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秋雨时分》
品味秋天
品味秋天中秋前后,持续下了几天的雨,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淅淅沥沥,滴滴嗒嗒,从天际潇潇落下,泛起阵阵白色的雾霭。
如丝如缕般勾画出生活的点滴,洋洋洒洒地描绘出雨后的自然景观。
喜欢在雨中独行,听轻盈的雨滴敲打油纸伞,一如拨动心之琴弦,点点滴滴融入心坎。
看蒙蒙细雨翩翩起舞,泛起圈圈的涟漪,撞碎四处飞溅的水花,让心情植入清新隽永的意境之中。
喜欢雨中那条小路,从容地走在凹凸不平的泥泞中。
慢慢的走着,不会遛滑,也不会摔倒,只留下一串跋涉的痕迹。
路边两排紫薇树染红叠翠,显得更加奔放,生机盎然。
喜欢雨中的兰河,细雨斜织着落入水面,那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从里向外慢慢的漾开。
河边的草啊树啊随风摇曳,在雨中显出本色的狂狷。
遥远的一群斑头雁,围着河面飞舞盘旋。
河水中那静静伫立着的荷花残枝,仍保持着挺立的身姿,傲然不屈的地迎接着雨水的击打。
荷叶已无夏时的风采,荷花尚在回忆着往日的妙曼姿容,依稀还有那缕清幽的香。
所有的都定格成一幅秋雨残荷的泼墨画,不是雍容华贵,而是朴素而平凡。
雨滴点点,掷地有声。
在这深秋时分,淋雨、听雨、赏雨,与天空和大地对话,然后让思绪如雨点洒落,让心情融入在秋雨之中,这思绪竟然比这秋雨还纷繁复杂。
品秋就是品味生活,就是品味人生。
雨是没有味道的,落在不同的地方反射出不同的味道。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传诵至今仍余音绕梁,这不一样的宋代的芬芳,让人在雨中细细品尝百味人生。
雨丝轻柔地在空中呢喃,润湿了空气,润湿了大地,也润湿了眼眶。
有人说:秋天的景物,首屈一指当数秋雨。
因为它诉说着秋的潇潇、秋的瑟瑟、秋的寥寥,秋的缈缈。
看到秋雨,总是给人带来千般的离愁别绪。
雨后斜阳静谧而温柔,清新又诗意,各种色彩使整个天空成为了画家的调色板,深然天成,不夹杂其它。
雨的故事永远是那么清新美丽,这不仅仅是一幅秋天的图画,也是一曲秋歌,一首秋诗,一篇有关秋的千古绝唱。
初二散文:品味秋雨
三一文库()初二散文
品味秋雨
秋雨下了一场又一场,枯叶落了一层又一层。
天空已经渐渐黑暗了下来,天空却仍下着
蒙蒙细雨。
漫步雨中,看到街边树下,那些落
着的,发黄的树叶,恰似换上秋装的丽人,难
遮妩媚风情。
听,那清爽,清脆的是秋雨。
看,那丝丝的,滴状的是秋雨。
摸一摸,那凉凉的,滑滑的是秋雨
也许是一种向往,也许是一种默契,秋雨
在散落的飘零着。
看看秋雨的街景,我陶醉了,感觉是一种空灵的美,于是让心与秋雨沟通,
让情与夜色交流。
我和朋友坐在小吃摊上,看
着雨夜的街景,谈着秋雨的情怀。
就这么聊着、看着、想着,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李商隐的《宿
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沼递隔重城。
秋阴
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实秋雨是很耐人寻味的,秋雨的滑,秋
雨的凉,是一种永不干涸的诗的泉源。
20 × 20。
余秋雨作品列表
余秋雨作品列表1、文化苦旅《文化苦旅》1992年大陆出版1995年台湾出版余秋雨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2、山居笔记《山居笔记》1995年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3、霜冷长河《霜冷长河》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4、千年一叹《千年一叹》2000年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
