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从_红楼梦_的两个英译本中对话片段看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
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对话片段看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王 涛 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
对话描写能达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客观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艺术效果。
小说翻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原文的三个要素是否被完好无损地移注到了译文中。
而对对话语言的翻译成功与否,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移注过程是否“完好无损”。
一部优秀译作的成功之处,往往在于原文的对话美在译文中得到了再现。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封建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其语言精练、传神。
特别是其中的对话描写,可谓栩栩如生、精彩纷呈。
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的译作《T he Sto ry of the Stone》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A D ream of R ed M an si on s》均可称为经典之作。
其中关于对话语言的翻译,更是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作的对话美。
本文将引用其中的某些译例,就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管之见。
一什么是对话美?对话美的“美”,体现在它的艺术效果上。
对话美的艺术效果在于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客观环境和推动情节发展。
对话美不仅能增强小说语言的生动性,而且可以使小说的篇章结构更趋于合理,主题思想的表述更加明晰、透彻。
(一)对话美能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亚里斯多德说过,“不同阶级的人,不同气质的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个性化对话描写不仅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及文化修养,而且能揭示其心理状态,更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灵魂的挖掘。
例一: ……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
”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
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
”……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
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儿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呀‘厄’的去!阿弥陀佛,那时才现在我眼里呢!”(《红楼梦》第20回) 霍克斯的译文如下: …“Cou th in B ao,Cou th in L in,youcan thee each o ther every day.It’th no toften I get a chan the to com e here;yetnow I have com e,you bo th igno re m e!” …“L isp ing doesn’t seem to m akeyou any less talkative!L isten to you:‘Cou th in!’‘Cou th in’!P resen tly,w henyou’re p laying R acing Go,you’ll be all ‘th ick theth’and‘theven th!’” …“I shall never be a m atch fo r youas long as I live,”X iangyun said to D aiyuw ith a disar m ing s m ile.“A ll I can thay iththat I hop e you m arry a lithp inghu thband,tho that you have‘ithee2w ithee’‘ithee2w ithee’in you r earth everym inu te of the day.A h,ho ly N am e!Ith ink I can thee that b lethed day alreadybefo re m y eyeth!”在这里,黛玉的敏捷不饶人的性格、湘云的活泼娇憨的形象,以及两人轻松幽默相互取笑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语言转换;翻译方法;文化输出1.引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2.语言转化翻译的最基本意义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是字面意义的对等,更是深层意义的呼应。
汉语表达中,我们偏爱用四字结构。
四字结构音美,形美,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在表情达意时,我们会习惯性的,下意识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浓缩在四个字中;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觉得四字结构郎郎上口,符合习惯。
在英语文学原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地道的英语习语。
这些英语习语使原著读起来郎郎上口,为原著增色不少。
这一事实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在进行汉译英实践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一些英语习语来提高英语译文的质量呢?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 杨译: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 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I deserved to be caned.霍译:It was just tha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afraid 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ie dear. I deserved to be spanked.在翻译同一段原文的时候,两个译本首先在字数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杨译本用了15个词来翻译原文划线部分的内容,而霍译本则用了29个词,几乎是杨译的二倍。
《红楼梦》回目英译的审美再现
译 的 A D em o e n in 。 ra fR dMas s 它们 也以各 自独 o 特 的艺术魅力得 到广大读 者的认可和 喜爱 。 文 本
