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

合集下载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孔子与孟子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对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敬重天命的态度孔子和孟子都是虔诚地敬重天命的。

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于天地之间,应该尊重天地的规律,并追求道德、真理和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天命,从而遵循道德。

他主张“天命之谓性”,即天生的本性是与道德相合的。

孔子认为,人性中天赋的道德观念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学习来加以培养和发扬。

孟子则主张“天下之大,唯人为贵”,认为人类是自然之中最为重要的存在。

他强调,人性本善,应该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来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人性观点的差异在人性观点方面,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人性包含了善恶两个方面。

他提倡儒家思想中“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爱他人的品质。

孔子认为,当一个人追求“仁”的品质时,他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道德感,因此应当对他人施加照顾、仁爱和尊重,从而体现出人性中的善良。

孟子认为,要抑制人们邪恶的倾向,就应该培育人们良好的习惯、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关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孔子和孟子在对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君臣有道德责任,应该为了百姓的幸福而努力工作;而百姓应该忠实服务君王,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

孔子强调了“仁治”的思想,即通过道德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孟子则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贵族应该注意自己的义务,而百姓则应该关注自己的权利。

孟子主张“民为邦本”,认为国家的根本由人民组成。

他提出了“王道”思想,即君王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关于个人修行的渠道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在个人修行的渠道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修行应该从自身开始。

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追求属于个人的完善。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介绍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介绍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介绍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

早年时,孔子是道家老子的弟子,他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后来带领着一些弟子云游列国,整整十四年。

之后回到鲁国,开设私人讲学,打破了当时教学垄断制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晚年,孔子开始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

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列国君王推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反对道家和墨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宗师。

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向列国君王游说儒家仁政的思想。

但最终无人采用,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述讲学。

著有七篇《孟子》传世,南宋时期《孟子》称为四书五经之一。

死后,后世人称他为“亚圣”。

孔子和孟子分别代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分别被称为“孔圣”和“亚圣”,两个并称“孔孟”,因此儒家学派又被称为“孔孟之道”。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的核心。

其后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

孟子认为,君王和国家都是可以被更替的,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人民。

所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老百姓的地位,比国家和君主更为重要。

他认为,国君当政,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则国家就不会强盛。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

是孟子对于义利观的核心思想。

他对于“义”和“利”假设了一个鲜明的冲突和矛盾,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

但是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完全否定利的价值。

只是把义的价值置于在利的上面。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导读:本文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孔子的故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周朝礼乐文化的熏陶。

他十分重视教育,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故事。

有一天,孔子在行走时遇见了一位老者在田间劳作,孔子便向老者请教农业知识。

后来,他又遇见了一位年轻人在学习弓箭射击,孔子也向他请教。

最后,孔子又遇见了一位妇人在织布,同样向她请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谁,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孟子,名轲,字子思,生于公元前372年,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

孟子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他主张君子之道,强调仁义道德。

孟子的故事中,有一则“梁惠王问仁”的故事。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乐。

孟子回答说,只要王者能以仁义治国,尊重人民,爱护百姓,国家就能安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义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总之,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让我们铭记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传承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文化。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孟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孟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孟子的思想主张孔子孟子分别是我国古代的圣人和亚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都是以仁为核心。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不过孔子与孟子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

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把儒家思想作为法定的治国思想,实际上,儒家思想首先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其关心的问题是心性之学。

“心性之学就是人之所以有理义,之所以有道德之学”。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word版本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word版本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异同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

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

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

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孔子和孟子都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那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孔子的故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有关他们的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

”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

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

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

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

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

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

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

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

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

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

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两位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名轲,字子思,生于公元前372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齐名,被誉为“亚圣”。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中庸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主张“仁者无敌”,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教育理念。

而孟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性善论”、“民贵君轻”、“天命论”等重要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主张君主应当以民为重,否定了孔子的“仁者无敌”观点,认为仁者虽然有道德优势,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并非无敌。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充满着智慧和启迪,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无数后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语》中记录了他的言行和教导,孟子在《孟子》一书中阐述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学习和思考的重要素材。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中,不仅有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还有他们的言行和教导。

