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合集下载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灵活地选择乃至突破教学预设,使生成更加精彩。

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就不会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师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并针对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预设并不是按照教案一成不变,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有效生成。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时,我预设将学生分成5组,先将黄、白两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放入5个箱子内,其中1个箱子里全放白球,1个箱子里全放黄球,其余三个箱子黄、白球混放。

课堂上,让每组学生分别从各自箱子里摸球,比较摸出黄球的情况。

当学生摸完后发现,其中一组根本摸不出黄球,而其中另一组则全是黄球。

这时,教师说明放球的情况,因势引导。

师:在只放了黄球的箱子里去摸会怎样?学生十分肯定:只能摸出黄球。

师:能摸出白球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可能。

师: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又会怎样呢?学生根据前面的做法得出: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只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

接着,我将黄球、白球混合后重新分别放到5个箱子里。

师:这时再去摸,猜猜看结果会怎样?学生非常肯定: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

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熟悉了“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的概念。

[教学心得]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课堂生成。

进行教学预设时,精心但环节不要太多,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多向的交流互动,要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二、灵活预设,优化生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题的思路。

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在准确预设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灵活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_教学预设与生成把控

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_教学预设与生成把控

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_教学预设与生成把控新课标提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作为教师,要用心捕捉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群体的碰撞。

这一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要创造充满生机的课堂,就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而又不拘于预设,珍视生成而重自然实效。

一、精心预设,期待生成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预设往往是低效、不精彩的课堂。

精彩正是源于高质量的精心预设。

正确地认识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

在新课程理念下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位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中,教师可这样设计:给学生三根小棒,问学生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学生都回答能。

(三根小棒,其中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

)学生经过反复拼,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那么怎样使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一位学生马上说:“老师,我们能对这三根小棒进行处理吗?”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起,获得了预设中的生成。

这显然是预设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这样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说,教师应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找到问题原型,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实现“动态生成”。

引领学生深入地经历学习过程,不但对知识的建构有很大帮助,而且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把握数学的本质。

因此,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起点。

二、不拘预设,随机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在教学中,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这种意外资源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因为这种临时探究与教师预设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资源瞬间即逝,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和利用。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圆形作学具,以四人小组为,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将圆16等份或32等份,剪开后,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在全面地吃透学生,预设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前提。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数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

因此,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

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

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

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

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

正是由于恰倒好处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教师才能真正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随心所欲,而又学有所得。

二、精心设计方案,适时地促进生成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

浅谈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浅谈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等标准来形容一堂好课。

其实这样的课只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整演示出来,课堂上教师同时承担着“编剧”、“导演”、“演员”的角色,而学生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力。

这样的预设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一方面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一方面是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即“生成”。

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两者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相辅相成,只有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平衡,才能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以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留白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的确,现代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要更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

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

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预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或改编。

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一课时,由于教学时间刚好临近“六一”,笔者就把整节课用“迎六一”这个主题串联起来,一方面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课的整体感强一些。

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整理书架”和“布置花瓶”两个层次的内容,实际上这是把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移铅笔”一题改编而成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预设成功是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

预设教案,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就愈高。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这就要求教者,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超越教材。

1.注意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教者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乐于参与,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归总应用题”时,教材先是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

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是,今天的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与教材内容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不会感兴趣。

简析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简析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简析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通过对预设和生成的定义及特点进行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探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预设和生成,以及实践案例的分析。

通过总结文章内容,展望未来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运用预设和生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预设、生成、关系、定义、特点、应用、实践案例、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简介数统计等。

谢谢!引言预设与生成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先验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合理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和应用。

预设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具有的固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而生成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构建新的数学知识体系。

预设和生成在数学教学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预设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基础和支撑,而生成则能够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开拓思维空间。

本文将对预设和生成的定义和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预设和生成的策略。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未来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背景数统计、标题等。

谢谢!在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如认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预设和生成能力密切相关。

预设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基础知识、观念和认知结构,生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者开始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预设和生成能力。

研究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通过对预设与生成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数学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生成的。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生成”已成为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在积极探索生成教学的今天,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使生成更加精彩,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完美。

一、预设与生成预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要针对儿童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生成则体现教和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促进和谐发展。

也正因如此,“预设”和“生成”不仅没有矛盾,相反更像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教师只有在课前考虑充分,胸有成竹,教学的时候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才能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让课堂教学平衡于两者之中,一个别有洞天的教学胜境也才会出现!二、精心预设,促进生成一堂成功精彩的课,其因素不仅仅在“生成”,还在于教学的提前预设,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追求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如何衔接,如何过渡,如何延伸,如何拓展;怎样使其自然流畅,信息畅通,反馈及时;怎样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研究,教师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随心所欲。

