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诗三首导学案(修改后)

合集下载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

7.《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五言诗朗读指导: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翻译成为现代诗。

)二、逐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3.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短歌行预习案知识积累1、曹操简介(详见《新学案》)2.背景简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探究案分析鉴赏l.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3、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课堂小结历史上的曹操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俊,简约严明诗歌方面,既吸收了民歌的营养.又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擅长四言诗《短歌行》虽有感慨时光之易逝、去日苦多的消极但洋溢全诗的是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时代主旋律作业背诵全诗,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第二课时白马篇预习案一、前置作业:1.曹植(192——232),字,的弟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

曹植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终于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后,曹植几次被贬爵移封。

曹睿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最后在忧愤困顿中死去。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VIP专享】《诗三首》导学案

【VIP专享】《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二、文学常识(结合注释)1.了解《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出自于南朝人萧统的《文选》,它把十九首失去作者姓名的五言古诗放在一起,命名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

此十九首古诗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称之为“一字千金”。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

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思妇相思之苦,对社会动荡之不满,时光短暂之感……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艺术上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浑成”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感情特征:感伤、苦闷。

2.《涉江采芙蓉》写作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背井离乡,外出游学或游宦。

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地乡愁。

外有游子,内有思妇。

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这类作品虽然社会意义不大,但所描写的游子、思妇的感情,十分健康真挚,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word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word导学案

7《诗三首》导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汉魏晋诗歌的特色:题材广泛、技巧丰富、语言厚朴;2.理解选讲诗歌的内容:人物形象、诗人情感、社会意义。

二、自主学习:1.了解《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

内容主要抒写乱世士子的人生悲慨。

清•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可见内容多写夫妇朋友的离愁和士人游子的失意。

诗作情感丰富,描写生动,语言朴素,所唱含蓄动人而曲终情显,标志着五言诗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

梁•刘勰《文心雕龙》称为“五言之冠冕。

”梁•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涉江屈原曾作《涉江》。

王逸《楚辞章句》说:“此章言己佩服殊异,抗志高远,国无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叹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

”东汉蔡邕《琴操》云:《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

子高晨刺船以濯,有一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

鼓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曲终,自投河而死。

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窦引以像其声。

2.了解曹操及《短歌行》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少机警,任侠放荡,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因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十数年间,他实行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进步措施,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统一北方。

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谥号魏武帝。

建安文学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

他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

建安年代及其相前后的文学创作,习惯上称为“建安文学”。

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时代文坛领袖,他们以特殊的身份,吸引文人,开创一代文学风气。

诗三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三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三首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7::诗三首导学案一.课前预习(一)识记字音芙()蓉遗()子衿()呦呦()可掇()三匝()吐哺()度阡()鼓瑟()越陌()度阡()羁()鸟樊()笼羁()鸟守拙()暧暧()荫()庇(二)通假字1. 契阔谈讌通2. 鸡鸣桑树颠通(三)一词多义1.当 4.顾①对酒当歌()①还顾望旧乡()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②顾野有麦场()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当是时也() 5.方2.故①方宅十余亩()①但为君故()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②故垒西边() 6.适③君安与项伯有故()①少无适俗韵()④广故数言欲亡()②始适还家门()3.但③处分适兄意()①但为君故()④适彼乐土()②无他,但手熟尔()⑤削足适履()③但说无妨()④但使龙城飞将在()(四)古今词义1.同心而离居“同心”古义:()2. 人生几何“几何”古义:()3.依依墟里烟“依依”古义:()(五)词类活用1.榆柳荫后檐2.乌鹊南飞3.天下归心(六)名句默写1. ,。

表现了脱离官场,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归园田居》点睛之笔。

2.《短歌行》表达对贤才渴求的句子是:,。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4. ,忧伤以终老。

5.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6.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7. ,池鱼思故渊。

8.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二.解读文本《涉江采芙蓉》(一)理清思路1.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情节:2.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明确:3.结构思路是怎样的?明确:(二)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意象:。

意境:。

作用:⑵.“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方式:。

情感变化:。

【导学案】必修2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导学案】必修2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七)内容:《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2.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3.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4.在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下,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难点:在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下,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1).《涉江采芙蓉》选自梁代萧统《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自南朝梁、陈以后,“古诗”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大多以一首诗的第一句为题,意思也自然与整个写作内容相关。

(2).《短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古辞已经亡佚。

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认为是就歌声长短而言。

清人朱嘉徵在《乐府广序》中说:“《短歌行》,歌对酒,燕雅也。

”指出这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

而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是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

