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文档资料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引导策略研究 -以南武山西村为例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引导策略研究 -以南武山西村为例摘要:传统村落风貌快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大部分传统村落面貌存在着如何升级的问题。
本文对传统村落物质形态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并以南武山西村为例,从村落整体面貌、建筑风貌及元素、景观及重要节点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环境风貌;保护与引导1 引言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急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对传统村落而言,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大部分传统村落面貌存在着如何升级的问题,也有许多传统村落存在着传统风貌亟需修复与拯救。
传统村落传统特色实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作用下,由村落物质元素形态构成的。
山东省济宁市传统村落南武山西村是著名的曾子故里,该村极具鲁西南传统村落面貌。
本文以该村为例,从村落整体面貌、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及元素、景观及重要节点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保护策略,提出了传统村落规划建设落地途径。
2 保护理念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应该从非物质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首先是非物质文明对建筑及景观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深入村民生活,并非直白的表达在建筑构成要素上。
南武山西村是曾子故里、千年古村,作为山东最具有儒学文化的村庄,保持其乡土本色,体现并延续传统儒学特征,营造儒学文化情结,建立一种南武山的村庄文化载体,成为本次景观与建筑设计的理念。
村落风貌保护和设计上延续并强化文化、建筑、空间的关系,设计出儒学文化气息浓厚、村民生活和谐温馨的意境。
突显儒学文化,以孝为本的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景观节点,采用本地乡土材料、乡土树种、传统儒学符号、儒学汉字等元素,增强景观设计的氛围。
3 建筑风貌控制建筑风貌控制在于引导村民使用合理的建筑材料、色彩,控制整体建筑形式及建筑构元素,从而使得整个村庄风貌和谐统一,并能延续传统村落原有风貌。
3.1建筑形式控制以传统为基准,现代化生活为依据,分类型的对建筑形式控制。
传统村落保护管理规章制度

传统村落保护管理规章制度一、总则为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依法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保护范围传统村落保护管理规章制度适用于全国各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三、保护原则1. 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应当尊重传统文化特色,避免盲目改造和更新。
2. 科学规划:应当科学规划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保留其历史风貌。
3. 综合治理:综合考虑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统筹保护工作。
4. 公开透明:保护工作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四、保护措施1. 修缮保护:对于破损的建筑,应当及时修缮,保持原貌。
2. 管控利用:对于传统村落内的建筑,应当进行管控利用,避免大规模商业开发。
3. 绿化环境:加强对传统村落周边环境的绿化工作,保护自然生态。
4. 教育宣传: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居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
5. 合理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五、管理机构设置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管理和监督工作。
委员会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专家学者组成。
六、监督制度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行定期评估、公开执法和社会监督,确保保护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七、处罚措施对于违反传统村落保护规定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涉及破坏文物或历史建筑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附则1. 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2. 凡与本规章制度相抵触的规定,以本规章制度为准。
3. 本规章制度的解释权属于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委员会。
以上是传统村落保护管理规章制度的详细内容,旨在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相关管理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遵守,并不断完善和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村镇特色风貌保护策略

历史文化村镇特色风貌保护策略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特色风貌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反映了我国历史进程中的民俗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和宝贵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品质,涉及到哲学思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历史文化村镇的建设中,保护好其独特的传统特色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的迫切性(一)传统村落大量减少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个性鲜明。
中国村庄现有约60万个,传统村落仅占1%,约5000个左右。
这些村落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就在于传统村落具有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布局的人文景观、姿彩纷呈的民族特色,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过,在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国传统村落持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
尤其近年来传统村落大量消失。
2000年时,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变成了270万,10年间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令人触目惊心。
2009年至2010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综合性复查。
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二)特色危机成为共性问题历史文化村镇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约有40多万处,其中近7万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农村乡镇;还有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传统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在传统村落中。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持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
乡村风貌管控措施

乡村风貌管控措施
乡村风貌管控是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管控乡村风貌的措施:
1. 制定规划:政府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明确乡村的发展方向和风貌要求,引导乡村建设和发展。
2. 加强建设管理:严格控制乡村建设项目的审批,确保建设项目符合乡村规划和风貌要求。
加强对建设过程的监督,防止违规建设和破坏乡村风貌。
3.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古建筑、古村落、传统文化等。
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加大保护力度。
4. 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
加强环境监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5. 提升乡村形象:加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乡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加强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提升乡村整体形象。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乡村风貌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信。
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风貌保护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管控乡村风貌,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制度

