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前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前瞻
一、历史回顾(1949——2011年)
(一)建国初期各类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1、成人识字和扫盲教育。

建国初期,淮北市的职业教育发轫于民众的识字教育。

淮北市的扫盲与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是从50年代“冬学”开始,主要学习内容以识字为主,兼学唱革命歌曲。

1953年,实行固定场地、固定教室、固定课时的三固定方法。

一般学员能识字1500个,借助字典阅读书报,能写200余字的短文和简短书信。

1954年,农村掀起学文化热潮,各村举办速成扫盲班,每期都有一批青少年摘掉文盲的帽子。

1950年6月,政务院颁布《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明确建国初期的职工教育以识字为主,扫除青壮年文盲为重点。

1958年,各单位提出“摘掉文盲帽子国国庆”
的口号,多数单位在国庆前开展扫盲工作。

1959年,成立淮北矿区职工教育委员会,各单位相继成立职工委员会。

到1964年底,有20个单位举办了职工扫盲班,入学学员近2000人。

到“文化大革命”前,全市举办“红专大学”近200所,学员累计4万人。

“文化大革命”中,职工教育停止。

2、中等专业教育。

淮北的职业教育缘煤炭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自起步阶段就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1958
年建市筹备阶段,安徽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在董庄村西筹建煤炭工业学校,于是年招收预科班,后更名濉溪煤炭工业学校。

1958年创办濉溪煤炭专科学校,是年招收预科班,改名为濉溪煤炭工业学校。

1959年招生195人,1960年招生127
人,1962年停办合并到淮南煤校。

1974年市卫生局经省批准,在市人民医院开办护士中专班,断续招生3届,共培养中级护理人员100人。

1978年停办。

1974年,随淮北发电厂的筹建,创建了第一所技工学校——淮北电力技工学校,属省电力厅主管,共为全省电力系统培养中技毕业生4000余名。

1978年,在市向阳路中段创建为煤矿培养工人的淮北煤矿技工学校。

开设机械化采煤、矿山机电、选煤、矿山救护、锻铆焊、车工等专业。

1979年相继创建淮北矿建公司技工学校和特凿公司技工学校,为煤矿建井培养技术工人。

1982年,经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开办淮北财贸中专班,连续招生3年。

1984年12月,省政府批准在庆相桥东200米处创建淮北财政学校,由市财政局代管。

开设财政、财会、税务、会计、统计、财贸等7个专业。

在校学生943人,教职工170人,专任教师84人,培养中专毕业的财贸人员1061人。

1986年以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情况,每年都报请省教委、计委批给一定数量的地方中专班招生指标。

招收初中毕业学生,学制3年。

执行同类专业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计划,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

至1992年,共为社会输送各类中等专业人才798人。

1988年,在向阳路北端路东创办淮北市技工学校,属市动局管理,是年招生100人,以后逐年扩大。

开设电工、机械、粮检、会计、统计、药工、营业员、建筑、物资等8个专业。

至1992年在校学生达740人。

3、中等师范教育。

1950年,开始筹办濉溪初级师范学校,1951年招收小学毕业生,1958年开始招收初中生,是
年改为中等师范学校。

1964年撤销师范改办初中,1976年重办中师,招收工农学员。

1977年,开始通过考试择优选拔初中毕业生。

1985年,实行定向、面试、提前单独招生的办法招收学生。

1987年,改为淮北师范学校。

1989年,由濉溪县转交市教委直接管理。

是年10月,校址由濉溪县城东关的草寺庙迁至县城内。

1970年10月,在濉溪煤炭工业学校校址处,创办市中等师范学校,初名为濉溪市师范学校,随市名更为淮北师范学校。

1974年,举办中学教师短期培训班2期,培训200人。

1975年10月,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由“普通式”改为“基本式”,承担培训全市小学语音教师的任务。

1980年招民师班。

1981年5月,在校内办淮北市教师进修学校,实行一所学校两块牌子。

1982年,曾招收一届四年制中师学生。

1985年1月,将淮北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改为淮北教育学院,升格为成人高等专科学校。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
4、中等职业教育。

