呈现其学术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影响,为读者二、陈向明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与理论贡献陈向明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学界和研究方法论领域的杰出代表,对“质的研究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探索。
她坚信,质的研究方法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范式,更是理解社会现象、揭示人类行为背后深层次意义的关键工具。
在陈向明看来,质的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她主张,质的研究应当关注被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和内心世界,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手段,获取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质性研究报告
质性研究报告篇一:质性研究《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公管091 李朋飞 41号一、书目简介1、本书简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
“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
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
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浅谈质性研究方法
2020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一、质性研究的定义及主要方法质性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学界(陈向明,2008),但对其定义和具体学术名称却无统一定论,有学者译“定性研究”(如沃野,2005),也有学者译“质化研究”(叶浩生,2008;秦金亮,2002)。
国内质性研究最初介绍者之一的陈向明在《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中对定性研究和质性研究进行了区分,她认为,“定性研究更多是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陈向明,2000:23)。
因此,将Qualitative Research 译为“质性研究”更为合适。
而对于这种研究范式的定义,本文认为可采取陈向明的归纳,即“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理性探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行为”(陈向明,2000:12)。
质性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综合了人文类、社科类甚至一些物理科学的特征。
在具体研究方式上包含广泛,民族志、实地调查、扎根理论、焦点小组、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都可以结合实际的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在质性研究中进行运用。
在实际操作阶段,质性资料的收集方式可归纳为访谈与观察两种类型,而根据具体的研究展开形式,又可将访谈归为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将观察分为参与式观察及非参与式观察。
质性资料的分析方式可根据其最终取向,归纳为描述性和理论性两类,其中描述性通常追求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和深描,而理论性则追求通过质性资料分析归纳出相关理论。
二、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跨学科特征也反映在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多重研究传统与理论思潮曾对它产生影响。
沃野(2005)认为,在哲学、社会理论上,现象学、诠释学、本土方法论、符号互动主义、个性基因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质性研究产生了影响。
质性研究(陈向明)ppt课件
25
Building Technologies Group
• 数量多不应作为抽样的标准(如:女
生玩网络游戏的比较少,因此选择男 性)
• 质量高也不应该作为抽样的标准(如:
选择该校是因为办得好,有特色)
• 需要说明为什么不选择某些标准,特
别是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社会地 位、经济收入、职业、专业
26
• 核心故事线,关键人物,事件,关系等
• 叙事分析、生活史、个案研究
• 生活空间的三个维度:
1)地点(个人所处的位置)
2)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连续性原 则)
3)空间(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交互性原
则)
38
Building Technologies Group
话语分析
社会现实的语言建构
• 言语行为 • 话轮,对话分析 • 语言人类学 • 权威话语和内部说服性话语 • 复调,暗辩 • 多重声音
11
Building Technologies Group
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
2、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
3、选择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关系
4、选择研究方法
5、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 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与量的研究 有何不同?
7、写研究报告
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
•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随机抽样的
偏差和表面性
• 目的性抽样:选取能够最大限度回答
研究问题的样本(人、事、场所、实 物等)
• “代表性”不等于“典型性” • 资料的饱和
23
Building Technologies Group
抽样的标准
质性研究陈向明课件
“行动研究”的定义
• 性质: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取向 • 研究主体:行动者即研究者,可与外来研 究者合作;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 研究的目的: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提高 反思能力,改进工作 • 检验研究效果的标准:行动者的意识和能 力是否有提高,问题是否解决,生存环境 是否有改善
质性研究的主要兴趣
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7、写研究报告
与量的研究 有何不同?
