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09c9e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1.png)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学而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8e10251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2.png)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按时去练习和实践,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去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感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
这三件事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
学习可以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地快乐。
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方面的学问。
学习了之后,一定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才能让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让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再说交友。
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
要多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去请教,去学习。
再说处世。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并且努力坚持下去。
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感悟:父母疼爱子女是物种延绵的生物本能,而孝顺父母需要提倡和教育。
孝悌是"为仁”的基础,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
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8874bbc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4.png)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和教诲。
下面是对《论语·学而篇》的翻译和注释: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友来乎,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来了,不是很高兴吗?”注释:孔子强调学习应该是持续的,并且学完一遍后要及时复习。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同时也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是空洞无物,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遭受危险。
”注释:孔子认为学习只有结合思考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同时,只有思考而不积极学习也是不够的,容易陷入危险之中。
3.子曰:“有教无类。
”翻译:孔子说:“教育应该没有隔阂。
”注释: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人,不应该因为社会地位、出身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乎,不亦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来了,不是很快乐吗?”注释:这句话与第一句类似,再次强调了学习的快乐和友谊的重要性。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能向他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则要自己改进。
”注释:孔子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善于观察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在自己身上进行改进。
这些是对《论语·学而篇》的部分翻译和注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学而篇和为政篇全文(拼音和注释)
![《论语》学而篇和为政篇全文(拼音和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3dccb10f284ac850ad0242bf.png)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yuēxuéér shíxízhībùyìyuèhūyǒu péng zì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yìlèhūr én bùzhīér búyùn búyìjūn zǐ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yuēqíwéi rén yě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luàn zhěwèi zhīyǒu yějūn zǐwù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yězhěqíwéi rén zhī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好(hào):喜欢。
犯:冒犯,抵触,违反。
《论语》学而篇和为政篇全文(拼音和注释)
![《论语》学而篇和为政篇全文(拼音和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c26b135d03d8ce2f01662344.png)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9a7b2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a.png)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解析《论语‧学而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代对他的言行进行记录和整理而成的一部经典文集。
本篇主要围绕着教育、学习以及为人处世等主题展开,深受后世的推崇和研究。
下面将为您逐句解析《论语‧学而篇》的原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句话是孔子的名言,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他还提到,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因为朋友间的交流与分享可以帮助个人的成长。
最后,他强调了君子的品质,君子能够做到不被他人的无知与误解所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解析: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首先,孔子强调孝和弟这两个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指出一个人如果既孝顺又尊敬兄长,就很少会做出冒犯上级的事情;而那些不爱尊敬上级但喜欢制造混乱的人是不存在的。
然后,他提出君子应当注重修身养性,以正道为根本,只有根基稳固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3.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析:这是孔子对于国家治理的指导方针。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尊重他人,对待事务认真负责并守信用,节约开支同时又要关心民众的福利,才能使人民生活得以改善。
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析:这段话强调了个人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指出,作为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回家后要尊重兄长;要做到严谨可信,广泛地对他人充满爱心,亲近仁爱的行为准则。
当自己的行动能够满足这些要求时,才能用剩余的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
5.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析: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态度。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是有才德的,那么他就应该能够抵制外貌的诱惑,全力以赴地为父母服务,为君主效力,并且与朋友之间交流时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567d4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e.png)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摘要:一、前言- 论语学而篇的重要性- 学而篇的16 则内容概述二、学而篇16 则原文-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二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四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第五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第六则:子曰:“君子不器。
”- 第七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第八则: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第九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十则: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第十一则: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 第十二则: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 第十三则:子曰:“恭而无礼则劳。
”- 第十四则: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 第十五则: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第十六则: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三、总结- 学而篇16 则的核心思想-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包含了诸多关于学习、修身、为人处世的智慧。
本篇文章将详细解读学而篇的16 则原文,以期为大家提供借鉴。
二、学而篇16 则原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做是非常愉悦的。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令人愉快吗?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的表现吗?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知识,就可以成为一名老师了。
”6.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只专注于某一技能。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循的准则?”8.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a19b432af90242a995e51b.png)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十二章翻译全文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翻译全文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493ecb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4.png)
