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三年级下册化学 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教案(一)【第一章走进化学实验室】1.1 实验基本操作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布局和实验操作规范;学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量筒等;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如取用固体、液体药品,酒精灯的使用,仪器的洗涤与干燥等。

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布局和实验操作规范;2. 常见实验仪器的作用和正确使用方法;3. 实验基本操作,如取用固体、液体药品,酒精灯的使用,仪器的洗涤与干燥等。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布局和实验操作规范;2. 演示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3. 讲解实验基本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4.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巡回指导;教学评价:学生能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完成实验任务。

【第二章物质的分类】1.2 纯净物与混合物教学目标: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常见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内容:1.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2. 生活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3.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课堂讲授法。

教学步骤:1. 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2. 分析生活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4.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巡回指导;教学评价:学生能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生活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第三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1.3 化合反应教学目标: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能够识别和书写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内容:1. 化合反应的定义;2. 化合反应的特点;3. 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实例解析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合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化合反应的过程;3. 讲解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4.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教学评价:学生能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能够识别和书写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下学期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下学期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下学期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在本学期内,学生将学会掌握有关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和应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实验规范操作的重视和实验结果的自主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3. 电化学;
4. 金属及其性质;
5. 非金属及其性质;
6. 化学能;
7. 化学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金属及其性质、非金属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电化学、化学能。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通过教师讲解、板书、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呈现化学知识点。

2. 实验教学:开展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

3. 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化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
本教学计划主要借助以下教学资源:
1. 教科书、教师讲义;
2. 实验器材、化学试剂;
3. 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

六、教学评价
本学期教学将采用综合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定期测试、考试和学生实际表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七、教学活动安排
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将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1. 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
2. 掌握常见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
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解读
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
2.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3. 化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试剂
2. 教学PPT和实验指导书
3. 学生课前预习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通过化学实验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并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

二、讲解
1.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
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解读
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三、实验
老师设计一系列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反应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讨论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以及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五、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作业
布置相关学习任务,例如复习本节课内容、解答相关问题或设计化学实验等。

七、反馈
收集学生作业并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培养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化学反应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1一.课标要求: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XX省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

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导致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课标评价: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

具体体现:(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20XX(XX省省)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A.水B.无水酒精C.四氯化碳D.氢氧化钠溶液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含义:在100份质量的溶液里有多少份质量的溶质。
3.注意:
(1)溶质、溶剂、溶液的量均以质量来表示,单位要统一,最后结果以百分数形式存在;
(2)公式中的溶质质量必须是已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是溶质;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所以溶液质量是所有溶质质量之和加上溶剂的质量,该溶液中某种溶质的质量分数即为该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总质量。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实验9-8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水=1 g·cm-3)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90
10%
20
80
20%
[过渡]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
[投影]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试管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

20
0.1
20.1
0.5%
2
较浅
20
0.5
20.5
2.4%
3
较深
20
2
22
9.1%
比如试管1的溶质质量分数即为0.1g溶质除以20.1g溶液,再乘以100%,求得结果为0.5%;同理,可以计算出试管2、3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4%、9.1%。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

【导语】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然需要。

建⽴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学习感到有序⽽轻松。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初三下册化学教案⼈教版》,供⼤家查阅。

【篇⼀】初三下册化学教案⼈教版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种溶液组成的表⽰⽅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法 初步学会配制⼀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实验⽤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新课导⼊ 师:上⼀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喜欢。

师:那你们到⽔⾥后,是漂浮在⽔⾯上,还是沉在⽔下呀? (⽣纷纷议论,有的说沉⼊⽔⾥,有的说漂在⽔⾯上,但⼤多数⼈认为会沉到⽔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两幅图⽚:(死海图⽚) 师:这是死海⾥的景象,你能解释⼀下,为什么⼈可以漂浮在⽔⾯上吗? ⽣:盐份多,浓度⼤。

师:说得好!下⾯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常⽣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的浓度⼤⼩?如何区别两杯⾷盐⽔的浓度⼤⼩? ⽣: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的糖⽔或盐⽔,反之浓度⼩。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

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10mL⽔,然后分别加⼊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2.第一单元课题2燃料及其利用3.第二单元课题1金属的化学性质4.第二单元课题2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5.第三单元课题1金属的腐蚀与防护6.第三单元课题2酸碱中和的反应7.第四单元课题1生活中的盐8.第四单元课题2食品中的有机物质9.第五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10.第五单元课题2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一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1.教学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学会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2.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教学难点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发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思考。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

