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其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启示

合集下载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历史上是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也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

本文将从实践出发,探讨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1. 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系列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活动。

他们通过建立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鼓励农民参与基层治理,不断完善基层自治组织机制。

加强了村务公开和村民参与,保障了基层民主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实践中,还重点加强了村民自治。

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等措施,完善了村民自治的机制和制度,加强了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

他们还注重培养农村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强化法治意识在农村社会治理实践中,陕甘宁边区还大力强化了法治意识。

他们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法制保障。

与此他们还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了农民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为农村社会治理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法治环境。

1. 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表明,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是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尊重和发扬农民自治的传统,加强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凝聚农村社会治理的共识和合力,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

3. 注重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在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基层自治组织机制和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鼓励农民参与基层治理,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和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民生需求,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

4.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社会治理实践还启示我们,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状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状况

通知要求注意六条事项,如床位最好相距三市尺以上,最好是头对脚,脚对头 的睡;窑洞的窗户上端和下端各留一些小的出气洞;在开会或到人烟密集地方 的时候,要戴口罩;遇有流鼻涕、咳嗽、伤风、发热的人,马上予以隔离。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在中国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重要的战略区域,其盐业发展对于支持战 争和边区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这一时期的盐业状况,包括 需求、生产、贸易和政策措施等方面。
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目的,在边区《小学法》《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作了 规定:“边区小学教育应依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促进儿童的民族觉悟, 养成儿童的审美观念,提高儿童的劳动兴趣,锻炼儿童的健壮体格,增进儿童 所必需的知识,培养儿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小学一般为5年,前3年为初级小学,后两年为高级小学,合并设置的称为完全 小学,免收学费,设政治、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 育、卫生、劳作等课程,“一节课以30分钟为原则。”一般来说,小学教育要 求学生掌握1500个汉字,能阅读报纸,学会加减乘除;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 卫生常识及政治常识;养成生产劳动的习惯,并养成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革命人 生观。边区小学严禁体罚。
在国际贸易方面,陕甘宁边区主要出口食盐和其他土特产品,进口一些国内无 法生产的工业设备和物资。这些贸易活动对于促进边区的经济发展和支援抗战 具有重要意义。
五、政策措施
为了发展盐业生产,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首先,边区政 府加强了对盐业生产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其次,边 区政府实施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参与食盐的生产和贸 易;此外,边区政府还通过兴办盐业合作社等方式,将零散的生产者组织起来, 提高生产效率。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其启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其启示
关 键 词 : 战 时期 ; 甘 宁 边 区 ; 会教 育 ; 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抗 陕 社 马
中 图分 类 号 :2 9 K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97 (0 1 0 10 9 5 2 1 )4—04 0 0 3— 3
收 稿 日期 :0 1 3—0 2 1 —0 9
2 1 年 8月 01
第 3 第 4期 3卷
延 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a a nvri Sca Sine o ra o n nU i sy( oi cec ) Y e t l
Au 2 1 g, 0 1
Vo 3 No 4 L3 .
抗 战 时 期 知 识 发 表思 想 意 见 ” 二 是 “ 高 群 众 政 治 育 来增 强他 们 的科 学 文 化 素 质 , 服 封 建 迷 信 影 响 , ; 提 克 水平 , 给群 众 以民族 意识 , 战技 能 , 抗 动员 群众参 加 救 提 高群 众科 学 意识 。 国实 际行 动 ” …勰 。 二 、 区社 会教 育概 况 边
白 鹤
( 西北大学 哲学 与社 会学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 2 ) 1 17

要 : 日战争时期 , 抗 陕甘 宁边 区政府在 中国共产 党领 导下 , 结合抗 战 需要 和陕甘 宁边 区实际 , 颁布 和 实施 了一 系列社
会教育的政 策和措施 , 而推 动 了边 区经济发展 , 从 改善 了边 区的基 本面貌 , 支援 了抗 日战 争。在 社会教 育过程 中, 现 出社会 展 教 育与抗战 、 生产 紧密联 系, 靠群众 办教 育等特点 , 些做 法和 思想对 当代推 进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不乏启 示意义。 依 这