(3).《归园田居(其一)》所谓“归园田居”,就是回归田园生活。

“归”字是本诗的诗眼,明确揭示了诗歌的内容以及诗人的行动。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

2.识作者(1).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诗人。

他爱好音乐,又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因此创作了许多歌辞。

他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这些乐府歌辞虽然用的是旧调、旧题,却一扫两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腐朽诗风,而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

其中绝大部分或描述丧乱时代兵祸的惨状,或书写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或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宏伟抱负。

曹操又是继《诗经》以后重振四言诗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五言诗也颇具乐府民歌的色彩,文章写得更是简约严明,不拘旧格。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诗三首》导学案【课题】《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体例,唐以前诗歌基本特点以及乐府诗歌相关知识。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特色。

3.初学用典手法,了解其用法。

4.背诵诗歌。

二、能力目标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并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诗人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一、重点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并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二、难点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

【学法指导】诵读法【知识链接】1.《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2.《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3.《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诗三首》导学案AB学生版

7《诗三首》导学案AB学生版

7《诗三首》导学案A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体会《涉江采芙蓉》的意境美。

赏析《短歌行》的用典的效果。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画面。

3.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爱情观和苦难观。

学习重点1.鉴赏这三首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

学习难点1.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理解诗歌中寄托的作者的情感。

预习案学法指导: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2.把不懂的问题填写在后面的“我的疑惑”处,以便在课堂上探究。

一、课本助读1.走近作者《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

“建安文学”的创始人,其诗歌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乐府诗歌。

2.相关链接(1)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来到。

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2)三曹七子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诗三首》导学案(新部编)

《诗三首》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结合注释,了解)《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自主学习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合作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第二课时:《短歌行》【学习目标】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七年级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

七年级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

七年级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流利地朗读泰戈尔的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爱的感悟。

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赏析诗歌中的精彩语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2)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批注法: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对重点词句进行批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拓展思维。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有一位来自印度的诗人,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他就是泰戈尔。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走进他那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 年 1941 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

1913 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诗歌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指导。

(四)诗歌赏析1、《金色花》(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2)“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3)诗中的孩子和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诗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荷叶·母亲》(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2)荷叶和母亲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3)“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告别》(1)诗中的“告别”有几层含义?(2)“他就在我的身旁,却又离我很远很远”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五)主题探究1、这三首诗的主题分别是什么?2、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六)艺术特色1、泰戈尔的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2、他常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七)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泰戈尔的诗,进行朗诵并分享感受。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主编人:李光群审核:刘纯冰分管领导:肖华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背诵并能准确默写这三首诗。

2.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提升学生朗诵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感悟作者感情,学习作者可贵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这三首诗,发挥想象,努力领会诗歌意境。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与《归园田居》。

2.品味鉴赏这两首诗的意象美与意境美【自主预习学案】【知识链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2、滋:当“繁”解释。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3、荣:犹“花”。

4、致:送达。

5、贡:献。

一作“贵”。

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学时自学预习案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曹操(155-220),字,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大皇帝”。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一一〈〈述志令》许劭:“子治世之能臣,。

” 一一〈〈魏书》作为:A政治家(丞相):曹操挟,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B军事家(统帅):曹操讨,灭,统一北方C文学家(诗歌领袖):曹操是文学的领袖受〈〈》的“尊刘抑曹”思想影响,后世多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短歌行》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3、陶渊明(365 — 427),一名,字,自号" ”,私谥靖节,潟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话的恬静和谐。

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诗派。

〈〈归园田居》共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高中语文 第7课《诗三首》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7课《诗三首》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1)领悟陶渊明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2)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知识链接】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静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l岁,以后终老农村。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

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信息筛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二、合作探究1.探讨“从哪里返回”这个问题。

(l)“尘网”“樊笼”比喻什么?(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探讨“为什么要返回”这个问题。

(1)那么,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2)哪一句是点题句?(3)归西圈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3.探讨“回到哪里去”这个问题。

(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三、诗句鉴赏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高中语文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五言诗朗读指导: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翻译成为现代诗。

