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4年第3期半月评论

合集下载

半月谈半月评论 (3)

半月谈半月评论 (3)

半月谈半月评论引言半月谈是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一本综合性周刊,其半月评论栏目是该杂志的重要栏目之一。

半月评论以点评时事热点、分析社会问题为主题,通过深入调查、独到观点和理性分析,为读者提供深度见解和思考。

本文将对半月评论栏目进行介绍和评价,并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

1. 半月评论的特点半月评论栏目着重点评时事热点,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视角和引发思考。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深入调查半月评论对于所报道的事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追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力求呈现出事件的全貌。

这种深入调查的方式不仅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资料,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背后。

1.2 独到观点半月评论栏目有着一批独立思考的专栏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读者呈现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这些观点不仅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也激发读者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1.3 理性分析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常以理性分析为主导,侧重于逻辑推理和事实依据。

作者不会滥用情感色彩,而是通过合理的论证和数据支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理性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的判断。

2. 半月评论的优点半月评论栏目有许多优点,使得它在读者群体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2.1 提供多元观点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问题,提供多元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读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对于提高读者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是有益的。

2.2 拥有丰富的领域覆盖半月评论栏目的报道领域广泛,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议题。

这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对于跨领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2.3 对社会问题有启发性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过深入分析社会问题,帮助读者理解问题的背后原因和深层次影响。

这能够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并有助于培养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半月谈时事政治:假日办三套方案 朝三暮四还是隔靴搔痒?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半月谈时事政治:假日办三套方案 朝三暮四还是隔靴搔痒?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半月谈时事政治:假日办三套方案朝三暮四还是隔靴搔痒?核心提示:为使我国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全国假日办27日零时公布3个法定节假日调休备选方案,再次面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

三套方案中值得肯定是春节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都得以保留,主要的变化在于对小长假的调休安排上,然而,在假期总数未增加的前提下,如何放假显得跟之前差别不大,假日办的3套方案也有点不痛不痒。

我国节假日变革背景1949年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从1949年到1995年,实行星期天公休一天,法定休息日全年52天。

1995年《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使公休假日每周延长为两天,法定休息日由52天变成104天。

1999年国务院修正《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放假1天延长为放假3天,将国庆2天假延长为3天,并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长假。

2007年国家发改委就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方案取消了五一黄金周。

2008年起改五一7天长假为3天小长假,增加3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

这次调整后,法定节假日增至11天,加上周末休息日,全年休息日达到115.3天。

我国节假日存在问题传统文化特色仍显缺乏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一批世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但目前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元宵等传统节日都没有列入法定假日。

这些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即使不能法定休假,民间也会自发组织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与工作的矛盾。

法定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半月谈时事政治/html/beijinggongwuyuan/yueduziliao/shishizhengzhi在目前10天法定节假日中,有9天集中安排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期。

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一年中安排多个全民统一放假的长假,容易对其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波动。

乡村文明

乡村文明

2014年第2期半月谈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的构思,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加快二元体制的变革;“美丽乡村”的指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统筹中兴起又一波乡村文明建设的潮头。

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我们还当有更深层的叩问,和更长远的追寻。

首先,我们应当跳出城市与乡村“两极化解读”的话语陷阱。

城市文明是先进的,是一个现代性的符号;乡村文明是落后的,是一个过去时的遗迹。

这一两极化解读,已深深嵌入社会意识的思维框架,而它又全然是一个被集体误读被舆论因袭的错误认知。

由此,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就是用城市形态改造乡村形态,用城市文明覆盖乡村文明。

其实,这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历史沉淀,是长期城市倾斜政策的路径锁定,是单线进化论和经济决定论思维的必然结果。

乡村与城市,本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自有其不同的运行路径和发展规律。

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追求城乡一样,不是让乡村全然变成城市,而是要尊重不同的文明,顺应不同的规律,走出一条生态、生产与生活契合,自然、文化与历史和谐的城乡差别化互动型协调发展道路。