民生视域下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民生视域下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45
陶龙超.民生视域下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
人民服务、在制度设计上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具体措施上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实际出发。虽然时 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陕甘宁边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经验对我们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社会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收稿日期]2017-12-20 [作者简介]陶龙超(1980— ),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现为国家汉办 /孔子学 院总部公派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汉学系汉语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001)和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013JK002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Keyword:Shaanxi-Gansu-NingxiaBorderArea;People'sLivelihoodConstruction;SocialConstruction, BasicExperience;PracticalEnlightenment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范围宽广,涉及到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会救助、禁毒、 剿匪、改造“二流子”、解放妇女等多项内容。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始终坚持以民生为重 点,在社会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使边区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陕甘宁边区的社会 建设,以民生为重点,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三个层面,即在价值理念上坚持全心全意为
BasicExperienceandItsEnlightenmentoftheSocial ConstructioninShaanxi-Gansu-NingxiaBorderArea
TaoLongchao
(ShaanxiRadioandTVUniversity,ShaanxiXi'an71011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济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济

在 边 区政 府 的号 召下 ,14 93年 ,新 宁 县 的 张 清益 采 取集 体 开 义 田的 办法 ,率先 在 雷 庄 建 起 了边 区 的 第 一 个义 仓 。在 边 区政府 的命 令和 号 召下 ,14 94年 后 ,义仓 建设 被 推 广 到 了全边 区 。到 14 9 5年 ,全
军 队 自运 粮草 ,不 再 动员 民力 。实 行 精 简后 ,减 少 了人力 、物 力 、财 力 的支 出和浪 费 ,这 大大 地减 轻
① ② ③ ④ ⑤
陕甘 宁边 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 :《 E 抗 t 战争 时期陕甘宁边 区财政经 济史 料摘编》 第 2编 ,西安 :陕西人民 出版社 ,1 8 年 , 91 《 大量移 民》 解放 日报》 14 ,《 9 3年 2月 2 2日。 《 陕甘宁边 区政府文件选编 》第 2 ,北 京:档案出版社 ,18 年 , 14页 。 辑 96 第 8 毛泽 东 :( 94年 5 2 在 中共 中央办公厅为职工代表大会举行 的招待会上 的讲话 》 解放 E报》 14 5月 2 l 14 月 2日 ,《 l 94年 2 E。 房成祥 、黄兆安 :《 陕甘宁边 区革命 史》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年 ,第 2 1 91 1 页。
的作用 。 3 放 贷款 、兴修 水利 .发 边 区 雨水 稀 少 ,时 常发 生 严 重 的 干旱 ,为 了防灾 救 灾 和 增 加农 作 物 产
பைடு நூலகம்
量 ,边 区政府从 13 9 9年起 ,发动群众实行农 田水利建设 ,兴修水利 ,扩大灌溉面积。边 区政府因势 利导 ,不断发放水利贷款 ,号召各地群众兴修水利 ,如 14 年政府拨款 7 92 5万元兴修靖边杨桥畔 、安 定杨家湾子、葫芦河沿岸水利。“ 14 年修成的靖边杨桥畔水渠 ,全长共 25 如 93 . 公里 ,每亩水量达 1 立方米 ,每小时可灌溉粮 田4公顷 ,共可灌溉 田地 6 2 顷” 7公 ①。经过几年的努力 ,边 区在许 多河川 谷 地都 修 造 了一些 水地 ,在绥 德分 区和延 安县 等地 也 打 了几万 口水 井 和水 窖 ,可 以浇灌 几万 亩农 田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

