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12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免疫调节解读
医学免疫学课件: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医学免疫学课件: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e8477c12767f5acfa1c7cdab.png)
应答
BCR、TCR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
以基因群的特殊形式存在 1.BCR胚系基因结构及其多样性 mIg轻链和重链及C区和V区分别由分布于不同染色体的
多个不连续基因片段编码 C(constant)基因片段 V(variable)基因片段 J(joining)基因片段 D(diversity)基因片段(限于重链基因)
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 → 恢复免疫耐受; 移植排斥 → 建立免疫耐受; 肿瘤、病毒感染 → 打破病理性免疫耐受
小结
免疫耐受是T及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不应答
免疫耐受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其作用机制为: 克隆清除、无能、免疫抑制细胞作用
建立耐受有利于移植物存活;恢复耐受,可治疗自 身免疫病;打破耐受,对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具重 要作用.
V (30)
D (27)
3'
JH C C C 3 C 1 C 1C 2 C 4 C C 2 (6)
C
3' J C (5) Fra bibliotek1)3'
JC JC JC JC
Nature Medicine 2003, 9(9):1131-1136
天花病毒特异性血清抗体滴度
12
抗原类型:单体蛋白易诱导耐受
天然BSA
Ab
离 心
单体
Ab
TD抗原可诱 导高带耐受 及低带耐受
TI抗原诱导 B细胞高带
耐受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中枢免疫耐受--克隆选择学说 外周免疫耐受--克隆失能、克隆忽略、抗原受体编缉
☻信息传导通路关闭导致克隆忽略(clonal ignorance) 现象:自身反应性T、B细胞未能察觉自身抗原 机制:抗原浓度过低或免疫原性过弱;生理屏障
12-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免疫调节、感染与免疫、应用免疫学-12、16章、第4篇
![12-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免疫调节、感染与免疫、应用免疫学-12、16章、第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439a7c168884868762d665.png)
对应答的感知是启动调节的前提, 对应答的感知是启动调节的前提,免疫系统具有感 知自身应答的强度并实施调节的能力, 知自身应答的强度并实施调节的能力,这是免疫系 统在识别抗原、 统在识别抗原、启动应答和产生记忆之外的另一项 重要功能。 重要功能。 在感知基础上出现的调节,包括正向和负向两个方 在感知基础上出现的调节, 面。 感知和调节可以由免疫系统自行实施, 感知和调节可以由免疫系统自行实施,并不依赖外 界的力量。所以, 界的力量。所以,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本身具有的 能力。 能力。
诱生原因
特异性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同一抗原物质,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是免疫 同一抗原物质,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是免疫 耐受原 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状 剂量、 抗原的理化性状、 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状、剂量、进入机体 途径、机体遗传背景等因素。 途径、机体遗传背景等因素。
第 2节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 初次应答后
接受的活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 ,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 接受相同抗原刺激, 迅速、强烈、持久地 发生应答。 发生应答。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免疫耐受可在特定情况下建立和维持, 免疫耐受可在特定情况下建立和维持, 也可因致耐因素消失而被终止, 也可因致耐因素消失而被终止,并逆转为抗 原特异性应答状态。 原特异性应答状态。 抗原和机体因素是决定耐受维持和终止 的关键因素。 的关键因素。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主要内容
第十二章 细胞免疫(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第十二章 细胞免疫(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a6490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c.png)
3)致死性攻击
CTL杀伤靶细胞存在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两种方式, 以后者为主。CTL通过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
①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穿孔素 颗粒酶
靶细胞膜穿孔 靶细胞膜不可逆性损伤
进入靶细胞 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 介导靶细胞凋亡
穿孔素(perforin)
② FasL/Fas途径、TNF-TNFR
活化CTL---FasL 靶细胞---Fas
IL-2是促进活化后T细胞增殖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1、CD4+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初始CD4+T细胞