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
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进入研究现场 确定研究问题
收集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分析资料
2、如何提出有价值的质性研究问题
1、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的或理论 的)问题 2、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3、研究的范围不宜过大,但有足够探索 的空间 4、实施条件许可,适合用质性方法探究
总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不要迷信技术:那些最有趣也最困难 的论题,往往出现在已有技术不能奏 效时;不应由方法来限定问题 应坚持自己模糊的形象和构想,将其 整理出来 应具有“问题意识”,提出“真实的 问题”
问题:对问题的陈述通常涵盖了大量 具体环境和不同人所面对的各种私人 困扰;需要根据更宏观的历史与社会 结构来定位这些问题 方法:应问是否有利于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不应受方法和技巧的制约 理论:与使用的词汇有关,尤其是词 汇的概括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 系
研究问题举例
研究的现象:很多学生不愿意当小组长 下面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当小组长? “当小组长”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 有何关系? 他们是如何看待“当小组长”的?“当小 组长”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当小组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一、质性研究的概述1、质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质的研究方法定义为: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深入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取体验、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因而质性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人为关怀和平民意识。
在自然情景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情景的参与,直面现实,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长期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
质性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研究的操作规程,更是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自然运用。
质性研究方法采取的对世界探究的态度和方式源自自然主义、阐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处于这三种理论的张力之间。
质性研究方法秉承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阐释学对主体间理解交流的钟情和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的尊重。
它根植于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受到现象学、阐释学以及其他诸如民族志、人种学、口述史、会话分析、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象征互动主义等思潮和方法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而来的。
2、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依靠的是对事物依靠量化的部分以及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的把握;而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以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
可以说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数量证据补充质性分析,质性研究为数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仅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对“全球化”和“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以及对定量研究不足的弥补,还标志着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转换。
当代比较教育研究者把研究的视角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层次,越来越注重微观层面的教育现象,如个别学校、社区和少数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质性研究则是进行研究的最佳途径。
质的研究专题 陈向明
教育研究质性方法探讨演讲者:陈向明讲者简介陈向明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方法、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教学与研究。
曾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十余项,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的项目顾问或专家。
出版学术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同学们:大家好,很感谢黄力同学的介绍。
本来是想做成一个讲座与工作坊相结合的活动,但是一打听说有一百多人,而且凳子都是钉死了的,可能很难做。
但是我中间会穿插一些活动,而且有提问。
在讲座开始之前,我先提一个要求,希望每一个人在听课的过程中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你们手头都已经有了PPT复印资料,所以不需要做记录。
我希望本次活动不要变成记笔记,因为那样你就不会调动你所有的触觉、你的思考来投入到活动中。
另外,我想在本次活动结束的时候每个同学提三个问题,写在小条子上,出门的时候交给门口负责的同学。
这样你在过程中就要不断思考,有什么问题可以提。
这样我明天根据大家的问题聚类,可以调整我下面的内容。
(掌声)。
质性研究的传统非常丰富、多元,因此,关于到底什么是“质性研究”目前存在很多疑问。
如它和“定性研究”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叫它“定性研究”?它和定量研究各有什么样的长处和局限性?它适合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我想今天就先介绍质性研究的概念背景、特点和作用。
此外,通过我自己教质性研究这么多年,以及我自己做质性研究的经验,我觉得最难的是两个环节,一个就是提出问题,就是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质性研究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资料分析。
当然搜集资料本身也很具有挑战性,但是分析资料就更难了,很可能是堆了很多资料,不知道该怎么做。
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
区别(1)
研究目的:证实 v 解释 研究内容:事实 v 过程; 局部 v 整体 研究设计:预定 v 演化 研究工具:量表 v 研究者 表达的手段:数据 v 文字、图片 研究关系:主客对立 v 互为主体
一个初步的定义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 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 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 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 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 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 种活动。
质的研究的特点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 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 重视研究关系
研究程序
方法论
访谈法、观察法、 ˇ
ˇ
焦点团体讨论、文
献法
民族志、扎根理论、 ˇ
ˇ
历史研究、叙事分
析、行动研究、多
元方法
現象学的社会学、
ˇ
诠释学
符号互动论、俗民 方法学
批判理论
ˇ
女性主义、后现代
ˇ
主义
知识论
ˇ
ˇ ˇ ˇ ˇ
实质社会观 点
ˇ ˇ ˇ
一、质的研究的定义和特点
“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如何 看待自己的学校生活?”
