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教育

2016年3期 291

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刘荣利

双滦区偏桥子镇中心小学,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在语文课堂中缺一不可。预设与生成之间存在矛盾的关系,但又不能偏颇一方。教师重视预设与生成,调整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完成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6)03-0291-01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那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1 预设与生成的基本内涵 1.1 预设 “预设”最早仅是逻辑学的一个名词概念,189

2 年,《意义与参照》中,首次指出“预设”是藏匿在事物内涵中,不直接表达出来的语言,并不是行动中直接的显现。预设就是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理论知识,对于研究现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性说明。在语文课堂中,“预设”是教师准备课堂教学活动的先前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和预先设想,更是教师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的前提,他们并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直接显现,但它的隐性特质并不影响在语文课堂中基本构成的地位和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预设”是不容忽视的。

1.2 生成

“生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建构主义理论家维特罗克的《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中,从学习者的角度阐释了“生成学习”的概念。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教育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特性。实际上,“生成”是与“预设”相对应的,它是一种由无到有的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生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促使实现有意义、有目的习得并完成自我构建的过程。“生成”在语文课堂中不应该是稍纵即逝的,而应该是一种常态的存在。

2 努力实现预设生成的动态平衡

2.1 设计弹性方案,为生成创造空间

有效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而精心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富有弹性的预设,包括时间的弹性、过程的弹性和教材的弹性,这些弹性为生成创造了巨大空间,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随意增删,探究性的主题也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地替换。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粗线条板块式设计,大体上分为三步:第一,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标题前加上修饰语。第二,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教师提问,讨论。第三,课堂练习。这样设计,只考虑整体布局,不预设细节,给课堂留下了生成空间,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唤醒主体意识,为生成营造气氛

动态生成产生的基础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着力营造一个民主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以促进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自身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心理上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在动态中生成。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并在倾听中捕捉有价值“意

外”,沉着“接招”,随机应变,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

进中灵活地展现出一片诗意的精彩。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要正确面对,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应该明白: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课堂上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可笑,理解学生的单纯。

2.3 抓住生成点,让思维走向开放

教师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深入思考并切实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课堂教学的生成,往往是在学生的学习需求中生成,在师生的互动对话中生成,在情景显现和生成实践中生成,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在合作探究和扩展活动中生成,在学习反思创造思维中生成。

具体说,我们认为生成主要在六点:第一,质疑点。学生对教材观点提出质疑,第二、闪光点。学生在互动中出现的思维亮点,如独特见解、求异思维误区或认识上偏差。第三,争论点。学生在讨论中针锋相对,对同一问题出现两种或多种彼此不相融的观点。第四,意外点。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如学生违纪行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成点,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需要把握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错误”,抓住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培养的生成点,创造性地去运用它,才可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让师生生命的活力真正在课堂上换发出来。

2.4 正确判断,及时调控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落实。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发展。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能说,预设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是不好课,不能绝对化。课堂上能不能生成,生成什么样,有时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教师可以判断的,教师要能够迅速判断学生生成的内容是“奇思妙想”还是“胡思乱想”教师善于引导;要让学生及时回头,这都需要教师的判断力。其次,课中及时调控生成空间,有时巧妙地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也许会成为我们课堂中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生成是随意的,是在刻意预设中的随意生成。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生成的课堂将会是一潭死水,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则信马由缰。要寻求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教师就要让预设与生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预设促进生成,用生成强化预设,只有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融,才能打造出鲜活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勇.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成功(教育),2011(6).

[2]戚韵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语文建设,201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