抗原
活化T细胞
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及受体
IL-2+IL-2R
T细胞克隆增殖
分化为Th0
IL-12,IFN-γ
IL-4
分化成Th1 分化成Th2
2、CD8+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1. Th细胞依赖性 靶细胞一般仅低表达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
– 依赖Th:主要 为初始CTL
第三节 T细胞的免疫效应
一 Th和Treg的免疫效应 二 CTL的免疫效应 三 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
生物学意义
一 、Th和Treg的免疫效应
(一)Th1细胞的效应
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 的炎症反应或迟发型炎症 反应
• 直接接触诱导CTL分化 • 释放CK募集和活化 Mo/Mφ、淋巴细胞,诱导 细胞免疫
辅助体液免疫 清除蠕虫䓁
哮喘等变态反 应性疾病
固有免疫
抗细菌、真菌和 病毒
银屑病、炎症性 肠病、多发性硬 化症、类风湿性
关节炎
辅助体液免疫 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损 伤和疾病
负性免疫 调控
维持免疫 应答适度 性、防止 自身免疫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44fdb2c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5.png)
03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
抗原识别与呈递
抗原识别
适应性免疫系统通过T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和BCR)特异性识别抗原。
抗原呈递
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并呈递给T细胞,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活化与增殖
T细胞活化
T细胞在识别抗原后,通过信号转导途径被活化,表达共刺激 分子和细胞因子受体。
效应T细胞和抗体通过各自的作用机制清除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免疫调节
适应性免疫系统通过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免疫应答的平衡,避免过度免疫应答对机体造成损伤。这些 调节机制包括细胞因子网络、免疫检查点、表观遗传修饰等。
04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控
免疫耐受的诱导与维持
克隆清除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克 隆会被清除,以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目录 Contents
•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 •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 •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控 • 适应性免疫应答与疾病的关系 •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研究与展望
01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
定义与基本概念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在受到外来 抗原刺激后,通过特定的免疫细胞和 分子机制,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
如NK细胞可以通过识别靶细胞表面的应激配体,直接杀伤靶细胞;巨 噬细胞可以通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或凋亡细胞,清除体内的异物。
03
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DC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表达共刺激分子等方式,激活初始T
细胞;Treg细胞可以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和表达抑制性受体等方式,
12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
![12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1cc3991a37f111f1855b94.png)
二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三)T细胞增殖分化及效应细胞形成
1 CD4+T效应细胞的形成(Th1、Th2、Th17) 2 CD8+T效应细胞的形成
1) 不依赖Th1的CTL效应细胞的形成
(靶细胞为树突状细胞)
2) 依赖Th1的CTL效应细胞的形成 (靶细胞为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靶细胞)
• 不依赖T细胞
• B细胞只产生IgM
• 不产生再次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
2018/10/29
26
二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
1 即识别蛋白质Ag,也识别肽、核酸、 多聚糖、脂类等。 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2 即识别完整蛋白质抗原,也识别降 解而暴露的决定簇。
1 BCR识别抗原的特点 2 BCR识别抗原的作用
2018/10/29 3
免疫应答的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B细胞/Ab介导。 特异性免疫应答
→
细胞免疫:T细胞介导的。
免疫应答的特点
特异性(对不同抗原产生不同应答) 记忆性(再次应答比初次应答强) 耐受性(对自身抗原一般不应答)
2018/10/29 4
发生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皮肤 → 淋巴循环 → 淋巴结
2018/10/29 12 细 胞 因 子
