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鸢》形式与内容上的美学统一-7页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一部温婉而富有意味的小说——读《北鸢》

一部温婉而富有意味的小说——读《北鸢》

-部温婉而富有意味的小说-读《北聋》栗军摘要:葛亮的长篇小说《北鸢》,一经出版便赢得多赞誉,细读文本,这些赞誉也多能实至名归,它的古典主义风格中透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内涵意味。

本文力图从叙事、人物塑造、隐喻和象征、语言风格以及民间表达来分析《北鸢》这部小说的深层意味。

叙事上的历史感,不仅穿插有古典的叙事方法,也表现出现代小说的深层意蕴;温婉的叙事方法,使小说的人物都呈现出一种古典美;风筝的象征意蕴、语言风格以及作者所有意表达的民间真精神,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态度和真实状态。

关键词:《北鸢》;温婉;意味中图分类号:1207.4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7-0080-04葛亮的长篇小说《北鸢》一经出版,便获得了诸多 赞誉。

它曾获选“《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小 说出版界称之为“工笔再现”“民国‘清明上河图称它是新古典主义小说的定音之作。

有人称其为2016年 众多长篇小说之中,是能“力求突破时代雾霾而接近生 活的本质、生存的困境与人类终极存在的诗学奥秘,具有 对现实生活极强的介入意识和同步属性'也是“通过激 活历史记忆而重新建构当代生活的精神根基,的作品。

陈思和在“序”中称其“是一部向《红楼梦》致敬的当 代小说” [2]1;王德威称葛亮的《北鸢》“小说美学以及历 史情怀独树一帜”瞬。

这些美誉从何而来?细读文本, 葛亮的《北鸢》有一种不温不火的风格,有着温婉而恰切的叙事,从中展示其深层内涵和意味。

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民国的小说,时间大体从民国 十五年即1926年写起,直到1947年的内战爆发时期。

这段历史对于一个刚刚经过三个本命年的作者来说,是 极为遥远和陌生的。

但葛亮受祖父的期许,要完成“一 本书,关于爷爷的过往与时代”pp。

一个小说作者能很 好地完成关于历史的叙事,确属不易。

而作者就在叙事 上下了一定功夫,不仅讲述了爷爷一家,也叙写了外公、外婆一家。

中国文化的“常”与“变”——以《北鸢》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为例

中国文化的“常”与“变”——以《北鸢》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为例

中国文化的“常”与“变”——以《北鸢》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为例摘要:《北鸢》是葛亮用文化经验来写作的一部文化小说,被誉为新古典小说的定音之作,蕴含着中国文化在民国的“常”与“变”。

“古典”是指小说中对传统文化的薪火承继,是一种“常”;“变”则指中国文化在现代语境下发生的变化。

作品中既有对传统文化本性的坚守,也有在新旧文化交替中对外来思想文化的接纳,还有对西方文化的推崇。

这些碰撞与交融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性。

在和平年代,《北鸢》对中国当下的文化传承与融合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北鸢》中国文化“常”与“变”碰撞融合一、中国文化的“常”《北鸢》不仅是一部以动荡年代为时代背景、描写家族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意蕴丰富的文化小说。

其中描写了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大量的文化现象,涉及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民俗。

可以看出葛亮的中国文化的“常”,既有江湖的,也有庙堂的;有通俗的,亦有高雅的。

正如作者在自序里所写道:“北地礼俗与市井的风貌,大至政经地理、人文节庆,小至民间的穿衣饮食,无不需要落实。

”[1](P4)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化氛围中,这些习俗让人直接感受到旧时代的中国文化底蕴。

葛亮在描摹葬礼时,凸显着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厚殓入葬,入土为安。

在中国,人们通过举行葬礼来维护孝的道德伦理。

小说中描写了四次葬礼。

卢家睦因感染瘟疫意外辞世,妻子孟昭如在葬礼上,为丈夫焚烧纸、元宝、金条、文房四宝、虎头风筝等具有中国文化意象的什物陪葬。

这些物品不是死者生前所爱,就是与其相关,为其焚烧是希望其在阴间能继续享用。

冯家四太太左慧容染病离世,冯家办得有排场,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儿女们身穿孝服谢礼。

葬礼的摆设与到场的人数反映出冯家的大家门第。

凌佐的母亲害病去世,摆放的是纸糊的牛羊。

尸身放在薄棺中,凌佐一人披麻戴孝,跪在蒲团上守夜;只有母亲的一个姐妹上门,足见贫穷人家的寒碜与凄凉。

“余生记”的龙师傅“老”了,葬礼冷清,门檐上挂着白色纸灯笼,以示有人过世。

闲适美学消亡史 ——读葛亮小说《北鸢》

闲适美学消亡史 ——读葛亮小说《北鸢》

38wenyi小说小评A葛亮历时七年的长篇小说《北鸢》在2016年占据各大好书榜前列,深受读者和专家好评。

作为一部以家族史为基础的长篇小说,《北鸢》重述历史的方式正是葛亮想象民国的路径。

关于其历史书写及艺术特色的评论颇多,本文不多赘述,而另辟一径,在高度赞扬葛亮语言、结构的成熟,高呼文学创作“美”的回归时,关注《北鸢》文本本身表现出的意图谬误及葛亮个人民国想象中的隐秘内涵。

取自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小说题目“北鸢”第一次出场是小说中昭如和文笙客居天津时家睦带来的虎头风筝,作者葛亮在此处特意描述了清晨时分,年过半百的丈夫为幼子描画风筝,妻子在旁“红袖添香”的恩爱场景,也不惜笔墨写了广场上父子二人放风筝,妻子一旁微笑观看的温馨画面。

这一段天伦之乐只在小说第一章占据两页纸左右的篇幅,于我看来,却是整部小说的基调。

这当然不是否定《北鸢》的厚重历史感,更不是无视葛亮的艺术与美学探索,而恰恰是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思潮与细致精巧的语言艺术中窥见葛亮的“文心”。

