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关系
作者:彭晓波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27期
摘要:在新课程中,学生知识的生成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由教科书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个人的教学经验产生的知识;三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四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
这说明知识的生成,不是教师唯一传授的。
课堂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教师不应忽视精心的预设,同时也应将精彩的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自觉追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动态关系
一、预设与生成的基本内涵
1.预设。
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1]
2.生成。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教师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以及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
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
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教师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总结而形成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
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
1.吃透教材,精心预设。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筐住了学生的思维。
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
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
“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
2.灵活预设,有效生成。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
个重要前提。
教学设计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白”,即留出时间与空间。
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3.机智预设,灵活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
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
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
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学生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
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随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
但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
“让孩子们想象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更具有生命活力。
[2]
4.放大错误,精彩生成。
有些教师就怕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和那样错误,经常藏着、躲着、捂着。
其实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
“孩子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再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
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3]
叶澜教授在清华大学礼堂里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赞成现在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以谁为中心,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有“生成”和“涌现”。
当老师们感到自己的课堂在生长,有一种生命力的呈现,我们的教学才进入生态模式。
而教师也不再是园丁或工程师,而是与学生同生长,走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总之,“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相辅相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全面地关注学生发展,更科学地预设教学目标,更灵活地设计教学流程,更大胆地预留学习空间,更敏锐地捕捉生成资源,只有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平衡,才能更好的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1]刘云.“如何处理化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0.06.
[2]吴二中、毛晚芳.“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应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莲山课件》.
[3]矫艳春.“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1.
作者简介
彭晓波(1963.10—),男,汉族,湖南岳阳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