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影评1600字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3前几天跟同学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欢看国产电影,一开始对这部电影就抱有期待是因为另一个去看过的同学跟我说看了之后感觉很丧。
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平淡的述说着发生在一个13岁的少女身边的事情,但却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之中不断的上演着。
很多人说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没有找到共鸣说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电影中李玩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虽然爷爷奶奶很爱她,但他们关注的都是李玩有没有吃饱穿暖,从来不会深入孩子的内心关注她的内心世界,她的爸爸也是,遇到问题只会用吼的方式让她屈服。
他们不理解一条狗对李玩的意义所在,甚至用成年人的方式又买了一条一样的狗来冒充爱因斯坦。
当李玩发现这个“爱因斯坦”也像自己一样无助的时候最终接受了它,但爸爸确因为它不听话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
答应李玩要去天文馆却因为应酬而爽约,在打骂了李玩之后又给她道歉展现出慈祥的父爱,就像打了你一耳光又给你一颗糖吃。
很多父母尤其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给你钱花,要买什么都给你,但爱从来就不是如此的简单,爱是陪伴,爱是理解。
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大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分歧,不懂得倾听,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李玩在大人的世界中一次次的抗争,却一次次的以失败告终。
慢慢的,她也开始改变,变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她却再也不是那个为了找“爱因斯坦”而撕心裂肺痛哭的自己了。
或许我们有一天会在这样那样的抗争与妥协中一步一步的长成了大人模样,但我却更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长大。
《狗十三》观后感4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
自小父母离异的李玩被爸爸寄养在爷爷家,跟爷爷奶奶长大。
爸爸为了李玩能够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强制给爱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语组,这招致李玩的不满。
为了缓解紧张的父女关系,爸爸送了一条狗。
李玩开始对小狗厌恶,然后同情,接受,照顾,喜欢,最后依赖,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托与要好朋友。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1《狗十三》讲了十二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
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当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
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事情难过不止,四处寻找,所以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
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
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协,接受,她越来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听话……”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也许也贯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
李玩的表姐,也许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听话好孩子,成绩优异,待人彬彬有礼,深谙中国家庭里为人处事的横横竖竖,她懂得如何一边在长辈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一边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为所欲为…所以,在假的爱因斯坦送来家的时候,李玩的继母给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
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欢上别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
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想要礼物又假意拒绝,再懂事的去换成小男孩喜欢的蜡烛……这不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受人欢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普遍来说,中国大人教育孩子是没有定式的,发不发火、动不动手,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情绪和忍耐度,这就让中国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个的地雷式的存在,因为你永远预测不出他什么时候会炸。
李玩和父亲其实是很矛盾的,其实说实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们的.感情。
因为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的家庭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满,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个一个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少女。