从翻 译美 学 的角 度对 这两 个 译本 的 回 目翻 译进
行 比较研 究 , 借助 许渊冲 的“ 美 沦’ 掘 它们 的 三 挖
《 红楼梦》 目非常注 重音 韵效果 , 回 作者 善于使用
叠 音 、 韵 、 声和 平仄 等 手段 , 来抑 扬顿 挫 、 叠 双 听 流 畅婉转 , 有美感 。 语言形 式上 ,红楼 梦) 很 在 《 ) 回
D vs将 《 楼 梦》中 的两 首 词 译 成 英 语 算 起 , ai ) 红 10多年 间 已经产 生 了 9种不 同译 本 。在 这些译 7
增删 五次 , 纂成 目录 , 出章回 。 真是“ 分 字字 看 来 皆是血 , 十年 辛苦 不寻常 。 】 雪芹在 回 目中 曹 还 多用成 语典 故等来 增强其 互文 性效果 , 他信 手 拈 来却 自然贴切 , 意味悠 长 , 意境 深远 。 比如第十
九 回 回 目 睛切切 良宵花解 语 意绵 绵静 日玉生
审美价值 。
香 ”曹 雪 芹 使用 了两 个 叠 音“ 切 切 ” “ 绵 , 情 和 意
绵’ , 来增强 其音乐 感 。展现 了花袭人 与林 黛玉对 贾 宝玉 的关怀 备至 和绵绵情 意 。 当时那种 +J 与 L 女之 间的温馨 浪漫 隽永缠 绵 的氛 围极 为贴切 , 读 后 可谓 口齿 留香绵 绵不绝 。在 形式上 , 两句对 仗 工整 , 极有韵 味 。 情 切切 ” ‘ “ 意绵 绵 9 ̄良宵 ” t " 9 对 “ 日”而“ 静 , 花解 语 ” 玉 生香 ” 和“ 两个 典故更是 天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精品文档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1. 引言在传统翻译观念里,译者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他们遵从的是“文本中心论”。
人们往往认为,译者要无条件地服从原文本和原作者,不得任意增添译者个人的主观因素。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这一因素被忽略。
如今,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英译本基础上,指出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处理上,两名译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而这种差异性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由文本、作者、译者、读者这四要素构成。
在对原文本(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基础上,译者才能更好地对原文本进行审美体验,以创造性的文字再现原文本的精神和实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即,在忠实于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的叛逆,这种叛逆可以表现在语言、文化或文学性等方面。
3. 译者主体性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2003:1)。
换言之,在不脱离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译作一定程度上的叛逆,而这种叛逆正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4.《红楼梦》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英译本,可看出两译者对原文本有不同的解读,采用了不同的选词、句式、翻译手段等,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4. 1两译者对书名的翻译《红楼梦》一书围绕贾宝玉所佩戴的一块石头展开,而这块石头见证了贾府的兴衰。
霍克斯将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反映了译者对原文本整体的把握程度,这一译名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是从全局考虑的。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红楼梦》的英译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初探《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期深化对这部伟大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与接受情况的理解。
本文首先将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的研究背景进行概述,阐述国内外对于《红楼梦》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后,将介绍本文所选取的四个英译本及其译者,包括他们的翻译理念、翻译方法以及各自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特处理。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利用语料库工具对四个英译本进行统计与分析,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翻译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与探讨。
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本文旨在揭示不同译者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用的策略与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接受度。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译者风格的因素,如文化背景、翻译目的、读者群体等。
本文将对《红楼梦》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总结与评价,并提出对未来《红楼梦》英译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通过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探,本文旨在为《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中华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交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式,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分别由David Hawkes、John Minford、Yang ianyi和Gladys Yang、以及Sykes)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步探究。
我们分别建立了这四个译本的语料库,确保每个语料库中的文本量、章节分布和原文内容一致,以便进行公平和准确的对比。
接下来,我们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定量方面,我们运用语料库软件对各个译本的词汇、句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具体包括词频统计、关键词分析、平均句长计算、以及句式结构对比等。
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
