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发病发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包含了人体发病的整个过程,从病因形成,病邪侵入,到人体出现相应的症状,中医学认为,发病过程可以分为邪正相互作用和营卫失调两个方面。
邪正相互作用中医学认为,邪正之间可以相互作用,邪气进入人体后,会与正气相互作用,形成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病证。
邪正相互作用的不同阶段也会导致不同的病理过程。
病邪侵入病邪侵入是发病过程的第一步,有多种途径,如口鼻、皮肤、消化道、性传播等。
中医学认为,病邪的侵入是在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病邪侵入的制约或逆转在人体正气充足的情况下,在病邪侵入人体之后,正气可以将病邪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是排出体外。
这种情况下,病邪未能产生病变。
病邪繁殖扩散当正气不能够限制和逆转病邪的侵入时,病邪就会在人体内部繁殖扩散,进而引起身体的不适和生理功能失调。
邪正交互作用当病邪与正气相互作用时,可以产生热、寒、湿、燥等特定的病理变化,不同的病理变化会对不同的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营卫失调营卫失调是另外一个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它与邪正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如果人体正气被破坏,那么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
营卫分配失调营和卫是人体正气的具体表现,营卫的不协调会导致身体免疫力的下降,容易引起感染和疾病。
营卫合璧失调营和卫合璧失调也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营血不能过度营养组织,而卫气又不能调节抵御外邪,因而影响身体正常功能。
营卫滞液营卫滞液也是营卫失调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都是人体正气不足的表现。
因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就不能及时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体内水湿的淤滞,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营卫紊乱营卫紊乱是营卫失调最为严重的情况,它会导致身体整体的协调性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缠身。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人体正气与病邪的相互作用,到五脏六腑功能的平衡调和,都是发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正确理解中医学传统的发病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及时发现和及早调整发病过程中的异常,才能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学第七章病机PPT课件
于外所致。
2021
8
二、阴阳失调病机:
1.阳盛病机
概念:主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一种 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 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或亏耗不甚) 的实性、热性病证。
形成:多由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入里从阳而 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 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2021
4
•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三)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2021
5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虚、实病机 (1)虚的病机 虚概念: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不足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特点:一系列虚弱不足或衰退的证候表现。
形成:多由素体虚弱,或慢性病耗伤,以致精气虚 亏不足;或大汗、大吐、下利不止、大出血等因 素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或耗伤阳气、阴精等 所致。
概念:主要指血内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脉道扩 张,或使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外感温热病邪入于血分;或外感寒邪, 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 久化火,伤及血分,内火炽盛,郁于血分等所致。
表现:(1)热象。 (2)面红目赤,舌绛等。 ( 3)出血。 (4)心烦或躁扰发狂等。
表现:阴虚病证上出现畏寒肢冷、自汗、下利清谷 等症,即为阴损及阳,最终可发展成阴阳两虚病 证。
2021
11
4.阳盛格阴病机
• 概念: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 内,不能外透布达于肢体,从而形成阴阳格拒或 排斥,以致阳伏于里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 形成:多由邪热炽盛,阳热亢极所致,多见于外 感热病的极期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ppt课件
▪ 邪气的主导作用:中医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 导地位,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是发 病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起主导作用。如高 温、高压电流、化学毒剂、枪弹杀伤、毒蛇咬伤等,即使 正气强盛,也难免不被伤害。疫疠在特殊情况下,常常成 为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导致了疾病的大流行。所 以中医学提出了“避其毒气”的主动预防措施,以防止传 染病的发生和播散
✓ 体质因素相同时,病因不同,可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的证候类型。例如阳热体
质者,感受暑、热邪气而出现热证。若系感受风寒邪气,亦可郁而化热,表
现为热性证候。因而体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ppt课件.
11
3. 情志因素和发病
情志活动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内脏机能的反应。与发病的关系主要体 现在:
ppt课件.
9
✓ 季节气候与发病:人体生活在一定的气候环境中。自然界 气候的变化,不仅是六淫、疫气产生的条件,而且又能影 响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影响着正气的盛衰
✓ 地理特点与发病:地域不同,其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物 产及人们生活习俗的差异,对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甚则形成地域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 邪胜正负则发病:在正邪斗争过程中,若邪气偏胜,正 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从而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气机逆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病以后,由于正气 强弱的差异、病邪性质的不同和感邪的轻重,以及所在 部位的浅深,从而产生不同的病证
ppt课件.