他塑造的人物群像,尤其是主角文笙,无疑是稍显单薄的,但正是铺排了400多页的单薄之中,暗藏着强有力的内在线索,葛亮在有意和无意之中追索的是亟待复兴、正在消亡的“闲适美学”。

“闲适”以其当今含义之可考的渊源或可追溯至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便明确为自己的诗歌风格做了分类,“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公退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 “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

以质合迂,文/樊迎春小说小评A宜人之不爱也”[1]。

可见至少在白居易时期,“闲适”已经明确作为一种文学风格被提及,若往前追寻,自然有其鼻祖陶渊明;往后概览,山水田园诗人大多可归入此类。

白居易虽然是“夫子自道”,但却较为清楚地概括了中国古代文人大致的两种创作倾向,即“讽谕”和“闲适”,或者说“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又或者说是“入世”与“出世”。

《北鸢》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北鸢》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北鸢》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北鸢》是一本由葛亮着作,联经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90,页数:5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鸢》读后感(一):细水长流亦可震撼《北鸢》一出就买了回来,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细细读完。

原是想二读三读后下来。

自然。

结构上《北鸢》采用平行叙事的手法,分两条主线对男女主人公分别展开叙述。

结构清晰,各自开展,直到交汇融合。

也因此,很容易一早就猜出结局的大概走向。

然而就像许多愿意花时间重读的书一样,在结局已知的情况下仍愿意去读,正说明精彩处是在过程之中。

作者是擅长描写的,从以往的阅读经验中便可感知,这次依旧,人、事、物皆是细致入微,印象深刻的是对毛克俞在校内居所的描写,平实中自带美感,颇有些闹中取静的意思。

长篇中的人物仍是多而杂的,然而倒也不乱。

文笙与仁桢这对主人公自不必提,一众配角也各有各的精彩。

最爱的是言秋凰,早前在《青衣》一篇中见到她,就印象深刻,一直欲知后事如何,后来看了《北鸢》,方知是里面的片段。

秋凰其人,明艳、绚烂,却终究是一个“苦”字,读到后面才知道,是那个时代造成的诸多爱情情、的体味吧。

絮絮写了这么多,还是难以表达心中的震撼,有些喧嚣的当下,难得这样沉稳宁静的作品,诸位不妨一读!《北鸢》读后感(二):葛亮《北鸢》中的中华文脉魂随南鹞鸟,泪尽北鸢飞我书架上有一部葛亮之《北鸢》,这是一部近年来以特有的民国叙述方式惊艳于文学界的一部大书,新近偶得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版本,书很厚,去封皮后是好看的大红色,使得书脊略微明朗,插在书架上十分醒目。

文学界的作家朋友来书房“观摩”之时,常以为是明清或民国时期的长篇小说。

确实,这源于曹雪芹之佚书《南鹞北鸢考工志》的书名“北鸢”真真太有意思了,每当我居高临下逡巡游目书架之侩及平庸,卢文笙所生存的时代,乃是另外一个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

然而处于此时的我们,在商品社会的大潮中竟对平庸市侩视若无睹,且听之任之,安之若素,这一点足以使我们愧对卢文笙他们那一代人。

民国情怀古典意蕴----读葛亮《北鸢》

民国情怀古典意蕴----读葛亮《北鸢》

全民阅读-阅读观察出販「_VIEW ON PUBLISHING民国情怀,古典意蕴—读葛亮《北鸢》2017年6月上总第293期文/张琴■■------------------------------------------------------------------------------------------------------------【摘 要】《北鸢》出版至今,引发了媒体和学界的诸多关注,是葛亮继《朱雀》之后耗时七年写就的又一部长篇巨著。

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其出版的价值意义:人物群相的民国寄怀、古典意象的文化喻义和儒商风范的当下启迪。

【关键词】《北鸢》;民国情怀;古典意蕴;儒商风范;出版;价值【作者单位】张琴,南京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

《北鸢》自2016年10月出版至今,引发了媒体和学界 的诸多关注,其在各大图书销售网站上都有很好的销量。

在豆瓣网,此书的评分居高不下。

这部小说曾获得豆瓣网 2016年度中国文学排行榜第一名、《当代》长篇小说年度 五佳、《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等诸多荣誉。

《北鸢》是葛亮继《朱雀》之后耗时七年写就的又一部长篇巨著。

故事起源于民国十五年,收束于20世纪中叶,卢文笙、冯仁桢为男女主角,二人人生轨迹的并行交错,贯穿起那个 大时代中各色人物的悲欢。

民国还是那个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是那个时代的政治标签,当时的民国在葛亮的笔 下,多了几分人情与人性,优秀传统文化点缀其中,更是 令其熠熠生辉。

正如陈思和所说,作者在把握一些基本的 时代走向与特征的前提下,着重刻画了在新旧交替的大时 代里,某种具有恒久不变价值的文化因素,展示了现代人 们对“民国”的一种文化想象,尤其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某 些价值取向的想象。

_、民国情怀,以人为寄小说故事主要围绕卢、冯两大家族中的人和事展开,由点到面,慢慢铺陈,将一幅冗长的民国画卷徐徐呈现在 读者面前。

小说核心人物是卢家的卢文笙和冯家的冯仁桢,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着墨最多,关于他们的童年,关于他们 的成长,关于他们的爱情,由这几个点编织出一个繁杂的 人事之网。

从《北鸢》看青年

从《北鸢》看青年

从《北鸢》看青年作者:何善米周春英来源:《博览群书》2018年第08期《北鸢》无疑是一部以家族史为基础的长篇小说,以巨幅的容量演绎关乎民国的家族记忆与历史记忆。

然而民国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时事复杂多变,风云诡谲,然而也是一个丰盛而辽阔的场域所在,正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正同此理。

甫一乱世之中,往往就若纸鸢命悬一线,而又暗藏一线生机。

沉浮于其中的青年弄潮儿们注定要在家国之间做出选择,究竟是舍小家成就其大义,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于浊世固守自我,以家中亲人为念。

