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学案

合集下载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课题】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一单元4《书愤》【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学习重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知识链接】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诗作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

【自主学习】1.解词:书()愤()2、自由诵读,诵读提示:(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七律句式的节怕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3、整体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合作探究】1.“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3.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4.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5.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拓展学习】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书愤》导学案(高二语文组)知识目的:1.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诗。

能力目的: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体现技巧。

情感目的: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导学思考1.“塞上长城”事实上是运用了一种典故,一种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3.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4.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本源是什么?5.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体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三、自学质疑(请写下你自学时的疑问)四、助学资料1.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ft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是一种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种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经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

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介绍:陆游的诗今存 9300 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 导学案

《书愤》 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3、学习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悲愤之情。

(2)掌握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诗歌的深层意蕴。

(2)对诗歌中用典的准确理解和分析。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年)春,这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解读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岁”指早年,那时诗人充满了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那知世事艰”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没想到世事如此艰难。

“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收复失地的决心。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教案(8篇)

书愤教案(8篇)

书愤教案(8篇)书愤教案书愤教案(一):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透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潜力。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白描、比较等手法的运用。

2.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资料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资料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活力,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齐感悟。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书愤》(学生版)(教案学案)

《书愤》(学生版)(教案学案)

《书愤》学历案【课题与课时】课题:《书愤》(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境、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准诗歌的节奏,理清四联所书分别何事。

2.通过反复阅读诗歌、典故和知人论世,感悟陆游“愤”的内涵和原因,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3.通过对比阅读,鉴赏《书愤》抒情手法的鲜明特色。

4.通过拓展阅读,感受陆游一生不渝的光复之志、爱国情怀。

【评价任务】1.通过任务一,完成学习目标1、目标2。

2.通过任务二,完成学习目标3。

3.通过任务三,完成学习目标4。

【学习过程】◆前备知识提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嫉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阅读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1、【知人】【作者介绍】陆游,字,号,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从仕,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论世】【背景介绍】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已是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二、知识运用1、解释加点的词。

①中原北望气如山气:②楼船夜雪瓜洲渡楼船:渡:③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2、结合课后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课堂探究与交流】1、诗题解读《书愤》①书:②愤:③书愤:2、诗人以《书愤》为题有何用意?回答: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字为意脉展开全诗的。

3、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教案(精选5篇)

《书愤》教案(精选5篇)

《书愤》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书愤》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愤》教案1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教师明确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篇1 一、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陷落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绝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讲析: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忆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炽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慨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斥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成功的场面,这说明南宋人民有才能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忆。

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教案《《书愤》教案》。

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炽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局部。

回忆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书愤教案-1

书愤教案-1

书愤教案书愤教案汇总六篇书愤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引入1、陆游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

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

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2、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3、、朗读课文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

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中的情感,培养对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书愤》的诗意,并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2.2 诗歌手法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深层含义: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2 诗人的生活背景:学生需要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教师准备《书愤》全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等资料。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书籍或文章。

4.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多媒体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

学生朗读《书愤》全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5.2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词和难句。

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5.3 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分享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5.4 情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学生通过写作或讨论,表达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鉴赏活动,拓展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6.1 知识与技能:教师通过听写或默写测试,评估学生对《书愤》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书愤》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1《书愤》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2. 分析小说中的思想内涵,理解题材意义;3. 熟练使用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元素来解读小说;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评论和写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小说中的思想内涵,理解题材意义;2. 难点:熟练使用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元素来解读小说。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法:通过分析和解读小说内容和情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背后的思想内涵;2. 讲授法:通过讲述小说的作者、创作背景、风格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3. 讨论法:通过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理解与观点,促进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的不断提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讲述1. 教师介绍《书愤》的作者、创作背景与小说主要内容;2.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预读文章,了解基本情节;3. 分享学生读后的感受与思考。

第二课时:分析与解读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 学生分组讨论,各自整理所得结论;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题材意义。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与评析1. 教师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说评论;2. 学生分组展开文学评论,通过对小说文学价值的评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第四课时:写作实践1. 教师提供相关写作题目或作文模板;2.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文,并互相交流与批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够较全面地了解《书愤》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情节;2.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元素来解读小说;3. 学生是否能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文学评论和写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书愤》这部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情节,进一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语言风格等元素。

书愤教案范文五篇

书愤教案范文五篇

•••••••••••••••••书愤教案书愤教案范文五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愤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书愤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湘夫人》,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作家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用典、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把握诗人的爱国情怀。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对比。

2、难点(1)对诗歌中用典的准确理解和深入分析。

(2)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理解其悲愤之情的深层原因。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年)春,此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已是 61 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遂作此诗。

四、文本解读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岁”指早年,青年时期。

那时他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这两句回忆自己早年的壮志豪情,为下文的悲愤之情做铺垫。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追述了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的胜利场景。

书愤导学案 (1)

书愤导学案 (1)

<书愤>道学案
一..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鉴赏诗歌的思路.题目--作者---情感---内容---手法.这条思路.
2.能试着自己针对出题,能出适合一手诗歌的题来,并且自己能作出答案
二.课前预习:
1.背诵<蜀相>
.2.至少读三遍诗歌.题目<书愤>可看出什么信息?
3.陆游你了解多少?并回忆学过的陆游的诗歌.
4.北宋形势(写作背景)
5.写出诗意,就是结合作者的情感翻译这首诗歌.
三.课上分析
1.前两联作者写的是回忆,作者都回忆什么了?抒发了什么感情?
2.最后两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如何抒发的?
3.除了本诗,陆游还在不少诗歌中写到诸葛亮,歌颂他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喜欢吟咏诸葛亮?。

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

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
4.小结
三、拓展延伸
这彪炳千秋的“亘古男儿”的人生际遇,无疑是充满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误缚簪缨遭世故,空有当时胸臆。苒苒流年,春鸿秋燕,来往终何益。云山深处,这回真是休息。
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感。
教学难点:
细读深品,感受诗人意蕴丰富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视频导入:以下是视频旁白)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公元1125年,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两年后金兵占领汴京,北宋灭亡。流离失所、家国破碎,便是他的人生序幕。出身名门的陆游自幼聪颖,12岁便能写诗著文,但仕途却并不顺利。先是因科考成绩居于秦桧孙子之上而被妒恨,后又因力主北伐而屡遭排挤。贬谪、罢官贯穿着他的一生。1165年。时任通判的陆游,被告“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俊用兵”。朝廷遂罢免了陆游的官职,赋闲四年后又将其召回。1171年陆游入王炎军幕作《平戎策》。提出“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还常至定军山等多处战略要塞。在大散关的军旅生活,可以说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亲临前线的经历。已至晚年,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于他而言仍是难以忘怀。
——李纲《念奴娇·中秋独坐》
鉴赏方法总结:知人论世、相互联系
四、课后练习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①渡江初。燕兵夜娖〔chuò〕银胡䩮〔lù〕②,汉箭朝飞金仆姑③。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十分值得学习,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书愤篇一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2、3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预习学案: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_________。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赏析学案: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三.演练学案
阅读《越中览古》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
2.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