二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2018/10/29
13
2018/10/29
14
二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T细胞活化信号涉及的靶基因
最重要的是IL2基因,因为IL2是T细胞自分泌CK,
其基因转录对T细胞活化是必需的。
一些药物可以抑制IL2基因转录,从而抑制T细胞 的活化,抑制细胞免疫应答的发生,用于治疗某 些免疫性疾病。如 环孢菌素A和FK506是临床常用 的免疫抑制剂。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a579b2685fbfc77da369b142.png)
1. 初始T细胞活化和Th2细胞的形成
TD
2.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提呈及其与Th2细胞
的相互作用
BCR识别抗原特点: 1.可识别蛋白、多肽、核酸、多糖、脂类等 2.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 3.抗原无需APC加工处理,无MHC限制性。
抗原特异性B细胞与Th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是不同 的,但两者必须识别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表位,才 能相互作用。
髓样DC、某些非专职APC 、初始T细胞、CD4+Th1细 胞、CD4+ Th17细胞和 CD8+CTL。
一、 CD4+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 CD4+初始T细胞活化和分化形成CD4+Th1细胞
TCR识别抗原特点: 1.形成免疫突触 2.识别特异性 3.识别的自身MHC限制性
CD40-CD40L: 通过活化APC促进B7表达 和IL-12的产生。进而促 进T细胞的分化和活化
双信号: 故障-安全 机制
2. CD4+Th1细胞活化、增殖和效应Th1细胞形成
IL-2是始动和促进T细胞 增殖的关键因素
3. CD4+效应Th1细胞产生的细胞免疫效应和免疫调 节作用
效应Th1细胞通过释放IL-2、IFN-γ、TNF-α/β
等细胞因子介导产生细胞免疫效应、炎症反应和免疫调 节作用
1. Th1细胞非依赖性CD8+初始CTL的活化
高表达B7等共刺激分子的髓样DC(如病毒感染的mDC) 活化初始CTL,无需Th1细胞辅助。
2. Th1细胞依赖性CD8+初始CTL的活化
Th1细胞依赖性专职APC对CD8+初始CTL的激活作用 Th1细胞依赖性非专职APC对CD8+初始CTL的激活作用
免疫学-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学-适应性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6bcbfa7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c.png)
(三)BCR、TCR多样性的产生机制
1. BCR 多样性的产生主要涉及如下机制: ① 多基因片段 ② 组合多样性 ③ 连接多样性 ④ 体细胞高频突变 2. TCR 多样性的机制与BCR 类似,也涉及组合多样性、 连接多样性,但缺乏体细胞高频突变。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免疫记忆性(memory )指机体对特异性抗原产生 初次应答后 ,接受的活化信息和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 于机体免疫系统 ;一旦该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则存留 的活化和效应信息被迅速调动 ,触发比初次应答更为迅 速 要的 PRR: (1)分泌型 PRR : ①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② C‐反应蛋白 (2) 巨噬细胞内吞型 PRR : ① 甘露糖受体;② 清道夫受体 (3) 信号转导型受体 包括 Toll 样受体 、NOD样受体 、 RIG样受体 等
PRR 与相应 PAMP/DAMP 结合发挥如下功能:介 导吞噬和调理 ;参与活化补体 ;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 促进细胞活化 ,诱生炎性细胞因子 ,表达共刺激分子等 膜分子 ;参与抗感染 ;某些TLR 家族成员(如 TLR2 、 TLR4 和 TLR9)还参与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及肿瘤 发生 。
PRR 包括膜型与可溶型,其特征为 : ① 不同于 TCR 与 BCR 具有极大多样性 ,PRR因由胚系 基因编码 ,其多样性有限 ; ② 非克隆表达 ,即同一类型细胞(如巨噬细胞)所表达 的 PRR具有相同特异性 ; ③ 介导快速生物学反应 ,效应细胞一旦识别 PAMP,即 立刻被激活并发挥效应 。
4. 维持时间短且无免疫记忆
第三节 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一) 固有免疫是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二) 固有免疫参与维持机体自稳 (三) 固有免疫参与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a32336f53186bceb18e8bb0f.png)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
初次应答:
免疫活性细胞首次接触抗原后出现的反应 格局——一种无免疫记忆细胞参与的应答。
再次应答:
免疫活性细胞再次接触抗原后出现的反应 格局——一种有免疫记忆细胞参与的应答。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 的抗体变化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中
抗体形成的比较
初次应答 诱导期 抗体效价 抗体持续时间 1-3周 低 短 再次应答 2-3天 高 长
攻膜复合体的生物学作用
1、溶菌
2、溶细胞
补体的溶细胞作用
溶菌
溶细胞
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1、调理作用:
2、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 趋化作用 3、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补体的调理作用
细菌 C3b受体
吞噬细胞
C3a C5a
肥大细胞
过敏介质
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