从文明的演进看,我们不可以割断历史;从社会的变迁看,我们也不可能消灭乡村。

令人警醒的是,正是两极化解读的错误认知,已经造成了一些地方将农村现代化简单等同于农村城市化的实践误区。

本来,中国的城市化跃进已经显露其种种弊端:政府强势主导,投资强力驱动,热衷跑马圈地,盲目贪大求洋,结果千城一面。

如今,当乡村发展执意从这一城市建设模式中寻求灵感和摹本时,其种种弊端便肆意地向乡村污染、扩散。

于是,我们看到,当初的“新农村建设”,在不少地方止于单一地改善村容村貌的新村庄建设,流行为涂脂抹粉的政绩展示;后来的“新型社区化”,有不少官员盲目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以大拆大建开路,撤村并居驱赶农民上楼,演变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2014年国考 省考 申论 半月谈评论

2014年国考 省考  申论 半月谈评论

半月谈2012年全年半月评论半月谈2012年第1期半月评论:心态也是一种力量作者/苏北我们经历了“更复杂”的2011,又迎来了“更严峻”的2012。

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一份清醒的定力,还能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弃浮躁焦虑而理性把握形势,弃投机泡沫而回归实体兴业,弃路径依赖而强力推进转型。

这应是我们的正确抉择。

毋庸置疑,经济增速正呈明显的放缓之势。

这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我们是否已经告别两位数的增长时代?社会争议着,怀疑着,甚至悲观着、背后,有一种浮躁和焦虑在。

我们已经习惯了跨越发展,习惯了一枝独秀。

现左怎么看这放缓之势?增长是硬指标,发展是硬道理。

所以,2012年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

只是,我们应当清醒,市场自有其规则,经济自有其周期,我们可以去利用规则,去调控周期,但不能去扭曲、篡改规则,无法去熨平、消灭周期。

当出口面临世界经济增长下行,金融市场风险增多,保护主义倾向突出,国际贸易增速回落,我们不能抱有奢望;当投资规模一再扩大,所占GDP比重超过50%,我们实难重复4万亿带动18万亿的投资故事。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成长的大趋势中,一厢情愿地寄望于政府干预和拉抬速度,只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加重,通胀压力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更加严重,从而收获倍加苦涩的发展主义之果。

其实,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是宏观调控取向中的适度调整,也是发展方式转型中的自然回落。

把通货膨胀降下来,把资产泡沫挤出去,恰恰是为更健康的成长清除隐患,开辟道路。

而且,我们有信心,“稳中求进”的增长,9%或8%的速度,放在国际背景中去看,仍然是一个很可观的成绩。

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紧的,是保障和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创造和尊重经济自我调节的能力,积蓄和催生发展方式转换的推力。

比稳定出口稳定投资更要紧的,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拉动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基点。

这就需要我们把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收入分配改革,聚焦于社会民生建设。

2014年时事政治:锐意改革寻突破——半月谈改革人物对话录

2014年时事政治:锐意改革寻突破——半月谈改革人物对话录

军转干考试2014年时事政治:锐意改革寻突破——半月谈改革人物对话录编者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2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还有7年时间。

起跑决定后程。

今年工作抓得怎么样,对起好步、开好局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主题。

围绕政府改革、农村改革、企业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金融改革等领域,半月谈记者与改革人物展开了对话。

“政府的存在要像空气一样”对话人物许勤江苏连云港人,先后在兵器工业部、国家计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圳市委工作,200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现任广东省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深圳依然承担着为全国各地探索新经验、提供新示范的重大使命。

“如何看待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和角色”“转变职能究竟怎么转”“官员考核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围绕政府改革的热点话题,半月谈记者与深圳市市长许勤进行了对话。

定位准确至关重要半月谈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改革领域的热点话题。

据说深圳企业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政府要像空气一样,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必不可少”。

作为深圳市市长,您怎么看待这句话,怎么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和角色?许勤:有的深圳企业将政府比作空气,这既是对我们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肯定,也是对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鞭策和期望。

军转干考试比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用政府权力的减少换取市场活力的增加。

2009年以来深圳先后4次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达60%以上。

去年,深圳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形成了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审批与监管相统一、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的商事登记管理新体系。

半月评论

半月评论

半月评论完善制度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下大力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在全社会也日渐形成浓厚氛围。

这种态势很好,有了认识就有了自觉,有了自觉就会转化为行动。

这表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看到,要真正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单单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保障认识付诸行动的制度安排。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还是制度靠得住”。

我们要通过既科学规范又切实可行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制度保障,最为重要的就是除旧布新,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

和谐社会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全面把握和科学应对上。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民主法治和充满活力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要求,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通过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文化建设方面,既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备考2014)2014年高考政治 3月时事评论精粹 如何看待“编制公开”问题素材