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一、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哲学思想、复杂的人物塑造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英译历程,也见证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本文将回顾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译介工作,到后来的译本对比研究,再到现在的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解读,试图勾勒出一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全景图。
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学者和翻译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也为中国文学的外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探讨其中的得失与不足,以期为未来《红楼梦》英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红楼梦》英译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红楼梦》,又被称为《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性、命运、家族、爱情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曹雪芹以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将真实的社会生活与丰富的艺术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艺术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生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启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许多后世作家都在其影响下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时,《红楼梦》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红楼梦》及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红楼梦》及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为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红楼梦》所写的《前言》中,称赞《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
”《红楼梦》英译经历了三次大的译介活动,第一次是1830-1893年,共有四个译本,是片段的节译。
第二次是1927-1958年,共有三个译本,全部是《红楼梦》的改编。
第三次是1973-1982,出现了两部完整优美而各具特色的英译本:一部是牛津大学教授霍克斯(David Hawkes)和闵福德(John Minford)的“The Story of the Story”,另一部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下面将此二译本简称杨译本和霍译本)。
自杨、霍译本出现以来,中国国内各期刊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红》及其英译本研究的文章。
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共11种,(注: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研究》,其中《中国俄语教学》,《外语界》未有《红楼梦》及英译研究论文。
)代表了中国外语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高水平。
本人收集了11种中外语核心期刊在1980-2006这26 年中刊登的所有以《红楼梦》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共52篇,从发表时间、研究方法和理论及主题三个方面做系统分析,以求大体上展现中国《红楼梦》英译研究的成果和现状,从而对《红楼梦》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一对《红楼梦》的研究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而对《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呢?我们先统计一下1980-2006年间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红楼梦》英译本研究的文章数量,以了解该研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自1980至1989十年间发表的有关《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研究的论文总共只有5篇,而在1990-1999十年间共有16篇论文,而且先后有两次相对高峰时期,分别是1993年的5篇和1998年的4篇。
《红楼梦》译本比较赏析
《红楼梦》译本比较赏析作者:许崇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从成书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其曾多次被翻译成外文,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
其中尤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由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合译的两个译本影响最大。
本文通过对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得出由于译者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组译者在翻译策略、翻译风格等方面做出了不同选择的结论。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翻译策略作者简介:许崇钰(1984.10-),女,山东潍坊,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21、引言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小说之一,《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自19世纪以来,已经被多次翻译成英文,同时多种英译本陆续出现。
这些译本承担了为我们国民文化以及文学的有效输出与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实物载体,更是让中华文明绚丽于世界文明之林的有效途径。
目前有很多种译本和节译本,其中两个影响比较大的译本是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以下简称杨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由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 合译(以下简称霍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两个译本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杨家勤曾这样评价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杨氏译本被称作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
