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太古形意拳文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形意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术,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形意拳以其独特的拳法、内外兼修、练拳如练心等特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形意拳不仅是武术技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被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形意拳在中国武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融合了拳术、剑术、刀术、槍术等多种武术技能,形成了独特的拳法。
其拳法简洁直接,动作刚劲有力,注重立身如钟、行走如猿,通过“十二形拳”、“五行拳”、“十三势”等拳法演练,锻炼身体的力量、灵敏和协调性,能够有效地提高个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形意拳的拳法中融入了太极、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强调内外合一,追求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境界。
形意拳的练习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形意拳强调拳招的呼吸配合,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动作,可以调整呼吸和心率,舒缓压力,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对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
形意拳的练习也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耐力,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的心肺功能,对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有着积极的作用。
除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形意拳的练习还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形意拳注重内心的净化和修养,通过练拳可以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抵抗力。
形意拳也重视与人为善,尊重师长、宽宏大量,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形意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形意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髓。
形意拳的传承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形意拳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国家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使命。
形意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山西太谷形意拳传承的文化基因研究
武术研究2019年2月第4卷 第2期山西太谷形意拳传承的文化基因研究卫 微山西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摘 要:基于格尔茨的“深描说”对形意拳进行深入解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切入点,以太谷形意拳“圈子”为研究个案,以“圈子”的构建和文化空间两个关键环节对传统武术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整理,借助人类学“深描”理论解读形意拳“圈子”的横向地缘、血缘、业缘、艺缘的地方性知识构建,与纵向的文化空间共同作用,继而实现形意拳的优良文化基因赓续传承。
关键词:形意拳 传承 文化基因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2—0072—03文化是一种“象征文本”,其中文本个体是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象征体系进行阐释。
而本研究范式主要遵照于质性研究。
扎根理论是基于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所进行的整体性探究,在访谈、观察和分析中做出的解释性理解。
结合格尔茨的“深描说”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的文化现象记录,形成研究者对被研究的参与者持有“文化视阈”,寻找自上而下的理论应用和自下而上的理论提炼,以此重塑的隐形文化谓之“文化基因”,可从表象看出本体文化,但也存有隐性个体差异。
针对本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形意拳传承来讲,从已有人类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中提取可知理论并推衍和检验,以扩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范畴。
1 田野叙述:形意拳地方性知识构建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辖县。
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而晋商的发展成为形意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为保证货物和资金的安全,“走镖”职业应运而生,成为形意拳起源的先决条件,注重内在劲力和实用。
由此也影响了当地人的性格,保守、沉稳,从形意拳的一招一式也可体现出它的根基沉和重防守。
在太谷的金谷广场和西苑公园等,每天早上6点多,都会有一批固定习练形意拳的群体,亦男亦女。
有高辈分的老拳师,也有刚刚接触形意拳的小徒弟,习武传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源自于太极,发展于太极,并体现了中华武术之精神,它是中国古老的易学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东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当代的太极拳发展也不可否认地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太极拳的濒危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太极拳的传承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所在,探索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探索出保持太极拳较强活力的方式。
1 太极拳的濒危状况经过几百年的历史长流的洗礼,太极拳演变出诸多流派。
回顾往昔,太极拳的发展道路坎坷而又充满荆棘。
新中国成立前的战火频繁、灾荒连年和外族侵入,新中国成立后频繁的政治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使得太极拳几近濒危,不但一些武术套路、器械套路失传,保留下来的也有所弱化。
然而,太极拳也有过一段大普及、大推广时期,那便是改革开放后。