以《北鸢》中民国的些个青年俊才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的人生道路的相关抉择窥探独属于那一代青年的家国之念。

暴风骤雨中的转型时代葛亮因为家族、家学的渊源对民国始终抱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怀。

他曾说,“民国是个好时代,好在作文与做人的尺度。

及至当世,仍可以为之鉴,躬身自省,反求诸己。

世故人情,皆有温度。

内有渊源,举重若轻”。

葛亮对民国的温情在小说中更是无一处不在静静流淌。

《北鸢》对于民国史的钩沉是从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开始的,到1947年戛然而止,应该说是以半部民国史(1911年到1924年的历史阙如,1949年以后的历史未有展现)为叙述舞台,其作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特殊时期,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社会运行机制(包括社会生活等)都在急剧地发展、变化着,是这段历史的总态势。

社会的“沉沦”与社会的“进步”共生。

民国时期,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内有封建残余、军阀割据与资本官僚等势力相交织,小说中就以北洋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乃至新生活运动、“华北自治”“反饥饿,要和平”游行等历史上实际存在的政治军事事件作为时代背景,虽然作者多以含蓄的方式从侧面传达,但读者仍可从中嗅到民国那暴风骤雨般的气息。

不可谓内忧外患,国破山河倾,群虏未灭,何以家为?以此来看中国社会渐趋沉沦的,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此时的中国却又在夹缝中求得新生,历经转型的阵痛,虽举步为艰却也蹒跚前行,在抗争中逐步走向世界,与世界融为一体求得发展,一部民国史又实在是一部封建势力的削弱史和一部资本主义的成长史,可窥见卢文笙这样的商贾人家跟随时势,买卖也多与洋人合作。

伪善的历史书写——关于《北鸢》

伪善的历史书写——关于《北鸢》

2017年第1期 总第62期100评 论伪善的历史书写——关于《北鸢》徐青斫一对于任何一个当代作家来说,如何处理历史题材一直是一个棘手的命题。

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选择返归历史意味着一个世界的重构。

然而大部分历史所存留的只剩下文字与符号,过去的历史往往逃脱了作家的个人经验范围。

如何将个人经验经过艺术化的处理使其安放于过去的历史当中,则是对于作家极大的考验。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个论断无疑表明小说承载了主流历史话语之外的隐秘的心思。

葛亮的两部长篇小说,从《朱雀》 《北鸢》,一直进行着关于历史的写作尝试。

那么我首先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在历史小说当中,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是什么?究竟是个人建构起特定时代的历史,还是复杂的历史驱使了不同命运的个人?显然,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不同作家的选择方式不尽相同。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与个人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互斥。

然而作为一个读者,当文本处在了一个陌生的场域之时,唤醒自己内心情感的往往并不是教科书一般的历史符号,而是穿越历史的诸多元素。

正如刘再复评论张爱玲时指出:“张爱玲的才能不是表现为‘历史家’特点,而是表现为‘哲学家’特点。

也就是说,她有一种超越空间(都市)和超越时间(历史)的哲学特点。

”a 如果作家的写作目的只是为了重写历史事件,那么其所创作的文本对于读者的意义恐怕与史书无异。

不过这并不是简单的否定作家笔下的历史作用,反而是对于其做描绘的历史有了更高的要求:历史不仅需要提供文本的舞台背景,文本中的人物是否能与历史进行有机的对话,都是作家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自《北鸢》出版伊始,《朱雀》与《北鸢》就被冠以“南北篇”的名号。

仅从写作意图上来说,《朱雀》与《北鸢》显然存在着相当多的共性。

无论是葛亮在《北鸢》的前言中所说的:“中国近代史风云迭转。

人的起落,却是朝夕间事”,或是他在《朱雀》正文前所附的一个南京市地图,都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意图——重构一段过去的历史。

读书笔记之《北鸢》:好看才是硬道理

读书笔记之《北鸢》:好看才是硬道理

读书笔记之《北鸢》:好看才是硬道理早就想看这本《北鸢》,但在图书馆借不到。

因了浙江图书馆推出的“U书”新业务,终于能看到这本近来很受追捧的“红书”了。

一年前,我看了葛亮的《朱雀》后甚为诧异。

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作家,居然能如此游刃有余地描摹过去年代的生活场景,如此生动传神地塑造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

所以,一看到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北鸢》出版,立即就去找来看。

葛亮依我的看法,《北鸢》比《朱雀》又进了一步。

《北鸢》以卢文笙和冯仁桢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卢、冯两大家族的沉浮命运为背景,以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为素材,编织了一张恢宏曲折的故事网络,映射出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

全书叙事宏大,笔触隽永。

正如文学评论家王德威在此书后记里说的,“葛亮这回沉住气,写出一种想象的民国风采,暗藏其中的凶险,以及终将来到的历史嬗变。

”《北鸢》被称为“典型的《红楼梦》的写法”,以两大家族的盛衰映射中国现代史,既有人物的喜怒哀荣,又有时代的风云变幻,可读性极强,令人看了放不下。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文笔流畅、人物生动、内涵丰富、情节紧凑的小说了。

如今,文学界流行现代主义写作,表现主义、解构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等大行其道,不搞一点新奇古怪的东西似乎就觉得落伍。

于是乎,小说就常常显得奇奇怪怪,既看不懂更感动不了。

葛亮却反其道行之,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着力于古典和现代写作方式的融合。

7年前出版的《朱雀》对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地域文化的生动描摹,令人耳目一新。

今天的《北鸢》更是在更加宏大的背景上展示了近来颇为时兴的民国文化的精髓。

这样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这样务实沉稳的写作态度,这样好看又令人思考的好故事,实在令人赞叹。

归根到底,小说是拿来给人看的,好看才是硬道理。

期待葛亮的下一部作品。

北鸢卢文笙抓周阅读理解

北鸢卢文笙抓周阅读理解

北鸢卢文笙抓周阅读理解当前长篇小说创作有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开拓“新古韵小说”。

