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中的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变革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一、前言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资金使用效率、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财政体制不断完善,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推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综述,从历史演变、现行体制、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历史演变1. 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沿袭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
这一阶段,财政预算成为政府计划的一部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实行“统一安排、集中管理、严格审查”的预算管理原则。
政府通过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控制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虽然这种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经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2. 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经济体制,纷纷实行市场化改革,逐步转变为市场型经济体制,预算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
所谓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政府财政预算的转变,落实预算管理的市场化和法治化。
政府逐渐放开对经济的控制,转向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预算法的完善。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公开条例》等相关法规,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2)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
在以前,政府部门盲目扩大规模,浪费资金,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突出。
随着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负起了责任,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推动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落实。
多维视野中的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变革
[ 关键词 ]政府预算 ; 实体绩效 ; 程序规则 ; 管理技 术 ; 受托责任 [ 作者简 介】李璐 , 中国人 民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 , 海军工程 大学装备 经济管理 系装备财 务与 审计 教研 室副 主 任, 讲师 , 北京 10 7 ; 0 82 马蔡琛 , 中国社会科 学院财政与 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 究员, 经济 学博 士, 北京 [ 文献标识码 ]A 10 3 0 86 [ 中图分 类号]F 2 .6 1 1 . 1 3 1 ;80 2 7 [ 文章编号 ]10 4 3 (0 8 0 04— 4 4 2 0 )6—0 1 0 19— 4
[ 金项 目]本 文 系国家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基 改革和 完善 财政预 算管理 制度研 究” 0 C Y 3 ) (6 J 0 5 的阶段 性成果 。
11 9
维普资讯
转移 富人 的部 分 货 币 收入 给穷 人 , 提 升社 会 程 就可 以约束 政治 家 的行 为 , 以实 现 政府 行 为 的公 增 大 , 会 总体满 足程 度 。庇古 的国 民收入 均 等化 思 想 , 对 共 受托 责任 与较 高效 率 的资 源配 置 。
维普资讯
20 08年第6期 ( 总第 29期 ) 0
学 术 论 坛 A A E C F R M C D MI O U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O. 2 0 6, 0 8
( u uai l N .0 ) C m l v y O 29 te
多维视 野 中的 中国政 府预算 管 理变革
整合趋 势 , 许多 管 理 学 和 经 济 学 中 的新 思 想 , 预 间存在 着一 种 社 会 契 约 关 系 。在 这 种 社 会 契约 结 在 算 管理 中得 到广 泛应 用 。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探讨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探讨[提要] 政府预算管理作为现代公共治理的重要工具,既处于一个不断变革的世界之中,也在深刻影响着现实世界。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方视角,运用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范式,从政府预算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特征和互动影响结构出发,首先进行当前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存在问题的阐述,然后提出构建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结构的路径选择,以供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政府预算管理;利益相关方;路径选择一、理论阐释从经济学的视角思考一个现实问题,往往需要将其置于一个理论的或概念的框架之中,作为政府预算管理的研究也不例外。
本文按照政府预算管理体系中各利益相关方的逻辑关系,展开对政府预算管理问题的研究。
以政府预算部门作为核心关系方,分别考察政府预算部门(即资金供给方)与资金使用单位(即资金需求方)、由公共选择机制形成的立法监督机构(即监督制衡方)三者之间的互动影响结构,进而提出政府预算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机构的理论框架,并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的现实,进一步分析提出中国政府预算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结构的路径选择。
二、当前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如同任何社会变革一样,当前的中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也并非尽善尽美。
由于具体国情的束缚和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时至今日的中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也只能说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改革仍旧面临着诸多瓶颈。
笔者认为,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先易后难”的逐次推进方式,增大了后续改革的难度。
时至今日的预算改革,是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政府采购等领域开展的,而作为基础性工作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却由于种种原因直至2006年2月方才出台。
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恰恰是预算管理变革的基础性技术支撑平台。
并且,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体系基本上采用的是完全收付实现制,至少在短期内还不具备过渡到权责发生制的现实条件。
这种现实国情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向国际上政府财政统计最新口径靠拢的进程。
从预算管理流程看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
启示与借鉴意义
加强预算法制化建设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预算法律法 规体系建设,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
和权威性。
提高预算透明度
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加强预算公开性和透明度建设,便于 社会监督和评价政府预算的合理性。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 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预算