即便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也开始趋向利益化和商业化,这也给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带来了严重的冲击,部分拳械套路濒临消亡,太极拳原创地环境及部分古迹、文物遭到破坏,给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带来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太极拳的全面传承面临困境,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太极拳及其相关文化将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因此,我们应该唤醒人们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正视太极拳所蕴含的价值,他对太极拳的传承和普及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太极拳的传承价值2.1 太极拳集健身养生双重功能为一体太极拳的理念宗旨就是周易,由于太极拳的基础为圆转,具有弧形特点,所以将该拳术命名为太极。
太极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外刚内柔、身心兼练,同道家所强调的归真、重返自然与和谐关系相统一,其中和谐不仅仅指的是人类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自然同人类间的和谐。
正因此,太极拳运动备受人们的青睐,所以对太极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保护研究工作意义重大。
2.2 体现了传统文化特征的文化形态具有悠久历史的太极拳是一个集百家之长、内涵丰富的武术文化,而太极拳的诸多特点和内涵都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
2022年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篇
2022年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22年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一、调查课题的根本内容(1)实践方案简介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开展,当今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成为大学教育中缺失的一环。
作为全国十大独立院校之一,我院领导极为重视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以太谷是优秀传统文化形意拳发源地这一得天独厚优势为依托成立了形意拳中心,并将形意拳教学纳入大学生课程范围。
此举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展影响深远,同时也有利于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小组通过对太谷形意拳的理论学习,追根溯源,实地探访,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形意拳这一传统文化瑰宝,调查形意拳当前的开展、传承现状,找出影响形意拳开展传播的症结所在,研究并从本专业的角度并对形意拳的开展传播提出建议。
(2)团队介绍国贸103班社会实践第一组(3)实践口号与主题ldquo;传承形意拳文化,保护民族瑰宝 rdquo;(4)实践的目的与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并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传统文化的开展提出建议,学以致用,提高理论实践水平。
(5)实践背景形意拳与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并称中国四大名拳,同时是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之一。
形意拳风格讲究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山西晋中太谷县是形意拳创立、开展、传承的主要区域,被称为 ldquo;形意拳之乡 ldquo;我院极为重视形意拳事业的开展,成立了形意拳中心,并将形意拳纳入大学课程。
(6)实践方式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了解形意拳创立,开展,传承的历史,并对形意拳特点有初步认识。
2、实地探访与理论学习结合,前往李洛能故居,车毅斋纪念馆,宋氏形意拳陈列馆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展品跟碑文的观摩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开展的历史。
3、亲身体验拜访太谷形意名家,进行学习,采访,记录,了解各派形意拳的风格特点,对形意拳的养生、技击效用有一定了解,并对各派形意拳的传承及开展现状进行调查访问;如有条件,可进行一段时间的形意拳实地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的风格特点、技击养生效用。
形意拳的简介
形意拳的简介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形意拳的简介。
形意拳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于心意六合拳。
心意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说是她衍生出的形意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形意拳为宋代名将抗金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永济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吸收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内容进行改良创编,并加以定名。
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
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之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如黄河之决堤。
2011年5月23日,形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意拳的主要特点形意拳具有以下特点:①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②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
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③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
拳谚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之说。
形意拳讲究“三节”、“八要”。
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从全身讲,头与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上肢以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则分为胯、膝、足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以太谷区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以太谷区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遗旅游活化,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非遗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繁荣,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太谷区为例,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旅游活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其他地区非遗旅游活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太谷区作为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区,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太谷饼制作技艺、形意拳等。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然而,当前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仍面临诸多问题,如非遗资源保护不足、传承人才短缺、市场化程度不高等。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推动太谷区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实际情况。