具体来说,就是吸取古典文学的雅致神韵,深得传统精华,渗透传统文化哲学,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描画沉重的历史,讲究文气,笔墨抒情,文风古朴宁谧厚重,仿佛管弦丝竹,空灵飘远,悠扬悲情。

但复古不是关键,而重在熔铸当下文化,强调文本哲思意蕴、叙事形式上的突破。

“新古韵小说”如何渗透古风神韵,弘扬传统叙事,在复古中求新变,在传统性中注入新元素,成就新小说格局?作家葛亮的新作《北鸢》进行了探索。

《北鸢》善用中国特色符号,对京剧、茶艺、纸鸢、书法、绘画、印章、服装、饮食甚至武功等传统文化均有考究。

该书以民国时期襄城的民族资本家卢氏与士绅家族冯家的联姻为主线,刻写卢文笙的成长史。

风筝符号不仅是书名,而且是全书串珠,一路旖旎而来,不可或缺,且用大量典故,涉及“扎”、“糊”、“绘”、“放”四艺。

《北鸢》的风筝符号隐喻丰富,带出主旨寓意,不可小觑,有结构串针、情感隐喻、实用救急、哲理寓意等重要叙事功能。

“新古韵小说”虽是虚构,却见出非虚构的笔力,古意与新意互见。

中国小说传统多为线性叙事法,《北鸢》超越于此,用双声道并置的叙事法,谋篇布局匠心独运,时空跨度广阔,描写委曲,序次井然,显示出纷繁复杂的时空多线叙事驾驭能力。

全书双线交错,几个家族、几个人物共时涌现;恰似口技模仿火灾,考的是全身并用;万箭齐发,逐一扫落,考的是眼疾手快;千人千事,齐集共鸣,考的是铺排有序。

可以说,“新古韵小说”是新古典主义在东方语境下的回归与重建。

它不仅能化用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且有新的气象。

主角卢文笙的人格气质是变化着的:抓周抓空,被高人解为无欲则刚,日后定有乾坤定夺之量;自幼寡言木讷,有隐士风范;年岁渐长,习文弄墨,但不是只会死读书的腐儒,当遭遇家国危难时,积极入世,经商立业,传承儒商家风;及至看周围至亲好友的诸种人生变故,尾声时,出世的气象渐显。

卢文笙的人格气质正是葛亮心中理想的中国人形象。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1汉兵以掠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妾妃何聊生。

——题记镜中的人,美得暗淡模糊。

她用了过多的油彩,想将额角的一滴血迹遮盖住。

她站了起来,执起鸳鸯剑,舞弄了几下,便自尽而亡了。

一代名伶言秋凰在梨园中名气之盛及姣好的面容在后生嘴中就为一个传说。

忆当年,冯明焕与颠沛的言秋凰在“瑞仙茶楼”中高山流水,言秋凰不辞辛苦专为冯明焕唱一折《武家坡》,一曲定情;仁桢与穿着松绿色旗袍的言秋凰因一块“永禄记”的糖耳糕结缘,令人难忘的还有言秋凰那眼眸中略带讨好的神色;风华正茂的言秋凰用药性猛烈的藏红花打掉腹中孩子,满脸晶莹汗珠,痛苦不堪的表情。

皆令我印象深刻。

言秋凰一生为戏痴,为爱疯,她一路的爱恨情仇,一路的忍辱负重为女报仇,才造就了这位性格鲜明的青衣——言秋凰。

月朗花香,溶溶脉脉,镜中言秋凰眼中全是黯淡,毫无波光,只有桌上的玉麒麟在幽暗的环境下仍发出一丝惨淡的光,水落石出间百感交集,哀恸无言,女儿惨死,让她痛心不已,虽然当年为了不想连累冯明焕,对自己女儿惨下狠手,但是丧女之恨驱使着她一步一步设计害死和田。

这是她作为一位母亲为女儿做的事情:为亡女雪恨,临终前嘴里含糊嘟哝着亡女的小字,玉麒麟跌倒在侧,玉麒麟是母女二人唯一的信物。

两个生命的告终,但是玉麒麟身上所寄托的情感无论岁月如何打磨,无论玉麒麟在如何面目全非,那情感丝毫不减。

“刘言之争”的流言一语成谶,言秋凰师傅一口血殁于台上,死相极为狼狈,言秋凰一身丧服,两行清泪,显得她更为瘦削,她不畏人言为师傅守了半年的丧。

当年,刘颂英破例收了言秋凰为弟子,只因念错苏轼的“風摵摵鸣枯蓼”取得艺名言秋凰。

师傅对于言秋凰来讲不仅仅只有赐名之恩,在教学方面也是不留余力。

言秋凰直至后来,仍心挂师傅。

这是她作为一位徒儿为一位师傅所做的事情;发誓离开京津伶界,对师傅恩情没齿难忘。

当年,仁桢与冯明焕在“荣和祥”观看言秋凰的表演:那折《武家坡》王宝钏十八年寒窖,让人动容:那折《生死恨》中韩玉娘,先是为寡妇,后又颠沛流离。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在忙碌的生活间隙,我有幸翻开了葛亮的《北鸢》,仿佛走进了一个别样的世界,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北鸢》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到让人心脏狂跳的剧情,也没有刻意营造的大喜大悲,它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表面看似平缓,底下却涌动着无数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时代的沉浮。

书中的卢文笙,他的成长历程让我感触颇深。

他并非那种天生的英雄式人物,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但正是他身上那种坚韧、那种在乱世中依然坚守的善良,让我看到了普通人的力量。

比如有一次,卢文笙在街头看到一个卖艺的老人,被地痞流氓欺负。

周围的人都只是远远地看着,不敢上前。

卢文笙却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护住老人。

他的眼神坚定,没有丝毫的畏惧。

那一刻,我仿佛能看到他眼中的光,那是一种对正义的执着,对弱者的同情。

他不是不知道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他还是那么做了。

这种自然而然的善良,真的让我心里为之一动。

还有他和冯仁桢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死去活来,就是那种淡淡的、细水长流的情感。