孔子在弟子面前谈论政治、礼仪、道德等重要问题,孟子则在各地游说君王,劝谏君主,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理想。

总的来说,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迪和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值得我们了解和传承,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愿我们能够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与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其中,孔子和孟子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

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一、孔子的思想与影响孔子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心。

孔子的思想以家庭和社会伦理为基础,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贤明的领导能力,而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也应该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教育应该因材施教”的观点,即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能力来进行教学。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种以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深深植根于中国教育体制中。

此外,孔子对中国礼仪和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仪规范,可以调整人的行为举止,使社会更加有序和稳定。

孔子在教育中注重礼仪的培养,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礼仪素养,学生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孟子的思想与影响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和继承者,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

他主张人应该遵循天理,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关心民生,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他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主张劳动与收入之间的公平分配。

孟子的政治观点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强调人应该尽己之力去改变社会不公和不义。

他提倡个人和社会的主动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_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_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_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孟子休妻的故事据《大戴礼记》记载:战国时期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从外面突然闯进来,瞧见她姿势不雅,顿时无名火起,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告状。

他说:老婆对我无礼,我今天非把她赶出家门不可!孟母问: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惹得你要休妻呀?孟子答道:刚才她蹲在屋里,那姿态真叫难看,这是对我无礼,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须休了她!孟母听这话有点蹊跷,继续追问道:你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她蹲在屋里的?孟子满有理由地回答:这都是我亲眼所见,我刚才一推门看别说了,我听明白了。

孔子孟子的生平_孔子的生平事迹

孔子孟子的生平_孔子的生平事迹

孔子孟子的生平_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和孟子生平的一些事迹被后人所熟悉,那你知道关于他们有哪些经历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生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的生平经历公元前390到公元前369年,孟子一直生活在故国邹国,四岁的时候孟子不幸丧父,此后由她的母亲一手抚养他长大成人。

期间发生了孟母三迁和断机喻教的典故。

公元前368年,孟子立志学习儒学,他远赴孔子故乡鲁国求学,向孔伋的门人的学习,所以说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公元前364年,孟子学成归乡,在邹国以他的老师为名创建了子思学院传授儒家学说。

此后孟子在邹教学16年,他的门徒有数百人,在邹鲁一带有很大的影响力。

公元前347年,孟子第一次前往齐国临淄应齐威王召集游说之士之邀。

孟子在临淄稷下学宫与诸家显学辩论,兼蓄并收了各家所长,在原来的儒家学说之上有了新的突破。

孟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就是形成于这一时期。

在公元前323年,孟子因为两个原因离开了齐国返回邹国,一是孟子的仁政与齐威王的武力称霸论产生了分歧,二是稷下学宫的没落,诸家学者零落散去。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恢复了前期的著名学术机构“稷下学宫”,消息传出,天下云动,各地的文人学者纷纷前往齐国都城临淄谈经论道,稷下学宫成为了论证为学的中心场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孟子也因此二到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宣扬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论道争长短。

此后,孟子再因儒家的仁政为民思想与齐宣王的王政主张相冲突,不得重用,再次回到故里。

孟子就此广收天下求学之人,著书立说,编成了儒家的重要典籍《孟子》,直至公元前289年离世。

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与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

孔子与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

孔子与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那么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孟子的差别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

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

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

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

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

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

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

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

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第三,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偏向于“复古”。

他提倡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

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施行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

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约公元前371~前289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

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

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

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邹①国,即现在的中国山东省。

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人称“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

孟子虽然在孔子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并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但是终于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哲学家而赢得了尊敬。

加冠后孟子花了大量的时间周游列国,为许多统治者献之良策,其中有不少为之洗耳恭听。

因此一段时期他曾为齐国的客卿,但是大体上他没有任过固定哪个国家的政治幕僚。

公元前312年他在59岁时返回家乡邹国,尽其天年。

他的卒年不详,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

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

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

“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

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在中国古代,孔子和孟子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探讨他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学生角色等方面的异同。

一、教育理念比较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具备君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孔子的教育注重教导学生在品德、礼仪和人际关系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比之下,孟子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人性的培养。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这种善良的本性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使每个人发展并实现自己的天性。

