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变化与我们》公开课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本课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观察结果作为证据进行判断。

这两个实验中,沙子和黄豆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的炭化。

学生就是通过这种“不变”与“变”来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逐步具备了一些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而本课主要接触沙子、黄豆与白糖,这是他们熟悉的物质,需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的经验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离沙子和豆子以及用蜡烛给白糖加热,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准备】教师:铁丝、纸、白糖、记录表、课件。

小组:沙子、黄豆、白纸、小棒、盘子、筛网、蜡烛、火柴、勺子、白糖、记录表。

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第小组【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材料准备:铜丝一根,纸一张]1.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演示扭、弯折铜丝。

提问:铜丝的什么发生了变化?3.教师演示一张纸,撕成两半。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变化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章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物质变化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掌握一些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变化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过程,总结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3.物质变化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物质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4.总结与拓展: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本质:…原理:…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等环节,了解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发现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镊子、滴管等。

2.实验试剂: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等。

3.PPT课件:内容包括实验步骤、现象观察、生活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介绍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目标。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操作正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发现和看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案_7

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案_7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是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

所以,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必须指向科学概念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思维。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5E”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模式。

它有五个环节: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

它“巧妙地将科学教育标准结合到探究式教学之中”。

二、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

内容标准:1. 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5~6年级: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镑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本课教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知道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的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产生。

三、教学策略5E教学模式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第二学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他们的思维发展也是有一定的方向、轨迹和过程的。

首先对于混合沙和豆子的结果,绝绝大部分学生早已熟知是没有明显变化的,这个实验难以达到激趣的目的;其次学生从沙和豆子的混合、分离实验到加热白糖的实验,思维跳跃较大,过渡不自然。

所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了让整个教学活动结构性更强,连贯性更好,对比性更明显,我对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实行了调整,设计了捣碎冰糖这个符合他们学习兴趣和思维特点的观察活动。

2020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2020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一、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的教学将为后几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学习探究活动。

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继上节课观察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沙与豆子的混合和加热白糖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即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背景: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下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以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认识不同类型的变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变化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和深层次原因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观察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观察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分析变化的原因,总结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3.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食物的腐烂、铁的生锈等。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不同类型的变化等关键信息呈现出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版)(K12教育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版)(K12教育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变化与我们作者:甘肃省临泽县板桥镇中心小学周居伟【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第一部分通过温习前面学习的各种物质变化,让学生再一次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第二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质的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第三部分通过实验活动制作饮料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化学变化的特点。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中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以及一些物质的变化,通过实验认识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观察到了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对物质的变化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一定的感悟。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既是对前面课程的复习和总结,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利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运用于生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1.知道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学会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1.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以及物质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在对物质变化的本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三.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

3.能够运用物质变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变化的本质。

2.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2.实验材料:盐、糖、水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盐水的蒸发,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检验自己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物质变化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食品腐败、能源利用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变化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物质变化相关的实践作业,如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应用。

8.板书(5分钟)在黑板上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5.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6.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7.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铁丝变弯)、(易拉罐压扁)、(糖在水里溶解)、(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8.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0.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如,(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1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活动1:物质在变化1、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那么,物质本身会发生变化吗?◆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自然界的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说明物质会发生变化。

2、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如,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

植物的生长是缓慢的,岩石风化为沙子更是缓慢的。

3、我们还能说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吗?4、观察与讨论(1)展示图片:把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组物质发生了怎样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易拉罐被压扁,形状发生改变;易拉罐本身没有变化,还是易拉罐。

水结冰,状态发生改变;水结冰后,冰是水的固态变化。

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5、观察与讨论(2)展示图片: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组物质发生了怎样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火柴燃烧,产生气体、发光发热、有烟,颜色变黑。

火柴燃烧后,已不再是火柴,产生新的物质。

铁钉过一段时间后,由银白色变成黄褐色,即铁锈。

铁钉具有磁性,铁锈没有磁性,它们不是同一物认真听列举回答填写表格回答物质是在变化的。

有的产生新物质,有的没有。

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

质。

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6、世界有不变的物质吗?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吗?明确:岩石会风化为沙,房屋会剥皮裂缝,马路会隆起、塌陷、断裂,它们也会发生变化。