抗战八年 当中, 区的政治 、 边 经济 、 文化 、 教育 、 会保障等 社
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 边区社会 出现 了一 派和谐稳定的
可能有 政治 , 识 字 只 能 有 流 言 蜚语 , 话 偏 见 , 没 有 政 不 谎 而 治 。[ ” 虽然 中共认识到 了民众 中蕴藏的 巨大 力量 , 但是必须加 以领导 , 其能量才能得到发挥 。但 是 , 在抗 战的特 殊情 势下 , 广 大的青 壮年 劳动力处于抗 战和生产 的第 一线 , 没有时 间经历进 行 学校教育 , 而且受边区 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农业生产方式 的落 后状况 ,这唯一 的补救方法 , “ 便只有 以极大 的力量来推行深入
济建设 外, 社会教育的开展和 实施也是建设 和谐社会 的一个重要 的 内容和途径。党和各级政 府采 用多种 方式发展社会
教 育, 社会教育 同边 区的政权建设 、 把 经济生产 、 支前 工作 、 拥军优抗相联 系, 在社会 实践活动 中既扫除 了文盲 , 又提 高了
民 众 的抗 日觉 悟 和 生 产积 极 性 , 实现 了边 区社会 的稳 定和 谐 发展 关键 词 : 战 时期 ; 会教 育 ; 甘 宁 边 区 ; 谐社 会 建 设 抗 社 陕 和 中 图分 类 号 : 6 . K2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4 5 (0 0 O —0 9 ~ O 10 - 4 8 2 1 )3 28 3
广泛的社会教育 。利用群众生产 的空暇给 以补习教育” L 。J 4
繁荣景象 。陕甘宁边区能够在短 时间内取得 巨大 的社会成就 , 除了在政治 、 经济上 实施有 力的改革 之外 , 文化 教育方 面的革
新作用也是不容忽视 的。本文 主要从 陕甘宁边 区实施 社会教 育的视角出发来探讨边 区和谐发展的 内在关 系和历史缘由 , 并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教员来源论文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教员来源论文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教员来源论文摘要:边区政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发散思维进行创新,从培养师范学校学生、任用边区知识分子、任用小先生、能者为师、任用各县乡干部到任用艺友来保证充足的教员。

边区政府的这些策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发展了乡村教育,进而更有利于激发人民抗战的积极性。

陕甘宁边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创的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抗战时期,它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和一切抗日力量的总后方,成为全国抗日力量的指导中心。

抗战中激发人民群众抗战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抗战主力军的需要,使发展边区文化教育事业提上议程。

然而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众多的乡村教员。

为此边区政府发散思维保证教员的来源。

下面结合史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厅规定:“师范学校为依照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培养健全的地方小学教师及区、乡级文化教育干部之场所。

”为此边区政府陆续建立了一系列师范学校,从而保证了教师的来源。

如,1937年2月2日鲁迅师范学校在延安成立,它以发展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文化与教育为宗旨,任务是培养初级文化教育干部和小学教员。

1939年9月22日陕甘宁边区师范在安塞县吊儿沟举行开学典礼,它是陕甘宁推行普及教育的中心堡垒,旨在建立新的地方教育,培养新的地方师资。

1940年5月4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在定边举行成立典礼大会,目的在于培养师资,提高小学教员的文化水平。

1943年2月陕甘宁边区师范和鄜县师范并立为延安师范。

旨在培养训练小学教师和乡级干部,为工农大众服务,为边区服务。

边区创办的一系列师范学校有利地保证了教员的来源以及教员的质量,成为教员的主力军。

(二)任用知识分子边区政府在抗战时期推行的政策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的知识青年、有为分子,他们纷纷从各地涌入边区。