教学比较异分母分数5/7和4/9两个分数大小,我精心预设了多种比较方法。

1、把这两个分数通分,把分母都化成63后比较分子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

2、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化成相同的数后比较,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3、化成小数后进行比较。

4、画线段图,把这两个分数标在线段上后进行比较。

5、画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把两个分数用阴影表示出来后比较大小。

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课本上介绍的是通分的方法。

我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精心预设了多种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优化了课堂生成。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

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课堂上可能发生各种情况,如何把握时机,巧妙利用好动态生成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只要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就要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可以改变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

我记得在教学中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三年级的《可能性》,在教学设计中,一般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

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乐在其中,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息。

而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

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开始我很满意地在黑板上作着记录。

到第5小组汇报时,却出现了颇富戏剧性的局面:他们小组的袋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结果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黄球的多了几次!并且他们组有个学生“坚决”不同意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

尽管事先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概率很小的情况,但当学生提到它时,还是免不了一愣。

一愣之后,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跳过去,不好!那怎样来引导他呢?对,先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

当学生“固执己见”时,选择逃避或强制都只是下策,积极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阵地,而教师的预设和生成对课堂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设想和期待,生成则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所达到的效果。

本文将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预设和生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预设的重要性1. 促进教学目标的明确预设对于明确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的目标。

只有明确了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

2. 引导教学活动的设计预设可以引导教师设计教学活动。

在进行预设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3.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预设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预设,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自信。

1.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生成对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灵活有效。

2. 提高教学质量生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生成,教师可以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生成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预设和生成1. 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在进行预设和生成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包括学习水平、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确保教学活动有针对性。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4. 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师在进行预设和生成时,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保持教学理念和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根据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以学生新的思路为基点,调整教学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巧妙引导,彰显智慧,使教学富有灵性。

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几种策略,作以下探讨。

一、“预设者”策略,提供课堂生成空间以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采用单线型前进方式,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跟着教师走的现象,课堂上一旦出现了离开预设的动态生成,教师就会手足无措,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备课时必须预想更多的可能,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尽量有多种供教师临时选择的设计。

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适时捕捉学生瞬间信息,体验学生的情趣,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

例如:我设计“搭配”教学时,就预想了本节课可能生成的有:1.如果学生搭配是无序的,有遗漏的,怎么引导?2.如果学生只出现以上装搭配下装的方法时,要不要告知学生以下装搭配上装的方法?3.如果学生在用符号来表示搭配方法时,大多用画实物的方式呈现时,要不要做出更多的提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课前注重了预设学生的多种学习行为,预想学生会出现的多种可能。

所以我们就有更多引导策略上的准备,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为教学预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便于在课堂中及时选择预想的方法,及时找到距离学生最近的“切入点”。

二、“守望者”策略,机智面对课堂生成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其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然而学生的思维却是随机的、丰富的,再完美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计到全部学生思维的变化。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强化课前的预设教案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

预设教案,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就愈高。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这就要求教者,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超越教材。

1.注意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教者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乐于参与,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归总应用题”时,教材先是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

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是,今天的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与教材内容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不会感兴趣。

教者可以预设这样的问题:“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0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做题的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在小组讨论中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由于题目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也就容易掌握。

浅谈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预先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生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教学计划的基础,而生成是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预设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教学预设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预设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特点和情感需求。

小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他们对老师和同学的态度往往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

在教学预设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情感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教学、示范演示、学生练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置情境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给学生适当的压力和挑战,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指导,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学数学教学的“预设”与“⽣成”的关系2019-08-20摘要:教师在按照⾃⼰的⽅式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准备好回答学⽣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来满⾜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就是要处理好“⽣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

本⽂分析了⼩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成”的关系。

关键词:⼩学数学教学⽣成预设“预设”指的就是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法、过程、效果的预案。

教师可以根据学⽣基础、知识结构等设想课堂中所将发⽣的情况,以利于在教学中进⾏调整。

⽽“⽣成”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互动所产⽣的与“预设”相悖或不同情况。

课堂应⽣成⽽精彩,每⼀名教师都必须做到。

顺应学⽣的思维,⽽⼜不违背科学地向学⽣传授新知。

究竟这样才能使得预设与⽣成协调相应,促使学⽣思维活跃,发展学⽣的创新⼒呢?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智慧与掌控课堂的能⼒。