单核-巨噬细胞
血管
中性粒细胞
C5a——过敏毒素、趋化因子
C5b、C6、C7——组成攻膜复合体 C8、C9——组成攻膜复合体
Ba——参与免疫调节
Bb——组成C3、C5转化酶
固有免疫细胞的激活与效应
1、吞噬细胞的激活与效应 2、NK细胞的激活与效应
3、其他免疫细胞的激活与效应
吞噬细胞的激活与效应
1、PRR对分子模式的识别与激活 2、清除与杀灭效应
参与分子
补体,C反应蛋白,抗菌肽, 免疫球蛋白(抗体)、细胞因子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细胞因 等 子等
受体特征
胚系基因编码,同类型细胞 表达相同的受体(非克隆表 达)
TLR,NLR,补体等
体细胞基因片段重排后的基因编 码,同类细胞表达各自独有特异 性的受体(克隆表达)
适应性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b7f07d7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b.png)
02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
抗原识别与呈递
01
抗原识别
免疫系统通过特定的受体(如T细胞受体和B细胞受体)识别抗原,这是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第一步。
02
抗原呈递
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摄取、处理并呈递给
T细胞和B细胞,以激活这些免疫细胞。
03
MHC分子在抗原呈递中的作用
MHC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抗原呈递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辅助CD8+T细胞
CD4+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表达共刺激分 子,辅助CD8+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增强 CD8+T细胞的杀伤作用。
调节免疫应答
CD4+T细胞通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调节免 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CD8+T细胞的杀伤作用
识别靶细胞
CD8+T细胞通过其表面的T细胞 受体(TCR)识别靶细胞表面的 MHC-I类分子和抗原肽复合物。
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
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 长。
抗体介导的肿瘤杀伤
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的抗体可以介导肿瘤细胞溶解或抑 制其生长。
THANKS
抗炎细胞因子
如IL-4、IL-10和IL-13等,它们可以抑制炎症反应 ,减轻组织损伤,促进组织修复。
调节性细胞因子
如TGF-β和IL-27等,它们可以调节免疫细胞 的分化和功能,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04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的活化与分化
B细胞受抗原刺激
B细胞表面的B细胞受体(BCR)特异 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启动B细胞的活
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因子(如IL-2、IL-4、IFN-γ等)在T细胞和B细胞的 活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 分化和功能。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26f5e6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b.png)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异性:免疫应答是特异的,针对特定的病原体。
当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通过适当的免疫细胞和分子,会产生特定抗体来识别、结合和消灭该病原体。
2.记忆性: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即在第一次遭遇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会生成抗体和记忆性T细胞。
这些记忆细胞可以在再次感染时更快、更有效地应对病原体,从而提供持久的免疫防御。
3.免疫选择性: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人体能够选择生成特定类型的抗体来对抗特定的病原体。
这是通过适应性免疫系统中存在大量不同的抗体基因重组来实现的。
1.病原体侵入: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它会被抗原呈递细胞(例如树突状细胞)摄取并分解成抗原片段。
2.抗原呈递:抗原片段会被抗原呈递细胞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呈递到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
3.T细胞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与抗原片段结合后,会被激活并开始扩增。
激活的T细胞可以分化为效应T细胞,通过产生细胞毒蛋白杀伤感染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反应。
4.抗体产生:B淋巴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抗体受体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从而激活并开始分化为浆细胞,大量产生特异性抗体。
5.抗原中和和清除: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中和病原体的毒性或抑制其入侵机体细胞。
免疫细胞也可以通过吞噬病原体或释放细胞毒素进行直接清除。
6.免疫调节:为了保持免疫应答的平衡,机体需要免疫调节。
这是通过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和调节性T细胞来实现的,它们能够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