2 2 .3 3
4 2 .8 4
Q2. 什么样的社会因素影响家事的分工
影 響 台 灣 地 區 家 庭 家 務 分 工 因 素 之 探 討 研 究 架 構 圖 (周 玟 琪 1994) 個人資源變項 1. 性 別 2. 城 鄉 別 3. 年 齡 4. 教 育 程 度 5. 就 業 與 否
质性研究(陈向明)ppt课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陈向明
1
内容要点
1、质性研究的概念背景、特点 和作用
2、如何提出有价值的质性研究 问题
3、收集和分析质性资料的思路
2
1、概念背景
“研究”的定义
广义: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 狭义: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技术,对有待解决 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经验事实 为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
18
总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不要迷信技术:那些最有趣也最困难 的论题,往往出现在已有技术不能奏 效时;不应由方法来限定问题
应坚持自己模糊的形象和构想,将其 整理出来
应具有“问题意识”,提出“真实的 问题”
19
问题:对问题的陈述通常涵盖了大量 具体环境和不同人所面对的各种私人 困扰;需要根据更宏观的历史与社会 结构来定位这些问题
2、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3、研究的范围不宜过大,但有足够探索
的空间 4、实施条件许可,适合用质性方法探究
14
研究问题举例
研究的现象:很多学生不愿意当小组长 下面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当小组长? “当小组长”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
有何关系? 他们是如何看待“当小组长”的?“当小
质量高也不应该作为抽样的标准(如: 选择该校是因为办得好,有特色)
需要说明为什么不选择某些标准,特 别是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社会地 位、经济收入、职业、专业
26
典型个案抽样(如一名普通的校长) 极端案例抽样(如:课业负担重的学
9
“行动研究”的定义
• 性质: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取向
• 研究主体:行动者即研究者,可与外来研 究者合作;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读后感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一、概念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结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关于定义的说明:研究环境:在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环境中进行研究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通过长期深入地实地体验生活从事研究,研究者本人的素质对研究的实施十分重要收集资料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如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收集资料,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
结论和/或理论的形成方式:归纳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理解的视角:主体间性的角度,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互动的关系,在研究中要考虑研究者个人及其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要反思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和权力关系。
通过定义发现,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质的研究是“解释性理解”,而量的研究是准确的研究,即强调工具、过程的确定性。
组成部分包括界定研究的现象;确定研究的问题;讨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研究研究对象;讨论研究关系;选择研究的方法;研究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其他安排。
二、资料准备抽样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
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抽样可以分为两大类: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指的是在被限定的研究对象中每一个单位都具有同样大的被抽中的概率。
