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网络舆论监管的法律思考
对做好企业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思考
的 重大课 题 。
关键词 : 企业; 网络舆情 ; 问题; 对策
当前 企业 网 络舆 情 监管 工作 的现 状 分析 网络媒体作为社会系统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已成为思 想文 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 的放大器。 自媒体时代“ 人人都是记 者、 人人都是消息源” , 它改变了政府机关 、 企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 方式 , 也给营造正面的舆论氛 围带来重大挑战和强烈 冲击。之所 以这么说 , 一是人们可以随时、 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 件、 某 问题发表 自己的看法 , 表 达 自己的情感 , 甚至煽动某些事件 , 但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 的状态 , 缺乏有效监管和 规范 , 发言者无需考 虑承担法律责任 的问题 , 因而会显得肆无忌 惮; 二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 日益多样化 , 一旦有重大事 件发生 , 就能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 , 但 网络信息往往真实性难 以区 分, 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 , 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 仅 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 , 带有严重的感 情色彩 , 易导致真相的 掩盖、 言论的失实。一边是随心所欲的发布信息 , 一边是 随时随地 的获取信息 , 发布的是什么样的信息 、 这些信息怎样传播 , 获取信 息的人们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 的范畴 , 而如果不加 以科学有效的疏导 , 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 影响企业的形象 。从 近年来网络上发生的如 : 中石化 的天价灯 、 天价酒等事件就可 以看 出, 正是因为缺乏科学、 正确 、 及时的引导 , 导致给集 团公 司带来了 负面影响。因此, 如何适应 网络化 、 信息化的挑战, 不断提升快速 应对网络舆情、 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 , 营造新形势下 良好 的网 络舆论环境 , 是当前企业舆情监管部门工作服 务科学发展和实现 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 的重大课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1. 引言1.1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网络言论自由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权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共同财富,其中包括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等基本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作为言论自由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和体现,是人权的一种新形式和新表达。
网络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在民主社会中,人民享有在合法框架内自由表达意见、监督政府、参与决策的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能够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加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性,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网络言论自由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动力。
网络言论自由能够促进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推动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更广泛的平台和机会。
通过网络言论自由,人们可以更自由地分享信息、交流观点,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在保障每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自由和表达权利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民主、法治的网络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正文2.1 网络言论自由的现状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公民在网络空间内对信息进行传播、表达意见、批评、评论等言论活动的权利。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言论自由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挑战。
网络言论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发布言论,传播信息。
这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快速。
网络言论也更易受到大众关注和传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与此网络言论环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恶意言论等滥用言论自由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一些网络平台为了商业利益,可能限制甚至审查用户的言论,侵犯了用户的言论自由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在当前呈现多样化、广泛化的趋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理论上,人们对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实践中,也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保护,以实现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的平衡。
2.2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是保障公民在网络空间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重要一环。
对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立法的若干思考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VO I . 2 7 NO. 1
J a n .2 0 1 3
J O URNAL OF CHANGSH A UNl VERSI TY
对 当前我 国网络 舆情 立法的若干思考
周 华
( 三 明学 院政 治 法律 系 , 福建 三 明 3 6 5 0 0 4 )