他们一起放风筝的场景,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

那只风筝在天空中飘荡,线的这头是他们紧紧相握的手。

他们的目光交汇,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彼此。

风轻轻吹过,撩动着他们的发丝,那一刻的宁静与美好,真的让人觉得爱情可以如此简单而纯粹。

书中对于家族之间的勾心斗角、利益纷争的描写,也是入木三分。

那些为了争夺家产而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的嘴脸让人既觉得可悲又觉得可憎。

但在这其中,也有始终坚守亲情、坚守道义的人,他们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给这个混乱的世界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再说说书中对于老北平的描写吧,那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画卷。

大街小巷里的吆喝声,胡同里弥漫的烟火气,还有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都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年代的北平。

我能想象到卢文笙走在青石板路上的样子,能听到街边卖糖葫芦的叫卖声,能感受到冬日里那一丝丝的寒意。

开拓新古韵小说——论葛亮《北鸢》的复古与新变

开拓新古韵小说——论葛亮《北鸢》的复古与新变

开拓新古韵小说——论葛亮《北鸢》的复古与新变凌逾当前长篇小说有种新的发展趋势,开拓“新古韵小说”,即吸取古典文学的雅致神韵,深得中国国学精华,渗透传统文化哲学,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即便描画沉郁历史,意境思想皆讲究文气,笔墨抒情,文风古朴宁谧厚重,仿佛管弦丝竹,空灵飘远,悠扬悲情,力求打通史传与诗骚文化传统。

新古韵小说的复古不是关键,而重在熔铸当下文化,强调深度层次的新变,在文本哲思意蕴、符号叙事形式、文化转型省思等层面的突破。

当代散文古雅化成功的较多见,如钱锺书、董桥、余光中等作品,但此类长篇小说较少见。

葛亮锐意开辟“新古韵小说”。

居港写作以来,得中西之风濡染,融汇于文,自成一家。

每写长篇均斩获大奖:“南北书”(《朱雀》与《北鸢》)分获2009年及2016年“亚洲周刊年度华文十大小说”。

如果说,《朱雀》描画20世纪南京史,书写三代家族,是历史小说;那么,《北鸢》①则描画20世纪上半叶民国史,借家史写国史。

新古韵小说如何渗透古风神韵,弘扬传统叙事,在复古中求新变,在传统性中注入新元素,成就新小说格局?本文重点分析新古韵小说在符号学、叙事学、文化学层面的新变。

一、传统符号的复兴化合新古韵小说善于化用中国传统符号,链接情节,传情达意,含蓄蕴藉。

罗兰·巴特《符号帝国》认为,东方文化普遍重视符号、形式、过程,表达个人情致和灵魂,以达到理想的无言之境。

《北鸢》善用中国特色符号,对京剧、茶艺、纸鸢、书法、绘画、金石、服饰、饮食甚至武功等传统文化均有考究,此种风雅韵致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罕见。

该书以民国时期襄城的民族资本家卢氏与士绅家族冯家的联姻为主线,刻写卢文笙的成长史,借家族史,书写近现代史的家国兴衰。

风筝符号不仅是书名,而且是全书串珠,一路旖旎而来,不可或缺;且用大量典故,涉及“扎、糊、绘、放”四艺。

不像明清人情小说只是以“珍珠衫、百宝箱”等为重要道具,《北鸢》的风筝符号隐喻丰富,带出主旨寓意,不可小觑,有结构串针、情感隐喻、哲理寓意等重叙事功能。

抒情民国——葛亮的《北鸢》

抒情民国——葛亮的《北鸢》

南方文坛2017.1Southern Cultural Forum抒情民国——葛亮的《北鸢》王德威葛亮是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

他早期的《谜鸦》《七声》,有世故练达的故事,也有简净清朗的叙事,已经可以看出一位青年小说家的造像。

2009年,他推出第一部长篇《朱雀》,纵写南京现代史里的盛世流离,细密缠绵,并且点染出宿命色彩,是近年少数关于城市历史的野心之作。

葛亮新作《北鸢》耗时七年完成,描写民国的风雅和动荡,人物细腻典雅,情节错落有致,收放之间,恰如贯穿全作的风筝意象。

如同《朱雀》,《北鸢》仍然充满传奇色彩。

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动荡、乱世的情爱无一不备。

不同的是,抒情意境大为提升。

葛亮这回沉住气,写出一种想象的民国丰采,暗藏其中的凶险,以及终将来到的历史嬗变。

以淡笔写深情,他的努力跃然纸上,必须给予肯定。

全书男女主角两条线索交错展开。

比较起来,文笙部分比重稍重,因为设定这一人物内敛寡言,更需要作者的慧心,凸显他经历人生转折的动机和情绪,尤其是他左转的部分。

仁桢是理想的民国女子,她聪慧大度的“范儿”,写来是要让读者心向往之的。

文笙、仁桢两人的因缘当然动人,但就像故事篇首暗示,他们注定历经沧桑。

《北鸢》后半段的节奏由徐而蹙,呼应了时代的脉动。

尤其到了上海部分,故事急转直下,戛然而止,留下许多线索余韵。

事实上,细心的读者在小说的开端部分,已经可以意会到文笙、仁桢日后的遭遇。

小说结尾呼应小说开端文笙个人出生的背景,不容错过。

《北鸢》的故事完而未完,而哪一个时代的故事又有必定的结局?唯有蓦然回首,往事历历,犹如断线远扬的风筝,忽远忽近,带来无限顾盼期望,终究怅然消失。

作为小说家,葛亮写出了一个瑰奇的时代故事,他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时代故事。

历经《朱雀》《北鸢》两部长篇小说,一种属于葛亮的叙事抒情的风格,已经隐然成形。

当代作家竞以创新突破为能事,葛亮反其道而行,他遥想父祖辈的风华与沧桑,经营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

葛亮《北鸢》读后感1000字_作文

葛亮《北鸢》读后感1000字_作文

葛亮《北鸢》读后感1000字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读葛亮《北鸢》有感初识《北鸢》,顿觉名字富有古典韵味。