(备考2014)2014年高考政治 3月时事评论精粹 如何看待“编制公开”问题素材

如何看待“编制公开”问题?时事评论背景:3月17日,北京100个部门提交了人代会审议预算,有98个部门公布了2014年预算报告。

其中有48个部门还主动公布了聘用人员即“临时工”数量。

据统计,这48个部门“临时工”共计23312人。

这也是近年北京市级部门预决算报告中“临时工”人数披露得最为充分的一次(3月18日《新京报》)。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编制公开”问题?从老百姓常识理解,雇用临时工,多和单位正式编制不够用有关。

而报道披露,公布的98个部门中,有48个部门处于行政编制未“满员”状况,缺编达1370人,一些事业单位也有类似情况。

一边编制富余,一边却苦哈哈地大量雇用临时工,这样的编制分配起码是不科学的,而如何合理调配,分析北京的情况,或对临时工满天飞的其他地方亦有借鉴性。

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规定,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适时调整。

既然应当“适时调整”,那如何调整就是可以考虑的。

据报道,北京交管局的部门行政编制6129人,实际6056人,而聘用人员总数达9148人,相当于行政在编人数的1.5倍。

即该局愈60%的人员属于“临时工”。

另外,市医院管理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的聘用人员总数也均“破千”,分别达到4310人、1608人、1300人。

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具有行政编制的公务员是具体行使执法权的合法载体,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大量受聘于政府部门,尤其是行政执法单位的临时工工作本身是否合法是存在问题的。

而名不正言不顺,没少让临时工背黑锅,这让执法部门很尴尬。

当前,“逢进必考”已是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常态,而需要人手的那些临时性用工条件往往并不高。

因此有人担心,一旦为录用这些人员设置编制,他们将面临程序多门槛高,结果是最后招聘到的人往往并不好用也满足不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半月谈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半月评论:悄然而至的静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和感知所包围。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来思考和反思?半月谈半月评论就像一盏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平静思考的门。

半月谈半月评论是一个以文字为载体,通过对一系列社会话题的深入剖析与讨论而形成的杂志。

在半月谈半月评论的世界里,没有浮躁喧嚣的声音,只有一种安静而思索的氛围。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思维空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下社会问题的窗口。

半月谈半月评论的价值在于它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辩证分析。

无论是社会现象、时事热点,还是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半月谈半月评论都会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现,从而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一篇篇长篇大论,虽无歌功颂德之辞,却给予读者不同的思考方向和观点,使他们深入思索,形成独立的判断。

半月谈半月评论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媒体都呈现出相似的趋势,追求点击率和热点新闻。

而半月谈半月评论则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创新的思路,带给人们一种不同的视角。

在这个世界里,大部分人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从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而半月谈半月评论却能给人们一个更为深刻的思考,让人们不仅看到事物的表象,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察问题的内在逻辑。

半月谈半月评论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对话题的广泛性和时效性。

它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能够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内容。

同时,半月谈半月评论的文章也更加贴近时代的脉搏和热点事件,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论。

这种及时性使得半月谈半月评论成为了读者了解时事和深入理解社会问题的重要来源。

然而,正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半月谈半月评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获取短平快的资讯,而对深入思考和辩证分析的需求逐渐减少。

此外,由于心理焦虑和压力的增加,人们更多地寻求简单的回答和逃避现实的方式,而不愿面对复杂的问题。

2014半月谈

2014半月谈

半月谈2014年第12期评论:改革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这是对改革攻坚提出的新要求,即改革当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确国资国企改革、启动资本市场改革、推动金融改革……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从年初开始,中央一系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密集出台,彰显了中央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当下中国的改革,总的看,改革势头较好。

但也存在着一些部门、一些地方囿于既有利益,不愿意真改;纠结于潜规则的束缚,不敢放手去改;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良策,不知如何去改的问题。

结果在一些地方和部分领域,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慷慨激昂高喊改革加油的人不少,埋头苦干真正为改革助力的人不多;避重就轻式的外围性改革多,刮骨疗毒式的根本性改革少。

因此,当下改革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着力提高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必须找准改革的着力处。

尽管今日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但全面深化改革不等于四面出击,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有的放矢、抓住要害、切中肯綮,在根本性问题上、在关键性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这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必须一以贯之的基本遵循,也是当前解难题、办难事、克难关必须善于运用的重要方法。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必须要进一步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如果不能进一步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改革就无法实现。

