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官方解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doc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则总第一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第一条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的有关精神,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报送、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设,检查等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24〕2015(财会〔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21〕2012范(试行)》(财会〔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第二条政协机行政机关、人大机关、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第三条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第四条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全面性原则。
(一)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实施、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重要性原则。
(二)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规范性原则。
(四)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第五条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2017.01.25•【文号】财会[2017]1号•【施行日期】2017.03.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财会[2017]1号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为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的有关要求,我们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们。
附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政部2017年1月25日附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含义(1)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理解:①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应以优化公共服务为目标来设计和建设内部控制制度。
②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2)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等会受到外来制度和规定(主要是财政制度)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自主空间相对企业来说要小。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该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为主线。
(3)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负责。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具有全局性。
所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为主线,通过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控制和监督的机制。
2、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依据: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③《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
一般地说,《会计法》作为根本大法,对所有单位的控制制度作了根本性规定,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依据和前提;《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则对会计方面基础工作的控制制度(如职务不相容、回避等制度)给出了指导性规范;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则给出了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的涉及全面内部会计控制的指导性规范。
具体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该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为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包括:基本规范、具体规范和应用指南等。
基本规范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等,是制定具体规范的基本依据,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起着统驭的作用。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官方解读
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的有关精神,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近日,财政部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20〕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2020〕1号,以下简称《管理制度》),同时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2020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20〕3号,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开展2020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
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管理制度》和《通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财政部出台《管理制度》的有关背景。
答:自2012年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规范》),特别是2020年财政部牵头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制定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以来,各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在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中央提出的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各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建立内控报告制度,促进内控信息公开的改革任务和要求,2020年以来,财政部对我国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根据《指导意见》和《规范》的有关规定,在向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了解内控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基础性评价、课题研究、专家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管理制度》,以规范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促进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单位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统称,是国家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保障其运行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系列措施和程序,旨在保护组织资产、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促进运营效率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单位管理者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内容。
1.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明确制度的内容、范围和执行程序,并不断完善和更新。
2. 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制定内部控制报告编制的规范和流程,明确报告的内容、格式和提交时间,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和评估,建立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和评估机制,确保报告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4. 内部控制报告的使用和反馈,明确内部控制报告的使用范围和方式,建立反馈机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实施。
1. 加强组织领导,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2.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内部监督、内部审计等,提高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 加强内部培训,加强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4. 定期评估和改进,定期对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
五、结语。
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单位管理者及时了解内部控制的情况,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保障单位的稳健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解
(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4、评估结果的应用
评估工作完成后,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应当做好汇总、整理和分 析工作,必须形成书面报告,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 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组织情况 发现的风险因素 风险分析 应对风险的措施建议
(四)风险评估的范围 两个层面
1、单位层面风险评估应当重点关注的方面 ----规范第10条规定
一是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 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 三实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四、如何建立和实施单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试行较好单位的经验
单位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开展内控 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比较健全,岗位职责明确,并
形成工作合力 制度建设比较完备,注重构建一系列相互配合、相
(八)第7种方法:单据控制
假发票问题
国家审计署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报告显示: 在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近3万张可疑发票中,有5170张为假发票, 列支金额1.4亿元
8个部门本级和34个所属单位在无真实经济业务情况下,利用“假发票”套 取资金9784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集体福利