面, 民众有正 当理 由也可 以查 阅 , 意 在实 现政府 官 员的财 产 公开制度 。而今年 两会专题 之一也是官 员财产公开 , 这说 明 我 国大 陆地 区的官员财产 申报也正 向着财产公开方面推进 。 ( 二) 普通公众 附条件 、 有 限度的隐私曝光 。我 国现代 民 事立法虽仍处 于权 利本位 的法 律 , 但 以《 侵权 责任 法》、 《 物
个角落之 时 , 如何 引导和 规范正 在 发展演 变 的网络舆 情 , 已 然成为 当今法 治建设 必须 直 面的课题 。在 我国拥 有全 世界
最 多网民的情 况下 , 网络 舆情 的引 导和规 范更 是迫 在 眉睫。 对于 网络舆 情立 法 , 我 国从 中央 到地 方 均给 予 了一 定 的重
视, 出现 了很多 新兴 的条例 、 规定 、 办 法等 , 这些 都代表 了 网
络法治进程 的进步 , 但 同时也折射 出许多 问题 , 整 体来看 , 我
国现有 网络舆情立 法呈 现位 阶较低 、 职责 不 明、 模糊 认定 等
问题 , 亟待修正 。
一
报》 法律草案规定将政 府主要 官员 申报 的不动产 、 公 司股份 及社 团职位单 列出来 , 通 过终 审法 院网页 公开 ; 其他 财产方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整理]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摘要舆论监督指公众利用各种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它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模式,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
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舆论监督都是由传统媒体来承担的,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事业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也越发凸显,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而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
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舆论;机制;完善前言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于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被放大,两种效应之间形成博弈态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其影响力日益彰显,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难度也在加大。
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成为网络媒体及网络主管部门共同关注的新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及特点(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1。
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二)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与优越性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理性互动的新思考
摘要:舆论自由与司法独立,包含着现代社会中民主与法治关系的深层奥秘,舆论体现着民主的力量,而司法在法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应达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让舆论监督转化为司法公正的有利防线,让司法活动在独立的前提下公正的进行,二者的理性互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助推器。
本文立足于当前社会现状,对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理性互动提出新的思考,以期能够对接二者积极层面,推动司法公正、言论自由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独立理性互动一、加快相关立法规范舆论监督注重立法的可行性和完整性,使网络立法体系化,注重法条之间的衔接性,减少法律本身的漏洞,杜绝钻法律空子现象的发生,在引导网络舆论监督走向规范化的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合作与国际间立法交流。
1.加快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制定首先,健全现存的法律并加以完善,同时适当的将一些法规提高到法律阶层。
其次,国家应出台一部专门的网络法律文件,来解决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
此文件应当囊括网络行业的准则、网络新闻的审核程序、信息安全、著作权的管理、网络失真或违法行为的处罚等内容。
如明确规定恶意散播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将网络媒体发布虚假消息的罪名具体化等。
关于网络舆论监督,也可以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在保护公民舆论监督权的前提下,也要界定监督失当行为的标准。
精细监督的操作程序和权利范围,以及违规越权等不当监督行为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注重立法的完整性与可行性关于立法,首先要注重信息安全、网络行业准则等内容的立法。
其次要完善网络法律的体系,明确网络违法行为及违法程度标准,对于违法行为要有具体的处罚措施及执法依据。
最后加强立法的可行性,使立法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切实的运用到违法行为之中。
例如,制定关于网上发布广告、电子邮件、bbs等方面的管理法规,尤其要制定针对在bbs上滥发广告邮件、辱骂个人、在网上发布不实信息、不实广告等不良甚至违法行为的管理条例。
网络舆情中的法理学思考
网络舆情中的法理学思考1. 引言1.1 网络舆情中的法理学思考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产生并传播的舆论和舆论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舆论导向的重要因素。
而法律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规范者,在网络舆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法理学是研究法律的原理、法律体系和法律逻辑的学科,其思考和观点对于解决网络舆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舆情中的权利与责任、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网络舆情的规范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现象的本质及其影响,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网络舆情中的法理学思考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网络安全,还能促进舆论良性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2. 正文2.1 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利用网络传播渠道,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上,对特定事件、话题或个人进行舆论的扩散和传播。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参与者众多,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舆情的传播和评论,形成了多声音互动的局面;信息来源不确定,有可能是真实的信息,也有可能是谣言或虚假信息,需要进行辨别和核实;舆情受情绪化影响较大,容易引发群体情绪波动,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形象造成影响。
