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案 晋教版

合集下载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亚洲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亚洲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6、季风特别是夏季风对人类生产活动产生哪些影响?从利与弊两方面表述。
阅读:第二段、图8.5。回答:
1、南部:热带季风气候,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冬季风和夏季风。
3、从亚欧大陆内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吹向海洋;降温干燥。
4、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陆地,高温多雨。
5、最热的月份和降水最多的月份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是期特点。
2、哈萨克斯坦;亚欧大陆;气候干燥,多沙漠;石油和天然气。
段落重点知识划线后,结合图,练习开始识记。亚洲分区要落实到地图上。





四、描述大洲位置
讲述:同学们在表述大洲位置时,应从半球、海陆、五带位置来描述,请看图说出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表述:欧洲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主体位于北温带;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想望,东与亚洲相邻。





二、季风气候:
讲述:同学们阅读第二段和图8.6-8.10,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东部、南部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
2、季风分为哪两种风向?
3、冬季风从什么地方吹向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
4、夏季风从什么地方吹向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
5、孟买、上海和北京三地气候类型,就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在全年的分布上看有什么特点?
2、近1000米,仅次于南极洲。
3、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

段讲述亚洲地形地势概况,识记点较多,要求学生边读边记。当堂完成。





二、地形特征:
讲述:同学们阅读第二段和图8.5,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亚洲地形特征。(六个字概括)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说课稿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说课稿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位置、领土范围以及自然条件。

教材通过详细的文字描述、地图和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以及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特征,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但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特征,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图表等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自然环境的特征。

2.教学难点:对我国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1)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经纬度、东西南北等概念,并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的地理位置。

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1

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1
学习目标
1.能运用地图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纬度 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
2.能读图分析亚洲的主要地形类型及特点。 3.能读图说出亚洲的主要河流并分析河流
的特点。
位置和范围 地形和河流 复杂多样的气候
自主学习(一)
阅读课文P1及图8.1、8.2思考下列问题:
(1)从半球位置看,亚洲主要分布在哪些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亚洲约跨多少纬度?与其它大洲相比,
B.冬季风强弱的变化
C.地势高低悬殊
D.河流水量变化大
7、世界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是
A.西亚
B.东亚
C.中亚
D.北亚
8、下列正确描述亚洲气候特征的是
A.气候类型较为单一
B.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C.热带气候显著
D.海洋气候显著
9、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青藏高原 洋
长江
恒河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印度洋
1、按亚洲的区域划分,我国位于 ( A )
A.东亚地区 B.南亚地区 C.中亚地区 D.北亚地区
2、雄踞亚洲中部的高原是( C )
A.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B.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D.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30°N
气候特点:
1.气候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最显著 : 3.温带大陆性气候分
布最广
发源地 风向
冬季 西伯利亚和 风 蒙古一带
偏北风
夏季 太平洋

印度洋
偏南风
性质和影响
寒冷干燥
高温多雨

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位置、领土范围以及自然环境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细节知识掌握不牢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学会阅读和分析地图,提高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表和实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表和实物等教学素材。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教学设备。

3.教学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预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表和实物,呈现我国的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我国的位置和范围对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领土范围以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际案例的分析,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领土范围以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际案例,学会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领土范围以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地理位置的特点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分析实际案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2.地图分析法: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准备一幅详细的我国地图,以便学生观察和分析。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关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实际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和电脑,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主题。

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学案

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学案
(二)地理位置
1、球位置:
亚洲主要位于半球(东西半球)、半球(南北半球)
2、亚洲自北往南被、、三条特殊纬线穿过,所以亚洲跨越带、带、带,大部分属于带。
3、海陆位置:
读《地理图册》“世界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大陆:亚洲位于大陆的部。
(2)大洲:亚洲西北连洲,西南是洲,东北是洲,南望洲
(3)洲界:亚欧是山脉,河,海,山脉,L海,海峡。亚非是运河,亚洲和北美洲是海峡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地理
授课时间
课题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课型
新授
主备
审核
学习
目标
了解亚洲在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
重点
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
难点
亚洲地图的识别