《秋雨时分》:睿智出位,婉约显胜
三 节 目绾 捧独 具 匠心
作 为一档 “ 有 较明 显 的理论 完 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 河科技 大学 学报 ,0 44. 2 0 ()
参考资料 :
①京 华 时报 ,2 0 0 5— 0 —1 (8. 4 3) 5
( 作者 I 位:I 文红 。 l I I i 膏京财 经大 学 人文社 科 蕾 l期 宇庆 。膏 京 日报报
②④ 雷建 军 . 电视 谈话 节 目与脱 口秀 业集 团新 闻研究 中心 )
节 目中 已经成 为主 流 ,从 过去单 一 的 元 素之 间有 着密切 的 关系 。
将 这些 电视需 要的 元素 先天 性 合二 为
一
栏 目到现 在的 频道 ,法 制节 目经 历 了 从无 到有 、 从小 到大 的成 长过程 。 其 与
时 分》 该 栏 目由著 名学 者余秋 雨 教授 。
主持, 每天 一期 , 周末 连播 , 系统地 讲 述 文化课 题 。 秋 雨时 分 引起了 海 内 外 华 人观 众的 广泛 关 注 。这样 一 档本
的 映衬 下显 得 昏暗 、 苍凉 、 沉重 。 个 这
场 景是 余先 生在 年一 叹 中反复 描 千 述过的 “ 最能 体现 文化兴 衰的 苍凉 环 境 ” 。余 秋雨 身着西 装 ,斜 坐在这 背 0
虽较 新颖 ,然而 容 易引 起不 必要 的争 它给 人 类社会 带来 了什 么 。畅说 “ 辨析 . 民” 电视研究,045 2 0() 议;某 些事 本 身不错 , 但过 于 简单 , 缺 话 ,即老 百姓 的话 , 今 晚 节 目的真 了较 为普遍 的 社会 意义 。这 些 问题都 心 声 。 是 晚 确定 话题 时必 须考 虑的 因 今 在 素 ,否则 就很 难一 直在 传播 中以受 众 为本 。 大众 传播 媒 介的根 本意 义 ,在 于
睿智出位 婉约显胜——简评凤凰卫视《秋雨时分》
[] 自朱羽君 , 3引 雷蔚真的 《 电视采访学》 .中国人 民大学 }版社 1 9 年 l } l 9 9 2月 第一版.2 0 0 3年 6月第 3 次印刷,第 7 8页 77 [] 4 刘海贵主编 《 新闻传播精品导读 ~ 广播电 卷》 .复 F大学 出版杜 2 0 J 04 年 5月第 一 ,第 2 l 一2 2页 版 6页 6 [] 5 申凡著: 当代 新闻采访学》 华中理 I 《 , : 大学出版杜,19 年第 99
枚硬 币的两面 ,学 习抽 象逻辑思维方面 的知 识也会
发现 了坍塌 最严重 的地方 点 ,要 特 别注 意 对背景 、人 物和细节 的观 察。通过对背景 的观 察找到
展 开新 闻 故 事 的 最 佳 突 破 口: 通 过 观 察 新 闻人 物 来 展
势体现在现代化 的采集和播 出手段上, 但是, 这些手段 只是为 电视 的优 势传播提供 了技术 上的可能 ,而真 正
实现 电视传播优势 的是 “ ” 人 ,如果 电视人没有一双敏
和 自己积累的表象进行比较,找出现场形象和积累的
表象之 间的 区别 ,发现现 场形象 的特点 ,捕 捉最具新 闻价值 的形象画面 。第四 ,记者还要 学会 在观察中思 考 。“察 而 不 思 则 罔 , 思 而 不 察 则殆 ” 电视 记 者 。 在观察时 ,一定要和 思考 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观察对
维普资讯
新闻知识 (060 ) 20 .4
・视 听 天 地 ・
塞 智 i 出.