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制度引言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久远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护与管理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制度的意义、内容及实施方式。
一、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制度的意义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传统村落的独特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当地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的窗口。
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村落的独特魅力。
其次,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建立科学的保护与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历史遗迹、传统建筑和传统工艺,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最后,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制度的建立还可以促进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通过制度的规范和引导,村民可以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高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共同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制度的内容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规划制度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规划制度。
规划制度应该包括传统村落的整体规划和细部规划,明确传统村落的功能定位、保护目标和发展方向,以及村落内各建筑和空间的规划要求。
2. 建筑保护制度传统村落的建筑是其独特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保护制度是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建筑保护制度应该包括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原则、保护范围、保护技术和保护措施的规定,以确保传统建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 文物保护制度传统村落中常常存在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文物保护制度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管理也具有重要作用。
文物保护制度应该包括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的规定,同时要加强对文物的鉴定、修复和管理。
4. 环境保护制度传统村落的环境保护是保护与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传统村落价值特征要素保护和环境风貌控制规范

传统村落价值特征要素保护和环境风貌控制规范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然而,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需求,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衰败。
因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环境风貌的控制规范至关重要。
首先,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包括对其价值特征要素的保护。
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征要素包括建筑风格、布局格局、地域文化、社会风俗等。
保护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征要素,需要对其建筑风格进行保护,禁止拆除或改造传统建筑。
此外,还需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布局格局,不得随意改变村落的道路、广场、街巷等布局。
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地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载体,应该保护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和社会风俗,不得破坏或篡改。
其次,传统村落的环境风貌控制规范是保护传统村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村落的环境风貌包括村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传统村落的环境风貌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规范。
对于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禁止乱倒垃圾、乱建厕所等行为,保持村落的清洁和整洁。
对于传统村落的人文环境,应该控制商业开发,避免商业化的破坏,维持村落的文化氛围。
此外,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环境风貌的控制规范还需要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文化素养,形成全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共识和支持。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环境风貌的控制规范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征要素的保护和环境风貌的控制规范,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传统村落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共同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农村风貌改造方案

农村风貌改造方案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村风貌的改造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实现农村风貌的改造,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保护传统农村风貌农村地区的传统风貌是农村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对于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保护传统农村风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1.加强对于传统农村建筑物的保护,修缮老旧建筑物。
2.加强对于农村遗产的保护,如村庄、桥梁、碑塔等。
3.加强对于农村风景的保护,保护好自然环境中的农村景观。
4.加强对于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保护,保持传统的农耕文化。
二、提升农村风貌品质农村风貌品质的提升,可以让农村更美丽,更适合人居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改善农村环境,打造更为舒适、宜人的乡村景观。
2.打造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区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建立现代化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4.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与规模。
三、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风貌改造的根本目标。
要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发展农村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与扩大规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技能,并鼓励农民创新,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社区建设,推行和谐农村建设。
总之,实现农村风貌的改造,需要各方一起努力。
只有保护传统农村风貌、提升农村风貌品质、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农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传统村落保护村规章制度

