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能力提高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河流阶地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结合实例进行流地貌现象,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强调河流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4.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掌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二、课标解读课标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分析:通过对比两版课标要求可以发现,相较于实验版的课标,2017 年版的更强调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观念,要求学生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这意味着对地理的教学和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对地理现象,影响因素等的简单分析和解释,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较多包括“河谷的演变”、“冲积平原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三个部分,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范畴。

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学情,我将“河谷的演变”和“冲积平原的形成”合为一个部分,本节课主要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究,学习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对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容的延伸,同时为后续学习“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针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及成因,并通过读“河谷的演变示意图”,学会判断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通过读“冲积平原的组成示意图”掌握冲击平原的三种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理解并区分河流凹岸和凸岸(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分析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之间的相互影响,树立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成因;河谷、冲积平原的类型;河流凹凸岸的判别。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

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

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1精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中地理必修1精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中地理必修1精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理必修1精讲之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内容分析】
“河流地貌的发育”分别以河谷和冲积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仍以聚落为例,再次解释了地貌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由于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大地貌单元之上,所以,教材分三段阐述了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即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2. 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各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侵蚀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 河流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过程,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河流搬运现象。

3. 河流沉积作用:阐述河流沉积作用的机制,分析沉积物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4. 河流地貌类型:介绍常见的河流地貌类型,如河谷、峡谷、三角洲等,并通过图片进行展示。

5.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解释地貌形成与地质作用的关联。

6. 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探讨河流地貌在水利工程、土地利用、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7. 河流地貌的观察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描述河流地貌,提高学生的实地观察能力。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河流地貌对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的魅力。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
(3)如何将河流地貌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河流会形成峡谷?”“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等。
3.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拍摄照片,记录考察过程,撰写考察报告,不少于800字。
4.小组讨论: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书面报告,不少于1000字。
5.创作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份关于河流地貌的手抄报或PPT,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风光和地理意义。
5.学生在团队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及主要类型;
(2)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3)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特点,加深对河流地貌发育过程中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及地理思维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整理:要求学生课后认真整理课堂学习内容,重点掌握河流地貌发育的四个阶段:河流地貌的幼年期、壮年期、衰老期及平衡期。

整理笔记中应包含河流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和不同阶段地貌的特征描述。

2. 地理信息收集:通过阅读书籍、网上资源等途径,收集关于当地河流(如长江、黄河等)地貌发育的信息,包括其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河谷类型等。

3. 小组讨论与汇报:学生需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至两个当地河流实例,探讨其地貌发育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地质构造、土地利用方式等。

讨论后每组需准备简短的汇报材料。

4. 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幅展示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示意图,并标注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

三、作业要求1. 课堂笔记整理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能够准确反映课堂所学内容。

2. 地理信息收集需注重真实性、时效性,收集的资料需与河流地貌发育紧密相关。

3. 小组讨论需积极参与,结合地理实践调查进行汇报准备,确保汇报材料中涵盖必要的分析要素和理论依据。

4. 河流地貌示意图需绘制规范,正确反映地貌的发育过程及阶段特点,能够使用符号、线条和文字标注关键信息。

四、作业评价1. 笔记整理:评价学生笔记的完整性、条理性及准确性。

2. 信息收集:评价学生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3. 小组讨论与汇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汇报内容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4. 绘图能力:评价学生绘制示意图的规范性及表达信息的准确性。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

3.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进步。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主要类型。

2. 培养学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地图的能力,提高其地理观察力。

3. 使学生认识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 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3. 河流地貌的特点4. 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5. 环境保护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类型、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河流地貌图片和地图,提高其地理观察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引入时事新闻,使学生关注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组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现象。

2. 讲授新课:(1) 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2) 介绍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河流地貌的特点。

(3) 分析河流地貌的特点,让学生认识河流地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案例分析:展示河流地貌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2. 地图分析:评估学生分析河流地貌地图的能力,以及是否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作业中问题的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户外考察: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河流地貌,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风力堆积B.流水侵蚀C.冰川堆积D.海浪侵蚀2.有关该河流地貌发育的说法,可信的是()A.因堆积作用强,南岸阶地地势高B.平水期流量稳定,对河岸冲刷强C.洪水期过后,河漫滩因淤积增高D.河水向东流,造成北岸侵蚀后退1题,河流阶地主要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

由图可知,河流阶地的物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形成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与风力、冰川、海浪等外力侵蚀作用无关,B项正确。