非概率抽样指的是按照其他非概率标准进行抽样的方式。
质的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非概率抽样”方式,也叫“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
目的性抽样可以分为以下类别:极端或偏差型个案抽样;强度抽样;最大差异抽样;异质型抽样;同质型抽样;典型个案抽样;分层目的型抽样;关键个案抽样;效标抽样;证实和证伪个案抽样。
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
YL:作为质的研究是否做到了客观公正?教 师是因人而异的,能否通过对一个教师的研 究就从中总结出了研究型教师的条件呢 ? 质的研究的质量
WY:这是自己首次阅读到的采用质的研究 方法写就的论文,这是全新的体验,是一种 混杂着兴奋与怀疑的复杂感觉,兴奋之处在 于“研究原来可以这样进行,论文原来可以 这样写作”,而怀疑之处在于“研究真的可 以如此进行吗 ”。 质的研究何以可能
2. 家事的质化研究
深入访谈、参与观察
不只是数字,诠释家事背后更深刻的意义 家事的分配,反映夫妻之間的协商拔河
太太的应对策略:
直接挑戰-不分擔家事就離婚 間接挑戰-裝病、把家事當作決策化、 減少工作、減少家事、請人幫忙
先生的抗拒策略:
家事品質很爛 (忘記買東西、把飯煮爛) 能拖就拖、不問不做 一直問問題、把太太煩死 讚美太太
知識冰山
操作技术
程序、策略
方法论 认识论 本体论
各种质性研究方法及其主要讨论层面
研究法名称 访谈法、观察法、 ˇ 焦点团体讨论、文 献法 民族志、扎根理论、 ˇ 历史研究、叙事分 析、行动研究、多 元方法 現象学的社会学、 诠释学 符号互动论、俗民 方法学 批判理论 ˇ 研究程序 ˇ ˇ ˇ 方法论 知识论 实质社会观 点
MXH: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 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 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很明显笔者较好的做到质的研 究工作的前一半工作,而没能够更完整的“使用归 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 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通篇看下来 这更像一篇研究随笔,并且在陈述中运用了太多的 描述及自己主观的想法 。 质的研究与理论建构
质性研究(陈向明)
整理版ppt
3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范式
学术取向(求真,是 什么)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实践取向(求 善,应该是什 么)
批判理论
经验的 思辩的
量的研究 质的研究 定性研究
行动研究 (量、质)
整理版ppt
4
定量研究
一种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 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 从而判断教育现象的性质,发现内 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 方法
教师问的问题都是事实性 问题,总需要学生学生没有即兴回答问题的
举手,等待教师点名。 可能性,教师的控制很严。
整理版ppt
32
分类更加细致的观察表
时间
8:00
8:05
事实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教师走进教室, 我很久没有 我坐在教室的前 学生一齐站起 看到如此规 3/2处,没有看 来,大声说: 矩的课堂了, 见所有学生的动 “老师好!” 着实吓了一 作。
用于指导经验性调查
整理版ppt
44
建构理论的基本步骤
宏大理论 一般理论 中层理论 低层理论 观察方式 真实的世界
整理版ppt
45
理论抽象举例
宏大理论:社会阶层在每一代新人身上得到了复 制
一般理论:学校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在复制社会阶 层上起到了工具性的作用
中层理论:那些抵制学习的孩子发展出了一种反 学校的文化
整理版ppt
7
质的研究问题举例
1、什么是“后进生”?“后进生”是 如何成为“后进生”的?
2、教师、“好学生”、“后进生”是 如何看待“后进生”现象的?
3、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对待“后进生” 的?其行为对“后进生”的学习有什 么影响?
质的研究陈向明精品文档
研究者的个人倾向
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学习者、鼓 动者、研究者)
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 研究者的个人经历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局内人与局外人 公开与隐蔽 熟人与生人 参与者与非参与者
双方的相对权力地位
高:对方比研究者地位高 中:对方与研究者地位相等 低:对方比研究者地位低 研究者应该怎么办?