管理效率。
04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方向
监督与信息公开
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覆盖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包括人大 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多元化监督体系。
信息公开
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增强预算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 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问责机制
对违反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人的责任,确保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02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现状
决算制度
我国政府实行决算报告制度,各级政 府和部门在年度结束后编制决算报告
,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
绩效评价应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推行预算绩效 评价制度,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进
行评估和考核。
改进措施
完善决算报告体系和绩效评价机制, 提高决算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强
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03
国内外政府预算管理比较
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建议,包括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建立健全 预算监督机制等。
为政府预算管理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次研究成果不仅为政府预算管理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望未来政府预算管理发展趋势
01
预算编制将更加科学 化和精细化
加强人员培训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引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行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所采用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不断深化,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对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第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第三,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四,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和挑战;第五,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
这使得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同时,社会各界对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改革来提升国家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民主性。
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预算编制效率:通过改革,可以优化预算编制的流程和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增强预算执行监督能力:改革可以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和评估,防止资源浪费和滥用。
3.提升预算公开透明度:改革可以推动预算公开的进程,增强公众对预算的了解和参与,使预算管理更加民主和透明。
4.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改革可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和管理,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预算编制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机制,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
2.健全财政制度体系:完善财政制度体系,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防止资源浪费和滥用。
3.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加强预算公开的力度,推动政府预算信息公开,增强公众对预算的了解和参与。
4.强化内外部监督: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和评估,防止预算执行中的不正当行为。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的变化及应对策略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预算管理也面临了一些变化。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不仅需要满足传统的财务管理需求,还需要兼顾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和社会效益。
政府部门需要及时调整预算管理策略,以适应新的会计制度要求。
本文将从预算管理的变化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编制需要更加规范和透明。
政府部门需要遵循一定的会计原则和规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影响因素,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政府部门需要及时公开预算编制的相关信息,方便社会公众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监督,以确保预算编制的公正和透明。
2. 预算执行的效率和公正性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政府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更加注重效率和公正。
预算资金的使用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而且要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预算资金的使用要公正公平,不能偏袒特定利益群体,要保证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 预算监督的加强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监督也得到了加强。
相关监督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政府预算的监督要更加严格和细致,确保预算的合规和合理。
政府部门要主动配合相关监督和检查工作,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二、应对策略1.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把控,建立健全的预算编制流程和机制,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确保预算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部门要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编制预算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监控和评估,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效果。
政府部门要建立公平的预算执行机制,加强对预算资金的配置和使用的公正性监督。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也面临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
政府部门需要及时调整预算管理策略,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管理和监控,确保预算管理的合规和合理。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创新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加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当前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出发,探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和途径。