曹雪芹原著所融合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杨氏译本中得到了较为忠实的再现……”(杨家勤,2000)而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取名The Story of the Stone,“顿时成为经典译著。
” (刘靖之,1999) David Hawkes的合作者John Minford认为,David Hawkes的译本达到了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化”,达到了与曹雪芹“神通”的境界。
从目的论角度谈《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
从目的论角度谈《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摘要】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鸿篇巨著之一,《红楼梦》的英译版本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而在众多的译本中,杨氏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版本最具研究价值和代表性。
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一种目的行为,其目的法则决定了译者在不同的文本及文化背景下对翻译策略不同的选择。
对于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以杨氏和霍氏版本为素材,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45-02【abstract】as one of the four classic chinese novels, “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has always enjoyed high level of popularity. among all the translational versions, the couple of yang and david hawks’ works are of great value. based on the skopos theory, which focuses above all on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sets out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choice of translational strategies with the two versions as the analytical materials.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to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produce a functionally adequate translation because of translators’ different culturalbackgrounds.【key words】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strategies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一、引言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以杰出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征服了无数中国读者,数十年来也吸引着外国专家争相翻译。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王 军(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怎样结合两者的长处,是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红楼梦;意象;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5)04-0110-03①参见敦诚《四松堂集》。
昌谷:唐诗人李贺,家居昌谷(今河南省宜阳)。
诗集《李长吉歌诗》亦名《昌谷集》。
破篱樊:《四松堂集》嘉庆刊本及《熙朝雅颂二集》作“披篱樊”。
破,披,义同。
篱樊,亦作“樊篱”,篱笆,喻前人的诗歌境界。
收稿日期:2005-05-06作者简介:王军(1977-),女,四川邻水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我国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因其未完成之巨著《红楼梦》闻名,然而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掩盖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
其生前好友敦诚曾盛赞曹的诗学禀赋:“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藩篱。
”①《红楼梦》前80回中近200首诗词,或铺陈,或衔接,为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诗词本身更是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曹不惜笔墨,大量采用“风”“花”“雪”“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行将没落的盛世图景,读来令人慨叹唏嘘。
在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有了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译出。
这两个译本与以往译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充分再现了小说中的诗词部分,处理方法各有千秋,可圈可点。
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的诗词部分做一粗浅比较,以求教于方家。
一、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意象(image )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深刻的社会观察、丰富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这本小说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爱和推崇。
在英语世界中,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本文将对比并分析其中的几个版本。
在早期的翻译中,最有名的是杨宪益先生的翻译版本,他在193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杨宪益的翻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没有用英文直接翻译小说的原名“红楼梦”,而是给出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可能导致读者对小说的认知产生混淆。
其次,他对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导致了一些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的地方。
后来,高鼎先生在198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高鼎的翻译更加准确和流畅,对于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解读也更加全面。