如1939年12月1日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要求各地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军队,学校和政府工作。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和谐社会的构建_宋炜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和谐社会的构建_宋炜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宋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 ()"$$$)
*摘 要 + 面对抗战时期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正确调
节不同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建设民主廉洁、诚信公平的贫民化政府,大力
倡导新民主主义道德规范,边区社会呈现出旺盛的创造活力,不仅令当时中外
人士大加称赞,即使在今天依然令我们赞叹、思考和珍视。
的思考 * 5+& 中国证券报, #$$) . $/ . #%4 * # + 魏改莲,王军宏 & 完善我国独 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 * 6+& 甘 肃政法学院学报,#$$#,0 ! 1 & *2 +孙振华 4 关于股票期权激励 模式的再思考 * 6+& 河北经贸 大学学报,#$$$, 0 " 1 &
* 责任编辑:陈合营 +
0 五 1 建立独立董事责任保险 法律制度
为降低独立董事在正常履行 职责时可能引致的风险,建议独 立董事制度借鉴我国证券律师的 责任保险法律制度0 具有从事证 券业务许可证的律师事务所,必 须根据规定提取职业责任风险准 备金或者购买职业责任保险。 1 规定上市公司必须为独立董事购 买责任保险。为独立董事购买责 任保险也是国际上惯用的一种激 励独立董事工作热情的手段。独 立董事责任险是承保独立董事在 工作中因疏忽或者过失所造成的 他人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而依 法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的险 种。按照发达国家的惯例,保费 应由独立董事和聘请他的上市公 司共同分担。保险的范围应当排 除独立董事欺诈或不诚实的情 形,刑事责任亦不在保险之列。 参考文献: *) +殷少平 4 关于独立区;和谐社会;构建

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及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及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l苎苎 主! 望 塑 皇±

— — — — — — — — 一
维普资讯

。柳 士彬 孙龙存 ——————————
陕甘宁边区抗 日根据地 的杜会教育是一种富有 特色且
非常成功的成人教育形式 。陕甘宁边 区和今 日西部地 区在 地理位置、 济相对发展水平、 经 文化教 育传统等诸多方面都 具有共同点 , 因而, 边区杜会教育 的成功经验为西部 大开发 战略 的实施提供 了许多重要启示 。
在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 中全会上作的《 论新 阶段) 中指 出:在

切为了战争 的原则下 ,一切文化教育事业 均应使之适合
战争 的需要 。边 区根据地 的教育从其教育 目的、 ” 教育内容、 教育方 法、 教育崩度 和教 育组织形式等各方 面, 都无不贯彻
了教育暇从革命 战争这一宗旨。 2 .教育与 生产 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边 区社会教育 的基本经验之一 。它首先体现 在教 育组织形 式与教学时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上 。针 对抗 日战争时 期 的特殊性 、边区农村分散的特点和 已经发展起来 的集体
儿童都 以某种 形式被组织起来 , 一边劳作 。 一边学 习。学习
绪极其高涨 ,针对群众这种需求 在边区农村里进行时政教 育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各种临时性质的读报小组 、纪 念会 、 演讲会 、 讨论会 、 墙报等成为雨后之春笋。这些时政 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 。读报组 的人数不 固定 , 多数是读报 的人一面读一 面讲 , 听众再把所 听到的传

救会负责 。边区农村 的文娱 教育极大 丰富了群 众的业余文
化 生活 , 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弘扬 4 .村救亡 室。村救亡室 ( 民族革命室) 当时乡村一切 是 组织的核心 , 也是乡村杜会教育 的最高形式 , 对其它杜 会教 育组织形式有着组 织、 领导、 协调的作用。它形式上是一个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1. 引言1.1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实践的背景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实践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边疆地区,地势复杂,交通闭塞,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这些地理特点给当地农村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是人口结构。

陕甘宁边区农村人口以农民为主,大多数农村居民依靠务农为生,因此农村社会治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三是经济发展。

陕甘宁边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这也影响了农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效果。

在陕甘宁边区这样的农村地区,农村社会治理实践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陕甘宁边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农村地区,其社会治理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该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和探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西部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特点和经验总结,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总结陕甘宁边区的成功经验和值得注意的做法,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研究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可以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和规划。