在内容安排上,本文首先介绍了非遗旅游活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太谷区非遗资源的分布及特点,接着探讨了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发展策略及保障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太谷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非遗旅游活化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活化已成为促进乡村经济与文化双发展的重要途径。
太谷区作为拥有丰富非遗资源的地区,其非遗旅游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基础方面,本研究主要依托文化地理学、文化经济学和旅游学等相关理论。
文化地理学关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变迁,为非遗旅游活化提供了空间分析的视角。
文化经济学则侧重于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非遗旅游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古今谈
①课题来源:本文系衡水学院2017年度校级委托课题(课题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古今谈,课题编号: 2017WT0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边景珍(1981,8—),女,汉族,河北定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DOI:10.16655/ki.2095-2813.2019.35.225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①——古今谈边景珍 阴强 井文华 杜鹏 杨文龙 石宝军 付建强(衡水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摘 要: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
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
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形意拳的产生、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首先简要介绍了形意拳的历史渊源,其次阐述了形意拳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基本特点,最后结合时代背景阐述了现阶段形意拳的发展状况、存在形式以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意拳 传承 现状 价值中图分类号:G85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225-021 历史渊源1.1 发展历史背景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商业十分发达,晋商遍布天下,被龚自珍称为“海内最富”。
此外,在所有晋商中,又以太谷商贾为最,因其涉及领域之多、资金之富足而被称作我国古代金融史上的“中国华尔街”。
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谷县拥有优异的地理位置,并以此成为商业与金融业发展的地缘优势。
太谷商业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对拳师的需求也促进了当地武术事业的发展。
为了对商业贸易活动进行良好的保护,太谷商贾大量聘请拳师进行保镖与武术教学。
在这一历史发展背景下,我国各地优秀的习武之人来到太谷,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武术交流,这也是形意拳产生的历史背景。
1.2 雏形产生形意拳的创始人李洛能出生于河北深州,他慕名戴氏心意拳许久,并于1836年至山西省祁县进行拳法的学习。
对形意拳进课堂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对形意拳进课堂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形意拳是中国四大名拳之一,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受到人们的垂青,太谷是形意拳的发祥地,在这片热土上名师辈出,人才济济,上演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形意拳做为太谷的一种文化,一种骄傲,深深地烙在谷人的血液之中,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形意拳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支持,使形意拳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掀起了又一轮高潮。
这几年明显让人们感到形意拳又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喜爱,这一现象让老一辈武术人和年轻一代看到了希望,感到了欣慰。
其具体表现是;一、形意拳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重视。
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作为本土文化的形意拳其健身价值被人们所认可,很多人把它作为健身的一种手段。
三、县武术协会的大力宣传和推动,促进了形意拳的发展,特别是武晋杰主席上任以来,为太谷的形意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形意拳交流大赛,使更多人认识了解形意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他当主席以来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组织许多武术活动,使太谷形意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县教育局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这几年教育局在形意拳的发展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形意拳进课堂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形意拳是一种给力,大大促进了学生练习形意拳的兴趣,使它能够很好的普及,各个高中都招收有武术特长的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形意拳的积极性。
形意拳进课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称赞,使太谷这一文化遗产能够更好的普及,成绩是显著地,可喜可贺。