但是我能确定,李玩的父亲很爱很爱李玩,爸爸离婚后担负起了扶养女儿的义务;为了取悦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打骂女儿后又红了眼圈跟女儿道歉;知道女儿考了高分后,非常兴奋,要带女儿去天文博物馆;在妻子强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时却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车上与女儿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样子。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电影中的主人公李玩,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
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惑,而这些挫折和困惑往往源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李玩的父母离异,她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为了让她能够更好地学习,家人给她报了各种补习班,却忽略了她的内心需求。
她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却只能在孤独和迷茫中挣扎。
影片中最令人感动的场景之一,是李玩在夜晚独自外出寻找爱因斯坦(她的宠物狗)的情景。
她在黑暗的街道上奔跑,呼喊着爱因斯坦的名字,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
这个场景深刻地反映了青春期孩子内心的孤独和迷茫,他们渴望被理解,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除了家庭问题,影片还揭示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李玩在学校里成绩优异,但她的兴趣爱好却被家人和老师所忽视。
她喜欢物理,却被强迫参加英语补习班;她想参加物理竞赛,却被家人以影响学习为由拒绝。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也让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青春的残酷。
李玩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失去自己珍视的东西。
她的宠物狗爱因斯坦走丢了,她的纯真和善良也被渐渐消磨殆尽。
她学会了妥协和迎合,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感,成为了一个“懂事”的大人。
这种青春的残酷,让人们感受到了成长的无奈和悲哀。
然而,影片并没有停留在对青春的批判上,它也试图探讨如何面对青春的困惑和挫折。
李玩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痛苦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了珍惜身边的人,也学会了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这种成长历程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在电影《狗十三》中,13 岁的少女李玩因父母离异而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
正值青春期的她,内心极度渴望理解、陪伴与关爱。
在中国式“要听话”的教育氛围中,李玩经历了属于她的特殊“成人礼”。
影片中,父亲试图通过一条宠物小狗来达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将其命名为“爱因斯坦”,而“爱因斯坦”的意外走失则开启了李玩那暗潮涌动却又无奈的成长历程。
当观看这部电影时,或许是因为已为人父,李玩父亲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是父亲的无奈。
我们无从知晓李玩父母离婚的具体缘由,但当李玩在车上询问母亲情况时,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竟哭得如此伤心,由此可以推断他与前妻之间必定曾有过深厚的感情,并且他定然对妻儿心怀愧疚。
从内心深处来说,他是痛苦的,亦是无奈的。
这种无奈还体现在他要为儿子出生后如何让李玩接受这个弟弟而费神,于是选择买只小狗来安抚李玩,还计划带她去看天文展览。
他做事小心翼翼,唯恐李玩内心无法接受。
特别是在“爱因斯坦”丢失后,他以自己的理解去劝说李玩,然而“不懂事”的李玩却执拗不休,最终导致爷爷扭伤,奶奶险些走失,这让这位一直小心翼翼的男人终于爆发了。
他着实有些无奈,或许诚恳地道个歉便能解决问题,但他并未如此。
若换位是我,恐怕也会如他一般。
而他的无奈还体现在为了应酬而错失了带女儿参观天文展的机会,现实生活中此类无奈比比皆是,既要维持生计,又要追求生活,很多时候确实面临两难之境。
其次,父亲对李玩有着深沉的爱。
他小心翼翼地购买小狗送给李玩,足见他对女儿的关爱;狗丢失后,面对李玩的执拗他动手打了她,但事后后悔落泪,并叫她回来坐在自己腿上真诚道歉,这也体现了他对女儿的爱;看到被送走的狗因绝食而死,他亦伤心落泪,说明他并非铁石心肠;当李玩询问他与母亲的相识过程时,他放声痛哭,更表明他对女儿的深情厚爱。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李玩父亲在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缺点。
例如,不顾女儿的感受为她报了英语小组,事后却企图用钱来弥补自己的亏欠;在饭局上让女儿喝酒,而平时看到女儿喝酒却大发雷霆;在儿子的生日宴会上又忽略了女儿的存在等等。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一):少年李玩的长大本片的主人公李玩和她的家人组成了一个经典的中国家庭,在发生争吵的时候,李玩的台词是什么样的,爷爷的台词是什么样的,奶奶的台词是什么样的,爸爸的台词又是什么样的,这些熟悉的台词都让你感到这就是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的重现。
青春期的少年,自主意识再度强烈的觉醒,渴望被当做平等的个体对待,可是在中国,绝大数的家长并没有敏锐捕捉到这个时期孩子身上的变化,从观念上也不接受长辈和孩子间平等的理念,所以盲目的把自己变成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的“敌人”,并且随时准备用权威结束这场战争。