这有助于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更加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2. 正文2.1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一、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在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社会治理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包括政府部门、村民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等,各种主体之间相互协调、互相制约,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治理格局。

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资源调配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力,而村民自治组织则在基层民生事务、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众团体则在社会组织、公益事业等方面贡献突出。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史婕摘要:随着外来经济力量对小农自然经济的破坏,中国农村社会日益分裂,乡村逐渐被边缘化并持续走向衰败。

本文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及特点作出了系统的分析,对党动员农村社会的路径进行了归纳和评价,目的在于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成了一个历史任务,以实现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因此,本文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中所进行的社会动员的方法及经验进行了系统归纳,以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借鉴。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的组织形式1.识字组织识字组织主要包括识字小组和识字班。

在偏远的地区,“社会教育运动中机动性最强、容量最多、数量最大的办学形式就是识字班以及识字小组”,并且识字班和识字小组的社教组织形式非常便捷,成本也低。

由于这是一种最灵活方便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因此组员可以单独开发和组织识字组,所谓“细胞分裂法”,就是人们对这种方法的另一种命名。

2.俱乐部和民众教育俱乐部是娱乐、军事、文化、政治的教育机关,也是宣传鼓动、工作讨论以及工作布置的地方。

政治教育工作、墙报的工作、读报工作、识字工作等都是俱乐部开展的经常性工作。

由此可见,其实大多时候社教的执行机关也是指俱乐部,而并不一定是社教的组织领导机关。

民众教育馆其实也是综合性的社教组织,主要目的是民众抗战教育的实施以及对于工作领导机关的社会教育和实施机关方面的帮助。

民教馆的相关工作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再加上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民众的实际需求以及文化生活,所以民教馆成为了很多地方文化活动的中心。

3.冬学所谓冬学就是利用冬季农闲的时间对失学青年男女进行补习教育的组织形式,可以说冬学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分布广泛的教学制度,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各个根据地,冬学成为了主要的社教组织形式。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陕甘宁边区是解放战争时期陕西、甘肃和宁夏边区的合称,这一地区是我国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村社会治理实践中,陕甘宁边区探索出了一些独特的经验和启示。

陕甘宁边区注重发展农村基层组织,提高农民自治能力。

他们建立了农民协会、农民代表大会等组织,通过选举产生村级干部,实行村民自治,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参与性和民主性。

这种基层组织的建立,让农民能够以平等、自主的方式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

陕甘宁边区推行土地改革,实行“土地到户”政策,让农民真正成为农田的主人。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发展动力。

农民通过自愿合作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形式,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规模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陕甘宁边区注重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他们积极发展农村学校和群众文化活动,普及农业技术和科学知识,培养农民的观念更新和创新能力。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为他们参与社会事务和自我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陕甘宁边区重视农村社会事务的广泛参与和多元化管理。

他们积极发展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民的经济合作和社会合作。

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闲散劳动力和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合作社还为农民提供了共同开展农田水利、生产加工、销售贸易等活动的平台,增强了农民的组织和协作能力。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要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加强农民的自治能力和参与意识。

要推行土地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农田的主人,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发展动力。

要注重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要鼓励农民的经济合作和社会合作,促进农民组织和协作能力的提升。

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作者:贾钢涛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1期摘要: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从抗战的背景和边区实际出发,坚持文化启蒙同抗战、同社会、同生产相结合的方针,消除了群众中的文盲和迷信思想,解决了民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社会教育提高了边区民众素质,有力地配合了前方抗战,促进了边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民众中图分类号:K269.5;G40-052.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1.019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大力进行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

尤其在教育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中,中共坚持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边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发展教育。

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教育经费占边区经费的1/7,这个比例,在整个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社会教育,是中共宣传、动员、组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最有效的办法。

是当时争取抗战胜利的一项战略措施。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历程,从旧教育模式到创立自己的新型模式,由强制教育到尊重群众自愿,由包办到民办公助,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体制。