第2题,由图可知,南岸阶地地势高,主要是南岸地壳抬升作用较强,南岸阶地沉积层厚度略小于北岸,故南岸的堆积作用较弱,A项错误。

平水期流量稳定但流速较慢,对河岸冲刷相对较弱,B项错误。

洪水期过后,因大量泥沙淤积使得河漫滩增高,C项正确。

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河水流向,且河水东流可能会造成南岸侵蚀后退,D项错误。

2.C天然堤位于河漫滩上,是由多次洪水不断堆积形成的,是洪水期河水溢出河道,流速减小,挟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在河床两侧堆积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长堤。

读天然堤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推断下列河段容易出现天然堤的是()A.黄河中游B.黄河下游C.长江上游D.长江三角洲4.下列关于天然堤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剖面形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外侧任一层沉积物越靠近河床颗粒越细B.天然堤剖面形态内侧陡,外侧缓C.水平方向上同层沉积物有分选性D.垂直方向上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3题,天然堤应分布在地势平坦,流速小,有泥沙大量沉积的河流下游地区的河漫滩附近的河床两侧。

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不易形成天然堤;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多形成河口三角洲,不易形成河漫滩;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最容易出现天然堤。

第4题,洪水期河水溢出河道,流速减小,挟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在河床两侧堆积形成天然堤。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4章 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4章 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版含解析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1.识记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类型。

2.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重难点)3.应用河流特征判断地形特征。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阅读教材P77~P80上部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的地貌。

(2)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发育阶段外力作用特点河流地貌特点初期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发育阶段外力作用特点河流地貌特点中期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后期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1)形成: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类型位置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山前由洪(冲)积扇不断扩大,彼此相互联合而成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而成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处泥沙堆积而成正误判断:(1)河流下游以堆积地貌为主,没有侵蚀地貌。

(×)【提示】只要有河水流动的地方,就有侵蚀地貌的存在。

(2)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造成的。

(√)【提示】长江三峡是长江切开巫山山脉而形成的河流侵蚀谷地。

(3)三角洲地貌都出现河流入海口处。

(×)【提示】河流入海口处或河流入湖口处都会形成三角洲地貌。

教材整理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阅读教材P80下部至P83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等,但对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能较为陌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或技能包括:
1.对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了解;
2.掌握一定的地图阅读和解析能力;
3.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河流地貌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河流地貌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2.教学难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针对某一河流地貌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2.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指出他们的进步和不足;
(2)运用地图、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河流地貌的特点;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地貌的短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和壮观,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地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河流地貌的欲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河流地貌的发育》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重要章节。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河流地貌的发展规律。

本篇评课稿将针对该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河流地貌的概念和分类:介绍河流地貌的定义,并根据地貌形态和地貌发育过程将其分类为峡谷地貌、河套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

2.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解释河流侵蚀、运移和沉积的基本概念,介绍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河流地貌的特点:描述河流地貌的主要特征,如地形起伏、谷地宽狭、岸坡陡缓等。

4.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探讨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大陆型和海岛型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河流地貌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熟悉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

2.技能目标:运用适当的地理术语和概念描述河流地貌的特点,解释河流地貌的形成规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对河流地貌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4.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如下:1.问题导入法:引入河流地貌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实践法:通过观察具体的河流地貌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探究式学习:组织学生自主分组进行小组研究,通过合作探索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图解法:利用地图、图表和示意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和形成过程。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基础理论的理解,增强对地貌成因与变化过程的认识。

2. 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会利用地图等工具进行空间分析与空间认知。

3. 培养学生在观察和分析河流地貌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课题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图识别:要求学生利用河流地貌相关地图,标注并指出河流、冲积平原、河谷等地理要素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2. 理论理解:要求学生分析并解释河流地貌发育的基本原理,包括侵蚀、沉积等过程及其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案例,如长江流域的河流地貌发育,分析其地貌发育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4. 实地观察: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前往河流或河流附近的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并尝试描述和分析其地貌发育特点。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学生需仔细阅读《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材内容,充分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

2. 在使用地图进行标注时,要准确、清晰地标出地理要素,并说明其意义。

3. 案例分析要结合理论知识,详细阐述案例中的地貌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4. 实地观察时需记录详细的观察结果,包括河流形态、河岸植被、土壤沉积等特征,并尝试绘制简单的实地观察图。

5. 作业需按时提交,并附上详细的答案和解释。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2. 地图标注的准确性和清晰度;3. 案例分析的深入程度和逻辑性;4. 实地观察的细致程度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5. 作业格式的规范性。

五、作业反馈在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反馈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反馈;2. 对地图标注和案例分析的优缺点进行点评;3. 对实地观察的准确性和细致程度进行评价;4. 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课题的内容。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综合思维运用研学资料,认识河流及河流所形成的地貌对家乡城市分布、形成、规划的影响,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区域认知结合情境,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和发展,理解不同区域流水作用差异的表现以及同一区域不同地点流水作用的不同(凹凸岸),掌握不同河流地貌的分布特征,形成科学的空间观和地理观,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发展的。