他对于船仔、螃蟹等特色词汇给出了合适的解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鼎将小说的名字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强调了其中石头的重要象征意义,和小说中道出的“石头有性情”之说相一致。
这个翻译版本的问世,为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此外,还有一些较新的翻译出现,如董斯扬的版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和陈荑华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
这些版本在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上都有所提高,对于一些细节的解读也更加细致入微。
同时,由于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进步,这些版本还恢复了原文最初被删减或修改的部分,使读者更贴近原著。
总体而言,英译本中各个版本都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欣赏的地方。
从“三美”论看《红楼梦》诗词英译的风格再现
从“三美”论看《红楼梦》诗词英译的风格再现摘要:本文以三美论的视角对《葬花吟》杨、霍两种译本的比较,论述了《红楼梦》诗词翻译风格再现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风格再现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更值得关注的是小说中包含的近200首诗词曲赋,不仅丰富了全书的古典文学价值,而且也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和实现人物性格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
谈红楼梦的翻译,不能不考虑诗词曲赋的翻译。
而诗歌对翻译是存在拒绝性的,诗歌的可译与否也是中外学者争议多年的议题。
英国诗人雪莱在《诗辩》中说:“译诗是徒劳无益的”。
译诗之难不在语言,而在于风格的再现。
如何翻译好《红楼梦》诗词,如何更好的实现诗作的风格再现是值得探索的问题,透过评析杨、霍两种译本的异同,也可为我们更好翻译红楼梦诗词提供直观可鉴的经验。
一、诗歌翻译的风格再现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是风格研究,同样诗歌翻译的最高层次就是诗歌的风格再现。
这不仅仅涉及到诗歌本身语言层面的翻译,更是对诗歌总体鉴赏,甚至需要对诗人本身进行人格分析。
诗歌翻译的风格再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即语言层面的理解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翻译。
进而由丰富的意象组合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某种意境多次出现或者诗人的诗作存在统一的意境,译者通过翻译实现了这些意境的完整统一,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诗歌翻译达到了风格再现的高度。
如此“语言—意象—意境—风格”这个诗歌翻译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的递进关系便形成了。
二、三美论与诗歌翻译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
原文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翻译名家许渊冲先生把这个学说移植到翻译理论中,形成了他自己的译诗的“三美”论,即:第一,意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以意动人;第二,音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悦耳的韵律;第三,形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形式(长短、对仗)等。
《红楼梦》邦索尔译本回目之美感再现-最新文档
《红楼梦》邦索尔译本回目之美感再现20世纪90年代,当传统的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显得力不从心时,翻译领域出现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翻译不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了,而是两种语言及其相关知识的运用,它要求译者把原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重现出来,而其中原语所体现的美感便是译者需要再现的重要内容。
侯向群认为,文学作品的美学系统应包括四个方面: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风格美,而译者只有对所翻译的文学作品的各种美学特质有所认识,才能去再现它们。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回目,具有其独特的美感,它们多以对偶句合成,似对联,整齐明晰,朗朗上口,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尤其如此。
其回目不仅具有八字对句、整齐划一的形式美,也有叠词押韵的音韵美,还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更有作者言简意赅、字字蕴意的风格美。
而一部好的译作,不仅要再现章回小说语言艺术的特色,更要带给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享受。
在《红楼梦》英文译本出现的将近160年时间里,人们公认的英文全译本多是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译本以及霍克斯和阂福德的英译本,而且学界对《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也无一例外地关注在这两个全译本上,而忽视了另外一种当时未能出版、多年后才以数字形式公布于众的全译本――邦索尔神父的全译本。
邦索尔神父热爱中国文化和文学,苦心孤诣、孜孜不倦地译出了《红楼梦》,且译文体例完整,规模浩大,文字严谨,紧扣原文,在翻译上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这个译本是前两个译本问世之前出现的第一个120回全译本。
自2004年邦索尔译本以电子版本形式问世以来,译学界研究该版本的文献著作仍屈指可数,对该译本回目的研究更是空白。
为此本文拟用侯向群有关文学作品翻译的审美标准来分析《红楼梦》邦索尔神父全译本回目之美感。
一、巧夺天工的语言美再现章回小说《红楼梦》的回目在语言层次上既有传统回目格式的特征,又有独特的语言美感。
语音上叠音叠韵,双声平仄重复出现,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抑扬顿挫,流畅婉转;字词上,处处锤炼,其回目体现了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艰难;句式上对仗工巧而又自然天成,互文错综,整齐划一而又灵活多变;辞格上比喻、借代、戏名频繁运用。
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_精品
《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精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其魅力无穷,影响深远。