综上所述,免疫应答是一种复杂而精确的机体防御机制,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和免疫选择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多个细胞和分子的协同作用,通过激活T细胞和产生抗体来对抗侵入的病原体。
免疫应答的理解对于研究和治疗与免疫相关的疾病以及疫苗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性免疫应答名词解释
![适应性免疫应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f54963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5.png)
适应性免疫应答名词解释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一种机体通过发挥免疫力以抵御外来病原体
侵扰而起的一种变态反应过程。
它由多种细胞、分子和结构物共同作用而产生,可以有效抵制外源病毒、细菌、真菌等外来微生物侵扰。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由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介导的,包括T细胞、B细胞和免疫细胞因子。
这三种细胞的活动有利于通过结合外源抗原,从而产生具有特异性的反应,降低受害者的机体对外源微生物的抗性。
免疫系统发挥的作用是分辨机体内外的病毒、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然后介导有效的抗原降解行为。
这种机制具有复杂性和特异性,它可以对抗某一特定病原体,而不影响机体内其他微生物和细胞。
T细胞和B细胞最主要的作用是参与免疫反应。
T细胞可以识别外源
物质,如病毒、细菌、真菌,从而引起整个免疫反应。
B细胞把外源物质抗原进行颗粒化,并分泌抗体,降低对外源抗原的反应程度。
而免疫细胞因子则可以介导有效的细胞间和因子间通讯,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维持免疫平衡。
如果机体抗原过多或过少,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当机体处于受到病原体侵扰时,适应性免疫应答可以协调有效的细胞因子反应以抗击此病原体,消除或缓解入侵的危害。
因此,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抗性,而且可以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维护机体的健康。
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索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以及开发新型免
疫药物,有助于治疗各种免疫系统疾病和预防病原体侵扰。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讲课课件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讲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f2e8ee79563c1ec4da7128.png)
TCR也是通过体细胞重排变为多样性的
TCR的重排的机制与免疫球蛋白一样,也具有7核苷酸和9核苷酸的重组识别信号,并 遵守12/23碱基规则。
TCR也具有连接多样性。因为TCR具有更多的J基因片段和更多的N区插入,TCR在连
1、BCR胚系基因结构
λ轻链基因的V、 J 、C基因群各含多个基因片段
轻链Vλ基因片段约30个,编码Ig轻链可变区CDR1、CDR2; 轻链Jλ-Cλ基因片段位于Vλ基因下游,功能性片段约4个,编码CDR3;
1、BCR胚系基因结构
κ轻链基因的V、 J 、C基因群各含多个基因片段
轻链Vκ基因片段约40个,编码Ig轻链可变区CDR1、CDR2; 轻链Jκ-Cκ基因片段位于Vκ基因下游, 5个功能性和1个Cκ,编码CDR3;
这种特点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也是疫苗防 止传染病的理论基础。
2、Bm细胞的产生与维持
产生与特异性抗原刺激有关; 维持也有赖于抗原存在。
第3节 免疫应答的耐受性
T细胞耐受和B细胞耐受的比较 TCR识别抗原肽/MHC 来源于少量激活的T细胞; 2、Tm细胞的表性特征 若概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则存留的活化和效应信息被迅速调动,出发比初次应答更为迅速、强烈、持久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针对该抗原的 特异性无应答现象。 记忆性CD8+T细胞的维持无需抗原持续刺激和B细胞参与,也不需要CD4+T细胞辅助,但有赖于与MHCⅠ类分子相互接触,有可能也 需要T细胞共刺激信号(B7/CD28)持续存在; 增加MHC分子、B7、CD40等分子的表达; 重链基因除V、C、J基因外,还包括D基因片段 轻链Vκ基因片段约40个,编码Ig轻链可变区CDR1、CDR2; TCR的胚系基因结构( β、γ链基因在第7号染色体上, α、δ链基因在第14号染色体上) Mitchison 将抗原剂量太低及太高引起的免疫耐受,分别称为低带(low-zone)及高带(high-zone)耐受。 某一克隆在胚胎期与相应抗原接触后,即被破坏清除或被抑制成为克隆禁忌 诱导耐受形成的免疫原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克隆清除(deletion): 轻链Jκ-Cκ基因片段位于Vκ基因下游, 5个功能性和1个Cκ,编码CDR3; 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
适应性免疫应答名词解释
![适应性免疫应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26e373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e.png)
适应性免疫应答名词解释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人体的一种自然免疫反应,它指的是机体对外界入侵有害物质的一种针对性的反应能力。
它主要指的是一种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的免疫反应,它能够根据有害物质的特征,针对性地产生抗原特异性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是由机体在接触到外界有害物质时,对外界有害物质的特征进行记忆,从而能够产生抗原特异性的抗体和细胞因子,以抵抗外界的有害物质的免疫反应。