边区社会教育,成为全国其他根据地的榜样和模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研究和总结这一时期社会教育的经验,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目的社会教育是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政策。

这项政策有两层涵义,一方面“给‘文盲’和‘半文盲’以获取知识的工具,使能运用文字获取知识,发表思想意见”;另一方面“提高群众政治水平,给群众以民族意识,抗战知能,动员群众参见救国实际行动”。

毛泽东曾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说过:“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社会治理视域下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社会治理视域下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社会治理视域下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建设的实践与启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产生深刻变动,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福利,推进民主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已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变革中,作为社会“减震器”、“安全阀”的社会保障已成为开展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社会治理,是指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组织通过国家权力、法律或是礼仪、情理、乡规民约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以一系列制度、政策和措施对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进行管理和调整的活动或过程。

社会保障之所以与社会治理存在关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这作用,是因为二者存在着交集,社会保障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与社会治理所具有的功能具有一致性。

从主体而言,社会治理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在开展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政府不再唱“独角戏”,社会组织、社会团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社会保障最初起源于社会互济。

在发展过程虽然经历了个人承担、国家福利等几个模式。

但现在社会保障越来越强调权力和义务的分配,致力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时至今日,社会保障已经形成了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筹资的缴费模式,多个主体参与到社会保障建设中来,促进社会保障发挥作用,达成社会治理的目标。

从目标而言,社会保障是国家面向全体国民依法实施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各项保障措施的统称,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重要制度安排。

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有本质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之分,工具性价值以政治稳定和经济调节为主,本质性价值则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无论是工具性价值和本质性价值,都是满足公民的基本需求,增强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增进全社会的福祉,促进社会的融合。

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促进公共权益最大化的实现。

而社会治理恰恰是以实现公共权益最大化为目标。

从方式而言,社会治理有经济、法律、文化道德等多种形式。

目前社会治理的方式越来越强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秩序均衡成因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秩序均衡成因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秩序均衡成因论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新生政权扭转了民国初年的社会动荡局面,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秩序均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这与国统区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全面分析并总结边区乡村社会秩序均衡的成因,对当前维护农村稳定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乡村社会秩序井然,经济发展,政通人和。

这与国统区矛盾纠结并发、民生凋敝、社会秩序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边区乡村社会的这种美好景象,用社会学的概念来说,就叫“秩序均衡”。

均衡的乡村秩序,意味着农民较少的越轨行为,特别是较少针对国家的不满与反抗行为;从整体方面讲,即意味着社会的有序而非无政府状态。

[1](P209)延安时期,边区乡村社会“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妓女,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吃摩擦饭,十没有发国难财”[2](P718)。

作家阿光在作品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边区乡村社会:“三八年的甘谷驿,是一座冷落的镇子。

这次经过,一切都变了,集会的群众拥挤着,商店、小摊子满摆在街道的两旁,新的建筑物触目皆是,集会的老乡们,手中提的不是猪肉便是羊肉,不是洋布便是土布。

消费合作社、饭铺增多了,在馆子里,人们拥挤着,他们带着微笑丰润的面孔,三五成群地到处议论着他们的丰衣足食、劳动和收成。

”[3](P227)“这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区域内广大农民群众的日趋贫困与破产的情形比较起来,恰是一幅动人的对照。

”[3](P55)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秩序得以均衡的前提经济落后、赋税繁重和高利盘剥,是民国初年边区乡村社会失序的重要因素。

清末民初时期,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工业几无发展,只有少数的手工业和家庭副业。