在网络舆情中,舆情法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规范和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舆情法理学强调依法治理,强调法律的约束和监管,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网络谣言、诽谤等不良现象的滋生。
舆情法理学也强调舆情参与者的道德责任和自律,倡导网络舆情传播的正能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决定了舆情法理学在其中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并通过法理学的思考,才能有效地规范网络舆情的传播,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2.2 法理学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法理学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对加强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作者简介:孟凡(1982—),女,安徽芜湖人,研究方向为网络宣传和信息管理。
0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迅速普及。
在这种强势的信息交流技术的冲击中,网络宣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仅改变了人的生产状态、交往空间以及发展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时代网络环境。
人们在经过对网络的新奇、狂热以及迷茫之后,开始重新思考网络宣传和网络舆论本身引起的混乱,本文以此为根据,展开讨论。
1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爆发的特点1.1可控性和自由性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传输信息的方式日渐多样化。
网络渠道的畅通,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日渐顺畅。
网络给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网络也身处在社会中,网络也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并非不受制度、纪律和条例的制约。
可见,网络的控制性和自由性是相伴而生的。
1.2及时性和互动性网络宣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宣传。
在这种多渠道的途径表达中,人们是大众信息的传播者,信息得以交互式的传播。
网络宣传在实现信息海量传播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交流,实现了网民和网络之间的互动[1]。
1.3多元性和丰富性网络宣传的多元性指的是网络的舆情信息包含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再加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实现了社会意识的自由流转。
这种多元分散的状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得到碰撞。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抵制不良网络宣传带来的问题,是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大挑战。
1.4外显性和隐匿性外显性指的是网络宣传的过程中,使用的不是人的真实信息,在情绪和信息的表达过程中。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中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
与外显性相对的是,是网络宣传的隐匿性,人们通过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能够起到一定隐匿作用。
有人就曾经说过:“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加强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必要性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形成是社会公共事务在一定刺激下形成的。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当前,县级处于矛盾的第一线,舆情均处于高发易发态势,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聚散地,网络舆情占比重,多为举报投诉类、民生诉求类、突发事件类,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众维权意识提高,利益诉求增多,导致引发舆情产生的热点因素增加。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大了对交通、工业园区、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民生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乡镇、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客观导致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涉农资金补贴、社会救助等涉民切身利益的事务增多。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由于一些具体办事部门和经办人员工作不到位或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民众不理解、不满意、不配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透明,群众眼界逐步拓宽,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在不断提升,对党委、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对关乎公共利益的事务有了更多的关注,遇到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受调整时,不再沉默,而是敢于表达。
二是媒体格局在变化,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在加强,导致舆情发酵的可能性增大。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体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1/ 6化,微博客等新载体和手机上网平台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网络舆情的急速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这一便捷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社会事务的监督,希望借助海量网民的力量,制造更大的舆论影响力,最后通过舆论的压力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