7
(4)在不同条件下,正与邪的主导作用不同
▪ 正气的主导作用:同一邪气感受于不同人体,有人发病, 有人不发病,说明正气的旺衰决定发病与否
第七章 发病
ppt课件.
1
▪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这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 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内容包括发病的基本原 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发病的途径和发病类型。由于中医 病因学已将病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加以论述,这里只讨 论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_发病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邪气的侵害作用 ➢ 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的功
能失调等。 ➢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 改变体质类型——改变个体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感倾向。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人身 小天 地, 天地 大人 身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气的防御作用 ➢ 抵御外邪入侵 ➢ 祛邪外出 ➢ 修复调节能力
正➢气在维发持病脏中腑的经主络导功作能用的协调
➢ 正虚感邪而发病 ➢ 正虚生邪而发病 ➢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Company Logo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_ 发病
【目的要求】
掌握正气与邪气的基本概念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熟悉发病的主要类型
Company Logo
概述
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 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 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 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
Company Logo
概述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 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 盾斗争过程。
发病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 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 素的理论。
Company Logo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的历史沿革
Company Logo
发病机理 :
《内经》提出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 虚相感,乃客其形”。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可修改版ppt]
概述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 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 盾斗争过程。
发病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 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 素的理论。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的历史沿革
发病机理 :
《内经》提出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邪”;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感,乃客其形”。
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的不良可导致疾病的 发生与流行,如职业病、矽肺、空调综合症、急、慢 性中毒等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 化程度、家庭情况、境遇变迁、人际关系等与疾病的 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体质与发病
决定发病倾向——体质强则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则 易感邪发病。
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易感寒邪,阴虚易 感热邪。
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简称为“正”
正气旺盛取决于三个条件: 一、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正常 二、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充沛 三、各种机能活动之间和谐有序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文天祥《正气歌》节选
人 身 小 天 地, 天 地 大 人 身
LOGO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 章-发病
Company Logo
概述
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 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 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 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二者在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发病 体质与发病 精神状态与发病
环境与发病
环境——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与 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七章发病中医理论优质课件
发病
原理
比初病的病理损害更复杂、更
一、
广泛,病情更重。
发病的
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
邪气侵犯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小儿食积而致的疳积;
2.复发的次数愈多,静止期恢复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就愈不完全,预后愈差,容易 误服有毒食品,药物中毒、吸人有毒的秽浊之气,可使人中毒而迅速发病。
合病,是两经或两个部 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 的病证。
合病多见于感邪较盛, 而正气相对不足,故邪 气可同时侵犯两经或两 个部位。
并病与合病的区别在 于
合病是感受一种邪气可 致多部位的侵害,出现 多部位的病证;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 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 现另一部位的病证。
并病多体现于病位传变 之中,即病变部位或场 所发生了相对转移。
概念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第一节
发病 原理
留下后遗症。
第二节 发病 类型
(二)主要类型
1.疾病少愈即复发 [概念]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称为重感致复。 [机理]新感之邪助长体内病邪,或引动旧病病机,从而干扰
或损害了人体正气,使原来的病理过程再度活跃。
2.休止与复发交替 [概念]皆因初次患病时,虽经治疗,症状和体征均已消除,
第一节 发病原理
邪气作用于机体的损害与正气抗损害 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即是任何一种邪气作用人体,正气必 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病邪和维护机体的 健康。
主要内容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和影响 发病的主要因素两方面。
第一节 发病 原理
一、 发病的 基本 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正气的基本概念 2.正气的防御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临床常见:①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 ②病毒 性肝炎失治误治—臌胀 ③糖尿病日久—目盲、坏 疽等。
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
一、机体自身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
正邪相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抗 病、康复能力
正气对人体的作用: 1. 自我调节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 自我修复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负
不发病
邪胜正负
发病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 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
定型于后天的个性在 形态结构、代谢和生 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 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第七章 病机
关键性问题 中医学发病原理 中医学发病类型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 转归的机理,也可称为"病变机理"
病机的意义:
揭示了疾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研究病机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
第一节 发病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是 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 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疾病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_发病共38页PPT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 Nhomakorabea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8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发病课件