婉 约 显 胜
简 评凤凰 卫视 秋 雨 时分
余 昌伟 周 伟
20 0 6年 1月 2日,凤凰 卫视推 出了一档全 新 的 “ 口秀 ”栏 目一 一 《 雨 时 分 》 脱 秋 。该 栏 目由著 名 文化学 者余 秋 雨教 授 亲 自主持 ,每 天一 期 ,周 末连 播 ,系统地 讲 述文 化课 题 。作 为一 档严 肃 的文 化栏 目,极 可 能 曲 高和 寡 , 而 《 雨时 分 》 自开 播 以 秋
余秋雨的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余秋雨的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文化苦旅《文化苦旅》1992年大陆出版1995年台湾出版《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山居笔记《山居笔记》1995年《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霜冷长河《霜冷长河》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千年一叹《千年一叹》2000年《千年一叹》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初二写景作文《品味秋雨》550字(总8页PPT)
滴状 看,那丝丝的,
的是秋雨。
摸一摸,那凉凉的,滑滑的是秋雨 也许是一种向往,也许是一种默
契,秋雨在散落的飘零这。看看秋雨
的街景,我陶醉了,感觉是一
空灵 种
的美,于是让心与秋雨沟
通,让情与夜色交流。我和
朋友坐在小吃摊上,看着雨夜的
街景,谈着秋雨的情怀。
关键词:滴状,街景,感觉,空灵,
初二写景作文《品味秋雨》
那是一幕怎样的场景啊!宛若水
墨画那般淡雅脱俗。
讨厌春天的雨,连绵腻烦;讨厌 夏天的雨,粗暴激烈;讨厌冬天的雨,
阴寒刺骨;唯独那迷蒙的秋雨,
是我所钟爱的。 秋雨遐思,我不在撑伞在大街上,
任凭它温柔的触摸我的脸,我的发, 那真是一种幸福。
关键词:场景,水墨画,脱俗,阴
寒,刺骨,讨厌,遐思,撑伞,触摸,连 绵,腻烦,粗暴,激烈,温柔,幸福。 词语:场景 拼音:chǎng jǐng 解释:指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 中的场面。阎纲《论陈奂生》五: “这也是一种艺术的含蓄,不但 恰当地处理了一些尖锐的、不堪 入耳的、暴露性的场景,而且精 简了作家的笔墨。”泛指情景。 张爱萍《从遵义到大渡河》: “那些英勇艰苦的...
初二写景作文《品味秋雨》
命运之神关上一道门,必定会打开另一扇窗。
再见
2019年7月26日星期五
初二写景作文《品味秋雨》
就这么聊着、看着、想着,不由得使 我想起了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 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
沼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
枯荷听雨声。
其实秋雨是很耐人寻味的,秋雨 的滑,秋雨的凉,是一种永不干涸的
诗的泉源。
关键词:竹坞,无尘,水槛,枯荷,
初一抒情作文:品味秋雨
品味秋雨
秋雨下了一场又一场,枯叶落了一
层又一层。
天空已经渐渐黑暗了下来,天空却
仍下着蒙蒙细雨。
漫步雨中,看到街边树下,
那些落着的,发黄的树叶,恰似换上秋装的丽人,难遮妩媚风情。
听,那清爽,清脆的是秋雨。
看,那丝丝的,滴状的是秋雨。
摸一摸,
那凉凉的,滑滑的是秋雨
也许是一种向往,也许是一种默契,秋雨在散落的飘零着。
看看秋雨的街景,我陶
醉了,感觉是一种空灵的美,于是让心与秋雨
沟通,让情与夜色交流。
我和朋友坐在小吃摊上,看着雨夜的街景,谈着秋雨的情怀。
就这
么聊着、看着、想着,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李商
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沼递隔重城。
秋阴
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实秋雨是很耐人寻味的,秋雨的滑,秋雨的凉,是一种永不干涸的诗的泉源。
朱自清曾赞赏过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秋雨也是这般迷人,这种安详的
姿态最让人难以忘记。
最喜欢江南女子的温婉清丽,着一
袭长裙,撑起一把油纸伞,漫步在那迷茫的秋
雨中,古朴的青石板小巷里,绣花鞋若隐若现。
那是一幕怎样的场景啊!宛若水墨画那般
淡雅脱俗。
讨厌春天的雨,连绵腻烦;讨厌夏
天的雨,粗暴激烈;讨厌冬天的雨,阴寒刺骨;唯独那迷蒙的秋雨,是我所钟爱的。
品味秋雨,我不再撑伞。
在大街上,任凭它温柔地触摸我的脸、我的发,那真是一。
高中高三叙事作文:秋雨时分
秋雨时分
本文作文是关于高三的叙事作文秋雨时分,欢迎阅读。
凌晨醒来,天色暗淡,微微风吹,拂去最后的那一点慵懒的睡意。
换上衣服,推门出去,发现路上行人稀少,没有以往的声音嘈嘈.突然,滴滴雨水从我脸庞滑落,丝丝凉意,我犹豫片刻,方知正是秋雨时分.是延缓步伐尽享眼前美景盛宴,还是继续上班的行程?既怕错过了美景,进而也会错过了心境;又怕延误了上班,进而也影响了工作.其实,秋雨到处都有,那淅淅沥沥的声音耳边长伴,那清新怡人的秋风一路相随!