越来越多的平面媒体通过网络搜索线索,然后进行实地采访印证。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监管与处置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监管与处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问题也日益突显。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因此加强舆情监管和处置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针对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探讨如何加强舆情监管与处置,确保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舆情监管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的流行,使得信息传递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与此同时,虚假信息和恶意造谣也随之增加,不仅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还会对个人和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舆情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舆情监管可以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网络舆情中的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往往会误导公众,损害公众的利益和权益。
通过监管,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这些不实信息的传播,保护公众的知情权。
其次,舆情监管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的蔓延和恶意扩散往往会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加强监管,可以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对社会秩序的冲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舆情监管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民素质也非常重要。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仅是对信息传播的监督,更是对社会公德和道德底线的管理。
加强舆情监管,可以推动网络信息的健康传播,提升国家形象和国民素质。
二、加强舆情监管的措施为了加强舆情监管,确保网络舆论环境的良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
通过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可以实时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及时发现舆情事件。
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工具,可以高效快速地收集和分析网络舆情信息,为舆情监管提供有力支持。
2.加强舆情处置能力。
建立专业的舆情处置团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及时处置网络舆情事件。
同时,加强舆情处置技能的培训,提升处置团队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处理效率。
3.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法律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明确相关责任和处罚措施,形成舆情监管的有力震慑。
同时,加强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调查和核实,确保舆情处置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4.加强合作与共治。
如何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与防范
如何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与防范网络谣言在当今社会中愈发猖獗,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网络谣言,加强打击与防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社会教育与舆论引导、加强技术手段和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与防范。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与防范,首先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网络谣言的立法力度,明确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司法审判力度。
此外,建立健全网络舆论治理制度,设立网络谣言举报平台,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打击网络谣言活动中来。
二、加强社会教育与舆论引导加强社会教育与舆论引导也是防范网络谣言的重要手段。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公众的法律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媒体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自律管理,坚决杜绝传播网络谣言。
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让公众获取到全面客观的信息,增强识别和抵制谣言的能力。
三、加强技术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技术手段也是打击网络谣言的重要方式。
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加大研究力度,开发出更加高效精准的谣言识别技术和防控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辨别和封堵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
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建设,提高网络防护能力,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渗透。
四、提升个人信息素养提升个人信息素养也是防范网络谣言的关键。
公众要增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学会对网络谣言进行甄别和辨析,不盲目转发和信任不确凿的信息。
公众要保持理性思考,提高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不轻易受谣言的影响。
同时,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参与传播和制造网络谣言的行为。
总结起来,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与防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社会教育与舆论引导、加强技术手段和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入手,逐步构建起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网络谣言的有效打击与防范,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思考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思考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3/2009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思考闫平Ξ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日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