但同时也应看到不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形意拳进课堂目前的现状及形意拳的发展我想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目前,我县已有好多学校开展形意拳教学,以县城及周边的学校为主,个别有条件的农村学校也有开展的,说实话开展的并不容乐观,我认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各个学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授课内容,没有统一的授课形式,一校一样。
二、好多学校开展了好几年,没有什么显著成绩,并没有什么特色。
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
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二、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武术作为一种传统体育和战斗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古代武术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从古代兵法到现代武术表演,武术文化一直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三、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1.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武术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对话。
2.增强民族凝聚力武术是中国人民的民族体育,保护武术文化可以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3.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武术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保护武术文化可以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如何保护武术文化1.加强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侵权和盗版行为。
2.传承和培训通过设立相关专业机构和学校,传承和培训武术传统技艺,培养新一代武术传人。
3.引导社会关注组织各类武术活动和比赛,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结语武术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形意拳论文——精选推荐
关于形意拳的名称,据师传开始起名曰《意拳》,后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以后才定名为《形意拳》。
形意拳究竟起源于何时,创于何人之手,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言传耳闻,均不足以为凭,须有可靠史料记载方可相信。
对于形意拳的起源过去说法有三。
(一)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
这样一个僧人,后人怎么会把他说成是形意拳的创始人呢?其因据析有二:一是因相传达摩在少林寺中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僧,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二是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问题就出在了"全凭心意练功夫"七个字上,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人望文义断的误解。
现存的少林拳法,与达摩没有丝毫关联,但后人为了纪念达摩,所以也有用达摩名字命名的"达摩剑"。
(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
岳飞,字鹏举。
河南汤阴县人,生于北宋徽宗癸未年(公元一一O三年),卒于南宋绍兴辛酉年(公元一一四一年),终年三十八岁。
系宋朝的一员名将。
在一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为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间,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间),为蒲东诸冯人氏(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
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由戴龙邦先生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先生书屋。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形意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形意拳以神奇莫测的拳法和高深的哲学思想,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形意拳起源于明朝末年,前后经历了金元战乱、明清政治变革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拳术体系和流派。
形意拳的拳法特点在于注重内外兼修,既强调内功修炼,也注重身体外形和动作的呈现。
同时,形意拳还具有严谨的技术规范和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使其继承和发展得以延续至今。
形意拳融入了众多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易经五行学说。
拳术的表演形如五行变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通过拳法中的进攻和防御来展现出五行互相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变化规律。
形意拳其它的内功训练方法,如“意守中”、“神意合一”、“气沉丹田”,也都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内涵。
为了保护和传承形意拳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形意拳历史渊源、技术特点、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推广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训练方法。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形意拳的传承和培训,传承先贤的精神和技艺,培养新一代的形意拳爱好者和研究者。
总之,形意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文化保护还是身体健康、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发扬光大、活力源源不断。
探寻山西太谷的形意拳
探寻⼭西太⾕的形意拳形意拳,中国当代四⼤名拳之⼀。
太⾕,形意拳发源地。
车毅斋,太⾕形意拳的开创者。
民国版《太⾕县志》中为车毅斋祖师⽴传,为太⾕形意拳留下了殊为珍贵的历史⽂献资料。
同⼀时期的《榆次县志》中也记载了太⾕形意拳的信息,见图⼆。
图⼀、译⽂:车永宏,字毅斋,精拳术,幼尝从李⽼农习艺。
⽼农,直⾪⼈,时寓⾢绅孟綍如家,盖祁戴⽒弟⼦也。
按拳术有少林内外⼆家,吾县智⽒⼀门则少林内家。
智勇、智⽿,名特著。
⼜有李发坳、胡铎、武鸿圃三⼈均习艺于交城王长乐,亦驰名甚。
若君之术,则外家也,名⼼意拳,以防御为能。
尝遇倭⼈较剑术,倭败,愿师之。
君婉谢焉。
盖不欲中国绝技传外⼈也。
性复慷慨于友⼈,⼦弟尤恤之不吝。
卒后,门弟⼦⽴碑纪念焉。
车君毅斋纪念碑(碑的正⾯:是谓不朽清华翎五品军功车君毅斋纪念之碑)拳术,中国绝技也。