李玩为了丢狗和家人大闹一场,其实在和朋友谈心后在回家以前,听到朋友那句“以后这种事还有很多”的李玩已经接受了现实,但是她爸爸却没有给她足够的耐心,于是本片最精彩的一幕上演,回到家的李玩遭到爸爸的痛斥,“你为什么这么不懂事?”,家长们仿佛都在指望孩子长大了就马上可以懂事,但其实李玩的家人并没有在这件事上给孩子做好榜样,丢狗却不找没有展现出认真负责的品质,找了一只外形相似的狗来蒙混过关更是没有表现出诚实踏实的品德,最最关键的是李玩所代表的少年的自尊仍然没有得到本应该有的尊重和保护,认为是孩子所以可以随便许诺却不遵守诺言更是教育的大忌,孩子渴望理想化的父母的愿望彻底破灭。
英语演讲比赛中,父亲出现的前后李玩的表现的差异则暗示了不良的家庭教育关系下,孩子所遭受到的父母的影响。
也许是因为从小父母离异的关系,依靠并不多的李玩对他人的幻想本来就很低,她显示出非常的早熟和聪慧,她对现状有着很好的判断,她知道她的命运如何把握,她知道获得想要的东西需要牺牲很多,她知道在完成目标前她需要禁得住许多的诱惑,她小小年纪就知道恋爱不能带给她想要的一切,轻描淡写的就拒绝了对她有好感的帅哥,从这一点上看李玩的堂姐在电影中则一直和她做着对比,生日聚会她微笑着挣脱堂姐的手代表着李玩永远不会走上的人生。
片尾李玩若有所思的看着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冰场上跌跌撞撞的训练,我想在她的脑海里,对被弟弟分走的关爱和注意力的怨恨和委屈也许正在消散,因为她明白,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中,任何的宠溺最终一定也会走上另一场战争,目前“风光”的弟弟也终究逃不出生活的“桎梏”和“洗礼”。
《狗十三》观后感5篇
《狗十三》观后感5篇《狗十三》观后感1《狗十三》这部电影的故事起因源于一条狗,结尾也落到狗,狗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包含了许多内在的含义。
据说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狗B,脏话当然过不了审,不过“狗十三”同样能让人意会,并且更丰富了电影的表达。
许多人说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教育对个性的扼杀,也看到了成长的伤痛,许多人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这倒并非无病呻吟,而是电影故事太生活化,李玩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我们也经历过,李玩做到的事情我们想做却又不敢做,她是个缩影,包含了无数个我们的青春。
电影围绕的家庭是中国常见的三代同堂,爷爷奶奶善良守旧,爸爸和后妈重组家庭另育一子,女儿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因为这样的人物设定我们得以看到三代人的不同,同时,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循环,那就是:最终,我们都会成为电影中的爸爸和爷爷。
昭昭是爸爸跟后妈生的,在中国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昭昭一出生就被除了李玩之外的全家人溺爱不止,他从椅子上摔下来后哭着重复一句话:“打椅子!打姐姐!”相信很多年轻的妈妈看到这里都会无奈地笑笑,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教育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不小心磕磕碰碰,爷爷奶奶就会教他打地、打墙,打一切害他宝贝孙子磕到碰到的东西,让孩子从小养成了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习惯。
爷爷遛狗不栓绳子,狗丢了也不及时找,李玩着急找狗的时候他即使心有愧疚,但嘴上绝对不承认,只会怨李玩不重视他,腿摔伤以后他就更理直气壮了,因为爷爷也是像昭昭一样被这么教育大的,他习惯了推卸责任。
李玩又何尝不是被溺爱大的呢?因为父母离异,爸爸对李玩总是小心翼翼的,想方设法补偿她,为了老师口中的重点高中强硬地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志愿,但过后立马又是赔笑脸又是给零花钱,还买了条狗送给李玩。
狗走丢之后全家人开会商量,每个人都要看李玩的脸色,还费尽心机又买了条一样的狗回来,可以说,长辈们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唯独做不到也想不到的就是道歉。
李玩说她也不是非要条狗,她就是要爷爷认错,要大人们承认这狗不是爱因斯坦,但大人们怎么能认错呢?那是他们作为大人的尊严。
2024年《狗十三》观后感(8篇)
2024年《狗十三》观后感(8篇)《狗十三》观后感1每个人都有青春,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显得尤为不同。
由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中就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一个13岁的少女到成年之间所经历的残酷变化,剧情引人入胜。
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
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骂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
骂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
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
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
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
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
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狗十三》观后感2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
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
女主角“陈玩”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缩影。
父母给了她充足的物质生活,却很少耐心地对待过她的感受。
“陈玩”最喜欢的小狗丢了,一家人面面相觑,却连找都没帮她找;“陈玩”父亲为了和领导喝酒,耽误了陪“陈玩”去看天文展的时间,结果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没看成;“陈玩”父亲为了在领导面前有面子,让不会喝酒的女儿给领导敬酒······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家长的作风,他们只管你吃饱穿暖,不管你心里是开心还是委屈,而且还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狗十三》观后感800字范文(四篇)