不久后,应该又是桂花开放的时候了吧,那阵阵桂香真是令人难忘.此时此刻,没有春风拂面,暖人心;没有夏风吹来,一阵清凉;却有秋风袭来,带来了乍暖还寒的季节.此时没有春雨如膏,滋润农田;没有夏雨滂沱,荡尽尘埃;却有秋雨轻扬,带给人们的是思绪万千.也许你会有已觉秋窗愁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的感慨,也许你会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绪.但是不尽的雨昼夜歌唱,将秋意抒写得淋漓尽致,忧思,温馨,感动汇集在这充满诗意的雨,徜徉其中,细细体味,天空下的,岂止是季节的雨!
朋友,不要有悲秋的情绪,如果你已被这个季节所感动,那就高声唱道:天凉,好个秋!。
品味秋雨_初一作文_1
品味秋雨
秋雨下了一场又一场,枯叶落了一层又一层。
天空已经慢慢黑暗了下来,天空却仍下着蒙蒙细雨。
散步雨中,看到街边树下,那些落着的,发黄的树叶,恰似换上秋装的丽人,难遮妩媚风情。
听,那清爽,清脆的是秋雨。
看,那丝丝的,滴状的是秋雨。
摸一摸,那凉凉的,滑滑的是秋雨
兴许是一种向往,兴许是一种默契,秋雨在散落的飘零这。
看看秋雨的街景,我沉醉了,感觉是一种空灵的美,于是让心与秋雨沟通,让情与夜色交流。
我和朋友坐在小吃摊上,看着雨夜的街景,谈着秋雨的情怀。
就这么聊着、看着、想着,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沼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实秋雨是很耐人寻味的,秋雨的滑,秋雨的凉,是一种永不枯竭的诗的泉源。
朱自清曾赞叹过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秋雨也是这般迷人,这种宁静的姿态最让人难以忘记。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最喜爱江南女子的温婉清丽,着一袭长裙,撑起一把油纸伞,散步在那迷茫的秋雨中,古朴的青石板小巷里,绣花鞋若隐若现。
那是一幕怎样的场景啊!宛若水墨画那般淡雅脱俗。
讨厌春天的雨,连绵厌烦;讨厌夏天的雨,粗犷剧烈;讨厌冬天的雨,阴寒刺骨;唯独那迷蒙的秋雨,是我所钟爱的。
秋雨遐思,我不在撑伞在大街上,任凭它温柔的触摸我的脸,我的发,那真是一种幸福。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秋雨时分》杂志书策划□著者:余秋雨□选题策划:刘艺菲□封面设计:刘艺菲□出版单位:长江文艺出版社□完成时间:2007年7月5日目录一、选题概述 3(一)选题名称:《品味秋雨时分》杂志书 3 (二)出版载体:杂志书(Mook书) 3 (三)作品简要介绍 3 二、可行性分析 5(一)运作该选题的必要性 5 (二)市场上同类作品的出版情况、需求前景预测 6 (三)运作该选题已具备和所需要的条件8 三、编辑出版计划9(一)分工组稿编辑集成的方法9 (二)出版流程9 (三)时间安排10 四、营销策略10(一)销售策略10 (二)宣传策略10 五、成本预算及效益简要分析11(一)本书基本情况11 (二)成本预算及效益分析11 六、结论12一、选题概述(一)选题名称:《品味秋雨时分》杂志书(二)出版载体:杂志书(Mook书)1. 杂志书介绍杂志书,即Mook书,是杂志和图书的结合体。
它采用图书的设计以及装订方式,同时又像杂志一样定期出版。
杂志书起源于日本,已成为一种新的出版潮流,尤其是用在时尚类出版物上,如日本的漫画、旅游图书(如日本月刊旅游Mook书《RURUBU》)1。
2. 选择杂志书的理由杂志书是继图书、杂志后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它的特点是既保留了杂志的优势,有品牌,有固定的读者群体,有固定的阅读习惯,又去掉了杂志的弊病,即过期产品马上无人问津,产品周期过短这种新型出版方式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从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的畅销窥知。
另外,现在市场上的杂志书多为青春文学类,较为严肃、有一定文化深度的杂志书在图书市场上还没有见到,《品味秋雨时分》在这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采用杂志书的方式出版,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三)作品简要介绍《品味秋雨时分》是对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秋雨时分》的二次开发。
《秋雨时分》是一档电视谈话节目。
2006年开播,每天一期,每期五分钟,由主持人余秋雨与观众一起探讨东方及中国文化的各个话题。
2007年改版成每周一期,每期约30分钟左右。
《品味秋雨时分》作为杂志书出版,采取图书的设计外观,每三个月出版一期。
每期编辑《秋雨时分》节目的文稿,分为上篇《思想的锋芒》和下篇《文化的记忆》。
上篇的主题为探讨文化的理念,包括在文化问题上普遍存在的种种误解,然后针对性地介绍余秋雨以及其他一些大师的精彩观点;下篇的主题主要是讨论中国文化史上最应该记住的事件、年代、人物、思想、作品,品味中国文化的精萃。
这个结构的设计也和《秋雨时分》栏目的设计思路是符合的。
