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第1课时)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 短文二篇 (共34张PPT)
D.①斯.之不远 ②斯.是陋室
1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 事)相邀呢?
18.【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 其作用有何不同?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这种奇丽的景色之中了。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如积满了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 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19.【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 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参考译文】夜色中登上华子岗,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 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 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 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释】①华子岗: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胜景。②辋(wǎng)水:即辋 川,在蓝田南。③夜舂(chōng):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舂,这里指捣 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④疏:稀疏的。⑤静默:指已入睡。 ⑥曩(nǎng):从前。⑦仄径:狭窄的小路。⑧轻鲦(tiáo):即白鱼,鱼名。 身体狭长,游动轻捷。⑨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⑩雊(gòu):野鸡 的叫声。⑪斯之不远:这不太远了。斯,代词,这,指春天的景色。⑫天 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⑬不急 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课件
6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 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 以此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 句曲山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 》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 》课件
文体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 》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 》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 》课件
学习小结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描绘景色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书
猿鸣鳞竞
书
感慨、议论,总括全文
16
沉醉山水 归隐林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 》课件
17
第三单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走进作者
18
苏 轼 (1036-1101) , 字 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 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 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 品 有 《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 前 赤 壁 赋 》《 后 赤 壁 赋 》《 记 承 天寺夜游》。
1
导入新课
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
导入新课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 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 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 山水的优美诗文。
3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 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 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 篇怎么样的文章呢?
21
疏通文意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 短文二篇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2019/9/23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1
谢谢欣赏!
2019/9/23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2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2019/9/23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1
谢谢欣赏!
2019/9/23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2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PPT课件PPT课件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 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 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 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思考问题读课文
自然美景
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 的自然美景?
翻译课文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注释: 四时:四季。
俱:都。 晓: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翻译课文
译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
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 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 察两种视角来写。
பைடு நூலகம்
课文品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
样的表达效果 ?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 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
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 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 “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 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
《答谢中书书》。
走近作者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精读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画秀美的山川之景的?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来描画的,先是仰视“高峰 如云”,随后俯视“清流见底”,视线一转,又直 视远眺“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写“晨昏 ”之景,“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由静到动, 一句一景,井然有序。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表 示估计的语
气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 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本来是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一:“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 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 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乐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二:“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 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 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 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总述
答
谢
景之美
中
中
书
抒怀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仰视 俯视
高峰入云 清澈见底
直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晨夕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欲界之仙都
归隐林泉 能与其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第一课时-课件
字词清单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 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 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鱼。鳞,指代鱼。(7)欲界:指人间。(8)康乐: 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 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10)奇:指奇山异水。
2024/9/30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6.学过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也遇到 挫折,会怎么办?苏轼的做法给你什么启发?)
示例: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如果遭遇不幸,千万 别灰心丧气,悲观绝望,要懂得往好处想,乐观豁 达,坦然面对,可以跟朋友交往游玩,欣赏美景, 寻找快乐,借以排解孤独,宣泄抑郁,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抗挫折能力,才能从不幸中摆脱出来。
课件PPT
10 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课件PPT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
课件PPT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 ,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 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 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 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 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 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作者档案
课件PPT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 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 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陈郡 阳夏人,曾作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人教部编版):10课 短文两篇(共39张PPT)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美课件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
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 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 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课文讲解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 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 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 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 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
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南京)
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
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 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字词积累
重点实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课文总结
总引
写景
抒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 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 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 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 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 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
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ppt教学课件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作业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竹柏
追求 —— 美好事物
寻张怀民 抒复杂情怀 贬谪的悲凉
人生观
人生的感慨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自我排遣的达观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竞,争着;跃,跳跃 ,这里指跳出水面。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
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
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
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
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
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
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溢于言表。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 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 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 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 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 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 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 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 含其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作业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竹柏
追求 —— 美好事物
寻张怀民 抒复杂情怀 贬谪的悲凉
人生观
人生的感慨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自我排遣的达观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竞,争着;跃,跳跃 ,这里指跳出水面。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
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
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
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
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
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
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溢于言表。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 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 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 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 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 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 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 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 含其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课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环绕哪个字展开? 美
课文讲授
作品第一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 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 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 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春。山青水 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 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 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 翡翠。
4、作者是如何描画月色的?运用了什么 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 图有什么特点?