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它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利于促进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同时,网络舆论又会引发情绪型网络舆论蔓延、网络假新闻混淆是非、网络舆论“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等消极的社会效应。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必须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大做强重点网站及论坛、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不断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管理作者简介:闫平,济南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邮政编码250102)中图分类号:TP393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359()-03在当代社会,,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
“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随着媒介功能在网络环境中的充分拓展,网络传播日益形成了新的“舆论场”,给舆论宣传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网络舆论是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新媒体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舆论形式。
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的载体,公众(网民)通过网络媒体对某些涉及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以及焦点性公共事件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某种倾向性的网络舆论。
在强大的网络信息时代,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网络平台上,网络媒体综合运用时间和空间手段来评价新闻事件,尽可能多地为网民提供发表言论的场所和机会,从而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一种新的对话机制和舆论空间。
网络舆论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党和政府及时了解舆情,体察社情民意。
人民法院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人民法院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思考近年来,法院工作已逐渐成为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来势汹涌的网络舆论如同狂风暴雨击打着法院和法官,对法院的审判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网络舆情提出的挑战,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坚守公平与正义,践行司法为民,成了人民法院必须正视和紧迫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网络舆情危机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四种:1、个别法院和法官的违法违纪或不文明行为通过网络迅速放大。
如最高法院院原副院长黄松有受贿案,从案发到法院判决,被媒体反复炒作,给法院和法官形象造成极大损害,降低了法院公信力。
2009年,湖北省相继发生了枣阳法院“习惯”执法事件、武汉汉阳女法官骂人事件、公安县法院陪审员强奸幼女事件,经网络负面炒作,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
2、个别案件审判或执行存在错误或瑕疵引发网络舆论聚焦。
浙江湖州“南浔协警临时性强奸案”,本是一起并不复杂的强奸案件。
其基本案情是:2009年6月10日晚,2名协警邱某、蔡某带着刚参加完高考的陈某、沈某出去吃饭。
席间4人喝了很多酒,陈某醉得不省人事。
蔡某驾车带大家到宾馆开房醒酒。
到房间后,邱某、蔡某趁陈某醉酒没有意识、无力反抗之机,先后强行与她发生性关系。
10月19日,湖州南浔区人民法院以强奸罪一审分别判处邱某、蔡某有期徒刑3年。
判决书写到:“两辩护人关于两被告人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各自全部犯罪事实,具有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以及两被告人的犯罪属临时性的即意犯罪,犯罪情节一般,主观恶性较小,危害后果较轻,归案后认罪态度好,真诚悔罪,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且系初犯偶犯,建议酌情从轻处罚的辩护意见,与庭审查明的事实相符,本院予以采纳。
” 辩护律师“临时性的即意犯罪”的说法并非法律用语,却被判决书引用并采纳。
此案经报道后,在网上引发争议,网民质疑“以临时性为借口换减轻刑罚”。
“临时性的即意犯罪”被演绎为“临时性强奸”后蹿红网络。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公共领域,它已经成为现代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之一。
而网络舆论监督则是一种针对网络上的舆论言论进行的调节和监督的行为。
然而,在实际的监督工作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对策。
第一,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当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完全满足网络舆论监督的需求。
例如,许多网络舆论监督机构使用的监测工具只能识别关键词,不能对句子的语义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解读。
因此,我们需要开发更先进、更智能的技术手段,以更全面、更准确地监测网络舆论。
对策:加强技术研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高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的自动化水平。
在人工智能支持下,以社交媒体为主的网络舆情表达,能够更好地被分析出其主要情感和态度,荟萃现实舆情态势,拓宽网络舆情监测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
网络舆论监督机构作为舆情信息的收集者、分析者、发布者,其必然涉及大量敏感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而这些信息存在着泄露的风险,一旦泄露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
对策: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提升信息安全能力。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保护机制,保障信息安全,加强维权手段,引导专业舆情机构合法合规经营,规范行业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泄露问题。