一、问题及需求分析1.1 问题分析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预算编制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二是预算执行不到位,存在挥霍浪费现象;三是预算监管不够严格,容易出现资金管理不规范的情况。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加以解决。
1.2 需求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模式有了新的需求:一是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二是需要加强预算执行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三是需要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社会公众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
二、创新方向2.1 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需要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
在编制预算时,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避免过度浪费和僵化的现象。
还需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工具,如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等,来指导预算编制工作,以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2.2 强化预算执行监管预算执行的监管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引入预算执行的绩效评价机制,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实时监控和反馈,及时纠正偏差和问题,确保预算执行的严格执行。
2.3 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需要更加透明和公开,使社会公众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创新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面临诸多挑战的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预算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需要随之不断创新。
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为适应这些变化,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
本文将就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着以下一些挑战:1. 资金来源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除了财政拨款之外,还有各种收费和自筹资金等。
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更加注重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
2. 财务风险增加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一些单位因为管理不善,导致资金短缺、债务违约等问题时有发生。
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和财务安全。
3. 绩效评价压力增大随着绩效评价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面临着更大的绩效评价压力。
预算执行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单位的绩效评价,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更加注重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以上种种挑战,都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进行创新,以应对新形势下的变化。
1. 强化财务监管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财务的监管,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等方式,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 强化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要更加注重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实现,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绩效目标,有效地分解和落实绩效目标,加强绩效考核和追责,提高单位的整体绩效水平。
面对财务风险增加的挑战,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及时发现并有效化解风险,确保单位的财务安全。
4. 强化信息化建设在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使用效益,需要对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 资金来源多元化: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愈发多元化,不仅依赖于财政拨款,还有自筹资金、项目资金、捐赠资金等多种来源。
这就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灵活、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各种资金。
2. 需求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各种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合理安排预算支出,确保各项服务得到充分保障。
3. 绩效导向:新时代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以绩效为导向,提高预算使用效益,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创新和发展。
1. 资源分配更加合理:随着资金来源多元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资源分配,照顾各项支出的需要,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平衡发展。
2. 优化服务质量:通过合理分配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1. 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类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提高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和控制。
2. 加强绩效评价: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为预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激励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工作绩效和效率。
3. 推动预算制度改革:针对新形势下的需求和挑战,进一步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公开度和规范性,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1. 多元化资金管理: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金来源,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多元发展。
2. 强化绩效导向: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促进预算管理与绩效挂钩,提高绩效导向的效果。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目标选择
目 录
• 引言 • 预算改革的目标设定 • 预算改革的具体措施 • 预算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预算改革的成效与展望 • 结语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当前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预算不透明、预算执行不严格、预算监督不力等。