1964年,在淮海路、相山路交叉口东北隅创建濉溪市耕读中学,招收一届学生。

1966大革命”停办。

1970年改为“抗大学校”。

1982年市教育局确定在市三中开设职业高中班,是年招生幼师专业的学生45名,学制为两年。

1984年3月,创办淮北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

市五中、市六中、市八中,淮北纺织厂职工子弟中学、淮北电厂、朔里、袁庄煤矿等厂矿校开设职业高中班。

8月,市政府筹资80万元,创办烈山高级职业中学。

1985年,第十中学开没职业高中班,是年11月成立淮北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1987年5月,创办淮北矿
务局高级职业中学。

是年招收医士专业学生100名,连续招生两年,于1991年停办。

1988年4月,淮北矿务局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成立,是年招收统计专业学生63名。

1990年4月,淮北矿务局在原三十六处职工子弟学校创办职业高中,是年招收烹饪、服装工艺两个专业,定名为淮北矿务局第一高级职业中学。

1991年在朔里高中开办职业高中班,后定校名为淮北市朔里高级职业中学。

1993年,市教委批复,同意淮北矿务局第二高级职业中学与安徽财贸学院联办贸
易经济专业职业大专班。

1994年,市教委批复同意成立淮北市中等职业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皖北矿务局高级职业中学、淮北市艺术职业学校、淮北市中华职业学校。

1996年,市二职高获省级重点职业高中。

濉溪职高、朔里职高建成省级农村职业示范学校。

以教院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入规划论证。

1998年,市教委同意濉溪县中等贸易职业学校(隶属濉溪县供销社)、淮北市劳动局职业中专学校、淮北电力职业中专学校、淮北市经济贸易职业中专学校成立。

是年4月,淮北市工业学校挂牌,填补淮北市工业类中专学校的空白。

同年5月27日,淮北市卫生学校挂牌。

2000年4月,淮北市第二高级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05年8月,同意成立相山区、杜集区职业教育中心,同意筹办淮北澳华职业技术学校。

2005年,淮北工业学校被评为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受到国家七部委的表彰。

2006年,淮北煤电技师学院荣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市教育局荣获“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2007年5月,淮北市教育局与香港国际置业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建立职业
教育中心意向书。

2008年底,成功组建以市二职高为牵头单位的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和以淮北工业学校为牵头单位
的机电职教集团;2009年,淮北师范学校成功晋升为省级示范中职学校,并纳入2012年创建国家级重点目标计划。

是年,以濉溪县职教中心为牵头单位组建淮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

在2009年度全省职教工作会议上,淮北市作创建职教集团工作经验介绍。

2011年,濉溪职教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

(二)2000年各类教育基本情况
新世纪是淮北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与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市委、市政府贯彻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教育结构,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

2000年初,淮北出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并设立职教专项经费,确保职业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体制的逐步深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办学规模及内涵建设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

2000年底,淮北市拥有高等院校2所,在校生7117人;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968所,其中普通中专学校5所(含中等师范学校1所),在校生5079人、普通高中3l所、职业高中18所、初中110所(含职业初中3所)、小学66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另有成人中专学校8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64所。

各级各类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年内招生12.50万人、毕业生7.65万人、在校生39.95万人;成人中专及成人培训学校年内招生18.09万人、毕业生17.10万人、在校18.26万人。

全市各类学校(不含高等院校及成人技术
培训学校)教职工总数达2.4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87万人。

2000年,淮北市小学在校生19.8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级中学(含职业初中)在饺生10.77万人,入学率99.99%,;初中毕业普及率达91.6%;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平均较上年有所下降,保持在规定范围内;三残儿童人学学达82.6%,特殊教育事业得到巩固与发展。

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1100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3%以下。

幼儿教育发展加快,3至6周岁入园(班)数达6.14万人,学前三年人园(班)率上升到60.9%,学前一年人园(班)率上升到94.7%。

2000年,全市高中阶段(不含师范、技工类学校)招生1.2万人,普职招生比和在校生比分别为l:0.48和1:0.60。

淮北师范学校通过省级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评估。

是年首次挂靠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招收高中起点的初等教育大专生280名,实现三级向二级师范体系的过渡;市一中通过省级示范高中评估,濉溪中学被批准为省级示范高中;市二职高、濉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分别被批准为国家重点职高和省重点职高。