⼀、预设是⽣成的基础:关注学⽣认知结构教科书是教学⼤纲的直接体现,更是学⽣学习内容的载体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为学⽣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实现课程⽬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学活动其实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利⽤教科书来开启学⽣⼼智的钥匙,进⽽在教学中⼼灵的交互下形成了新的教育资源的过程。

师⽣由于知识⾯不同,看问题的⾓度也就不尽相同。

每⼀个学⽣在课堂上所回答的问题答案,都要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做出相应的反应,即学⽣的⽣成给教师的预设带来新的解答。

当然教师若在课前根据学⽣实际、教授内容的知识进⾏精⼼的预设,就会更好地把握课堂新的⽣成,以利于掌控好课堂的节奏。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授内容之前,需对课堂进⾏知识的梳理外,还要从学⽣的⾓度出发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的⽣成。

如讲解习题:农场需要种植果树,⾏距每2⽶即需要栽种⼀株,株距每1⽶即需栽种⼀株,需要栽种500平⽅⽶的地⽅,问需要多少株果树苗才能够使得果园栽满果树?针对这⼀习题,教师在课前应该能够了解到学⽣根本不明⽩株距和⾏距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5 0 方 米 的 地 方 , 问需 要 多 少 株 果 树 苗 才 能 够 使 得 果 园 栽 0平 满 果 树 ? 针 对 这 一 习题 , 师 在 课 前 应 该 能 够 了解 到 学 生 根 教 本 不 明 白 株 距 和 行距 的 概 念 。那 么 就 可 以在 课 前 让 学 生 自 己 去 了 解 株 距 和 行 距 的概 念 , 进 行 这 一 习题 的 讲 解 。 如 果 说 再 教 师 课前 不 做 精 心 的预 设 , 考 虑 学 生 的 现 有 基 础 . 是 一 不 只 味 地 脱 离 实 际 讲 解 , 么 学 生 的反 应 不 理 想 . 堂 的 效 率 也 那 课 不会高。 所 以 , 们在 教 学 的过 程 中 , 仅 要 深 入 地 研 究 教 材 的知 我 不 识 结 构 , 且 要 从 学 生 的 知 识 结 构 出 发 . 要 对 教 材 知 识 进 行 而 既 重 组 , 要 对 课 堂 学生 的认 知 活 动 作 出 判 断 。 设 是 生成 的基 又 预 础 , 堂 教 学 的 预设 是 不 可 缺 少 的 环 节 课 二 、 设 生成 的前 提 : 预 适应 学 生 的发 展
关 键 词 :小学 数 学教 学
生成
预 设
“ 设 ” 的 就 是 在 买 施 课 堂 教 学 前 。 课 堂 教 学 的 教 学 预 指 对 方 法 、 程 、 果 的 预 案 。 师 可 以 根据 学 生 基 础 、 识 结 构 等 过 效 教 知 设 想课 堂 中所 将 发 生 的情 况 , 以利 于 在 教 学 中进 行 调 整 。而 “ 成 ” 是指 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与学生互动所 产生的与 “ 生 则 预 设 ” 悖 或 不 同 情况 。课 堂应 生成 而精 彩 , 一 名 教 师 都 必 须 相 每 做 到 。顺 应 学 生 的 思 维 , 又不 违 背科 学 地 向学 生 传 授 新 知 。 而 究 竟 这样 才 能 使 得 预 设 与 生 成 协 调 相 应 , 使 学 生思 维 活跃 , 促 发 展学 生 的创 新 力 呢 ?这 就 需 要 发 挥 教 师 的智 慧 与 掌 控 课 堂 的能力。 预 设 是 生成 的基 础 : 注 学 生认 知 结 构 关 教 科 书 是 教 学 大 纲 的 直 接 体 现 , 是 学 生 学 习 内 容 的 载 更 体 之 一 , 时 也 是教 师 和 学生 之 间 沟通 的有 效 桥 梁 。《 学 课 同 数 程 标 准 ( 验 稿 )指 出 :教 材 为 学 生 的 学 习 活 动 提 供 了 基 本 实 》 “ 的 线 索 , 实 现 课 程 目标 、 施 教 学 的 重 要 资 源 。 ” 学 活 动 是 实 教 其 实 就 是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利 用 教 科 书 来 开 启 学 生 心 智 的钥 匙 . 进 而 在 教 学 中心 灵 的 交 互 下 形 成 了 新 的 教 育 资 源 的 过 程 。师 生 由于 知 识 面不 同 , 问题 的 角 度 也 就 不 尽 相 同 每 一 个 学 看 生 在 课 堂 上 所 回答 的 问 题 答 案 , 要 使 得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做 出 都 相 应 的反 应 , 即学 生 的 生 成 给 教 师 的 预 设 带 来 新 的 解 答 。 当 然 教 师 若 在 课 前 根 据 学 生 实 际 、 授 内 容 的知 识 进 行 精 心 的 教 预 设 , 会 更 好 地 把 握 课 堂 新 的生 成 . 利 于 掌 控 好 课 堂 的 就 以 节 奏 。 由此 可 见 . 师 在 教 授 内容 之 前 . 对 课 堂 进 行 知 识 的 教 需 梳 理 外 , 要 从 学 生 的 角 度 出发 思 考 问 题 。 只有 这 样 才 能 更 还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