社会经济发展对政府预算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加强财政纪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民生等。
02
预算改革的目标设定
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
预算编制科学合理
预算编制应遵循科学、规范、精细的原则,充分考虑各项收入和支 出的实际情况,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预算执行严格规范
预算执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预算计划,规范支出行为,避免随意性 和浪费现象,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
预算监督有效有力
建立健全预算监督机制,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 正预算执行中的问题,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对策建议
提高预算透明度
强化预算约束力
加强信息公开,完善政府预算公开制度, 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保障公众的知情 权和监督权。
严格控制预算调整,减少预算外支出,确 保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
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评价 程序,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提高预 算管理水平。
预算约束性增强
改革强化了对政府预算的硬约束, 减少了预算外支出和随意调整预 算的情况,提高了预算的严肃性 和权威性。
优化资源配置
预算改革推动了政府资源的合理 配置,使得财政资金更多流向重 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了资金 使用效益。
未来展望
进一步深化改革
未来将继续深化预算改革,完善预算 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 性。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
财 政是 国 家治 理的 基础 和 重要 支 柱 ,而预算是财政的基础 。建立与国家 治理相适应的现代预算体系是深化财税 改革的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 ,随 支按照统一 的标准纳入预算管理 。按照 这一原则 ,新 预算 法明确 了四本预算各 自的编制 要求 ,提 出加大统筹力度 ,建 立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体系 。但从原则 层面深入到实际操作环节 ,就会发现 ,
展开 。
若干附录以表外信息的方式 ,披露在正
式预算表格 中难以包仅有 部分对 表格进行解释 的说明 ,缺乏表外 信 息。首先 ,缺 乏债务 与资本性支出预 算 。与其他 国家比较 ,中国财政的特殊
之 处 也 是 资 本 性 支 出规 模 庞 大 ,2 01 2
高 ,也最有 可能率先 突破的税种 。财政 政政策的实施 。 部部长 肖捷 在答记者 问时指 出 ,个税改
存在不清 晰 、不合理 、不规 范等问题 ,
三 是 预 算 制 度 改革 有 望 进 一 步 深 主要表现 为 :政府职 能定位 不清 ,一些
革总的思路 是个人所 得税改革要 从中国 化 。 目前我国政 府预算大 的框架 已经 建 本可 由市 场调节或社 会提供 的事务 ,财
赡养老人支 出等专项 开支扣除项 目的政 者不符 合预算 的支出要进行 问责 。基 于 应的支 出责任 ;不少 中央和 地方提 供基 策 。关于大 家比较关 心的免征额 ,将根 权责 发生制政 府财务报告编 制有可能 在 本公共服 务的职责交 叉重 叠 ,共 同承担 据居民消费 水平等 因素进行综 合测算后 2 0 1 7 年获得推广 ,转移支付改革也将 进 的事项较 多 ;省 以下财政事 权和支 出责 确 实是否提 高以及如何 提高 。此外 ,消 费税改革和 房地产税 改革也有 可能在较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政府预算改革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我国预算治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预算年度不合理。
我国一直实行历年制预算年度,(每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而中心和地方预算草案要待3月份以后举行的各级人代会审批,这种日历年度与财政年度合一的做法导致的结果为;1、预算的实际编制时间较短。
从每年11月前后布置预算编制工作到次年3月人代会讨论预算草案,通常只有两个月的编制时间。
2、人代会审议政府预算的时间很短。
如此仓促的时间内,要想认真、逐项地审议预算很难做到,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最终流于形式。
3、预算执行中出现法律空档。
预算年度的起始日先于人代会审批日,造成国家预算获得批准并开始执行的时间远远滞后于预算的编制,这意味着一年中有1/4的时间实际上没有预算,或者说执行的是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不仅冲击了预算的正常进行,而且使国家预算的严厉性大打折扣。
[1]第二种观点认为,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猜测,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猜测结合起来,并以经济猜测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收支结构的调整。
我国尽管也编制财政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但实际执行中与年度预算基本上还是“两张皮”,致使年度预算对财政经济的约束相当有限,不能瞻前顾后。
2、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
表现在:一是各部门经费多少不是取决于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取决于原来的基数。
二是“基数法”固定了财政资金在部门间的分配格局,预算资金被套牢,财政无法根据机构和人员变动情况,相应调整支出规模,制约了财政对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宏观调控。
三是不利于控制支出规模。
“基数法”实际上是增量预算,即财政支出只能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一般不能比上年基数减少。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引言预算管理是一个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方向。
本文将对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分析。
1. 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1.1 早期的预算管理制度我国早期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导向的,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制度在初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旧有的预算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
1.2 经济改革时期的改革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主要的改革方向包括:•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财政体制,明确了财政职能和责任,加强了财政监管与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行了“三公开”制度,即公开预算草案、初步决算和终审决算,加强社会监督。
•预算执行制度改革:加强了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效率。
1.3 当下的改革与发展当前,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当前预算管理制度发展的方向:2. 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2.1 加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其规范性。
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管理机制,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遵循法制化和制度化的原则,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2.2 强化财政监管的能力财政监管是预算管理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评估,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财政监管的效能。