2000年,淮北市近万人次职工参加各种类型职业技术培训;18万农民在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段接受各种形式的文化和实用技术培训;近3万人次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3409名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370名中小学校长接受培训。

2000年,杜集区全区推行以“2.5+0.5”学制为代表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使杜集区成为成为全省农村教育育综合改
革示范区。

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正式启动,力争用3年时间调减初中28所、小学145所;2000年,市区撤并淮北市第四中学,新建西园初中并投入使用。

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烈山区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规范发展,年内新批民办教育或培训机构14家,并对全市民办育育机构进行大检查。

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改革采取新的举措,对农村职业高中实行免试注册入学,实行高中阶段招生统筹,对职业高中、普通中专、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

2000年,全市职业高中实际招生2687人,以上年基本持平。

(三)新世纪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要举措及成效
1、强化政府职能,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
2005年,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召开高规格职教工作会议,出台《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振兴职业教育的意见》(淮发[2005]15号),就淮北市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任务、工作措施、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8年12月,为加强全市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力度,市委、市政府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并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为淮北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协调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充分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度,有效破解淮北市职业院校在发展空间上的突出问题,为淮北城市转型服务,市人民政府决定从2009年正式启动淮北职教园区建设,2009年6月9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教育园区(含职教园区)规划方案,同意设立淮北市教育园区,建设一批高水平、
高质量、规模适中的职业院校。

园区拟在新东外环附近地带,与龙湖工业园、新蔡工业园相毗邻,规划占地6000亩(含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新校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和引进的高校二级学院),进入园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淮北工业学校新校区、安徽省淮北商贸中专学校新校区、淮北师范分校、淮北艺术学校新校区、淮北卫生学校新校区和民办教育机构,并建设淮北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园区公共服务区。

按照“总体规划,一步到位,项目建设分步实施”的办法,园区总建设期为5-8年。

为切实加强教育园区的统筹领导和保障,成立教育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同志担任,市发改委、国资委、财政、人事、国土、规划、公安、劳动、审计、商务、交通、教育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2011年5月13日,市人民政府第五十九次常委会议研究通过设立淮北市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设立职业教育局,为职教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具体业务管理;2011年8月19日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讨论制定淮北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提出要重点发展职业教育、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2011年11月7日,淮北市职业教育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全市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工作;2011年12月2日,市政府主持召开职教园区建设工作协调会议,成立职教园区建设指挥部,确立职教园区规划原则及建设时间表。

2、切实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不断提升基础能力建设水平。

按照整体规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错位发展的原则,推动中职学校达标建设,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

淮北市于2006年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市级职教专项财政经费每年200万元,至今已支持了32项市级职教重点建设项目。

按照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2006年安排350万、2007年安排400万元、2008年安排650万元、2009年安排90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

得益于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给予的大力支持,中央和省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全部投放到位。

2010年,淮北师范学校获2010年省级重点学校重点建设项目,淮北工业学校、市二职高获2010年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0个专业及项目列为全市“三重”建设项目。

到2011年,全市现有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4所,省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三重建设项目16个,市级三重建设项目49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1个,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所。

优质职教资源和品牌专业的示范性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为实现职业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技能教育资助工作实施意见》。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凡就读我市所属全日制职业院校的淮北籍学生,没有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的,市政府将给予每年1000元连续三年的资助。

此项政策体现了淮北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关爱,全市实现接受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全覆盖。

3、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
根据《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与优化长效机制的意见》和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结合淮北职业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并于2009年6月9日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由市人民政府出台该意见。

该意见中明确了淮北市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落实了建设的具体措施,开通了引进高技能师资的“绿色通道”。

该意见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政策上的保障性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创新职业教育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立符合职教特色的教师培训和到企业实践制度,启动建立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人才库。

该《意见》的实施将实现淮北市职业教育师资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推动了淮北市职业教育又好又能快发展。