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稳定性,获得利益多的群体会想方设法维持这一对他们有利的利益格局,这就会让改革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推进起来不那么顺利。

半月谈 半月评论

半月谈 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半月评论是一档备受欢迎的文化评论栏目,它通过无数精彩的文章为读者们带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半月谈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展现了中文写作的魅力和独特性。

纵观半月谈的历程,可以发现它所呈现的文章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无论是社会时事评论、文化艺术批评,还是哲学思考和科技创新,半月谈都展现了作者们的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能力。

通过半月评论,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们的用心与智慧,以及他们对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与思考。

半月谈的成功离不开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半月谈的编辑和作者们具备睿智和广博的知识背景,他们能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解读待评论的对象。

其次,半月谈注重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对于某一现象的表面评论,而是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分析。

最重要的是,半月谈坚持独立与公正的原则,对于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客观的评述,不偏袒任何一方,让读者们能够从中获取全面而客观的信息。

半月谈的价值也体现在它对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上。

半月谈通过独到的视角去发现和关注社会问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

这不仅仅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也帮助了读者们提升了他们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半月谈在引导公众舆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一样,半月谈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每篇评论的篇幅都较短,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评论的深入思考和论证。

其次,由于半月谈的影响范围广泛,一些不负责任的文章可能会对读者们产生误导。

此外,它也会受到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评论的对象和内容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

总的来说,半月谈作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为读者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人们对于待评论的对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半月谈的价值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相信在未来,半月谈将继续为读者们带来更多优秀的文章,成为中文写作领域中的瑰宝。

2014年1-5期半月谈

2014年1-5期半月谈

2014年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期:2014,激扬中国力量2014,激扬中国力量我们走进了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清晨。

2014的到来,是又一页日历的翻过,也是新一章历史的书写。

2013,中国人怀揣满腔的改革期待,感奋崭新的改革图景。

中央吹响集结号,中国改革再出发。

2014,中国人将焕发更大的改革热情,创造更多的改革红利。

一种更为充沛的力量在涌动,在凝聚,在激扬。

这力量,源自民族梦想的引领。

“中国梦”的民族宏愿,已推涌起中国人心底里最炽热的情怀,提升出老百姓生活中最美丽的憧憬。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它是从辽阔的大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的升腾,是从深邃的历史中奔流而来的精神的汇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倾注丰润的价值滋养。

自然,历史并未终结。

我们并未一劳永逸地解决时代的课题,并非一成不变地应答人民的期待,并未一马平川地铺设发展的大道。

我们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现代化的行进中,道路还在开拓,理论还在发展,制度还在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不仅需要负起历史使命:如何顺利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和人民幸福?我们还当解答明日之问: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和圆梦机会?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僵化思想观念的禁锢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建树起价值的支撑,从而在物欲的弥漫中眺望精神的灯火,在困难的重负中贯注前行的动力,在时尚的裹挟中拥有自强的定力。

一个摆脱了精神萎靡、崇尚着奋斗品格的民族,方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光明的前途,赢得世界的尊重。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改革年代滚滚向前的潮流中,举世瞩目的辉煌中,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

我们应当明白,“中国梦”的价值支点和本质依归是“我的梦”,是要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这力量,源自社会变革的激荡。

半月谈

半月谈

半月谈:2014年半月谈电子版下载全集
公务员考试上岸的考生,特别是申论高分的考生,对于《半月谈》可谓极其推崇,“申论得高分,必看半月谈”,这已经成为所有高分考生的共识。

但凡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考友都知道,《半月谈》是学习申论的必备资料。

首先,半月谈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半月谈》是中宣部委托新华社主办的杂志,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政策导向性,是考生了解国家政策、特别是政策导向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二,半月谈的内容有极强的针对性。

一般都是针对当前的热点进行重点有针对性的报道和评论;
第三,半月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特别是每一期的半月评论,就是一篇非常好的申论,有些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完美范文。

如何正确利用半月谈学习申论
1、看热点,找相关主题的资料阅读
2、看对策,各省市采取了些什么措施,对你所在省份有哪些实际作用
3、看结构,半月评论,如何架构文章
4、看语言,抛弃写散文、小说的浪漫语句,学习政策性的语言
5、总结加练习,形成自己的一套写作模式。

