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
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不稳定
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沉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涩。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胸痹(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胸痹(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主要依靠典型胸痛、心电图改变及血清酶学增高。
1、临床表现:
(1)症状:
持续而剧烈的胸部(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含服硝酸甘油及休息不能缓解。不典型者可无胸痛而表现为上腹痛、咽痛、牙痛、下颌痛等,亦少数病人无疼痛症状而以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或休克为首发症状。
部分病人可有心绞痛发作频度增加、性质改变且严重等先兆症状。
(2)体征:°C。
2、辅助检查
(1)心电图:呈动态改变1.心肌梗死心电图极早期(超急期)改变为T波高耸,继之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与直立T波形成单向曲线,出现异常Q波。ST段于数日到2周内渐降至等电位线,T 波倒置并加深,约数周至数月后又逐渐变浅,多数Q波长期存在(称陈旧性心肌梗死)。如心电图演变过程中仅有ST段或/和T波动态改变(一般要求24小时以上)而无Q波形成,则称之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2.心律失常心电图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如发生传导阻滞表明梗死范围广泛、病情严重。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等。以下是
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中医临床路径
1.接诊与初步评估: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2.查体与辨证分型:医生进行查体,包括测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观察面色、舌苔等反映机体状况的指标,辨证分型以确定病机。
3.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
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4.诊断:综合以上信息,确定准确的诊断。
5.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病情和辨证分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6.治疗: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或其它中
医疗法。
7.疗效评估: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辅
助检查结果等。
8.随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9.评估和总结: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总结,判断是
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疗方案
1.药物治疗:
(1)针对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疏肝理气、
解郁开窍的作用。
(2)针对心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舒心安神片,具有舒心安神、解
郁化痰的作用。
(3)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具有
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2.针灸治疗:
(1)针灸穴位:可以选择足三里、曲池、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胸痹症状。
(2)针灸方法:可以选择温针、寒针等方法进行刺激,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中药治疗:
(1)柴胡疏肝散:主要由柴胡、黄柏、赤芍、青皮等药物组成,具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也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症状包括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不得卧等。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西医诊断可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1972年加拿
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根据证候诊断,心痛发作期可分为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心痛缓解期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
治疗方案可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推荐使用芳香温通的苏合香丸,成分包括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包
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二)疗效评价
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在治疗期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同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1993年XXX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
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和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心绞痛症状的评定主要考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观察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是否恢复正常或大致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
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
左上臂内侧等
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
甚则喘息不得平卧。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
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
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
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
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
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1、临床表现:
(1)症状:
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心血管科
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轻者仅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部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胸痹心痛相当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范畴,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等类型。
一、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8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
(一)不稳定期
该阶段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发展迅速。相当于西医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范畴。心之气血不利,不通则痛为该阶段主要病机,血瘀为最突出病理基础,因此益气活血是该阶段的主要治法。
1、应急措施
(1)芳香温通止痛: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或麝香保
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5~10粒,舌下含服。以迅速缓解疼痛。
(2)回阳救逆: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予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或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的临床症候群。心绞痛临床上可分为劳累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单纯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和梗死后心绞痛。按其症状表现相当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1)、临床表现:
①症状:
a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
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胸痹(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胸痹(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主要依靠典型胸痛、心电图改变及血清酶学增高。
1、临床表现:
(1)症状:
持续而剧烈的胸部(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含服硝酸甘油及休息不能缓解。不典型者可无胸痛而表现为上腹痛、咽痛、牙痛、下颌痛等,亦少数病人无疼痛症状而以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或休克为首发症状。
部分病人可有心绞痛发作频度增加、性质改变且严重等先兆症状。
(2)体征:可见痛苦面容,心率增快或相应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体征,部分病人在发病后3-5天有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5°C。
2、辅助检查
(1)心电图:呈动态改变1.心肌梗死心电图极早期(超急期)改变为T波高耸,继之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与直立T波形成单向曲线,出现异常Q波。ST段于数日到2周内渐降至等电位线,T 波倒置并加深,约数周至数月后又逐渐变浅,多数Q波长期存在(称陈旧性心肌梗死)。如心电图演变过程中仅有ST段或/和T波动态改变(一般要求24小时以上)而无Q波形成,则称之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2.心律失常心电图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如发生传导阻滞表明梗死范围广泛、病情严重。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是中医学领域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胸闷、心悸、疼痛等症状。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下面
将介绍一些中医药诊疗方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胸痹。
一、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胸痹主要依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症状等综合情况。脉象:可见脉弦数,或短弦,有力沉,有所其病,若为紧弦则为实证,若为
细弱则为虚证。舌苔:舌质淡红或发绛,苔薄腻白,脉络明显,为实证;若舌质淡白或淡红,苔薄白,脉涩有力,为虚证。症状:主要表
现为胸闷、心悸、疼痛、气短等。
二、中医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川芎、郁金、陈皮等,可根据患者的症
状配伍使用。如川芎活血化瘀,用于胸痹胸闷、疼痛明显者;郁金导
滞化痰,适用于病情中有痰者。中药煎服或入丸药颗粒,每日两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胸痹常用的方法之一,可选穴包括心
包经穴位如心俞、心郄、心舌等,具有疏通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3. 推拿按摩:通过脏腑反射区的推拿按摩,促进气血的运行,缓解
胸痹症状。常用手法包括揉、捏、按摩等。
4.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能温经散寒、活血化淤,常用于症状较重者。可选择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进行灸治。
5. 饮食调理:胸痹患者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薏苡仁粥、山药薏仁粥等。
三、预防与注意事项
1. 预防控制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
2.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脉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 坚持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中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经验,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结合健康生活方式,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希望以上内容对胸痹的患者有所帮助,祝愿大家早日康复!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简介
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胸痹病因主要是气机郁滞,内蕴痰火,外感风寒等引起胸腔内阻滞不通。胸痹病症较为复杂,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
中医诊断与辨证
中医诊断胸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分型。常见的胸痹分型有