有少林内外家之别。
吾郡则⾃咸同间此术独盛。
⼀⽈王长乐弟⼦,⼀⽈戴⽂雄弟⼦。
长乐,交⼈。
戴⽒⼩字⼆闾,则祁⼈也。
戴⽒祖传⼼意拳,少林外家⽀派,外传李⽼农。
⽼农为吾世丈孟綍如先⽣座上客,再传车毅斋。
时,予家客有燕⼈冯四者,亦精拳术,且能只马⼊乱贼中夺妇归。
若论拳术,⾃愧不如⽼农甚。
⽽毅斋得⽼农之术特精。
尝游津,遇⽇⼈,知毅斋名,较剑术。
⽇⼈奋然临,毅斋慢然应。
倭败,⾊沮,愿师之。
毅斋婉谢焉。
⼈问其故,毅斋⽈:“岂可使吾国绝技⽽传之外⼈耶?毅斋平⽇于治⽥外,别⽆事事。
遇⼈恂恂不⾃⾜,⽽独于恤贫济孤事,不少吝。
予家旧有商业在斜阳寺前,燕⼈宋⽒⽗⼦实经营之。
宋⽒亦⼼意拳术中⼈也,述毅斋事绝详。
毅斋死,予以纂⼊县志⽅技传内。
⽽毅斋门弟⼦王凤翙等⽴碑纪念,问序于予,不获辞,因略述其事如右。
毅斋名永宏,⾏⼆,世居桃园堡,今为贾家堡⼈。
榆次常赞春篆,同⾢孙培基撰,同⾢武中洲书说明:民国时期刻制的车毅斋纪念⽯碑在太⾕贾家堡车毅斋纪念馆正房中。
图⼆、说明:榆次车辋村常赞春担任总纂的民国版《榆次县志》中记载:形意拳创⾃吾晋祁县戴家,⼴于直⾪及本省太⾕等处。
太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暑假社会调查报告我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
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东北部。
东北与榆次区相连,东南与榆社县交界,西南与祁县毗邻,西北与清徐县接壤。
北距省会太原49公里。
太谷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太谷“白燕遗址”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太谷乌马河畔繁衍生息。
太谷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条件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太谷人,我们勤劳的祖祖辈辈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成果,特别是明清时期走到鼎盛,成为晋商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据1930年重修的《太谷县志》记载,明清晋商鼎盛时期,太谷商帮纵横欧亚大陆,“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俨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
民国年间大学者卫聚贤在《山西票号史》序言中写道:“山西金融之中心,确系太谷,其一县之势力可抵榆次、祁县、介休等数县,故独为一标”。
太谷的兴盛与晋商的兴盛时分不开的。
正是由于大批的晋商在太谷安家落户,经商,才造就了今天多样的太谷文化。
在太谷,比较著名的就是太谷旧城建筑,太谷秧歌和形意拳。
(一)、太谷旧城建筑:县城所在地,原为白塔村。
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之说。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始迁于此,之后筑土为城,周围5公里,高6米,四周掘护城池。
明正德九年(1514年),太谷城墙增高到8.3米,以砖砌门,上建重楼,城墙四角建角楼。
明万历四年(1576年),太谷古城改砌砖城。
城基垒石1.67米,自基至碟砌砖,基宽14米,高12.5米,东、北、南为瓮城,西门为重门,瓮城上各建楼3间,角楼重加修饰,周围建警铺56座,以砖砌碟道,里侧加回垣。
清代,古城虽时有修缮,但其规模与建筑基本还是明代样子。
直到1930年,太谷城墙、瓮城完好,西、南、北护城河依旧。
太谷古城的第二大特点是街巷整齐,宅院讲究。
“太谷城是真有名,鼓楼盖在街心”,鼓楼作为太谷古城有标致性建筑,雄距古城中心,不仅蕴含有传统审美观念的思想,而且客观上对古城建筑规划起着定位的作用。
太谷旧城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传统武术立法保护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传统武术立法保护研究重庆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学生姓名:张斌指导教师:李晓秋副教授专业学位:法律硕士重庆大学法学院二O一O年十月Study on Legislative Protection of the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Degree of Master of Profession rByZhang Bin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Li XiaoqiuProfession: Juris MasterLaw schoo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ChinaOctober, 2010摘要中华武术,举世闻名,然而,传统武术,举步维艰,看似繁荣发展的武术,其实并非真正的武术。
真正的中华武术——传统武术,在日益现代化的当今社会正逐步远离人们的视野。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思想智慧与生产实践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丰富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不仅是一项内容丰富的传统体育运动,也是一项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现象。
现今中外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涌现出不少的理论成果,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也正在审查之中,有望近期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士的重视。
然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影响最大的最珍贵之一的也是最大宗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却并没有具体的制度进行明确的保护。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体育形式和传统文化形态,有其丰富而独特的形式和内涵,不能仅仅以一种统一的制度加以笼统的规制,还需根据其本身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制度加以调整,从而真正有效的保护这一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形意拳的鼻祖布秉全《精武》
形意拳得鼻祖——布秉全——《精武》形意拳得鼻祖布秉全——《精武》素有“金太谷”、“小北京”之称得太谷县,不仅文风淳厚,而且崇尚武术。
在民间武风盛行,拳种繁多得武术流派中。
尤以形意拳最负盛名。
它以其历史悠久、活动普及、论著丰富、名家辈出而影响甚大,闻名于国内外,被誉为“形意拳之乡”。
1996 年12 月4 日,国家体委授予太谷县“全国武术之乡”称号,成为当时山西省唯一得武术之乡。
太谷县能成为享誉全国得武术之乡,自有其辉煌得历史缘由。
据《太谷县志》文献资料统计,仅明清时期,就有文进士47 人。
武进士20 人(其中武状元 1 人),文举194 人。
武举195 人。
可谓人杰地灵,文武称盛。
早在元代, “太谷武村人高福,就精武技、有战功,官至龙虎卫上将军”。
明代,有武状元安国。
清雍正年间。
少林拳就已传人太谷,习武之民风,油然兴起,对后来形成与盛传于全国得形意拳影响极大。
乾隆间,北郭村人张凌霞、上安村人牛天畀均为武进士,官至总兵、提督职。
富甲一方得太谷县,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习武传统得基础上,于咸丰年间,又诞生了一个新得拳种。
它就就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拳之一得形意拳。
咸丰六年(1856 年),由河北深州人李洛能(世称老农)始传于太谷县得形意拳崛起。
不数年,形意拳名振武林。