复 发
复发的诱因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定
型于后天的个性在形态 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 上相对稳定的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发病类型
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第七章发病
关键性问题 中医学发病原理 中医学发病类型
➢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 型、机制、规律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 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
等),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 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虚感邪则发病 正虚生邪而发病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侯类型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2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 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
1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却
不发病
邪胜正负
发病
2正邪相搏决定证候类型
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
复发
邪未尽除
基本条件
正虚 未复
诱发因素
复发
疾病少愈即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休息痢,结石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如哮喘,胸痹
基本类型
食复 重感致复
药复 劳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简称为“正”
正气旺盛取决于三个条件: 一、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正常 二、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充沛 三、各种机能活动之间和谐有序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文天祥《正气歌》节选
人 身 小 天 地, 天 地 大 人 身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发病 体质与发病 精神状态与发病
环境与发病
环境——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与 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环境与发病
气候因素——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 易患之病
地域因素——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 习俗导致地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
概述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 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 盾斗争过程。
发病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 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 素的理论。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的历史沿革
发病机理 :
《内经》提出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邪”;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感,乃客其形”。
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邪斗争对发病的影响
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退则不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
正邪斗争决定证候类型——病变部位、性质、病情轻重 与正邪斗争有关。
正盛邪实,多成实证;正虚邪衰,多成虚证;正虚邪盛,多为虚 实夹杂。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气的防御作用
➢ 抵御外邪入侵 ➢ 祛邪外出 ➢ 修复调节能力 ➢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 正虚感邪而发病 ➢ 正虚生邪而发病 ➢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
候性质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旺盛—邪气不易侵害—建康 正气
虚弱—邪气乘虚而入—发病
耗精气血津液。 ➢ 改变体质类型——改变个体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
的易感倾向。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如:风、火(热)、暑邪→实热证 六淫致病→初为卫表证
寒、湿邪→实寒证
七情内伤→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病情与病位
如:疠气致病→危重 六淫致病→多轻浅
风邪→易袭阳位 湿邪→易袭阴位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
【目的要求】
掌握正气与邪气的基本概念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熟悉发病的主要类型
概述
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 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 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 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二者在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邪气的概念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邪气的侵害作用 ➢ 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及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皮肉筋骨脏腑,亏
复病 由复发引起的疾病。
引起复发的机理 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因的作用。
复发的基本特点
临床表现类似于初病,但不完全是原有病理过程的再 现,比初病的病理损害更复杂、更广泛、病情更重。
复发的次数愈多,静止期恢复就愈不完全,预后愈差, 容易留下后遗症。
大多有诱因。 后遗症
主病在好转或痊愈过程中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是与主 病有着因果联系的疾病过程。
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的不良可导致疾病的 发生与流行,如职业病、矽肺、空调综合症、急、慢 性中毒等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 化程度、家庭情况、境遇变迁、人际关系等与疾病的 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体质与发病
决定发病倾向——体质强则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则 易感邪发病。
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易感寒邪,阴虚易 感热邪。
如癫痫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如胆结石
基本类型
复发的诱因
重感致复——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者。其机理是新 感之邪助长体内病邪,或引动旧病病机,从而干扰或损 害了人体正气,使原来的病理过程再度活跃
食复——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饮食不节可致脾胃 病复发,鱼虾海鲜可致瘾疹和哮喘病复发,饮酒和过食 辛辣之品可致痔疮、淋证复发
复发的主要类型
疾病少愈即复发——多见于较重的外感疾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宿根未除,
在诱因作用下复发如休息痢。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实际上是指临床症状
的轻重交替,如哮喘。邪未源自除基本条件 正虚未复复发
诱发因素
疾病少愈及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同感湿邪,阳盛热 化成湿热证,阳虚则寒化成寒湿证。
精神状态与发病
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可扰乱气机、伤及内脏而致 疾病突发。
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易致气机郁滞或逆乱而缓 慢发病。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合病与并病 复发
复发
复发的概念 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 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金匮要略》既重视正气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邪气 的重要作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 气邪风,中人多死”。
《诸病源候论》强调邪气的重要性——“人感乖戾之 气而生病”。
《温疫论》指出正气不足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在因 素——“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 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的历史沿革
发病类型:
《素问》提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为“伏气学 说”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提出“伏气”概念。 元·王履提出发病类型之所以不同与正气的强弱、感
邪的轻重、邪留的部位有关。
发病的基本原理
➢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