(3)讲解灭火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灭火器的工作原理。

(4)示范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练习。

5.作业布置(2)绘制灭火器使用方法的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课题2燃料及其利用】1.教学目标(1)了解燃料的分类和性质。

(2)学会燃料的合理利用。

2.教学重点燃料的分类和性质。

3.教学难点燃料的合理利用。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引发学生对燃料分类的思考。

(2)讲解燃料的分类和性质,如: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等。

(3)分析燃料的合理利用,如: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等。

(4)讨论如何减少燃料消耗,提倡节能减排。

5.作业布置【第二单元课题1金属的化学性质】1.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2)学会金属与酸、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2.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3.教学难点金属与酸、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金属在空气中的变化,引发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思考。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期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期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期教案
课题:化学实验
教学目标:
1.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
2. 熟悉实验方法,了解实验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3. 提高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操作技巧、实验方法的掌握。

难点: 实验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看视频:“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 提出问题:“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安全措施?为什么?”
二、实验
1.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
2. 实验目的: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并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

3. 实验步骤:
(1)取一小烧杯,加入少量盐酸;
(2)用玻璃棒蘸取盐酸,将其点入蓝色酸碱指示剂中;
(3)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搅拌均匀。

4. 实验记录:观察现象,记录下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三、讨论
1. 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2. 学生围绕“如何正确使用酸碱指示剂”展开讨论,分享实验心得。

四、总结
1. 提醒学生化学实验安全第一的原则;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验记录的重要性。

五、作业
1.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安全措施?为什么?”
2. 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开展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提高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化学实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手段。

初中人教版化学下册教案

初中人教版化学下册教案

初中人教版化学下册教案科目:化学年级:初中教材版本:人教版册数:下册单元: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课题:第一课化学反应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3. 能够区分化学反应的主体和客体。

4. 了解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化学反应的主体和客体。

教具准备:教科书、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通过引入“你知道什么是化学反应吗?有哪些例子可以举例?”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概念,并带入新课。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展示,介绍化学反应的概念、特征以及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

3. 练习应用(15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在纸上写出几个化学方程式,并解释其主体和客体,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4.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燃烧、发酵等,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讨论其实际应用价值。

5. 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与运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扩展延伸:1. 让学生寻找更多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例子,并进行讨论。

2. 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化学反应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化学反应的应用领域及意义。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方案三:向100g20℃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配制成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质量。
【学生活动】方案三
【教师活动】根据方案三得出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我们就把它叫做20摄氏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过度提问】什么是溶解度呢?
知识点一: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A.夏季,鱼塘中的鱼常常会浮在水面呼吸
B.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C.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
D.烧开水时,沸腾前水中有气泡产生
练习7、我国有一种魔水驰名中外,魔水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塞,魔水会自动喷出,喝了魔水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练习4、某同学模拟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制纯碱,需用 50.0 g 水配制 20 ℃NaCl 饱和溶液(20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36.0 g),应称取 NaCl 的质量为( )A.18.0 g B.16.0 g C.13.2 g D.11.5 g
练习2、下列关于氯化钠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t ℃时,把36 g氯化钠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所以t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B.t℃时, 36 g氯化钠溶解在水中能形成100 g饱和溶液,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C.把36 g氯化钠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所以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从三种方案中选出比较白糖和食盐溶解能力的最佳方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5篇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5篇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1《酸的通性》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

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㈠总体思路: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人教版化学初中教案下册

人教版化学初中教案下册

人教版化学初中教案下册
主题:化学实验——酸碱中和反应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原理及实验方法,并能够观察到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细节和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试管、烧杯、试剂瓶等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酸和碱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操作:将盐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酚酞指示剂,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

3. 实验结果分析:指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4.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5.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将实验内容及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讨论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方面存在困难,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训练。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下册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下册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下册1.了解常见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2. 掌握化学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3. 掌握化学元素的周期表排列规律。

4. 能够根据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应用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常见化学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难点:理解化学元素的周期表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下册。

2. 动画、图片或实物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

3. 实验装备和化学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元素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带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认识化学元素(10分钟)1. 讲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和性质。

2. 展示化学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三、学习化学元素的周期表(15分钟)1. 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

2. 解释周期表中的横排和竖排的含义及规律。

四、化学元素分类与应用(15分钟)1. 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应用,将常见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和过渡金属。

2. 举例讲解各类元素的应用领域和特点。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不同元素的特点及应用,并展示讨论结果。

六、实验操作(20分钟)老师安排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化学元素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对元素的性质有更直观的认识。

七、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在家庭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学习知识,可利用手机App或在线资源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化学元素的基本知识和周期表排列规律,加深了对元素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元素的知识。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下册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下册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下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下册教案是老师为了掌握课堂节奏提前撰写的书面文稿,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都保持着思维清晰。