票据通常是指单位发生经济行为在报销环节使用的 外部凭证,证实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及其金额
(八)第7种方法:单据控制
一是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 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 涉及的表单和票据----单据制度化
二是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 保管单据----使用和管理规范化
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 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等6项业务
内部控制的机制
静态
制度安排:是内部管理系统,包括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落 实制度所需的控制措施和程序
XX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官方解读
XX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官方解读日前,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下称《管理制度》),要求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按年度编报内部控制报告。
下面是三思教育网小编提供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官方解读,欢迎阅读。
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的有关精神,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近日,财政部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XX〕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XX〕1号,以下简称《管理制度》),同时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XX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XX〕3号,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开展XX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
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管理制度》和《通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财政部出台《管理制度》的有关背景。
答:自XX年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XX〕21号,以下简称《规范》),特别是XX年财政部牵头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制定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以来,各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在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中央提出的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各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建立内控报告制度,促进内控信息公开”的改革任务和要求,XX年以来,财政部对我国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根据《指导意见》和《规范》的有关规定,在向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了解内控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基础性评价、课题研究、专家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管理制度》,以规范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促进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单位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一、概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国家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保护公共财产安全,防范廉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
本制度旨在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具体措施,以及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后果,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内部控制的含义和原则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流程和措施,对单位内部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制约和监督。
内部控制的原则包括:1.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实现全面覆盖。
2.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
3.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4.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措施1. 内部环境控制(1)单位负责人职责分工:明确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中的领导责任,建立单位负责人定期报告制度。
(2)财务人员职责分工:建立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财务部门及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3)监督人员职责分工:设立监督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2. 流程控制(1)经费申请控制:制定经费申请流程,明确各类经费的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和审批程序。
(2)经费审核控制:建立经费审核制度,明确审核责任和审核流程。
(3)经费报销控制:制定经费报销流程,明确报销范围、报销标准和报销审核程序。
3. 风险评估(1)廉政风险评估: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廉政风险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财务风险评估: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
(3)管理风险评估:全面识别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doc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讲义
3、对预算编制的控制 预算编制过程的主要风险是财会部门和业务部门的 脱节,导致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控制措施: (1)落实单位内部各部门的预算编制责任; (2)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预算编制的合规性; (3)建立单位内部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机制; (4)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 (5)强化相关部门的审核责任; (6)内部审批下达预算。
风险评估是量化测评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 及其造成的后果。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衡机制缺失、关键岗位职责不清以及内 部经济活动管理中的其他漏洞或隐患,均 可能造成经济活动风险。
2、风险评估机制 单位应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 导下,由各项经济活动的关键工作人员及技术专 家组成的跨部门工作团队。 (1)人员构成 (2)机构设置 (3)评估周期(每年一次,第一次全面、细化,后 续侧重变化部分,内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 求发生重大变化重新评估) (4)评估结果的应用
(四)编报财务信息的要求 1、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建立会计机构和配备会 计人员; 2、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按法定要求编制 和提供财务信息; 4、建立财会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 机制。
(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含义 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是将内控理念、控制流程、控 制方法等要素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化到信息系统 中,从而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化与常态化。 2、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实现 (1)在信息系统的归口管理方式下,实现流程嵌入, 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2)强化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
四、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一)预算业务控制 1、建立健全预算业务内部管理制度 (1)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2)预算业务各环节的工作流程、时间要求、 审批权限和责任划分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解1. 什么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等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其目的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确保其业务活动的合规性、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2. 内部控制的原则和目标2.1 内部控制的原则•合规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应依法依规经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合理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合理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和特点,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涵盖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业务领域,保证全面控制和管理。
2.2 内部控制的目标•资产保护目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得到保护,防止遭受损失或被滥用。
•业务准确性目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准确无误,降低错误和失误的风险。
•合规性目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信息可靠性目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可信。
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要素。
3.1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层面、内部文化和道德风险等因素。
为有效控制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机制,保持公正、诚实、透明的经营环境。
3.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
风险评估应包括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评估,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抵御策略和应对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3.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和制度。