同时加强数据分类、屏蔽敏感信息,加强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信息的处理和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舆情处理缺乏人性化。
当前的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采取的是全自动化处理方式,导致网络舆情中缺乏个性化的处理元素。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存在着对网络舆情的非人性化处理问题,缺少了舆情背后的人性关怀,这无疑会影响到网络舆情监督机制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对策:加强机构人性化的建设。
加强舆情分析与研究的人文因素,注重分析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对于舆情的影响,实现人性化监测与处理。
同时在舆情处理中融入情感元素,及时响应并关注网民的情绪和需求,做到有情怀、有温度,做到及时回应网民的声音,及时纠正错误的网络舆情,为公众服务。
网上舆论监督的法律思考
集中管理性等特点。 作为存在于网络空间的网上舆论监督, 即 承继了传统舆论监督的特点,又具有 自身的特点:一是交互
性, 受众通过粘贴、 编辑 、 链接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评论, 及 时、 便利、 充分地表达 自 己的观点。 他们既能是信息的接受者, 又能是信息的发布者 , 使舆论呈现鲜明的个体意见性, 既有很 强的个性化特征又能引发群众评判; 二是匿名性, 网络空间的 虚拟性主要表现为行为主体的虚拟性, 用户在网络空间既可用
网络在带来舆论监督多渠道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定的舆论
无序 问题 , 存在着一些消极面 。主 要表现为 :信息纷繁芜杂 , 舆论关注点散乱; 舆论关注 力易被强 势舆 论垄 断 , 一般 网民的
普遍赞同、 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 , 从而推动
人 类社会 的进 步 。 ”
网络空间正成为相对独立于物理空间的人类另一生存活动
民的知情权 、 互联网的发展和正常交流 , 抑制信息的 自由发 布和流动 ,增大信息的不对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法律管 制, 还应该尊重网络空间的特性和客观规律。 其中首先应注 重各网络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 ,不能因维护一方的利益而
有关网上舆论监督引发的侵权纠纷时有所闻。
二、 匕 网 舆论监督的依法规范
舆论监督作为言论 自由的一种重要的体现方式 ,其主 要法律 问题是确立舆论监督的法律界线,在保护舆论监督 和防范滥用舆论监督之间建立适度的平衡 ,其核注册的个人信息许多是不真
场所, 具有交互性、 虚拟性、 开放性、 公共性、 无国界性、 非
呼声容易被忽视和湮没; 信息可验证性差, 真假难辨; 语言不
规范 , 一些网友发表意见采取偏激的语言, 甚至采取谩骂等手 段; 一些人借舆论监督为名行造谣诬蔑之实, 侵犯他人权利; 以网上舆论监督为要挟 , 强迫实现个人私利; 舆论可归责性不 强, 在网上发表不负责的言论 , 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思考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思考互联网以经成为现代新兴媒体的代表,在人民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起到一定作用,逐渐成为成为社会舆论重要部分。
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
标签: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网络舆论作为网上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已经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
网络舆论只有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应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才能在加强网络信息服务中理顺公众情绪,在同人民群众的网络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强化网络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中体现正确导向。
一、建立网上舆情研判机制网上舆论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也是能够预测和把握的。
凡是网上出现热点敏感问题,首先是有突发事件发生,然后由媒体介入,才有了网络的放大和二次传播。
因此,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的搜集、报送、分析研判机制很有必要,这样才能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网络舆情汇集报送分析工作,为领导和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果断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应该及时防范和杜绝一些网络炒作事件,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二、提升网络舆论回应能力政府上网是政府参与网络舆论、提升回应力的最好形式。
网上反映的往往是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应该及时予以回应,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政府上网,设立网上发言人,可以了解民情动向,发布行政政策,征求网民意见,鼓励网民献计献策。
同时,还可以就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点项目举行网上在线发布活动,为网民解疑答惑,接受网民咨询。
,本着问计于民、借力于民、置身于民的原则,每月举办一期网络视频直播节目,主动设置议题,邀请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定期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针对网民关心的靖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地给予回应,逐步引导网上舆论朝着客观、理性、成熟的方向发展。
对网络言论监管之法律思考
络舆论主要是经 网络新闻报道 引 发 ,由新闻信 息直接或『接 引起的意见 日 J 或观 点。 布网络新 闻的 网站包括媒体 发 站 的新 闻报道 、 经营性与非经营性网 站的新 闻频道 , 网民个人发布的新闻 或 信息 , 都可 以引发新 闻评 论、 网友讨 论。
使其转化为积极舆论。对网络舆论的控
息 的真实性 ,也没有进 行成熟 的思辨 ,
仅凭主观的冲动对信息发表意见 , 而 带有很严重的感情色彩 ,导致真相的掩
性 、开放性 、匿名性使得广大 民可以
随时且无顾虑的表达 自己的观 和态度。
为目的 ,具有非法性或社会危害性 。例 如谩骂 、 诋毁 、 人身攻击 、 情言论 、 色 宣 扬邪教吉论 、恐怖主义言 沦等等。实质
上 ,当针对某一热点川题的I 列络普通言 论经过公众长期关注与I ~容积累具有一 定影u 力时 , 向 其性 质就转化为网络舆沧
这种前所未有的 自由表达平 台和表达方
式在促进社会发展的I ,也 出现 了许 叫时 多不币 谐的音符 。如何在保障 民白山 u 言 论权的同时 ,对其权利进行限制 ,这 成为社会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与挑战。
络平台中某些网民针对某些事物 、 象 、 现
关于现实社会 的各种现象 、具体 『题所 u J 表达的信念 、 看法 、 态度 、 见解 、 意见 、
情结的总和。 由I 其 驯络中的媒体信息 、 论
坛 交流 、 新闻跟 贴 、 博客评沦共 组成 。
目前 网络言 论存在这样几种不理智的特
盖 、言 论的失实 ,甚至造成不 良的社会
影响一 本 文从 利于法 律监管 的角度 出发 , 根据 络 占论的内容性 质及影u 将其 分 向 类为 :1 网络舆 论 ,指M民群体 中大多 .