《狗十三》观后感800字范文(四篇)【篇一】《狗十三》观后感800字去看了《狗十三》,哭得断气,事实上我看什么都能哭得断气。
看电影还是得一个人去看,约了人就有偶像包袱就要忍住眼泪,如果还化了妆那更不能哭,看场电影卸个妆那还了得。
刚开始觉得李玩挺讨厌的,就像青春期的你我一样,吃饭时捧着个碗坐电视机前看电视,不吃的东西吐掉。
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以为那就是全世界。
更有代入感的是电影里那个旱冰场跟我小时候常去的超像,装满了自以为很酷的杀马特少年,抽着烟。
少女李玩以为,家人的爱是无条件的。
他们爱的形式或许粗暴,但爱的投放对象一定是她。
李玩的狗——爱因斯坦丢了,爷爷遛着去买菜的时候丢的。
和全天下其他的少年少女一样,她拼了命找它、冲着家人生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音乐排解苦闷。
而家人处理的方式是,找一条长得像的狗来告诉她爱因斯坦找到了。
她很生气。
她说狗找不到了可以一起慢慢找,为什么要弄一条假的非说是真的。
我认为这里所讲的是“爱的方式”。
中国的家长们,他们不愿意和一个伤心的孩子朝夕相处,他们不愿意处理你的情绪,不愿意去理解一个孩子,不愿意花时间沟通。
你看起来不好的时候,他们总是想以一种最简便的方式,糊弄或者暴力之类的,迅速地让你“好”起来。
少女李玩离家出走了,找堂姐的男友喝了酒,堂姐的男友把她送回家。
“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他说。
回家后,她爸打了她,大哭之后,他们又和解了。
到此为止,电影也还是温情的。
后半部分就太残忍了。
李玩的叛逆来自于她的爸爸和爷爷奶奶都爱她,而李玩的懂事来自于,他们也有可能不爱她。
他们告诉她,她的后妈和她爸爸有了孩子,他已经一岁了。
她爸答应带他去看天文展,因为一个饭局而没能去。
她爸因为她喝酒而打过她,饭局上却叫她敬酒;她的弟弟有妈妈保护着,而李玩只是一个被防备的外人;爷爷奶奶陪着她弟弟玩儿,弟弟顽劣,打了奶奶推了爷爷,却被全家人宽容了;她的弟弟打了狗,狗咬了弟弟,狗被丢弃了;为了不破坏气氛,她在她爸爸的饭局上吃了狗肉。
观狗十三观后感6篇
观狗十三观后感6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观狗十三观后感6篇通过写一篇观后感,职场人可以更好的抒发自身的感想,一般大家观看完一部影片后,肯定有很多感触,可以书写一篇观后感,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观狗十三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一个十三岁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却如此真实而深刻地触动了我。
李玩生活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
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无奈。
一开始,李玩因为兴趣小组的选择和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不顾她的意愿强行替她做了决定。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成长,有多少时候,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替我们做了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却从未真正倾听过我们内心的声音。
李玩喜欢物理,却被父亲要求选择英语小组,这种不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或许很多人都曾体会过。
而她为了寻找自己的“爱因斯坦”,那种执着和不顾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纯真和对爱的渴望。
她不是在找一只狗,而是在寻找那份失落的理解和陪伴。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他爱李玩,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他会在李玩取得好成绩时给予奖励,也会在李玩犯错时暴力相向。
他以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爱,却从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种爱,是那么的片面和肤浅。
爷爷奶奶对李玩的爱,也是传统中国式长辈的爱,他们关心李玩的生活起居,却无法理解她的精神世界。
在李玩把爷爷推倒受伤后,爷爷也只是默默地叹气,他们的爱充满了包容,却也带着无奈。
而继母,在这个家庭中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她对李玩的态度,表面上客气,实则疏离。
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努力去调和各种矛盾,但这种努力往往显得那么无力。
李玩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妥协和迎合。
她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再反抗父亲的权威。
当她在饭局上吃下那块狗肉的时候,她内心的纯真和坚持已经被现实磨灭了。
那一刻,她真正地长大了,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疼。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问题。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学会迎合社会的规则,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梦想?还是在现实的磨砺中,依然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李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被现实同化的过程,她失去了自我,变得懂事、听话。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1去年有一部电影《狗十三》上映,但当时错过了电影院,没想到下档后,今年在视频网站看了几遍。
真的是一部非常有感触的电影。
没有人的成长是不经历痛苦电影中的李玩,经历了成长期的阵痛,被家庭逼着“长大”了,其实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小时候我也经历过那个时期,可能比李玩更严重。