举手,等待教师点名。
教师问的问题都是事实性 问题,总需要学生从书中 找答案。
学生没有即兴回答问题的 可能性,教师的控制很严。
分类更加细致的观察表
时间
8:00
8:05
事实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教师走进教室, 我很久没有 我坐在教室的前 学生一齐站起 看到如此规 3/2处,没有看 来,大声说: 矩的课堂了, 见所有学生的动 “老师好!” 着实吓了一 作。
注意: 适时追问 自然过渡
访谈中的倾听
听的方式 行为层面的听(表面的听、消极的听、积极关
注的听) 认知层面的听(强加的听、接受的听、建构的
听) 情感层面的听(无感情的听、有感情的听、共
情的听)
倾听的原则: 不轻易打断对方 容忍沉默
访谈中的回应
回应的类型和作用 认可 重复、重组和总结 自我暴露
类似出发前的地图
依据: 前人的研究成果 个人的经验性知识 预调查的结果
张力:设计与实地情况之间的调适
人物
过 程
原 因
教 育 意 义
社 会 意 义
经
济 意 义
家 庭
个 人
学 校
事件 发生、发展
看待、解释
结果
时间
个人 同学 老师 家长
5)探讨研究问题 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推广 伦理道德问题:无关 v 重视
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
本体论(本质 v 现象;参见图) 认识论(客观 v 主观、客观地建构主观 研究方法(自发性 v 自为性) 研究结论(概括 v 特殊) 性质定位:前科学 v 后科学
2)聚焦研究问题
1)农村贫困地区辍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与辍学之间 是什么关系?(相关因素分析)
2)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为什么辍学?(“为什么” 的问题)
3)某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现状如何?(“是 什么”的问题)
4)这些农村学生是如何辍学的?(“如何发生” 的过程性问题)
5)这些辍学生是如何看待辍学问题的?辍学对他 们意味着什么?(“意义解释”问题)
类似出发前的地图
依据: 前人的研究成果 个人的经验性知识 预调查的结果
张力:设计与实地情况之间的调适
人物
过 程
原 因
教 育 意 义
社 会 意 义
经
济 意 义
家 庭
个 人
学 校
事件 发生、发展
看待、解释
结果
时间
个人 同学 老师 家长
5)探讨研究问题 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研究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实用的目的、
置? 研究的问题与研究的目的、方法等是否
匹配?
2、抽样:如何选择研究对象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目的性抽样:抽取能够最大 限度回答研究问题的样本 (人、事、场所、实物等)
抽样的方式
滚雪球抽样 机遇式抽样 目的性随机抽样 方便抽样(下策) 综合抽样
访谈应尽量面谈,不要在网上 交流或电话交谈
时间 事实
常用观察表举例
分析
8:00 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一
齐站起来,大声说: “老师好!”
8:05 教师手捧课本,开始念
书上的内容。
学生似乎已形成一些固定 的课堂规则
教师似乎对教学内容不太 熟悉。
8:10 教师问了一个问题:
“秦始皇是什么时候统 一中国的?”所有学生 立刻翻书找答案。
8:15 学生回答问题之前都先
5、收集资料的方法
1)如何作访谈?
访谈的作用 访谈的类型 设计访谈提纲 访谈问题的类型与作用 访谈中的倾听 访谈中的回应
访谈的作用
了解被访者的所思所想(看法,意义建 构)
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回忆是重构) 了解被访者的行为表现(需要与观察相
关检验) 与受访者建立关系 让受访者的声音表达出来(赋权)
代表性:强度和密度不等于代表 性
比较:样本太小无法比较(如: 三个拥有不同计算机知识和计算 机的学生)
3、反思研究关系
自己与对方是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将如何影响到自己的研究? 自己打算怎么办?
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生理和社会特征: 性别 年龄 文化背景、种族 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 个性特点、形象整饰
访谈的类型
结构:开放、半开放、封闭 正式程度:正式、非正式 接触方式:直接、间接 受访人数:个别、集体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访谈时间 访谈地点 自愿原则 保密原则 录象与否 设计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设计的思路:研究现象——研究问题—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可行性)——概念 框架
由于样本比较小,必须放弃一些不重要 的标准,而选择最重要的标准,即与研 究问题最相关的标准,并对其重要性进 行说明
数量多不应作为抽样的标准(如:女 生玩网络游戏的比较少,因此选择男 性)
质量高也不应该作为抽样的标准(如: 选择该校是因为办得好,有特色)
需要说明为什么不选择某些标准,特 别是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社会地 位、经济收入、职业、专业
能够深入教育内部进行探究 便于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 适合整体考察教育问题 能够有效地探究教育(对不同人)的意义 灵活的研究设计适合教育的实践要求 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有利于教育研究的创新 便于教师自己(或与研究者合作)进行研究,
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三、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
3)定义重要概念
“某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现状如何?” – “农村”? – “某农村”? – “贫困”? – “地区”? – “学生”? – “辍学”? – “现状”?