1、自主学习(努力认真,你是最棒的!加油!)
世界第一大洲
(一)面积最大
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面积最小的是。
C、印度河平原D、恒河平原
8、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温带季风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A.亚洲B.欧洲C.大洋州D南极洲
读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图,回答3——5题:
3.图中的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
A.青藏高原巴西高原恒河平原大西洋
B.青藏高原阿拉伯高原恒河平原太平洋
C.阿拉伯高原巴西高原印度河平原大西洋
D.阿拉伯高原青藏高原印度河平原太平洋
4.亚洲的地势特点是:
A.中间高、两边低B中间高、四周低
(4)海洋:亚洲北临洋,南临洋,东临洋
地形和河流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范围以及自然条件的特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图上的方向、经纬网、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我国的四至点、自然条件的组成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2)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特点;(3)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范围和自然条件。

2.难点:经纬网的应用、我国四至点的确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2.地图、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3.学生分组名单;4.相关实例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1课时)说课稿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1课时)说课稿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以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理位置、疆域范围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巩固,同时对于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差异还需要加强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掌握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自然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2.教学难点:我国地理位置的详尽描述,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地图观察、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以及自然环境的特点。

3.课堂讲解: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分析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差异,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4.实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图片,让学生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差异的理解。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2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2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领土范围、地理位置的划分和具体自然条件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地理概念的抽象理解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辅助教学。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理解地理概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

2.难点:地理位置的划分和自然条件的具体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教学PPT和教学课件。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和教学课件,呈现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地图,理解地理概念。

3.操练(2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15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地理进修中,我们起首要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这对我们深度了解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至关重要。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观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二、观点诠释1. 位置:指地球表面上某一地点在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利描述地球上的位置,人们引入了经纬度观点。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从北极到南极的一条线,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西两侧各180度,共360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赤道到两极的一条线,以赤道为基准,南北两侧各90度,共180度。

2. 范围:指某一地区在地理上的范围大小。

一个地区的范围大小不仅取决于地理位置,还取决于地理特征和地域环境。

3. 自然条件:指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多个方面,对一个地区的经济进步和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三、实例分析以中国为例,我们来分析中国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1. 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北毗邻蒙古、俄罗斯等国家,西接中亚诸国。

中国的经度范围从东经73°33′到135°05′,纬度范围从北纬3°51′到53°33′,是一个纵横交叉、多样复杂的大国。

2. 范围: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约290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域幅员辽阔,南北跨度约5000公里,东西跨度约5500公里,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盆地、河流等。

3. 自然条件:中国拥有多样的自然条件,气候类型包括寒冷、温带、亚热带等多种类型,地形地貌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等多种形态,水文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植被种类繁多。

这些自然条件为中国的经济进步和人口分布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谈论与沉思1. 为什么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对一个地区的进步至关重要?2. 通过进修中国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你认为中国有哪些奇特的地理特征?3. 你所在的地区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对当地的经济进步和人口分布有何影响?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对一个地区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度了解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地理资源的国家的地理特征。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导学案一、导入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是地理学中的重要观点,它们对我们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目标1. 了解地球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观点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地球的纬度、经度、季节变化等相关知识。

3.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导入活动1.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地球仪旋转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地理小游戏:让学生通过地理小游戏的方式,稳固对地球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理解。

四、观点诠释1. 地球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中,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2. 地球的范围: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公里,表面积约为510亿平方公里。

3. 地球的自然条件:地球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因素,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生活。

五、重点讲解1.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经度是指经过该点的子午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度。

2. 地球的季节变化:地球盘绕太阳公转,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地球轨道上不同位置的太阳照射角度。

3. 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而不同。

六、拓展延伸1. 请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学生可以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记录下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地球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地球的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关注地球的环境珍爱和可持续发展。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进修,学生能够理解地理学中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观点,掌握如何描述地理位置和范围,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引入1. 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地理位置的景观和气候条件,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理条件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有何影响。

2. 提出问题:你觉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为什么?二、进修内容1. 位置的描述:通过经度和纬度来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引导学生理解经纬度的观点及如何定位一个地点。

2. 范围的描述:介绍地理范围的观点,包括国家、大洲等范围的描述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描述一个地理范围的大小和位置。

3. 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如气候对农业和旅游业的影响等。

三、进修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地理位置的特点和自然条件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然后向全班汇报。

2. 地图练习: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不同地理位置和范围,加深对地理位置的理解。