当然我承认,初中时期的我没有李玩优秀,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都是父母或者老师来决定,我自己没有什么想法,所以觉得自己更可悲,连反抗的基础都没有,全部都是父母或者老师说了算,怪自己不够勇气。
听话了也并不代表妥协李玩最后吃下了狗肉,也成了大人眼中听话懂事的小孩。
虽然大人眼中她是长大了,听话了,但是不代表她就真的妥协了。
她只是选择把悲伤和不满深藏而已,她不想让长辈们再为她难过和操心,所以就算再爱狗再难过也还是随了大人们的愿。
她真的长大了,她以后有能力也绝不会让自己的小孩再经历和她一样的经历。
多换位理解和共情,其实矛盾并没有那么大电影中,父亲是爱女儿的,李玩也是爱爸爸的。
但是,他们之间却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战争,女儿在父亲面前吹酒瓶,父亲不惜痛打了女儿,并且彻底压下了女儿的焰火。
其实,他们之间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想一想,其实冲突也是可以避免的。
父亲也不容易,为了事业也得在老板面前点头哈腰,中年男人的压力可想而知,女儿如果早一点理解也就没有那么大的怨念了。
同样,父亲也不能觉得子女就是自己能控制的,对于他们的承诺可以随时违反,或者认为子女的爱好和梦想没有自己的事业重要。
中国式父亲都有这个毛病,但是子女应该有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力,父母不应该过度干涉。
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车内,响起了《再回首》音乐的时候,李玩爸爸痛哭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我也看到了做父亲的忏悔和悲伤。
其实,父母也有父母的难处,小孩成长没有一个不经历痛苦,但是,人到中年,也没有哪一个父母是轻松的。
《狗十三》观后感2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
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影片以少女李玩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揭开了中国式家庭教育和青春成长中的种种问题,让人深思。
李玩,一个普通的初中女孩,她的世界原本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美好的憧憬。
然而,家庭环境的束缚和成人世界的规则,却让她的青春变得充满了苦涩和无奈。
电影中,李玩的父亲为了让她提高英语成绩,擅自修改了她的兴趣小组。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却反映出了家长们常常以“为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完全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李玩的内心,她热爱物理,对宇宙的奥秘充满了向往。
可父亲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她梦想的一次打击。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的兴趣爱好就这样被家长无情地扼杀在了摇篮里。
李玩的狗“爱因斯坦”走丢后,全家没有一个人真正去努力寻找,反而试图用一只新狗来敷衍她。
大人们觉得这只是一只狗,丢了就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对于李玩来说,“爱因斯坦”是她的伙伴,是她孤独时的倾诉对象。
大人们无法理解孩子与宠物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感,他们的冷漠和不理解,让李玩感到无比的失落和伤心。
在寻找“爱因斯坦”的过程中,李玩的情绪逐渐崩溃。
她四处张贴寻狗启事,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拦。
而家人的不支持,甚至是指责,让她感到自己在这个家里是如此的孤立无援。
这也反映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家长们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却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后来,李玩在父亲的暴力下,不得不妥协,接受了新狗。
但她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忘记真正的“爱因斯坦”。
这一段让我感到无比的心疼。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多少次因为长辈的权威和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违背自己的内心。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李玩在一次次的挫折和打击中,逐渐变得“懂事”。
她学会了迎合大人的喜好,不再任性,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
她在酒桌上,为了父亲的面子,喝下了那杯她原本不愿意喝的酒。
她看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却不敢相认,只是默默离开。
《狗十三》观后感(七)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早早地买了晚上的海王。
心血来潮翘了下午的概统课,买了这部狗十三。
已看到昨天同学写的影评,印象最深的两个字“压抑”。
我个人一直喜欢那种喜大普奔结局,气氛轻松愉快的合家欢电影。
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趋势我买了这部狗十三。
开头对李玩爸爸的定位挺明确。
强势、封建、饱受世俗风雨的洗礼。
强行改了女儿的志愿、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想用钱哄女儿开心……在正值青春期的我看来就是活脱脱不懂的教育沟通,标准的坏蛋爸爸形象。
看到后面,爱因斯坦丢了。
没人去找。
这大概才是让李玩生气的地方吧(直男所想,如果有其他想法请一定要告诉我,我觉得我还能再抢救一下)。
后来我一直以为和蔼可亲的爷爷竟然也说李玩胡闹,倒是先前有些呵斥李玩的奶奶还为李玩讲话,有些出乎意料,但是细想又真的太符合这一代人的生活实际了。
再后来买了一只假的爱因斯坦,李玩的姐姐堂堂,态度的转变,不禁让我开始想堂堂姐姐是怎么长大的……逻辑混乱,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想到什么写什么,算了,不写这些了,开始写自己的感想。
我个人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聊天偶尔冷场,喜欢一个人呆着?。