对新闻舆论调控的探讨与思考
汇报人:2023-12-02CATALOGUE目录•新闻舆论调控的背景与意义•新闻舆论调控的理论依据•新闻舆论调控的手段与方法•新闻舆论调控的实践案例分析•对新闻舆论调控的思考与建议•对新闻舆论调控的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01新闻舆论调控的背景与意义新闻舆论调控的必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其进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舆论调控的目的新闻舆论调控的目的是通过影响公众意见和行为,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新闻舆论调控的定义新闻舆论调控是指通过引导、控制和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以影响公众态度、意见和行为的一种传播手段。
通过新闻舆论调控,可以引导公众关注正面、积极的社会问题,避免负面情绪的扩散,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新闻舆论调控可以有效地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使公众更易理解和接受信息,从而提高社会认知和共识。
提高传播效果新闻舆论调控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与公众沟通,传达政策意图和声音,增强政府公信力。
促进政府与公众沟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政治选举、重大事件等,新闻舆论调控可以防止恶意攻击和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秩序。
防止恶意攻击02新闻舆论调控的理论依据新闻舆论调控是基于新闻自由的理论基础。
新闻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允许公民自由地表达意见和传播信息。
然而,新闻自由也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行使,以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
新闻自由新闻舆论调控也与舆论监督密切相关。
舆论监督是指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对政府、企业或社会问题进行监督和批评。
舆论监督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和透明,推动问题的解决。
舆论监督新闻自由与舆论监督新闻舆论导向与调控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会对公众的认知和态度产生影响。
新闻舆论导向是指通过选择和强调某些信息,引导公众关注特定问题,并形成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和态度。
新闻舆论调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政府需要对新闻舆论进行必要的调控。
新闻舆论调控是指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技术手段等手段,对新闻媒体和公众的言论进行管理和引导,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目的。
网络舆情中的法理学思考
网络舆情中的法理学思考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舆论现象和意见倾向。
网络舆情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信息更新速度快,对社会舆论和公众意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网络舆情也带来了一些法律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在处理网络舆情时,法律和法理学思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网络舆情中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侵权和言论自由的平衡。
网络上的言论自由是必须保护的基本权利,但同时也需要平衡其他人的权益。
如何界定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和他人权益的界限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法律与法理学思考可以通过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人们的言论自由,并对那些恶意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进行惩罚。
网络舆情中的法律问题还涉及网络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网络舆情中不乏侵犯版权和知识产权的行为,如未经许可转载他人作品、盗用他人创意等。
法律与法理学思考可以通过严格的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来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创新和原创作品的产生。
网络舆情中还存在着相关的隐私和个人权益保护问题。
在网络舆情中,人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往往容易被公开和滥用。
法律与法理学思考可以通过制定隐私保护法规和规范,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限制个人信息的获取和使用。
网络舆情中的法律问题也与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相关。
在网络舆情中,不乏网络攻击、网络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存在。
法律与法理学思考可以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和法律法规,追究网络犯罪的责任,保护公众在网络舆情中的合法权益。
网络舆情中的法理学思考对于解决网络舆情中的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法律与法理学思考,可以找到平衡言论自由与他人权益的方法,加强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个人隐私和个人权益的保护,并加强网络安全和打击网络犯罪。
通过法律与法理学思考,可以构建一个有序和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摘要: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监督意义、优缺点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的问题,以期今后网络舆论监督发展趋于合理、合法、理性,使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特点问题理性发展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变了人民参与社会、表达意见的方式,推动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快速发展。
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忽视。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
第一,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产生并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
”就此而言,网络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一部分。
第二,网络舆论监督实现了社会公众作为监督主体的本位回归,并在具体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
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高科技信息化社会的产品,其实质是借助互联网络这个平台,普通老百姓可以和政府共同对某一件事进行及时跟踪、了解、关注、研究,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促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1、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实时性和广泛性。
网络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发生新的事件,不必等待印刷,不必等待发行,也不必等待录制,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直接发表,世界上每一个网民都可以获得这一信息,为舆论监督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渠道,因而在传播速度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时期网络舆论监管的法律思考
作者:马晓
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03期
