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参与决策) 尚书省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评价:
①相权一分为三,且三省相互牵制与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合作,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被唐朝后的历朝基本沿袭。
【夯实基础· 重难突破】 3、宋代地方制度的变化 北宋一朝从未发生过地方叛乱,这与其统治有何关系?
史料: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 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 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 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 行。 ——[元]脱脱等《宋史》
2、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1)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阅读课文和观察插图《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 行图》。请回答:比较汉唐地方制度,分析汉初与唐 中期以后出现混乱局面的原因有何异同? 【原因】①异: 汉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还实行分封制,王国权力 过大,皇权受到削弱。 唐中后:节度使权力过大,皇权受到削弱,从而酿成 藩镇割据。 ②同:都根源于各自实行的政治制度。
【夯实基础· 主干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①要理清从秦汉→唐 →宋→元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②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 设置的重大影响;③同时还需认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 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 (郡县)
汉 (郡国并行) 唐 (节度使——藩镇)
B
【夯实基础· 重难突破】 4、元朝的行省制 史料: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唐、宋为 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明]宋濂《元史· 地理志》 解读:史料反映了元统一后,由于疆域十分辽阔,在 国家 地方在郡县制 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 的统一 。 【应用· 体验】藏文史籍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本 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大 喇嘛,忽必烈让他主持宣政院)的驻地和教法所 在地,故作为一省付于八思巴。”这段史料表明 A ①元朝实行行省制 ②八思巴是元朝中央政府的高 级官员 ③当时吐蕃人把西藏看作元朝的一个行省 ④西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夯实基础· 主干知识梳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 专制的强化。 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 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 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 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 式进一步分割相权。
【走进高考】 3、高考真 题 例 3、 C 解析:注意提取图片的重要历史信息。结合元朝的中 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管行政、军 事、监察事物可知。唐朝的中枢机构是三省六部、宋 代的中枢机构是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 使等,明朝的中枢机构是六部和内阁。 例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科举制下的选官问题。科举 制确实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但是也有其弊端—— 片面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注重品行,所选的官吏因腐 败失职即使受到严厉的惩处,也难以弥补他们给人民 造成的困苦。AC两项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据材料意思 得出,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B项是科举制的优势。
北宋 (分化地方权力)
元 (行省制)
【夯实基础· 主干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①问题:汉初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 ②解决: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汉武帝颁 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在地方设 节度使 ,其名为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 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 财权,军事上拥有武装 ;唐 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了 藩镇割据 的局面 3、宋朝: ①问题: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 。 ②解决:军事: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的精兵强将充实 中央禁军;行政:派文臣 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 监督;财政: 由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4、元朝:在地方实行 行省制度 。 (1)内容 :①除河北、山西、山东 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或省(西藏为宣政院辖地)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 (2)影响:①便利了 中央对地方 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 大变革,中国 省制 的开端。

【夯实基础· 重难突破】 1、汉初郡国并行制 阅读课本导言与正文第一自然段思考:汉初统治 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什么后果?到了汉武帝时又是如何解决的? (1)目的:使郡县与封国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以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确保刘家天下长治久安。 (2)原因: ①“汉承秦制”,继续实行郡县制; ②汉初统治者错误评价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而实行了逆 历史潮流的分封制。 ③汉初国力有限,中央很难对辽阔的疆域实行直接有 效的统治 (3)后果:王国问题,酿成七国之乱。 (4)解决:颁布“推恩令”,使王国化小,无力对 抗中央。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夯实基础· 主干知识梳理】 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 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 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 九品中正制 。依靠门 第是这种选官制度的最重要特征。 3、隋唐:实行 科举制 。(1)历程: ① 隋文帝 时,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吏。 ② 隋炀帝 时,开始设立 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2)意义: 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 读书 、 考试 与 做官 联系起来,利于: 文化素质。 a打破特权垄断;b扩大官吏来源;c提高官员 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把选拔人才 和 任命官吏的权 (国考) 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 集中到中央政府。 ③影响深远:为历朝沿用。
【应用· 体验】汉统治者总结秦亡教训,从“海内新定,同
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郡国并行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 D、颁布“附益之法”
【夯实基础· 重难突破】 【史料论证】 史料:(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 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恩, 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 景十三王传》 解读:紧扣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史料。 史料表明针对汉初 郡国并行、王国 逐渐威胁 中央 的 现象,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通过分割王国封地的 办法来削弱王国势力,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 中央集权 得以加强。
【夯实基础· 重难突破】5、汉至唐宋宰相制度的演变
秦 (三公九卿) 隋唐 (三省六部制)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元 (一省二院)
北宋 (“二府”“三 衙”) 史料1: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尚 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 史料1 表明古代宰相是皇帝的重要助手:辅佐皇帝 处 理政事,统领百官,位高权重;反映了 皇权与相权 的 矛盾。唐代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都是宰 相,共议政事,实质上是限制宰相的权力 。
【应用· 体验】唐代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精细分工 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C
史料2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 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 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 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枢密使 史料2表明宋代设置中书禁中(参知政事)、 、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相权 被进一步削弱。
第 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走进高考】 1、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考点: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 ②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③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④元朝的行省制度
【走进高考】 3、高考真题 例 1、 C 解析:汉武帝实行大一统政治时,面临三大社会问题: 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问题和匈奴扰边问题。为此 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上采取了许多措施。 课本列举了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等举措;而本题提到的措施——刺史对豪强大族经济 上的监督,是中央为了加强对“田宅逾制”者的集中 控制,限制土地兼并;AB两项与题干不符;D项片面 理解了题干的内容,刺史监察地方属于政治手段。 例 2、 B 解析:唐代社会也是官僚政治和等级社会秩序。随着 科举制的推行,逐渐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观念;再加上“工商为末”的思想,故对工商业者 多方面抑制,如不许为官、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歧视等 等。AC两项与题干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对待商 人的态度,与农业无关,故D项错误。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总的 趋势:
【练一练】 1、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中国古代许多皇帝实现个人专 制的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 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2、“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查。中书诏赦,或有差失, 则门下当行驳正。”(《资治通鉴》)可见当时中书与 门下的关系是 A、事务上互相监督 B、地位上各不相等 C、职责上明确分工 D、性质上分属行政、监察 3、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 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举措有 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 政事 ③设枢密使掌中央军政 ④设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温故知新】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wk.baidu.com成的?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 2、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其内在矛盾是什么? 制度的核心是皇权,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 ① 君主专制:就是皇帝(或君主)独揽一切大权,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君主)独裁,形成个人专 断体制;其内在矛盾主要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特别是将权 力集中于中央,使地方失去独立性而服从于中央; 其内在矛盾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导入】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这两 对矛盾展开。
史料: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馕, 作业据而才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 车,齐民而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回答:①这段史料反映汉初的什么情况?
经济残破,民生凋敝,物价昂贵 ②刘邦慨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说明汉 初因国力有限,中央很难对辽阔的疆域实行直 接有效的统治。为此,汉初采取了什么措施?
解读:明确宋代设置的知州、通判职权及二者的关系。 史料表明宋代派 文官 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 受 通判 监督、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连署才有 效。其目的是通过 分化地方权力 而强化中央集权, 基本解决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 的问题。
【应用· 体验】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C、防止人民反抗 D、为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筹措军粮
【夯实基础· 主干知识梳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以内朝来牵制外朝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 、 侍中 等 参与军国大事(称内朝),牵制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 以削弱相权。 门下省三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 尚书省、 中书省、 省体制。 3、唐朝: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 ②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后又增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使 、 设参知政事、 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后期威胁皇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