大小地主和军阀对农民的压迫和盘剥也极为残酷。

农民上缴的各种赋税高达80余种,且数额惊人,仅地租一项就占到农民年收入的5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70%~80%左右。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对当代西部教育的启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对当代西部教育的启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对当代西部教育的启示吴季令;马云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08(024)003
【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制定有效的教育方针、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采取弹性的学习制度,促进边区社会教育的蓬勃发展.其所展现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对当代西部地区的成人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西部成人教育应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现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机制,并以终身学习为指导理念.【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吴季令;马云
【作者单位】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文系,上海,200072;上海电力学院,管理与人文学院,上海,2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9.5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及启示 [J], 白鹤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对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 [J], 张王勇
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其启示 [J], 白鹤
4.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 [J], 史婕
5.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其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启示 [J], 赵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陕甘宁边区是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区域,期间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社会治理实践。

这些实践既有以土地革命为背景的群众组织形式,也有通过宣传教育推行阶级路线的方式。

这些实践为当今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重视基层组织建设陕甘宁边区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

为了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众组织,包括合作社、养禽协会和农民运动等。

建立这些组织的关键在于通过建设阶级组织和人民组织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和凝聚力。

这种基层组织的建设以群众化为主要特点,不断加强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和行政能力,为农民服务,帮助基层治理。

二、加强制度建设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治理实践主要采用革命性的方法,强调制度化建设。

由于缺乏可靠的国家机构,该区域的山沟沟道中充满了各种法不依、既无规矩也无矩的现象。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边区成立军委司法委员会、公共秩序监察部门和劳动教育监督机构等,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各种制度,以加强社会治理。

三、大力推进教育宣传工作陕甘宁边区通过大力的教育宣传工作,鼓励群众认识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历史责任,增强推进革命的信念和动力。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工作方面做得越发深入,给人们普及了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社会治理。

四、鼓励群众参与在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实践中,领导人强调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鼓励广泛的参与。

例如,在土地改革工作的开展中,不仅充分尊重了农民意愿,而且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和负责其中的基层活动。

另外,在政治与教育活动,例如七团干训会中,加强了群众思想的交流和底层民主文化的建设,使人们结成紧密团结的群体。

综上所述,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治理实践,深刻地表明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树立规范制度、积极宣传教育、鼓励广泛参与等是社会治理的关键特点。

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今天的社会治理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 论抗 战时期 陕甘 宁边 区 的社 会 教 育及 其 白 对 构 建农 村 和谐 社 会 的 ; 、 口
赵 燕
( 陕西教 育学院 中文 系,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1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夺 夺 夺 孛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孛 ÷ ÷ 夺 夺 夺 { 夺 夺 争 争 幸 幸 夺 夺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 ・ ・ 夺 夺 夺 幸 夺 夺 夺 夺 夺 ÷ } }
谐社 会提供 重要 的启示 和参考 。