3.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理位置进行深入钻研,包括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自然条件等方面。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珍爱主题的小组讨论或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珍爱建议。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进修,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地理学中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观点,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环境珍爱认识。

六、作业安置1. 完成教室练习:根据老师提供的地图和问题,完成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描述。

2. 选择一个地理位置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份钻研报告。

3. 准备地理环境珍爱主题的小组讨论或展示。

七、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进行评判和反馈,激励学生对地理学的进修和探究。

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4

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4
三、复杂的气候 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 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温带大陆性气候
A
读图回答: 1、亚洲面积最大的是 温带大陆性 气候。
降水最多的是 热带雨林 气候。
2、北回归线从东到西依次穿过 亚热带季风 气候、热带季风 气候和 亚热带和热带沙漠 气候。
3、沿着A线从南到北依次经过 热带雨林 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温带季风 气候、 温带大陆性 气候和 寒带 气候。
水界
量最பைடு நூலகம்
最深


贝淡

水 湖

——







低 点


——
-400
米 )





的 半
拉岛
——






马 来
大 的 群
群岛
——

( 局 部 )
——
世亚 界洲 第第 三一 河河


活动
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亚洲位于东西半球中的哪一个半球? (2)亚洲主要位于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上?
4、亚洲东部和南部受 夏季风 影响,易发生 旱涝 灾害。
5、亚洲有哪几种季风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6、亚洲的气候具有 复杂多样 、 季风气候显著和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的 特点。
第一节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一、位置和范围
二、地形和河流
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周围的海洋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中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观点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如何描述一个地理位置的具体特征。

3. 理解地理位置对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导学内容:1. 位置的观点及其表达方式。

2. 范围的观点及其划分方法。

3. 自然条件对地理位置的影响。

导学步骤:一、引入问题:1.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你们生活的城市的位置在哪里?它的范围有多大?有什么自然条件?2. 为什么有些地方适合居住,而有些地方则不适合居住?二、进修位置的观点及其表达方式:1. 位置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一个点或一个区域在地理空间中的具体位置。

2. 位置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表示,也可以通过方位、相对位置等方式进行描述。

三、进修范围的观点及其划分方法:1. 范围是指一个地理对象所涵盖的空间范围。

2. 范围可以通过面积、周长、边界等指标进行划分。

四、进修自然条件对地理位置的影响:1.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因素。

2. 不同的自然条件会影响一个地理位置的适宜性,例如气候恶劣的地区不适合居住。

五、活动设计:1. 请同砚们选择一个地理位置,描述其经度和纬度,并分析其适宜性和不适宜性。

2. 请同砚们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思考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六、总结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你对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2. 你觉得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七、课后作业:1. 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描述其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并分析其适宜性。

2. 思考一下,如果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地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地理位置?为什么?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地理学中的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更好地认识到地理位置对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加深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学案(1)

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学案(1)

8.1认识亚洲: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认定目标,我会走向成功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以及亚洲的区域划分。

2.看图分析理解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点。

【重点难点】亚洲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自主学习】认真读课文、读地图,我能完成知识梳理一、亚洲的位置(提示:分析位置,要从三方面入手:①经纬度位置②半球位置③海陆位置)1、根据提示,分析亚洲的位置亚洲南到,北到,东到,西到,亚洲地域十分辽阔,北部深入以内,南部延伸到以南。

2、根据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判断半球位置:亚洲主要位于半球、半球,它同时跨四个半球。

3、读图8.1,分析亚洲的海陆位置亚洲北临,东临,西临,南临,西南隔运河与洲相邻,东隔海峡与洲相邻,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的大洲二、亚洲的地形特征( 提示分析地形特征,要从四方面入手:①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②地势起伏状况③主要地形类型及特殊地形④地形分布)1、读图8.5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①从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分析,亚洲地形以为主,平均海拔,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的大洲。

②亚洲地面起伏,高低,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最高的山脉,最高的山峰,又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

③亚洲地势中部,四周,以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山脉有、、。

2.读图8.5分析亚洲的河流特点亚洲河流,顺地势呈向四周分流,注入、、和。

是亚洲最长的河流,是亚洲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亚洲境内著名的内流河有、。

【合作学习】一根据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结合课本第5页图“南美洲的地形”,分析南美洲的地形特征。