论语十二章翻译全文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学而篇第一1.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学而篇第一1.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文】1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译文】2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学而篇第一1.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1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译文】2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学而篇第一1.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译文】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学而篇第一1.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ecb8730ba0d4a7302763ae9.png)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8b763f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e.png)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论语·学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并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下面是《论语·学而》的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学而:学习后又经常熟记和重复。
2、时:每时每刻。
3、习之:不断练习。
4、说乎:喜欢、高兴。
5、有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6、自远方来:从远方来到,指朋友的交往距离。
7、乐乎:高兴、快乐。
8、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的内容,经常记住并重复,这样不是很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即使别人不认识你,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举止吗?”《论语·学而》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学习和交友的重要性,还提出了什么是君子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要学习呢?学习可以为人提供知识、技能、思想和文化的积累,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价值和素养。
而时习之,并不是简单的学过就够了,还应该在学之后反复记住和练习,使所学的知识深化,更好地应用于生活中。
有朋自远方来,正是指要交朋友,而且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就算距离遥远也不妨碍交往。
这样可以拓宽人的交际圈,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互相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君子不因别人不认识自己而生气。
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体面应该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不因他人的姿态影响自己的情绪。
这是一种胸怀大度、气度宽广的素养。
总之,《论语·学而》是一篇关于学习和交友的经典篇章,让我们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气度。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d577d51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7.png)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一些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
以下是学而篇的翻译注释: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喜悦?人们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岂不是君子的品质?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一个人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并且不喜欢违法乱纪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违法乱纪,却喜欢制造混乱的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努力修身养性,修身立德,道德自然生发。
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仁德的基础。
”3.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没有威望,就不会受到尊敬;如果学习没有坚持,就不会立足。
主张忠诚信义,没有比自己更好的朋友,犯了错误就要毫不犹豫地改正。
”4.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还在世时,不要远离家乡旅游,旅游必须有目的地。
”5.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连续三年没有违背父亲的教诲,可以称之为孝顺了。
”6.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翻译:孔子说:“天性赋予了我一种德行,桓魋怎能和我相比呢?”7. 有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告之以言,未始有宾自迎者。
”翻译:有子说:“在进行典礼祭祀时,首次洒酒神明之前,主祭人会告诉宾客规矩,从来没有宾客自己去迎接主祭人。
”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9.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孔子说:“不在相关的职位上,不谋划相关的政策。
”10.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管理一个千辆马的国家,要尊重职权,重视诚信,节约开支并爱护人民,使人民能够获得福利。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abc1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e.png)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摘要:一、论语学而篇概述二、学而篇16则原文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矣。
5.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巧言令色,鲜矣仁!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0.法语虽曰远,行之则不远。
1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1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4.君子贞而不谅,小人之贞也悔。
1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6.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正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共有16则,主要论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以下是对这16则原文的详细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学习的方法——时常温习。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从而带来喜悦。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提倡自省,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确保在为人处世、交友和学业方面做到忠诚、诚信和勤奋。
3.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里描述了君子的品质,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做事态度和人际关系方面做到适度、谦逊、有礼。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矣。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要求人们在物质生活中保持简朴,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做事勤勉,言语谨慎。
5.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提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6.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提醒人们警惕虚伪,主张真诚待人和做事。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译文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9f178f7c1cfad6195fa7f4.png)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77869b8a2161479171128f5.png)
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e34350f242336c1eb95eeb.png)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 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 者 。”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 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 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 必谓之学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8、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篇及其他
![《论语》学而篇及其他](https://img.taocdn.com/s3/m/df65a86ce009581b6bd9ebac.png)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 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 16 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 1
子曰 (1) :“学 (2) 而时习 (3) 之,不亦说 (4) 乎?有朋 (5) 自远方来,不亦乐 (6) 乎?人不
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
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 为仁之本: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
间的关系。 (5) 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
3
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 的基本方法。
(7)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 愠:音yùn,恼怒,怨恨。
(9)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
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 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165a03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7.png)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为大家整理了论语《学而篇》全文和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学而篇》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