4)确定研究内容
“某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现状如何?”
1)这些学生是如何辍学的?(过程、事件、原因) 2)他们是如何看待辍学的?(对辍学本身的评价,
二、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1)
研究目的:证实 v 解释 研究内容:事实 v 过程; 局部 v 整体 研究设计:预定 v 演化 研究工具:量表 v 研究者 表达的手段:数据 v 文字、图片 研究关系:主客对立 v 互为主体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2)
抽样:随机 v 目的性 收集资料:问卷/封闭观察 v
辍学对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个人前途的影响 等)? 3)其他人(父母、同学、教师、校长、邻居等)是 如何看待这些学生的辍学的?对他们来说,辍学 具有什么教育意义、发展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 意义? 4)辍学造成了什么后果?(对辍学生本人,对家庭, 对社区,对学校,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设计研究问题的概念框架
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
选择研究对象
探讨研究关系
选择研究方法 进入研究现场
与量的研究 有何不同?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写研究报告
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
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确定研究问题
进入研究现场
撰写研究报告
一个初步的定义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 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 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 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 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 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 种活动。
质的研究的特点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 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 重视研究关系
分析资料
收集资料
四、质的研究重要环节的实施
1、提出研究问题
什么样的研究问题适合作质的研究? 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特殊现象与一般现象,平面和深入
提出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现象 2)聚焦研究问题 3)定义重要概念 4)确定研究内容 5)探讨研究问题与研究其他部分的关系
研究目的
注意: 适时追问 自然过渡
访谈中的倾听
听的方式 行为层面的听(表面的听、消极的听、积极关
注的听) 认知层面的听(强加的听、接受的听、建构的
听) 情感层面的听(无感情的听、有感情的听、共
情的听)
倾听的原则: 不轻易打断对方 容忍沉默
访谈中的回应
回应的类型和作用 认可 重复、重组和总结 自我暴露
应该避免的回应方式 论说 评价
特别注意
如何既让对方自由畅谈,同时能将对 方的思路定位在自己的研究框架内?
如何真正了解和理解对方? 真诚 + 关注 + 敏锐 智力上的挑战不等于态度上的挑衅 如何做到“聪明的(智慧的)无知”?
其他注意事项
如何录音 如何做访谈记录 注意非言语行为 如何结束访谈
什么是“质的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陈向明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学习内容
一、质的研究的定义和特点 二、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定性研究的
区别 三、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 四、质的研究重要环节的实施
提示:通过讲座学习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一、质的研究的定义和特点
举例
“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如何 看待自己的学校生活?”
4、进入现场
准备工作:
——了解当地情况:权力结构、 信念、习俗/行为规范
——预调查
——开介绍信/写盲信
——练习自我介绍和对研究项目 的介绍
确定与接触“守门员”
守门员的类型: 合法的(正式的、非正式的) 不合法/自我任命的
守门员与研究是什么关系? 守门员在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 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接触守门员比较合 适?
探究的目的)
研究的背景、自我反思、研究关系 研究的方法(抽样、收集资料、分
析资料、成文) 研究的质量检验(效度、信度、推
广度、伦理道德问题)
再练习:修改研究问题
重新检查你的研究问题,问自己: 研究问题中的重要概念是否清楚? 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研究的问题在前人的研究中占据什么位
请思考
什么是“研究”?
研究的分类
研究
规范研究
行动研究
实证研究
定性研究
质的研究
量的研究
概念辨析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
量的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
为什么说质的研究 特别适合研究教育?
举手,等待教师点名。
教师问的问题都是事实性 问题,总需要学生从书中 找答案。
学生没有即兴回答问题的 可能性,教师的控制很严。
分类更加细致的观察表
时间
8:00
8:05
事实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教师走进教室, 我很久没有 我坐在教室的前 学生一齐站起 看到如此规 3/2处,没有看 来,大声说: 矩的课堂了, 见所有学生的动 “老师好!” 着实吓了一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