杨宪益先生将其译为英文,使得这部经典之作得以跨越国界,让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领略其风采。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部英文版的《红楼梦》,感受杨宪益先生如何将这部精品之作呈现给世界。
一、忠实原著,传达精髓杨宪益先生在翻译《红楼梦》时,始终坚持忠实原著的原则。
他深入研究原著,力求在英文版中传达出作品的精髓。
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景描绘等方面,杨宪益先生都力求做到与原著相符,让读者在阅读英文版时,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二、语言优美,韵味悠长在翻译过程中,杨宪益先生注重语言的优美和韵味。
他运用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将原著中的诗词、对话、描写等元素巧妙地转化为英文,使得英文版《红楼梦》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又具有英文的美感。
三、文化交融,展现东方魅力《红楼梦》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他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英文表达,使得英文版《红楼梦》成为一部展现东方魅力的佳作。
例如,在处理人物称呼、节日习俗等方面,杨宪益先生都力求做到既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又能展现中国文化特色。
四、深入浅出,易懂易读为了让更多外国读者能够读懂《红楼梦》,杨宪益先生在翻译时注重深入浅出,力求让英文版《红楼梦》易懂易读。
他在注释、附录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使得英文版《红楼梦》成为一部既具有学术价值,又适合大众阅读的精品之作。
杨宪益先生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它不仅让外国读者领略到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让我们共同品味这部精品,感受杨宪益先生为传播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
五、细腻的情感描绘,触动人心在《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中,杨宪益先生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尤为细腻。
他精准地捕捉到了原著中角色的喜怒哀乐,将这些复杂的情感以流畅的英文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红楼梦》中英文译本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英文译本诗词赏析《红楼梦》中英文译本诗词赏析《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170首。
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体裁翻译,一些英译本采用自由体进行翻译。
而影响较大的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却都采用了格律体。
两位译者都娴熟地驾驭格律形式,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拥有颇深造诣。
本文将列举几个译例,希望同大家一起欣赏和学习。
例1、冯紫英唱曲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But a fairy? No, not you,As my word you doubt.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I love you. yes, I do!霍译:You’re so exciting,And so inviting;You’re my Mary Contrary;You’re a crazy, mad thing.Yo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较大。
原文小调活泼俏皮,霍译不免有些沉闷臃肿。
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合。
反观杨译,弃“形”求“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当,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
英语教育论文:探讨《红楼梦》翻译中的美学意蕴
探讨《红楼梦》翻译中的美学意蕴一、词汇层面的言外之意之美《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之一,尤其是美学研究者的典范,语言艺术之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尤其体现在意境美、含蓄美、感情美和形象美之中,把这么美的作品如何翻译出来,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其中的美妙,一直是语言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方向。
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有两位他们是杨宪益和霍克斯。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能译出言外之味,达到神似,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不仅要译词,还要译意,不但要译意,还要译味,更中要的是理解原文中的意境之美,并且译文中也能表现出来。
例如,《红楼梦》第三回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是说:"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辣货。
南省俗谓'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我国外文出版社的译本上是:She is the terror of this house. In the south they'd call hot pepper. Just call her fiery phoenix.译文未传达出原文里"辣子"一词的前后照应关系,fiery phoenix 叫法的引入显得突兀。
二、文化因素对语境的影响之美言内因素是影响理解的首要因素,但为了正确理解原文,仅有言内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言外因素的渗透,言外因素又分为非文化因素和文化因素。
有些时候,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不长见、不被注意,或者与译语文化中的可比对象明显不同。
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文化不加区分;或相反。
例如:中国传统的"儿子是自家人,女儿是别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的观念,使人们认为堂房是同族亲戚,他们的关系比姑表、舅表和姨表要亲很多。
以下这一段话就暗含着这一堂房亲于姑表、舅表和姨表的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观念。
《红楼梦》中,宝玉的服侍妾袭人劝宝玉的母亲让宝玉搬出黛玉和宝钗住的院子,以防他们之间出现越轨之事。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可接受性调查-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可接受性调查-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历伟大的文学着作之一,博大精深,享誉中外。