)二、逐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这两句诗作为正式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2.解读第三、四句。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这样表达有何效果?3.解读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地基本特征;掌握有关地文学常识.、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地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地艺术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涉江采芙蓉》中地游子思乡之情;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地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地情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课前预习】一、知识积累、《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地《》,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地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地是作者地失意和哀伤,写、思妇地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地传统,吸收了汉乐府地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地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 ”.“钟嵘《诗品》中称赞《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课堂探究】(一)《涉江采芙蓉》、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地思想感情?、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感情地?.诗歌描写“多芳草”地“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地表达作用?.五、六句地“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地表达作用?【课后故事】《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地《文选》中地《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地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地诗集.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地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他是南梁地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地后人,他地父亲就是梁朝地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地位子,当上了皇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萧统为后人所敬佩地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地《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地重要资料,是个难得地全才“官二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他为后人所铭记地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地爱情故事地男主角.有同学能背诵王维地《红豆》对吧.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地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地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个长相十分秀丽地尼姑,法号叫慧如.二人便谈起了佛家地经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便跟踪到了草庵.二人又就佛家经义深谈而不舍.从此以后,萧统便多次去草庵找慧如.但可惜,两人身份太过悬殊,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出家人,根本没有可能结成连理.后来《文选》编著完成,萧统受皇帝地诏命回宫.可是慧如却因此相思成疾,忧郁而亡.当萧统听说之后,日夜兼程地赶来,面对地只有一抔黄土.他含泪地种下了一颗红豆,并把慧如住过地草庵题名为“红豆庵”,以为纪念.萧统回去之后过了几个月,便也病死了.后来,他种下地这颗红豆长成了树,红豆树因此被称为“相思树”.萧统与慧如地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所以,后人便常常用红豆代表相思.当然,红豆代表相思地原因这只是其中一个说法,以后有时间再为同学们讲述其他地几个故事.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古人爱用花草等植物来表达自己地情感,这在本诗中也得到了体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拓展阅读]生年不满百《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作业:背诵《涉江采芙蓉》《诗三首》导学案第二课时制作人:[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地基本特征;掌握有关地文学常识.、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地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地艺术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地精神;【课前预习】历史上地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地影响,对曹操地理解可能更多地会受到“尊刘抑曹”地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地高度上更好地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地思想感情.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地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三足鼎立地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地以弱胜强地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地领袖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地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地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地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地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地诗有地反映当时社会地动乱,有地抒发个人地政治抱负,他地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有很高地艺术性.他地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地作风对后来地新乐府诗有很大地启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自主检测】看课文注解,注意给生字注音:譬如朝露()慨()当以慷()青青子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呦呦鹿鸣()鼓瑟吹笙()何时可掇()越陌度阡()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周公吐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解释下列加点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时可掇但为君故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翻译下列诗句契阔谈宴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课堂探究】、这首诗里“忧”字多次出现,上阕中“忧思难忘”中诗人“忧”地是什么?结合诗句具.下阕“忧从中来”诗人“忧”地又是什么?结合诗句具体谈谈.诗末使用典故“周公吐哺”,意在说明什么?除了“周公吐哺”诗歌还有哪些典故,请从文中找出并分析用典地作用.补充:用典地作用用了哪些字词指代人才?又用了哪些字词指代曹公自己?、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地思想感情?《诗三首》导学案第三课时制作人:一、阅读知识链接: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字,东晋(朝代)诗人,自称为“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我国古代杰出地文学家.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地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不愿在纷乱黑暗地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陶渊明地作品大多写退隐后地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地不满.他地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地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陶渊明开创了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地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地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地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地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地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地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地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地丰收期,写出了大量地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地《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地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地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地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地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地黑暗.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地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地品质和闲适愉悦地心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字音.羁()荫( ) 暧( ) 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填空.()《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地心情地诗句有,. ,.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榆柳阴后檐()暖暖远人村()鸡鸣桑树巅课堂探究学案整体感知课文、“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地思想感情?、诗人从何而归?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地什么态度?、为何而归?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向何处?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地句子?用自己地话描述.归去如何?心情如何?三、内容探讨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地艺术特色:四、作业、整理学案并上交.、背诵这首诗.。

7《诗三首》导学案定稿

7《诗三首》导学案定稿

《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成语积累】1、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

(褒义词)2、大快朵颐(yí):形容食物鲜美,吃得很满意。

(注意形容的对象)3、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4、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多用作贬义。

5、醍醐(tí hú)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之从迷惑中醒悟或彻底觉悟。

【课前预习】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

汉代无名氏所作。

非一时一人所作,一般认为大都处于东汉末年。

南朝梁萧统将其收集,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生命短促、人生无常为其主要主题,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

2、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雅好诗章,好作乐府歌辞,有《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诗篇。