2013年全年1-24期,2014年1-8期半月评论汇总

2013年全年1-24期,2014年1-8期半月评论汇总

2013年1-24——2014年1-8半月评论目录2013年《半月谈》第1期——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2013年《半月谈》第2期——我们都是改革者2013年《半月谈》第3期——戒奢何难2013年《半月谈》第4期——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2013年《半月谈》第5期——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2013年《半月谈》第6期——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艰苦的革命2013年《半月谈》第7期——尚德警钟为谁敲响2013年《半月谈》第8期——解放梦想2013年《半月谈》第9期——尊重基层2013年《半月谈》第10期——呼唤成长公平2013年《半月谈》第11期——向发展自由要活力2013年《半月谈》第12期——回到群众中去2013年《半月谈》第13期——补上人文这一课2013年《半月谈》第14期——扫除“四风”2013年《半月谈》第15期——是什么催人性之恶2013年《半月谈》第16期——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2013年《半月谈》第17期——凝聚共识再出发2013年《半月谈》第18期——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2013年《半月谈》第19期——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2013年《半月谈》第20期——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四风”2013年《半月谈》第21期——政府当舞起改革的龙头2013年《半月谈》第22期——为人民改革2013年《半月谈》第23期——七年,时不我待2013年《半月谈》第24期——用制度管住公务接待不正之风2014年《半月谈》第1期——2014,激扬中国力量2014年《半月谈》第2期——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2014年《半月谈》第3期——政务诚信一马当先2014年《半月谈》第4期——除了移民,我们还能做些什么?2014年《半月谈》第5期——改革再发力2014年《半月谈》第6期——改革公信力不得损害2014年《半月谈》第7期——把改革引入法治的轨道2014年《半月谈》第8期——解放梦想2013年《半月谈》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半月评论2篇半月谈是一本有着悠久历史的杂志,致力于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

其以扎实的调查和分析为基础,提供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评论文章。

在此,我将撰写两篇题为《半月谈半月评论》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与思考社会现象。

第一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近年来,媒体的传播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媒体开始追求点击量和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忽视了自身的责任。

半月谈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应当树立榜样,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

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连接人们与世界的桥梁。

然而,媒体的责任是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保持公正和客观。

然而,一些媒体倾向于迎合民众的偏好,在报道中加入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见,违背了媒体应有的公正性。

半月谈作为一本有社会责任感的杂志,应该重视传播力量,坚持客观和公正的原则。

另外,媒体的传播力量也需要审慎运用。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容易受到大量信息的干扰和误导。

半月谈应当在传播信息时,精选优质内容,并加强真实、客观的调查和论证。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有价值且具有启发性的文章,引导读者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媒体也需要警惕商业化和虚假新闻的侵蚀。

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报道往往会偏离事实,损害读者的判断力。

半月谈作为一本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杂志,应该坚持原则,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回归媒体的初衷。

在整个媒体界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的背景下,半月谈有着重要的使命。

半月谈以其深度调研和独立观点广受赞誉。

但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和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半月谈需要更加自省和持续改进,始终保持真实、客观、富有启发性的报道,回馈读者。

第二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半月谈作为一本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杂志,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立、严肃的调研和评论著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探讨两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教育公平和城市化进程。

教育公平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教育资源的分配仍存在一定的不平等。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每月刊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评论和调查报告。

本文将对《半月谈》的两篇评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一篇评论题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全文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现代化进程。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既有积极因素,也存在一些潜在挑战。

文章首先强调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

从内部来看,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而从外部来看,全球化进程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多边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参与者。

然后,文章提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注重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质量的提升。

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加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

同时,中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接着,文章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挑战。

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结构调整的压力、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都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文章呼吁,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最后,文章总结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正朝着经济现代化的目标不断迈进,不断改善民生,并为实现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现了强大的动力与潜力。

第二篇评论题目为《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全文探讨了社会治理对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

文章指出,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文章首先强调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安居乐业。

社会治理涉及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力量的协同作用,需要形成共同治理的良好格局。