但是对人际关系又特别小心,总是不停地过度换位思考,担心这个不开心,担心那个不高兴。
看电影的时候,老是想着:“卧槽女主也太惨了……”、“这父母怎么能这样子……”、“这完全不是小孩的错啊”、“明明大人有错在先脸皮真的这么重要吗”……但是偶尔也替大人担心:“呀爷爷摔了还不快去扶一下”、“喝一些吧为了家里人的生计”……但是看完电影,我发现我被自己的后半种想法吓到了。
我不知道从何时起,自己开始有了这种“小孩应该多多体谅大人”。
我并不是说这种想法有错,但是在影片的背景下,我认为我的这种想法太“懂事了”,这种“懂事”太病态了。
李玩的心被揉过来碾过去,才揉出了她的“成长”、她的“懂事”。
拒绝了别人的示爱(我真忘了那人叫啥放……)、成绩变好……这些都是她经历了多难的心路才表现出来的啊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概就是又一次错过了天文展览吧。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说起来,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真不是滋味,有点酸酸的,又有点闷闷的。
它不像爆米花电影那样看完就忘,反而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心里平静的湖面,泛起一阵阵涟漪。
这部电影是曹保平导演的,主演是张雪迎。
它讲的是一个女孩李玩和她的小狗“爱因斯坦”的故事,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实际上它讲的是青春期的迷茫、家庭的隔阂,以及成长的阵痛。
李玩一开始养了一只小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她可喜欢这只小狗了。
可是后来,狗丢了。
家里人为了安慰她,又给她买了一只狗,也叫“爱因斯坦”。
这下可好,李玩不干了,这不是她的“爱因斯坦”!这就像你最喜欢的玩具熊丢了,别人又给你买了一个一样的,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电影里,大人们总是用“为你好”的名义,替李玩做决定,强迫她接受新的狗、学习物理、参加英语竞赛……他们以为给李玩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却忽略了她内心的真实感受。
就像用一个漂亮的笼子,把一只渴望自由的小鸟关了起来。
李玩一开始还会反抗,还会哭闹,但后来,她慢慢地“懂事”了,学会了妥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
她喝牛奶过敏,以前会直接说,但后来,她默默地把牛奶倒掉,脸上还带着微笑。
看到这里,我心里真的很难受,这笑容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啊?这部电影的画面很真实,没有华丽的滤镜,也没有夸张的特效,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样子。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片尾曲,听着听着就让人想哭。
要说缺点嘛,我觉得节奏有点慢,有些情节可能略显拖沓。
这慢节奏也恰好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更能让人体会到李玩内心的挣扎。
《狗十三》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像其他青春片那样充满浪漫和幻想,而是直面现实的残酷,展现了青春期真实的痛与迷茫。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无奈与妥协。
如果你也经历过青春期的迷茫,或者正在经历,我强烈推荐你去看一看这部电影,或许你会在其中找到共鸣,或许你会对成长有新的理解。
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哈哈大笑的电影,但它会让你思考,让你回味,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想起李玩那带着一丝苦涩的微笑。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狗十三》是一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家庭中祖孙三代价值观冲突的电影。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揭示了传统中国家庭中权力结构、代际关系以及人性的物化等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即三代人的价值观冲突、父权规训的代际传承以及技术权力的意识形态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个体不应被泯灭真实的人性,应追求超越物质的信仰。
一、三代人的价值观冲突影片的中心人物李玩,生于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她叛逆而纯真善良。
她热爱自由,追求真实,坚持实事求是,强调诚信和契约精神,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崇尚科学,尊重生命。
然而,她的家庭环境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父母离异后,父亲再婚并生下了弟弟李昭,但他却没有给予李玩足够的关爱和理解,而是采取了强制和压迫的方式来对待她。
李玩的父亲一辈则是传统的中国人,他们强调亲情和孝道,认为孩子必须服从父母的意愿,同时他们也追求物质和金钱,将其作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这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对李玩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上,他们坚持让李玩学习英语,而她却渴望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兴趣小组。
李玩的祖父祖母辈则是典型的传统中国老人,他们疼爱子女,尊重长辈,重视家族的荣誉和传承。
然而,他们的教育观念却与第三代人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祖父坚持认为“南瓜还分中国外国的”是“崇洋媚外”,祖母则一味顺从婆婆的意愿,这种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与第三代人的创新和独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尽管三代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价值观差异和冲突,但他们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妥协和包容,以维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妥协是基于亲情、伦理和社会压力等因素,而不是基于真正的共识和理解。