鸢,纸鸢,风筝也。

可是,当了解作家葛亮时,我的脑海里就充满了无数的疑问。

作为年轻的香港作家,怎么会写一部充满古韵的作品呢?而不是像董启章先生一样用欧化的语言来刻画他心目中的香港呢?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怀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北鸢》。

正如书名一样,书中的文字同样充满古韵,一种介乎现代与古典之间的语言表达。

读这样的文字,就如夏日荷花池边徐徐微风扑面而来的一丝清凉和暗香,又如高山流水品茗弄墨时流入耳间的一道丝弦与琴韵。

顿时感觉自己置身于民国。

张爱玲笔下,民国是浪漫的;郁达夫笔下,民国是迷茫的;鲁迅笔下,民国是沉睡的;林语堂笔下,民国是抗争的;而葛亮笔下,民国是充满风骨且包容的。

本书以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为素材,如忠厚仁义的文笙,颟顸柔顺的昭如,敢爱敢恨的仁珏,装疯卖傻的昭德,忍辱负重的名伶言秋凰,天真福顺的仁桢等,呈现了一部民国动荡史。

让我不禁想起了《战长沙》,同样是以家族的兴衰,各色人物的故事展现民国时代。

但所不同的是,《战长沙》更突出时局的动荡和战争,而《北鸢》则淡化时代背景,突出民国文化。

葛亮的民国充满风骨,如书中所说:“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无论是卢家这等商贾大家,还是言秋凰这般名伶,他们面对家国动荡,命运浮沉时,始终坚守着信义和良知,保持着热血和希望,这正是炎黄子孙最谦卑的灵魂,也是我们民族骨子里最根深的文化与精神,就是我们的风骨。

同样,葛亮的民国是包容的。

也正如书中的这句话:“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北鸢》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但是葛亮在塑造人物时还是有自己家族的影子。

他在访问中提到,他的祖父葛康俞经历了家族由盛至衰的过程,却以包容平和的心态面对世界。

和他的太舅公陈独秀不一样,他的祖父一生有一个很决绝的信念,那就是和政治保持距离。

北鸢读后感范文欣赏.doc

北鸢读后感范文欣赏.doc

北鸢读后感范文欣赏《北鸢》是一部由葛亮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我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下面就跟我一起来欣赏吧!“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民国风的文字,少爷小姐的桥段,居然写出了性冷淡的感觉。

好还是不好,我一会再说,先说我对于关于近年来民国小说的感觉——纸醉金迷骗小朋友的文字游戏,一批批民国粉的诞生全都是读了这些片面偏激的地摊文字欲罢不能,想要穿越回去做小姐少爷的无知少年。

文字贵在真实,不管是完全真实还是在真实上进行升华,基础都在于真实。

然而很多民国的文字没有做到,他们给大家的印象是,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民国有大师,还有十里洋场的先生太太绅士优雅。

民国有没有这些,我肯定的说,有。

但是,还要说,这些不是民国的全部,而是极其少的一部分,是最极端最不普遍的一部分,是与那些被刻意隐瞒了的苦难悲剧大多数事实尖锐对立的一部分,是在奢靡堕落压迫之上病态盛开的罪恶之花,她闪烁着妖艳动人的光芒,但注定要快速凋零的。

那些用这样的文字消费读者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所以现在我说,这本小说的性冷淡写的好,至少写出了比其他小说更接近民国真实的感觉。

少爷家有钱,小姐家更有钱,是全城首富。

少爷家还有个大军阀的姨丈,勉强能沾点光。

这两家人,在民国到来的时候,靠着豪门望族的深厚底蕴,加之自身奋斗努力,虽说收了点影响,日子总体也算顺畅。

后来日本人来了,中国的军阀抵不过日本人的淫威,国家江河日下,家道就衰微了。

这日子过着过着,豪门的气象就变成了残留着贵族气质的小康人家。

其实这么一看,觉得日本人来了也就那样,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这是错觉,全城首富都这样了,那其他的生意人,小老百姓呢,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悲惨的结局。

我们看到,从少爷小姐自身的生活似乎是平淡无味,一切如常,但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却迅速崩塌。

少爷奶娘全家被日本人杀害,因为家乡基本都被“三光”了,风筝店老板眼看要中兴的家道也在国家风雨飘摇中急转直下,剩下一口气苦苦支撑,还有外国的基督徒,天津的铁商人,戏子名角,都在这个大背景中,如狂风暴雨中的风筝,或者艰苦挣扎,或者直线下坠。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赵鑫《北鸢》是青年作家葛亮耗时七年完成的一部作品,作者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家族的兴衰透视民国时局的动荡,犹如一只“鸢”,既是“命悬一线”,又是“一线生机”。

我是从学校的推荐书目中选取的这本《北鸢》,初读卷首的《序》,有点摸不着头绪;书读至一半时,有了感慨和思想的碰撞;读至结束到再回头看《序》,细细品味书中的内容,渐有感悟。

一、仁义、诚信的品质《北鸢》从楔子第一页的对话“照老例儿,今年庚寅,写个大草的‘虎’吧。

”“行。

”“今年不收钱。

您忘了,是您老的属相,不收,爷爷交代的。

”“呵,可不。

”引出男主人公卢文笙和风筝,认真读下去会发现四声坊风筝艺人龙师傅既是感恩(龙师傅的风筝店铺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卢家睦伸出援助之手盘下店铺并送给龙师傅)也是受卢家睦嘱托,每到虎年便扎一个虎头风筝送给卢文笙做生日礼物,此“老例儿”代代相传。

此处体现了卢家睦的仁义,龙师傅的诚信。

书中卢家睦的学生姚永安遇到危难,卢文笙不惜破产援助,收养了自杀的姚永安和产后出血而死的秀芬的孩子,此处体现了卢文笙的仁义。

以上都体现了仁义、诚信的品质。

这种品质也是当下的人们需要坚守的。

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帮或是不帮;当我们给别人以承诺时,守信或是失信;都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的准线。