然后,文章提到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取得成就。

《半月谈》半月评论2010年第1-14期

《半月谈》半月评论2010年第1-14期

半月谈2010年半月评论目录第1期:拒绝“城市二元化” (1)第2期:必须从根子上铲除“拉票”行为 (2)第3期:迎接一亿新生代农民工的到来 (5)第4期: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6)第5期:穿越转型之痛 (10)第6期: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 (11)第7期:让批评政府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 (12)第8期:世博,也是一个挑战 (14)第9期: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 (15)第10期:建好分好公租房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16)第11期:人才工作需要科学的人才理念 (18)第12期:路在基层 (19)第13期:我们心中的天际线呢 (20)第14期:民生拉动转型 (21)第1期:拒绝“城市二元化”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

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

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

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

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

2007年半月谈第1-24期半月评论《全》

2007年半月谈第1-24期半月评论《全》

2007年1-24期半月谈半月评论2007年第一期绿水青山也是政绩 (1)半月评论2007年第二期关注民生要有真举措 (2)半月评论2007年第三期让困难群体沐浴社会和谐的阳光 (3)半月评论2007年第四期亿万农民翘盼两会6000封来信求解七大难题 (4)半月评论2007年第五期以制度公正促社会和谐 (7)半月评论2007年第6期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8)半月评论2007年第7期秉持忧患意识是一种政治境界 (9)半月评论2007年第8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能说说而已 (10)半月评论2007年第9期遏制政府浪费要动真格 (11)半月评论2007年第10期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 (12)半月评论2007年第11期赞袁隆平自主创新的精神 (13)半月评论2007年第12期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14)半月评论2007年第13期深刻领会贯彻四个坚定不移 (15)半月评论2007年第14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阔步前进 (16)半月评论2007年第15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刻启示 (18)半月评论2007年第16期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19)半月评论2007年第17期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 (20)半月评论2007年第18期理性看待物价问题 (21)半月评论2007年第19期道德楷模的力量 (22)半月评论2007年第20期一把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的金钥匙 (23)半月评论2007年第21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贾建芳 (25)半月评论2007年第22期正确认识和理解两个没有变 (26)半月评论2007年第23期扬起社会建设的风帆 (27)半月评论2007年第24期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落实 (28)半月评论2007年第一期绿水青山也是政绩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GDP的上升毫无疑问是政绩。

但是,实现绿色GDP的发展,保护了绿水青山同样是政绩,而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

绿色GDP是扣除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损害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的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半月谈半月评论 申论素材

半月谈半月评论  申论素材

转型当有新思维适应新常态,转换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这是当下中国发展转型的主旋律。

唱响这主旋律,我看,重在践行新理念,开拓新视野,解放新思维。

中国经济的深刻转型,催促着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创新发展,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式,革除顽固的路径依赖,在更开放、更深刻、更灵活的层面上,为转型的顺利推进贯注思维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

传统的生产模式在转换,个性化制造已是企业界的市场自觉。

当中国消费者“海购全球”呈现爆发性增长势头,当日常消费品如电饭煲也进入国人出境游“抢购清单”,我们为巨量的消费力外流而震惊,也为国内的制造业缺失而焦虑。

人们的消费需求已在升级,消费观念正在变革,而商品的供给价格优势不再,供给结构大大落后。

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正从大规模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升级,强力倒逼中国制造的生产模式由集中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向精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转型。

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市场自觉和创新取向。

“您来设计我来实现”引发的柔性化生产,在重构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一种新商业文明就此诞生。

深刻的技术进步在换轨,颠覆性创新成为竞争者的超车弯道。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性创新的机会,众多的中国企业正积极抓取这个机会。

他们不再株守于浅层的现有产品性能的改善和现有客户人群的增长,不再满足于既定的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和习惯的市场运行模式,去探索创造或利用技术和市场的突变,努力成为市场竞争的引领者、产业变革的主导者。

当下,最具革命性的颠覆性创新,当数全球工业4.0的潮流。

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我们在迎接智能化新时代。

抢搭这一轮革命的列车,从而彻底实现工业现代化,既需要原始性创新能力和商业化创利模式的跟进,也需要砥砺承受变革阵痛的意志和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

在中国的“华为”公司内部,很早就设立了自己的“蓝军部队”。

它的主要任务是虚拟各种对抗性声音,模拟各种可变性信号,发出一些危言性预警,从而保证华为持续探索创新型的战略发展模式,在全球化竞争中永葆企业青春的活力。

半月谈半月评论 (2)

半月谈半月评论 (2)

半月谈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是中国一本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主题的综合性杂志。