作为一个拳艺流派,很快便形成了一个独立得大派拳种,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对于这样一个影响远广得优秀拳种,由来之说也纷纷纭纭。
由于历代文献史料记载极少,创始之说更就是难见一字。
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流传得拳谱、碑文及形意拳前辈得口传等资料,来进行源流梳理。
近年来,笔者查阅了解放前出版得形意拳书及其民间手抄本约二十余本,结合形意拳前辈得口传及有关形意拳资料,又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形意拳研究者对历史源流得实考之作,以自己粗浅得水平,慎重求证,对形意拳早期沿革之历史,溯本而求源,大体上归纳为“意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四个发展阶段。
在岳飞意拳维型拳法得基础上,经过漫长得发展演变,历代大师得综合提炼,逐渐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特风格得三个自成体系得拳种流派。
非遗视野下的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
山东 省列入 国家 级非 遗 的武 术项 目包括 冠 县查
拳 、 阳市螳 螂拳 、 明县 佛 汉 拳 、 丘 市孙 膑 拳 、 莱 东 安 临 清市肘 捶 , 共计 5项 。还有 梁 山县 梁 山武术 、 花拳 梅 ( 山东 梅花 拳 学 会 、 山 县 ) 汶上 县 文 圣 拳 、 梁 、 子午 门 ( 山县 、 梁 东平县 ) 新泰 市徐 家拳 、 、 孙膑 拳 ( 岛市 市 青 北 区 、 岛市李 沧 区 )大 洪拳 ( 泽市 、 城县 、 州 青 、 菏 郓 滕
第3 2卷 第 1 期
21 0 2年 1月
中南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nl f o t— et ca Sine) o ra o uhC nr i syf a oat s Hu aie n oi cecs S aU e i o i ie i l
后 继乏人 , 传承 与传播 方式单一 , 本、 像 、 文 音 书籍 利 用不充 分 , 护体 制不健 全 , 费短缺 , 乏立 法保 护等 问题 。 保 经 缺
为 此 , 加 快 体 制 改 革 , 建 专 业 队 伍 , 立 生 态保 护 区 , 大 对 传 承 人 保 护 力 度 , 行 于 基 础 教 育 , 寻 产 业 开 发 要 组 设 加 践 探
市 ) 二洪 拳 ( 、 鄄城 县 、 县 ) 巨野 县 二 郎 拳 、 岛 市 曹 、 青
老拳种 , 由于种种 原 因一 直 隐匿 于 民间 , 在其 演变 发 展 过程 中仍 然保 持 其 “ 金 璞 玉 ” 浑 的活 态 文化 本 质 ,
基 本上没 有受 到来 自外 界 的 “ 变 ” 响 , 其 自身 异 影 但
形意拳传承——精选推荐
济南形意拳传承承姬隆丰传曹继武传戴隆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车毅斋、宋世德、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李镜斋传李应勋(又名李向左)传于永汉、李海峰、高医俗、李静轩、张锡贵、罗本祺、朱蕴山高医俗、李静轩传杨遵利传冯成龙、轩庆龙、汪峰、刘向阳、臧忠鲁、庞志勇、亓玉顺、郭荣秀、张会立、陈光明、窦波、徐勇、冷冰、吕国元、刘峰、黄真、董国庆、王健、秦续旺、李斌、陈岩、刘文骁、李洪涛、谢德宽、李长新、云霄鹏、赵希杰、陈德玉、齐庆勇、逄波、周然;宋吉重、韩进、文永琴、丘陵越、孙忠伟、严防震;周俊国、张强、张利国、赵勇、郭华、刘海防、陈志厚、杨继华、高前进、高荣树、王杰、王沛源、董树刚、朱家营、马厚允、孙海涛、曹亮、张亚男、阿列克赛(俄罗斯)、瑞杰龙(菲律宾)、宁化龙、孙蕾、高广健、房徽,赵维民、王涛、杨继华,张文彬、于彬、许盛华、夏亮、董凤君、李健、李桦、方锋,崇琳、苏杰;杨兆平、路崎、孙嘉、徐洪震、王子虚、邴兴强、庞湃、翟暄、崔微喧;朱德福、刘韶武、战志强、高保华;李光年、张天义、乔青山、徐宇飞、徐伟华、吕浩、付斌,曲嘉男、李富春、秦明伟,毕晓光、张传斌、薛彩婷、颜燕、吴劲松、杨霞、朱峰,吴文泉、闫福、张爱军、杨抒、杨金学、王飞、马中青、董熹明、谢在昕、李传铎;包伟诚、孔蓝堃、公臣、王伟、傅宪文、马志勇、包汉刚、李洪涛,步兆伟、孟冬梅、王静之、张鹏、丁景奎、王之风,马涛、徐洪敏、井厚亮、王波、赵宪军、王从民、于清远、赵德军、夏一卿、刘商华、高经鲁、开旋、由艺霞、赵颖、高炜、丁兆凤、候恭德、韩志会、张偃涛、段辉、顾丽霞、刘沛沛、杨常洪、赵伟、张良民、赵淑源、陈国瑞、李远、杜燕、宋锐;陈美、胡宏巍、王咏文、耿庆贺、张恩兴、周芳、张贵芝、李圆圆、魏然、黄红、李广阅、任鹏、罗兆军、刘保国;侯学涛、任玮、张桂花、陈爱利;苏香波、王岩、李丹霞、祝康、彭欣欣、文仁华、唐宜春、谢成锋、马修、左梅鑫、陈柯龙、姚锡华、侯祥平、王淑燕;殷婷婷、李梦琳、邵佳锐、段钦毅、朱志勋、薛利,冯伟、李国栋;董春燕、刘丽洁、谭环、高达云、陈凤、陈国坚、丁锦标、黄文娟、孙湛强,郎丰海、杜以运、王坤、王保朋、张炎立、张英会、车吉文、魏利明、徐建强、刘树勇、陶晓、周文保、鲍珍、范恩昌;耿国建、李强、李嘉欣;刘宁宁、杜延文、于群明、吕晓文、杨帆、国庆;赵晓斌、张颖;孔令婷、安海亮、崔玉光、董媛、尹振华;谢德忠、刘凯;张丹丹、仲伟猛、翟晓青、郝立武、曹成安、崔健雄、梁纪青、孟凡利、许杰、付娜娜、魏德敬、王海生、王浩然、杨强、王松、李淑珍,段桂玲、曾焱斌、孙瑞芝、曲思运、周忠营;王翠、齐希壮、姜欣欣、李穆、张振、林宝玉、魏金玉、钱成杰、马康、卢王超,曹金源;闫照军、白颖新、秦璐、唐好磊、贾腾腾、郝小龙、彭伟平、杜利、王慧、徐子冲、张琦,刘贺伦、王清炜、李志昕、林守辰、高毅,袁方伟、金波、张文博、张茜、查智超、崔秀杰、孟凡存、孙正钦、张安、杨光月,魏金玉、钱成杰、林宝玉;姜蕾蕾、林国铁、张飞、侯绪聪,贾婧,王志强、季庆猛、许东振、李春、高桥、王明来、徐海洲、李鲁、邓凡虎、赵冲形意拳的源流及发展形意拳的由来众说纷纭,据古拳书记载和民间相传,形意拳源于宋朝武穆王岳飞。
2024年下半年形意拳研究会工作总结(二篇)
2024年下半年形意拳研究会工作总结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已经度过了下半年。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形意拳研究会成员一起努力,取得了许多进步和收获。
在这里,我将对我们研究会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活动总结在下半年,我们组织了多次形意拳的学习和训练活动。
首先,我们在社区活动中心租用了一个场地,定期进行形意拳的培训班。
通过这个培训班,我们邀请了一位形意拳的资深老师来进行指导,让我们更加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形意拳的基本功和技巧。
通过系统的训练,我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一次形意拳的集训活动。
这次集训活动持续了一个周末,我们聚集在一起,进行了连续两天的训练。
我们不仅进行了基本功的练习,还学习了一些拳法套路和技术细节。
通过这次集训,我们加深了对形意拳的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技术水平。
二、理论研究在下半年,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形意拳的理论研究工作。
我们集中学习了形意拳的源流和发展历史,了解了形意拳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要点。
我们还研究了一些形意拳的传统文献和经典著作,通过阅读和解读,深入挖掘了形意拳的内涵和精髓。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形意拳和其他武术流派的对比研究。
通过与其他流派的对比,我们发现形意拳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也找到了一些可以借鉴和改进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对比研究,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了自己的形意拳技术和理论水平。
三、宣传推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形意拳,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宣传推广工作。