葛亮二、文学艺术修养的积淀书法艺术:“卢家睦临《玄秘塔碑》”“其他子弟写颜柳,一为清俊,一为停匀。

仁珏练欧阳询,则取其险绝,却险归平正。

《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塔铭》渐写得熟透,十三岁临欧阳公八旬所书《虞恭公碑》……十五岁,仁珏改弦更张,练起了赵孟頫。

赵书与欧体大相径庭。

”戏曲艺术:《文姬归汉》《思凡》《坐宫》《武家坡》《碧玉簪》《法门寺》《玉堂春》《鸳鸯冢》《生死恨》《宇宙锋》……作者对书法和戏曲艺术的把握,使其能游刃有余地根据故事人物和情节的需要放置在应该出现的地方。

除了书法艺术和戏曲艺术以外,本书在细节处还体现出作者在茶文化(“三白录了芸娘,制‘莲花茶’一节,说晚间趁荷花含苞,将茶放至花心,早上花开再取出来,‘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葛亮《北鸢》与徐则臣《北上》的历史书写比较

葛亮《北鸢》与徐则臣《北上》的历史书写比较

葛亮《北鸢》与徐则臣《北上》的历史书写比较
罗欣怡
【期刊名称】《南腔北调》
【年(卷),期】2022()12
【摘要】葛亮和徐则臣这两位同年出生的70后作家近年来都在书写历史的道路上作出了许多努力。

本文以《北鸢》《北上》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本细读与
对比研究的方法,指出《北鸢》《北上》这两部作品的历史书写,不仅均以家族史的
叙述方式将目光集中于人的日常生活,而且都采取了他者视角介入、多重空间生产、整体意象塑造的方法来建构历史。

结合具体文本及两位作家的成长与创作经历,本
文还进一步探讨二者历史书写的差异、价值与不足,希冀为70后作家的历史书写研究提供更多样的研究角度。

【总页数】8页(P86-92)
【作者】罗欣怡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论葛亮《北鸢》的民国想象与古典书写
2.历史到文化的辩证互动\r——从《北鸢》看葛亮的小说创作
3.历史主义、物的美学与命运共同体\r——论徐则臣《耶路撒
冷》与《北上》的历史书写4.论葛亮《朱雀》的历史书写与《北鸢》的文化想象5.书写历史的方式——葛亮《北鸢》与徐则臣《北上》创作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鸢》形式与内容上的美学统一
《北鸢》是葛亮历经七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这篇小说极具文学想象力。

小说以主人公卢文笙、冯仁桢的成长历程起笔,讲述民国时代的波诡云谲。

以襄城商贾世家卢氏与没落士绅家族冯家的联姻为纬,采用工笔细描和泼墨写意相结合的叙述方式,鲜活地呈现出动荡年月中家族的兴衰、命运的沉浮、爱情的甘苦。

在形式上,《北鸢》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范式,用经济的笔墨勾描人物和事件的神韵,而避免铺排渲染,从民间市井入手,用新的语言模式来表达传统元素,这给《北鸢》带来了形式美。

在内容上,作者在传统符号的复兴化合以及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两个方面对中国的生存哲学和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和理解,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内容美学感受。

一.《北鸢》的形式美
(一)北鸢的语言范式
葛亮的《北鸢》开创了新古韵小说的先河,小说通篇追求用经济的笔墨勾描人物和事件的神韵,而避免铺排渲染,这种写法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1.淡笔写深情
葛亮在写《北鸢》的时候,在语言的内在节奏以及语意上注重克制和留白,尽量将一腔深情用淡淡的笔触表现出来,留给读者去理解和体会,用王德威先生的评价就是“淡笔写深情”。

葛亮的这种写法,让平凡的人物和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例如描写秀芬做饭的一段是用以下语句描述的:
“秀芬做饭的声音很轻,切菜都是均匀而细密的,不疾不徐,如蚕食
桑。

这些天他已熟悉这种声音,包括气味。

秀芬喜甜,烧肉菜先熬糖,便有一股焦香,也是淡淡的。

然而今天,都没有。


这是《北鸢》中的一段日常描述,在这种描述中,参杂了作者的诗性,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很舒服的诗的美感。

者在描述的时候并没有刻意的去解释永安对于秀芬的看法的不同,但是通过这一段话,可以让读者读懂永安对秀芬的感情变化,从原来两个各有所图的人慢慢的熟悉起来,甚至知道了对方的做饭细节、做饭声音、做饭气味等等。

在《北鸢》中,作者大量的采用了这种写法,虽然作者只是用了寥寥数笔,但是却将这种从各有所图慢慢变成爱情的感情一下子呈现出来1。

2.语言富有隐喻性
《北鸢》小说语言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语言富有隐喻性。

例如在“楔子”中,主人公卢文笙、冯仁桢以简单的对话将故事的引线拉开,并没有直白的进行平铺直叙,而是具有一定的隐喻性。

“单传”的手艺,“净是外国人”的买家,“按老例儿”等等都可以说明《北鸢》语言具有一定的隐喻性。

2
(二)《北鸢》的写作特点
1.围绕民国主题
葛亮受到了家庭背景的影响,所以其创作的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着民国主题来描写的,对写作环境的创设更容易让作者表达传统元素。

围绕民国主题来写一方面可以更加方便的表达作者对于传统的追溯,也方便作者展示属于东方的独特的生存哲学。

3《北鸢》是围绕着生活开写的,无非就是家长里短,但是作者在叙述这些家长里短的时候,用到了书画、
民间曲艺、查到、饮食、服饰等等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写,让小说中的人物更加有生活气息。

而且葛亮在《北鸢》中描写了近百位人物,包括政客、商人、文人、军阀等等,这些人物因为对民国生活元素的描写栩栩如生,反映了在无常时代下的世道人心,俨然是民国版《红楼梦》的派头。

2.重拾古典?魍?
《北鸢》里面关于中国抒情美学和传统文化的描写非常的惹人注目,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媲美一些成功的古代小说。