主要包括财务控制、工作流程控制、现场检查控制和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等。
控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控制效果最大化。
3.4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流转的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各类风险,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科学、规范、有序运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以规定和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的职责、权限和程序。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的全过程。
三、职责分工1、行政领导班子要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确保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运行有效,并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工作。
任免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工作的负责人。
2、内部控制部门负责内部控制报告的整理、输出及相关工作的研究及专项工作。
3、各部室、分、支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做好本部门、单位的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工作。
四、控制措施1、审批程序(1)行政领导班子讨论研究通过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的总体思路。
(2)内部控制部门根据领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的概念和方法,并上报行政领导班子,行政领导班子批准后将方案下达下级各单位。
(3)下级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内部控制报告工作方案,报行政领导班子审批。
2、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1)各部门根据行政领导班子批准的内部控制报告工作方案,合理安排工作,进行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
(2)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应当遵循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报告的准确、真实。
3、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1)内部控制部门应当对各部门编制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审核,核对其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内部控制部门对审核通过的内部控制报告提出修改意见,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并改正错误,确保内部控制报告的质量。
4、内部控制报告的汇总(1)内部控制部门对各部门编制通过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汇总,并形成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报告。
(2)内部控制部门应当加强内部控制报告的统一性和标准化,确保内部控制报告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
五、监督检查1、行政领导班子对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一、引言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程序和责任,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定义和概述2.1 定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目标,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经济因素的统合,以及信息和沟通等手段,对单位内部的资源、财务、人力、物资、技术和其他方面的活动进行规范和控制的一系列措施。
2.2 概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以下方面:1.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确定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设立相应的内控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和监督。
2.内部控制目标:–高效运作:确保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运作高效、协调、有序;–资产保护:保障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合理使用;–信息可靠:确保单位的信息质量、完整性和保密性;–合规管理:遵循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3.内部控制原则:–合理性原则: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应合理、科学、可行;–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覆盖单位的所有业务和职能;–预防性原则:通过预防措施,避免出现错误和失误;–相互协调原则:内部控制各要素之间应相互协调和衔接。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程序3.1 内部控制设计阶段:1.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范围和重点;2.制定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和规范,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3.设计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流程,包括授权、审批、核算、监察等方面;4.制定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包括人员培训、制度宣传、风险评估和内部审计等。
3.2 内部控制执行阶段:1.实施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和流程,确保执行的及时、准确和有效;2.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提高内部控制的整体效果;3.定期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3.3 内部控制监督阶段:1.设立内部控制监察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审查;2.建立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包括内外部评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等;3.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报告,向单位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是指由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设立的,主要进行公益性活动并具有行政
职能的组织机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是指为了保障单位运行的规范性、有效性和
安全性,对单位内部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的规范和监督,以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保护
单位的利益。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单位的遵法合规,财务管理的准确和有效以
及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它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控制过程的执行、内部
控制监督的实施三个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为了实现单位的目标,保护资产,防止与单位运营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和管理措施。
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组织结构、权限分配、业务流程、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符合法规和规章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应执行内部控制过程。
内部控制过程是指根据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
标准和程序,组织执行各项控制措施,以确保单位运营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包括风险评估、内部审计、内部审查、信息沟通、业务监督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
和纠正违规行为,确保单位运营的正常和有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在于规范和监督单位内部各项管理活动。
只有明确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内部控制过程,加强内部控制监督,才能有效地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保护单位的利益。
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建立风险
管理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官方解读日前,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下称《管理制度》),要求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按年度编报内部控制报告。
下面是ok 范文网小编提供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官方解读,欢迎阅读。
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的有关精神,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近日,财政部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7〕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2017〕1号,以下简称《管理制度》),同时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2017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17〕3号,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开展2017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
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管理制度》和《通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答:自2012年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规范》),特别是2017年财政部牵头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制定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以来,各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在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中央提出的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各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建立内控报告制度,促进内控信息公开的改革任务和要求,2017年以来,财政部对我国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根据《指导意见》和《规范》的有关规定,在向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了解内控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基础性评价、课题研究、专家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管理制度》,以规范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促进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单位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答:《管理制度》和《通知》从起草到发布,大致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一是启动阶段。