另外,本系列书的亮点之一在于随书附送《秋雨时分》节目的光盘,里面有每一季度的节目录像。
以第一期的目录(小样)为例:1朱健桦著《2007年第一季度图书零售市场分析》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目录序上篇:思想的锋芒实证主义官僚主义漠视了自然法则 (1)中华文化的缺憾之对实证意识的淡薄 (5)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受到侵犯后的对话 (9)文化是唯一能制服的缺陷? (14)人格教育重于应试教育 (22)奥运不能伤害人格尊严 (37)审美公德现代传媒是审美公德的最大麻烦 (44)尊重他人的审美格调 (52)中国文化创造了美但不重视美 (64)礼貌公德离礼貌公德最远的是文化差距 (79)很礼貌地强加于人也是一种破坏 (84)礼貌性公德行为规范最忌惺惺作态 (92)如何教育子女对社会公德很重要 (110)下篇:文化的记忆司马迁奇耻大辱是《二十五史》的起点 (114)从文学角度看司马迁 (117)汉武帝的大地遇到司马迁的目光 (125)一部有体温的历史 (127)屈原一位风度翩翩的官员 (133)文长江推举他出场 (140)如果屈原官场得志会怎样? (145)孔子孔子的坚持 (158)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常识 (169)君子与小人 (178)墨子中国为什么失去对墨子的记忆 (183)兼爱非攻——墨子的精神世界 (190)三大记忆之后的争论 (195)二、可行性分析(一)运作该选题的必要性1. 历史文化热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愈显重要,国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强烈。
华人世界尤其是中国大陆逐渐开始传统文化道德重建。
在这个背景下,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图书成为了出版业一大热点。
于丹、易中天等人由《百家讲坛》而一炮走红,随之出版的一系列书牢牢占据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
《共享秋雨时分》以探讨东方及中国文化为主题,也赶上了这趟“文化热”的顺风车。
虽然传统历史文化类的图书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但是《品味秋雨时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使在激烈的市场中也能站稳脚跟,具体的相关分析见“市场上同类作品出版情况比较分析”部分。
2. 名人效应(1)余秋雨在文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从1992年出版《文化苦旅》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
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凭借优美的文笔、略带伤感的笔调、以及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赢得了广大读者以及业内人士的好评。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四本。
这些著作,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
他的《借我一生》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
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
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
2005年春季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每场都拥挤了数千名听众,被台湾媒体称之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编的《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一盛况。
2004年底,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因此,此书凭借余秋雨的名人效应,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2)关于余秋雨宣布封笔的问题自从自传《借我一生》出版后,余秋雨很久没有出过书了。
他曾经宣布,他要封笔,以后再也不出书了。
这可能会对《品味秋雨时分》的成功出版造成一定的影响。
然而,此书不同于普通的新书的出版,鉴于以下两方面原因的分析,我认为,作者本人应该会同意此杂志书的出版。
首先,他不出书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人对他的文章进行持续的批评与攻击,他对于文坛已经很失望。
然而,《品味秋雨时分》并不是作为他的新书出版,而是作为对他已经录制过的节目的二次开发,只是一个整理和收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避免一些文坛上的争论。