最常见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主要指的
是在T细胞接触到外界有害物质时,T细胞能够向机体内部分
泌出一种叫做“抗原特异性抗体”的物质,它能够与外界有害物质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对外界有害物质的有效抵抗。
此外,适应性免疫应答还会激活B细胞,使B细胞产生
特异性抗体,并促使B细胞分泌一种叫做“记忆细胞”的细胞,以记忆外界有害物质的特征,以便在下次机体再次接触到有害物质时,能够迅速发挥作用,从而对有害物质做出反应。
最后,由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存在,人体在遭受外界有害物质入侵时,能够迅速发挥其免疫力,从而有效地抵抗有害物质的侵害,从而维护人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
总之,适应性免疫应答是人体有效地抵抗外界有害物质的一种自然免疫反应,它能够根据有害物质的特征,针对性地产生抗原特异性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从而有效地抵抗外来有害物质的入侵,维护人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化的抗原特异性CTL仅杀伤和破坏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 胞 B细胞克隆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仅与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
免疫应答的结局旨在清除特异性抗原异物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一、BCR(Ig)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 1. BCR(Ig)胚系基因结构
人免疫球蛋白功能性基因片段数
肽链
H κ λ
所在染色体
第12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 特点及免疫调节
Introduction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特异性 记忆性 耐受性 获得性 排他性 多样性 转移性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表现在:
免疫应答的启动来自特异性抗原刺激
免疫应答效应的靶目标为特异性抗原
14 2 22
V
40 40 30
D
25
J
6 5 4
C
9 1 4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一、BCR(Ig)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
2. BCR(Ig)初次基因重排
3.抗体库的再次多样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 基因转换 类别转换
IgH基因组装:14号染色体
V基因 D基因 J 基因 片段 片段 片段 恒定区基因片段
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
的现象。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 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Introduction
先天性(native):免疫缺陷 Non specific
免疫无应答
获得性(acquired):采取免疫抑制措施 Specific 先天性 (immune tolerance) 获得性
A A
A
Chimeras
Artificial induction of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in embryonic stage
Definition
是指已被耐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呈现特
异性的免疫无应答状态,而对其他抗原的刺激仍有免疫应
答的能力。
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不能被激
2.外周免疫耐受
机体通过多种机制清除外周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从而维持自 身免疫耐受机制:
口服耐受:
低剂量抗原诱导Treg激活,抑制免疫应答;且不足以活化T细胞 克隆清除:Tauto接触持续高浓度自身抗原,通过AICD被清除 克隆失能:未成熟DC低表达共刺激分子;表达自身抗原的组织细 胞不表达共刺激分子
组合引起的多样性
40 25
40
6000
200
6 6000 x (300+210)=3.1x10 IgH/IgL(κ/λ)链的组合: 6900 ×(300+210 )=3.5×106 6000 300
2、连接引起的多样性 :N-核苷酸、P-核苷酸插入; 不精确连接
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的连 接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显著增加了CDR3的多样 性,增加了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数目
区 区
FR 1
FR2
FR3
FR4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一、BCR(Ig)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
2. BCR(Ig)初次基因重排
3.抗体库的再次多样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 基因转换 类别转换
小结
表12-1 人胚系BCR(Ig)、αβTCR 基因和基因重排后多样性比较
基因片段 V D J 链接点N-、P-核苷酸插入 组合多样性 连接多样性 Ig或BCR H 40 25 6 2 κ+λ 70 0 5(κ)4(λ) 50%连接 1.9 X 106 ~3 X 107 β 52 2 13 2 αβTCR α ~70 0 61 1 5.8 X 106 ~2 X 1011
多样性总和
~5 X 1013
~1018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一、免疫记忆的特点:
1. 2.