二、父权规训的代际传承影片还揭示了传统中国家庭中父权制的权力结构和代际传承。
在李玩的家庭中,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他的意志决定着全家的一切事务,包括李玩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选择。
父亲以家长的身份对李玩进行规训和控制,要求她服从和听话,同时也以金钱和物质的奖励来收买她的欢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狗十三观后感影评1600字
2018年的年末,一部被禁5年的电影《狗十三》正式热映,影片凭借极具真实感的剧情引起了很多网友们的共鸣,影片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13岁的少女到成为成年人之间经历的残酷变化。
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被禁5年的电影《狗十三》在全国院线公映以来,引发了人们许多共鸣,影片中13岁少女李玩的经历或多或少地勾起了人们青春成长经历的回忆,一时间,“不要忘记被粗暴对待的青春”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许多观众纷纷吐槽成人世界的伪善和强权,普遍认为本该恣意成长的孩子生生被成人世界带向了虚伪的“成熟”,影片最后李玩的“长大”是一种被压榨后的妥协,被禁锢后的无言的抗争。
对于这种看法我并不苟同,我甚至认为,那些在看了电影后,只顾着随大流谴责成人世界,将自己成长经历中所受到的搓折认同是自己的青春受到了粗暴对待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有长大,至少,还有心智不成熟的嫌疑。
其实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青春期孩子类似这样的烦恼和疑惑,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
影片以13岁女孩李玩的视角展开,借助一条叫做“爱因斯坦”的小狗,串起了她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烦恼和疑惑。
片中李玩的爸爸,不顾李玩的爱好是物理,态度强硬,擅自作主替女儿报了英语兴趣班,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现实中那些不顾孩子自己意愿,自作主张为他们报名“学而思”课程辅导班的家长们;而片中李玩因寻找那条叫作“爱因斯坦”的小狗使爷爷脚受伤,后来又借酒浇愁,被父亲训斥并施以暴力,也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孩子在“不听话”时,自己控制不住的暴脾气……
除了李玩的爸爸,还有片中李玩的爷爷奶奶、堂姐,甚至李玩的后妈,他们其实都是内心有爱的人,但他们的爱中缺乏了尊重,正因为如此,导致叛逆期的李玩感受不到爱,更多的是一种伤害。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爱,我们更需要的是呼吁“理解”,可惜,人们更多的是爱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某一方。
李玩的父亲因为自己动手打了孩子而后悔,向孩子道歉,并说了一句“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
”在话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悖论,但我相信这一刻这位父亲说的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打骂孩子固然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式,但如果我们能从一个在职场打拼,承受着巨大工作压力,且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角度去感同身受一下的话,我想应该是不会对李玩父亲所说的话,所表现出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影片中,李玩乖巧地坐在父亲腿上,认真地听着父亲的话,从这一刻起,开始走向“长大“。
在随后一次某领导的宴席上,父亲无奈让女儿向领导敬酒,最后还失了带李玩去参观天文展的机会。
同样是爱好的错失,李玩并没有像狗狗走失时表现的那样歇斯底里,而只是流露了一个略显无奈的眼神。
及至在后来父女俩车中交谈时,在谈及李玩母亲时,父亲忍不住飙泪,而女儿则心痛地握住父亲的手,我相信此刻的她多少对父亲的不易有了新的理解,这感人的一幕让我看到了一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长大“。
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
正是因为欠缺“尊重”,结果令对方感觉不到“爱心”,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爱心“为由“好心办坏事”,我想影片所反映的,就是这一
现象。
因此在观影后我更多地想到了一句始于八十年代初喊出的口号:“理解万岁”。
所谓的“理解万岁”,就是在某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时,能够用
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感受对方从而使两者本该发生的矛盾弱化后一种
感情的升华。
正因为理解不易,所以才有了“理解万岁”的呼吁。
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是成长的一个必然。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成为拒绝“长大“,做一个叛逆到底的个体,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悲剧的,我想不久前湖南某地12岁少年轼母案就
是一个极端的事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而理解,能让你看问题的角度
更倾向于理性。
你可以站在少女李玩的角度,去抨击成人世界,当然也可以站在长辈们的角度,去矫正一个恣意生长的青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电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的这句话,引发了多少观众的深思。
如果说“大人”代表了成熟,那么,我很想问一句:那些痛诉青
春被粗暴对待的人,你们真的长大了吗?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