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的禅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禅宗对狮子林的影响

摘要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和兴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园林。本文着重以狮子林为例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禅宗的主要思想以及狮子林的概况,然后从狮子林的名称由来、假山叠石、匾额题名、建筑布局等方面对禅宗对狮子林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狮子林;禅宗;影响

0 引言

佛教传人中国早期的所谓“禅”,是印度佛教中一种修行方法,即由心意的安定、专注而获得智慧和超脱。它本身不是独立的佛教学派,而是作为佛教三学“戒、定、慧”的内容之一【1】。后来经过一段时期的演变和发展,禅就具有了新的内涵(即把“禅”视为众生具有的本性,是众生成佛的因性,本来面目【2】)而成为别有洞天的一“宗”了。中国禅宗以慧能南禅为主脉,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反印度佛学人性与佛性截然分开的教理,跳出“艰苦修行”的模式,推出了一套快捷成佛的顿悟工夫。

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特殊范畴,以满足游赏和居住等多重需要为目的,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地创设的“第二自然”【3】。中国园林肇始于商周时代帝王苑囿,兴起于春秋战国,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并出现了私家园林,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私家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情画意引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特征,后经历代造园实践,至清时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1】。苏州名园狮子林,其历史可以上溯至北宋末年。自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正式建园起,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都屡有增建,形成了嶙峋假山与一汪碧水相依、松竹梅菊与亭台楼榭相伴的人化自然空间【4】。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说过:“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式,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狮子林就是这样一种体现了中国人生命情调与心灵律动的形态,在这片天地中,交融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情趣、审美观念以及空间意识。从狮子林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寻摸到中国文化血液中禅的因素,探索到禅宗对狮子林的影响。

1 禅宗思想

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至,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吸取儒道两家文化而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一方面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另一方面它与儒家立足于日常人伦,“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现实态度不同,也区别于道家执著于“乘云气,骑日月”的理想人格【5】。禅宗的中心思想是注重净性、强调自悟、提倡顿觉,它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主张通过个体的自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6】。禅宗用“离相”、“无念”等手段,除去表层意识的牵绊,洞察人心灵深处的隐秘,以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和超脱。它倡导的不是借重或依靠外在的权威、偶像,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持内

心的清净,因循自己的本性去征服黑暗,找到开悟的路途。禅悟是不带任何主观设定意图的,正因为没有执著的追求,所以能出现顿然的妙悟;在没有思量人生意义的场合,反而被自然触动无意中接近到人生真谛【7】。

2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佛学大师天如禅师的弟子,在姑苏城城东“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建成了狮子林【8】。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整个狮子林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尺山林”意境。它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3 禅宗对狮子林的影响

禅宗对狮子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狮子林的名称由来,扁额对联,假山叠石、建筑布局无不流露着禅宗的精髓。

3.1名称由来,源自禅宗

狮子林在元代建造之初,又叫菩提正宗寺,其开山祖师惟则为禅宗高僧。据佛教故事传说,佛祖释边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在佛教中被视为神兽,佛经中称“佛为人中狮子”,佛陀讲经说法遂称为“狮子吼”,佛之坐处(后泛指高僧坐席)称为“狮子座”,《大智度论》中谓众僧共住“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禅宗寺院又叫丛林,简称林。因此,“狮子林”三个字本身即是一个宗教用语。又说“狮”子的“狮”,人们又常作“师”字,天如之师明本和尚(法号中峰)在浙江天目山狮子岩边的师子苑受戒,而天如也曾居住在狮子崖,为纪念佛徒衣钵相传的师承关系,也为表达天如誓志宏扬佛法的决心,名此园为狮子林【8-10】。

3.2匾额题名,源自公案

匾额作为园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题名意寓其中而音流弦外,言语有尽而意深无穷,对景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11】。狮子林里具有典型意义的匾额题名是“问梅阁”、“立雪堂”和“指柏轩”,它们均源自禅宗公案。“问梅阁”取意于禅宗故事马祖问梅,象征以获得佛学堂奥。《五灯会元》卷三载,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法常初参马祖道一时,听其言“即心即佛”当即大悟,便到大梅山去做主持。马祖为了解其领悟程度派另一弟子去对他说:“马祖大师近来佛法有变,又说非心非佛。”法常说:“他说他的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禅师知道后赞许地对众弟子说:“大众,梅子熟了。”即大梅法常对“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的不二之理已经了悟。“立雪堂”取意《景德传灯录》,上面记载:禅宗二祖慧可去见菩提达摩人,夜遇风雪,但他求师心切,不为所动,在雪中站到天亮,积雪盖过了他的双膝。菩提达摩见他心诚,就收为弟子,授与《楞迦经》四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