强而迅速的再次应答
抗原原罪现象
定义: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产生的记忆细胞在另一种 相关抗原进入时,原抗原特异性记忆细胞克隆部分激 活产生免疫反应,并抑制后抗原特异性记忆细胞产生 的现象。 实质是一种交叉反应。 多见于病毒感染。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胚胎期嵌合体形成耐受 —— 天 然免疫耐受动物模型的发现
Owen的观察 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 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Ag 所致的免疫耐受现象
胚胎期嵌合体形成中的耐受
异卵双生的牛 免疫耐受有特异性,是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of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induced by Medawar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2.外机制:
胸腺和骨髓基质细胞未表达外周器官组织特异性抗原;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与胸腺和骨髓上 皮细胞表面pMHC亲和力过低,逃避阴性选择进入外周
血。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以形成VH 区
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形成C区 假基因
40
25
不成熟mRNA
成熟mRNA
成熟mRNA
翻译
抗体重链
抗体重链
可变区 恒定区
区
区
FR1
FR2
FR3
FR4
翻译成蛋白质 抗原表位 可变区 恒定区(折叠成各功能域)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一、BCR(Ig)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 2. BCR(Ig)初次基因重排
3.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抑制免疫应答 拮抗免疫原
口服免疫原,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静脉注射抗原,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移植骨髓及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 自身抗原肽拮抗剂的使用 阻断共刺激信号,诱导耐受。 如CTLA-4Ig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四、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4.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快
长 TD-Ag
慢
短 任何抗原
T细胞耐受与B细胞耐受的差异
T细胞耐受
耐受原 TD-Ag
B细胞耐受
TI-Ag
抗原剂量
耐受形成的诱导 耐受的持续
小或大
较短(24小时) 长(数月)
大
较长(1-2周) 短(数周)
耐受的形成
较易
较难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二、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2.机体方面的因素
机体发育程度或年龄(免疫系统成熟性) (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 动物种属和品系 机体生理状态:使用免疫抑制剂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1.中枢免疫耐受
B细胞在骨髓的阴性选择
受体编辑:骨髓未成熟B细胞接触自身抗原,通过内 源性轻链基因重排而改变其BCR特异性,避免对自身 抗原的识别,从而产生免疫耐受
未成熟B细胞表面BCR表面mIgM接触可溶性自身抗原, 则启动胞内抑制信号,抑制mIgM继续表达,使抗原特 异性B细胞不再对相应抗原产生应答,导致克隆失能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四、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抗原和机体因素起决定作用 1. 免疫耐受的终止:
1. 2.
中枢免疫耐受的终止 外周耐受的终止 隐蔽性自身抗原释放 交叉抗原的作用 细胞因子产生异常 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多克隆淋巴细胞激活:TI-Ag, SAg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四、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抗原和机体因素起决定作用
特异性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二、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1. 抗原方面的因素:
抗原性状: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单体物质 抗原剂量:低带耐受、高带耐受 抗原进入进入机体的途径: 静脉>腹腔>肌肉>皮下
低带耐受与高带耐受主要特征比较
低带耐受
抗原量 参与细胞 小 T
高带耐受
大 T 、B
产生的速度
持续的时间 抗原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1.中枢免疫耐受
克隆选择学说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1.中枢免疫耐受
克隆选择学说 T细胞在胸腺获得中枢耐受
mTEC:胸腺髓质上皮细胞
第三节 免疫耐受性
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1.中枢免疫耐受
克隆选择学说 T细胞在胸腺获得中枢耐受 B细胞在骨髓的阴性选择
理论意义
解决“免疫”根本问题 为阐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医学实践方面的意义
Introduction
特点:
免疫特异性
免疫记忆性
免疫耐受与正免疫应答均是免疫系统的重要 功能组成。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 直接原因 诱生机制 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 或不能被活化 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 力减弱,抗原性状改变 针对特异抗原 免疫抑制 免疫细胞发育缺损或增 殖分化障碍。 先天免疫缺损,X射线、 免疫抑制药物,抗淋巴 细胞抗体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