【摘要】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趋利避害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
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是保证公民言论自由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真正发挥网络的监管作用,有利于肃清网络舆论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管;法律思考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从法律层面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管十分必要。
文章阐述了加强网络舆论监管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网络舆论监管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最后从法律视角提出了对新时期网络舆论监管的法律思考。
一、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管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网络侵权案件的发生,人们已经愈来愈认识到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是保证公民言论自由的必然要求。
我国宪法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但是与世界上所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意义相同,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也应当是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由。
任何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却实施破坏国家民族团结的犯罪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处罚和道德的谴责,这种自由是以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为前提的,必然会因为触犯法律而被限制自由,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事实上是真正的保护言论自由。
他有利于打击网络谣言,为网民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
其次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有助于有效发挥网络舆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作用。
十八大召开以来,微博等网络反腐成为我国反腐历史上的一个亮点,一批因网络舆论而落马的腐败官员再一次验证了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力量。
但是,我们在看到网络监督积极方面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它的消极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诬告或诽谤的几率,所以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非常重要。
只有将这些舆论信息进行筛选和分辨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
最后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有利于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对新时期网络舆论监管的法律思考
(一)加强对网络舆论方面的立法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系统的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出现网络犯罪时,既没有适当的法律对其进行处罚和规制也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司法解释,因此说加强对网络舆论方面的立法十分必要。
只有消除相关立法的空白才能使网络犯罪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有法可依。
除此之外,许多部门间的政策性规定内容也存在重复和冲突且操作性比较差。
近几年来,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方面的犯罪进行了处罚、警告,这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为
该类型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必要的司法参考。
但是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分开执法,很难形成统一有效的司法效力,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由最高人民法院来制定与网络舆论相关的法律法规、统一立法,只有才能打击网络犯罪,肃清网络舆论环境,引导网络舆论向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电子取证程序和有关司法解释
关于网络犯罪的取证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我国在电子网络取证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律程序和规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犯罪日益呈现多样化,只有不断适应新情况的发展,根据实际需要完善电子取证的规则及其司法解释才能填补相关区域的空白使每一起网络犯罪得到应有的处罚。
与其他犯罪的取证程序和特点不同,网络犯罪的匿名性和非物质性要求必须有一套系统而规则的证据采集和鉴定程序,只有建立一系列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办案流程才能消除网络犯罪证据采集方面的疑惑及歧义。
通过权威机构制定的网络犯罪电子取证程序可以有效解决互联网领域犯罪的法律适应性问题,此外还应当加强权威机构对相关犯罪的司法解释,比如说可以增加相应的司法条款或者把相关的行政法规进行合并然后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电子取证规则和司法解释。
(三)借鉴国外经验使立法内容与国际接轨
在网络舆论的监管方面,我国的立法起步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管还不够成熟完善。
因此在制定与网络舆论相关的法律时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使相关法律的内容与国际规定相衔接和融合。
应借鉴国外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相关法律的引导作用,在立法的过程中应充分保障网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引导他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
在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应当对正常的言论发表和破坏国家民族统一的言论相区别,对于网民的正常言论自由应当给予充分的法律保护,对于那些破坏社会国家安定统一的言论应当进行惩罚。
此外,在对网络舆论进行立法时要考虑立法的衔接性和完整性,要将国际甚至全球的互联网犯罪规定囊括在内,唯有如此才能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舆论监管的新要求。
(四)在互联网领域推动网络实名制的落实
网络犯罪与其他犯罪形式不同,它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和虚拟性。
但是网络犯罪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性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我们必须从网络犯罪的根源出发,从根本上杜绝和打击网络犯罪。
近些年来,伴随着网络侵权和犯罪案件的增多,很多学者提出应当推广和普及网络实名制,笔者认为此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络实名制有利于网民进行自我检查和规范,可以使其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时能够充分考虑自己言论所带来的法律后果,唤醒他们的社会性,督促网民理性思考、理性言论。
此外,网络实名制有利于网络犯罪的司法取证,一旦发生网络犯罪,司法机关可以迅速的找到犯罪嫌疑人,能够快速避免不符事实的信息被传播和扩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网络舆论犯罪而造成的各项损失。
诚然网络舆论的监管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石君.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探讨[J].法治与社会,2013(1).
[2]刘青.试论网络舆论引导的法律保障机制[J].行政与法,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