( 提示:分析地形特征,要从四方面入手:①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②地势起伏状况③主要地形类型及特殊地形④地形分布)【展示提升】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当堂达标】(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做出来)1、频临亚洲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2、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是()A 喜马拉雅山脉B 东非大裂谷C 安第斯山脉D 落基山脉3、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按照地理方位,亚洲共分为东亚、、、、和中亚6个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案晋教版
1、亚洲的位置:
①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
②纬度位置:北部越过北极圈,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③海陆位置:亚洲东、南、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与欧洲相接,西南与非洲为邻。

2、亚洲的范围: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亚洲的分区:亚洲有48个国家和地区。

按地理方位,通常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六大区域。

亚洲的面积:陆地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5%。

3、亚洲轮廓特点:海岸线曲折漫长,多港湾、半岛和岛屿。

4、亚洲地形特点:亚洲高原和山地面积广大,约占总面积的3/4。

5、亚洲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6、亚洲河流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和高原,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中亚的锡尔河、阿姆河是两条著名的内流河,流经干旱地区,注入咸海。

7、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唯一缺少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8、亚洲季风区内易造成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变化。

9、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10、亚洲最著名的气候是季风气候,有三种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地区。

①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日本北部、朝鲜半岛;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和日本南部;
③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11、三种季风气候分别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①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

(印度孟买)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中国上海)
③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中国北京)
12、三种季风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但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易造成洪涝、干旱等灾害。

不同点是: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从气温上看,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从年降水量上看,热带季风气候最多,亚热带季风气候次之,温带季风气候最少。

13、通过学习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风向、性质、带来的影响等差异,明确亚洲季风气候的特点。

①冬季风发源于大陆内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多为偏北风,性质寒冷干燥,受其影响亚洲东部、南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

②夏季风发源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多为偏南风,性质温暖湿润,受其影响亚洲东部、南部地区夏季普遍降水多、气温高。

14、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一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七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而降水量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蒙古乌兰巴托)
15、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

(半球位置)北极圈从欧洲北部穿过,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

(纬度位置)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海陆位置)
16、南美洲的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是纵贯南北的安第斯山脉,东部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有著名的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

17、非洲地跨南北两半球,赤道横穿中部,绝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

■非洲有6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沙漠和草原气候。

■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以赤道为中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非洲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基本上是由赤道地区向南北逐渐减少。

(非洲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的面积较大,约占全洲总面积的1/3,因此干燥区面积广大)
■非洲一月平均气温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撒哈拉沙漠气温较低在10℃—20℃。

非洲七月平均气温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撒哈拉沙漠气温高达30℃以上。

(说明非洲气温高)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9.1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教案晋
教版
1、东南亚是联系亚洲、大洋洲,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东南亚的范围:包括北部的中南半岛和南部的马来群岛。

●东南亚的位置:①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小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

②海陆位置:东南亚北靠亚洲,东南接大洋洲,东临太平洋,西南临印度洋,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③相对位置: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

●东南亚的国家:11个,其中中南半岛有7个,马来群岛有5个。

2、位于中南半岛的国家有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是缅甸、老挝和越南。

位于马来群岛的国家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东帝汶,其中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是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3、马六甲海峡地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太平洋西岸与印度洋、非洲东岸联系的重要通道。

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国家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

其中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交通位置尤其重要。

4、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是湄公河。

5、印度尼西亚有4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77座,占世界活火山数的1/6,有“火山国”之称。

6、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7、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因为河流为城市提供水资源,沿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农业发达。


8、马来群岛的多数岛屿,地形崎岖,山岭众多,多火山、地震;平原狭小,多分布于沿海地区。

9、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

农作物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10、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重要产业。

■柬埔寨吴哥窟。

(世界文化遗产)■缅甸仰光佛塔。

■泰国湾海滨。

■新加坡。

■越南下龙湾。

■马来西亚的双子座。

11、东南亚富饶的物产:
■粮食作物(水稻);
■热带经济作物(油棕、橡胶、椰子、蕉麻等);
■矿产资源(石油、锡等)。

12、水稻产区主要分布的国家有泰国、缅甸和越南,水稻产区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在肥沃的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13、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泰国的橡胶生产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生产椰子最多的国家。

14、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约有xx多万人,占到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近80%。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分别占到总人口的76.7%和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