(三)人地协调观运用研学资料,展示研学地点(家乡周边)的相关河流地貌,了解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地理实践力结合相关图片,认识流水侵蚀产生的地貌类型并掌握其特征,探究分析形成该地貌形态的流水作用,培养由果溯因的思维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探究冲积扇沉积物颗粒的分布规律,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学会辨识和分析河流的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理解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冲积扇中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过程;聚落分布的自然条件。

三、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为主,情境分析法、问题导向法、列表归纳法为辅。

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操作法。

四、教学媒体教师用口头语言讲解相关知识点;展示相关图像介绍相关地形;展示“小水滴的旅行”动画将整节课的内容连接起来。

本堂课在整个过程需要用到书本、板书、投影仪、视频、计算机、实验器材来完成。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展示河谷、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景观图片,这些景观都是一滴小水滴所见,今天我们与这滴小水滴,一起回忆它的所见所闻,从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河流地貌的发育。

生:观看图片,观察图片所展示的地貌。

设计意图:使用图片导入,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小高潮,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为学生接下来的全神贯注打好基础。

人教版《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人教版《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且复杂,我把它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课时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及针对本节内容的强化练习。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主要针对第一课时。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教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出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3)地位和作用:本章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个小节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微观进入宏观,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5)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成因;2、掌握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变过程;3、认识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3、通过读河流剖面图,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和地貌特点。

4、通过地理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让学生感受地理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2、认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作业提升2.3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1)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作业提升2.3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1)

课后作业提升5河流地貌的发育【根底演练】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

以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玉树直门达村四周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曲折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呈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

据此答复1~2题。

1.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缘由是()A.侧蚀作用剧烈,更加弯曲B.位于青藏高原,高差更大,立体感强C.流量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优美2.据材料推想“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①冰川侵蚀②地壳隆起③侧蚀④断裂下陷⑤下切侵蚀A.②④⑤B.②③⑤C.③④⑤D.③②⑤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P处地貌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7月最显著B.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处C.形成与风力作用相关,1月最显著D.组成物质大小混杂无分选4.依据“地势平坦、取水便利、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那么,聚落选址在Q地的最正确位置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5.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

乙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乙是流水积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潮湿地区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淌性村落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力量提升】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缘由,主要是()A.流水侵蚀和积累作用B.风力搬运作用C.流水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7.图b所示地形剖面对应图a中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野外考察是发觉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1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1

《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掌握地貌发育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综合素质。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请同学们根据课堂讲解,整理河流地貌发育的基本原理,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并记录下关键知识点。

2. 实地观察:利用周末或假期,邀请同学们到附近河流进行实地观察,重点关注河谷形态、河床物质、河岸变化等,记录观察结果。

3. 案例分析:收集几个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案例,如三峡、黄河、尼罗河等,分析其地貌发育过程,总结特点,写成一篇分析报告。

4.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同学们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案例分析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是检验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必须独立完成。

2. 认真观察:实地观察作业需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3. 报告质量:案例分析和讨论报告要求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语言准确,体现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

4. 按时提交:所有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逾期提交将影响最终成绩。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提交率应达到100%,未按时提交者将影响平时成绩。

2. 观察记录:实地观察作业需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如存在伪造记录情况,将影响成绩。

3. 分析报告:案例分析和讨论报告需体现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如存在抄袭情况,将影响成绩。

4. 课堂表现: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也将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1. 定期反馈:教师将在课程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2. 个性化反馈:针对每位同学的作业情况,教师将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鼓励交流:鼓励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教师进行交流,以便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1.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包括峡谷、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判断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
3.使学生掌握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
4.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如利用地图、卫星遥感图像等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
1.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中,1.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发育过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提高其地理素养。针对这一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以实用性、知识深度和人性化语言为原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讨论河流地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GIS软件,让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和空间分析,提高其数据处理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合作探究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如“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3.组织小组汇报、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引导学生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提高其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提问、探讨、操作等,培养其自我监控和调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选择题
读世界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

1.图中众多较大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 )
A.由东向西
B.由东南向西北
C.由西向东
D.由西北向东南
2.图中,西部海湾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波浪侵蚀作用
B.冰川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断裂下陷作用
解析:解答此组题,首先要对图示地区进行准确的定位。

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定该地区位于欧洲的西北部,再通过轮廓图可以知道该地区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该半岛的西北侧分布着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因此,河流应该是从西北向东南流动。

该半岛的西侧有大量的峡湾,这是由于在第四纪大冰期时由冰川侵蚀形成的。

答案:1.D 2.B
读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完成3~5题。

3.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外力作用
是 ( )
A.流水搬运
B.海浪堆积
C.流水堆积
D.洋流搬运
解析:河口三角洲是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而形成。