气滞型、痰火型、肝郁型、心气虚型等。不同的辨证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气滞型胸痹
气滞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腹胀、嗳气等症状。治疗时可以选用
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中药方剂,如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以化痰平喘为主。
痰火型胸痹
痰火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口苦、痰黄等症状。治疗时需要清热
化痰、宣肺止咳的中药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以行气活血为主。
肝郁型胸痹
肝郁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嗳气、情绪烦躁等症状。治疗时需要
疏肝解郁、理气行血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心气虚型胸痹
心气虚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气短、心悸等症状。治疗时需要益
气固脱、养心安神的中药方剂,如养心气汤,加减治疗以补气养血为主。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胸痹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外治法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胸痹的基本方法。中药方剂可以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也可
以根据具体症状选取相应的中药进行配伍。常见的药物有活血化瘀药、行气通络药、清热化痰药等。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胸痹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采用穴位刺激、针刺调节气血等方法,促进气机畅通,舒缓胸痹症状。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心俞穴等。
2021年胸痹诊疗方案
2021年胸痹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中医诊疗方案(2021年)
一、定义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心痛”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后《灵枢五邪》也有心痛之病名,又有“卒心痛”、“厥心痛”(《素问谬刺论》)、“真心痛”(《素问厥论》)“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
后世医家以心痛或胸痹称本病。均指以左胸膺或胸中部发作性憋闷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二、历史沿革
1.《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素问.厥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金贵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缓急”为本病的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并创栝楼薤白白酒汤等9张方剂,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3.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强调针灸治疗。
4.金元时代丰富了治法:组方配伍多以芳香、辛散、温通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
5.明以前医家多将心痛与胃脘痛混为一谈,如《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对心痛与胃脘痛作了鉴别,并强调用大剂的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
1
等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之先河。
6.清.陈念祖《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至今沿用不衰。三、病因病机(一)病因 1.寒邪内侵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英文名为:Chest discomfort)是指胸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在中医中,胸痹属于心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而导致的症状。中医诊疗胸痹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灸、中药调理。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
1. 范围针刺疗法:可经过定位、取穴、插刺和保留针四个步骤进行。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穴(督脉,位于心俞点),内关穴(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关节内侧),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位于胫骨前外侧,当膝眼直下四横指的处)等。
2. 灸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寒痹之胸痹患者。常用的灸穴有:井穴(位于拇指的食指关节后凹陷处)、关元穴(气海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气海穴(天枢穴,位于肚脐中央两横指)。灸时可以选用艾炷、艾灸或小艾炷等。
二、中药疗法
1. 草药方剂:中医药配方中有许多适用于治疗胸痹的方剂。常用的有:闯荡汤、川芎茶煎、活络久脉丸等。这些方剂多能疏通心脉、活血化瘀、舒畅胸脘,以达到缓解胸痹症状的目的。
2. 中药调理: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三七、红花、桃仁、郁金、延胡索等。这些药物多具有活血
化瘀、温通心脉、舒畅气机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胸痹的症状。
三、饮食调理
1.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这些食物会刺激
胃肠道,加重气滞血瘀,导致胸痹症状加重。
2.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3.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
中医胸痹优化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3.1.
4.1胸痹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闭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西医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即归属于本病范畴。一、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
1I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秒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期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1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中医治疗
(-)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1、中成药治疗
1)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每次10-15粒,舌下含化,必要时可重复。
2)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强心,每次2-4粒,舌下含化,必要时可重复。
3)血瘀者,选用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三七皂昔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根据病情选取1种;气虚者选用黄芭注射液静脉滴注;气阴亏虚者选用生脉/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气虚阳虚者选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及要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
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修订版)
胸痹是以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因邪
痹心络,气血不畅,或心气不足,心失血养等所致。属于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范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
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十几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
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
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
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
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
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
至症状缓解。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
转瞬即逝或持续数消失。
④诱因:常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疼痛多发生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绞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绞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协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绞痛发作期治疗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芳香温通
推荐方药:苏合香丸。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此类药物多属芳香温通类药物,辛香走窜,可耗伤气阴,且冠心病患者多素体亏虚,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辛散温通、行气活血。
推荐方药:速效救心丸。主要成分川芎、冰片等,发作时予10~15粒舌下含服。还可选用宽胸气雾剂等。
2.心痛缓解期治疗
缓解期本病多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交相为患。故当标本兼治,通中寓补,补中有通。此期可按以下几种正型进行病证结合辨治。
(1)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另煎兑入)或党参、黄芪、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桂枝、甘草、
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舒心口服液等。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生脉饮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黄芪、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等;如偏阴虚火旺,见烦渴、潮热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可加用虎杖、漏芦、首乌、地骨皮、
中成药:心悦胶囊、心通口服液、生脉饮、生脉胶囊等。
(3)痰阻血瘀证
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等。
中成药:丹篓片、血府逐瘀胶囊等。
(4)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柴胡、牛膝、枳壳、地龙等。
(5)热毒血瘀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冠心Ⅱ号方加减。丹参、赤芍、川芎、红花、虎杖、黄连、毛冬青、生地等。
中成药:心脉通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
1.心绞痛发作期: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静脉滴注。如舒血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
2.心绞痛缓解期:可以辨证选择生脉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三)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体针、耳针。
2.穴位贴敷:选择膻中、心俞、内关等。
3.其他适宜疗法:如足浴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心电图。
(1)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
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2)心电图疗效评价
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
改善: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
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
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 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
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
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的评价
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血瘀证候积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2.生存质量评价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
3.远期疗效评定
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心绞痛或TIA等住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