陕甘宁 边区社会 教育 的总体 状况
( ) 区社会 教育 的 内容 和组织 形式 一 边 边 区 的社 会教育 从实 际出发 , 的教育 内容主要 有识 字 教 确定 育 、 治教 育 、 政 文艺 教育 、 科技 教育 , 立 了教育 与 生产 相结 合 的 确 原则 , 培养 了一大批科 技 人才 和管 理 干部 , 改 变边 区 落后 的社 对 会面貌 , 进边 区经济 的发展 和保证 抗 日战争 的胜利起 到 了重 大 促
作用 。
1社会 教育促 进 了边 区经 济 的发 展 。陕甘 宁边 区属 于黄 土 . 高 原地 区 , 自然 环境 恶劣 , 干旱 , 活在 这里 的民众 , 气候 生 由于 生 存 的需要 , 长期 与大 自然进 行抗 争 , 济 的落后 直 接影 响 到边 区 经 的生存与抗 战 的胜利 , 以恢 复和 发展 经 济生 产 , 为党 和边 区 所 成 政府 实施社 会教 育 的一 个 重要 方 面 。边 区政府 采 用教 育 和生 产 劳 动相结合 的方式 , 边 区农 村 分散 的特 点 , 可能 实行 集 体 针对 尽 劳 动形式 , 民众 一 边 劳 作 , 边 学 习 , 让 一 比如 创 建 “ 回 式 的 学 巡 校 ”在 这个过 程 中 , , 开展 了广泛 的科 技 教育 形 式 , 战 中初 步形 抗 成 了以高等科 技教 育为 主 、 中等 技术 教 育为 辅 的培 养方 式 , 动 推 了边 区农业 的迅速 发展 , 高 了民众 的劳动 素养 , 教 育与 劳 动 提 将 相结合 , 教育 与社会 教 育相 结合 , 力促 进 了边 区经济 的发 学校 有
2 冬学 。冬学 是利用 冬 季 的空 闲时 间实 施 的 民众 补 习教 育 . 形 式。在 陕甘宁边 区 , 学是 比较 正规 的 青年 文化 扫 盲学 校 , 冬 它
多 达两 千人 , 摇撞骗 , 害甚 烈 。人 民不 仅备 受 封建 的 经 济压 招 为 迫 , 吃尽 了文盲 、 而且 迷信 、 卫生 的苦 头 , 民的健 康和 生命 得 不 人 不 到保 障。 … 边 区的社会 教育利 用识 字组 、 学等 多种 形 式普 ” 冬
边 区社会 教育 的组织 形式 主 要有 识 字组 、 学 、 冬 民众 教 育馆
等多种形 式 。
1识 字组 。主要是针 对人 口稀少 的地 区进行 的一种 简便 、 . 经
济 、 的社 教组 织形 式 , 灵活 一般 都坚 持 自愿 原则 , 近结 合 , 取 就 采 不 同的形 式 , 到了广 泛的发 展。 得
第 9卷
第 1期
漯河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J un lo u h cto a e h oo yColg o ra fL o eVo ain lT c n lg l e e
Vo . No 19 .1 Jn 2 0 a . 01
21 0 0年 1月
d i1 . 9 9 ji n 1 7 -8 4 2 1 . 1 0 4 o:0 3 6 /.s .6 1 6 .0 0 0 . 2 s 7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争 寺 寺 争 夺 寺 夺 ・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孛 孛 夺 孛 孛 夺 . .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毒 夺 夺 夺 . . 夺 争 串 串
摘要: 日战争时期 , 抗 陕甘宁边 区根据 文化教 育十分 落后 的 实际 , 采取 完善 的管理机制和 弹性 的学 习制度 , 在 边 区掀起 了社会教 育的热潮 , 其所展现 出的很 多行之有效的经验 对于当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
鉴作 用 。
关 键 词: 抗战 时期 ; 陕甘宁边区; 社会教 育 ; 农村和谐社 会 中图分 类 号: 2 5 K 6 .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6 176 2 1 0 -0 50 17 -84( 0 0) 1 5 -2 0
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社 会教 育提 高了边 区 民众 的 文化 素质 。 曾经 担任 陕 甘 宁 . 边 区政府 秘 书长的李 维汉对 边 区的乡村社 会进行 了如 下 的描述 , “ 化设施 很缺 , 民十分缺 乏文 化 生活 ; 生条 件极 差 , 医少 文 人 卫 缺 药 , 畜死亡率 很高 , 人 婴儿 死 亡 率达 6% , 人达 3 ; 区 巫神 0 成 % 全
抗 日战争 时期 , 甘宁边 区社会 教育 的实施 和发展成 为 边 区 陕 社 会和谐 发展 的一 个 重要 内容 和途径 , 同时陕甘 宁边 区的社 会教
育 也是一 种具有 特色且 成 效卓 著 的成 人 教育 形 式。 在抗 战八 年 中 , 区的社会 教 育 紧密配 合边 区的政 治 、 边 经济 、 文化 建设 , 为边 区教育 的蓬勃发 展 和抗 日战 争 的胜 利 奠 定 了坚 实 的社 会 基 础 。 今天, 回顾 总结陕 甘宁边 区社 会 教 育 的实践 经 验 , 为构 建农 村 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