初中化学人教版下学期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下学期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下学期教案【教材版本】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课时安排】每周三节课,共计18周【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3. 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化学反应条件;4. 掌握常见的化合物结构和性质;5.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核心内容】1. 化学反应及其类型;2.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3. 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4. 化学反应的条件。

【教学方法】1. 讲述结合实验: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相关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2.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化学反应过程和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讨论交流:开展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4. 实验操作:开展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化学反应及其类型1.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出化学反应的概念;2. 讲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置换、双替换、水解等类型的化学反应;3. 练习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第二课: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 讲解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2. 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方法;3. 练习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计算。

第三课: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 介绍常见的化合物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特点;2. 实验观察和讨论,探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3. 总结不同类型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册习题;2. 自主查找相关化学反应实例,并撰写分析报告。

【课后反馈】1. 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2. 梳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5篇

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5篇

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5篇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5篇化学教案还可以用于教学总结和改进。

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记录下课堂反馈、学生表现和教学效果等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欢迎阅读!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篇1】教学分析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教案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三年级下册化学全册教案目录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3)课题1 金属材料 (3)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7)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5)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24)第九单元溶液 (27)课题1 溶液的形成 (27)课题2 溶解度 (33)课题3 溶液的浓度 (45)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57)第十单元酸和碱 (60)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60)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69)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78)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2)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85)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85)课题2 化学肥料 (92)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99)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102)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02)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108)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116)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在金属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关注生活→分析比较→归纳解释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难点: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三、教学模式探究式四、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1 金属材料一、金属1、性质①颜色②导电性③密度④熔点⑤硬度⑥延展性2、用途二、合金1、概念2、性质a、硬度b、熔点教学反思:本课题内容多,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但内容琐碎,不易记牢。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4.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教学重点: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教学难点:1. 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

教会思路: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教学准备: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以及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课后习题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Zn >Fe >Cu 板书设计: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铝常温下很容易反应,铜铁常温下反应很慢,金在高温下也不反应。

结论: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活动性:Mg、Al>Fe、Cu>Au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u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结论: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置换反应的应用越在前面越活泼氢前金属置换氢金属之间互置换溶液里面可探寻教学反思:本课以多层次科学探究为主线,渗透建构主义思想,以“猜金属”、“玩卡片”创设情景,互动评价激励探究热情,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

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

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效果可能更好。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练铁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2.通过对某些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使学生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古代练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对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更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铁的冶炼,以及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难点:化学方程式中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以及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设备:高炉 3.原理:3CO+Fe 2O 3高温2Fe+3CO 2现象:红色变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二.涉及到杂质问题的计算 例题:解:1000t 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1000t ×80%=800t设:800t 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x 3CO+Fe 2O 3高温2Fe+3CO 2160 2×56800t x562160⨯=xt800 x=160800562t⨯⨯=560t折合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560t ÷96%=583t答:1000t 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理论上可炼出含铁96%的生铁583t 。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有水和氧气 2.防锈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二)金属资源保护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1.防止金属的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代替品:如塑料等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金属的性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敢于质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激情,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构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2)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强弱探究。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教学准备:试管、试管架、酒精灯、坩埚钳、电池、导线、小灯泡、火柴、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铁粉、铜片、黄铜片、铁丝、铜丝、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教学过程:一、金属的物理性质提起金属,同学们都不会感觉陌生。

我们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锅、水壶、菜刀等,他们都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

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一些材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完成以下实验。

(1)观察并描述镁、铝、铁、铜的颜色和光泽。

(2)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3)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证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根据实验可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总结金属的其他物理性质:延展性、导热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1)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

请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2)向4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锌粒、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注:1、稀盐酸、稀硫酸具有腐蚀性,教师要强调实验的安全性。

2、向试管中加入酸的顺序是:Cu、Fe 、Zn、Mg,加入酸的体积约为试管的1/4,注意从侧面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用拇指按住镁条与盐酸反应的试管管口10秒左右,松开拇指,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请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学生上台板演化学方程式。

思考:铁是银白色金属。

在上述实验中,你观察到的铁片和铁粉是什么颜色的?你有什么问题?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并用多媒体展示查到的信息。

【学以致用】1.把金属X放入AgNO3溶液中,X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若放入Fe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则X、Ag、Fe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A. Fe、X、Ag、B. X、Fe、AgC. Fe、Ag、XD. Ag、X、Fe2、一些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帮他鉴别一下这枚银元,是真?是假?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还有何疑惑。

板书设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1副表2副表3副表4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