同时,要加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向公众公开预算执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2.3 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财政资源的配置决定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发展效益。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注重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投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动能的转换。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的变化及应对策略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预算管理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于各个单位来说,都需要对这些变化有所了解并做出应对策略。
本文将分析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更加科学化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各单位在编制预算时要更加科学合理,不得以虚报、夸大等手段来追求政绩。
预算的编制要符合国家财政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预算执行方面,各单位要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注重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预算的公开透明性更强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各单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预算的公开透明性更强了,这对于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单位加强预算的公开和信息披露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针对以上变化,各单位应当采取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三、优化预算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各单位应当通过优化预算管理的流程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各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工作。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的变化对于各单位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各单位应当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确保单位的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各单位还应当积极适应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协助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2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政府预算管理涉及经济、政治、管理、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的交互融合。
与之相应,中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需要从宪政、实体绩效、程序规则以及管理技术等多维视角,循着“技术——职能——体制”这样逐次推进的路线图,谋划未来改革的布局次序与关键节点。
[关键词] 政府预算;实体绩效;程序规则;管理技术;受托责任[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革和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研究”(06CJY035)的阶段性成果。
政府预算作为政府经济活动的年度收支计划,直观上看,似乎主要是一个技术性问题。
但从市场经济典型国家数百年的预算发展历程看,政府预算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早已跨越传统财政经济学的范畴,呈现出与其他学科,如公共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等交叉渗透的整合趋势,许多管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新思想,在预算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政府预算改革作为当前我国公共治理结构转型的核心问题之一,涉及包括立法监督机构、预算管理部门、预算资金使用部门、利益集团和社会公众等各项预算参与者之间的利益调整,涵盖了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联结着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涉及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
如果仍旧以单纯的管理技术的视角去考察,未免显得过于单一与狭隘。
在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时代背景下,政府预算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本文拟从宪政层面、实体绩效、程序规则和管理技术等不同层面上,对其进行透视,以求从更为宽阔的视野中探求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路径与方向。
一、宪政层面的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回顾现代预算制度长达三个多世纪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王权控制财政到议会控制财政标志着公共财政的形成,最终到公共预算制度的完善标志着公共财政的成熟。
公共预算是作为以广大民众为代表的民权一方与封建王室贵族进行斗争的工具而产生的。
可以说, 现代预算制度的发展史, 同宪政制度确立与演进的历程息息相关[ 1 ] 。
其中隐含的基本理论构架是:政府与公民之间存在着一种社会契约关系。
在这种社会契约结构中,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而公民则向政府纳税。
在确立了宪政体制的国家中,现代预算制度就是维护并实现这一基本社会契约,进而对政府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道路规则”。
因此,预算制度作为现代宪政国家财政体系的核心制度,是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控制政府财政活动的机制,是一个配置资源的权力制衡结构和民主政治程序。
正如爱伦·鲁宾所指出的,“公共预算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它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2 ] 。
公共选择理论也认为,现代政府预算作为一个公共选择过程,本质上具有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扩张,政府预算作为公共选择或集体选择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着眼于其“政治涵义”。
其基本关系架构是,政府的支出被置于公民(投票者) 、代议机关的监督和制约之下,而通过这一制约机制,实际形成了对公共支出规模的有效控制[ 3 ] 。
“没有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能做是体现在预算中的。
”[ 4 ] ( P9)这样,通过预算过程就可以约束政治家的行为,以实现政府行为的公共受托责任与较高效率的资源配置。
由此可见,政府预算已大大超出了原有的财政管理技术层面,它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正如渐进主义预算理论①的奠基人威尔德夫斯基(ArronW ildavsky)所指出的,“预算是政府的血液和生命。
如果我们不说‘政府应该怎样做’,而说‘政府预算应该怎样做’,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预算在政府中所起的核心作用”[ 5 ] ( P595) 。
因此,政府预算改革也就需要体现出民主化、法治化的特征。
从中国当前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来看,如何在政府预算问题上体现依法治国和人民群众当家理财的改革要求;如何将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转化为对政府及其官员行为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如何将纯粹技术意义上的政府预算数字和会计核算转变为政策层面上的公共预算,这些都要求政府预算改革必须符合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朝着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方向迈进。
