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一)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苏教版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熟悉成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进程与方式: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捐躯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6.培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知识链接与巩固】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困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量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硕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增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式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创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令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沉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安抚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此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事员之死》)【自读提示】1、摘抄文中字词并注音。
2、整体感知,划分文章脉络层次。
并用自己的话叙述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课内探讨】一、文章刻画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二、贝尔曼是如何一个人?作者是如何刻画描述的?(提示:采用了哪些描述方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归纳苏艾和琼珊人物形象。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2节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教材分析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珍爱生命”专题中“精神支柱”板块的第二篇课文。
“珍爱生命”,即是这样的一种要求: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
“精神支柱”,则是人活下去的一个精神上的支撑,或是希望,或是关爱……没有了这个支撑,人就没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念。
文章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它告诉我们,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而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本文用曲折生动的情节、细腻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幽默、风趣、夸张、讽刺的语言和“欧·亨利式结尾”都很有特色。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的结尾的妙处。
四、教学建议1、《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精神支柱”部分的第二篇,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也是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作品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欧·亨利的小说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很多,比如,小说的语言魅力、结构特色、艺术内涵等,但我们注意到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最大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又称欧·亨利式结尾;尤其是《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内涵上都有无与伦比的特色,作者极力刻画了老贝尔曼家这样一位小人物的人性之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学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学案【学习目标】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基础知识】一、作者介绍欧•亨利(1862-1910),美国(国籍)短篇小说家。
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二、导学问题: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病情很重。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中生动的情节对于塑造人物与表达主题的作用。
2.体会与了解欧亨利式结尾的独有风格。
3.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底层人物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
学习重点: 1.理解本文中生动的情节对于塑造人物与表达主题的作用。
2.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底层人物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
学习过程:一)知识预设1.小说三要素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必须要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
一篇小说可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也可以塑造多个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的另一个要素。
阅读一篇小说,我们一般的从情节入手。
人物的性格必须在相应的活动中表现出来,而这些活动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情节既要吸引人,又要合乎情理,安排情节不能脱离生活。
环境是小说的第三个要素。
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要和人物的表现、心情、身份、时代相适应。
2.欧亨利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3.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代表作《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代表作《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二)初读文本,扫清字词障碍昵()称编辑()一()莫展出殡()叶柄()瞥()着掺()酒绷()布一幢()砖砌()苔藓()()松拐弯抹角()锡()舌苔()帐()抹布()( )遢三)文本研习1.再读文本,按时间顺序复述故事情节3.三读文本,思考小说的情节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4.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后作业文中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重要的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给我们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那么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老贝尔曼的形象来描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时的场景。
高中语文 第1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小说的语言特色和“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3.学习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帮助他人”的精神,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重点难点】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的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一、自学质疑(一)结合注释了解作品、作者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初读课文,辨清字音、疏通文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昵nì称苔藓xiǎn 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唠láo叨咆páo哮瞥piē见一筹chóu 莫展邋lā遢2、解释重点词语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秋后算账:比喻等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再判断谁是谁非,也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
开门揖盗:开了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
一筹莫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
3、文本感知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段,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开端(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病情很重。
发展(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尾(51至55节)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病逝,揭示了叶子不落的谜底。
二、互动研讨、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小说最撼动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应该是小说的结尾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身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班级: 姓名:《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2.理解小说中“欧·亨利式的结尾”。
3.探究小说的主题。
学习过程:1、概述小说故事情节,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2、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吗?为什么?3、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三、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你读出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主题。