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还关系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一堂课有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回答有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时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

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我认为钱老师的这段话,阐明了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二是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三是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现在,我就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

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

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

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

浅谈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摘要】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是数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数学知识的特点进行预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学习环境。

数学生成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形成自己的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生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预设为生成提供了基础,生成在预设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来促进数学预设与生成的发展。

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学数学教育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生成,特点,教学,重要性,关系,实践方法,总结,展望,教育发展1. 引言1.1 浅谈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的预设与生成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和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

预设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时所制定的目标和步骤,是教学计划的基础。

而生成则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师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和实践操作,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和发展,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具有以下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合理设定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之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预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策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保证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生成是指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实验等活动,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生成是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数学生成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成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两个环节。

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准备,将教材和教学活动组织起来,为教学提供基础。

生成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教学目标并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预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师应在课前仔细研究教材,理清教学内容的逻辑脉络和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教材的要点和难点。

教师还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故事情境、实验观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预设还包括确定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和教学资源的准备等。

接下来是生成。

生成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生成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生成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分割的作用。

预设为生成提供了有序、系统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基础。

而生成则是预设的具体实施,是教学内容和目标在学生中落地生根的过程。

预设和生成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只有通过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生成过程;而教师在生成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和反馈也会不断改进和完善预设。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并非一劳永逸,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预设和生成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预设成功是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

预设教案,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就愈高。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这就要求教者,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超越教材。

1.注意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教者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乐于参与,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归总应用题”时,教材先是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

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是,今天的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与教材内容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不会感兴趣。

教者可以预设这样的问题:“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0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做题的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在小组讨论中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由于题目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也就容易掌握。

2.适当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这就说明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在预设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者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适当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
“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就能建立起分数的概念,理解单位“1”的含义,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3.适时变换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新知境界。

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有时它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的空间,加之教材中的有些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

因此,我们备课时,要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变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

例如,教学“正比例”时,可以带着学生去室外,用杆高与影长的关系,测出树木、旗杆等物体的高度。

教学“比例尺”时,可预设学生根据比例把自己家中的房子画在图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物。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这样就能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

二、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
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的成功。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解放了师生和教材,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为此,教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1.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动态过程。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发表自己的创意。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

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教者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要用真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为动态生成创造良好的必要条件。

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深入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方向,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空间。

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学习材料,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有了心理准备,课的开始,启发学生思考:“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用你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数吗?”并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分一种材料,在小组交流中说出操作的思维过程,最后组织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有的学生在演示中,把6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支铅笔,也就是整体的1/3;也有的学生把6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2份也是2支铅笔,也就是整体的2/6或1/3。

这样,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了合作,获得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的体验,从而在动态生成中,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3.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的再创造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这是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业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充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教者发现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圆的面积公式,怎么办?如果按照原来的教案进行教学,这部分学生势必不感兴趣,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教者略改了原有的预设思路,引导这部分学生怎样验证出圆的面积公式。

又如,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教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这样的开放式练习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情况,设计一张统计表。

”这样,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学生在“猜想感知—练习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是相互联系的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因此,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师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防止浮躁,
避免因追求新潮而丢到根本,在连基本的预设教案尚且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又去全盘照搬动态生成,或者放弃自己本身已具备预设教案的良好条件,以动态生成取而代之,都有可能欲速则不达。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反复认真学习新课程,细细品味新理念,批判现实,反思行为,扬长补短,调整心态,努力实现由量的渐变到质变,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小学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健康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