它于1958年创办,最初定位为中国共产党党内刊物,但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转型为面向公众的开放杂志。

《半月谈半月评论》在报导和评论时,注重对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热点事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力求客观公正地观察和评论,以引领公众舆论。

尤其在一些敏感和争议性的话题上,杂志会拥有独立的观点和声音。

《半月谈半月评论》刊载的内容多样化,包括社论、专题报道、评论与评论、人物专访、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文章,以及一些文艺作品和书籍推荐等。

这使得该杂志不仅在学术界和政治圈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兴趣。

然而,由于政治敏感性问题较多,因此,《半月谈半月评论》在一些政治和官方舆论的压力下,也不免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对多元声音的包容和理解。

总之,《半月谈半月评论》作为中国一本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既是一个研究时事和了解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也是一个公共平台,为各种声音和观点的交流提供了空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3期半月谈半月评论:政务诚信一马当先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特别提出政府要以身作则,带头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

这就抓住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

因为,政府的行为对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政务诚信建设必须一马当先,并且要抓实抓好。

不可否认的是,政务诚信问题不是第一天出现,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政府失信问题不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不透明,公共权力“跑冒漏滴”,不良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吃拿卡要;
二是一些部门办事流程冗长,关卡林立,服务意识淡薄,部分群众和企业把与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当成负担,不敢接触、不愿接触,但又不得不接触;
三是一些权力部门存在乱决策、瞎指挥的行为,政策朝令夕改,口头承诺变成“空头支票”;
四是一些部门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数据失真后,不能正确对待社会的批评监督,找理由搪塞,想办法诿过,千方百计辩解,甚至用虚假信息来误导社会公众。

这些现象或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全社会对诚信问题的焦虑。

令人欣慰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政务领域内的诚信建设,从落实“八项规定”到反“四风”,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修订法律法规,从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等,下猛药、出重拳、治根本,人民群众拍手称快,这也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树立了榜样,带来了新风。

政务诚信建设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其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政务必须诚信,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政务系统内,人们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改革正在不断推进。

这是一个重要的建设窗口期,需要治标治本一起抓,从根本上促进政务诚信建设不断完善。

政务公开透明是政务诚信的基石。

公开透明一直以来是人民群众对行政权力运行状态的一种要求,也是政务环境建设、加强权力监督的主攻方向。

近些年来,各地各部门围绕政务公开想了不少办法,做了不少探索,有些改革举措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赢得了群众支持。

比如审批流程公开,随着各地政务大厅建设的推进,集中办公、网上审批、串联审批、留痕监督等,已经成为政务审批中的一种常态化流程和机制。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减少了
环节,节约了时间。

同时办事群众或企业能够知晓审批事项的进展,对批准或不批准的理由能够充分了解,审批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当然,目前的政务公开程度离人民群众的要求,离监督的需要,离取信于民的宗旨,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设置隐形门槛、过度收费和公开领域还不够宽、情况还不够细等方面,这些都是下一步不断完善公开程序和内容的主攻方向。

依法依规是政务诚信的保障。

政务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无论是决策管理,还是行政执法,全体政务人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法治意识。

政务行为要越来越多地靠法律法规来约束,大大减少用红头文件来管理政务活动的行为。

审批活动中,是批还是不批都要有法律政策依据,那种靠“拍脑袋”审批,靠“走后门”入围的做法,是对政务诚信最大的戕害;执法活动中,是罚还是不罚,是罚多还是罚少,都必须有明确的依据和公开的尺度,如果“打招呼”就能不罚款,或吃顿饭就能少罚款,那就严重地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也破坏了公平的规则;监管活动中,是松还是紧,为什么松、为什么紧,如果不是在规则的框架下来掌握,而是凭监管者个人喜好,那么就容易造成松紧变形,出现人情监管等问题。

因此法规和纪律是政务活动中带电的高压线。

当前,公务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政务活动的依法依规问题还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全社会来监督。

深化改革是政务诚信的关键。

从过去出现的一些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不难看出,政府还是揽了不该揽的权力,管了不该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政务失信的问题就容易发生。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经过数次行政审批改革,权力开始逐渐被放到制度的“笼子”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日渐清晰起来。

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政府部门既要做好诚信榜样,又要搞好诚信管理,让群众对政府有信任感,对社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务诚信建设一马当先,那么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必然会迎来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