我们在社区和学校组织了一些形意拳的表演和展示活动,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欣赏并参与。
通过这些宣传推广活动,我们扩大了形意拳的影响力,也增加了新会员的加入。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形意拳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形意拳的相关内容和活动信息。
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我们能够更方便地与会员和关注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结语通过这半年的努力,我们形意拳研究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我们不仅在技术上有明显的提高,也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推广方面取得了进展。
新时代视域下形意拳的传播问题及解决策略
大众体育2021年5月SPORT LEISURE MASS SPORTS154体育大视野形意拳在中国国术中盛行,它具有内外兼修、老少皆宜,刚柔相济的技法特色。
它的理论渊源,动作简朴无华、直来直往,效果显著,所以被广大武术爱好者所接纳。
由于它历史年久,产生了多种多样地衍变,许多形意拳爱好者只有循理务实采长补短,才能在学练中得到真谛,继而持之以恒地锻炼,就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和实战中应对自如的效果。
从姬际可的“心意六合拳”,到马学礼的“心意拳”,再到李洛能的形意拳,虽是同类,但不同样,各具特点,这代表了形意拳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发展创新。
1 当代形意拳的现状1.1 传承人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固步自封作为传统文化的形意拳,由于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对受众群体的影响也根深蒂固,然而在现代这种特殊的快捷时代下,与现代人们所接受喜爱事物的方式迥然不同。
传承者们对于此现象没有给予解决的方式和没有正确认识问题的态度,没有合理的迎合现代群体的喜好方式。
对出生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技击世家的人而言,他们常常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这类传统文化常常很排挤与当代风行元素相结合,以为这是对传统的玷辱,这类思惟普遍存在于传承者心中。
对他们而言,所有想要试图改变前辈传承下来传统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这种思想是很片面性。
对前辈流传下来的东西,过于信赖拥护,并未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导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形意拳发展受限1.2 新时代的快捷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属于科技发达的快捷时代,随着快捷时代的到来,群体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体现出强适应和强需求。
作为传统文化的形意拳,在习练过程中需要周期性较长,练习过程过于单一枯燥,技术内容过于陈旧,并不美观,观赏性欠佳,与当代群众所追求的背道而驰。
现代人练拳和古代人练拳不一样,古代人对于师父大安排是言听计从,但现代这种快捷背景下,群众对于耐性的缺乏,导致面临对于需要长时间周期才有训练效果的形意拳,群体会避而远之。
太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报告
太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报告太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太谷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太谷“白燕遗址”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太谷乌马河畔繁衍生息。
太谷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条件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太谷人,我们勤劳的祖祖辈辈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成果,特别是明清时期走到鼎盛,成为晋商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成就了富甲天下,商贾云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华尔街”……所有这些悠久的历史,创造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目前,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下,正在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作概况太谷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个:传统戏曲——祁太秧歌、传统中医药——龟龄集、形意拳、传统中药——定坤丹,代表性传承人2名,祁太秧歌代表性传承人是白美云,龟龄集代表性传承人是杨巨奎。
近年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传承祁太秧歌的措施。
一是收集整理了《太谷秧歌音乐集》和《太谷秧歌剧本集》。
对名老艺人的表演进行了录音录像,建立了音像资料库。
二是编写教材,让祁太秧歌进入太谷县中小学校的音乐课堂,扩大祁太秧歌的群众基础。
三是与艺术院校联合开办祁太秧歌班。
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四是对专业祁太秧歌剧团给予重点扶持。
从政策到资金给予倾斜,比如提供排演场所,更新设备,每年政府拿出一定的经费买服装。
进行公益性演出等。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秧歌剧团依然生存艰难,剧团演员大都自谋生路,生活没有保障,名老艺人年令偏高,秧歌后继乏人,出现人才断层。
龟龄集是我国产生最早且流传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中药复方升炼剂,为我国中成药历史宝库的珍贵遗产。
以独特的传统升炼技术炼制而成,迭经四个多世纪的实践,功效卓著。
现已建立传习所2个,培训一些学徒,传授传统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太古形意拳文化研究作者:马银平
来源:《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19年第06期
摘要:在当今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太古形意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得到国家、省、市等部门的重视。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文献、民族志等资料进行挖掘分析,梳理太古形意拳的历史沿革、发展演变的进程及规律和保护传承现状,从而更好地保护、发展与传承太古形意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古形意拳;历史沿革;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80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6-138-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也日渐增加,同时,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体育锻炼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缓解压力、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