1、反复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 文意。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交辉〕 交相辉映。
不好。 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 日拟人化 了,表现作者对山川爱好 的情感。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风景了。
一生:起舞弄清苏影轼,何似在人间。
猜猜他是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宋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他的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 宋八大家”之列。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 乐府》。
2、全文环绕哪个字展开? 美
课文讲授
作品第一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 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 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 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春。山青水 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 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 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 翡翠。
4、作者是如何描画月色的?运用了什么 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 图有什么特点?
1、反复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 文意。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交辉〕 交相辉映。
不好。 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 日拟人化 了,表现作者对山川爱好 的情感。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风景了。
一生:起舞弄清苏影轼,何似在人间。
猜猜他是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宋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他的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 宋八大家”之列。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 乐府》。
部编教材八上10 短文二篇优秀课件
盖 竹 柏 影 也 。
水 中 藻 、 荇 交 横 ,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 来比喻庭院中 清澈透明的月光,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 感;用“藻、荇交横” 来比喻月下竹子 和松柏的影子,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特点。整个意 境静中有动,动中又见其静。 全句无一字写月,却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闲人”指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境? 一、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 二、闲官的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 的感慨,自我排遣苦闷的豁达胸襟。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 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 “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 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 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 写的。
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
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
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
怀……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
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
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 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 廷”罪贬黄州。
课堂小结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 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 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
伤,表现了他坦荡、豁达。学习本文,在
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 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 (共50张PPT)
四 季
仰视 高峰入云
常 俯视 清流见底
景 平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书 书
日
夕 晓雾将歇
变 景物?
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 候不同、地理特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云
夕自未日复康欲有乐颓能以,与来沉其,鳞奇竞者跃。云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注意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让我们伴随着音乐,由读领略文章的美。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丹阳 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隐 居茅山。梁武帝遇有 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 称为“山中宰相”。
PPT模板下载:www.1p pt.co m/ moban / 节日PPT模板:www.1p pt.co m/ jieri/ PPT背景图片:www.1p pt.co m/ beijing / 优秀PPT下载:www.1p pt.co m/ 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范文下载:www. 1ppt.co m/fan wen/ 教案下载:www. 1ppt.co m/jiao an/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口齿清楚, 缓急有秩,轻重有度,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的
赞叹
存在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图示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静态、色彩) (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 (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 ,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 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 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 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 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 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字词清单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 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 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鱼。鳞,指代鱼。(7)欲界:指人间。(8)康乐: 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 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10)奇:指奇山异水。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 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 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 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 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 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 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景色了。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 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 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1.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 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 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 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 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 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作者档案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 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 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陈郡 阳夏人,曾作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 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 名作。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 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 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 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 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 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 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 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018/8/9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6.学过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也遇到 挫折,会怎么办?苏轼的做法给你什么启发?) 示例: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如果遭遇不幸,千万 别灰心丧气,悲观绝望,要懂得往好处想,乐观豁 达,坦然面对,可以跟朋友交往游玩,欣赏美景, 寻找快乐,借以排解孤独,宣泄抑郁,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抗挫折能力,才能从不幸中摆脱出来。
10 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 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 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 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 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 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课堂小结
•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 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 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 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 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 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 自在之情。
随堂练习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5.翻译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3.也有人评价本文“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请你朗诵诗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体会 整齐的诗歌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4.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关键 词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5.作者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 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3.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对偶修辞,朗朗上 口。 品析:将、乱、欲、竞,体会语言凝练,表 意丰富的特点。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5.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