传统村落保护村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维护传统村落的原生态风貌,传承乡土文化,促进村民的共同发展,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村落环境保护1. 禁止在村内乱扔废弃物,垃圾应当分类处理,垃圾桶定期清理。
2. 严禁在村内乱涂乱画,任何形式的破坏村落风貌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
3. 禁止在村内燃放烟花爆竹,保持村内的安静祥和。
三、建筑风貌保护1. 禁止随意拆除传统建筑,任何改建、扩建必须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向相关部门备案。
2. 禁止搭建露天广告牌,所有广告必须统一规划,布局整齐,村落风貌要求统一。
3. 保护村内古树名木和特色植物,严禁伐木滥伐破坏生态环境。
四、文化传承1. 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等,弘扬村落传统文化。
2. 组织传统技艺传承活动,培养村民传统手工艺技能。
3. 建立村史档案,记录村落历史变迁,保留传统建筑设计图纸。
4. 在村内设立文化宣传点,展示村落文化特色,吸引游客了解村落历史。
五、民族风俗保护1. 尊重村内各民族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和节日活动。
2. 不得歧视任何民族,村民之间要团结友爱,共同守护村落和谐生活。
3. 严禁传统文化节日期间的乱象,保持文明礼仪,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六、优待政策1. 村内老人、残疾人享受优先买菜、看病等服务。
2. 经济困难家庭可向村委会申请帮扶措施,村民之间互帮互助。
3. 村内突发事件救助优先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后果。
七、违反规定处理1. 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村委会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罚款甚至开除村民资格等处理。
2. 对于触犯法律的行为,将依法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配合司法机关,维护村落秩序。
八、附则1. 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需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2. 对于规章制度有疑问或建议,可向村委会提出,将认真调查研究并作出合理处理。
3. 村民应当自觉遵守本规章制度,共同维护村落的和谐稳定,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与管理的意识非常淡薄,无法真正了解传统村庄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村庄特色建筑风貌的历史、社会和艺术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些地区片面的追求村庄土地的建筑土地的开发,导致重开发和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有价值的村庄建筑毁于一旦。
因此本文从保护村庄特色风貌的意义出发,以南宁地区村庄为例,论述加强保护和管理村庄特色风貌的措施,防止历史遗产遭到损害和破坏。
一、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的重要意义
传统村庄,又称为古村庄,这种村庄传承和保留历史沿革,包括建筑环境、风貌等,而且村庄的地址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形成独特的民俗民风,同时至今还为人们使用的村庄,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
一般的乡村风貌不仅包括古代和近现代的遗迹和代表性建筑,还包括当地的习俗、语言、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其中村庄传统的古建筑是村庄特色风貌中最重要的载体。
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促进文化多元化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护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源泉;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的保护,可以有效的继承中国历史的文
化遗产;通过有效的保护,可以振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对传统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有利于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
二、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分析
南宁地区的传统村庄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壮族为主,还包括苗、瑶、侗等民族,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含有大量的汉族元素,少部分是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建成的建筑形式,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传统村庄特色风貌。
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特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
(一)居住建筑
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居住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干阑式和地居式两大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1、干阑式居住建筑
“干阑”,在南宁壮族地区亦称“麻栏”,就是指人们居住的房子以半搂居式麻栏为主,半楼居式麻栏又分两种:一种是分布在土质较多的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木头为主;另一种是分布在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石材为主。
由于干阑式建筑大多分布在缓坡地带或丘陵地区,建筑材料地域化特征比较明显。
2、地居式居住建筑
南宁市的平原地区的地居式建筑的基本形式是“三开间”式。
其中大门居中而内凹”,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庸”与“收
敛”的处世思想。
南宁地区村庄住宅的平面布局,体现了中轴对称的特点,体现在建筑上就要求中正,不中则不正,不中则不尊的思想,正如《礼记》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少数民族在建造房屋时,也会把中正的观念考虑到其中。
(二)商业建筑
从南宁地区村庄建筑形式而言,商业建筑是在居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演化的结果。
在早些时候,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圩”、“摊”,最后形成”市”后,才出现真正意义的商业建筑,起后又形成”商业街”,店铺”成为街道的主体。
在南宁传统村庄中主要有中式传统商业建筑和乡土骑楼商业建筑两种形式。
1、中式传统商业建筑
在南宁中式传统商业建筑采用面街的朝向,不再像居住建筑着重强调地理环境要素,最重要的立面特征就是在商铺正立面门面一侧,常有约一米高的小平台,称“铺窗趸”,作为摆放商品之用。
2、乡土骑楼商业建筑
骑楼结合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传统建筑形式。
乡土骑楼建筑立面活泼,装饰丰富,带有浓厚的西洋式造型,按其构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段式:上段为顶部檐口或女儿墙山花,中段为楼层,下段为骑楼柱廊。
骑楼街道的空间比较开敞,空间
围合感降低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三)公共建筑
在南宁传统村庄中的公共建筑主要有祠堂建筑、庙宇建筑、会馆建筑、书院建筑、试院建筑和戏台建筑,是村庄举行各种公共活动及仪式的中心,对村民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祠堂建筑一般位于村落最重要的位置,具有“向阳”、“面水”、“背山”的传统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还附加了公共聚会、教育、娱乐等功能。
祠堂建筑是家族或宗族权力的象征,在建筑的等级方面高于一般村庄的民居建筑,建筑外形美观,装饰精美,地位十分重要。
由此可知,南宁地区的村庄特色风貌很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融入了其他的元素,又极具地域特征,不仅保留大量的文化遗产,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三、加强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和管理
保护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新老建筑相互协调原则、保护与发展互惠原则、长远期相结合的原则等。
相关管理单位要加快传统村庄保护规划的完善,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加强保护宣传的力度,还要与历史文化村庄保护有机结合,建立长效的机制,从根本上加强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利用。
第一,南宁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进行科学的编制和规划,要把建设美丽村庄的规划和历史文化特色风貌保护结合起
来,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南宁地区传统村庄总体保护规划、村庄特色风貌保护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依据,做到“先规划,再设计,后实施”,实现传统村庄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多注入资金。
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离不开资金保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的专项资金,并要积极探索南宁地区的民间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倡导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和单位,参与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开发。
第三,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应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
要建立和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结合的形式,保障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要素,为更好的保护传统村庄特色风貌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第四,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适当改善村庄居民的生活环境。
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要从提升传统建筑内部、外部和村落总体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在统一规划、很好保护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加大村庄内部环境和设施的改善力度,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通过发展墙头文化,做仿古建筑小品等,要在与传统村庄特色建筑风貌相一致的前提下,兴建学校、卫生院、等相应配套公用建筑,不断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使村庄内的新建建
筑和传统建筑相辅相成,实现两者的和谐相处,达到室外传统与古朴,室内与室外的有机融合;还要在不破坏村落历史要素和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水电、路面、路灯、排污、垃圾收集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设施,营造古朴、干净、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村庄环境。
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先进的居住理念走进传统村庄。
综上所述,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要引起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