《红楼梦》及其译本长期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红楼梦》的文本本身及其相关话题的研究形成了持久不衰的红学,《红楼梦》翻译学是红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红楼梦》的翻译的译学研究将是空洞无力的(冯全功,2011:136)。
《红楼梦》已被译成了各种语言,其中英语的全译本和节译本有九个版本(1i,2011:154)。
英国汉学家霍克斯(DavidHawkes)和他学生兼女婿的阂福德(JohnMinford)合作译的Th。
storyofth。
ston。
以及杨宪益和他的英国籍夫人戴乃迭(G1adySYang)共译的ADreamofRod、影响力最大,受到海内外翻译领域的专家和汉学家红学家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对两个译本研究的焦点是诗词、文化内容、修辞格、习语、成语、俗语、谚语以及书评等。
研究的方法多是采用定性对比分析。
但是,冯全功指出,采取例证研究的作者各取所需,研究结果不一定可靠,特别是译者的翻译策略如归化异化和翻译家的风格等(冯全功,2011:143)。
多年的研究得出一种共识: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忠实于原文多采用异化手法直译,而霍克斯多采用归化手法意译。
国内关于他们的归化异化风格的文章很多褒贬不一(海芳,2003;左脸,2009;李海琪,2008)。
国外的学者也有过相似的评论。
如美国学者葛锐指出:1973年霍克思和阂福德翻译的《红楼梦》五卷本的第一册出版,该译本出版后备受学界关注,其最后一卷于1986年完成,此合译本为西方人最常用的英译本。
杨氏夫妇全译本多采用直译的方法,且其译本中的人名多为音译。
霍氏与阂氏则试图在译文中弥合该小说一直以来存在的几个人物和时间的前后不一问题,并对多数人名采取了意译的处理方法(葛锐,2007:18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研 影响更大更深。 究的
、
文 学翻 译与 美学
文 翻 实 上 一种 美活 。 是审 体 译 对 学 译, 质 是 审 动 它 美主 ( 者)
二、 红楼梦》 《 的美学研究价值 《 楼 ) 为 界 学 库中的 红 梦作 世 文 宝 珍品, 具有 术的 创性 它 艺 独
审 客 原 的 美 素 行 析 综 、 化 工的 种审 和不 美 体( 作) 审 要 进 分 、 合 转 加 一 美 可重复 作品突破了“ 性, 千人一面” 的拘套, 现实主义的笔 以
再 活 译 反 译 审 养 审 体 这 体 是 法, 宝 的 情悲 线索, 动再 那个 从官宦到 现 动。 文 映了 者的 美素 和 美 验。 种 验 以 黛 爱 剧为 生 现了 时代 百 跨 化、 时 , 既 可能 实地 原作的 美 素, 姓, 文 跨 空的 它 要尽 如 反映 审 要 又 从家庭到 一个王朝, 从婚姻到政治, 从统治者到家奴的生存发 要 越因 化 空的 异 成的 美障 在 美再现 程 展 至 衰 亡的 态, 述、 摹世间 态的 , 者又 跨 文 与时 差 而造 审 碍, 审 过 乃 兴 消 状 在叙 描 百 同时 作 把 自 典 的 方 术审 观 铸在 己 型 东 艺 美 熔 作品中 用 超的 技 , 他高 语言 巧 中 美的 息 失 最 度 根据 译 原 译 应该 将 信 损 降到 低限 。 翻 美学 理, 者 透 地分 各 同 时 同 彻 析 种不 历史 期不 人物的 美 趣, 原 来 现 性 形 审 情 思考 作者 展 人 美,象美, 及 人至 悲 。 指出 是, 以 感 深的 剧美 值得 的 审 情趣 译 者审 情 差 尽 地 短文 差距 曹雪芹写书的 美 与 文读 美 趣的 异, 可能 缩 化 与 年代是一个文途险恶, 思想禁锢的 封建时代, 作家难 审美差 从而 距, 使译文读者获 原作读者相似的 得与 审美享受。 … 以 抒 臆, 就 了 红楼 > 语 直 胸 这 造就 《 梦 的 义的 讳、 , 披 隐 婉曲 仿佛 上
妇的 著A rm feMno ( 下 称 译、译) 具 响 合 中 化 质 美 理论 工具, 学翻 种 题进 译 e d ais以 简 霍 杨 最 影 了 西文 内 的 学 为 Da oR sn 对文 译的 种问 力。 本文拟从美学视角分析《 红楼梦> 原作的艺术价值。 及其英译 行 探 但比 传 的 理 了 究。 起 统 美学 论来, 代的 现 美学思 对翻 潮 译理 本 如 再 原 的 言 使 者 得 美享 的 是 何 现 作 语 美 读 获 审 受 。
—
第2 巷第4 3 期
Vo . 3 N0. 12 4
—
《 红楼梦》 英译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审美再现
易小玲
( 湖南工业大学 外语 系. 湖南 株洲 4 2 0 ) 10 4
[ 摘要] 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 我 红楼梦》 具有极 高的关学艺术价值 , 体现 在其语言的绘 画美、 辞美和节奏韵律 美等方面。众 多英译本 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杨 宪益夫妇 的译本和霍克 修
引 言
了 学 印 。 了 代, 哲学一一 家更 直接 美 的 迹 到 近 许多 美学 是 参与到
《 楼梦 是中 古 说中 部优 现 主 学巨 翻 问 的 中 提 很 极 启 性的 知 见,们普 红 》 国 典小 一 秀的 实 义文 著, 译 题 讨论 来。 出了 多 具 发 真 灼 人 是 者 雪 呕 沥 披阅 载, 删 次”长 艰辛 动 遍 识 美 的 响 穿 整个 译活 始 当 学 作 曹 芹“ 心 血, 十 增 五 ,期 劳 给 认 到 学 影 贯 于 翻 动的 终。 代美 发生 子 后 传 来 宝 艺术 , 集中 孙 代留 下 的 贵 珍品 它 体现了 国 统小 了 语 学 向 美 家 分 识 语言 所 含 人文 我 传 说 “ 言 转 ” 学 充 认 到 本身 包 着的 、 艺 的 学 。 着 种 本 不 现, 楼梦 对 文 艺 情 等 学 义, 文学 言 重 更 达到 从 有 术 美 观 随 各 译 的 断出 《 红 》 世界 学 术、 感 美 意 对 语 的 视 是 了 未 过的
艺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译本中以英国牛津大学著名中文教授 高 正 于 个 因, 越 度。 是由 这 原 越来 多的中 翻 国 译研 也注 究者 意到 Dv ak 的译著Te t ete, ad we iH s h Srot o 和中国教授杨宪益夫 了 学 译 论的 。 始 究 统 学和 方 学, 融 o fhSn y 美 对翻 理 影响 开 研 传 美 西 美 运用
维普资讯
20 0 6年 8月
J u a o or l f n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o T cnlg n uiesU i ri ( oi cecsEdt n eh o vadB s s n esy Sca Si e ii 0 n v t l n
翻 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 了 一层朦胧的 面纱, 再加上东方美学的 含蓄内 敛特色, 使一部现实
系, 者 间 互动 到了2 世 后 为明 。 方面, 主 巨 增 了 主义 素。 某种 义上 文 二 之 的 关系 0 纪以 更 显 一 哲 义的 著 加 浪漫 元 从 意 讲, 学作品 的 学 —美 大 们 关 言 译问 , 译作 学 艺 美 归 为 言 是 的 言 作 读 联 起 是 — 学 师 空前 注语 及翻 题 把翻 为美 研 术 可 结 语 美, 作品 语 把 者与 者 系 来, 究 一 重 领 和 径; 一 面, 代 译 论 深 地 上 作品的 的 个 要 域 途 另 方 现 翻 理 也 刻 打 语言使我们在获得艺术的审美享受的同时, 还能产生深 层
斯的译本 , 译者以非凡的文学功底再现 了《 红楼梦》 原作风采, 给读者带来关的艺术享受。
[ 关键词] 审美再现 ;红楼梦》 英译本 《 ;
[ 中图分类号 ] 0 .1 [ I 74 文献标识码] [ 2 A 文章编号]62— 5 8 20 )4 02 — 4 17 09 (06 o — 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