另外,盗版的存在是他近些年不出书的另一个原因。
他曾经表示,在盗版问题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前,除了完成自己的那本自传外,再也不写任何作品。
而现在的出版物市场上,杂志与盗版市场基本上是绝缘的,市面上几乎看不到盗版杂志的存在。
《品味秋雨时分》作为一本杂志书,恰好绕过了盗版这个障碍。
因此,余秋雨本人应该不会排斥它的出版。
3. 雅俗共赏,文学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品味秋雨时分》是作为电视节目的文稿,它的语言是通俗易懂、干净简练,强调专业化中的大众化,既有阳春白雪又不至于曲高和寡。
它的内容往往由一个问题引起,体现一定的文化深度。
每篇文稿的最后会有一段余秋雨的即兴“秋雨录”,在大雅之余又有大俗。
(二)市场上同类作品的出版情况、需求前景预测《品味秋雨时分》作为杂志书,具有图书和杂志的双重属性。
因此分析市场的时候需要同时考虑图书和杂志市场的出版情况。
1. 历史文化类图书市场分析正如上文分析过的,历史文化类图书这两年逐渐走红,在各大畅销书销量榜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近些年同类作品主要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明朝那些事儿》等。
其中,《于丹〈论语〉心得》、《品三国》(上/下)自它们发行以来,一直占据全国非虚构类图书畅销榜前三甲的位置。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明朝那些事儿》也在畅销书的行列。
面对这样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品味秋雨时分》有自己的独特的定位和亮点。
首先,这两年流行的历史文化类图书,无论是“百家讲坛”系列还是网络写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其主要特点是戏说,卖点在于其娱乐性。
而《品味秋雨时分》则侧重深邃的思想和宏大的历史观,给读者提供看待传统文化和当今文化问题不一样的角度,定位在于思想的思想以及开阔的眼光。
虽然读者对于戏说的历史抱着很大的兴趣,但是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娱乐性质的戏说,他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需求,即对文化现象以及历史的深入理解。
《品味秋雨时分》能够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
其次,随书附赠的光盘也是保证此书需求的亮点之一。
《秋雨时分》开播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很多人已经形成了固定收看这个节目的习惯,这些观众都是此书的潜在消费人群。
因为《秋雨时分》的播出时间是在周末的下午,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周末活动而无法保证每周的节目时间都呆在家里准时收看,加上节目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人们很可能会错过节目的播出时间。
随书附赠的这个光盘可以满足那些错过收看《秋雨时分》节目的观众的需求,另外,很多“秋雨迷”可能有收藏他的相关资料的爱好,这个光盘可以满足他们的收藏需求。
最后,余秋雨作为历史文化散文的“笔祖”,他本人的知名度以及深厚的文学素养都是此书销售量的有力保证。
2. 历史文化类杂志市场分析纵观市面上的同类杂志,主要有《读书》、《书城》等。
《读书》的特点在于严谨的学术风格,对读者的文化素养要求很高。
而《书城》的定位主要是关注当代文化的最新状况。
《品味秋雨时分》的内容定位与这两本杂志有一定的差异。
它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眼界,同时又具有简单易懂的风格,即不孤高又不落俗,雅俗共赏。
它的读者定位从初中生到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受众范围很广,因此,它的需求前景是很好的。
3. 读者需求分析总体而言,购买大部头文学巨著的读者正在逐步减少,读者的需求多转向相对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
(1)历史文化类出版物的主要购买者:1)高中生2)在校大学生3)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4)白领阶层5)其他(2)潜在购买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以及海外华人。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世界各国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投以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很多外国人开始研究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