资料链接:1.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作家简介(参考练习册)4、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常春藤叶”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象征忠诚,同时也象征着不朽和永恒的青春;而尼采又将酒神作为音乐艺术的代表。
5、摩西雕像的胡子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圣经》上的记载和种种传说都把摩西当作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
传说中,摩西受上帝旨意建立各种诫命,律例和典章,著名的有“摩西十诫”,一直为古以色列的绝对法权。
在摩西领导的以色列国,以“十诫”治国。
其中有一诫“不准崇拜金钱”,这是总结古埃及人腐败的教训。
一个国家、民族如果倡导崇拜金钱,必然腐败,必沦为亡国亡族的境地,传说摩西兄长亚伦提倡崇拜金钱,他积民间金器铸金牛让人民膜拜,使以色列人堕落忘本、贪图享乐。
摩西王闻此大怒,立即下令将崇拜金钱者杀死,兄长也在所不赦。
同时将手中十诫法板扔到西奈山下,愤怒宣称道:“你们都不按法律办事,还要这十诫有什么用处?!”6、希腊之神萨蒂尔萨蒂尔是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是长有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无棣二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主备人 张淑兰 审批人 张景连 使用人【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并以此分析小说主题。
2.能力目标:学习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小说。
3.情感目标: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课前预习】【自我检测】1.关于作者欧·亨利(1862~1910), 国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 ”。
他的代表作品有 、 等。
与 、 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苔藓. 锡鑞.. 出殡. 瞥.见 蹑.手蹑脚 对瞅. 窗槛. 一筹.莫展 1.关于作者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一个乡镇医师家里。
他当过牧童、学徒、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遍尝艰辛。
1898年他被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
他在狱中因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后来提前2年获释),因而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一一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这些特点使他的许多作品,尤其像《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等代表作,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他本人也为此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美国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并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对短篇小说的创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
2.关于背景《最后的常春藤叶》写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末的思想充斥于西方文坛。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国外的小说,本篇教学设计将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围绕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让学生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从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间学到他人的思维方式,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并且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学习了本课的写作方法后,针对高中生喜欢实践动手的特点,让他们设计一故事的结尾,初步把握欧•亨利“含泪微笑”的风格。
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重点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四、[学情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要求体现“珍惜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
将人性之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2、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精神支柱”板块中的课文。
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了六篇文章,组成三个板块:“强者之歌”、“精神支点”、“敬畏生命”。
有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自然灾害中遇难者对生存的渴求;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还有对小生灵的赞美。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一、课文简介本文是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由王小波创作,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李银河和王二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无话不谈。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两人的友谊岌岌可危。
一天,王二送给李银河一片常春藤叶,寓意着他们的友谊永远年轻不衰。
李银河被感动了,但却没想到,这片常春藤叶也预示着两人分别的悲剧。
最终,两人各自独立成长,但对于过去的友谊,他们心中依然珍藏。
二、语境理解本文中的常春藤叶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象征着友谊和成长。
在阅读本文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常春藤的拉丝、织造和染色都需要很高的技艺和材料的帮助。
法国皇家则将常春藤作为象征皇室光荣的标志之一。
在医学中,常春藤含有众多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镇痛、解热、祛痰、润肺、调节血糖等功效,是一种非常好的药用植物。
三、阅读策略1.理解常春藤的象征意义。
常春藤在文学中一般象征着入情、坚定不移的爱、忠诚、持久和永恒等。
在本文中,常春藤叶象征着李银河和王二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
2.理解文本中句子和词语,特别是隐喻和比喻。
例如,“我们都是山顶上的草,被风你依偎我依偎,但是,有一天,风停了,你就跑到那边去了”这句话,隐喻着朋友之间的友情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3.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以及作者尝试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表现的是友情的珍贵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四、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4.增强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本中的象征和比喻语言。
难点:呈现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六、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讲述个人的友情故事、想象朋友之间的真正友谊等方式预热,让学生逐渐进入到文本的主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通过对小说的研习,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坚强信念、珍爱生命。
重点: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难点: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预习检测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逛.()来逛去矮墩墩..()砖砌.()昵.()称蹑.()手蹑脚苔藓(..)气吁吁..()殡.()仪馆一筹.()莫展一幢.()楼撒.()手咆哮..()窗槛.()瞥.()见掺.()假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小说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请谈谈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2.贝尔曼老说自己要创作一幅杰作,但始终没有动手,只是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甚至替人当模特,以此维持生计。
他最终画出杰作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贝尔曼冒死为琼珊画叶子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但作者却只在结尾处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对他是如何在凄风苦雨之夜画常春藤叶子的情节却不着一笔,给人留下了许多悬念。
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我的质疑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答案:1.提示: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来的叶子。
自然界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想到“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从这个角度说,自然界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第一,对于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她活下去的精神力量;第二,对于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第三,从这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之间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看到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人性之美的光辉。
2.提示:贝尔曼最终完成了自己定下的任务,画出了杰作。
这杰作就是他所画的那片叶子。
这一片叶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而是他用生命换来的给予琼珊生的希望的画。