尤其是在加强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权方面,通过完善人大监督制度,从当前相对局限的认为加强人大预算监督就是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预算监督权,拓展为重点加强各级人大全体会议对政府预算的审查与监督,很可能是我国政府预算改革最终取得突破的关键。
二、实体绩效层面的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按要素贡献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各种社会资源的经济效益得到释放的同时,“两极分化”、“分配不公”等问题也日渐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渐有扩大之势。
客观上和现实上都需要政府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运用公共财政这一再分配机制,实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社会目标,提供社会公众需要的公共物品或服务,通过公共预算支出为所有经济主体和社会成员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6 ] 。
福利经济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有关福利的基本命题: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也就越大。
他认为,个人实际收入的增加会使其满足程度增大,转移富人的部分货币收入给穷人,会提升社会总体满足程度。
庇古的国民收入均等化思想,对于政府通过预算制度,完善普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公共产品,实现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这是政府预算改革在实体绩效层面上的第一层寓意。
即政府预算支出以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作为自身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财政支出投向和比例分配作出具有公共性质的安排,由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注重建设性支出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关注民生的公共领域,在社会公共需要得到真实满足的基础上实现分配的正义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府预算改革在实体绩效层面上的第二层寓意是,提高政府预算支出的运营效率。
这既是实现分配正义的保证,又是分配公平的体现。
因为只有一个高效率的政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平、节约使用,社会公众也才能够获得更多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也惟有提高预算支出的运营效率,才能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民生。
随着近年来公共财政职能的迅速扩大,财政收入与公共支出的规模增幅迅猛,政府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效率”正逐渐成为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关键。
提升预算支出的绩效,将财政支出的存量和增量越来越多地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通过财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统筹和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正义与公平。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在关注社会民生幸福的时代背景下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
三、程序规则层面的政府预算管理改革20世纪40年代初叶,美国学者凯伊( Key)在《预算理论的匮乏》一文中将预算的“元问题”概括为:“将x元资金分配给活动A而不是活动B的决策,其基础到底是什么?”[ 7 ]所谓“决策基础”也就是预算资源配置的程序规则。
其实,预算改革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一个追求预算资源配置规范化、制度化的程序规则确立与完善的过程。
在中国预算改革已然推进了将近10年的时候,改革的效果却不如预期的理想,后续改革的逻辑展开与纵深推进似乎仍旧处于“破冰之旅”之中。
究其实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尚未完全建立起规范政府预算系统运行中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程序规则。
而这种“道路规则”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通过立法监督机构所彰显的监督制衡机制,才能保证其有效实施。
而且,这一基本准则层面的“道路规则”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更改,并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作为政府通过预算配置资源以及立法机构(人大)和社会公众审议、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法律依据。
对于我国而言,程序规则层面预算改革的主要指向就是《预算法》的修订与完善①。
近年来,由于预算年度与预算审批及执行周期无法衔接而造成预算先期执行的问题,预算调整随意性突出的现象,大幅度预算超收连年常态化以及法定支出泛化对预算管理基础的侵蚀等问题,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在法律上确立明确条文的“程序规则”。
长期以来,在预算实体法与预算程序法关系问题上,理论与实务部门往往更倾向于强调实体法层面上的预算资金配置效率问题,而对程序法层面上的合规性认识不足。
这种现状既受到当前我国法学领域“重实体轻程序”的现实影响,也与各级政府部门过分强调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政绩,而忽视长远发展的制度规则的重要性有关。
其实,就一个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经济体的长远发展而言,建立社会经济生活运行秩序的“程序正义”原则,远较追求经济资源短期合理配置的“实体正义”原则重要得多[ 8 ] 。
就近中期而言,关注程序规则本身的价值,根据预算改革的现实情况修订和完善《预算法》,对涉及全体社会公众利益的政府预算行为,制定体现法律硬约束特性的规则,提供正当的程序保障,使《预算法》真正担负起制约、规范预算行为的财政基本法的部分功能,保证预算活动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治性,已是政府预算改革中刻不容缓的任务与要求。
四、管理技术层面的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政府预算被赋予了民主、法治、公民利益集中体现、规范政府行为等丰富且深厚的内涵与功能,而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但必须承认的是政府预算诸多功能的有效运作仍旧离不开管理技术这一基础层面的支撑。
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政府预算的改革基本上都是管理技术层面的。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综合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诸项改革,金财和金税两大工程的建设以及绩效预算、零基预算、复式预算、标准周期预算和企业预算方法逐渐被引入政府预算之中,改革的轨迹明显地体现了我国预算管理技术不断创新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然而,由于我国尚未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加之具体国情的约束和传统治理模式的惯性影响以及改革涉及的部门利益牵动面较大,致使预算改革还不具备较为稳定的经济发展构架和制度平台。
现行的预算制度与公共财政的要求还存在某些差距,预算管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与透明度仍有不足。
因此,今后在管理技术层面的政府预算改革应着重于进一步提高预算信息的完整性和具体性,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控制的合规性[ 9 ] 。
同时,在仔细考量现有国情的前提下,根据现实基础和条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逐步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待条件和时机成熟, 逐步由注重预算的控制转向产出与成果。
诚然,我国现阶段的预算改革尚处于管理技术层面,所采取的逐项改革措施主要侧重于解决提高预算技术、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10 ] 。
但结合中国预算管理的现实,当前的预算改革也只能从管理技术变革这一最基础的环节开始,采用“边角推进”的方式来谋划整体预算治理结构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