因此,孟子的教育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二、教育方法比较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传授和学习经典文化、注重礼仪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讲授礼仪来培养学生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

此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鼓励学生思考并通过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孟子的教育方法注重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认为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倡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启发式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孟子鼓励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勇敢地克服困难,相信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三、学生角色比较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应该虚心接受教导,并遵循教师的指导。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尊重师长的权威,以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孟子的教育思想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孟子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孟子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结来说,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通过经典文化和礼仪教育来塑造良好的品德;而孟子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通过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孔子孟子的小故事_孔子孟子故事介绍

孔子孟子的小故事_孔子孟子故事介绍

孔子孟子的小故事_孔子孟子故事介绍孔子和孟子的故事至今被人们广为流传,那你知道孔子孟子有哪些小故事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字的小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小故事介绍孟母三迁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买肉啖子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

"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断机教子“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和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有关他们的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传说故事:磨咀磐对问项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

”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

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

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

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

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

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

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

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

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

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

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 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 48章
《论语》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圣人履历
1、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 管理员、小司空( 掌管工程 )及司寇( 掌管刑法 ),曾 拜老子为师;
知遇于齐景公,但受晏婴阻;
摄相事三月,鲁国大治;
隳三都,半途而废,遭排挤。
2、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3、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 《书》、《礼》、《乐》、《周易》、《春秋》 等书 4、七十三岁逝世。
A.善于向别人学习 B.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C.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更 不应强加于人 D.准备充分才能做事完美 E.对人要守诚信 F.为人要光明磊落 G.要管好别人首先要 管好自己 H.兴趣是学习最好 的推动力
孔子不懂农业生产, 也鄙视劳动。 孔子也有被难倒的 时候,并非“万事 通”。
孔子并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 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又有世 俗心理的现实的人。
孔子故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 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 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 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故事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 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论语》——为事、为人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修养心性的办法最 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B.仁爱的人所向无敌 C.不要对书本知识不加分析 D.每个人都有同情心 E.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F.爱别人、尊敬别人才 会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G.凡事要有规则约束 H.不将责任推给别人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名言
1.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5.仁者无敌 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7.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8.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 (今山东邹县)人。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 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 居讲学。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 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能成为“亚圣”,多得力于他母亲的 教诲。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一生克勤克俭, 含辛茹苦,抚育儿子。孟母教子故事如“孟 母三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织教子”、 “为儿媳训子” 等广为流传。
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 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 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 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 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 化规范 —— 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 “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 思 想 ,从 其 性善 论 出发 , 提出 了 “仁政”、 “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 “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论语》——修身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识人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 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 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 如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 “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 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 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 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思想 和生平最珍贵的资料,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 (公元前400年左右)。东汉时,《论语》进 入经书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 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 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其中《论 语》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 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据 称孔 子 门 人多 达 三 千人 , 比 较出 名 的 就有 七 十 二 人 (七十二贤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说,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
黄蓉打量那书生,见他四十来岁年纪,头戴逍遥巾,手挥折叠扇,颏下 一丛漆黑的长须,确是个饱学宿儒模样,于是冷笑道:“阁下可知孔门弟子, 共有几人?”那书生笑道:“这有何难?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 黄蓉问道:“七十二人中有老有少,你可知其中冠者几人,少年几人?”那 书生愕然道:“‘论语’中未曾说起,经传中亦无记载。”黄蓉道:“我说 你不明经书上的微言大义,岂难道说错了?刚才我明明听你读道: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五六得三十,成年的是三十人,六七四十二,少年是四十 二人。两者相加,不多不少是七十二人。瞧你这般学而不思,嘿,殆哉,殆 哉!”那书生听她这般牵强附会的胡解经书,不禁哑然失笑,可是心中也暗 服她的聪明机智。
圣人童年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 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 ,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 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 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 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 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 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 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 其不善者而改之。 5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名言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求学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 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 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 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 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 传颂千古的名言。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 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 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故事
孔夫子韦编三绝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 》、《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史记· 孔子世家》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 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 将至云尔”。 ——《论语· 述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