4、围绕“建设职教大省”目标,组建淮北机电、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三大职教集团
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按照“政府引导,骨干带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校中企”、“企中校”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推进办学体制创新,促进集团成员之间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以高职院校和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为龙头,以骨干专业为纽带,在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就业指导等方面密切合作,建立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

以“扩大规模、提升内涵、办出特色、打造品牌”为指导思想,积极响
应“建设职教大省”战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之路,针对淮北市一产、二产、三产行业的实际和淮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功组建以市二职高为牵头单位的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以淮北工业学校为牵头单位的机电职教集团、以县职教中心为牵头单位组建淮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在全省首开市级职教集团先河,三大职教集团不断探索完善推行集团化办学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各项工作开展扎实有序。

职教集团促进了校企合作、定单培养、实习就业工作和弹性学制、学分制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淮北经济建设的贡献度。

在2009年度全省职教工作会议上,淮北市作创建职教集团工作经验介绍。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制订并颁发《淮北市职业教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案》,率先在全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评价体系。

市二职高等校率先在全省实施了中职学校学分制试点。

2005-2009年,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中职学校优质课、优秀教研论文、优秀课件名列全省第一,并以此为抓手,努力培养一支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素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全市每年安排100余名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1-2个月的教学见习,并已选派了2名专业课教师赴德国研修培训、5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300余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全市职业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师能水平提升明显,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2011年6月,市教育局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和《安徽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制
定《淮北市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职成〔2011〕8号),就加强“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化办学、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统筹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重点工作制定任务表和路线图,积极推进中职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内涵。

2011年,全市共有7门精品课程获得省级立项资格。

范郑珊珊老师获全国中职语文说课大赛特等奖、贾艳红老师获2011年“创新杯”全国中职学校化学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2011年全市各中职学校选送的优秀教研论文、优秀课件和精品课获全省6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和19个三等奖的较好成绩,三优作品获奖继续在全省保持第一方阵,我市获全省优秀组织奖,较好地展示了我市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选送150件优秀作品积极参加省级文明风采竞赛活动,获省一等奖34个,二等奖34个,三等奖44个,较好地展示了我市中职学校学生风采。

6、构建职业教育宣传工作立体网络,营造全社会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
为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淮北市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定期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市教育部门充分发挥自办新闻媒体的优势,在《淮北广播电视报•教育周刊》、淮北教育电视台、淮北教育网、淮北职教网等媒体上进行高频率、高密度的宣传有关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政策、规范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秩序意见等重要信息,在淮北教育电视台每天不间断播出,社会反映良好。

为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
早日实现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自2006年以来,淮北市每年出资近10万元,印制中职学校招生指南3万余份,免费发放全市初中毕业生,为全市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为充分利用淮北教育电视台覆盖面广、信号强的优势,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协调下,市教育局职成教科与淮北教育电视台于2008年6月联合开办了《职教与成才》栏目,每周黄金时段面向社会全面系统宣传职业教育,自节目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职业教育宣传进学校、进课堂”活动,进一步扩大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二、淮北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2011年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2011年淮北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学生31439人,当年毕业学生7918人。

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5所,在校学生35658人,当年毕业学生10646人。

开设专业主要有:计算机、机电、电工电子、数控技术、服装、汽修、医护、师范、运动项目等。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双证率”达90%以上;全市各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培训10万人次以上。

2011年全市各类学校基本情况
单位:人
(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淮北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全省赢得了声誉,始终处在全省第一方阵。

但是,面对建设新淮北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需求,淮北市的教育事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发展中的问题: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建成,多渠道办学活力不够强劲;城乡、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有教育格局和容量难以适应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还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资源在各教育阶段分配不尽合理,发展仍不平衡,人才培养质量仍需提高;教育投入需进一步加大,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影响教育科学发展的外部体制、机制性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就职业教育而言,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虽然加大了度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从总体上经费严重不足,教学和实训设备缺乏、双师型师资匮乏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同时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不畅、职业培训缺乏统筹等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

三、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淮北建设“双百双宜”城市的黄金扩张期、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期、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推进期、融入长三角全面深化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发展快车道,教育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分析
1、国家及省级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