这幅画代表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代表着无私的奉献,代表着人与人之间超乎寻常的友谊和相互帮助,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之《最后的常春藤叶》教获奖学案苏教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之《最后的常春藤叶》教获奖学案苏教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之《最后的常春藤叶》教获奖学案苏教必修2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把握通正侧面描写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3、品味小说幽默,风趣但又深沉的语言特色4、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二、学习方式: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课时:1节.三、教学内容:1、作家作品介绍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等.他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2、文化常识①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②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一、预习小说概念及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塑造人物方法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字词积累〔注音〕锡镴赊..账暴躁.狭窄咆哮...窗槛....瞥.倾泻苔藓唠叨..蹑手蹑.脚〔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美国作家奥'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叙述了一个富二代与城市突然变得陌生之间的心理变化,文中充满矛盾与反转,让人不禁深思。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预读:让学生对本文进行整体了解,阅读文章标题、作者及简介、全文段落,掌握文本大意,并让学生回答问题: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他的家庭背景怎样?他要去哪里?他和SURPRISE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 阅读:一遍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基本情节和神思想,并请学生画出故事梗概图;3. 细读: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重要情节进行深入阐释,帮助学生掌握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技巧;4. 探究:讨论文章中的反转手法和人物性格转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何以运用反转手法来表达文章主题;5. 分析:请学生就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运用进行分析;6. 评价:学生可以在小组或全班中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并给出自己的评论。
四、教学过程1. 预习环节——标题探究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教材,每个人都可以从标题中产生不同的想法和联想,故而,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标题后,谈自己所想、所感、所猜想等。
2. 阅读环节——故事情节了解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可以逐句阅读,了解主要情节,共工情感,建立自己的读后感。
在这个环节,老师应该考虑到大家的阅读熟练程度,减少读同一段的时间或者让他们轮流读。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不懂的单词和语句以问问题。
3. 细读环节——深入理解在细读的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试图去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探究作者的叙述手法,掌握文本中的语言运用技巧。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苏教必修2苏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感受作品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体会并掌握欧·亨利式的结尾,试着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之。
培养快速阅读小说的能力。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什么是人留在世上最珍贵的东西,生命在于付出,人要关心人,甚至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别人的生命。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感受作品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体会并掌握欧·亨利式的结尾,试着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之。
培养快速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自学文本,解读小说着重在环境、人物、和情节上展开即可。
学生根据已经有的阅读经验,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受作者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几位短篇小说大师吗?教师出示幻灯:欧·亨利〔美〕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代表作:《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代表作:《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其中欧·亨利以“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尾〞获得很大的声誉。
他小说的结尾是在意料之外,但情节布置却在意料之中,并且又是在这样小巧的篇幅之内完成这么精致的构思。
这位作家的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局部反映了下层人物心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诗〞。
二、把握全文,分析文本化五分钟浏览全文,找出小说中描写环境、展示情节和塑造人物的有关句子。
1、环境描写:〔1〕、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街道仿佛发了狂似地,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
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
〔2〕、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幛砖屋的墙壁。
一标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樊在半墙上。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版块二最后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最后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本文是本专题“精神支柱”部分的第二篇阅读材料,它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作品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因此,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阅读,以开放和多元的设计,促使其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全面深入体验人性,深刻理解人性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难点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性格,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欣赏幽默的小说语言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和作文构思水平。
2.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希望”对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苏教版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学习目标:
1、熟悉小说内容,学会复述小说主要情节。
2、体悟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学会抓住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生活和生命,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命观。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图片介绍作者欧亨利
三、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情节内容
《最后的常春藤叶》叙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100字以内复述主要情节,要求包含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等信息)
四、研读课文。
1、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2、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中具体的描写分析。
3、学习完全文,你有哪些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阐述。
五、拓展探究
小说的结尾,贝尔曼为了画那最后的常春藤叶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有同学问:贝尔曼用自己的死换来别人的生,值吗?他为什么一定要画呢?他捡来一枚常春藤叶,将它钉在墙上,或是贴在墙上,不行吗?不是更逼真吗?而且也许他也不会因此染上肺炎而死了。
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
八、学生谈谈收获,师总结结束。
1。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4(苏教版)]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4(苏教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四)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准备
1.作者介绍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一生创作了300多篇小说。
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名篇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2.写作背景
欧·亨利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混迹于小客栈、公寓、公园、小酒馆、贫民窟及下等剧院等地,贫困的生活使他对社会底层人寄予无限的同情和关心。
他对美国社会生活的描写,爱憎分明,对失意落魄的小人物深表同情,用含泪的微笑嘲讽资本主义社会。
1907年,欧·亨利创作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以那些贫困的、并不出名甚至是郁郁不得志的艺术家为描写对象的。
透过故事情节,读者体味到的不仅是对生命和人性的礼赞,还有对贫困和注定一生不能真正艺术起来的“艺术工作者”们的怜悯和鼓励。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
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二、朗读文本
三、文本内容梳理
1、故事发生的环境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