葛亮强调的核心问题就是重拾古典文化。

虽然在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中,让我们忽略了传统元素,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魅力。

葛亮的《北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知道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传统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小说并没有局限于传统历史小说所设定的套路,没有抗战,没有杀戮,而是将家族的兴衰作为导线来阐述民间人们的生存,以及在生存过程中的日常传统。

葛亮通过对这些日常传统的描写,激发了人们去探索精神文明的心里,让读者重新审视精神文明,重新去追索精神文明。

4
二.《北鸢》的内在美
(一)传统符号的复兴化合
1.传统文化均的考究
新古韵小说善于化用中国传统符号,链接情节,传情达意,含蓄蕴藉。

罗兰?巴特《符号帝国》认为,东方文化普遍重视符号、形式、过程,表达个人情致和灵魂,以达到理想的无言之境。

5《北鸢》以民国时期襄城的民族资本家卢氏与士绅家族冯家的联姻为主线,刻写卢文笙的成长史,
借家族史,书写近现代史的家国兴衰。

风筝符号不仅是书名,而且是全书串珠,一路旖旎而来,不可或缺;且用大量典故,涉及“扎、糊、绘、放”四艺。

不像明清人情小说只是以“珍珠衫、百宝箱”等为重要道具,《北鸢》的风筝符号隐喻丰富,带出主旨寓意,不可小觑,有结构串针、情感隐喻、哲理寓意等重叙事功能。

2.风筝结构抒情串针
《北鸢》每次写风筝,都选取独特的抒情时刻,见出独特的抒情自我。

如写卢文笙与毛克俞谈画,引用葛亮在《北鸢》新书分享会上徐渭的《墨荷图》款识:“拂拂红香满镜湖,采莲人静月明孤。

”论画谈文格调颇高,足可见葛亮艺术造诣,状物写景具画意美感;李欧梵认为,中国抒情从诗画传统演化而来,其特点在于抓取一个瞬间,将之变成比较永恒的境界和视野。

全书的抒情笔墨像写意画作,诗画中国与血肉中国并叙,诗情与苦情同抒,叙述宛转,文辞优美,实与虚,意与境,相谐。

6
(二)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
1.作家对历史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北鸢》有一种能使读者心甘情愿进入作品的魅力。

这多半源于作品对一种物质真实的追求。

许多资料都提到葛亮为创作这部小说所做的100万字资料储备。

而小说对民国风物的信手捻来也的确印证了葛亮对民国日常生活的熟悉程度。

试图从地理风物上提供切近历史的真实,这是历史写作中最为基础的一步。

但更重要的是作家对历史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北鸢》没有满足读者对民国历史的某种阅读期待,事实上,它着意躲避了那种通过家族兴衰讲述民国历史的路径。

它关注的是大时代环境中个人生存
的心迹,个人命运在乱离时代面前的荒诞,人在变故面前的软弱和强大。

2.试图使历史漩涡中的个人成为个人
《北鸢》不追求历史叙述的整体性,不追求把人物放在群体中去理解,小说试图使历史漩涡中的个人成为个人。

对“个人”的细笔勾描最终使小说呈现的是民国众生相:昭德、小湘琴、凌佐、毛克俞、吴思阅,每个人物的眉眼音容都是清晰生动的,人物遭遇也并没有八卦小报中的那么有戏剧感。

名伶言秋凰是为了女儿而刺杀日本军官的;从军的文笙是被老管家灌醉背回来的,而不是自愿回到家族生活中;毛克俞的婚恋有阴差阳错也有半推就……那都是具体环境中人的选择,并不那么果断,也没有那么传奇。

《北鸢》强调个人处境,强调的是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选择的“不得不”。

两位民国青年站在江边看渔火点点,船已破旧,那似乎是停留在古诗词里的场景,但“民国、民权、民生”的大字却分明提醒人们,时代已远,民国已至;课堂上,年轻的文笙作画,为自己的风筝图起名“命悬一线”,那是华北受到入侵之际,也是万千青年的痛苦所在;但风筝图被老师毛克俞命名为“一线生机”后,同一图景因不同表述便多了柳暗花明之意,那也正是战争年代人们的心境写照。

――历史事件就这样影响着个人的命运。

3.对民国人精神生活的勾勒
许多读者提到作品对乱离时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眷顾,那是时间长河中的“人之常情”,是推动人物命运的重要动力。

父亲每年为儿子送风筝的嘱托,母亲为了女儿不惜尊严和生命的爱,毛克俞对吴思阅的深情一吻,仁桢顺着文笙手心慢慢划过的手指,以及两位青年人对永安儿子的郑重收
养……但是,更让人难以忘记的恐怕是作品中对民国人精神生活的勾勒。

《北鸢》写出了我们先辈生活的尊严感,这是藏匿在历史深层的我们文化中的另一种精神气质,这是属于《北鸢》内部独特而强大的精神领地。

一如陈思和先生在此书长篇序言中所评述的,《北鸢》是一部“回到文化中国立场”进行写作的小说,它重新审视的是维系我们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民心”。

三.结论
经过由点及面的梳理分析,笔者发现,《北鸢》开辟新古韵小说,不讲男性英雄霸业,不讲神魔小说的求真求知?v险;不是人情小说的对家族鼎盛时代衰亡的悼词和哀歌;而是古风人格与风格统一,承续孔孟儒家的向善传统,承续五四时代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传统,注重追溯民间精神、弘扬民众大义;崇尚自然和谐的性别关系,寻求男女相互尊重、对等的生存意义;既有史诗色彩,也继承了抒情传统,且抒情比重更大,文气更足;既传承古典因素,也开拓时代新变的因素。

香港先锋小说多讲究形式的西化新奇,而《北鸢》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朝中国古典看齐,因此在香港文坛更独树一帜。

在当前弘扬传统国学的时代语境下,葛亮开拓新古韵小说可谓恰逢其时。

由此牵引,未来,新古韵小说类型必将蔚然成风。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目标延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