2017年初,财政部会计司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体系研究课题组,启动了《管理制度》的研究制定工作。
2017年上半年,课题组多次召开研讨会,初步明确了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目的、总体要求、报告机制及形式等内容。
二是调研阶段。
通过向各地区、各部门发函,全面了解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进展情况、有关经验做法、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以及工作建议意见等,为研究制定《管理制度》和开展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是测试阶段。
2017年6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对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摸底测试,帮助各单位查找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为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
四是研讨阶段。
2017年下半年,财政部课题组组织召开了一系列专家研讨会,邀请了部分中央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地方单位、《规范》实施财政部联系单位以及内部控制理论界专家、代表,针对《管理制度》以及单位如何开展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进行了多次研讨,重点对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及模板进行了讨论和完善。
在研讨过程中,各方面专家、代表一致认为在我国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应尽可能避免给各部门及单位增加额外工作量。
为此,课题组针对内部控制报告格式和要求进行了创新性设计,以标准化表格的填报形式代替文字性描述、以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客观性指标代替主观性描述,从而有效降低了单位编报内部控制报告的难度和工作强度,也提高了各地区、各部门汇总内部控制报告的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
五是征求意见阶段。
在课题报告、调研测试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2017年12月,财政部会计司起草了《管理制度》和《通知》的征求意见稿向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审计署等部门征求了意见,并同时向财政部部内10多个司局征求了意见。
反馈意见总体上对《管理制度》和《通知》表示赞同,有关各方也针对征求意见稿中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六是完善和发布阶段。
2017年1月,在充分吸收借鉴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财政部会计司对《管理制度》和《通知》相关条款和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个别未直接吸收的意见建议也与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沟通解释,取得共识,最终形成了《管理制度》和《通知》并正式印发。
答:《管理制度》共八章,二十九条。
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
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制定的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内部控制报告的定义、内部控制报告编制的原则、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开展方式等内容。
2.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组织。
主要明确财政部、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及各行政主管部门在分别组织实施全国、本地区、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及主要职责。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主要包括各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的工作要求、依据、审批过程及报送要求等内容。
4.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主要规定各行政主管部门汇总本部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工作要求、依据,以及报送本部门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等内容。
5.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主要规定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汇总本地区部门内部控制报告和下级财政部门内部控制报告的工作要求、依据,以及报送本地区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等内容。
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使用。
主要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内部控制报告的分析及分析结果使用等方面作出规定。
7.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监督检查。
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监督检查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工作方式、考核的落实、对违反规定的单位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处分等内容。
8.附则。
主要明确各地区、各部门可依据《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以及《管理制度》的生效日期等内容。
问: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如何开展2017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1.地方财政部门。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收到《管理制度》和《通知》后,应当立即全面启动本地区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动员本地区各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积极开展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并及时汇总形成2017年度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
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于2017年5月20日前完成对下级财政部门上报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及同级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和汇总工作,将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纸质版和电子版报送财政部(会计司)。
其他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按时完成本地区所属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汇总及报送工作。
各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应当于2017年5月20日前直接向财政部(会计司)报送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
2.各部门。
各部门应当研究制定本部门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实施方案,积极组织所属各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报告编制工作,并及时汇总形成2017年度本部门内部控制报告。
各中央部门应当于2017年4月20日前完成本部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和汇总工作,将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纸质版和电子版报送财政部(会计司)。
其他各级部门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按时完成本部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汇总及报送工作。
3.行政事业单位。
各单位应当以《管理制度》和《通知》为依据,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按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制完成本单位2017年度内部控制报告,并按时报送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答: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加大保障力度,加强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做好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审核、分析和使用等工作。
二是数据准确,报送及时。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各单位应当在认真学习《指导意见》和《规范》的基础上,按照《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根据本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并按照《通知》及其附件要求及时编制和报送内部控制报告。
三是强化分析,推动整改。
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对内部控制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及评价结果的应用。
同时,加强对本地区(部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的监督检查,每年应抽取一定比例的内部控制报告,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检查,推动所属单位做好内部控制问题整改,逐步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四是加强宣传,交流经验。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对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制工作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资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宣传报道。
同时,探索建立本地区(部门)内部控制工作联系点制度,选取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成效突出的先进单位作为本地区(部门)的内部控制工作联系点。
通过对联系点内部控制工作情况的总结、提炼形成经验、做法及典型案例,与其他单位分享经验和成果,充分发挥联系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本地区(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财会[2017]1号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为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7〕24号)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的有关要求,我们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们。
财政部2017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