世界上没有不变化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是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有的是人为的。

二、活动2:让物质发生变化1、我们有哪些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一根铁丝、一杯水、一张纸、一支蜡烛明确:一根铁丝:弯、折一杯水:加热、冷冻一张纸:撕、折一支蜡烛:燃烧、折断2、下面的几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铁丝弯曲、折纸飞机、一杯水加热、蜡烛燃烧明确:铁丝弯曲和折纸飞机,形状、大小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2(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3课。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并进一步探究新物质的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化学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化学变化时,往往只关注变化过程,而忽视变化中的新物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新物质的出现,并激发学生探究新物质性质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新物质的性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发现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

2.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新物质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讲授法:讲解新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试剂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新物质性质的图片和视频等。

3.学习资料:关于新物质的研究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如烧碱溶液与酚酞的反应,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过我们之前没有见过的新物质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几个典型的化学变化实例,如燃烧、酸碱反应等,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的新物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新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6(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物质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和变化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原因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观察细节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热情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

2.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原因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物质变化所需的实验材料,如水、盐、糖、醋等。

2.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显微镜等。

3.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和变化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质变化的实验现象,如冰融化、水沸腾、盐溶解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过程。

《物质变化与我们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物质变化与我们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物质变化与我们》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 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3. 能够区分物质变化的类型,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二、导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3. 物质变化的类型及举例说明。

三、导学内容1. 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 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2.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改变,但化学组成不变。

- 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

3. 物质变化的类型及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的例子:水的沸腾、冰的融化。

- 化学变化的例子:木头燃烧、铁生锈。

四、导学过程1. 通过简单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

2. 通过化学实验展示木头燃烧和铁生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

3. 讨论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变化的类型及举例说明。

五、导学反馈1.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物质?它的分类有哪些?-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你能从平时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变化的类型吗?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和指导,稳固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出更多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并尝试诠释其原因。

2. 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拓展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提高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息提升自我。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答:火柴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燃烧后火柴变 成了灰烬,产生了新的物质;木条折断后,只 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沙 子
豆 子
混合——
沙 子
豆 子
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糖 加热———— 炭 熔化
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实验步骤:
1、留样,将少量沙和豆分别放在两张白纸
比较前后两组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不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的物质
• 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它们都 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 它们的变化条件和变化的速度一样吗?
刚才我们说的是常见的物质,对于岩石、
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 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一切物质都在变 化。 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 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 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 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 质。
•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 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 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形状、大小发生 了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
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 成了我们的教室?
桌子、板凳、椅子、电灯、黑板---------
观察时不要离勺子太近; 4、加热结束后将勺子放在盘子里,
不能用手触摸加热部分; 5、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 (状态、颜色、气味等),并及时记录。 6 、第二阶段实验请一直持续加热到不再有变化.
白糖加热后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资料教科版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一)背景和目标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白糖、柠檬酸、小苏打、玻璃杯、小饮料瓶,自己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第一部分: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这个单元从物质构成世界开始,讲述物质是变化的道理,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探索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一系列的科学概念。

教科书第40页的图表,简单地列出本单元的框架结构,在“化学变化”这个方框下面,还可以增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一内容,这样对学生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会更加有利.同时,教科书没有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主要的学习方法是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获得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公开课教案_16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公开课教案_16

课题: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第一部分通过温习前面学习的各种物质变化,让学生再一次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第二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质的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第三部分通过实验活动制作饮料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化学变化的特点。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中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以及一些物质的变化,通过实验认识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观察到了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对物质的变化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一定的感悟。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既是对前面课程的复习和总结,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利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运用于生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1.知道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学会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1.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2.理解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都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在物质发生变化时,可能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变化中的新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发现和探究变化中的新物质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可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学会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变化中的新物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试剂等。

2.教学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相关预习作业,让学生对物质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现象,如燃烧、溶解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物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原因。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变化与我们》精品教案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变化与我们》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8课时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教学过程】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学习小提示:“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同学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启航,展开你自信和智慧的双翼,乘风踏浪,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收获无限风光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重、难点
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授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
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