形意拳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同时又有益身心的拳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于2008年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需要,太古形意拳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那么,形意拳是如何产生,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大力弘扬和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形意拳的发展传承形式
形意拳历经百年的演绎,涌现出大批杰出练习者,同样也形成了多种传承形式,发展至今,太古形意拳的传承已不再局限于门派发展,众多喜爱形意的人希望通过形意修身养性,增强体质,现如今的传承方式主要有:校园传承、社会传承、家族与师徒传承。
1.1 校园传承
现如今,我国的形意拳在传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的危机情况,借用传统武术进入校园这一平台,将形意拳带入校园进行传承,利用学校进行传承是一个较为良好的传承方式。
因为利用学校进行传承能够扩大传承面,能够培养出更为杰出的形意拳传承人。
在我国的山西,已经将形意拳列入到当地的教学课程中,这样能够让形意拳文化在孩童中间流传开来,还能够让学生锻炼意志、健体强身,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的形意拳文化。
1.2社会传承
社会传承主要指的是由众多社会成员参与到传承的过程中,共同进行武术的研习与发扬,在继承的基础上让我国的传统武术得到创新与发展。
形意拳自从创立以来,无论是技艺还是理论都逐渐得到完善,社会上不同阶层的成员参与到形意拳的发展中,形成形意拳发展的基础所在。
形意拳的内涵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对人的意识形态以及行为举止都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阶段,利用社会进行形意拳的传承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武术氛围,通过图书、杂志等手段,或者是竞赛、竞技等途径让形意拳得以传承与发展。
1.3家族与师徒传承
家族传承主要指在家庭或者家族的范围之内,进行传承与修习,从而达到文化继承的目的。
家族的传承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之内,更多的是师徒之间的传承。
我国的武术发扬,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家族以及师徒关系层面上进行传承与发展,因此我国的形意拳在传承上还是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为主。
2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形意拳传承发展思考
2.1国内的推广发展
2.1.1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当前,形意拳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举办形意拳交流会缺乏正当名义,开展形意拳竞技交流比赛遇到经费问题,形意拳如何服务社会问题,形意拳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如何确立其发展方向等。
因此,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与大力支持。
同时,各派各系要积极响应和配合,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
“中远威杯”国际形意拳搏击王争霸赛,就是一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形意拳走向社会的很好典范。
2.1.2搁置争议,共谋发展
在目前形意拳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两种歧义:一是名称歧义,即究竟是叫形意拳还是心意拳;二是谁为正宗派系。
对于前一种歧义来说,只要了解一下武术史就可以解决; 对于后一种歧义来说,要看各派系所持的是什么心态。
如果仅仅是为了争得虚名,则失练武人的身份,若为了还历史一个准确性,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历史资料来加以论证,这对武术历史研究有积极意义。
3国际推广传播
3.1建立正确的形意拳国际化观念
研究形意拳的关键不是探究其起源,而是思考如何继承、发展和推广。
从有关形意拳的研究结果来看,基本上都是研究形意拳的起源、内容、拳理及特点,尚无人对形意拳推向世界,走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研究。
虽说近年来在重大的国际形意拳邀请赛中有美国、日本、巴西等国选手参加,但大部分都是一些华侨形意拳爱好者,他们对形意拳的掌握并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在当地也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形意拳要想更好地得到发展,必须得到更多人群的认可。
3.2打破壁垒,大胆开放
在今天开放的世界里,如果一个国家仍然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话,则这个国家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是生存的空间。
因此只有以深远的目光,才能看清道路的方向,以博大开放的胸怀容纳更多新鲜的事物,最后达到发展自己、壮大自我的目的。
形意拳文化的发展,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不去积极地适应开放的社会,闭塞保守的话,终将被社会前进的步伐拋开,成为人们回忆的历史。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尝试走向社会的模式与方法,大胆向学校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只有这样,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4结语
非物质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形意拳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和情感的重大责任。
形意拳乃我国武术三大内家拳法之一,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但是它能否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而长盛不衰,能否给人类文化事业添彩,能否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就要看形意拳门人乃至整个武术界同仁能否齐心协力。
参考文献:
[1]孙晃.试论形意拳的发展和推广[J].科技信息.2011.
[2]姬传东.姬姓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04-205.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24.
[4]晏国政.国际形意拳搏击王争霸赛将在山西太谷举行[EB/OL].http:
///chinanews/2008-09/18/content_14431533.htm.2008-09-18.
[5]张又匀.重庆形意拳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传统武术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