答案:C
4.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
是 ( )
A.黄土高原的沟壑
B.台湾岛
C.华北平
原 D.喀斯特地貌
解析: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是河流的堆积地貌;而黄土高原的沟壑、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台湾岛是大陆岛。

答案:C
5.该地区聚落分布 ( )
A.在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上 B.呈点状分散分布
C.蜿蜒分布于山
前 D.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解析:河口三角洲地区聚落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答案:D
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图(单位:米),据图回答6~7题。

6.河流上游段(②处以上)的剖面图可能是( )
7.图中地区最有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②处以上流经山区,河床是“V”型。

②处可能形成冲积扇,最有可能形成较大的聚落。

答案:6.D 7.B
(2010•江苏启东中学检测)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
C.溶蚀作
用 D.风化作用
解析:图中河流边滩是由于流水沉积而成,河床中较陡的河岸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而成。

答案:A
9.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④①
解析:乙图中T岸为侵蚀岸,P岸为沉积岸;甲图中,凹岸为侵蚀岸,凸岸为堆积岸;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属于 ( )
A.三角洲平原
B.冲积扇平
原 C.山麓沙丘 D.河流沿岸冲积平原
11.图示的地貌可能分布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12.该地貌类型最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水土流失
C.滑
坡 D.泥石流
解析:由图中等高线状况分析,此地貌分布在山前,地势较平坦,是由多条季节性河流冲出山口后流速下降,河流所携带的砾石、泥沙等沉积形成的冲积扇。

依据海拔高度及季节性河流分布分析,图示地貌只可能分布在四个选项中的塔里木盆地。

由于是季节性河流携带砾石、泥沙冲积而形成,所以在冲积扇地貌区如果河流径流量突增,常常会发生泥石流灾害。

答案:10.B 11.C 12.D
2008年10月26日开始,西藏山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暴雪天气,截至31日下午,5地19县的暴雪灾害,已造成10人死亡,3 000多人、14万余头牲畜被困。

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
A.峡谷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
原 D.沙丘
14.西藏山南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半山腰
B.狭窄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
原 D.高山顶部
15.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 )
A.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
B.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
C.半山腰降水丰富
D.便捷的内河航运及海上运输
解析:第13题,图中所示怒江河段为上游河段,多峡谷。

第14、15题,高原地区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的河漫滩平原上,其原因是地势低,气候温暖,且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答案:13.A 14.B 15.A
二、非选择题
16.(2010•苏州调研)下图中的三幅小图为某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上、中、下游三个不同河段处的河床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内容。

(1)判断三处河床剖面所处的位置:
A位于游;B位于游;C位于游。

(2)该河位于半球,判断理
由。

(3)若在该河干流建一水电站,位置比较合理的坝址应选在A、B、C三处的
处。

理由。

(4)简述上游森林资源的重要环境功能,分析该地森林过度采伐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

解析:(1)河流在上、中游一般以流水侵蚀为主,地貌上多形成V型河谷;而在下游多以流水沉积和侧蚀为主,地貌上多表现为河道较宽、且河床较浅;据此可判断上、中、下游。

(2)图中B河段南岸较陡,题中信息提示该河自西向东流,说明河流侵蚀右岸,是受地转偏向力右偏的结果。

(3)建坝要考虑地基、水能多少。

C处为背斜构造,无断层出现,地基较坚固;同时处在河流的中游地带,一般地势落
差较大,且水量较丰富,是理想的建坝位置。

(4)河流上游一般地势较陡峭,森林主要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若森林被破坏,一般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河流含沙量增加;同时涵养水源功能下降,会使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而河流含沙量增大会淤积河床,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会使洪峰更高,这样必然增加洪涝几率和损失程度。

答案:(1)上下中
(2)北河流的南岸(右岸)侵蚀较深,北岸(左岸)以堆积为主,地转偏向力向右偏
(3)C 背斜构造,大坝地基坚固;位于山区向平原的地形过渡处,河流落差与流量都较大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聚落属于状聚落,是因近水源而沿伸展,或避免洪水而沿延伸。

B聚落属状聚落,一般位于耕作地区的。

平原和地区的聚落多属于这一类型。

(2)C聚落的分布表现出、的特点。

(3)图示四处聚落,若A位于高原上,应分布在上,原因是。

B若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其发育条件是。

解析:由图中分析,受河流影响,A聚落沿河道或高地伸展,呈条带状;B聚落位于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C聚落分布较分散;D聚落为环状聚落。

高原上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两侧的河漫滩平原上,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适宜聚落发展。

答案:(1)条带河道高地团中心盆地
(2)分散孤立
(3)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地势低,气温高,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陆上运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