这些诗主要描写汉末的战乱和劳动人民的苦难,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政治思想,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

诗风慷慨悲凉,沉雄豪壮。

3、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伟大的“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成就很高。

他的咏怀诗语言朴实,直抒心志,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诗三首学习目标1.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3.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预习(一)识记字音芙()蓉遗()子衿()呦呦()可掇()三匝()吐哺()度阡()鼓瑟()越陌()度阡()羁()鸟樊()笼羁()鸟守拙()暧暧()荫()庇(二)通假字1. 契阔谈讌通2. 鸡鸣桑树颠通(三)一词多义1.当 4.顾①对酒当歌()①还顾望旧乡()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②顾野有麦场()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当是时也() 5.方2.故①方宅十余亩()①但为君故()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②故垒西边() 6.适③君安与项伯有故()①少无适俗韵()④广故数言欲亡()②始适还家门()3.但③处分适兄意()①但为君故()④适彼乐土()②无他,但手熟尔()⑤削足适履()③但说无妨()④但使龙城飞将在()(四)古今词义1.同心而离居“同心”古义:()2. 人生几何“几何”古义:()3.依依墟里烟“依依”古义:()(五)词类活用1.榆柳荫后檐2.乌鹊南飞3.天下归心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赏析;2、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基础积累1.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世称“昭明太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4、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2.主人公的情感变化:3.结构思路是怎样的?(二)品析鉴赏,把握情感。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意象:意境:作用:2.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知识链接】芙蓉:又名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①君子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佳人之花:用莲花代表佳人形象。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

她,就是诗人的梦中情人。

③爱情之花: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虚实结合,谐音双关,表达了对所爱的男子深长的思念。

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断不能说出。

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

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

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

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

”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④怀旧之花: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置身荷香美景,欲抚琴弦,却恨无知音共赏。

元代王翰《题败荷》:“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诗人借败荷之声传送到旅人的手段,把怀人写得凄楚动人。

⑤静谧之花: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

(三).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探究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哪些画面描写的(描绘出画面)?●【知识链接】人物形象分析题目的答题规范化:步骤一:概括形象特点步骤二: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从哪些场景、细节、画面来写)步骤三:指出形象意义【探究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赏析。

【知识链接】怀远思人诗中,有一种手法比较独特,且名之曰“悬想”。

它不写“我思人”,而写“人思我”,“我思人”是实,“人思我”是虚。

这样,因实生虚,以虚充实,别有一番情趣与更深沉的感情表达。

如《诗经•卷耳》的二至四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

陟(zhì)彼崔嵬,我马虺隤(huī tuí)。

我姑酌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sì gōng),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

我仆痡(pū)矣,云何吁矣!”有人说这首诗是男女合唱,以上引的就是男子的唱词。

也有一种解释,说这是女子在想像着远方的男子在痛苦地思念着她,也就是运用了“悬想”的手法。

如此看来,这就是“悬想”手法的滥觞吧。

它滋养着后来的诗人,在后来的诗中不时地出现。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丈夫在长安想像着妻子怎么在孤独地思念着他。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游子设想着家乡的兄弟对他的缺席遗憾与失落。

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行者推想楼上的思妇同样苦思着他。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借家人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表达自己的思家。

(四).随堂练习1. 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 _ ,_______ 。

2.比较阅读。

将《涉江采芙蓉》与《庭中有奇树》一诗比较,谈谈这两首诗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责,但感别经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短歌行【学习重难点】1.学习诗中“用典”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知识积累1、曹操简介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

位至大将军、丞相。

封魏王。

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

有《魏武帝集》传世。

作为政治家(丞相)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作为军事家(统帅)的曹操: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指挥“官渡之战”;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作为文学家(诗歌领袖)的曹操:“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作品集《曹操集》、代表作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2.背景简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大战前夕,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3.《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指依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为“短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诗中的哪个字?并找出相关诗句。

2.围绕这个字,表达了哪三方面的情感?。

3.若将全诗分成四个层次,请你选出四个关键句。

三.自主学习,分析鉴赏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四.合作探究,汇报交流1.诗人的“忧”情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2.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五.随堂练习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4)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6)《短歌行》表达对贤才渴求的句子是:,。

(7)《短歌行》中以,喻自己胸怀宽广,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2.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曹操《短歌行》就使用了几个典故,试举例分析引用典故的作用。

第三课时归园田居【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赏析;2、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一.知识积累1.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静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l岁,以后终老农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